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一些?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比較來說哪個境界更高一些?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是師徒,孔子有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從智慧的角度講,是道家文化更有智慧還是儒家思想更有智慧?是不是道家格局更大一些?論語有點思想狹隘了?蟹蟹!


《呂氏春秋》和《公孫龍子》有兩則大致相同的故事: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譯文:楚王有次打獵遺失了一張寶弓,但他並不想興師動眾去搜尋,他說:「楚人丟了,還是會被楚人撿走的,何必去找呢?」

孔子聽說後,曰:「善哉,如果去掉『楚』字就更好了」。

老子聽說後,曰:「善哉,如果去掉『人」字就更好了」。

顯然,楚王胸懷的是整個楚國,不管寶弓被誰撿上,楚國都沒損失,所以沒必要尋找。孔子胸懷的是整個人類,所以說「去楚則可」,也就是把這句話變成「人失之,人得之」,老子胸懷的是整個宇宙,所以說「去人則可」,也就是說這把弓是從自然中來的,現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無論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終存在於宇宙之中。

說完老子和孔子的著眼點之後,再來看道德經與論語的主旨區別。

論語是孔子教化自已弟子的言論集,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等人生道理和規範,但令我意外的是,雖然儒家強調教化,但這些人生道理和人生規範,卻是以心靈雞湯的面目出現的,幾乎不涉及玄奧的天道,令人如浴陽光如沐春風。不過這些人生道理和規範大多禁不起推敲,作為一部分人的選擇和信仰很好,但很難向全社會推廣。比如那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以自已的好惡來猜度別人,你不喜歡茶酒,難道客人來了你不給人家倒茶酌酒?你不喜歡大保健,難道你要全天下都禁慾?還有那個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有的時候就要以德報怨,否則怨怨相報何時了,同樣,很多德行人家並不要你回報的,所謂大恩不言謝,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道德綁架令人生厭,自由才是對德行最大的回報。

道德經是老子對侯王君主的訓戒,雖然其中包含愚民小邦寡民等不合時宜的東西,但根本核心還是司馬遷總結的「無為自化清凈自正」,即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不過令人弔詭的是,老子明明反對教化,強調自化,但他的道德經卻是板著面孔講道理,令人如臨深淵如遇寒冰,又似迎頭一盆冷水,促人警醒和反思。另外,道德經與論語最大的不同,就是論語只論人道不論天道,而道德經以天道論人道,所以不僅僅是人間的道理,還包含對整個宇宙和自然界的思考。

不過要提醒的是,老子的無為是君無為而民自化,所以我們這些萬民需要的是自化,即自立自強自學自為自治自理自製,尤其重要的是自組織化的能力,就不要湊什麼清靜無為的熱鬧了,那是人家管理者的修為。

另外說一下道德經和論語孰早孰晚的問題,這本是古人早有定論的問題,結果因為馮友蘭錢穆這兩位所謂的儒學大師一考證,反而爭論不休。其實胡適對此問題的考證更加詳盡有力,可惜他的中國古代思想史未寫完,結果讓謬種流傳,害人不淺。最近幾十年,隨著古代文字簡的不斷出土,這個問題已經愈加明了。可以這樣說,道德經大致完整的簡文已經出土了3次,包括馬王堆漢簡、郭店楚簡、北大簡,其中最早的郭店楚簡,至少年代在戰國中期,而且和現在通行本有很多區別,馮友蘭錢穆所說的很多證據在郭店楚簡那裡根本就是無根之木。相反,去年出土了一本西漢中後期的論語齊論,就讓很多人欣喜若狂。

還要補充一下道家出世入世的問題。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民自化除了個人自化,還包括民間團體的自化,而民間團體(包括民營企業、公司、宗教團體、慈善組織、環保組織、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工會、退伍軍人組織)的自化,這才是現代社會廣義上的入世

與此相反,儒家將入世狹隘地理解為從政,理解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民間組織和民間社會的發育持消極態度,甚至為虎作倡,與當權者一起壓制民間社會,從而讓入世成為了權力場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會的奠腳石,這不但是儒家的悲劇,也是中國社會的悲劇。

至於道家出世,是因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遠離現實政治,有隱逸和出世的傾向,無法適應複雜的現實世界,所以不是理想的治國理論。其實這種說法對道家和老莊的理解都狹隘化了。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諸子百家一樣,都起源於春秋戰國。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諸子百家思考的都是如何重建社會秩序的問題,作為當時很有影響的思想流派,道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即使出世傾向最顯著的莊子,也曾經講過一大堆治國的道理。正像漢初學者司馬談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我們怎麼能把道家單單摘出來,把它歸到出世的行列中去呢?其次,從道家的來源來看,很多人認為道家學者來自隱者,但是,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歷史上,確有許多道家學者出自史官,如老子、太史儋、司馬談等人。可見,道家的來源至少有史官和隱士兩個渠道(其實還有一些出自王侯和其他官吏,如魏牟、關尹、劉安、呂不韋等)。其中史官一系總結了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自然關注的多是安邦治國之道。決不可因為曾有隱士加入道家,就把道家的其它來源掩蓋了;第三、道家不僅僅以老莊為代表,它還包括黃老學派、楊朱學派兩個派別,這三個派別都對如何治國有一整套理論,尤其是黃老道家,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把學術和現實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並在治國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至於老莊派和楊朱派,雖然不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但他們一個開創了政治不服從的傳統,一個開創了個人主義的傳統,而政治不服從和個人主義,都是構建現代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精神;第四,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道家三個派別均已出現,但道家這個詞當時並不存在,直到西漢前期,史家司馬談才首次對其進行了命名,而且他所指的道家基本上就是主要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的黃老道家;第四,從道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雖然老莊派、楊朱派都有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唱主角的,還是講究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黃老派,在春秋戰國乃至後來的兩漢時期,黃老派不但是道家學派中的正統,而且在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在戰國晚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當時,不但出現了慎到、田駢、接子、環淵、彭蒙、宋磝、尹文、太史儋等許多著名的黃老學者,而且還有《管子》、《鶚冠子》、《呂氏春秋》、《文子》、《黃帝帛書》、《雜黃帝》等一系列討論治國理論的輝煌巨著問世,根據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到了漢朝時期,道家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雖然比儒家「五十家」少了17家,但又比儒家的「八百三十六篇」多了127篇,而且《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多是依託上古聖君名相,討論治國安邦之道的,比起儒家,可以說入世更深更近,只是後來,漢武帝「獨尊儒家」,入世的黃老派才逐漸衰敗,人才大量流失,著作大多亡佚(《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留存至今的不到15%),到魏晉玄學興起,老莊派取代黃老派成為道家正統,加上後來道教(道教一開始也是入世的)處處模仿出世的佛教,才讓許多人誤認為道家不問世事,只求內心超越,具有隱逸和出世的特點;最後,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道家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因為統治者的無為而治僅限於經濟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這樣的君主,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從智慧的角度講,智慧就是智慧,沒有儒家道家之分

從格局層次來講,儒家多是為臣之道,道家是為君之道。

從從道理來講,通了應該是用一事物,反正我沒通,隨便講講


《道德經》是老子對道的境界和如何修道的表述,老子的已經證道得道的人,境界很高。而《論語》只是入世的哲學。


道德經開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已經充分體現了他凌駕於儒學之上的思想境界。這是天道與人道的區別。


老實說,沒有讀過。三個月後再來補充


老子曾是孔子的老師


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德經的境界更高些,眼界是天地萬物,整個宇宙,格局更大些。

論語偏重為人處事的入世哲學,側重點不同


你可以討論老子的不是,道德經的問題。但你要敢說論語孔子的壞話。絕對一大票人跳出來搞你。還是不要比較的好


就像易經跟春秋

春秋以人道對應天象天道

易經以天道規範人道

各有各的用,喜愛的人也不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只是史記一提,不足為信,道德經很多經不起邏輯上的推敲,論語則不然


首先,根據錢穆馮友蘭等大家的考據,道德經成書於戰國末年,為道家學派晚出,只是託名老子而已,並非老子親撰。

其次,老子也並非孔子通常意義上的老師,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只是向其請教過。

然後,老子歲數大,中國文化崇古尊老,所以有些杜撰出來的寓言故事裡老子要比孔子高明一些。

最後,老子作為出世的象徵,孔子作為入世的象徵。當看到天下無道,生民塗炭, 而自己又無力改變的時候,選擇只保全自己的是出世,選擇盡自己的力能救一個是一個是入世。孰高孰低?

補充一句充滿個人偏見的觀點:道德經豈能同論語相提並論!


推薦閱讀: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哪一個更加適合當今中國?
老子講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麼意思?
道字有幾種解釋?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什麼意思?
莊子的無待怎麼理解?

TAG:孔子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論語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