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從了解知識到應用知識?

道理都懂原理都知道細節問題也都看過案例,但是到實際的事件時我們往往很難完全應用所學到的東西。從了解到最終的應用到底差的是什麼?是時間?經驗?還是理解的深度?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快速讓我們把學到的東西應用起來??


題主的問題是:怎樣從了解知識到應用知識?我覺得應當改一下,改為:怎樣從了解知識到知識的靈活運用?

初中時覺得寫作文真難。也想了很多辦法來提高寫作能力,例如閱讀課外讀物,學習和提高辭彙量,而效果就如同蜻蜓點水,只能解決一兩段句子。老師評價我的作文,就象窗台上的一盆玫瑰花:雖然花色美麗,但無法掩飾整體的空泛。如同賬本記錄般索然無味。

某日,和幾位同學一起製作航模。無奈僧多粥少,輪到我只有看的份。我看見牆角有許多三合板,經老師同意後,拿來作為製作材料。同學們都用橡皮筋作為動力,我找了一套發條裝置作為動力,製作完成後就試飛,結果栽了跟頭。老師說:航模配重平衡不行,翅膀傾斜度不足,翅膀過小升力也不足。

利用周日,和老師說好,專門在航模製作室呆了一天進行改進。

首先製作了一個較大的機翼,然後安裝到機身上,但不知道傾斜度是否夠。看見架子上有一個天平秤,突然靈機一動,把航模放到天平秤上,用砝碼平衡。然後把牆角的電風扇取來,對準航模就吹,發現天平秤的顯示值變輕了,再加上砝碼並記下具體數值。接著調整機翼傾斜角度,在讓風扇吹並記錄砝碼數值、突然發現,這升力居然與傾斜角度的正弦值有關。

知道了這個竅門後,感到十分興奮。把天平秤放到桌子背後的椅子上,調整高度讓航模與桌面平齊,避免風吹乾擾稱重顯示值;弄來一盤蚊香,點著後放到航模前面。觀察蚊香煙在風扇風力作用下繞行機翼的形狀。就這樣,從蚊香煙的速度大致估計出氣流速度,再按砝碼數確認了最佳機翼傾角,並估算出升力。

就用這套方法,發現機翼尺寸不夠。於是又做了一個機翼換上,並用配重把重心調整到最佳狀態。

第二天,大家在一起比試,結果是當然的,我的航模飛行效果最佳。

之後,在老師的幫助下,裝上遙控裝置。我的航模終於展翅藍天。

我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作文。也沒有用多少修辭,完全實話實說地描述,寫出自己的體驗和收穫。結果,我的作文是年段第一名。

從此,愛上了寫作文。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參加工作。

可見,從學習知識到應用知識,學習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實踐和思考,將知識化為實際的工作對象,化為腦海中的永恆記憶。

實踐出真知,這就是我的體會。


最近很喜歡這類題目,可以通過答題來對以往的經驗進行梳理總結。

回歸正題,知識有分為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首先專業基礎知識學得越紮實越好,這一類很多偏理論的,其中框架是必須梳理起來的。

然後是專業知識,這一類很多是偏應用的,這時還是得多做實驗了,再結合紮實的基礎知識,自然會有所領悟。


不會用,說明沒有真正的理解,也就是沒懂。很多人認為記住公式了,看過例題了,甚至能夠解題了,就算是懂了。其實這隻能算是知道,距離「懂」還是有差距的。什麼是「懂」:就是能改變自己的思考角度和思維路徑,能改變認知方式,能改變自己的觀念和心態。

怎麼從「知道」境界,升華到「懂」的境界,有資質的人考悟性,沒資質的人考勤奮。有好的老師點撥一下是很幸運的。


你可以反過來,學習能夠應用的知識就可以了

就像工作一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你學高數看了一道題是怎麼做,用什麼方法的。合上書去做另一道同類型的題,你覺得能做出來嗎


可能也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吧,我是喜歡總結理論的人。比方說在我看來,炒菜和做化學實驗有異曲同工之處。

曾經上過微觀經濟學的選修,當時講到邊際效應,橫縱坐標單位出來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要求導,雖然我高數還在掛著。我覺得重要的還是你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吧。雖然我對於微積分的那些公式,計算方法幾乎完全不記得了,但是對於微積分的思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解的,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

包括常人認為的政史靠背我也抱有懷疑態度,我個人看這些東西也存在這一定條理的邏輯推理。

多嘗試總結吧,其實生活中很多東西本質上是一樣的。借用以前語文老師的話,雖然記得不清楚,大意是這樣的:讀書的四種境界,把厚的書看薄,把薄的書看厚,把無字的書看成有字,把有字的書看成無字。


推薦閱讀:

請問一下懂得基本經濟學知識的人想學習炒外匯,應該怎麼入手?
作為貨幣,在實質上,比特幣和貝殼有什麼區別?
中國2049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能實現嗎?
如何學好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為什麼習慣性假定規模報酬不變?

TAG:經濟學 | 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思維方式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