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滴滴收購優步?

1.對消費者有哪些影響。

2.是否構成壟斷。

3.從時間上來看,收購與網約車合法化是否有關係。


滴滴和UBER合併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的行為屬於經營者集中,需要向商務部申報。而何謂經營者集中?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併;

(二)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根據《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並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但基於目前專車市場基本是靠融資燒錢,此次合併也可能是許久未 營利而形成,因此,個人認為滴滴和UBER的營業額達到20億可能還是未形成的局面。因此無須申報。

但是,《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也規定了,經營者集中未達到本規定第三條規定的申報標準,但按照規定程序收集的事實和證據表明該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應當依法進行調查。

而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專車市場趨勢預測報告》,去年滴滴專車、Uber與神州專車始終佔據行業三甲位置,四季度三者服務訂單量佔比分別為79%、8.7%和7.8%。2016年Q1段,滴滴的市場份額報道稱可能達到了85%以上,故總體上在網約車市場,兩者合併後也是有可能形成排除競爭的效果的。但是,商務部要不要揮這把寶劍,就完全看商務部心情了,當年滴滴和快的合併,商務部也是例行說沒有收到他們的經營者集中申報,也沒有調查,就這麼不了不之了。

還有,在網約車領域,如果界定市場範圍,最令人頭疼了。是網約車市場,出行市場,專車市場?這也是當年QQ和360反壟斷案中最核心的爭議點,如果大家都不在一個市場里,就不存在競爭,也無申報必要。如滴滴說是共享經濟,而神州專車其實可能是偽共享經濟,算作一個市場么?

我覺得從整個網約車合法後市場來看,商務部發言人到時估計會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商務部已經注意到了滴滴和UBER的合併案,我們高度關注」,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畢竟柳家姐妹大團聚終是件可喜之事,硬拆人家總不好么~


作者:王書尬

鏈接:如何看待8月1日uber中國與滴滴的合併行為? - 王書尬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非常有意思的事

在這件事出來之後

中國網民的反應是這樣的:

這件事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說起來原因

可能就是之前太便宜了

打車花5毛

這都不正常

突然就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罵了

之前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有人天天給你一塊錢,有一天突然不給你了,你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惡

我突然就能理解這些人為什麼罵的這麼不堪入耳了

為了便宜

這些養成了打Uber、滴滴的習慣

而之前的便宜

都是在平台有補貼的情況下

突然有一天

平台的補貼降低了

這些人就開始罵平台

講真

閑補貼高坐地鐵啊,坐公交啊,自己騎車啊

變貴了不打車不就好了,何必罵人家呢????


大家遇到過拼車的同伴和司機是同夥嗎?第一次用滴滴,來了個拼車,司機先繞了三次仍然沒能下立交橋,一同拼車的人開始罵,說要不我開得了,後來終於下橋了,又開始堵車,一起拼車的那個人又開始罵。倆人貌似認識,一唱一和。本來正常情況下一刻鐘就能到的地方,車開了四十分鐘。司機介紹自己剛剛進城,不熟悉路況,其實不然,看他的評價上千條了。

第二次滴滴拼車遇到拼車的和司機是同夥,那天挺熱的,我上車時,那個拼車的已經在車上的副駕駛座位,一路上倆人如同兄妹,一個抖包袱,一個捧哏,長相髮型口音都差不多,都是東北人,司機誠心繞路,開的特別慢,我問怎麼還不到呀,司機說先把那個拼車的送回家,我說你怎麼知道那是她家呀,他一時語塞,倆人一對視,差點穿幫,又一唱一和地解釋。

後來有次滴滴,趕時間,一個司機馬上響應了,我問他在哪,他毫不猶豫地說自己在大概10公里以外的地方,說開過來葯10多分鐘,騙傻子呢?首先從地圖上看,車就在我幾千米的範圍內,如果那麼遠是根本不可能約上的,系統只挑附近的約。當時趕時間,沒時間跟他撕逼,於是取消又叫車,這時候一輛車接單了,我打電話過去,你猜怎麼著?手機號停機了。有這事?我就呵呵了,心中奔跑過一萬頭羊駝......

還有次打滴滴,那是大晚上的從朋友家回來,一司機跟我聊呀聊呀,套我話

還有的滴滴司機車上放那種馬路邊上用手機放歌的那種歌,什麼小妹妹呀,情哥哥呀,哈哈哈哈……我強忍著沒笑,容易么我?

還有的司機極力推薦不要住在城裡面,結果聊天聊的他自己都忘了,他自己剛剛還說過自己住在市裡頭,後來強烈推薦我去鄉下山裡去住。

還有更驚險的呢,在立交橋上開車,差點跟旁邊的車撞車......

還有一次公司發東西,都到目的地了,就是要停靠在馬路對面,結果我搬著一個四十來斤的大紙箱,搬過馬路,又給家人打電話下來接我......我打車幹什麼呀?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坐公交呢……

滴滴,你能再奇葩點么?


DiuDiu一下,馬上出發~


廣大人民群眾才剛嘗到一點點兩黨制的甜頭,

這馬上就宣布進入一黨Zhuan政了。

柳家真的是在用生命給我們上法治啟蒙課呀!


專車市場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柳傳志的女兒柳青是滴滴快的總裁,侄女柳甄是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最後,柳傳志自己的聯想,則是神州租車的大股東,柳家一門幾乎包攬了專車市場前幾大份額。

from 某家~~~


diudiu一下,馬上漲價→_→


只回答第1問,後面兩問不是專業人士就不答辣。

個人揣測(注意是揣測,不是事實)優惠會減少,選擇網約車出行的人相應減少,專職的網約車司機(如起早貪黑拉快車專車)減少。1,由於價格上很少有折扣,出行的人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傳統出租或網約車,網約車即使會變得比傳統出租貴但也不至於因此消亡,畢竟更有服務質量更有叫得到車的保障。2,快車和人民優步專職司機減少,可能是因為司機補貼少,但也會變得更加大眾化,於是快車和人民優步真正變成了共享經濟的出行方式,比如上個班順便拉個人一起均下油錢。

對於「壟斷」「百姓要吃虧」的恐慌我倒沒有,選擇權在我們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司機漫天要價我們可以選擇不使用,有出行記錄數據也會幫我們更方便得討回公道。uber和滴滴前期給的乘客補貼和司機補貼很久了,並不欠誰。如果我真的覺得網約車使我的出行變得更有效率,我會像支持付費音樂一樣支持網約車不再補貼乘客。

反對佔便宜很久有一天占不到了於是認為是別人欠了自己的言論。

最後,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見解,知乎需要不同的聲音,不喜歡就摺疊我 ヽ(?ω?ゞ)。


壟斷後滴滴一家獨大,優惠會越來越少,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單純談一談壟斷。

先放個結論:只不過,隨著各項規則的出現,「網約車」將和Uber當初「共享經濟」概念越走越遠。並且,即使未來出現了可以改革交通出行,亦或是任何一個「敏感」行業的新技術/平台,恐怕也將無一例外地「被退出」。

8月1日上周一,滴滴與優步正式宣布合併。有媒體報道,合併後的公司價值約為350億美元(滴滴估值280億美元,Uber中國估值70億美元),由此建立的新公司在專車市場的份額就將超過80%,「幾乎」處於壟斷地位。

那麼,光看市場份額就可以確認企業壟斷嗎?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在8/3日討論過這一話題。其中,周其仁教授雖然認為不應用市場份額的多少來看是否壟斷,但言語中不會有人可以長久壟斷」以及「不是壟斷了就定更高的價格」,其實已經透露出認為滴滴優步可以壟斷打車軟體市場之意。

「不應用市場份額的多少來看是否壟斷,關鍵是看市場、法律的門有沒有打開。只要市場准入是放開的,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會有很多後起之輩,不會有人可以長久壟斷。」他舉例稱,美國的輪胎市場中就有公司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公司用超額的利潤來做研發,之後帶頭降價、改善品質,而不是壟斷了就定更高的價格。「國內的計程車市場其實是有很多家公司,但它的門是關著的,想拿到准入證非常困難,這是一個壟斷的市場。」

另一位薛兆豐教授則認為,要認定企業是否壟斷,需要從三個方面去考量。

-
第一,網路效應,就打車領域來說,要做到充分競爭是需要一個平台還是若干個平台;

-
第二,行業入口有沒有限制,比如其他公司做一個APP上線有多難,行政上面是不是有阻力,找投資人是不是非法等,目前來看行業入口是完全暢通的;

-
第三,用戶層面切換不同的服務成本高不高,打不到車轉為地鐵、公交、計程車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
所以出行相關的市場是非常大的,只要界定清楚,壟斷就不存在。

但,何謂界定清楚?為何界定後壟斷就不存在了呢?我就此做了一點研究。壟斷力量的來源可以主要分為四類,前三類即薛兆豐教授提到的網路效應(或稱網路外部性)、行業壁壘和用戶轉換成本,還有一類稱為反競爭行為。我將就這四個方面對滴滴優步在打車行業的壟斷力進行分析,並針對每一小點對企業壟斷力的影響打分(+表示增加壟斷力,- 表示減少壟斷力,分值在10分之內;??? 為不確定)

1.
網路效應(網路外部性)

-
定義:當一種產品對用戶的價值隨著採用相同的產品、或可兼容產品的用戶增加而增大時,就出現了網路外部性。例如:社交網路、時尚潮流。在這一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微軟的Office系統。

-
本例:滴滴和Uber的用戶分為乘客和車主兩種。

i. 對乘客來說,其他乘客數量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打車軟體的價值;但車主數量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收費、減少叫車的時間,打車軟體的價值會相對提高。(+2)

ii. 對車主來說,其他車主數量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打車軟體的價值;而乘客數量的增加能夠增加接單機會,同時有提高收費的可能,打車軟體的價值會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這一提高存在上限(接單的能力)。(+1)

2.
行業壁壘

-
定義:阻止或限制進入某一行業的障礙,包括行業的規模效益、技術優勢、新對手進入行業的資金需求、融資渠道、法律行政要求。

-
本例

i. 規模效益:隨著企業規模(車主、乘客數量的增加),滴滴和Uber是否能夠減少運營成本的增加?從目前的補貼模式還無法看出這一點。(???)

ii. 技術優勢:打車軟體在技術上的門檻較低。(-6)

iii. 進入行業的資金需求、融資渠道:在中國,新興打車軟體平台的發展需要大量資本支持(補貼),融資渠道基本暢通(但本次合併後是否還有投資人在這塊注資還有待考量)(???)

iv. 進入行業的法律行政要求:合併前的法律行政要求低。但目前已有媒體報道稱將開始規範打車行業(媒體稱為「網約車」),平台旗下的車主,無論是私家車、勞務租車還是原來的「黑車」,都需要購買各類保險,並和平台簽署勞務合同,同時將車輛屬性變更為營運車輛,才能成為合法的「網約車」車主。其實也就間接提高了新企業進入打車行業的法律行政要求。(+5)

3.
用戶轉換成本

i. 在一線城市等公共交通完善的區域,用戶切換到其他打車軟體,或者公共交通方式的成本低
(一線:-5)

ii. 在公共交通發展程度較低的區域,轉換成本相對較高,但存在上限(當地用戶的價格承受能力)。(其他:-1)

4.
反競爭行為

-
定義:企業為壟斷而採取遊說政府機關、傾銷、價格壟斷、拒絕交易、聯合抵制、制定銷售或生產限額等行為的能力。

-
本例

i. 滴滴在遊說政府的能力上有突出優勢(投資人包含中投等主權財富基金,網約車合法化也據說是由滴滴推動的)(+8)

ii. 採取傾銷(大量補貼)的能力(打車軟體行業內最龐大的資金支持),可以說滴滴就是通過這一方式排擠掉Uber的。在未來投資者迫切希望盈利的情況下,(+5)

iii. 有採取價格壟斷的能力(合併前Uber中國可以說是唯一能以價格影響滴滴營業的對手)。另外,目前Uber走中長途路線的價格已經提高了(或者說乘客補貼大幅降低了) (+5)

結論

從總分值來看,特別是從滴滴在反競爭行為的三種能力上來看,合併後的滴滴都已經具備了壟斷的能力。並且,從滴滴在全國推廣擴張速度、補貼力度來看,滴滴和Uber之間的競爭,早已超越企業和企業競爭的範圍。而這一場併購,不過是國家希望藉助滴滴合法「奪回」交通出行行業壟斷權力的一次交涉,就像曾經的計程車行業一樣。

那麼,未來的乘客們就只能再像過去等在路邊揮手那樣,無助地看著屏幕等待越來越少的「網約車」嗎?也不一定。畢竟,打車軟體已經從專車數、時間控制、價格等很多方面上改善了出行。

只不過,隨著各項規則的出現,「網約車」將和Uber當初「共享經濟」概念越走越遠。並且,即使未來出現了可以改革交通出行,亦或是任何一個「敏感」行業的新技術/平台,恐怕也將無一例外地「被退出」

部分引用來源:滴滴優步合併涉嫌壟斷?學者稱要考量三個標準


可以 這很滴滴


這個事情傳了好久,終於落地了。

首先這個事情從傳出來就不意外,畢竟兩邊投資人都是在瘋狂燒錢,不可能一直做賠本生意,不管兩家公司怎麼想,投資人的意志力在這裡,收購是大勢所趨。至於合不合壟斷的問題這就要看監管者怎麼看待這塊市場是否達到壟斷性和壟斷規模。

其實這個時間點才最有意思,開始傳這個事情的時候是在政策落地之前,說明投資方都已經對政策達成了樂觀的預期,網路約車不再是高風險行業(政策風險),已經有穩定的成長環境和盈利預期。其次才是兩家火拚打市場,已經將市場開發得很不錯了,繼續燒錢市場擴張不會太明顯。

不過他兩合併並不像當初滴滴和快的合併,並不撤銷後者品牌,所以老三老四後面這些能不能崛起就很難了,仔細看看這裡面的股權分布,基本上做到了國內主要的投資人都進行參與了,真是雨露均沾。除非管理層作死,這樣的話就很難有新的玩家拿到足夠跟滴滴抗衡的資源了。

最有可能就是滴滴uber佔領整個大眾市場,神州這些走向細分市場佔領一小塊市場。

至於消費者嘛,應該是得到一個正常的價格,不會像之前那樣隨意就能佔了大便宜。


別的不知道

我只知道

以後網約車會變貴吧


互聯網的精髓就是免費 互聯網上的一切幾乎都是免費的服務 滴滴不提供車輛 為司機提供一單 服務成本一分錢都不要 卻一單抽水23%的毛收入 免費的互聯網創新被這家公司處心積慮的搞成 壟斷加巨額份子錢 你們每個人以後都會是滴滴壟斷的受害者


UBER終於玩完了!!!

那麼亂的公司,連個客服電話都沒有的公司不倒沒天理了!


作者:錢曉虎

鏈接:用數據還原巨頭合併的真相(UberDidi) - 泰閣志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序言

高中第一節歷史課,老師是新手,開口第一句就是這:

我們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我們只有永遠的利益。--溫斯頓·丘吉爾

它讓我印象深刻,似乎整個高中的歷史就只記得這句。

當然,它也是對Uber和滴滴從相殺到相愛的最好寫照

下面,首先聊聊我對合併的解讀,之後會結合兩家的數據來分析合併的過程和驅動力。其中的ROI分析是從宏觀的角度去揭示兩家合併的必然性。文末有小花絮送給愛八的筒子們。

2、雙贏:對合併的解讀

其實,很多媒體所謂的滴滴收購Uber中國,都是站在滴滴的視角。

雖然,合併的主要動力來自Uber,但,這無疑是個好買賣:

首先,他們的全球布局藉此得以完成,間接完成也是完成。

其次,用Uber中國區的業務換來合併後新實體(估值350億美金)的20%經濟權益(Uber母公司佔17.7%,剩下2.3%為Uber中國其他股東所有)。

滴滴目前還在增長期,且已是全品類出行平台;畢竟,Uber之前想要的只是中國區專車市場嘛。

而滴滴呢,也可以停止四處燒錢。同時,投資10億美金到Uber母公司,滴滴程維入Uber董事會,也藉此完成了出海和全球化布局,這是此前中國互聯網公司沒有做到的,此處應有掌聲給滴滴。

通過交叉換股,創始人互入董事會,這實在是兩家超級創業公司所有利益方的完美結局。

3、合併背後

3-1)中國市場-Uber的阿克琉斯之踵

早在2013年,金沙江創投的合伙人朱嘯虎曾向Uber提議入股滴滴5%,這樣中國市場就不用去開拓了;然而,Uber當時估值是滴滴近百倍,好比勞斯萊斯和奧拓。Uber怎麼會滿足於區區滴滴的5%呢,開玩笑?

於是,2014年Uber入華,2015年初Uber中國成立,隨後,滴滴快的合併。不久,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以下簡稱TK)找到程維丟下狠話:要麼Uber入股滴滴40%,要麼等著被爆頭!此時的滴滴剛剛贏得補貼大戰,又合併快的,而柳青的加盟讓滴滴的融資能力與Uber看齊。已非池中之物,滴滴怎肯低頭!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國市場真的很難啃,滴滴是Uber罕見的勁敵。當然,這年頭,光說結論不給數據就是耍流氓。且看專車市場Top 3在2015年的訂單份額對比:

補充一下最新數字:2016 Q1,滴滴的份額提升到85.3%,Uber下滑到8.3%

和上圖結合起來,結論如下:

  • 滴滴:2015 Q1和快的合併後降低了市場補貼力度,份額在Q2小幅下滑;但之後一直攀升,在2016 Q1更是取得了85%+的壓倒性優勢。

  • Uber中國:2015 Q2利用滴滴喘息時發力,攀升到最高點12.5%,之後一路下滑,不僅和滴滴相去甚遠,也沒有甩開老三神州,被逼的非常狼狽。

3-2)滴滴高歌猛進

在TK給程維下戰書後,面對Uber的強勢緊逼,滴滴做對和做好了哪些事情呢?我認為有三點:

  • 持續海量融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動作給滿分。

  • 壟斷中國市場:首先專車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同時升級成出行平台,在2015下半年全面開花,上線了拼車、代駕、試駕、公交等業務,且在細分領域取得優勢。

  • 全球合縱連橫:投資美國Lyft,將戰火燒到Uber後院;結盟印度Ola和馬來西亞Grab,在亞洲這個最有潛力的出行市場形成利益共同體對抗Uber。

於是,在2016的上半年,滴滴給資本市場交出的答卷是這樣的:

上圖中的關鍵指標如下:

  • 3億用戶

  • 1400萬註冊司機

  • 日訂單破1100萬

  • 2015年度累計143億次出行

  • 覆蓋中國400多城市

  • 專車市場87%份額

  • 業務覆蓋出行各領域(出租、專車、拼車、共計、代駕、試駕、企業用戶)

這些指標,就算腰斬一半,也很驚悚了,對不?

3-3)Uber顧全大局

在中國苦戰兩年,燒掉20億美金,結果仍然不死不活,Uber背後的投資人坐不住了。TK一邊要面對董事會的壓力,一邊是久攻不下的中國,也只能放下雄心壯志去面對眼前的苟且。

TK在博客坦言: 「As an entrepreneur, I』ve learned that being successful is about listening to your head as well as following your heart」.

按美國人思維習慣,說話的重點在前面,那麼遵從大腦追尋內心的優先順序更高咯。

Head這裡一語雙關,既可以是指大腦/理性,也可以指老闆/投資人。Uber融了那麼多錢,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已經不完全是創始人能左右的了。

當然,TK也不希望做喬布斯第二,被董事會踢出局嘛。

真相其實很簡單:

  • Uber眼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IPO(上市):而Uber在中國燒了20億美金,結果10%不到的份額,仗沒打贏。 而持續地全球融資來補貼中國市場,這讓財務報表很難看,會影響IPO的進程和資本市場估值。

  • 穩定軍心:一幫精兵強將跟隨TK幹了這麼久,再不IPO也會影響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個時間點適時收手,為Uber IPO掃除了最大障礙;同時也間接實現了全球化布局,在中國市場有自己的利益共同體。雖然犧牲了局部利益(比TK去年的報價40%少了一半),但卻保全了整體利益,為日後更大的戰略目標蓄勢。

3-4)ROI-資本永恆的追逐目標

看到這裡,大家都該明白出行市場已經是一場資本盛宴了。拋開兩巨頭宣稱的情懷,利益最大化才是幕後資本方需要的。而利益最大化的關鍵量化指標就是ROI(投資回報比)。根據Crunchbase的信息,做簡單ROI分析如下:

由於都是准上市公司, ROI這裡暫用估值融資比來測算。 可以看到,相對於出行市場的巨頭,住宿共享頭牌Airbnb簡直就是人畜無害,$34billion不到估值融資比接近8。若以Airbnb的數字作為標杆,Uber和滴滴壓力很大:海量融資,燒錢速度驚人,估值融資比很難看

當然,壓力更大的是兩家投資方,加上中間有包括高瓴資本在內的4個共同投資方的撮合,兩家合併就是遲早的事。

4、耐人尋味的花絮

嗯,有些巧合:

  • 神州專車是神州租車孵化出來的,而後者是聯想戰略投資的企業,嗯,你懂的...

  • Uber中國的戰略和政府公關負責人木卯甄和滴滴CEO是堂姐妹

是我腦洞大嘛?反正,從時間發生的順序上來看,以下幾件事又很巧:

  • 2016/7/22,神州專車新三板(畫外音:再遲幾個月,這B2C模式就要狗帶了呀!大神太機智鳥!)

  • 2016/7/28,政府宣布網約車合法化

  • 2016/8/01,Uber和滴滴合體

5、主要參考資料:

  • 2016年度互聯網女皇分析報告-KPCB

  • 2016中國互聯網出行市場年度綜合報告-易觀智庫

  • 滴滴官網

  • Crunchbase

  • IT桔子

  • 龐博社報道


對用戶還是這個補貼優惠會不會有!

滴滴說的是有!但是這個優惠能有多大?沒有競爭,那麼優惠肯定就非常小

可能在之後,打車將不是突優惠便宜,而且方便了~


1、商務部即使有反壟斷調查也不會影響合併;

2、滴滴將被保留,優步將被取消;

3、滴滴的補貼會逐步減少,從日常性補貼變成節假日補貼;

4、滴滴的價格會逐步提升,並會經常性的發生N倍價格的情況;

5、下一階段的競爭在專車,競爭結果要看各地方對網約車的實施細則。


難怪zf下文支持網約車


結論放這兒先:壟斷時代已經來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滴滴收購 Uber 中國?
Uber 的中國業務與滴滴出行合併,對 Uber 的全球估值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TAG:優步Uber | 滴滴出行 | 滴滴優步合併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