日語中漢字音讀和訓讀的來歷?

我想問一下日語中漢字音讀和訓讀的來歷,不是問音讀的規律之類的,而是想知道音讀一開始制定的時候是如何定的某一個漢字就讀這個音,有沒有相關的故事之類的。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覺得日語音讀好奇怪啊,令人無語,比如「方法」音讀是hoho,空啊古啊什麼的漢字音讀都是ko,那「公共廣告」直接音讀kokokoko不就行了嘛,日本人是不是很崩潰。

------------------------------

指出題主描述的錯誤。

方法 ほうほう houhou

空 くう kuu

古 こ ko

公共広告 こうきょうこうこく koukyoukoukoku

------------------------------

體會到了知乎的嚴謹性,下次注意。

空和古的音讀確實記錯了,每天也就在地鐵里看20多分鐘,沒系統學,還請見諒。

我確切想問的是「公共廣告」這個詞,公和共漢語拼音都是gong,那為什麼音讀一個讀kou,一個讀kyou,為什麼不是讀koukou?是不是音讀定音的時候有什麼考慮?所以,按照上面我說的推理下來,至少公共廣告至少可以讀成koukoukoukoku,我提問里說是kokokoko,是有點調侃日語了。還是說公共這個詞作為一個整體來音讀所以讀koukyou?其他的包含公共的次是不是也讀koukyou?


首先糾正兩個錯誤:

  1. 方法讀作houhou,有長音。
  2. 空的音讀不是ko,是kū,注意字母上的短橫線,是長音的表記。所以仍然有長音。

其次對於這句話:

「空啊古啊什麼的漢字音讀都是ko,那「公共廣告」直接音讀kokokoko不就行了嘛」。

逗號前後的內容並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繫誒!

日文中漢字的音讀簡單來說呢,讀的是該漢字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

音讀主要分為吳音漢音唐音。吳音在5、6世紀,從中國南方直接或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漢音在7、8世紀,由日本公派的遣唐使以及赴中留學生傳入。唐音在鎌倉時代以後由禪宗留學生和貿易商人傳入。既然經歷了這三個時期,我們就可以明白即便是同一個漢字,音讀也可以不止一種。舉個例子:「京」這個漢字,吳音讀作「キョウ」,漢音讀作「ケイ」,唐音讀作「キン」。

另一方面,日文中漢字的訓讀簡單來說呢,讀的是該漢字所對應概念的日語固有讀音。例如「草」這個概念,日本人將它讀作kusa。「草」這個漢字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才知道,原來這種綠油油的植物,對應的漢字是「草」,因而這個漢字的訓讀就是kusa。

如果這時你腦洞大開,思考日本人為何將「草」讀作kusa,讀作kuba行不行?答案是只要被生活在這個區域或者國家的人們廣泛認可,「草」也可以讀作kuba。畢竟名稱只是人們賦予一個概念的符號。同一個概念,中文稱之為「草」,日文稱之為「kusa」,英文稱之為「grass」,這也正可以聯繫到語言的恣意性,也就是語言的表記跟概念本身之間並不存在自然的相關性。

再進一步,並不是所有漢字都同時具有音讀和訓讀。平成22年(2010年)最新修訂的常用漢字表中,常用漢字選定為2136字。這其中有76個漢字只具有訓讀,有將近1000個漢字只具有音讀。只具有訓讀的漢字大多為和制漢字,也就是日本自創的漢字。和制漢字的創造方法同中國一樣,依據「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中的會意和形聲,其中又以會意字居多,比如峠,意為山路的最高點,先向上爬,到了最高點後再向前走就是下坡路,是不是很形象?(之前編輯這裡的時候簡化為山頂,為方便更好理解。)

:)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還要補充一個。其實音讀最初傳入日本的時候,讀音和現在也不一樣。

現在的音讀。是經過多次語音演變後出現的結果。

這些語音演變包括「ハ行轉呼 」「合拗音消失 」「雙母音變長音 」等等。

感受一下,你所列舉的「公共廣告 」,按照舊假名寫法是「こうこくくゎうかう」,方法則是「はふ」。

還有兩個更奇葩的音變:「蝶」tefu&>teu&>tyō&>chyō

「兄」kwyau&>kiyau&>kiyō&>kyō

另附一個日文維基百科的詞條:漢音 - Wikipedia,看「漢音音節表」就可以知道漢音到現在發生了哪些變化。


公共広告讀作こうきょうこうこく


推薦閱讀:

備考日語n1請問有什麼值得背誦的材料?
想學日語,想聽懂日語歌, 哪些書用來做正式的日語入門比較好?
日語N1語法怎麼複習?
如何自學日語口譯?

TAG:日語 | 日本漢字 | 日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