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嗎?

今天上班的時候在瀏覽歷年紅點設計獎,看到一些產品的設計,似乎覺得不是很好,我剛說出自己的想法,設計主管就在背後說,因為是你不懂,所以才覺得不好,許多產品背後的存在意義,更要大於造型本身,不能根據造型的好壞去判斷產品的好壞。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可我說,產品造型的好壞也很重要。結果設計主管卻說,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培訓了幾年造型審美後誰都可以做,遠低於研究產品背後意義的本身。作為中國傳統藝考出身的設計師,我無法接受本科與碩士都在英國留學的設計主管對造型設計如此貶低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待的?


2012年辛向陽老師到江南大學之後,連續舉辦了五屆「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旨在「思考設計學學科重新定位、課程建設或組織架構調整的問題,也是在哲學層面準確地定義大設計、探索新的設計方法和明確新的人文設計準則」。五屆會議的主題如下:

2012 範疇、方法、價值觀

2013 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

2014 哲學概念

2015 新現象基礎:策略、體驗、健康

2016 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

(辛向陽. 「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回顧[J].《設計》,2016(18):93-94)

可以看出今天設計學(是設計學而不是工業產品設計)研究的重點根本沒在造型上,是造型不重要嗎?不是,無論實體產品還是虛擬界面,造型、形式都很重要。那為什麼不再關注造型了?因為設計有新的東西要關注(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造型問題應該在上個時代就被解決,而且大家似乎都默認在上個時代我們已經把造型問題解決清楚了。

上學期Boss在設計方法論課程上說了這麼句話:本科學了四年設計,在場的同學誰敢說在純造型設計上沒問題了?無人應聲。

造型設計簡單嗎?如果造型只是關於形式美的話,那也許算是簡單的,但造型設計只是形式美嗎?用戶需求不考慮?人「機」交互不考慮?可用性不考慮?材料加工不考慮?科技和風格趨勢不考慮?產品語義不考慮?——符號學和產品語義現在根本不在我的學習範圍內,不是因為沒興趣,而是想得到深層理解太難,時間成本過高。這些不都是做產品造型應該考慮的問題?

《創造突破性產品》的核心概念就是iNPD(integrate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整合新產品開發——這年頭就算再傳統的工業產品開發也都不只是純造型問題,是在社會、經濟、技術因素的發展現狀下,對用戶真實需求的精準洞察下,融合技術與造型等多方面因素,創造對用戶有價值的產品——「形式和功能共同實現夢想」。

強行引申到Richard Buchanan的4 Orders of Design:

Symbolic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s

Material Objects

Activities and Organized Services

Complex Systems or Environments

造型設計也許可以歸類到前兩個秩序中,但這並不意味著造型就是Symbol和Objects:

每一個秩序都是一處重新思考、重新構思設計本質的場所(place)。這四秩序分別關注的問題表明了另一層面的延伸:交流傳達的問題、造物的問題、創造並支持人的活動的問題,以及創造人類體驗最大集合體的問題。 這是設計在深度上的增長。

( 馬謹. 延伸中的設計與「含義製造」[J]. 裝飾, 2013(12):122-124. )

說造型設計「層次低」,這個層次應該指的不是低層與高層,而是表層與深層,而這個表層的造型,也絕不只是形式而已。


造型只是在做工業設計時,很多個平衡點之一,這些需要平衡的點有成本、功能、量產、差異化、人機、受眾大小啊好多好多,因為造型是最容易看到的,所以你會比較在意,也使你覺得有些Reddot一般。

其實把這些平衡好很難的,造型往往需要妥協,所以很多你在大腦里建模的所謂更好看的造型往往是生產不出來的,達不到品牌定位的,成本低不了的…

apple和sony的產品為什麼好看,因為成本足夠呀,而且他們也願意去研發更新的加工工藝去實現設計師的設想呀。大部分公司還是在大量的限制下做設計。

再比如小米的產品,為什麼不那麼酷呀,為什麼不用金屬呀,因為要控制成本呀,因為小米的受眾很廣呀,設計師認為酷的東西有多少人喜歡呢。

對吧?


拿衣服,如果有人和你說我不會加減乘除,但是我高數很好。你信不信?

信的話,我和你道歉,並請你退出這個答案。

如果一名設計師在造型上確實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你說造型不重要,拔高層談理念也不好說你不對。

遺憾的是,侃侃而談大設計者,鮮有令人信服的作品。說造型是設計的底層的那些人吶,和那些叫囂著讓數學滾出高考的人的心態很有可能是一樣的。

現在有那麼一批人總是想將設計的範圍擴大,喜歡在各個領域都談笑風生,從而使財路更廣。歸根到底是對設計的核心價值不自信,設計師相對工程師、程序員在技術方面幾乎沒有優勢,這個職業能夠生存下來的關鍵在於其有別於藝術家的大眾向審美能力,在這一點上是其他職業無法替代的。

審美應用在哪裡?產品設計領域中就是造型。在別的技術細分領域裡,說實話核心技術不在你設計師手上。

這時候有人一定會跳出來說,你對設計理解太淺了,設計怎麼可能只是做好造型這麼簡單。形式與功能協調,材料的運用,成本控制,甚至產品中的情感要素都是需要設計師考慮的。

首先說形式與功能這一塊,iphone功能這麼強大,設計師、工程師、程序員的功勞各占幾分?注意,這裡的僅僅只是功能領域,也就是iphone為什麼質量這麼好,相對其他手機不容易壞不容易卡。我相信大多數人仔細一想,媽的好像和設計師幾乎沒什麼關係。那設計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又比如說iphone比其他手機外觀好看那麼一點點,ui界面比安卓好看不少,這一塊形式的方面設計師應該是記頭功的。再說材料與加工工藝或者生產成本方面,對不起設計師在材料專業或者模具成型專業的同學面前就像一張白紙。所以說一個好的產品誕生,不是說除了造型以外其他領域的知識不重要,而是說設計師在除了造型領域以外的領域沒有優勢,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你的審美與造型。

可悲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設計師,造型的基礎並不過關,然後就想通過削弱造型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來安慰自己。此謂之掩耳盜鈴。

那麼為什麼現在那麼多設計大師也喜歡談大設計,談服務設計,談設計思維而將造型視作設計之底層?

一個原因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個不細說。

更重要的原因是造型這東西確實太難且太不穩定了,難到連最厲害的大師也不能說每次都設計出令人滿意的造型。審美這東西本身就很看天賦,甚至有時候只能講感覺。但這樣一來,那些掌握話語的設計高層們不想掉下去,要如何保住自己的現有地位與既得利益?

避開造型審美,談理念,甚至偷換設計的概念。

當權者大多數時候只需對別人的方案做選擇題,這並不是設計領域特有的。而是各行各業的潛規則,是普遍的社會問題。能說歌唱比賽的評委就一定比歌手唱得好嗎?越往上越要走形式與套路,不求發光但求穩健,不然萬一露出敗筆撼動了自己的固有地位。永遠高高在上的評價才是墜吼得,要的就是這種欽定的感覺。這一點上肉食者自己心裡明白就好,反而說自己可能已經生疏,已經不敢輕易嘗試的造型是底層,這吃相就未免有點太難看了。

所以說,做設計的話造型絕對不是底層而是頂層,但要是說如何才能從一名基層設計師高效的爬到設計圈的高層成為一名長者分享一點人生經驗,造型的確很有可能是底層。

手機碼的難受,不好排版,見諒


首先,無論紅點獎還是IF等國際大獎,對於報名之初就會有一個提示,你報的選項。 甚至有一些非常小的點,例如

  • 室內設計元素
  • 材料與表面處理

所以產品的範圍不僅僅說僅僅是否美的問題,因為一個產品的好壞,有的時候是一些小的技術的進步,確實是你不懂,但是不是你總監說的造型不重要,造型不重要的設計不符合任何人類發展觀。評獎的方面有很多種,確實芝加哥學派的沙利文曾經提倡造型追隨功能,但是我們現在更應該提倡造型升華功能。

在同樣的產品,一個造型優美功能齊全的產品更容易使人產生購買慾,也更能體現以人為本。否則,我們為什麼需要設計?但是設計指的不僅僅只是造型。這個邏輯關係懂了,那麼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的簡單。雖然我們普羅大眾至今仍舊認為畫兩筆圖就叫設計。如果只把造型當設計,那真的是理解太淺了。

迪特拉姆斯很多人提到,設計十誡里就提出過好的設計是實用的,好的設計是唯美的。而我們現在很少的去像之前一樣需要純粹的談論造型的問題?我們反而更多的討論人文,歷史,交互,技術,工藝。其實如果你往深了看,其實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就是造型問題。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會使用工具,工具的設計,是人類征服這個星球的最強有力的技能。

為什麼我說我們其實還在討論造型。首先,設計需要以人為本,所以一個產品更好的設計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便利。我們現在說交互,很多人總是認為媒體端才叫交互。所以現在滿大街都是UI設計師,畫兩個圖標就是交互設計師,但是你連最基本的平面設計,色彩的知識都沒掌握好,你甚至不知道這裡的原點使用紅色或者藍色會給人產生什麼不一樣的心理暗示,你會個PSAI叫會交互?交互,什麼是交互,一切與人在使用過程中發生行為動態的過程都叫交互。你使用一個斧子,這個斧子使用的是否省力,舒適,效率高,手柄的造型是否合理,椅子高度是否合適,開關位置是否合理都叫交互。交互是硬體交互和軟體交互。材料的更好使用,那就更是為了使人用的更加的方便,工藝的進步不也是這個道理么?

而一個好的造型設計應當符合人機工程,心理學,所以一個電腦圖標做成突出的樣子,你會明白這個按鍵是可以點按下去的,一個手柄做成一個更符合握的造型,你會明白要抓住那個地方使用更方便。

更簡單一點,我們為什麼看到很多設計,光憑藉造型就能明白這個應該是日本的,那個是北歐的,這個是德國的?而這個應該差不多是中國的。造型不重要?

所以我們討論更多的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設計,只不過我們這些東西其實也是在為造型服務,即使這個產品更多的強調工業屬性,我們也希望這個東西能夠更加小巧好看實用不是么?

如果你覺得造型不重要,那麼不是你不理解別人,是你理解設計理解的有失偏頗,如果你只追求造型,而忽略造型背後應該表達的意義,那也是不正確的。所以造型不是不重要,只是做的不夠好。


終於看到一個我喜歡的問題,我要答一下,我是初學者,還在學習中,希望可以有同行和大牛來批評指正!!!可以和我探討一下,讓我更上一層樓。

首先我有過和題主一樣的經歷。我曾向某位業界的大牛詢問過相似問題,他當時的回答和你的主管很相似:工業設計師就和廚師一樣,產品設計師說我可以把產品的造型做的很好,就相當於廚師說我可以把土豆絲切的很細。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考慮的 ,我們和這些經驗豐富的前輩是有著明顯的差距的,無論是專業技能,見識和思想都不在一個level。所以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是站在他們的高度思考的,而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能力還遠遠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把「土豆絲切細」對我們來說(起碼就我而言)還不是一件得心應手的事情。所以他們覺得已經不是談論範疇的事情,其實我們還在學習中。

我有問過在國外讀書的朋友(英,美)。他們那邊的設計教育確實已經脫離形態的教學了,(國內一些院校也是這樣,跟國際接軌很緊密了),造型已經不是他們探討,探究的主題了,他們很多時候是在讓學生重新認識自身的職能和社會的立場,拓展新的設計領域,探究新的設計形式,新的設計可能。我其實是贊同造型的重要性的,我覺得形態是產生吸引力的根本,但現在社會的發展,使得項目越來越複雜,種類越來越多,多源合作的項目讓設計的作用和職責也在不斷的擴展到方方面面。

工業設計這個行業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工業設計的魅力或者說獨特性就在於,她的答案永遠都不是唯一的,並且她一直保持著最大的寬容。

我曾在書中讀到過,日本的設計觀念中,一直都是強調「素」的,就是要保持產品最樸實的本色之美,不添加任何雜念的純真,信任自然,將一切依託於更大層面的事物上順勢而為。就是說,所謂造型,其實是人工的東西,不要也罷,素材,才是值得設計師關注的焦點,而造型只是將素材之美髮揮到極致的配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endo為三宅一生設計的Cabbage Chair.

Issey Miyake在生產褶皺布料時會產生大量褶皺紙的廢料,nendo用這些廢料設計的這款椅子還是引起不小的轟動的,添加的樹脂可以增加強度,紙本身的彈性保證了座椅基本的舒適性,這簡直就是日本「素」設計觀念的完美詮釋。可以說這款椅子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我對座椅之前的認知,讓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然後是我比較喜愛的一個英國設計師, Heatherwick

這是他設計的陀螺椅

作為公共設施,我實在想不出還有比這個更合適的座椅了,因為它為我們人類就坐這個行為填補了一個許多年的空洞——愉悅。你在雙腳不離地的情況下,他的穩定性是很好的,不會到處轉,但只要你雙腳離地,身體後傾,那一切就都不受你控制了。剛開始的時候你會擔心自己會從後面翻過去,但其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我曾親身體驗過,剛開始會有一點點的緊張,但很快就暴露本性了,我坐在上面轉了足足有十分鐘,開心的跟個SB一樣......這款設計又一次刷新了我對座椅的認知。

上面兩個設計師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以及最終的設計成果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是對於素材極致的提煉,弱化造型,將人為的技術無痕的表現,一個是在人有意識的干預下的最直接的視覺衝擊和體驗。都是座椅,但已經不是我們常規概念下的座椅了,不再只是就某一行為單獨的解讀,它在已有的認識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概念

就我這一年對於ID的了解,我感覺,真的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每個設計師對於行業和設計本身的理解的不同,反而是促使工業設計發展的動力之一。所以我認為造型可以是設計的根本,也可以是設計的配角,不同的出發點,背後不同思想的探究,個人不同的認知,甚至每個人不同的經歷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這就是ID的魅力所在

就現在這個發展趨勢(某些行業除外),我覺得雖然造型做到極致確是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可以促進消費,適應市場的同時,還可以推動消費者的審美意識,但現在我也越來越覺得,隨著大眾審美提高,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降低,技術的進步,行業的開源,造型已然不是設計師的核心。我覺得設計師應該進行更多的探索,探究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分析一件事,必須把它放到其存在的環境中才有意義。

讓我們回到這位設計主管的話語中:「許多產品背後的存在意義,更要大於造型本身,不能根據造型的好壞去判斷產品的好壞。」 我想,這位設計主管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我們在評價一個產品時,不能只評價它的外觀如何,更多的是要回到它產生和存在的環境中去,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我們才能有評價的依據。」

舉個例子。

馬扎、沙發、和凳子,哪個更好?你能斬釘截鐵地說沙發一定比馬紮好嗎?長征時期,人對坐的要求是便攜、耐用,於是馬扎就是「更好的」;在課堂,人對坐的要求是提供一定支撐、但不能太過舒適以保持清醒,於是凳子就是「更好的」;在家裡的客廳,人對坐的要求是舒適、放鬆,於是沙發就是更好的……所以人與物之間複雜的關係,構成了設計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表現在沒有一個絕對的評價標準,我們只能在特定環境中理解它、評價它。

我們必須回到產品的生長環境才能窺探到產品背後存在的意義,這是我所同意這位設計主管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我是不同意的,關於「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這一部分。

我知道,這位設計主管也許只是為了表達「評價一個產品,不僅要通過它的造型進行主觀評價,更要分析它存在的意義」,但「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這種表述是有問題的,它的問題在於這位主管將產品造型與其背後的意義割裂開來,甚至把它看成兩個完全對立的部分。但設計不僅是邏輯的,也是美學的,一件產品既有其存在的邏輯意義,也應該有供人欣賞的美學價值——這也是設計複雜性另一方面的體現——綜合各種互相影響甚至互相矛盾的因素,使其設計物能適應其生長環境。

再次回到造型本身的意義,一件合格的商品,應該包含三種屬性:作為工具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交換價值、和作為符號的符號價值。這裡提到的符號,就是產品的造型設計。如果從產品語意學的角度來講,產品的造型不僅要反映其美學價值,還要著重心思研究「如何將造型與功能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用戶看一眼就會使用,而無需任何文字說明」的地步——這是產品語意學的核心,我們有時也稱之為「可供性」。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發現,產品的形態語意變得無比重要,它作為一個符號——連接人類文明與認知邏輯的橋樑,必須讓用戶「不需要學習就會使用」,這時,我們甚至需要研究符號學、研究產品造型——需要如此大費周張來設計的因素,怎麼能說是「最低層次」呢?

如果我們把「產品背後的意義」和「產品造型」反覆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研究產品背後的意義這件事是發生在設計完成之後的,是其他人對這件產品的解讀;而研究產品造型這件事更多是發生在設計過程中的,是設計師本人對產品符號部分的編碼,而這一部分,通常是存在專業壁壘的。

那我們能說「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嗎?

也許可以,但至少對於一件合格的設計,恐怕就不妥了。


謝邀。

如同我在不同場合多番表達自己的觀點那樣,工業設計是感性美+理性思考的綜合體,誇大或拔高其任意一面的功用,都是不可取的

在物質極大豐富,且心理需求逐漸大於功能需求的今日,感性美的作用日益被凸顯出來。舉例來說,一個玻璃杯,其實現用戶喝水的功用一般無二,但是決定用戶是否購買使用,除了價格外,卻是由造型設計,材質應用,吹制手法等「感性設計」凸顯實現的,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產品中比比皆是(電水壺的設計,電吹風的設計等等不一而足……)

對貴主管「 造型設計是最低層次的設計,培訓了幾年造型審美後誰都可以做 」,我不敢苟同,如果說「培訓了幾年造型審美後誰都可以做」,那中國應該充斥著IKEA之類的公司,因為就本質而言,家居設計,照明設計,座椅設計們恰恰以這種「低層次的設計」為核心競爭力(品位與格調),可見這種「低層次的造型審美」真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根據提問者描述的貴主管教育背景,我以為貴主管是想抨擊一些「沉溺在造型設計感性美而不可自拔」的設計師們,因為就國外設計留學的經歷而言,中國的工業設計學生或准從業者的確大部分都犯了「美麗的造型背後,毫無思想」的錯,以至於國外的設計師一概以「漂亮的軀殼裡,有一顆乏味的靈魂」來評價我們……所以我以為,出發點是好的,但或許用藥過猛、矯枉過正了。

說些題外話,在從業生涯中,有人願意以自己的經驗,毫不隱藏的拋出自己的觀點,指引我們少犯些錯誤,我內心是感激的,因為這個世界願意以誠相待,不藏私的人其實真的不多……


會不會也有歷史原因?

目前主流的設計還是尊崇現代主義吧(包括後現代 波普 高技派也只是在探討現代主義的一種發展的可能性)

現代主義出現的時候為什麼強調功能過於形式呢,是因為格羅皮烏斯那一批理想主義者,有著烏托邦的抱負,想為普羅大眾做設計服務,希望設計帶來的是全民的生活水平能夠提高,變得更加便利,而不只是權貴才能享用有品質的東西。

為了實現這種想法,需要配合工業化大生產,大大的降低成本,所以有了「模塊化」「批量」「盡量摒棄複雜裝飾」等的理念。

也就是說,這是實現他們的烏托邦夢想的一種當時可行的手段。

可能這段歷史影響了後來人們對造型設計的看法吧,總覺得裝飾有種罪惡感。這恰恰說明這種視覺上的「美」的追求反而是高層次的,在物質未達到肆意滿足的當下還沒有閑工夫考慮到這方面的東西。


如果按此標準,那麼平面設計、UI設計,甚至網頁美工,一切追求視覺效果設計,簡直是最底層的設計工作。如果按此標準,那麼結構設計、機械設計、交互設計,一切追求行業技術創新的設計,應該是更高層次的設計。如果聽過柳冠中教授那個去哪都要演講一篇的「憤青」一般的PPT,你會發現,作為工業設計代表的著名教授,一直在抨擊互聯網,「馬雲你不是牛逼嗎,那你把中國的機械賣到歐美去啊」。但他對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貢獻避而不談。

我斗膽說一句,如果不是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中國設計將會毫無設計審美、毫無設計創新,尤其是中國的視覺設計行業,更會是一潭死水。

因此,我覺得說產品造型設計是最底層次的,是很悲哀很狹隘的思想。我們不妨從這種角度來思考這一整個問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我們的社會潛意識裡覺得文史地乃至藝術,都是次要,不重要,追求「美」是庸俗的,無聊的。

那麼還需要說什麼?

你以為工業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賣產品嗎?我能不能這樣說:設計都是最低層次的工作,唯有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國家首領才是最高級的。

請不要脫離現實談問題。


我不管那些,但我是一個傢具設計師,通過不斷地努力,我目前賺到了一萬一個月了。能糊口,能養家,還能存點錢。有這些就夠了,管他高不高端


可是我們大部分連這最低的一個層次都做不好


產品造型如果是低層次的,那麼雕塑藝術家算什麼層次(; ̄д ̄)。剛工作半年多,從之前工科大學教育出來的「工業設計的目標是連接科技與人類生活」「有創新才叫設計」這種宏大中二的思想里解脫出來了一丟丟。新產品的構想,到功能的確定,這些其實很多時候都輪不到工業設計師插手啊,都是管理層決定的啊。工業設計師大部分時候都是外觀造型的實現者啊。我現在就覺得,外觀造型才是工業設計師的本職工作。而且,只是造型,想要做好看了就很難很難了啊(; ̄д ̄)。「單純做的美很容易啊」這種話,其實就像是說當一個藝術家,或者雕塑家很容易一樣很荒謬啊(; ̄д ̄)


知乎首答。。

剛剛工作半年,還在實習沒有畢業,可能說的不對吧!隨便談談。。

工業設計是集合了很多方面的設計,材料,結構,成本,等等。。

單純的造型設計只為了好看專業ID老炮都能隨便的弄一堆吊炸天的圖出來。為什麼說是圖呢?廣義的工業設計概念是指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從構思到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並且用明確的手段表示出來的系列行為。可行的實施方案也就是為了生產,所以不是我們不能夠把造型做的好看,而是大多向工程師妥協的結果或者是應對客戶各種奇葩要求。

至於造型設計是不是最低層次的設計,不能一概而論吧!

說它是因為用戶買了這個東西最先吸引他的就是這個玩意好看不好看,所以造型設計是我們要最基本的保證。也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

說他不是最低層次的設計而是因為這個造型最終出來而是苦逼的設計師們根據了產品本身功能,合適的材料、結構,成本,人機,大眾審美和客戶風格多方面的融合而孕育出的產物,還得讓你覺得好看有想買的衝動。個人覺得非常不容易。

非常喜歡您主管那句話,之前不懂沒想到過這些,看到這句確實加深了我對產品存在意義的理解。

一個沒畢業的小設計師,理解不足,說的粗淺片面,希望各位大神前輩指導提攜,希望我能在工業設計這條路走下去吧!


問題可能不是出在哪個因素是否重要上,而是宏觀上,我想題主對設計的流程順序有些模糊。不是說產品的造型不重要,而是說,如果開始做設計就抱著:"我要把產品做得很很好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設計項目開始的時候,比如我們要設計一個水瓶,一開始思考的的不是:"我該怎麼做這個水瓶的外形?」而是--這個東西是給誰用的?這個東西需要什麼樣的使用方式,這個東西所用的人所屬的社會價值觀和心裡需求是什麼?通過這些思考,才能知道一個"喝水的容器"應有的載體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這樣設計開始實踐可能確實過於繁瑣,但實際上如果只是對產品外形的改良,只是美化,是設計流程中極小的一步。況且好不好看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在實際操作中對說服力是一個挑戰。設計真正要做的,是為特定的人的生活設計,為人的具體某些行為設計。


如果"造型設計"的依據完全為設計師個人的審美偏好,那是的,可以說是最低層次的設計(當然審美也有層次之分)。但當造型型設計有其他更宏觀的依據時(不管是形隨機能或是文化背景與設計史觀上的詮釋)那"造型設計"可以不是最低層次的設計。


我的東西如果是我喜歡的樣子,我會很高興。


不是最低層次的設計,是最基礎的設計,造型設計做得不滿足審美,不滿足現有生產工藝,不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還談什麼用戶體驗 ?竊以為很多獎項的設置更多的是為了鼓勵設計師,可能有的獲獎作品有某一點很打動人心,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放到當前時代,當前的生產工藝中,可能並不是成功的設計,並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剛畢業不到一年,「誤入」機械類產品設計行業(哈哈哈)。剛開始做項目設計的時候,是真心難熬,對產品設計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暫不談技法)。看到這類東西,內心是何感受,哈哈(網圖)

關於產品造型在一個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地位,我的理解是層次的高低是針對設計師個人而言的,做造型設計本身不應該成為抨擊的點,因為沒有人會為丑的產品買單。其實,能把造型玩轉好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產品語義和視覺語言的拿捏是長期的研究和沉澱,非一日之功。速度感、肌肉感、科技感、柔美、硬朗、高端奢華等等這些詞轉化為視覺語言的時候,尤見功力。

前文的圖中,產品造型很複雜。可能很多人都會想這玩意幹嘛這麼複雜,面轉來轉去的,有必要麼?現在不是流行極簡注意風格么?我當時也如此想過,其實也並非不能,或許真的可以做一個光溜溜的風格的,換種材質和配色等等。但為什麼這麼久了,電動工具還長這樣呢。或許這就是市場驗證的結果,屬於它的先天視覺形態。當未來的某天實現新技術的創新時,它變成另外一個模樣也未可知。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產品日益複雜的今天,每個細分領域需要的是能夠深入的研究和沉澱的專業人士,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創新且高效的團隊。若想當管理者,那就讓自己全能起來吧,哈哈。

技術驅動創新,設計創造體驗,設計師要考慮的東西越來越系統化,但美的東西總會成為經典。


看看有沒有人和我觀點相似的。看到了一個比較有話要說的問題。其實這個海歸主管說的觀點一部分我是同意的。

作為同樣接受歐洲設計教育的人,我們教授每次看方案最重視的,就是每個人設計背後的想法。我在瑞典讀設計碩士兩年,每次彙報課,大家都會是從最初的靈感到設計的推演再到最後的產品模型一一闡述。不會有人直接跳到最後的步驟直接展示產品,僅僅用產品外觀說話。

其實這終歸是看問題角度的不同。在設計教育中,設計師如果被灌輸只重視產品的外觀而輕視背後的意義,那麼你可能會設計出一個兩個爆款產品,但一定走不長遠。消費市場中消費者對於外觀的喜好一直會順應潮流而變化,那麼你的設計也會變的多多少少有些隨波逐流。真正能夠讓自己的設計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產品的因素,就是其背後的理念。這也是很多成功的設計師和設計工作室一直保持獨有風格,會吸引消費者購買其設計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似乎就是在眾多商品中選擇自己第一眼喜歡的。這自然就是外觀的作用了。但要知道,如果沒有背後的理念支持,外觀就很難形成一個鮮明而統一的個人風格(你設計東西多了之後就會有這個感覺了)。只重視外觀的話,你會覺得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好像和市場上其他許多產品都很相像。

我想現在你可能會有些理解你們主管說的話了,但他的表達方式也是有些絕對。我想他只是希望你們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來提升產品背後的東西。就像一個美麗或者帥氣的人,她/他沒有自身氣質和穿衣風格的話,穿再時髦的衣服,過不多久也會被觀眾看膩,也無法被人記住。你的產品也是如此。

所以,要時刻記得問自己為什麼這樣設計?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找到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就是在發掘設計背後的東西了。設計師的使命,並不單單是要賦予一個產品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外觀,而是在這個產品爆炸式增長的年代,問自己:這個世界真的需要我再設計這一把椅子嗎?我的產品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什麼?如果每一次設計,你都能很好地回答自己這些,那麼你的設計就不會是一個浪費了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加工品而已。

啰嗦這麼多,希望你的工作會越來越順利啊,一起在設計的路上加油前行!


做的丑的設計還叫設計?


推薦閱讀:

在移動應用產品設計低保真原型階段,有什麼比較理想的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嗎?
有哪些產品體現了「Less is more」的設計理念?
我們是在為用戶做產品,還是在為自己做產品?
你與產品經理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麼辦?
為什麼新手引導已經成手機客戶端標配了?有數據證明這東西真的有用么?

TAG:工業設計 | 產品設計 | 工業設計師 | 紅點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