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哲學愛好者的我,如何向專業人士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

前後花了2年的時間構建思路、搜集素材,成稿後大約有30萬字,現想取得專業領域的評價與認可。請大家給出具體指導意見,謝謝!


題主您好,這邊給您一個十分認真的建議,下面的文字是非常誠懇的,絕對不是嘲笑

請參考這個網站:Course - Undergraduate Advanced Diploma in Philosophy

這是劍橋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推出的哲學研修高等文憑(Advanced Diploma)。根據官網,其難度等同於劍橋大學本科最後一年研究,這個項目給您兩年時間,在此期間您需要完成兩篇1500-2000詞(很明顯,需要全英文)的小作文、一篇3000-4000詞的大作文、以及一篇10000-12000詞的結業論文。結業以後可以拿到120個英制學分(約等與全日制學習一年)。

這個項目有什麼好處呢?對您來說很大。首先您不需要上課,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寫作著作。更重要的是,您如果直接把專著寄給北大哲學系,那裡的哲學教授沒有任何理由花時間去看您的著作;但是您如果報了這個項目,那麼學校會提供8-9次您與劍橋大學教授的一對一交流的寶貴機會:他們會跟您交流學術,會給您做出深度的講評,給您的論文提供修改意見。您似乎已經有相當大量的研究,因此可能抽出研究的其中一部分,便能輕鬆達到畢業要求。而且,如您的觀點真的足夠優秀,劍橋大學的教授會很樂意給您寫推薦信,助您進入名校研究、或者代您聯繫期刊編輯或者出版社,從而幫助您出版或刊載自己的著作。我本人對英制體系非常了解,如果您是有實力的,我相信教授們會很樂意為您做推薦。

如果要報這個項目,您需要達到以下要求:

- 通過指定的英語考試(雅思、托福等),且將您的著作翻譯成英文。這點我相信您作為北大學生,以及您對哲學的熱愛之情,不難有恆心、有毅力做到這點。

- 繳交學費3600英鎊(沒錯,是三千六百,不是三萬六千)。英制體系學分非常貴,這個您應該早有耳聞,而這個價格說實話確實是白菜價。而且這種價位可以得到劍橋教授的一對一點撥,對您的哲學生涯是十分有幫助的。

- 9次交流機會,最多有5次可以通過網路視頻完成,但還有四次您需要到劍橋大學親自進行學術交流。因此您需要準備簽證、住宿與機票的費用。您是北大畢業生,又能抽出大量時間研究哲學,相信您的經濟實力一定不差,權當是兩年游四次英國,順便可以散散心做做代購...何樂而不為?

希望您的哲學之路順利!

----------------------------------------------------------------------

評論區有朋友提到簽證問題...我申請過不少學術交流相關的簽證,卻沒有申請過英國的,因此不能回應什麼...據我所知的話,三個月以下的短期學習、短期訪問與交流、學術會議等,一般申請的是普通的旅遊簽證而非學生簽證,而上文提到的文憑屬於遠程教育,四次到英國的訪問時間很短,且與學習不直接相關(更像是私人會議或小型學術會議),因而我的經驗判斷申請兩年多次簽證併入境與教授進行討論應該不存在問題...~這一點僅供參考,無法給予保證,如果題主和有興趣的朋友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也歡迎諮詢英國領事館等權威機構。如有機會,我以後也會試著實測一下~

收到好多贊誒,誠惶誠恐...可惜我對哲學了解有限,可能不能在具體知識上幫到什麼...幸而也算半隻腳踏入了學術的門口,便試著補充一些主觀看法吧~

首先想說的是,對於哲學研究來說,二外實在太重要了...題主所舉的書籍,有一大半是德文著作,而剩餘的絕大多數都是法語著作...而據題乾的描述,題主似乎讀的都是中文譯本,這就可能帶來很多的問題...首先有許多中文譯本翻譯質量堪憂,未免歪曲原意;其次越是抽象的詞語,與原語言中該詞的詞源、歷史發展、文化背景等都有關係,在翻譯的目的語言中未必能夠一一對應。這對於理解哲學家原意造成的阻礙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所知的絕大多數有名的哲學研究者都精通法德雙語,研究古典哲學的,甚至需要古希臘語與拉丁語...

關於翻譯所造成的重大歧義的話,這裡就有個很好的例子:

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這是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大致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但很多時候被譯為「存在即合理」;而這個武斷的翻譯也讓許多人錯誤地理解、錯誤地解讀...您可以翻看這個答案:「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於翻譯造成對原文的誤解?正解又是什麼?,裡面的許多優秀答案都給了非常詳盡的解釋...因此尤其是德國哲學方面,學會德文是非常關鍵的。

其次一點是,題主似乎尚未深入接觸現在的哲學學術界,因此給我的感覺是用詞較為業餘...雖然理論上用詞不重要,學術水平才是最重要的。但用詞脫離學術體系會造成閱讀者的時間成本大量提升,對於公務繁忙的教授來說,很容易導致他們拒絕閱讀您的著作。另外用詞很大程度上會反映文章作者的水平(雖然這並非絕對),而過於業餘的用詞也容易給人帶來不好的第一印象。打個比方,我是研究音樂的,我想寫一篇文章介紹德國有哪些著名音樂家...這個題材沒有什麼問題吧~但如果我的文章標題是《刷爆朋友圈的德國音樂家故事,不轉你就虧大了》,那估計大多數音樂愛好者看到這個標題就會直接關掉了~就是因為不專業的用詞給了讀者不良的第一印象~

最後,題主的文章讓我想起了恩格斯的一段對當時哲學界的批評...這裡原文貼上:

Andrerseits ist der "systemschaffende" Herr Dühring keine vereinzelte Erscheinung in der deutschen Gegenwart ... Der kleinste Doktor Philosophiae, ja selbst der Studiosus tut nicht mehr mit unter einem vollst?ndigen "System".

—— Frederick Engels, Anti-Dühring, 1877

(這裡是渣翻譯:另一方面,「創造體系」的杜林先生並非當今德國的個別現象 ... 連最不起眼的哲學博士、甚至是學生,只熱衷於構建一個完整「體系」,卻對其他一切都不上心。——恩格斯《反杜林論》)

這裡我能感覺到題主的立意、志向都很高,但這也確實給了我一種「急於構建體系」的感覺...當然,這沒有什麼丟臉的,畢竟正如文段所言,很多專業哲學研究者都有這樣的意圖~而題主如果希望在哲學研究有著長遠計劃的話,起點太高未必是件好事,也不妨先從完成一些小的研究目標開始吧~

與題主共勉~ :)


首先,好好寫篇概要……真的。

你文章有多少字數,沒用。沒有人有閑工夫替你閱讀30萬字,也沒有人會主動驗證你是不是拉馬努金。讀過你本專業的論文么?請你也按照那個規範,寫一個概要。寫文章有時候就跟做飯一樣,先來點兒sample吧。你要用大概兩三頁紙把自己的文章的重點總結下,指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附上一至兩頁的目錄。

你如果寫不出來這樣一個東西,那隻能證明你自己的思路有些混亂,還需要重新整理和寫作。

其次,自己來哲學系一趟,而不是寫寫Email。自己來查查哲學系「此專業方向」的老師都有誰,然後到網上看看該老師的課程時間和公開接待的時間。去聽一聽老師的課程,然後試著和老師攀談下。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論文題目所指向的專業領域,那麼只能證明你對哲學領域知之甚少,你的論文學術水平也成疑。

最後,如果能夠成功和老師約談,再把自己寫的「概要」遞上去。

-----------------------------------------------------------------------------------

今天看了下題主的概要,感覺其實不太出奇……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學習過德語?如果沒有,恐怕還是要把德語學習一下。說實話,我覺得鋪的攤子真的有些大。


針對9月5號看到的更新。看了這份簡單的摘要,反而更擔心。以下簡單評論:

看不出來是哲學史研究,還是哲學問題討論。文章的目的是後者,但論述的方式卻是前者。在這短短的摘要,我們看不到問題意識(就算有,還要我們自己抓,這顯然不對),只看得到一個人介紹某個領域中常見的問題,當然也許你有創見,但我們現在不清楚。

如果是給哲學系的人看,我想會有三個問題:

(1)理論資源橫跨太大。沒看過內容,我們不知道你是不是利科,能夠出入歐陸、英美和古典哲學。參考數據的廣度,不保證內容的深度。雖然你為自己辯護,但在這份不規範的摘要中,我們不能同意,原因在第二點、第三點。

(2)問題意識不夠清楚。簡介提到問題,彼此相關,但缺少一個核心問題,或說主要論域不夠明確。不提開頭的問題和簡評呈現的結構不一致。結論的四點,顯得問題太大,不見得能夠完整處理。沒看內文,我們無法確定寫得好否,因為這種問題,可以寫得很複雜或很簡單。

(3)缺少最重要的問題處理步驟。數學系應該更為強調邏輯與格式規範。一篇好的摘要,至少三個東西要交代清楚。第一,文章的目的。第二,如何處理問題,文章的處理順序。第三,文章要證明的結論。不提你的第一和第三間不一致的問題不提,最重要的第二點,如何處理問題,你居然說「三言兩語實在無法道盡,故暫且按下不表」,然後開始說甚麼問題參考誰的理論用什麼資源,這些都是其次,根本就不是問題的重點。

我們根本不在乎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參考哪些哲學家,怎麼區分。

重點是,讓我們是看到「問題如何被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重要)與「如何解決」(用那些步驟得出小結,用來支撐你的結論),哲學系的人只會在乎這點。把摘要寫乾淨就好,不要掛一堆哲學家的名字,就算是很簡單的、死板的,首先、第二、第三、最後,把每個步驟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討論這個問題,用幾句話說清楚,那就是最好的摘要,沒必要當文豪。

────────────────────────────────────────────────────

以下是原來的答案:,主要提醒題主的不禮貌以及水軍不要灌水。

都北大了,用心想想人情倫理,思考一下禮貌。

重點是沒東西,我們怎麼評論?

所以我只提醒你禮貌問題,因為你問候人的方式一點常理都沒有

沒有東西給評,讓自來水們水水就飽了......這沒道義阿

雖然一般情況下,本科生程度本來就水

但沒必要在沒東西的情況下,很不人道

至少我們還可以用本科生的標準來看

回到書信禮貌

你一次丟那麼多,誰會看......縱使有熱情的人也不會看。

不是每個人都像維根斯坦,當然你也許是維根斯坦

對不起國家埋沒你,你是梵谷型哲學家。

建議你,先把三十多萬字的〈目錄〉和〈導論〉(或是第一章)丟出來,給大家看。

這就算不是專業,也可以點評你的東西,除非你太專業超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水平,我們無法品評,那麼才需要哲學教授來。

〈導論〉的內容,一般大概一萬多字左右的篇幅,12碼字,或A4紙15張的量。


看見在評論中的困惑,我覺得有必要說一點:我算是頭幾個讓題主寫摘要的人,後來,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一份合格的介紹要包括哪些東西。 然後我翹首期盼了好幾天,最後看到的就是這個。所以,與其進入民哲的歪路,不如給一個警醒。所以才有了這篇,告誡他寫的這攤東西,我花不了多少工夫就能寫出一篇,而且沒人能挑出毛病來,而且研究的東西不知道比他高到哪裡去了,而且都是正經地研究(如果真的研究出來的話)。

當年我也在民科吧(永動機吧之流),哲學吧看過很多的東西,一般人以為像高票答案那樣隨便說說正經的路數彷彿就有幫助的可能性,我就明確地告訴你們:不可能。一個正常的致力於學術的人不可能對方法論一概不通,或在修正自己明顯的缺陷前就草草行事。

----------------------

我原以為你花二載構思,來到知乎,面對哲學乎友,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理論!我也曾有一理論,請諸位靜聽!

==========

首先,談一下文本的研究方向。

主要方向是形而上學、意向心靈、語言哲學和倫理學。這方面我參考了包括任何一本哲學史上至少划出一個小節來談的哲學家的思想,當然,我主要受的啟發還是來自於現代的那些還沒列入哲學史之人的思想。

其次,談一下文本的大略吧。

文本的標題是《絕對》

1、首先是世界的本源問題。在汲取各種一元論(物理主義,現象主義,心物原型論等)和各種二元論(平行論、交互影響論,副現象論,泛心論等),或更抽象一點,在實體二元論,屬性二元論,根本屬性二元論,突現屬性二元論,中立一元二元論,原始泛心論,消除論,同一論,類型同一論,非還原物理主義等中有價值的一面,摒除了消極一面後,我構造了一套不同於以上全部理論的嶄新理論,我冠名為絕對論。這個理論綜合地調和了Churchland,Chalmers,Armstrong,Dennett,Fodor,Kim,Jackson,Yablo,Davidson,Hill,Tononi,Koch 等等人理論的矛盾之處,由於篇幅太長,內容太深奧,知乎留給我寫字的空白又太小,我寫不下具體內容。

2、然後就是語言與心靈的本質問題,這個我談論的就比較小。主要是意義和指稱理論。在把各種意義理論做了劃分後,包括什麼證實理論,使用理論等等,我就首先緊跟著Brandom批判了一番心理表徵基礎理論,然後我就批判了一番Brandom的推理主義理論。最後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意義」這個概念是虛構的,所以我擁抱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緊縮的意義理論(從Horwich那裡收益甚多)。關於指稱的問題,由於弗雷格問題的四條進路,Chalmers的two-dimensional semantics,Fine的relationalism,Crimmins的Variabilism,和Salmon的pragmatics,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乾脆一口氣聲稱四個命題都是錯的,反而開闢了一條贊新路徑。不過,我的探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立,可能著實讓大家捏一把汗)

3,倫理學,道德哲學及衍生的規範學科。由於我的研究的特殊性,我一開始就得在元倫理學上定調,才能為我之後的規範學進行辯護。我吸收了Yablo,Balaguer ,和Field等人關於數學虛擬主義思想,Rosen和Nolan等人的模態虛擬主義思想和已有的道德虛擬主義思想(啊!這些的人思想是多麼的震撼人心!),提出了一個新的道德虛擬主義思想,基本的方法就是把所有不是虛擬主義的主義都批判了一番,證明它們比起我的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在這個元倫理學基礎上,我徹底取消了一切日常意義的規範倫理學,設立了虛擬主義的規範倫理學,但由於空白太小,我寫不下。

在此,對於可能遭至的詰難,想為自己辯護幾句:

1,我的研究領域看似涉獵過廣、博而不精——但實際上,如果你們閱讀了我的思路提要,或是讀完文本的前兩章,就會發現一個事實:沒錯!我研究的領域不僅涉獵廣大,而且又精又博!在又精又博的基礎上,自然整個研究按一種無目的的目的性統一在了一起!

2,再一個是專業哲學研究者一直比較忌諱甚至反感的「自創體系及術語」問題。對此,我只能說: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是因為:妹的!這是因為我的思想太過深奧和創造性,使用前人的術語容易讓讀者陷入已有理論的窠臼中無法自拔!——在此簡單列舉我的一些術語——以期大家看出我並非故弄玄虛,不知道能不能澄清一些偏見:

絕對/相對:這簡直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概念,我不拿它們當術語專門提出來,恐怕大家也看得懂。

實在/虛擬:看似普通,卻包含了我的一些專門思考,和常義有所不同。

心物/物心:以心為重心的本體論原型性質/以物為重心的本體論原型性質。

指稱意向語力/指稱因果迭代摹狀詞:前者結合了格里斯和那個忘了名字的/後者是結合了塞爾和克里普克的理論。

最後,作一回標題黨,發一些自認為還算醒目的結論,並附簡要評述:

1、絕對是歷史和絕對的絕對

一句兩句,一句兩句,似魔鬼的話語,說不清,說不楚。

2、科學數學乃是一種虛擬。

一句兩句,一句兩句,似魔鬼的話語,說不清,說不楚。

3、裝配語言行為的心靈意向或反之即形而上學。

一句兩句,一句兩句,似魔鬼的話語,說不清,說不楚。

4、強人工智慧可能。

一句兩句,一句兩句,似魔鬼的話語,說不清,說不楚。

最後,我深知如此震撼人心的哲學創舉很難受到專業領域人的短時間認可,我會將我的文稿雕刻成石頭封存,等待將來的一日,整個世界做好了準備,再從後院中挖出來。不過如果有人想提前觀摩這宏偉著作,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若有緣,便會贈與。

========

題主,你這個是遠遠不行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你的這些東西,而是點實在的東西——什麼是實在的東西,這個見匿名用戶的回答吧。

有建設性的話留到之後又有空閑的時候再說。


作為同樣是外行的我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小建議供參考:

整本書的開頭你寫一個「對之前哲學家在該問題上的解決的批判」,把先人做過的工作梳理一遍再批判一番,再寫一下「我的論文在該問題的突破」,寫得能讓自己滿意了,說不定你們北大的那些大神就願意看看了呢~


9/5更新

看了題主發上來的摘要(?),非常遺憾地表示,就我個人的看法,基本認為已經可以把題主的研究劃入民哲的範疇里了。

-

以下為原答案:

之前上哲學系某門專業課的時候,老師有一次開玩笑說經常會有人給他遞上厚厚一本自己潛心研究哲學多年的心得,再附上一句「請批評指正」,此時他就會說我其實只是哲學系的清潔工,不是你要找的某某教授(霧),然後倉皇逃竄。

這麼說確實刻薄了一些,玩笑話而已。北大哲學系想來大概就和中科院數理所的境遇差不多,聽說三天兩頭就會有人往那邊寄自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兩者簡直難兄難弟。老師看到此類寄來的「研究心得」時,除了覺得可笑之外,恐怕也會覺得可憐。

所謂的民哲(請允許我使用這一略帶不尊敬的詞語)作品基本上逃不過以下幾個特徵,題主或許可以對照著重新審視一下自己過往的思考。

但凡被稱為民哲的人,沒有受過專門的哲學訓練(無論是分析哲學還是其他任何的流派或領域)是肯定的。更為關鍵之處在於,民哲們往往比較排斥所謂的那些「學院派」哲學術語,而自創出一套東西來。的確,只要是「真」問題,理論上就應該是好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提出的是「真」問題,那麼用哪套話語體系其實關係不大。然而,如果沒有進入傳統哲學思考所使用的那套術語和討論方法之中去,那就意味著你不可能藉助前人的資源來將思考推進下去。此時,即使你提出的是真的有意義的問題,在哲學專業的人看來或許仍舊不過是故弄玄虛或nonsense而已。

民哲們無論寫作還是做「學術交流」往往都會令人覺得討論的問題大的毫無邊際。動輒說自己解決了某某思想家沒能解決的問題,或者完成了對全人類某某根本性困難的思考,進而著書立說,大多是民哲風範。與之相對的,所謂經過傳統哲學訓練的學生或研究者討論問題時往往只會從一個很小的點切入進去。以我自己為例(雖然這不太好),上學期上過一門講奧古斯丁《懺悔錄》的課,最後寫期末論文的時候集中討論的其實只是《懺悔錄》第四卷中某幾節的內容。一萬多字的文章只討論這短短几頁里的某一個問題,寫完之後仍然覺得有些地方說得不是很透徹。

如果題主發現自己的作品並沒有以上提到的問題,那或許題主並不很民哲,建議拿自己作品裡的一些片段先去給做哲學的同學去看一下(題主是北大數院的,應該也有認識一些哲學系的同學),讓對方再仔細考察一下。如果反之,不如即時收手。假設哲學票友們真的打算多了解一點哲學,最好的方法是去上哲學系開的課,次好的辦法是買本《西方哲學簡史》的教材自己閱讀。

以上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要有很多細節來討論,你得補充進來,談下一步的時候心裡才會比較有底。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等價為「自主思考者如何將自身的想法和已有的文獻和思想接軌,以至於成為改進現有學術內容的努力的一部分?」

有答主建議寫概要,但是遵循這個建議的時候,要清楚非哲學專業的學生搭建的進路和哲學專業學生的進路經常不是一回事。因為你在問題的底層設計上很可能就缺乏充分的文獻基礎。文獻基礎,就是你討論的問題,包括問題里的各個術語的定義,都有充分的文獻出處,文獻基礎能幫你建立和現有的學術系統的共同語言,方便你單刀直入地討論你要討論的問題。(雖然老實講根據文獻來講有的時候並不是足夠可信,但有文獻為基礎就意味著至少有個共同被認可的落腳點可以討論,然後才是討論落腳點的邏輯根據的問題。)

如果你的基本思路更多是基於學習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的反思,那這個設定是很危險的。你既不能確切地知道這類問題在學術史上有哪方面的討論,你編製的進路的材料也說不準在哪個層面上會遇到邏輯上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如果這幾十萬字裡面的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夠大或者引用的經典材料不夠多的話,寫成概要很可能也要面臨非常嚴苛的拷問,你會發現就算你認為有能力做出解釋,也要考慮到解釋的時候邏輯鏈不停倒退、以至於無從溯源的問題(和你在概要里討論的基本問題還不是一回事)。這就嚴重拉長了戰線,而拉長戰線是這類愛好者在展示自己想法的時候最忌諱的事情,意味著在討論的可接受時長範圍內沒有保證能達成某個局部的共識,你的想法就不能在溝通的有效期內達成效果。光靠自認為和自己將自己的邏輯摳得盡量完善,是不足以幫助你在專家面前挺直腰桿的。

不管你怎樣構思,你寫的是概要還是文章本身,考慮和現有的文獻的接合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就算經過嚴格的哲學訓練,也並不意味著學生的思路就被固化了,每個人搭建自己體系的過程還是不一樣的,保留了或多或少的自然思考的成分。所以,與文獻的接合併不影響你的思維的獨立性。既然你是數學系的,就意味著你並不必要靠這份哲學手稿吃飯,你完全可以耐下心琢磨好。接合的時候,一定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為了和現有的文獻接壤,先說現有文獻怎麼怎麼,然後就一頓批判,為了迫不及待地把思路扯到自己樂意發揮或者自認為發揮完美的地方,這對個人思想的表述的價值會造成嚴重損害,相信也不是你所情願的。浸入原文的語境,不要急於「理解」,腦子裡多泡一泡,再尋求表達,你的表達就會開始接近正規的論文或者討論的框架,只要記得自己的想法的原先面貌就可以了,「自認為」三個字也不再需要掛在嘴上,因為你進退皆宜

老實講,表達受認可是一回事,實際的思考又是另一回事。因為在追溯文獻的過程中就會發現真的有很多想法都已經出現在原先的文獻里,經常想得比自己平時想的要專業許多(畢竟經典著作的作者們經常身經百戰,有專業的討論班經常接觸的,理論的裝備級別不是一個水平的),當然很多經歷了這種體驗的人就會奉勸其他人不要妄想,踏踏實實做研究。不過,這兩種東西其實並不矛盾的。面對一個比自己高明或者周全的論述,學會在思考上而不是思路上掌握主動權更重要,不要覺得對方說得那麼厲害了,自己就放棄思考。有的時候,看到這樣的論述,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更深的視角。哪怕是作者厲害得不行,看到的這些視角也被人都說得很好了,也不用灰心,至少能找到思想上的契合點,而且事實上也能豐富行文的引用來源;另一方面,自己要試著把其中涉及的邏輯包含進自己的體系中,一旦這樣的努力能達成,你的水準必定上升一大截。個人的體驗是有,很多看似不需多說的細節,一旦表達下來或者是由他人的著作所激發,你才會體會到體系是應該要怎樣建立的,一個有影響的思想究竟是根植於什麼樣的土壤而發揮其威力的。

我也希望「困難」和「挫折」不要放在嘴上。這些用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對自己想法的在意,而一旦你在意的想法在溝通的層面上被否決,你就很容易把它定位成對你努力的否決而不是對你的論述的否決,從而失去了更加深入思考自己論述的機會。當然會有很多人說,這樣做很艱難,會遇到很多挫折,但這種說法的語境並不那麼光明正大,如果還沒仔細了解你的論述來說這個困難,給人感覺就是這些困難更多是因為現有的學術系統的勢力造就的,而不是追求真理的難度所造成的。我想說的是,把真理的價值置於自身的價值之上,一旦發現有困難,或者不順利,想想你的最終目的乃是發現真知,就算自己的想法最後被當成炮灰,也成為了讓你接觸真知的契機。這樣不僅可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謙虛,不執著於被看重,更重要的是,再沒有什麼外在的力量能打擊你、使你中斷,你獲得了真正去思考的動力,你的論述將在你努力打磨的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光芒來。

8-31

---------------------------------------------

題主已經將概要寫出來了。可能專業老師和學生們會看你的想法是否對路,我就只是按照自己先前的答案或者建議出發,討論一下你的概要。

之前我的答案里漏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個事情可以從費曼談他父親的教育開始說起。費曼通過他父親的教導,很早明白了「明白這個東西叫什麼」和「明白這個東西」是兩碼事,這個認識論思想廣受讚譽。不過我認為,費曼這個思想預設了一個前提,即,這個思想對於「明白這個東西」究竟會是怎樣的,並沒有做任何限定,一個人完全可以說自己靠這個路線就能明白這件事,也可以否認自己能在這個路線中受益,以至於他也可以覺得這個路線才行,那個路線不行,是個完完全全的實用主義路線。因為物理不是哲學,所以只要落足點在物理意義上準確,中間的理解路線並不需要那麼考究究竟怎麼樣。但哲學並不可以這樣,它要擺脫這樣一種誤區,即「如果事情不是靠我能理解的這個路線(例如舉例子、打比方)之類,那麼我就不接受這個事情,覺得這裡的討論是多餘的」。這就比費曼提出的那個要求還要高上一層(所以外行人學寫哲學文章是真的很困難)。

因此,如果是一個非哲學專業的人討論哲學問題,我會建議自己多做改寫練習。你寫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要明確你這句話的意思,就要訓練各種角度的同義重複,訓練從各種思路下提這句話的出法,因為實際寫作的時候學會挑選合適的角度來敘述是十分要緊的。以至於很大程度上,如果你沒有對這種同義訓練有概念,你要完善對自己想法的構建就十分困難,只能靠硬接邏輯來完成你的論述,看上去是十分笨拙而業餘的。

我們來實際操作一下。

主要方向是認識論和語言哲學,這方面我參考了包括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索緒爾、德里達等人的論述,期間也受到了維特根斯坦一些觀點的啟發(下劃線的幾位相對比重大一些);另外也涵蓋了對於主體,特別是意識/無意識主體的探討,這一部分從拉康、齊澤克的理論體系中受到諸多啟發(曾一度膜拜拉康,如今總算用我的思考給予其理論以完整闡釋了,依附於其上的崇高客體總算是消散了),也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胡塞爾關於先驗主體的考察。

毛病1:提領域不提問題

主要方向是認識論和語言哲學,關讀者什麼事?要聲明一下沒看過這部分的人沒資格看你寫的東西?這種懵地一下直接說自己用了什麼工具是很虛張聲勢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的焦點不明確,以至於起個頭都只能說你用了誰的思想,拿他來舞大旗。實際上,當你展開思路的時候,你看過那麼多文獻,肯定會涉及到那些人的觀點,隨著問題的展開涉及到這些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你老老實實沿著實際的分析邏輯前進,懂行的人自然明白它可能牽涉到哪方面知識,不需要你這樣多餘的提示。

既然是概要,對其中人物的感情請省略掉,放到正文里去滲透,突然搞了一句對拉康的體會真的太暴露逼格。

總而言之,這段概述找不到一個能看出你思路的任何意思,也沒讓人看到你的文本研究和你的問題怎樣配套起來。在表達意思方面,直接看成無意義語句都是完全行得通的。你思路不見蹤影,光講涉及到誰,一點用也沒有。

文本的標題是《對象》,整個研究的核心環節也正是關於「對象」的探討。關於對象為何這一問題,三言兩語實在無法道盡,故暫且按下不表,僅談談我所探討的一些主要哲學問題:

毛病2:涉及關鍵概念缺乏闡釋耐心

我會堅持,中心概念提出來的時候,哪怕你不能馬上說明,至少也要提供線索,讓人感到你真的是「高度聚焦」,能明確說明「對象」這個概念是怎樣產生意義的。就算意義是什麼不講,提意義產生的進路也可以;實在不行提供一個大家熟悉的並誤用的、需要被你澄清的角度,作為引入這個概念的引子,總也可以吧?而不是「無法道盡」一詞迴避掉。你如果真的想擺脫民哲的帽子,這種措辭一定得迴避,迴避不了就閉門思過,直到想清楚了再說。

1、首先是關於科學的先天/後天性問題,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我之所以這樣看待此二問題的關係——而非按照康德主義的通常理解,將第二個問題作為第一個問題的必要前提,主要是由於我處理科學、認知等根本問題的特殊技術造成的。在康德與自然主義立場之間,我更傾向於後者——但我與後者的根本不同在於:我認為科學對象恰恰也是後天的,故而知識的演化需要歷史的參與,而非任何意義上的先天預設。從而,所謂認知——最為關鍵的也許是共識性的認知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只是這一歷史進程所推導出的結論罷了)。

建議1:可以稍微討論下你的體系和康德的體系怎樣對照。我會這樣想:如果我把科學視為對認識的組織和理論化,那麼我覺得康德的體系很正常啊。如果把科學看成認識方法而把認識視作一種共識,就像你說的一樣,那我就覺得你的看法也正常啊,這好像就只是換了個定義的邏輯遊戲而已。你有沒有辦法擺脫這種局面?

2、語言的本質問題,即語言究竟是什麼?我首先區分了抽象的科學語言和境域化的真實語言,而二者之間的差異恰好在於:有否隱喻的參與。故而這一問題最為關鍵和核心的部分,也許正在於對隱喻這一概念的探討(鑒於利科與德里達曾圍繞這一問題展開過一場辯論,我的探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創見,可能著實讓大家捏一把汗)。

這裡不是建議的問題,是思路要明確的問題。語言究竟是什麼,然後隱喻將科學語言與真實語言區分開,這就轉移到對隱喻的討論啦?科學語言與真實語言的共性能不能說一說?如果沒有交代,你這裡的介紹就不完整,修補一下吧。

辯護方面,恕我意見很大。但如果你「不得已而為之」,那我也「不得已而為之」,請互相理解。

首先,我很嚴肅地要求去掉「詰難」這個詞,改成「批評」。立場方面,你沒有資格聲明別人是詰難你。你為了不傷到自己的心而反駁,實際上傷的是這裡那麼多老師學生的心。沒有資格讓別人為你的辯護買單。

你辯護的第1點,非常關鍵,但卻沒有在你的文本大略里看出痕迹。這很不好,表述上就沒明確和「對象」這個概念的關聯,讓別人誤會你思路壓根就零散的,你再來專門做辯護,何必呢?

對於第2點,我建議你懸置這些批評。否認你自創術語沒什麼不好的,反正只要你語境是對的,先擱置這個術語的用法,以後考慮可替代方案也沒什麼不好。但你既然是希望給老師看看來判斷你是不是民哲,總得有點和現行術語系統接壤的樣子吧?我是相信以現在文獻之豐富,總能找到合適的路線來定義你需要的術語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東西表達出來是對的,那麼換個詞的事情就要那麼急嗎?

至於你舉例的術語,除了最後一對之外真的都有文獻出處,沒有那麼離經叛道,不需要特別聲明。但你對這些術語的定義看著又很奇怪了。行動得出目的是什麼鬼,行動得出效果更正常點吧,難道效果和目的具有同一性?

最後說回來,我沒有能力去檢視你其中的哲學知識有沒有誤用或者可不可取,我討論的都是表達上怎樣處理能讓你更清晰、更少瑕疵、更有開放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既然你這麼期望得到肯定,你語言表述中透露出來這種不容置疑和唯一性,在態度上就扣分太多了。你需要更多提升對自身而不是對他人的要求。我建議你的概要反過來寫會更清楚一點,我自己試改一下,意思不一定對,但組織上也許能給點靈感。

闡釋學意義上語言的域境化特徵,和解構主義中話語意義的流動性,暗示了對象的構成只能是局部的、暫時的。從這個角度出發,科學的共識性並非其天然所具備,而是歷史演化的結果,其媒介就是通過語言的形而上學性,即語言只有在具備可重複使用的意義上才能被提取為語言自身。即便是以破碎的、不穩定的對象世界為開端,我們也可以通過「語言的可重複性——共識的構建——科學的樹立」這樣的進路來構建科學的起源,從這個意義上,科學的根本意義不存在認識的先天預設的問題,而是存在於的歷史學的考察之中。

這回至少是「高度聚焦」了,始終討論從對象到科學起源的問題,語言、主體、歷史學都是這個路上沿路考察的對象,而且也沒有超出哲學專業的術語系統。而且,也不需要馬上說明「對象」到底是什麼,只挑對你的研究路線最有利、最集中的那個性質。

哪個版本更適合給大學教授看,想必你心中有數了。如果你不滿意我的版本,我覺得無所謂,只要你最終的版本能挑好表達路徑就行,不要七拐八拐造成故弄玄虛的錯覺。順便,從你的學說出發,在你對科學的歷史學考察中,可重複的、達成共識的語言形成的那一瞬間是最關鍵的、直接決定科學能不能形成的那一下,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學說獲得科學的地位,請好好琢磨,抓好這個瞬間。

相信我,表達思路組織得清楚,從思想到被接受度上都會感受到飛躍的。

最後的tips:

別吵架,特別不要預設別人隨時要跟你吵架。如果你覺得解釋你想法很煩,那就想想別人看你想法他也很煩,你得體諒人家一下。

9-5


30萬字是鬧哪樣啊……

你的主要論點是什麼,怎麼論證你的主要論點/你的主要論點好在哪裡……200字以內說完……

人家很忙的……不能在200字以內說完的那麼長又沒有重點的內容當然得到的是「太長不看」……

然後如果有考慮到反對者可能持有的觀點和他們的論證……才需要用更多的字數……

至少我所接觸到的哲學教授都不討厭和「民哲」討論哲學問題,但前提是:

1. 確實是在討論而不是單方面要求得到肯定(要求得到肯定這種事情,是連其他哲學家都未必做得到的)

2.說人話,別做無謂的長篇大論(就連果殼知乎上都有一堆「太長不看」呢,更沒有理由要求他們看一大堆長得要死還連重點都沒畫出來的內容)

看過了題主的一些理論……我就不談理解問題了,因為我與葉峰教授的觀點是一致的,認為理解是次要的……我覺得吧,題主的思考是好的,但是可能走的路徑都是別人走過的內容了……例如把科學作為歷史學來考量,這就是紐拉特做過的了(奧圖·紐拉特《社會科學基礎》第五章「統一科學與宇宙史」),認定科學對象是後天的,這貌似很多自然主義者也都不反對(不如說,實際上進一步去除先天的東西才是自然主義者追求的,只是很難而已,實際上把科學僅僅視為一種歷史的抉擇,正好也是拉里·勞丹在《進步及其問題:科學增長理論芻議》中所做的,不過尚不徹底,在我校科學哲學使用的教科書,Peter Godfrey-Smith的《Theory and Re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cience and I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series)》中,就暢想過未來的科學哲學將可能是「不需要真理和先天認識的自然主義」,但為什麼是未來的而不是現在的,是因為它在理論上的難以實現,或者說難以說明如何實現,至少題主在這裡提出的東西,確實是有很多人做過的,,其中有些成功了,有些還只是口號,而題主並沒有比那些前人更進一步,例如題主就沒有說明如何實現這一前人提出過的口號)……因此我覺得吧,題主似乎是重新發明了一次輪子……

另外,關於強人工智慧是否可能這一問題上,確實隱含了一個認知科學以及心智哲學的問題--智能究竟是什麼東西?……其他回答這個問題的哲學家,無論傾向於可能還是不可能,其思路都是"智能是X,人類具有智能,機器可能/不可能實現X,因此強人工智慧可能/不可能實現"……然而題主卻試圖繞過有關於智能的問題去回答有關於人工智慧的問題,這個時候,題主的論證就變成了「不可能存在一種情況,使得無論智能是什麼人類具有的東西,機器都能實現,因此強人工智慧不可能實現」,我們很輕易就可以看出在「因此」的前面的內容和在「因此」的後面的內容在邏輯上是不連貫的,這就是忽略元問題帶來的問題(即使有至少一種東西是人類可以實現並且機器不能的,也不意味著強人工智慧不可能,因為完全可能存在這種東西作為智能的定義會很愚蠢的情況,例如人類可以實現「不由任何電子元件組成」,而計算機就不可以實現這點,難道我們能把這個作為「智能」的定義嗎?)……在題主回答這個關於智能的問題之前,就說強人工智慧不可能,這是不好的,因為這實際上並沒有回答問題而只是忽略了問題……順帶留給題主一個思考題,將一個人的一個一個細胞換成能實現類似功能的電子元器件,這個人在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人的?……

進一步討論的話,題主還是沒搞懂「簡單地寫寫思路」是在寫什麼……原因如身為哲學愛好者的我,如何向專業人士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 - 匿名用戶的回答所說……


先把想解決的具體問題說清楚,說的越精確越好。這個是讓人有興趣讀下去的第一步。

把問題說清楚之後,第二步就去網上,比如斯坦福哲學百科,把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東西看一看(其實得看真論文,而不是這種索引的,不過那就成專業人士乾的事兒了,這裡只談針對你的情況),看看別人都怎麼說的。

然後把你的解決方案或者答案放在這個框架里。

總之就是造成如下的感覺或者「錯覺」:你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也提出了別人未曾提出的解決方案。


題主你好,我閱讀了你所更新的概論,想跟您真誠地交流一下。

首先,你有值得肯定之處。比如懂得吸收前人的見解,比如研究的問題具有哲學意義。光這兩點就已經比大多數「哲學愛好者」強到不知哪裡去了。從中可以看出,您有學習哲學的基本能力,如果進行恰當的學習,今後是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的。

不過呢,我也必須真誠地談談您的不足,這有利於您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來看您說的這句話:

在康德與自然主義立場之間,我更傾向於後者——但我與後者的根本不同在於:我認為科學對象恰恰也是後天的,故而知識的演化需要歷史的參與,而非任何意義上的先天預設。

這句話暴露了您沒有理解康德,也沒有理解自然主義。您只知道康德提出過「先天」的什麼東西,但是沒搞清楚那具體是什麼東西。康德所謂的先天的認識條件,在感性上是感性直觀形式(時間、空間),在知性上是先天知性概念(質、量、關係、模態這四個方面的範疇),而不是您說的什麼「科學對象」(事實上,您也沒有說清楚什麼叫「科學對象」)。

您說,科學對象是歷史性的,但這與康德的觀點並不衝突。康德是對人的認識能力做一種「靜態」分析,而至於人們用這種認識能力在歷史中去認識什麼,康德是不管的——他當然也會承認科學有歷史發展的過程。

關於康德的誤解就談到這裡吧。更關鍵的是,您說了半天,只是在說科學是由「歷史的進程」決定的,這只是丟一個結論罷了。丟結論是很容易的,但也沒有多大價值。如果您有一些重要論證,請拿出來,不要說「我認為XXX」就完事兒了。

您剩下的說法,涉及到後現代主義等等,我不太懂,就不談了。但我所知道的是,用兩年時間搞明白這些哲學家是不太可能的。您聲稱康德給你啟發很大,但也只是望文生義地理解一番罷了,那麼我只能推測,你對其他哲學家也理解得很差。

您(以及很多其他「哲學愛好者」)的問題並不是哲學能力差,而是太著急了——沒有把前人的東西搞明白,就要另立新說。這樣立出的新說,往往是不倫不類的——還沒有掌握哲學概念的意思,就要用它們寫書。

最後,您羅列了所處理的幾個問題,但是並沒有說清楚它們相互的聯繫,也沒有說清楚它們和「對象問題」有什麼聯繫。你其實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你說:

如果你們閱讀了我的思路提要,或是讀完文本的前兩章,就會發現一個事實:我的關注點一直是高度聚焦的。我所做的全部工作無非在於:談論對象——這一不僅由主體所得出,也由最為一般意義上的諸對象間的互動而得出,也同時代表著由此互動所演化出的「對象化」進程——究竟是什麼。前述幾個問題,無非是關於對象問題的推論。

說實話,我沒讀懂(這也可能是我的問題)。您不說明什麼是您所謂的「對象」,使得您這段話變得不可理解。還有,「得出」是什麼意思?「由主體得出」,「由諸對象間的互動得出」,這話說的不明不白的。這兩個「得出」是一個意思么?這種模糊的說明,您覺得別人能讀懂么?

以上就是想說的話了。可能有些刺耳,但您肯定也知道,當您拿出這麼一套野心勃勃的東西時,是一定會受到質疑的。

兩年時間太短了,您需要沉澱。希望您願意放慢腳步、踏實學習。


我只是很奇怪為什麼你說「證明我不是民哲」。

這是我最討厭民科民哲民數的地方,就是他們總是默認自己就是對的了。

這可不是高考題「請證明這兩個角相等」大家都知道當然相等,想辦法證明就行了。

這裡不一樣,如果你的確是民哲,大家沒法證明你不是。

你是不是民哲,是待定的,所以需要驗證你「是不是」民哲。


題主可以看看你數學論文嘛?

……感覺題主pku數學系的身份很值得懷疑噢


不請自來。

自康德之後,哲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就幾乎不依靠非科班出身、未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士貢獻出的智慧了。可以做一個這樣的統計:自康德之後的哲學家,有哪些獲得了博士學位,哪些獲得了大學教職,哪些沒有獲得大學教職卻有博士學位,這個純粹經驗的工作應該不會很困難。

目前證明「自己的理論不是民哲」,最好的方法還是看能不能獲得學術共同體的承認。不過獲得承認之前需要幾個準備步驟:

  1. 翻閱相關的哲學史和原著,看看自己的理論是否解決了哲學家們提出的問題,或者哪些問題是已經被哲學家解決的,同一問題又有哪些解釋方法。建議參考的哲學史有:梯力著《西方哲學史》、文德爾班著《哲學史教程》、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等等,參考時不應拘泥於一種哲學史。
  2. 登錄中國知網查閱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學者正在關注,並且試著整理出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綜述,大致清楚圍繞這個問題分了哪幾個學派有哪幾種觀點,哪些觀點是你贊同的哪些觀點是你不贊同的,贊同的理由是什麼不贊同的理由是什麼。
  3. 孫利天老師在做講座時說:「哲學在於論證。」提出主張並不重要,為自己的主張提出合乎邏輯的論證才重要。看看自己的30萬字里有沒有概念不清晰、有沒有混淆概念、有沒有偷換概念、有沒有滑坡論證、有沒有強加因果等等。

確保上述準備步驟,並且對自己的理論仍有信心,可以繼續一下步驟:

  1. 投稿到有口碑的哲學系或哲學院,看能否達到博士/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
  2. 抽出你思路中的一部分,看能否以8000-10000的篇幅以論文呈現出來,投稿到CSSCI或中文核心等級的刊物,再不濟也需是985級別高校學報的人文社科版。

倘若上述步驟都如數完成,可以考慮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連發3-5篇CSSCI刊物後申請教職,徹底擺脫民哲身份、走向人生巔峰!

當然倘若上述步驟還嫌費力的話,有一稍加簡單的:為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南京大學哲學院、清華大學哲學院等國內一流哲學院系捐贈巨款,參考廖凱原,說不定還能被評上名譽教授,一年巡迴講座宣傳學術成果。畢竟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是需要經濟支持的嘛!


首先,你要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你先像廖凱原一樣賺很多錢,然後給學校捐棟樓。

附註:該方法適用於北大,清華,復旦,上交等國內大多數知名高校。


看了題主的論述,我只想說一點,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思想,你是理解不了主體到底是什麼的。所謂的自我的「內在一致性」必須通過和絕對他者的「上帝」的對照中才得以可能。客觀世界的線性展開,也必須理解猶太教-基督教的末世論思想和「從無中創造出世界」的觀念的特殊性,才能得以明確。

嘛,專業相關我就說這麼多,剩下的交給其他專業的來吧。

—————————————————————

你可以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構建文本。

很多影響力很大的思想類著作也不是哲學家寫的,比如《自私的基因》《失控》《新的綜合》《真實世界的脈絡》,但影響力絕對不亞於大部分哲學著作。你如果是學數學的,完全可以從對數學的哲學思考入手,相對來講,獲得認可的可能性也許會更大一些。

哲學,並不需要通過哲學的形式來表達。而且普遍真理被當做死狗丟棄的今天,形式化的理論往往只會引人反感。對某個特定問題的獨特解讀,才是更加符合人們對於「哲學」的期待的。

另外提供一個我自以為的基本的區分「民哲」不「民哲」的方法吧:

認為,哇塞,世界還有這麼多沒有人發現過的真理。有這種想法的人,這基本上都是沒有真正進入哲學語境當中。

一般學哲學的思路應該是,他妹的原來我想到的都有人說過了,嗯,那麼他們具體是怎麼說的?各種說法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以在換一種說法?


不知道說啥。。30萬字型大小嚇人。我就問,,你能比較精簡地概括一下,

1)你的(哲學)問題是什麼——當然有可能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是哲學問題、是不是有效的真正的哲學問題還有待哲學圈內的認定【至於為何需要這種認定,詳見第三點】,

2)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簡要而清晰地闡述嗎?哪怕不能完全使用(可能你們會覺得內含歧視的)「官哲」的話語體系,但至少在我們能夠理解的語言範圍內可以清楚表意,刻畫你的思考路徑,點出你的解題思維步驟的關鍵鏈接

3)第三點附帶在第一點下面的,就是,你有基本的對於「哲學問題史」(不等於哪個哲學家講了哪些金句的所謂的哲學史啊)的了解和理解嗎。也就是說,你所要解決的問題,它在何種程度上、何種範圍內,確實是哲學性質的——也就是說總不能我隨便問一個,汪為什麼要和喵打架也可以被當做哲學問題(當然我知道你肯定不會寫這種問題的啦,但是越是更抽象的問題,越是需要警惕自以為是個哲學問題)。哲學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是對於人類所見到的 自然和社會 的諸種現象的 意義與內涵的反思和理解,其中摻雜著無數對於當時歷史狀況的體認、對於某種文化類型特點的辨明,所以真正好的哲學才不是抽象的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保安三問」。這裡可能已經偏離了你關於如何使得民哲受認可的問題,但是我真的想強調,很多民哲的最大問題是在這裡,以為哲學史是不重要的而只要構建體系——可是恰恰哲學史裡面包含著的是剛才我說的對於特定時、空狀況的折射性反思。

反過來,所謂的構建體系不過是副產品,是哲學家在解釋得越來越成功的漫長哲學發展史中、信心十足雄心勃勃試圖對所有現象都用某種相對統一的原則來把握而導致的副產品。是解決哲學問題過程中人類的自信心(當然也有能力)爆棚的一朵蘑菇雲。

最後,根據以上比較即興鬆散的回答,我覺得「民哲」(或者其他哲學愛好者)想要步入專業,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搞明白你要解決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也許是當代的、也可以是對某歷史大家的回應,是有其特定時空的範圍、有共同對話圈子,需要哲學史、文明史的基本體認和愛好,而不要把哲學當成數學推公式就能建體系的東西——總之需要你虛心學習哲學史和基本的文明史。

第二,養成清楚表意的習慣,讓我們看到你具體如何解決解答你所好奇的疑問、如何實際上解決論題,而不是僅僅停留於作一個好奇寶寶——如果你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那麼更加需要好好學習哲學圈內既有的話語符號體系,這些不是累贅、做作、八股、呆板,而是學科發展到一定複雜的程度後所必須的表意器具;當然,如果你的表達能力很強,你可以深入-淺出,乃至把「淺出」的詞反過來去拓展你覺得呆板的既有圈子。

——綜上,其實差不過是哲學系的培養流程,學習哲學史,發現哲學問題,通過寫thesis的方式解決問題,乃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提問方式和新問題。這也是評判一篇好論文的方法吧。。。雖然實際上圈內論文水的也不少。。


看內容和規範。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康德是入門,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況):我沒讀康德,結論:我是沒入門的民哲。

反正我(貶義的民哲)是這樣:

「哇看不懂,什麼鬼」

「猜測是這樣的…肯定是這樣吧?」

「啊哈哈我寫/想出了多偉大的東西」

「卧槽不對,我寫/想的什麼垃圾」

「天好羞恥,我真是一事無成」

「想自殺,刪除刪除……」

「專業人士和名家們都好厲害,我繼續看書吧…」

「哇看不懂,什麼鬼」

…………循環

但是,比起左派中那些自以為是、傲慢、瘋狂自嗨的民哲(特別是1.西馬 2.老官馬 3.新官馬[ 張異賓?]),我大概要好得多。

安玲那樣的,不是歐陸民哲,他算其他哲學流派,即英美的。其實德國古典哲學(真正嚴肅的有成就的哲學)是檢驗哪些人是民哲的好工具,對左派中的自嗨民哲尤其有效果。

「其他哲學流派」不一定是真理。事實上,不同哲學流派之間是可以相互衝突的,總是存在衝突的地方。只有很小的範圍內有「哲學共識」。同一個哲學流派內的共識才比較多。這與自然科學很不一樣。我請大家想一想,在社會科學方面,人類總是無法達到像自然科學那樣的共識。這並不是什麼「真理不是唯一」、「社科無法證實」的問題。普遍的實體就擺在我們身邊,探索的方式儘管不同,但真相只有一個。為何會出現「百家爭鳴」,且無法說服各自的情況呢?請大家想一想,資本主義需要自然科學的真理(發展生產力),但它不需要社會科學的真理。資產階級,需要資本的社會科學(維護現存與統治)。當然,就算「謬誤的東西」也是受普遍實體影響了的,「謬誤」也包含一些正確的東西。

用黑格爾的學說(即代表全人類與無產階級的哲學)反駁海德格爾,是很容易的。但這種事很少人做。因為現代西方哲學「讓人(資產階級)感到舒心」,根本「不捨得反駁它們」。

民哲(貶義)是缺乏學術資源(包括心靈態度、意志、時間、金錢…等等)的結果。

PS:據我所知,唯一的真相是盧卡奇的《ontologie》


被題主鄙視的民哲跑來自取其辱了

不知道題主是哪個方向的?哲學史怎樣,哲學的不學哲學史很容易撞車,這就尷尬了

題主可以給出具體的研究方向


證明什麼,我們搞哲學的都走在路上,無非有人走得遠些,有人走得快些,有人放棄了,而仍在走的也都會死在路上,死時手指前方。而成名、他人的流言蜚語,這些又有什麼意義。


我比較贊同前面 @陳平 的回答。我覺得答主不要因為自己不是哲學專業的就有怎樣的自卑,也別因為幾位哲學教授沒有回復你就灰心喪氣。他們可能只是太忙,嫌東西太多懶得看,並不代表你的東西沒有價值。

此外,把哲學分為民哲和學科內的分法,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一方面,哲學學者因為在現在的以錢為衡量標準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收入比較低(主要是青椒啦,不排除某些給企業家講課或者鑽研股票的),有些人存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這種心理使得他們有種過度的自我防衛,得把民哲踏上一萬隻腳才能顯出自己的專業。

另一方面,現今國內普遍文化水平低,非高校院所的哲學研究水平實在比較低,也是導致專業人士和民哲涇渭分明的原因。後者被前者瞧不起,既是因為前者需要通過鄙視排斥後者來產生對自我的認同,另外也是因為後者中少有人能進入到前者的話語體系內,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常有發生。

我想答主如果語言即使不是專業內部語言,用日常語言一樣可以寫出好的哲學作品。我相較於中國哲學而言更清楚一點西方哲學: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希臘也好,中世紀或者是近代哲學,都是我們看得懂的語言,舉的也都是日常中的例子。如果你非常想讓別人看到你的作品,現在自出版平台很多,有的貴有的便宜,看你經濟能力了。

=====================

在法國,因為他們在很多科目上都有很深厚的基礎,其學術圈和民間研究者之間並沒有無法跨越的鴻溝。這點不只反映在歷史、哲學等較少有數學的領域,就連數學、物理、機械工程等方面也有很多民間研究團體,並出版自己的刊物。而且這些刊物也不存在核心非核心一說。試舉一例:有個雜誌叫le pouvoir local,是戰後一些對地方權力感興趣的人創辦的,一開始研究者也比較業餘,但後來吸引了越來越多人來投稿,甚至是法國駐歐盟的官員也來投稿。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在美國。美國有一群對陰謀論非常執著的人,其民間學術很發達,涉及符號學、UFO、美聯儲、共濟會等等,是個非常龐雜的領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一本「神書」,叫《外星人與敵基督》。因為美國有深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基督教中的千禧年經常和世界末日、UFO等聯繫起來。這本看起來像是地攤文學的東西,引注規範,不僅引聖經經文,還有報紙文章、名人演講稿、他人論著等等。雖然其論述與結論都為很多人不能接受,但這並不代表它就多麼「低級」多麼「民間」。

誰知道中國民間哪裡就藏了個拉馬努金呢?


推薦閱讀:

不同的語言有沒有不同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立場?
為什麼說叔本華是悲觀的?
如何理解「自然主義」中的「自然」?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是建立於怎樣的思想基礎上的,他為何會有這樣的悲觀思想?

TAG:哲學 | 北京大學 | 西方哲學 | 專業人士 | 「民間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