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辯老友賽武大對港中文的比賽中港中文嚴格按照辯題字義解題卻不被接受。?

昨天華辯老友賽第四場是我相當期待的比賽,辯題是做好人一定沒好報,還要不要做一個好人,港中文立論就闡明了這裡討論的語境是做好人一定沒好報也不可能有好報,所以正方(武大)說的所謂聰明的好人根本不在辯題語境下有存在的可能。我個人是能夠接受這種切題的,雖然很沒意思,但這就是題意(題面以及題解的意思)。袁丁學長的質詢中將反方所謂做好人的主客觀區分清楚了,將反方說的「做好人」僅僅是自己認為的好人這一點點透了。而青雲姐(個人最喜歡的辯手)沒有直接承認,而是試圖繞開問題本質。但我個人覺得,反方只是沒用一輪質詢把辯題題意打出來,告訴大家對面攻擊辯題(雖然這樣做也很無奈),並且不夠勇敢承認己方認為的辯題語境下的自己認為的好人就是純粹主觀的。

雖然後面武大亂世展開的很好,但我真不認為港中文前期劣勢有多大,不太理解評委對反方在中期點評中的詬病(薇薇姐勛亮學長漸彪學長都是我很尊敬的辯手,應該是我理解能力有限get不到),因此想和大家交流下,多謝大家指點!


先交代一下利害關係,武大四辯。

大概是工作之後很少打比賽的原因,除了口條不利索之外,個人的腦子也不是特別適應純思想實驗性質的辯題,而更習慣於將題設放在真實生活環境中去考慮。然而,本次老友賽的題目全部都可以看做實驗室抽真空狀態下的場景,苦啊。第一場的失敗,很大程度是整個隊在方向上被我誤導。

說回這道題。題設嘛,很精彩(出題人出來,讓我好好款待款待你!!!)呃,我搜了好久,似乎搜不到原始的題目說明了,姑且憑藉記憶吧,大概是說一個好人得不到任何正麵價值的反饋,還要不要繼續做好人。(感謝主辦方說明,後來找到了說明,列在最後供大家參考)

大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這個題設比較詳細地列舉了好下場包括什麼,但是沒告訴我們好人是什麼(所謂開了上帝視角)。所以一個好人就得各自表述了。看誰能把他搶下來。

大家還發現一個問題沒有?這個題設雖然比較詳細地解釋了好下場是什麼,但是有一部分並沒有明說——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後果以及歷史評價,算不算好下場。(因為手上找不到原始描述,我完全憑記憶,未必對)。這兩個東西緊密相關,因為歷史評價,其實就是後人歸納社會影響、後果之後所作出的判斷。這一塊要不要爭?當然,否則正方吃啥啊。

說回題目,正方對辯題的完整解讀非常非常之傳統:一個堅守良知,所作所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因為個人或者社會的原因,在自己可以預期的將來,事業不會成功,理想不會實現,得不到周圍大多數人的理解,他要不要繼續堅持自己的良知,繼續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們應不應該讚賞他——當然要啦,這簡直就是個聖人。

其中涉及的概念:

好人——主客觀統一,主觀上堅守自認為善的理念,客觀上對社會有益。缺一不可,尤其是缺後者不可。

好下場——事業成功,理想實現,得到世人的理解乃至尊崇。

一定——如果不發生大的變革,則在可以預期的時間段內必然形成的結果

顯然,正方是對「一定」做了弱化的,雖然沒有很直白地說(當然也不會直白地說)。這是現實層面、經驗歸納的一定,而不是純邏輯上的一定。就比如「人一定會死」。其實只是概率特別特別大。

那麼,反方怎麼立呢。反方有多條道路,我這裡只能嘗試分析一下我在場上理解的反方立論。(可能理解有誤,責任不在反方)

反方當然也很明顯地意識到,這個題設裡面好人是沒有定義的。如果從常識層面去定義好人,打起來會很彆扭。所以得把常識認知的好人擇出去。怎麼擇?通過「一定」的邏輯和「好下場」的定義去擇。

反方認為,好下場包括所有的外界評價,當然也包括歷史評價。

好人一定沒有好下場,意思就是這個所謂「好人」的評價體系中,是不包括外界評價(歷史評價)的。那當然就只剩下自我評價了。

所以,反方對辯題的解讀是,一個自我評價的好人,當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不被周遭所認同的時候,他要不要固執已見——當然不要啦,你怎能冥頑不靈?

這裡,反方構建了一個三段論:

大前提:符合題設的好人一定沒有好下場

小前提:好下場包括任何外界正面評價

結論:符合題設的好人一定沒有得到任何外界正面評價

這是反方的立論基礎,

然而我個人以為,這個立論有個隱患——從純邏輯上說,反方除了自己,沒辦法舉例了。但凡反方舉出任何他人的例子,則意味著反方已經對這個人做出了正面的評價,哪怕只有一丁丁一絲絲一豪豪,這個例子都同時喪失了「一定沒有好報」的意義。

(本人現場印象和詹同學的回復,都印證反方也分析了社會因素導致沒好下場的情況,但個人以為強調不夠,而且調子太灰暗了,此處不展開)

歸結雙方立論,正方認為,好人的「好」沒有問題,導致沒有好下場的,是現實操作和社會背景,所以「好」要堅持,要改的是現實操作和社會背景(尤其是社會背景層面,正方還能順便偷個雞,上個價值)。

反方認為,正因為符合題設的好人一定得不到任何外界正面評價,所以其實是這個「好」有問題。因此要改的是這個所謂的「好」。(我個人看法,這裡也有個問題待解決,改的方向是什麼?這個方向算不算好?)

在實戰過程中,正方核心工作之一,是要把反方的三段論打掉。

這個三段論的大前提是題設,無法反對,只能去打他的小前提和結論。

實際操作,首先是訴諸常識打結論——符合題設的好人一定沒有得到任何外界正面評價。所以正方讓反方舉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來——要符合眾所周知,又符合反方定義,這個恐怕真的沒有。

其他一些惡棍的例子,也是為了印證這個結論不符合常識,沒什麼邏輯上的意義。正方只是在反覆提示觀眾:一個人的作為,不合大眾意願、不合社會利益、不合歷史潮流,得不到任何正面評價,我們幹嘛不稱其為壞人呢?

既然結論不合常識,三段論符合形式邏輯,大前提是辯題,那麼正方下一步的結論自然就是:這個三段論的小前提——好下場包括任何外界正面評價——是錯的(當然,也有可能常識是錯的,這是反方要去攻而正方會死守的地方)。

正方的言下之意,要是想結論不是那麼驚世駭俗,好人不是那麼不可言說,這場辯論可以有一些討論的空間,那麼就應該接受我方對於好下場的定義——好下場只是當下的反饋,不包括客觀的效果和歷史的評價。

最後,說一下本人當時準備時覺得不是太好對付的一個反方思路:好人有沒有好下場,是個概率,有時候高,有時候低。越低,人類社會越不正常,越接近於秩序崩潰世界終結。截至目前,尚未低到0。但是確實存在低到0的危險。今天的辯題,就是設想假如到0會怎麼樣。試驗的結果,是一旦真的到0,好的種子就會徹底滅絕,無法逆轉。過往歷史,總有人挽狂瀾於即倒,但我們不應該把希望寄託於奇蹟發生。我們當下要做的,是充分認識幾率降到0的危險,居安思危,向死而生,這樣社會才不會徹底崩潰。

國慶加班,詞不達意,望見諒。

以上。

PS:多謝主辦方提醒,找到了原來的題目說明,列明如下:

假設你為幫助別人傾注了心血,但沒有獲得任何常識意義上的好報,沒有對方的感謝社會的褒獎,甚至還有風言風語說你沽名釣譽,人人避之不及。你唯一能做的,似乎只有心裡默念,我被人 唾棄遭人辱罵,但我知道我是一個好人。那麼在這種情境下,還要不要當這麼個好人?


反方三辯對這個辯題,已心力交瘁。不過如果許多爭議和建議,都從我無法讓人理解的邏輯切割而起,我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解釋。如果大家終不能認同,我們也只好繼續默默流淚反省而已:)

解釋我方複雜的邏輯前,坦誠地說,我後來理解了,正方找到了符合題設的更簡明的方法。我最初沒有聽懂,且一度堅信其不合題(因為對方沒有解釋聰明的好人還是沒好報怎麼辦),這大概是我們場上委屈狀態的根源。而後理解了,好人聰明了,就不會好人沒好報。我認同這是更聰明的解題辦法,所以我們是完全服氣的。以下只解釋,不再辯論。

我們的立論有兩個前提,這兩個前提是未經論證的,大家可以不同意

一,社會評價的好,是好報的一種

二,一個人是不是好人,由社會評價

綜合以上兩點,辯題不成立。如果你可以被社會評價為好人,則不存在你完全得不到社會正反饋的情況。

這結論很反常識,因為好人沒好報,感覺是常常發生的。其原因,大概是我們平時生活里,做一件事得到的反饋,大多是複雜的。有人罵,有人讚揚,在某些方面吃虧,在別的地方賺回來。我們感慨「好人沒好報啊」,多只是針對這些反饋的某一項而言。比如你考試不肯作弊,結果成績糟糕,你可以說「好人沒好報」,但與此同時,可能你女朋友碰巧很欣賞,你媽媽突然很驕傲,遠方的網友給你點贊。只要這個社會還正常,還認同不作弊的人是好人,一定會有一些鼓勵的聲音的。(是的,有可能,就是沒有任何人相信你,就是沒有任何好處,你不作弊,只是因為你的驕傲不允許你這麼做。這是我們預期的對方,我們覺得可以一爭 ——沒有任何人認同你這寶貴的驕傲,必有原因。)

但是辯題的設定非常極端,從任何方面去想,都沒有任何正反饋,在這種極端情境里,我們認為可能是:

一,社會正常,好人沒好報只是你的錯覺,是你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二,社會不正常

社會不正常,我們場上解釋過,肯犧牲做事的原則,總能換回一些生存的機會。你內心可能依然堅守原則,為了活下去,卻要被迫做違背原則的事。以內心而論,你仍是好人,從行為來看,你可能已無異於坏人,不助紂為虐,至少也是平庸的惡吧。

「設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些人很難簡單評價, 大奸大惡,大智大勇,已超越好壞。曹操「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稱王」,但有一些無辜的人要先被幹掉,大約可為一例。(坦白說,我個人認同正方的價值,從黑暗的時代里走出來,總需要有人堅持著不肯改易的信仰,那所謂民族的脊樑。我方的價值,是給平凡人的出路,給複雜人的正名,僅此而已。)

我們一度想過只討論亂世,那就不會有整場狼狽的邏輯問題。是我誤以為,可以解釋清楚。以為,而已:)

好,根據我們的前提,在正常社會,所謂好人一定沒有好報,只可能是你的錯覺。因此,這種「好人」 - 只可能沒有好報的好人,我們勸你不要做,你先好好想想。可到頭來呢,是的,還是要做好人,去做符合社會需要的人,去做能得到好報的好人。

沒有好報的好人,不要做,去求好報,求到了好報,就可以做「真正」的好人。我承認,非常像循環論證,不過我覺得更應該被批評為定義跳動吧。一種是錯覺的,一種是真正的,好人。

大家的不接受,我可以接受。。。

這套邏輯幾乎無法解釋任何例子,因為現實世界複雜,而這立論極端。

比如如何解釋希特勒?(我答的很糟糕,也因為太突然,也因為想不清楚。。。:|)

一,希特勒自己覺得自己是好人嗎?難講,對猶太的仇恨可能是他的動因,利用整個歐洲對猶太的仇恨實現野心也可能是。他可能真心想把世界變「好」,也可能是,瘋,或者惡。

二,用外部評價,希特勒一定不是好人嗎?不一定。看誰評價,這個問題在今天的我們很好回答,可在當時不是,他曾收到的狂熱崇拜,不只是權力的產物。

三,希特勒沒有好報嗎?他畢竟曾是元首,曾讓歐洲稱臣,最後兵敗自殺,遺臭萬年了,就叫沒有好報嗎?至少,至少,你很難說他完全沒有任何好報,或者從一開始,就知道一定沒有好報吧?

總之,我們的邏輯簡單,而繞,而很容易出錯,而沒有什麼用,可謂一個失敗的典型(我們只是想合題:))請大家引以為戒。

它的問題,從第一輪盤問,我就明白。當時還是以為可以解釋清楚,以為,而已。

但支撐這個論點的,還有些別的。不算價值,只能說是不相信吧。「相信」,而已

一,不相信社會如此涼薄又無聊,愛作弄人。社會對於好人是有範式的。你如果不是因為產生了自己好就是好的錯覺,而是遵從社會範式,是不可能完全得不到社會的肯定的,否則道德教化,就是笑話了。

因此,不要執著於沒好報我也要當好人的悲壯,你是可以活得好,又活得好的。

二,不相信人心如此強大, 堅持做好人,只因為聽從內心的召喚。傳說文天祥臨刑,元兵問他,你的同夥是誰,他寫,孔丘、孟軻。這可能是最接近於「好,不假外求」的例子了吧。可是那時的文天祥知道,萬千士人,彼時正遙望著他,等待著他的選擇,一部青史,百代後生,正等待著他的選擇。對於中國的文人來說,生前身後名,留青白在人間,是一種很重要的報吧。那些看上去不計後果,不避禍福的選擇,不也是,為了,好報嗎?

真的,那個只為了內心的驕傲不肯作弊的人,不想發條微博讓別人知道他的好嗎,不想解釋給身邊的人聽他是有原則的人嗎,不等待「未來的人們,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嗎?

你不只在想做個好人,你還是盼著好人有好報,可題設不允許。。。。。。

如果社會亂到符合題設,沒有人相信竟然可以有人不作弊,沒有人覺得這種堅持不容易,這份清高需要以現實方方面面為代價來換,我們才說,那不要做個好人。

總而言之,我們的問題在於太想不顧一切地合題,而沒有想到合題可以有多種辦法。

我們也沒有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儘管評委已經花樣竭力提示,最後是抱著無奈打完比賽。

也不是難過, 惟準備不足,有負主辦方無與倫比的盛情和用心,而遺憾,而已。


沒看視頻。單純對這個題目有點想法。

我認為完全不需要關注題目中「好人」的定義。

好人的用意就是排除了壞人。

題目就是:一個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沒有好的回報,他是堅持還是改變。

如果是壞人,那肯定不需要討論了。

如果這人不是壞人呢?

PS:身後評價不算好的回報,因為死人活人都接收不到。


視頻還沒出來。看網上也有人在說一直沒理解港中文的論,各人評價不一,但都說比較精彩,值得票價。等著看視頻的飄過。


先說一句話看法:港中大的解讀題目方式有點反日常經驗,但是這也才是辯題所需要討論的焦點,所以這種解讀方式本身其實不應該是問題。

昨天視頻終於出了,在圖書館看完之後內心有點不寧靜,考試前小小答一個【我就知道在內地的人沉溺於為祖國母親慶生沒有太多人追番】

其實一般來說,好人的判斷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的主觀的,也就是我能堅持自身的道德觀,或者最粗淺地說,我覺得我是好人我就是好人。另一種是客觀,能增大社會福祉,社會給予他「好人」這個榮譽(比如說,按照反方的說法是感動中國就是這種社會給予「好人」這個評價的一種表現),相對應地,最粗淺地說就是大家覺得你是好人你就是好人。

對於第一種判斷標準,漏洞特別好找,從希特勒往前數,有無數個可以瞬間打臉的反例。所以只滿足第一個標準一般來說是比較反常識的,沒有問題,這個判斷標準先放一放。

那麼對於第二個判斷標準,社會認為你是好人你就是好人,一般來說,這個比較符合常識的標準在這個辯題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如果社會一個人能夠收到社會的「你是一個好人」這種評價,那麼這個社會就已經在給你正向反饋,換而言之,你已經有好報了,至少,名利中的名是有了【大和小的問題而已】。所以,這個符合常識的判斷標準……竟然不符合題目的邏輯。【當然正方可以拆「好報」的定義,但是正方接質的時候也承認了這種「好人」的榮譽也算是一種好報了】

嗯,這很尷尬。

更尷尬的是,第一個有很多反常識的標準,也就是港中文堅持的標準,在邏輯上,很通。【至少武大的進攻一直沒有訴諸邏輯而只是訴諸常識】。

在進一步解釋為什麼這個反常識的標準為什麼是有意義之前還是想說一下其實這個標準其實也沒有那麼地反常識:①我們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如果面對的全世界的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時候,坦白說,這個時候還是能夠給你「你是好人,你在做好事」這個評價的讓你,只有你自己而已。換而言之,你是就是你自己認為的好人而已。而且,我覺得很多人也都會有過那種「我明明都是在做一件好事怎麼你都誤會我了覺得我是壞蛋」的委屈的感受【類似的事例也被武大拿來當做論據了,所以這個事例可以支持這種好人的定義的……為什麼不能支持武大的論證這個稍後再說】。②對於希特勒的例子,或許可以這麼解釋【有沒有說服力我也沒有試過】——今天所說的好人,確實都是自認為是好人的人,但是不是所有自認為好人的人,都是今天該討論的例子,中間這個界限在哪裡,確實也不好區分,場上應該怎麼做……我說這是老友賽大家就誠懇點誰都別用那種中間的例子來佔便宜可以么- .-。

ok 就算以上的解釋都不能說明這個定義不反常識也沒事,因為接下來的才是重點:這個一聽上很反常識的解讀,是有價值的。

其實問一下辯題應該要討論什麼的話,會是什麼?

也許如開場前周帥所說,辯題應該是讓我們問一下,做好人的目的是為什麼,換而言之,如果好人這個道德上的概念和好報這個現實上的概念有著絕對的衝突的時候,還做不做好人?

也許如青雲在結辯所說,辯題是讓我們問一下,亂世中道德似乎顯得不合時宜的時候【沒有好報嘛】,我們應該以實用主義(哪怕這意味著你是做不成好人了)為指導,還是依然堅持內心的道統?——說真的,這確實是一個可以爭的問題,也是一個觀眾比較期待的問題。

恰恰也是港中大這個反常識的定義,可以推到這個矛盾的爭論。當你只是自己內心的好人,而你這要還堅持這一點,社會就會封死他們對於你的認可(或者說獎勵),換而言之,你就得不到好報。這種情況,沒有任何可以技巧性的辦法迴避這個矛盾,不是你的好人做得不夠聰明,也沒有你可以用道德感動的群眾——只是單純地,你的內心還那麼乾淨,但是世界卻已經那麼髒了。請問,堅持自己內心的道統,還是偃旗息鼓,還是同流合污?

——我不知道,所以我很期待這場比賽。

——可是場上沒有爭。

Ps. 個人支持港中大的解讀方式真的是因為這樣解讀可以把辯題帶向道德vs現實的絕對衝突這個方向上,不是因為我是詹青雲的腦殘粉^o^ 換而言之,如果武大的定義能夠把問題帶進那個方向,你問我滋補滋磁我肯定也吱詞啊!甚至可以,我都更希望能夠用那種比較符合常識的定義把問題帶進那個方向。

PPs. 說真的,個人認為其實武大很多例子是有問題的……主要是……那些例子……真的只是「不知道有沒有好報」或者「不知道有好報的同時的會有多少惡報」而不是「知道一定沒有好報」……或者很多人比如陳勝吳廣都說得出「天下苦秦久矣」你要是說他們覺得自己八百人起義不會有一點相應會直接go die我總覺得很奇怪……不過論證的問題是另一個問題了

【敲完答案開始去考試】


看完視頻,還有些懵懵的。。感謝雙方呈現如此精彩的一場比賽。。

題主的疑惑也是我一部分的疑惑,答答看自己能否自洽吧。

反方:【真正的好人是在社會的交互中要得到正向反饋的。】然後解讀辯題,好人一定沒有好報。引發的問題是:一定沒有了外界反饋,你如何確定自己是好人?

因此,說明辯題中的「好人」只是當事人自己理解的好,只是遵循內心的道統。

其實我完全接受反方的論=_&>(莫非我也是那麼跳脫。。)

這樣也就能解釋比較關鍵的一輪質詢。被質的時候阿詹說,自以為好的人當得很可怕。

當袁丁推到極端,問全世界自己覺得自己好的人是不是反方邏輯內好人的時候,阿詹說不是。

這裡疑似讓反方陷入了循環論證。但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是反方理解的產生辯題中這種現象的「好」,不是反方認為的「好人」。

正方的結辯氣勢磅礴。但回過頭想,也有一些困惑之處未能解開。

比如舉例中提到,林則徐說出「苟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避趨之」,他最多是不知道結果如何,而非一定沒有好結果。同理正方立論中提到結果的不確定性,充其量是在論證當好人,也會有以外(例如雷鋒,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可是,雷鋒死了不是因為他當好人的「報」吧)。為什麼就能推及,一定明確了沒有好下場也要當好人呢。

正方說,在亂世中,當那個「天下景從」的好人。可身處歷史的車輪中,你又如何知曉你「從」的就是對的?就是「好"的?說到底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估。

在正方的體系中,「一定沒有好報的好人,還要當好人」,其中的第一個好人似乎指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道統的人,第二個好人卻變成了一個聰明人(既得好報,又得心安)。

以上拙見。

也想聽聽當事正反方的想法。


沒看到視頻,只看你的表述。

猜想,有一塊核心戰場是主客觀上好人的切分(可能還有好報主客觀的切分),如果港中文上來沒有回應好對兩種不同理解的處理,中後期是有可能出現沒有在他方框架上自圓其說的可能的


定義戰很無聊的……

感覺是「講不出為什麼,反正書上就是這麼寫的,所以這一定是對的。」


個人感覺,我如果是反方我就這麼講。

為什麼當好人一定沒有好報的時候就不應該繼續做好人了,很簡單,因為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人不應該做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事。

首先,好人有好報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其背後的邏輯代表著人類社會價值意義的核心。什麼道德、法律、行為準則、良心,說白了就是一種符合邏輯的真善美的實踐。也就是說我做出了真善美的行為一定會在邏輯上得到真善美的結果。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我生產的產品比別人好,所以你要付更多的價錢。讓喬丹簽名的真皮球鞋賣48塊一雙沒有任何意義。扶老奶奶過馬路,老奶奶省了一點力氣喜笑顏開。讓扶完的老奶奶在馬路對面還氣喘吁吁,怒上眉梢沒有任何意義。心靈美外加顏值高的妹子有更多的人追,讓林徽因一輩子嫁不出去,梁徐金任何一個都看不上她沒有任何意義。

真實社會裡基本上都是符合邏輯的,好人有好報,充其量也就是有可能沒好報。但別忘了題目是個思想實驗,說的是「一定」。我們假設人之所以想當好人出於兩點動機:第一,主觀追求的真善美。第二,客觀得到的真善美。

那麼在這個實驗里,既然好人一定沒有好報,客觀得到的是假惡丑(即「甚至還有風言風語說你沽名釣譽,人人避之不及」),客觀上的堅持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真正的好人是摒棄假惡丑的。那麼主觀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呢?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此時堅守的真善美是一定會導致假惡丑的真善美,那堅守還有什麼意義呢?就像炸碉堡會使碉堡的防禦力加強那炸碉堡還有啥意義呢?正方說還有一點意義,那就是心裡安慰。矛盾點在於明知道會得到假惡丑的結果還能有所安慰,說明你根本不是個好人。

正方舉的所有例子,無論是民族英雄也好還是追女神的矬好人也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定沒有好報」。實驗里的那個追求真善美而一定得假惡丑的人,應該感到傷心和無奈,而不是心理安慰。所以,正常人應該不會做一件令你傷心和無奈的事。

那麼,這種好人一定沒有好報,還繼續要當好人的無比蛋疼的感覺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呢?

有啊,比如:

話說如果拋開立場不談,我肯定選擇追,繼續當個好人,因為人這種感情動物


對手運用了文義解釋的方法,得出了不合理的結論。

可以用論理解釋去干他啊


反方總是空泛的談道理,沒有講具體的事例,顯得有點自說自話。雖然邏輯對,但給人感覺就是不夠理直氣壯,不敢發力。

例子其實不難找,結合對方的論點說就行了。只要找對事例,正方的破綻是相當明顯的。反方有幾次已經擦到邊了,但是沒有抓住展開講,一下就略過了。反方沒想到,或者說沒敢想,應該是立論高度不夠造成的。

很簡單,這道題就三點:

一,好人是由自己認定的。

二,希特勒是好人。

三,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希特勒時,該怎麼辦。

這道題目確實有點極端,你要爬不上那個坡,就只能死抱著那點邏輯被對方壓著打。爬上去了,就是一覽眾山小了。


我並不覺得反方的切題是符合題意的,要弄明白的是,辯題的前半句話中「一定不能有好報」是一個假設情景而不是好人的定義,辯題討論的是假設在一個好人一定不能有好報的情況下,而不是討論一個一定不能有好報的好人。前者的好人是並沒有任何限制的,是符合我們經驗法則的,而後者在顛倒了題意之後給好人強加了一個限制,因此把好人的定義局限的十分狹窄。

其實稍加思考就會發現反方的好人,其對立面並不是不好的人,而可能是其他方式的好人,當他把好人定義得十分局限之後,他所倡導大家要做的人,很大程度上還是我們經驗法則里認為的好人。這一點被反方四辯以主客觀的方式破掉,定義基礎被破掉不能彌補之後,後續的論證幾戶都沒有價值,在我看來輸是必然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正方打得多好,我認為正方只是贏在反方有太顯而易見又嚴重的漏洞上。這場比賽在我看來也不算做一場精彩的比賽,最近有在回看武大14年的金秋比賽,覺得其中一個辯題,道德是工具/目的倒是有些符合這個辯題所討論的內容。


那一天,人們再一次想起了被港中文搓麻繩支配的恐懼233

最討厭不好好說話的隊伍了!


開篇立論不清 中間舉幾個例子 結尾升華雞湯 這種格式眼熟嘛 沒錯高中寫議論文的格式 居然贏了


推薦閱讀:

道德和利益哪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更大?
奇葩說的賽制是不是相對於傳統的辯論賽制更加好?
辯論隊伍中各個角色應該注重什麼?如何提高辯論技術?
專業辯手在訓練的時候通常如何論證「月亮是方的」一類的辯題?
如何證明自己說出來的客觀事實不是主觀的?

TAG:辯論 | 辯論賽 | 馬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