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的異同?
產業內的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產業間的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
比如:美國向日本出口福特汽車,日本向美國出口豐田汽車,這個就是前者
美國向中國出口晶元,中國向美國出口衣服,這個是後者不過,前者在經典的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是不存在的。然而,各種數據表明,產業內的貿易同產業間的一樣重要。後者也會涉及國際外包,因為有專業化和產業分工(specialisation)---比如iPhone的生產,各個零部件都是不同國家的,而且這些零部件可能屬於不同產業(按照isic等產業標準)。============分割線============================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和inter-industry trade不一樣,不能用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不過,有幾種可能的理論支持:克魯格曼Krugman (1979;1980); 異質企業模型 Eaton and Kortum (2002);BEJK (2003);Melitz (2003),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等。
1. 產業內的貿易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增加可消費的商品的種類。因為種類多了,人們更加開心。因為人們的凸型效用函數表明了「love for variety」(在總花費不變的前提下,可選項越多,人們的效用越大)。2. 這個是在Krugman (1979;1980)有所體現。這2個論文前提假設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效用函數遞增但增長速率遞減。平均利潤為0(也是最大化的利潤,每個市場可以自由進入)。這兩條曲線一個是增函數,一個是減函數,如圖所示。橫軸是每個人的消費c,縱軸是價格比工資。在這些前提下,可以得到一個唯一的消費值c,和一個唯一的均衡的價格工資比。異質企業理論從10年前到今天一直很流行,也是很有效地解釋餓產業內的貿易
1. Melitz(2003)的引用率很高很高。這個模型也很好follow 它講的主要意思是: 在所有國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每個國家的每個產業內部的每個公司生產力不一樣,有高有低。最終,只有生產率最高的那些公司出口,因為只有它們能從海外市場獲得利潤。2. Melitz and Ottaviano (2008) 的故事跟上面的很像。區別在於,每個國家不一樣,有的國家市場大,有的市場小。最終市場大的國家吸引更多的公司,競爭更佳激烈,平均效率更高,價格更低。3. 異質企業的存在,就會讓a國較好的企業出口到b國,與b國同行競爭;vise versa4. 這個叫「New New Trade Theory」
=====================分割線===========================產業間的貿易可以從比較優勢理論和Heckscher–Ohlin 模型解釋。因為最初國際貿易理論是基於產業間的,然後大家才發現原來產業內也很多總之,定義不同;理論基礎不同;研究順序不同ReferenceKrugman, P.,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479.
—,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950–959.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 1695–1725.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 295–316.
推薦閱讀:
※既然貿易總是受益的,為何還要設置關稅呢?
※如何系統學習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信用證付款如何申請和使用?
※請問在FOB貿易條款下買方有哪些風險?有哪些應對措施?謝謝?
※如何看待中國從 2017 年 6 月 19 日起可進口美國牛肉的消息?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TAG:國際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