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作為世界人口第二的國家,奧運會成績這麼差?

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人口馬上趕超中國,國內的GDP增長速度也已經趕超中國。 為什麼體育成績這麼差呢?很少聽說什麼體育項目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 奧運會也基本沒獎牌

誰能分析一下


人口數量和奧運會金牌數量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全世界人口排名前十位的國家,除去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其餘所有國家一屆奧運會加起來能夠得到的金牌數和獎牌數,高不過人口排名世界第65的荷蘭。

全世界人口排名前二十的國家,除去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其餘所有國家加起來,夏季奧運會上拿到的金牌總數,高不過人口不到1000萬的匈牙利......的三分之一。

全世界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國家,孟加拉國至今未拿過一枚獎牌,菲律賓沒拿過一枚金牌,巴基斯坦沒拿過一枚個人金牌,印尼沒拿過羽毛球之外的金牌,奈及利亞只得過一枚足球兩枚田徑金牌,

哪怕人均GDP在中國之上的,墨西哥近十屆奧運會只拿到過五金,表現稍好的,本屆東道主巴西,單屆奧運會也只有三金左右的成績,最高也不過五塊。

奧運會一屆要頒出300來塊金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純粹是歐美澳的內部競爭,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除了東非國家的長跑,加勒比島國的短跑,能夠多少可以跟歐美人玩玩的項目,五個已經是頂天了。而相比之下,作為亞洲國家的中國實在是一個極其特殊乃至奇葩的特例。

觀察亞洲國家近年在奧運會的獎牌可以發現:中日韓之外的亞洲國家所獲得的獎牌(先不論羽毛球),基本只存在於力量型項目:舉重、摔跤、跆拳道、拳擊、柔道。更甚者,觀察這些亞洲國家具體獲得的成績,甚至會發現一般一個國家也只能專攻上面這五個項目之中的兩三個。比如本題所言的印度的拳擊、摔跤,伊朗的摔跤、舉重、跆拳道,印度尼西亞的舉重,泰國的舉重、拳擊、跆拳道,甚至包括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蒙古以至阿富汗等國,曾在奧運上奪牌的經歷也仍然離不開舉重、摔跤、拳擊、跆拳道。更誇張一點說,哪怕是日本和韓國,除去韓國的射箭、日本的體操和游泳這些重點培植的,剩下的頭號獎牌來源還是搏擊項目——摔跤及兩國各自的國術柔道和跆拳道。而中國這種除了舉重貢獻較大,搏擊項目的貢獻很少的,在亞洲國家裡是真的相當奇葩。

而這些項目都有很典型的特徵:一者,不需要藉助昂貴的器械,從事訓練的花費相對其他項目大大降低;二者,這些項目的奧運正賽都對單個國家可以派出的選手數量有限制,一般一個級別每國只能出一名選手,更甚者連可以報名的級別數都有限制(舉重)。而更重要的是,奧運的力量、搏擊項目屬於業餘賽事,和西方國家的職業力量、搏擊產業並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和奧運會足球比賽一樣,並不是世界的頂尖水平,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水平搏擊從業者並不會以奧運會為職業生涯的主要目標,這更降低了奧運會賽事的整體競爭力,才讓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有了登上領獎台的機會。

而說到印度,其在奧運項目上的短板也就在於搏擊項目相比泰國、伊朗乃至菲律賓等國,開展的基礎和傳統比較薄弱,這上面的競爭力不行,你還想怎麼在其他項目上比?就算多少算印度國球之一的曲棍球,過去拿了八塊奧運金牌的,在歐洲逐漸普及後,直接淪為小組賽一場不勝墊底的水平。除非奧運會再弄個板球或者卡巴迪進來,否則印度還能有什麼多少有自己標誌性的項目。

印度得過一枚金牌的射擊項目,跟2004年為阿聯酋飛碟項目奪金的那個王室成員一樣,屬於靠錢堆起一個人的成績,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況且射擊在奧林匹克項目中,算是個人培養最容易的項目之一,所以這也是亞洲國家在力量搏擊項目及羽毛球之外,還能夠找到的唯一的突破點,包括過去阿聯酋的飛碟,以及今年越南和科威特軍人選手的突破。印度的射擊水平倒不算弱,但整體實力在亞洲尚且遠低於中韓,而且基本只有男子有水平,08年的賓德拉的確是不世出的人物,與印度的整體實力關係並不大。

你要說亞洲國家還能咋辦?某些有錢又沒人的海灣國家倒是想出了一招——直接花錢買人唄。巴林、卡達兩國的整個田徑隊就是硬生生地從肯亞、衣索比亞和摩洛哥買過來的,所以儘管蘇炳添百米跑進10秒卻連亞洲紀錄都還沒破,以致巴林隊真靠歸化運動員拿下了一枚奧運金牌——儘管最後該金牌因為服藥被剝奪。


謝邀。

參見風雲之聲專欄的文章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毛克疾 - 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毛克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

導讀:印度素有濃重的「大國情結」,在國際活動中對「面子」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而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上的糟糕表現卻讓印度難以釋懷。滯後的工業化、薄弱的基礎設施加上濃重傳統意識形態使印度白白守著十幾億的人口基數,卻難覓運動健將的身影。

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中,印度代表團獲得了11枚金牌、10枚銀牌和36枚銅牌,位列獎牌榜第8位。印度延續了在體育賽場上一貫的疲軟,取得的獎牌甚至排在泰國、朝鮮等國之後。印度在奧運會的表現就更讓人震驚了,如下表所示,近三十年來印度取得的獎牌簡直屈指可數:從洛杉磯到巴塞羅那連續被剃了3屆光頭以後,印度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取得了突破,不過僅取得1枚銅牌;2000年悉尼依舊是1枚銅牌;2004年悉尼稍有進展獲得一枚銀牌;2008年對於印度來說是奧運大年,除了得到幾十年來的第一枚金牌外,還有兩枚銅牌;2012年印度整體有所進步,獲得2枚銀牌,4枚銅牌,可謂歷史最好成績。

印度1984-2012奧運會獎牌榜

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動輒獲得兩位數金牌、三位數獎牌相比,號稱大國的印度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表現讓人驚奇。作為十億人口級別的巨型國家,印度居然落得和摩洛哥、泰國這種千萬人口級別的國家處於同一檔次。根據2012倫敦奧運會的數據,印度差不多2億人口才能產出一枚獎牌,而在中國1500萬人就能對應一枚奧運獎牌。此前有研究指出,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國在體育賽事中取得的成績有重大正相關關係,但事實是很多人口是印度幾十分之一的中低收入國家,比如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烏茲別克、古巴在一屆奧運會取得的獎牌數量都比印度多。可見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和奪取獎牌的能力顯著相關,在印度這個特殊例子上卻缺乏解釋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常年疲軟?表面上看,印度的問題是全國體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在賽事中表現欠佳,實際上反映出的本質卻是印度社會整體還處於前工業化階段的冷酷事實:硬體上,印度無法動員足夠的人口參與體育鍛煉;軟體上,印度國民被落後的傳統思想束縛,缺乏體育鍛煉的熱情。在軟硬兩方面條件的嚴重製約下,印度一方面無法利用龐大而孱弱的廣大普通國民,另一方面也難以動員被意識形態束縛的精英國民,體育大國之夢自然無從談起。

雖然印度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全國民眾中有能力、有機會、有水平參與體育鍛煉的「有效參與人口(effectively participating
population)」卻少得可憐。一個國家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越多,這個國家產生的體育人才的可能性就越高,繼而在國際賽事中獲獎的可能性就越高。 一個國家的「有效參與率」越接近1,這個國家的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就越接近總人口;而越接近0,這個國家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就越少。從這個角度上說,雖然印度人口有12億之巨,但是由於「有效參與率」非常非常低,使得印度產生優秀運動員的幾率也變得極低。相反,有些人口小國可能因為「有效參與率」高,而補償了總人口數量的不足,使其優秀運動員的絕對數量不輸給印度這種人口大國。那印度的「有效參與率」為什麼出奇的低呢?印度社會在硬體上的前工業化時代的特徵國民營養攝入水平低、全國基礎設施落後導致了印度整個國家無法動員足額的人口參與體育鍛煉。

國民的營養攝入水平直接和一國的體育水平直接相關。根據聯合國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印度兒童不足標準體重的人數比例達42.5%,營養不良問題凸顯;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室的《全球飢餓指數報告2012》,印度糧食問題嚴重程度名列全球第15。一個國家連維持國民的基本能量的糧食供給都無法保證,那蛋白質供應就更無從談起了,畢竟牲畜的肉也是糧食轉換的。蛋白質供應對於增長肌肉、提升肌力極為重要,因此蛋白質的供應是保證較高體育「有效參與率」的關鍵條件。印度整體地勢平坦,水熱條件優良,但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卻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國民的營養攝入水平事實上反應出的是印度落後的工業和農業現代化水平。

中印兩國每公頃生產的糧食千克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每公頃生產的糧食千克數對比。2013年,中國每公頃約可以生產6000公斤的糧食,而印度僅僅為中國產量的一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印度薄弱的化肥和農機工業。以化肥舉例,作物光合作用需要養料,而自然養料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規模生產需要,因此化肥成了至關重要的生產資料,化肥的施用量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最終產量。

中印兩國每公頃施用化肥千克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每公頃施用化肥千克數對比。2013年,中國每公頃約施用650千克化肥,而印度的這一數據僅有160多千克,中國是印度的四倍之多。印度處於前工業時代的生產能力無法提供足量的化肥和農機,導致農業單位產量低。大量人口因此處於糧食危機和營養不良中,連維持體能的穀物都攝入不足,更不用說高強度活動所需的蛋白質。這些大量處於飢餓和半飢餓狀態的國民降低了印度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他們連吃飯都成問題,想必也絕不會參與浪費體能的奢侈體育活動。

與國民營養水平一樣,基礎設施也是提高體育「有效參與率」的關鍵。很難想像一群生活在沒有通電、沒有清潔廁所、沒有道路溝通地區的人們會有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如果當地連供電、通路、修廁所這些最最基礎的公共服務都不能提供,那麼沒有運動場、球場、游泳池這些奢侈的體育設施就在意料之中了。雖然曾有肯亞草原上的奔襲獵手直接跑進賽場,成為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的事迹,但這畢竟是特例,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非高原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東非人的獨特體質。印度至今有很多人口還生活在基礎設施極其落後的地區,這部分人顯然難以被動員起來參加體育活動,遑論成為優秀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取得好成績。

中印兩國獲得衛生廁所的人口所佔百分比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獲得衛生廁所的人口所佔百分比對比。截止2012年,中國有65%的國民擁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的廁所,而印度與中國恰恰相反,約有65%的國民沒有使用衛生廁所。不符合標準的廁所使排泄物直接暴露空氣中,在與人畜及蚊蠅接觸後非常容易滋生病菌,傳染疾病,對使地處熱帶的印度國民危害甚大。也正是因為印度大部分國民都無法衛生如廁這一事實,印度總理穆迪當選前就提出「廁所高於神廟」的言論。衛生與體育息息相關,如果大部分國民連最基本的衛生條件都不能保障,強身健體簡直無從談起。

筆者位於華東山區的老家

上圖為筆者位於華東山區的老家,一個距離縣城100公里,人口不足100的山村。讓人驚奇的是雖然村裡的廁所非常簡陋,不過基礎的體育設施卻隨處可見,處處可見江主席關於全民健身的訓導。印度農村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通電率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3年中國99.8%的人口都可以享受電帶來的便利,而這一數字在印度低至75%,也就是說印度全國還有總數3億多的人口不能用電。這一部分人口沒有電燈、廣播、電視,更沒有計算機網路。夜晚是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黃金時間,成群結隊的大媽在廣場上翩翩起舞,上班族在照明良好的廣場上揮汗如雨……而因為夜間缺乏電力照明,3億印度國民幾乎不可能利用夜間閑暇參與體育,總不能讓他們打著燈籠跑步。那種受電視上體育明星鼓舞而投入運動生涯的故事也就絕無可能發生在這些缺電的印度少年身上。

印兩國陸地每100平方公里內公路的公里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陸地每100平方公里內公路的公里數對比。2011年時,中國每1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有145公里的公路,而印度的數據只有45公里。考慮到中國國土有大量人煙稀少的荒漠、高山和森林,而印度地勢整體較為平坦,人口分布較為平均,因此可以推出印度受路網覆蓋的國民比例遠低於中國。印度中部、東部仍有大範圍的連片地區不通公路,缺乏和外界的基礎交流手段。生活在這些孤立的社區和村莊的廣大國民無法克服地理距離的阻礙,難以納入印度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中去。即使這些偏遠的村莊中真出現了一名絕世體育天才,比起變為奧運冠軍,他更可能在物理阻隔的作用下一輩子默默無聞。

除了硬體方面的障礙外,印度在軟體方面同樣存在制約體育發展的巨大桎梏。印度人口基數巨大,全國至少有千萬級別的中產及以上階層,體量足以和許多體育強國的人口數量媲美。如果說營養不良、缺電、缺路、缺馬桶是導致廣大印度下層民眾不能有效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那麼根植於印度傳統中的鄙視體力活動的觀念就是阻礙印度上層階層參與體育的一道鴻溝。在印度傳統文化中,高種姓注重精神修行,以食素、禁慾、苦行為榮,以食肉、休閑、體力勞動為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和現代體育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階層構成了印度上層社會的主體,成為其他社會成員效法的對象。

一個天天吃肉、在運動場揮汗如雨的婆羅門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婆羅門。印度教的教義強調精神世界,篤信生命輪迴,認為只有當肉體死後,肉體包裹的靈魂才會投胎轉世。肉體只是靈魂的載體,也是靈魂最後解脫的障礙,所以高種姓的衛道者們不會用高能蛋白質來嬌縱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刻意強身健體。吃素和鄙視體力活動使印度的富裕階層難以把他們自身的營養優勢、社會地位和金錢優勢轉化為體育運動的能力。

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所遵循的這種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了印度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很多新興的中產階級即使不是出生婆羅門也極度鄙視體力勞動。

莫迪手持掃帚參與「清潔印度運動」

這是一張在印度引起不小震動的照片,印度總理莫迪最近手持掃帚親身參與「清潔印度運動」。在中國領導人手持勞動工具投身一線的場景非常常見,有時候甚至會被老百姓謔為「作秀」,並冠以「影帝」之名。而在印度,很多人則覺得貴為總理的莫迪干掃大街這種「賤活」簡直不可思議。在人們的觀念中,體力活動是極其下賤的,任何有身份(不管是因種姓形成的身份,還是因金錢而形成的身份)的人都不應該自己動手,而是應該把體力活動交給「下等人」。跑、跳、游泳等體育活動雖然不算「下賤」,但也被視為無聊的「嬉戲」,完全不值得浪費時間。

印度處於前工業化階段,缺乏現代工業,而農村人口爆炸又使整個社會充滿了非正式就業的人口。鄙視體力活動的觀念、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缺乏的就業機會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印度浩浩蕩蕩的傭人大軍。知識、技能和就業機會的相對稀缺與勞動力的大量過剩造成不同階層勞動者在待遇上的天壤之別,這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社會鄙視體力勞動的風氣。假設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吸收了大量閑散勞動力,傭人成本就會水漲船高,而這種對體力勞動的鄙夷也會大為消解。

筆者2014年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拍攝的照片

上圖是筆者今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拍攝的照片。大量的失業人口遊盪在城市中,沒有工業工廠規模化僱傭,他們最有可能的歸宿就是游商和傭人。低廉的價格導致甚至普通的城市白領都能雇得起傭人,這反過來就鞏固了「下人干賤活」這種觀念,使印度中上階層進一步遠離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在世界其他地方,有錢有閑的中上層階層是當地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主要組成部分;而印度的中上階層因為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並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意願。

印度素有濃重的「大國情結」,在國際活動中對「面子」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而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上的糟糕表現卻讓印度難以釋懷。滯後的工業化、薄弱的基礎設施加上濃重的傳統意識形態使印度白白守著十幾億的人口基數,卻難覓運動健將的身影。因此印度想要稱雄國際體壇,就必須從傭人、廁所、化肥、公路這些看似和獎牌榜毫無關係的細節做起。只有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思想解放的歷史巨輪,印度才能擺脫體育魚腩的悲劇。畢竟,冰冷真相就是體育賽事其實是工業化「高富帥」國家之間的一場轟趴,而那些前工業化「屌絲」國家只配做跑腿打雜的小弟。

作者簡介:毛克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南亞問題專家,微博@公文包攜帶者克疾 ,在《環球時報》英文版、《鳳凰周刊》、《財新》、觀察者網、中國網、澎湃等媒體發表大量時政評論和新聞分析。

【本文2014年10月發表於觀察者網(毛克疾: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一點資訊】風雲之聲 www.yidianzixun.com

今日頭條:風雲之聲 – 頭條號(TouTiao.org)


印度的奧運成績其實也算正常。

過去,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西方國家陣營VS社會主義陣營。

現在奧運成績好的也就是西方國家和原社會主義國家。

如越南,也可以拿幾塊牌牌歡樂一下。

非洲奧運之星衣索比亞,人家也搞過社會主義式的改革。人家的成績好也並非偶然。

兩大陣營之外的國家,奧運成績都是那個樣。能拿個牌牌就偷著樂吧!我印象中只有伊朗的成績還不錯。

或許你的意思是,即便如此,印度那麼多人口,也應該如何如何。

我推測是印度沒有意識到奧運的重要性,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美國佬用那麼多小動作,就為了一塊牌牌?

奧運就是戰爭,和平時代的戰爭。贏得一塊小牌牌,就意味著你打敗了地球上的70多億人!只有堅韌不屈和良好組織管理的民族和國家才能做到。只有西方發達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才擁有這兩個品質。可惜,印度不在此山中。

舉例說明:

已知:某國民間有10個菲爾普斯。

求:如何找出他們來?

如果是朝鮮,只需要金元帥一聲令下,什麼教育部門政府部門立刻行動起來,起碼可以找到6個菲爾普斯。

如果是西方國家,只需要撒些小錢錢,市場的作用,至少可以找到7個菲爾普斯。

如果是印度,總理一聲令下,結果卻遭到一陣炮轟。"我們那麼多窮人,牌牌有個鳥用?""定體問xxx"

如果撒些小錢錢,結果錢錢到了某些人口袋,菲爾普斯一個沒找到。

此外,奧運成績也是種族主義等等學科重要參考資料。你敢馬虎嗎?不怕被貼上"劣等民族""病夫"的稱號嗎?網上有很多這些玩意,大家一定也看到了。

上月,莫迪親自送別印度健兒出征,我想印度已經開始重視奧運了。


金牌數量跟人口沒有啥關係,跟gdp似乎也沒有必然聯繫。

看看2012倫敦的結果吧

朝鮮比美國高一位 也是夠夠的

出門在外,跟鬼佬(各種歐洲國家以及美國人)討論這些必須有套路。我一般都說我們國家不行,第三世界,你們高抬貴手,我們人多所以我們金牌多,你們不要在意。BTW,你們好像連朝鮮都不如呢,人家人少,gdp少,獎牌多,按人均算,你們國家還一定比得過朝鮮啊。

這時候鬼佬一般自動切話題啦


奧運金牌,是金錢,組織能力(行政能力)和科技的比拼。再然後是人民體魄和精神狀態的比拼。

奧林匹克精神是最靠後的事。所以奧運很重要,奧運金牌很重要。是和平年代的國家戰爭。

所以即使某些人再怎麼吹捧印度的潛力,印度常年被恥笑。


Whilst most of the people are mentioning malnutrition as a factor,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at it really is not the reason behind India lagging at the Olympics. Here are some main reasons why India can"t outperform countries like China at the Olympics:

  1. LACK OF PUBLIC INTEREST: True, the Indian republic does not cares about Olympics. Wrestling, relay, swimming, hockey (India"s national game) have failed to make a place in the heart of general public.

  2. WE LOVE CRICKET!: The English game is loved by almost every Indian. Not to mention that India has the best cricket team in the world. Better than England, Australia or New Zealand. If you think every Indian lives under poverty and is suffering through malnutrition. You"re 100% wrong.

    Caption: India won the ICC Cricket World Cup 2011.

  3. MOST OF US DON"T CARE ABOUT OLYMPICS: Everyone wants to become an engineer or a doctor. Being a sports-person (until its not a cricketer) won"t be appreciated by Indian parents.

    Hope it helps, and am really sorry I don"t know Chinese :)


中國現在(2015)人均糧食產量是450公斤,自給率大概90-95%之間,大量進口糧食,也就是說實際人均消耗大概是480公斤上下吧。1982年的時候人均產量是350公斤。1986年拿到奧運首金。

印度現在是大概180-220公斤之間,和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以及朝鮮大饑荒時期差不多的樣子,兒童營養不良率超過40%。居然還是糧食出口大國,大米出口量全球第一。

搞運動要肌肉,長肌肉還是要靠蛋白質,生產一公斤蛋白質需要消耗好幾公斤的糧食,數字上看印度人吃不上肉了。當然了印度教還是吃素的。你想想你如果每天食量減大半還不吃肉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國皆如此,如何爭體育金牌?

其他方面不說了。對了,現在印度體育強項除了英聯邦內自嗨的曲棍球板球之外,就是不靠肌肉的射擊了。


1980年代前的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人口大國,國內GDP增長速度也很快,但體育成績也很差。

為什麼?

1.國家不重視。

因為相比競技體育帶來的國家榮譽,和平與發展問題顯然更重要。青壯年要麼進入軍隊,要麼進入農田、工廠,國家政策上就無法向體育傾斜。

2.國民不參與。

體育運動是吃飽之後的需求,生存顯然要比高質量的生存優先順序高,先解決吃飯問題是第一要務。體育對於窮國國民來說是種奢侈愛好,所以參與度低。

3.經濟不適應。

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是需要人們把原本用於生產的時間拿出來鍛煉的,國民勞動生產率低下,沒有那麼多空餘時間拿出來進行體育鍛煉;而且體育是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和設備支撐的,游泳跳水項目得先有泳池,田賽得有賽場,徑賽得有賽道,力量項目得有器材,技巧項目得有場館,馬術得有馬,沒錢就沒有一切。

4.科技不支持。

一名優秀運動員需要很多科技支撐,運動物理學,運動生理學,營養學,藥理學,發育學,組織學,基因科學,材料科學,系統科學等等方面的科技支撐,別的不說,跑步項目中一雙好的跑鞋對成績的提高有多大作用我想大家都應該清楚。

5.國際環境不允許。

高水平交流是提高運動水平的必經之路,但是如果本國擅長或較為普及的運動,這個領域內的其他水平較高國家與本國不友好,這種交流往往會有巨大的阻力。中美建交前的中國體育不用說了,俄羅斯本屆奧運的待遇大家也看到了。印度人擅長的領域,恰恰與對印度不友好的國家擅長領域很重合,這樣印度只能在本國不擅長的體育領域與外部交流,這種對體育水平的掣肘恰恰是印度尷尬國際地位的一種表現。

6.文化不適合。

安天命,以和為貴,不重視競爭的文化,與現代體育精神完全相悖,中國建國前的文化類似於此。如果這種文化還有森嚴的等級制度,還有以食素為高尚,以生理病態為美,以歧視女性和賤民為榮,那麼就更加難以在現代體育精神的最高舞台奧運會上取得什麼好成績了。

綜上所述,印度奧運會成績差是理所當然的,反而他的奧運會成績好才個問題。


自從中國拿了金牌,辦了奧運,建了航母,搞了四代機………有些個國家都以為自己也能搞 naive


據統計,1995年,我國培養一名金牌運動員需要4338名後備運動員為依託,1996年需要3996名,1997年為4356名。

——《對目前運動員培養模式及退役後運動員就業的思考》

在訓練上主要是突出加強全面發展身體素質訓練,因身體全面發展是提高專項訓練的基礎,是掌握一定專項技術的保證,能夠促進少兒的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和內臟器官的機能正常發育,提高人體健康水平與運動能力,自然地提高運動成績,培養國家所需要的體育人才和後備力量。因此訓練計劃是每周6次課,每天早操訓練60min左右,上午訓練為2 5h左右,一年除春節放假20天左右,暑假七周外,一般訓練及比賽時間大概佔42周,這樣全年訓練總次數可達210236次

——《短跑運動員的選材與培養》

理論研究與訓練實踐都己表明,不經過多年系統的、科學的訓練,就不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優秀運動員。為了保證多年的訓練取得理想的效果,即培養出高水平的優秀運動員,需要對整個訓練過程進行合理的和整體的規劃。調查表明,我國不同項群奧運選手的培養期在7.6~11.2年之間

——《運動員多年訓練的計劃與組織》

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能奪得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不是「一個人」,而是金字塔的尖端。在他的下面,有數千名運動員也是和他一樣,從五六歲就開始鍛煉而拋下了文化課,日日夜夜苦練。但是,他們並沒有獲得金牌的機會。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有多少人再怎麼刻苦永遠都跨不過那道坎,只有極少數才有幸通過。訓練他們的教練員和醫生,調配用餐定量的營養師等等等等,他們的努力更沒有任何回報。

回到主題。為什麼印度奧運會成績差?沒別的,非不想也,是不能尓!舉國體制再怎麼被批判,至少是一條可行的路子,印度能夠建立完整的運動員培養體系嗎?從上到下,從基層海量投入選拔好苗子好教練,再到組織本國國內的體系化優秀運動員選拔體系(比如像中國往往看全運會成績),最後給這些精英衝刺。每一階段都要大量投入,回報周期還非常非常長。在國民還沒完全填飽肚子前,探討這種問題沒有價值。


印度一年人均食用肉類2.6公斤。中國大概是29公斤。


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多少年了,足球還不是那個熊樣


因為印度是這樣的國家

- 高種姓以空談為榮,動手為恥

- 低種姓沒錢參加競技運動

- 高種姓不屑於對低種姓進行任何幫助,甚至於不屑和他們同場競技

這樣的國家能多拿金牌才怪。


因為沒有摩托車項目


中國足球


都怪馬英九。


吃貨一枚。所以從吃來分析!

印度大部分人只吃素。尤其高種姓人以只吃素為榮。這就造成了有錢吃肉的人不想吃肉;想吃肉的人(低種姓)又沒錢吃。吃肉又基本只吃雞肉。魚肉他們並不愛吃。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又不吃豬肉。他們補充動物蛋白的方式通常就是吃蛋,喝奶,不過攝入量肯定很少。精力不足的時候就用糖補充,巨愛吃糖,結果就是成年後一個比一個胖。

讓普通人試試三個月吃素啥感覺,能躺著不想坐著,能坐著不想站著。

這身體素質還能搞體育???


誰說印度不重視獎牌_(:з」∠)_


一群人鬧哄哄出那麼多汗,這種體力活還是讓賤民們去干吧……


其實金牌榜就是歐美澳和東亞三國(列強和次強們)。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的體育那麼強?
里約奧運會女排小組賽中國對荷蘭,每逢中國隊發球或得分,全場便一片噓聲,這是因為巴西與對中國有敵意嗎?
在中國乒乓球隊崛起後有哪些曾「嚴重威脅」到中國乒乓球隊奪金牌的運動員?
射箭比賽會不會出現武俠或歷史小說中描述的場面,即後箭將前箭劈開?

TAG:印度 | 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