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裕仁天皇沒有作為戰犯被絞死?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很多日本戰犯都被絞死了,而裕仁天皇卻沒有?是麥克阿瑟的原因嗎?


看到 @孟德爾書記的回答,我把之前在其他問題上的回答貼過來了。

首先說觀點:

昭和天皇有戰爭罪的嫌疑,至少應該出庭。至於絞刑,我認為是不夠的,因為沒有證據證明他參與了甲級戰犯的共謀。他的責任是,作為德國式立憲君主,沒有制止甲級戰犯的謀劃,沒有做出阻止國家發動戰爭的可信行動。因此,參照同一類型憲法體系下威廉二世的舊例,昭和天皇應當遜位以承擔責任,甚至有必要考慮廢除天皇制

那麼採取這些措施會導致當時的日本民變嗎?我認為不會,理由已經在原文中給出。

作者:正妻空母加賀桑

鏈接:為什麼二戰勝利後審判時不起訴日本天皇?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一、天皇該不該被起訴

二、天皇能不能被起訴(即,天皇被起訴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嗎?會威脅到和平和穩定嗎?)

三、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

一、天皇該不該被起訴

這個問題我曾經和 @李銳恆討論過。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來討論:

1、天皇對戰爭負有責任嗎?

2、如果肯定1,那麼天皇對戰爭的責任足夠讓他站到被告席上嗎?

關於1我們是沒有疑問的。天皇對戰爭的全局和一些部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責任不僅來自於「天皇」這個角色在舊日本帝國政治體系中負有的責任,也來自於昭和天皇本人的政治行為

從前者的角度看,天皇是國家元首,他即使不為特定的政策負責,也要為整個國家的行為負責,否則君主存在的意義何為?作為國家元首自然可以在政策上免責,但如果不能約束國家走向戰爭和毀滅,顯然是要負責的。如果參照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舊例(明治憲法畢竟藍本於此),參看天皇所負有的戰爭和戰敗的責任,甚至廢黜天皇、廢除天皇制也並不為過。

從後者的角度看,昭和天皇比其父親大正天皇更加積極地干預國政,對政府和政策擁有不可比擬的影響力(下文會講到證據)。這點已經遠遠超越了立憲君主的底線,因此我認為他不能以「立憲君主」的身份免責。

在達成了「天皇是有責任的」這一點共識後,我們再考查天皇的責任是否足夠讓他站到被告席上。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答案是「YES」。天皇的責任已經足夠把他送上被告席,原因如下:

①昭和天皇本人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可以置身「政治之外」的立憲君主,他深深捲入並干預了日本政治。與其父親大正天皇相比,昭和天皇對於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干預更加積極,影響力更大。例如,他只要不高興,就能把田中義一趕下首相之位,田中甚至在此之後就在憂懼中迅速死去;又例如,上等兵傻逼東條,曾經在東京審判中作證「任何臣民忤逆天皇的決定、任何政策在天皇的反對下推行都是不可想像的」(大意如此),儘管不久之後,這段話就在國際檢察局的調教下被東條撤回了。昭和天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②那麼昭和天皇都干預了哪些政策的實施呢?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例如,1938年1月11日,昭和天皇御前會議,裁定「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這是侵華戰爭的責任;又例如,1941年11月5日,昭和天皇御前會議,未反對對美英作戰的方針,並在之後發布宣戰詔書,這是太平洋戰爭的責任。以上兩場戰爭的政府和軍部責任人都被起訴、審判、處刑了。

因此,結合其他審判中的證據和史實,可以斷定昭和天皇不僅基本知曉軍部和陸海軍的政策,而且默許、明確允許(可能還有慫恿)了這些政策的實施。如果以東京審判的普通戰爭罪、反人道罪和破壞和平罪來衡量,即使不斬釘截鐵地說昭和天皇有罪,我認為他也有極大的嫌疑涉入這些罪行;那麼如果按照公義和法律,昭和天皇也有必要出現在法庭上。

二、天皇能不能被起訴

討論完「該不該」的問題,下面就可以討論「能不能」。這個問題如果是「YES」的答案,那麼我們就可以轉進第三個問題了;如果是「NO」就不必轉進了,既然不能,那不被起訴就可以理解了

接下來我們就討論這關鍵的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述是,「天皇被起訴,會不會激起民變、威脅到盟軍的佔領統治?

有一個論斷,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真實可信的:1945年戰敗時的日本陷入了全民崇拜天皇的狂熱之中,一旦對天皇進行審判或實施其他對天皇不利的政策,將會激起廣泛的民憤、動蕩乃至起義之中。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的論斷,它背離了事實並扭曲了日本人民當時的意願。

實際上,當時的很多事實就已經說明了,當時日本人民並不關心天皇和天皇制的存廢,更遑論「起訴天皇會激起民變」了:

【數據】1946年初,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對日本進行了調查,結果中絕大多數人都對天皇的命運持旁觀的態度,僅有4%的人選擇「為天皇擔憂」

【輿論】戰後的一家日本報紙刊登了一則政治漫畫:一群民眾被告知,天皇的皇居前樹立起絞刑架,天皇可能被絞死;然而民眾的反應是,「哦,那又怎樣?」,完。

【民間政治笑話】一則戰後廣為流傳的政治笑話是這樣:天皇自稱的「朕」在日語中的發音類似」JB「,有人問「為什麼麥克阿瑟將軍是日本的肚臍眼」,答曰「因為他在『朕』(JB)的上面」。

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天皇當時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後思考一下,這種情況下審判天皇真的會激起民變嗎?

多說一句,《擁抱戰敗》中提到這一時期的日本社會,用到了「虛脫」這個詞。這是一種全階級、全民性的虛脫狀態。戰敗的恥辱,被定性為侵略者,家園毀壞,親人死傷,饑寒交迫……尤其是在「一億總玉碎」的變態戰時政策結束之後,日本全民就像被張緊了許久之後的橡皮筋,突然鬆弛下來後,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沒有彈性、沒有力氣的狀態。這就是虛脫,從物質上、生理上、精神上到意識形態上的全面虛脫。在這種狀態下,任何神聖的目標都不再存在,活下去成為他們唯一想著的事,擁護天皇什麼的能換飯吃嗎?一根張壞掉的橡皮筋,是不可能再彈起來打人臉的。

在這種情況下,佔領軍當局實施何種政策,都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把天皇送上被告席,實操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天皇能不能被起訴?答案是YES。

既然天皇應該被審判,而且審判也不會有民變之類的問題,那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疑問就來了:

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天皇沒有被起訴?

三、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

在進行這部分討論之前,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東京審判。這場審判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一次「國際正義和公理」得到彰顯的體現,公正威嚴的盟國法官經過嚴格而縝密的程序,最終將戰犯送上他們的最終命運。

然而這是一個美好的幻覺。

東京審判,與其說是一次法律審判,不如說是一次政治審判;與其說是一次審判,不如說是一次復仇(負責甄別戰犯工作的美軍准將艾略特·索普曾經在私下場合多次如此表示過)。更為重要的是,這次復仇的對象和執行方案,很大程度上是由盟軍司令部(麥克阿瑟為首,而不是美國政府)決定的。

因此,盟軍司令部的意見,將會對審判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天皇為什麼沒有被起訴」。我的觀點是,「天皇不被起訴」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是「保全天皇制國體」的全面「工程」的一部分。這個工程的內容包括了:

1、保證天皇制的存在

2、保證昭和天皇不必退位

3、保證昭和天皇不必對戰爭負責

4、壓制左翼力量,防止任何對天皇不利的政治變動

5、在此基礎上,使天皇制在新的民主體制下得以適應

這五個部分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討論到「天皇為什麼不被起訴」時,我們必然要將其他四個方面牽扯進來。

這是一個全面的工程,不可能靠一方力量而實現。實施這個工程的參與者包括:

1、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2、盟軍司令部的官僚(以邦納·費勒斯准將為代表)

3、 東京審判的國際檢察局,以及部分法官

4、以內大臣木戶幸一和外相重光葵為代表的舊日本官僚集團

5、甲級戰犯群體

這些人雖然利益不同,看法不同,但他們認為保存天皇制、保證昭和天皇不必退位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因此在1945年9月之後,他們之間逐漸形成了某種默契,並在各自的能力和權力範圍內系統性地為昭和天皇「洗白」。從1945年9月到1946年末,我們可以看一下,各方是如何互動、並最終實現共同的目標的。

1、麥克阿瑟

首先,我們可敬的盟軍總司令官閣下,他對昭和天皇的看法是這一切的源頭,決定了審判和其他政治活動的方向。在1945年後的日子裡,他幾乎就是日本的獨裁者,可以決定任何事務。甚至連總統和國會都難以影響他。那麼他的看法是什麼呢?

1945年5月,馬尼拉:「天皇不過是東條等軍閥的俘虜,軍部才是真正應該為戰爭負責的人。」

1945年8月,馬尼拉:「美國實施佔領後,通過天皇可以實現完全的統治秩序。」

1945年9月,東京:會見昭和天皇,並肯定了天皇的地位。

可以說,我們的盟軍司令官閣下,親自扮演了昭和的天皇的庇護者。

那麼他為什麼這樣做呢?

如果熟悉麥克阿瑟將軍的生平,不難推測出來一部分原因來:好大喜功,手上握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徹底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一個社會!),作為白人和基督徒的優越感和拯救日本民族的使命感;以上這些使得他更傾向於用他熟悉的權威模式來執行,而不是遵照法律秩序。

除此之外,最大影響來自他的幕僚,即盟軍司令部的官僚。

2、盟軍司令部的官僚

這些軍事部門的官僚,一方面對日本不了解,信息不夠充分;另一方面深受軍隊等級制度的影響,因此傾向於就地取材,利用熟悉日本國情的、天皇制下的官僚系統進行統治。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些舊官僚的觀點,將天皇視作極為重要的「穩定器」。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盟軍司令部心理戰負責人邦納·費勒斯准將。費勒斯不僅對日本有很深的了解(出版過研究日本的專著),而且與日本上層有著私人聯繫:他與日本外交官寺崎英成是姻親,而寺崎擔任了日本皇室和盟軍之間的聯絡官。費勒斯也是「保皇派」,他也認同天皇對盟軍統治日本是有意義的, 因此利用自己的職權和能力影響了盟軍司令部及麥克阿瑟的觀點。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情景因素對這些官僚們的看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國際上冷戰初露端倪,國內日本左翼力量迅速崛起,成為反天皇的主力。

出於對共產主義和左翼運動的仇視,這些盟軍官僚採取了一系列打擊左翼、保護天皇的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在1946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遊行上,盟軍默許了日本警察逮捕了公開宣傳反天皇口號的日共黨員,罪名是侮辱天皇。以侮辱天皇之命逮捕言論自由的公民,這種言論鉗制,讓人們想起了戰時的《治安維持法》,輿論不禁疑問:這還是戰後的民主和平嗎?儘管這名日共黨員最終的罪名是「損害名譽」而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侮辱天皇」,但從中可以窺見盟軍官僚的政策取向。

3、國際檢察局

以美國人約瑟夫·季南為首的國際檢察局,他們充分完成了「掩護天皇」的工作。這種做法雖然讓人有些不齒,但可以理解。畢竟作為復仇工具,他們沒有太多的話語權;麥克阿瑟以及在他影響、建議後的總統,確定了不起訴天皇的方針,那麼他們就使出渾身解數來實現這個目標。

最廣為人知的栗子(之前提過):

東條英機在審判中作證說:「任何臣民忤逆天皇的決定、任何政策在天皇的反對下推行都是不可想像的。」(大意如此)這樣的話,天皇將被扯進來,至少也要作為證人出席。國際檢察局馬上停止東條的證言,並將東條拉回去調教,之後的庭審中東條撤回了這段證言。

栗子2:

不得不提到澳大利亞人、首席大法官韋伯,韋伯極其富有正義感,他堅信天皇必須被起訴。然而他一直被國際檢察局和盟軍司令部掣肘。1948年審判最後,他發動了一個危機,要求國際檢察局在「減輕戰犯刑罰」和「起訴天皇」之間做選擇。這下把季南忙壞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配合,犧牲了東條等一干人後最後保證了天皇的安全。最後,天皇公然邀請季南去皇居做客,大概是感謝他的恩德吧。

4、以內大臣木戶幸一和外相重光葵為代表的舊日本官僚集團

舊日本官僚集團,將天皇視為國體的根本。他們千方百計地保護天皇,其中包括了:

鼓吹所謂「一億國民總反省」的言論,將軍部、皇族和財閥合謀戰爭的責任分散到國民身上,要求國民全體都要反省「辜負天皇陛下聖恩的戰敗之罪」;

增加天皇的親民特性,謀劃「人間宣言」和「天皇巡行」,以增加天皇在民間的支持度;

利用盟軍官僚信息不充分的弱勢和盟軍當局對舊官僚的依仗,遊說(洗腦)盟軍司令部的軍事官僚們以及麥克阿瑟,將「穩定局勢」、「保護天皇」和「打擊左翼勢力」捆綁在一起,使盟軍司令部成為天皇的庇護者;

利用盟軍佔領前的短暫時間,銷毀一切可能對天皇不利的證據,並串通戰犯、證人和國際檢察局,推卸天皇的責任。

事實證明,這些舊官僚成功地保護了天皇和皇族。當審判結束、天皇免於一切不利之後,操縱這一切的木戶幸一喜極而泣,他們總算保護了自己的主君。

5、甲級戰犯群體

自不用說,他們將保護天皇視為維護國體、東山再起的根本。

有的人會疑問:「美國政府怎麼消失了?」

對,美國政府是在這其中「消失」了。主持這一切是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有的人提出:「保護天皇符合美國的利益。」這點是不準確的。我則認為,並非「保護天皇符合美國的利益」,而是「保持日本的穩定、防止日本赤化,符合美國的利益」。這有什麼區別嗎?前者是指一種政策,而後者是指一種局勢。對於某一特定歷史時刻,符合利益的政策可以有很多選項,而符合利益的局勢卻只有一種。

在這個例子中,美國真正關心的不是天皇存廢的這個政策問題,而是日本的政治局勢。只要能達成某種局勢,選用何種政策則是由」現場指揮官「(這裡即麥克阿瑟)來決定。換言之,假如麥克阿瑟是一個喜歡共和制、自由主義的軍人,那麼很有可能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沒有天皇的日本共和國——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嗎?當然。

因此,天皇沒有被起訴、進而成功轉化新的民主主義日本的元首,是麥克阿瑟欽點、盟軍司令部軍事官僚配合、國際檢察局執行、舊日本官僚集團努力、甲級戰犯背鍋的集體結果。這個結果,符合以上五個群體的共同期望


Vittorio Emanuele III也沒被絞死啊,難道說這貨在教科書存在感太低以至於你們以為二戰中義大利國家元首是墨索里尼么?

Vittorio Emanuele III雖然權力沒有裕仁那麼大,但是30年代起也確實不幹凈,所以戰後很識相傳位給兒子了,然後義大利人不鳥君主制公投共和了,換了日本人估計公投還是保留天皇,甚至公投保留舊日本憲法,比麥帥強加的和平民主主義慘多了。不過我覺得以裕仁的責任起碼退位是需要的,反正1945年明仁已經12歲了,象徵天皇制直接繼位也沒什麼不行,讓裕仁再干44年國家元首實在有點便宜他了。


不只天皇,軍隊有好多高層都是日本皇室。畢竟國家是他家的,打仗不出人有點說不過去。載仁是侵華戰爭時期的參謀總長,雍仁是陸軍少將,宣仁、崇仁雖然是佐官但也都在軍中央待過。遠親太多了數不過來,位置比較高的只有東久邇宮是戰後看守內閣總理,還有個伏見宮是軍令總長。

這些人當中,真和戰犯沾邊的只有伏見宮,和只能當橡皮圖章的載仁不一樣,這位是真心喜歡打仗的,把日本海軍拉出去跟英美海軍干仗的罪魁禍首就是他,而且後來和的自殺式攻擊還有關係,說實話那麼遠的親戚殺了也就殺了,但是伏見宮很會做人,不給別人添麻煩,46年就病死了。

不動日本皇室肯定是美國高層授意,美國通過二戰對日本人的心理進行了研究,結論就是日本人是一幫被專制制度徹底洗腦的愚民,只要控制住中央無論怎麼壓榨日本都不怕他們造反,歷史證明美國人的這個觀點相當正確。

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來日本當太上皇,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小王國出問題,45年日本已經有大規模饑荒的跡象,是麥克阿瑟去國會談判,把美軍剩餘的軍糧都運到日本來了。戰後日本雖然也零星餓死人,但卻完全和饑荒無緣,跟1947年還時不時鬧饑荒的蘇聯完全是一天一地。(關於戰後烏克蘭饑荒現在有多重說法,一種看法是這是斯大林故意要消滅烏克蘭民族,和治國無方導致餓死人到底哪個更能黑蘇聯就看大家自己選了)

想保日本的只有美國,其他盟國可沒這麼善心,澳大利亞人執意要殺天皇,最後美國逼得沒辦法了,讓澳大利亞法官主持東京審判。審判過程中袋鼠不放過一切拉天皇下水的機會,但是在日本和美國的串供下無功而返。


戰後美國最大的敵人變成了蘇聯。美國並沒有徹底清算日本天皇和高層,是希望利用日本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所以把日本徹底搞殘並不符合美國最大的利益。

於是乎,美國人就和日本天皇做了交易。保留天皇並不追究其戰爭責任,換取日本統治者的全力合作,這是更好的選項。

反面例子,就像美國殺死了薩達姆,但是伊拉克卻徹底成了一盤亂局。

誰來繼續治理伊拉克?沒有人能。


因為日本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比較特殊,不僅有實權,還是當時日本心目中的神。如果殺了天皇,可能激起日本民眾的激烈反抗,也可能使日本失去控制,有被赤化的風險。為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所以不殺天皇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麥克阿瑟逼迫天皇認罪鞠躬,打破了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的神話形象,也剝奪了天皇的一些實體權力,將日本送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因為美國以此為交換籌碼換得了731部隊的實驗數據 很多731部隊的人後來在日本還風生水起 開醫院 當院長 美國人都放手了


見過過社會主義里保留君王的嗎?殺了天皇日本保證赤化,蘇聯人簡直開心到流淚


麥克阿瑟在佔領日本以後,發現大量自殺殉國的日本軍人和國民,麥克阿瑟也很無奈。假如麥克阿瑟殺了日本天皇,那他統治的基礎就沒有了,就像封建制度需要依靠地主階級維持社會穩定和統治一樣的道理,麥克阿瑟也需要舊的統治階級來幫他維持統治。假如他殺了天皇就需要在連隊、村鎮、各級工會建立黨組織幫助他維持統治。

以張學良把軍隊撤出東北為例,東北有800萬反對日本的土匪和武裝力量,而這些人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日本人根本不能剷除,日本有效控制的地盤充其量就是中長路沿線。

一方面麥克阿瑟採用的是實用主義的辦法,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麥克阿瑟對日本社會的敏銳的洞察力。麥克阿瑟不僅沒動天皇,連反蘇的戰犯也沒有動,因為麥克阿瑟需要這些人幫助他在可能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進攻蘇聯,相反提倡進攻美國的所謂日本軍人和政客,麥克阿瑟一個都沒有放過。


簡單點說美國急於享受勝利果實,不想接受一個破爛的日本


當時美國捏著天皇,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滿足,立馬就威脅要審判天皇,日本立馬就軟,要錢給錢,要臉給臉。很好用。

也不是說高層大佬就多忠於天皇,那都是騙老百姓的,誰不知道他是傻子的兒子啊。你想想,籠著大老虎,想弄誰不就一份口供的事兒么,指哪兒打哪兒,真真奇貨可居。

其實美蘇之間,美國將相之間,都覺得天皇就是麥城關羽,想著的都是從他身上榨出油來,你說他們玩寇自重也好,挾器自重也好,反正就是那麼個意思。

至於戰爭罪,肯定是有的,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不要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他們連本國的士兵都沒在乎過,別國死掉的人命更加沒人會在乎。

不久朝鮮異動,捏天皇的手就鬆了。


裕仁的戰犯地位絕對是洗不脫的,頭號背鍋俠東條英機在受審時說:

日本臣民若違背陛下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況是政府高官。

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同盟國都將他列為頭號戰犯。最後裕仁在太上皇麥克阿瑟力保下,才沒有被送上法庭公審絞死。麥克阿瑟在給杜魯門的電報中說: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杜魯門同意麥克阿瑟的看法,結果裕仁最終沒有被起訴。

日本投降的時候有七百萬軍隊,而且那個年代的日本人實在太瘋狂,說難聽點,就是骨子裡還未完全開化,美國也是投鼠忌器。


因為美國是來拓展勢力範圍的,不是來伸張正義的。

把天皇系統和戰犯們都清算了,接下來就要準備鎮壓迅速崛起的日共了。

另外,好歹當年有點香火情分,畢竟搞出了「亞洲門羅主義」聲援日本,畢竟給日本供應戰略物資到1941年上半年。

畢竟,二杆子日本自壞好局,才給了美國插手東亞的機會。


對於東京審判以及在亞洲各地進行的歷次戰爭審判,世界主要媒體和歷史學界這樣總結:「國際社會採取法律手段對破壞人類文明的戰犯進行審訊和制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但也正因為是「一個創舉」,換句話說也就是第一次,是第一次就依然有許多缺憾。因為國際政治環境,以及國際政治權力結構,這種缺憾就更加巨大,對於中國等國追究日本戰爭罪行也造成許多不利影響,以至於依然除惡未盡。所以,東京審判以及在亞洲各地進行的歷次戰爭審判,依然是正義性有限的戰爭責任追究。

一、判刑的蝦兵蟹將們——

東京審判主要針對發動戰爭等罪行,主要針對負有發動戰爭罪行的甲級戰犯,最終法官團以微弱多數通過對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武藤章7人處以死刑(絞刑),這幾位媒體多有宣傳。

另外,對16名甲級戰犯處以無期徒刑:

1、皇道派法西斯領袖之一、陸相荒木貞夫,

2、俄國通橋本欣五郎,

3、中國派遣軍司令、第二總軍司令畑俊六,

4、曾任首相的法西斯政閥平沼騏一郎,

5、「偽滿洲國」官僚和法西斯政閥星野直樹,

6、大藏大臣、法西斯政閥賀屋興宣,

7、法西斯智囊,內大臣木戶幸一,

8、曾任朝鮮總督、首相的小磯國昭,

9、關東軍司令、朝鮮總督南次郎,

10、曾任海軍軍務局長和海軍次官的岡敬純,

11、駐德大使大島浩,

12、陸軍軍務局長、東條英機鐵杆佐藤賢了,

13、曾任海相和海軍軍令部總長的嶌田繁太郎,

14、駐義大利大使白鳥敏夫,

15、曾任關東軍司令、陸軍參謀總長的梅津美治郎,

16、陸軍二葉會創始人、統制派早期僅次於永田鐵山的的領袖鈴木貞一。

對2人處以有期徒刑,包括:

1、法西斯政閥東鄉茂德,被判20年;

2、外務大臣重光葵被判7年。

除東京審判外,盟國還在馬尼拉、新加坡、仰光、西貢、伯力等地,對犯有具體戰爭罪行的乙、丙級戰犯進行了審判。據統計,被盟國起訴的日本各類戰犯總數為5423人,被判刑者4226人,其中被判處死刑者941人。

大家都看到了,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蝦兵蟹將,都是些干具體事的碎催。別說什麼皇室,軍職人員中權力最大的三個,寺內壽一,杉山元,永野修身,都先已死一步逃過審判了。看看他們的頭銜——

1、統制派後期領袖,軍部法西斯元老,歷任華北方面軍、南方軍總司令官,長期以來陸軍中實際軍權最高者,作為最初入侵華北總匪首的寺內壽一;

2、歷任參謀總長、教育總監、陸軍大臣、第一總軍司令官,日陸軍航空隊締造者,強硬擴大侵華戰爭的杉山元;

3、歷任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和聯合艦隊司令官,強硬對美開戰且在太平洋戰爭大部分時間掌握海軍最高權力的永野修身。

相比之下,東京審判處以極刑的7人中,軍職者除東條英機名義地位也勉強算較高外(曾首相、陸軍參謀總長和陸相三位一體,當然實際上他不過是日本皇室的擋箭牌),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武藤章只能算是蝦兵蟹將,其最多僅做到方面軍司令一級。

二、頭號戰犯集團,最該被絞死的一群人——日本皇族

來過日本旅遊的朋友,應都到過皇宮門口一游。皇宮門口著名景點便是「二重橋」。遠遠眺望後可知,過了河和二重橋,才能真正進入皇宮。這便是重重掩映的皇居,象徵著重重帷幕後的皇室。在法西斯當道之時的日本,整個皇室便是如此這般。

到過東京皇居旅遊的朋友都知道,楠木正成像一邊是警視廳,另一邊就是皇宮大門,兩者夾角恐怕也就90度。大門裡面是二重橋,二重橋過去才是皇宮圍牆。

明治維新後,隨著日本近代化步伐的加快,日本國家機器需要日本皇族超越單純的神道教宗教地位,要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需要在政治上利用其完善日本民族政治認同。皇族由此從完全的政治傀儡逐漸走向政治權力核心。而在日皇迪宮裕仁登基之時,維新元勛多已凋零或老邁,蕃閥政治也越發不容於時代。由此皇族的實際統治力量迅速崛起。隨著世界形勢和日本國內發展環境的改變,皇族積极參与日本法西斯化進程,並成為日本法西斯軍部勢力的總後台之一。其各自的派系鬥爭,反映在軍部內便是統制派與皇道派的纏鬥。

日皇迪宮裕仁在30年代中後期,完全掌握了舊日本帝國政權與軍權。其過程包括了皇族內部一系列鬥爭,以及「226」兵變前後的一系列博弈,最終以其掌握的統制派取勝而告終。其啟用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分別任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完全掌握陸海兩軍,完全把整個日本帝國軍隊、軍部,死死掌握在手裡,並開始對軍隊和政府進行改組。前者載仁親王在九一八事變後的1931年12月23日接替金谷范三任陸軍參謀總長,後清洗了主要皇道派軍官,而使得支持裕仁的統制派基本掌握權力,之後只剩柳川平助和山下奉文等極為有限的皇道派軍人,依然掌握實際軍權(主要是因為比較能打)。而後者博恭王1933年接替條約派的谷口尚真出任海軍軍令部長,後清洗了海軍的軍政派,以積極準備對美開戰的軍人集團完全把持權力。到了昭和11年(1936年)6月,裕仁更是在頒發的勳章「勛記」上,將「日本國天皇」改為「大日本帝國皇帝」,意欲迅速建立世界級帝國。此時皇族完全控制了軍隊,並建立起完全的法西斯軍國主義政權,幕府時期的將軍幕府和政黨政治時期的內閣完全成了擺設。

都已經這樣了,還有人前赴後繼地在洗。日本皇族只是君主立憲制度下的傀儡么?同屬於軍部的傀儡么?明明皇族就是首惡,軍部是他們的下屬而已。

雖然這個時候已經完全掌握軍權,皇族依然掩映在帷幕後面,20-30年代多次「下克上」事件實際上是皇族在背書,才能多次成功。但皇族卻往往不親自出現在前台。及至全面侵華時期,共有多達23名日本皇族擔任高級將領。除陸海軍最高長官外,還包括東久邇宮稔彥王與南京大屠殺直接罪魁朝香宮鳩彥王等皇族,直接參与侵華戰爭以及之後的南洋侵略。此時,皇族才大張旗鼓地出現在前台。但是,戰後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時期四處肆虐的日本皇族,其種種作為卻又語焉不詳了。

典型的例子除了位高權重,積極準備侵略戰爭的閑院宮載仁和伏見宮博恭王外,還有2個即東久邇宮稔彥王和朝香宮鳩彥王。

東久邇宮稔彥王,其系久邇宮朝彥親王第九子,是昭和天皇的叔叔。一直是政治事務中的大熱門,同時在侵略戰爭中上一線,直接發揮作用。1938年接替西尾壽造任第二軍司令官,全程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並起到重要作用。當時該軍序列中,許多將領均為大戰犯,包括參謀長鈴木率道、第十師團長磯谷廉介(後為筱冢義男)、第十五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等。其對徐州和武漢淪陷起到重大罪惡作用。

朝香宮鳩彥王於1937年12月2日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總司令,下轄5個師團和1個飛行集團。當月7日朝香宮鳩彥趕到南京前線,接替因肺病而正在療養的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總司令松井石根進行指揮,出任攻佔南京的臨時總指揮官。朝香宮鳩彥陸續發布了一系列的殺人命令,包括標註「機密.閱後即毀」的特殊命令,其中最簡單而直接的只有四個字「全部殺掉」(針對戰俘等人員),直接導致了日軍進城後令人髮指的獸行。

在戰後審判中,整個皇族的罪責,都被轉嫁給各個軍職將領。

在被處決的7名甲級戰犯中,身兼首相、陸軍參謀總長和陸相三位一體東條英機,直接代日皇迪宮裕仁被處決。在許多"國際主流媒體"口中,東條是個架空裕仁的巨大野心家,是掌控整個軍部和帝國的獨裁者。但實際上東條英機只是個被石原莞爾罵為「上等兵」的低素質軍隊官僚,其屬下7名親信竟然被稱為「三奸四愚」,全是"八嘎"級的素質水平。在德國巴登巴登的澡堂里,東條英機則只是個給三名軍部法西斯學長元老站崗點煙的低年級碎催。東條英機首相、陸軍參謀總長和陸相三位一體,只是為給日皇迪宮裕仁執行傳聲的方便,以及作為高級擋箭牌而已。在30年代末當首相呼聲較高的是東久邇宮稔彥王,是大臣木戶幸一提議為避免皇族涉及發動侵略的責難,而使用聽話的軍部高級將領作為擋箭牌。而在東京審判之時,一些被免於起訴的舊軍人,開始利用有利身份為包庇皇族到處傳話串聯,如海軍大將米內光政等。米內光政作為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的元兇,以及侵略華南地區和海南島的直接指揮官,只是因為反對對美開戰而被美國免於起訴;其多次代日皇迪宮裕仁直接為東條英機帶話,授意東條英機代抗下日皇全部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的戰爭罪責,以同樣的方式被處理。被處決的甲級戰犯松井石根,只有其的有罪理由是「無視防止違法行為之責任」,與其他人「發動戰爭罪行」根本不同。但實質上,其也扛下了皇族朝香宮鳩彥屠殺罪行,以及日皇迪宮裕仁之屠殺罪行。在南京大屠殺發生時,該方向日軍戰略集團為華中方面軍,其序列主要包括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即柳川平助所率領台灣軍)。但據同受死刑的武藤章(事件當時任華中方面軍副參謀長)在遺著《從比島到巢鴨》中寫到:「松井大將並未實際統率上海派遣軍及第十軍,當時兩單位實際系由兩軍司令官統率部下,松井大將只是立於其上臨時統一指揮作戰而已。因此對於部下軍紀風紀的取締問題,兩軍司令官應付全責,松井大將作為上級指揮官只應在作戰指揮上負責。」 這已經直接證明了時任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的皇族朝香宮鳩彥,具有直接授意和指揮屠殺的罪責。

當然應看到,對戰爭對手首都進行有組織屠殺活動,必然必須經過軍政最高首腦批准。因此,日皇迪宮裕仁必然是了解,且授意和批准對南京實施屠殺的,否則無法解釋大量有組織的對平民長距離押送、集中和屠殺行為。


@正妻空母加賀桑 寫的非常好,但是有一點漏豆的地方,稍微補充一下。

日本在東亞戰爭中掠奪的大量黃金、寶物和文物去哪裡了?這個問題不交代清楚,就很難說對日本侵略戰爭的結束做一個完結。要知道無論是藏在北平的北京人頭蓋骨為代表的中國文物和掠奪的各種金銀亦或者東南亞荷蘭、比利時等歐洲殖民當局囤積的貴重金屬及寶物一直下落不明,而且國際媒體熱度一直很低,遠遠不及大熱的德三寶藏。

另外一個就是涉及到日本投降與美國的協定了,首先日本並不是完全的無條件投降,而且也並非如 @正妻空母加賀桑 所說的在投降好毫無抵抗能力。其中涉及的就是日本國民從牙縫裡摳出的食品和物資哪裡去了?對於戰爭的延續來說,人力和物資才是戰爭勝和持續的關鍵。

單單隨麥克阿瑟入駐的美軍根本沒有實力控制住日本,而美國的問題在於迫於輿論壓力不想繼續動員,因為長時間保持的總動員已經使美國人感到疲憊,而且美國還有更多的善後工作要處理,因此一定程度上的保持日本官僚體系非常有利於美國低成本控制日本的心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雖然已經投降了,但是當初用於本土防衛作戰的食品、槍械等物資仍在,而且不處於美國人掌握之下,美國人甚至於對此毫無頭緒。這批食品在後來日本戰後的大饑荒中大量出現在黑市中,美國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時也是大勢已定,美國人也不想再起波瀾。

而這批海量物資在黑市的套現,使得一些人迅速富裕起來,他們控制了日本戰後第一桶金的關鍵部分,從而成為了日本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至於天皇在此之中扮演的什麼角色,那可真的是沒有辦法說明了,因為在日本關於戰爭最後物資的去向問題,一直都是一個謎。這批戰爭物資在一些學者孜孜不倦的工作下,從一些材料的隻言片語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除了在黑市上套現的食品外,這批戰爭物資還包括銅、鐵、鋁等各種工業原料,其規模和數量都是非常龐大的,因為資料的不足,導致現在還沒有人對這些物資的多少有一個準確評估,不過有學者根據日本提出的本土防衛目標和黑市套現的食品總量提出的推測,這些物資按照食品總量足以提供本土防衛目標中數百萬軍隊三個月所需,那麼那些銅、鋼鐵、鋁等戰爭物資的庫存也應該能夠支持這麼長時間。

現在已知的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工業迅速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這批戰爭時存儲的物資相比也變成了日本工業發展的關鍵性物質,那麼以此推論,天皇對於日本戰後經濟的實際控制是不明顯的,但是以天皇為核心的前統治集團對於經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為什麼天皇制現在在日本仍然固若磐石,因為天皇制是有其經濟基礎的。


你覺得日本人會聽天皇的話還是聽那些往他們頭上扔了兩顆核彈的黃毛鬼子的話?


讀:

John W. Dower - Embracing Defeat

俞天任 - 天皇的皇上有五顆星:麥克阿瑟如何改造日本


美國人打硫磺島死慘了,死怕了。等日本投降後,他們就想假如殺了天皇,日本會不會變成一個大號的硫磺島?


《辛丑條約》懲戒義和團及主張反抗一干人等,慈禧皇太后位列第一。

這好比打人不打臉。


已經喪失革命性的資產階級政府利用一切因素進行低成本和「有效」的統治是很正常的。


真殺了哪怕不是全民萬歲衝鋒


推薦閱讀:

裕仁天皇的「人間宣言」對日本社會有多大影響?

TAG: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後國際形勢 | 裕仁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