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常說「你就是沒過過苦日子」,說這句話的心理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這麼好的生活的條件我們還要去過苦日子?憶苦思甜真的很重要嗎?


1.

大學時,父親經常會有許多應酬,作為撐場面的後輩,自然是少不了我出席的。推杯換盞間,他們便會聊起曾經一起摸爬滾打的歲月,但最後一定會以對我的忠告收場——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吃過的苦太少,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哦對了,溫室的花朵!趁年輕,就該多去吃苦,不然都被嬌慣壞了!」

我皮笑肉不笑地答應著,心中一萬頭神獸呼嘯而過,總想著反駁,卻覺著似乎真的理虧。

有次暑假返校,我在網上搶到了打折機票,費用比坐火車還要便宜,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只好退掉,換成了37個小時的火車,硬座。父親的理由很簡單:

年輕人就不該坐飛機,必須要坐火車,多吃苦。

於是我來火車上吃苦了。到了目的地,我渾身輕飄飄,像失了魂。除了四肢無力和腰痛之外,不知自己還收穫了些什麼。

有一次,我近距離觀摩了所謂的「吃苦夏令營」:簡陋的場地,幾個滿臉橫肉的教官,一群眉頭緊鎖的稚嫩小臉兒。他們負重遠行、跋山涉水,教官在後面吼著,孩子們跌跌撞撞地走著。

在不遠處觀摩的家長,一個個臉色凝重,唉聲嘆氣,互相交流著孩子如何不懂事,如何難以管教,最後一致認為讓孩子吃些苦,是打擊他們囂張氣焰的最佳辦法。

我聽得火大。在這些家長口中,似乎孩子變成這樣,全是孩子自己的錯。不去反思教育方法,卻把希望寄托在所謂的「吃苦夏令營」,花錢消災。您倒是省事兒了,孩子可就遭殃了。

2.

後來,我和父親開誠布公地談論這件事兒。他的回應,倒也簡單粗暴:「讓你吃苦,就是為了不被挫折打倒,越挫越勇。」我突然理解父親的想法了,但只可惜,他錯了,大錯特錯。

「吃苦」,在父輩人眼裡,是一種普世價值觀。這些人大多在兒時吃不飽,穿不暖,連活著都是個問題。經歷了這麼多苦難,才換來如今的和平年代,他們自然也怕孩子們吃的苦太少,成不了大事。

但他們眼中的「苦」,通常只局限於皮肉之苦。而真正會影響我們一生成長的,卻只有兩點:

精神與品性。

剛才提到的我坐了37個小時火車、還有所謂的那些「吃苦夏令營」,都只是些皮肉之苦。除了遭罪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它不會培養堅韌的性格,也沒有越挫越勇的氣質,它只會一股腦地砸向你,給我忍著。

而真正有效的方法,卻出乎意料地「溫和」——

小時候,母親給我買了一盒多米諾骨牌,雜亂地鋪在地上。她告訴我,骨牌拼起來會很困難,但要是拼成了,一定漂亮得很。我被包裝盒上的圖案吸引住了,打算試試。

這東西確實很難,只要一塊倒下,之前所有的付出便都會前功盡棄。短短一小時,我體驗了無數次失敗的感覺,難免會嚎啕大哭。母親卻不急,在一旁鼓勵我,告訴我如果成功,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於是我挺了下來,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完成了當時讓大人們都驚嘆的壯舉。這件事情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克服挫折,最後取得成功,是如此的有成就感。

這種教育,難道不比讓孩子遭些身體上的罪,要有效積極得多嗎?

3.

有些長輩在與我們聊天時,都會使用這樣的句式:「想當年我吃了多少苦,你們年輕人遇到這點兒挫折就受不了了?」,這話有高高在上的架勢,讓人瞬間沒了溝通的慾望。

後來我明白了,他們這是一種病態的受迫害同理心——你們現在過著舒服的日子,那我小時候憑什麼要受那麼多苦、遭那麼多罪啊?這不公平!

於是他們想到了個絕佳的辦法:把曾經受過的苦難包裝成所謂的「財富」,大肆炫耀起來。你瞧,這苦你沒吃過吧?我吃過!所以我比你厲害。

要知道,苦難永遠都不是什麼財富,它是不幸,莫大的不幸。來了,就得受著,不管你能不能抗得住,天都會塌下來。

苦難也不會使人成長,它只會抹去歡樂、讓人麻木,把好端端的人,抽干成一架機器。

鍛煉人的品性有很多辦法,吃苦是其中最愚蠢的一種。

當然,這些道理你自己明白就好,沒必要和爸媽爭個你死我活。

祝好。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或微信掃碼: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父母對孩子的嫉妒。

分裂的愛:

父母往往都會宣稱,我是因為愛你啊。他們自然不會承認,愛與恨,常常是難捨難分的。門診裡帶著孩子來就診的父母,訴說著如何為孩子操碎了心,看到孩子痛苦自己是何等難過,又是如何為孩子的幸福殫精竭慮。但獨獨有一點他們不願意承認:我也有問題。心理治療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孩子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而是背後一整個家庭的問題。「帶著」孩子來看病的父母十個里有九個半都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承認可能不光孩子需要幫助,其實自己也需要幫助。他們堂而皇之地將負重的任務拋給了一個小孩,用自己代表愛,用孩子的叛逆代表恨,好一出分裂大戲!

「你就是沒過過苦日子」:

」你就是沒過過苦日子「,言外之意,」你要過一過我當年的苦日子就好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比你優越的地方就在於我吃過苦,可是憑什麼你享受我們吃苦帶來的太平盛世?你現在衣食無憂的可是我們當年的衣不附體食不果腹奮鬥出來的。

小時候受過冷落或者虐待的父母常常會將冷漠和暴力帶到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中來,因為如果對孩子太好了,潛意識裡他們是會嫉妒孩子。


往往這麼說的父母是想炫耀自己有多牛逼

潛台詞是

「我吃了這麼多苦才這麼牛的,你不吃苦你就不能牛」

但是往往阿,他們又不是特別牛的一類人。


雖然也有文化傳統起作用,但主要還是政治宣傳和政策誘導的關係吧。

訴苦會都聽說過吧,從東北民主聯軍基層連隊逐漸推廣到全軍的思想動員方式,高效率轉化國軍俘虜兵,起因是連隊基層幹部注意到了軍隊基本盤是窮苦人民。解放戰爭的進度對共產黨核心來說也是不可以預料,鼓勵窮人自我奮鬥加快歷史的行程,對日後的中央決定可能有重要影響。

建國以受剝削壓迫的受苦人民為基本盤,以階級鬥爭為綱,越受剝削壓迫的人就越天然地正確。父母那輩生於一共中後期,印象未必很深,但是再往前數一輩,祖父母那代經歷了完整一共的長輩,對成分的作用恐怕有深刻體驗。成分劃得好,處處順風順水,劃得不好,政審就受歧視。而且那會沒有多少體制外的機會,單幹賣點東西很容易被投機倒把,當然那會的人也沒有單幹的意識。這些已不是純粹的政治宣傳,這就是用政策誘導的現實利益告訴所有人——吃苦是天然的正確,不吃苦的人就是不進步,要被批判一番,不但要把之前沒吃的苦補回來,還要喪失無數機會,那是真的沒有前途——當然要組織認定的吃苦才算,劃為富農的窮人不算窮人。

對父母那一代人,這些影響估計要弱得多,主要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受點影響。等到他們升學或者工作,成分已經沒有多大影響了,後來乾脆就取消了。這一代人經歷早年艱苦生活中的政治運動、青年時期突然的開放、經濟形勢劇變和尾隨的政治動蕩、還有餘波消失後持續二十餘年的悶聲發大財,理論上不會對苦日子有什麼膜拜與追憶,最多是懷念下童年和青少年而已。

已扯遠,還沒回答補充呢。為什麼現在這麼好的生活的條件我們還要去過苦日子?先問是不是,本來就沒必要。憶苦思甜真的很重要嗎?不重要,沒苦過的人也沒那個條件去憶苦,但過過苦日子的人有權利憶苦思甜。最後,你們人類遠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脆,有好日子當然不會自討苦吃,但一旦苦難降臨,總有人能找到辦法活下去,根本無須預先訓練,我就服你們人類這點。


我就是沒過過苦日子,

才會為小事情傷悲萬千,

沒有辦法承受更多的挫折。

當我媽跟我說這句話時,

他希望當我贏不了時,也別輸不起,更希望我能放得下、睡得著:)

或許你媽媽也是呢:)


我覺得父母在說這話的時候,一般都是孩子遇上某種挫折無法忍耐的時候,比如失戀想自殺,比如在工作上失誤被處分開除無法面對,這對於某些我們這一輩的人來說,都可能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而我們父母那一輩,有很大一部分是經歷過自然災害,經歷過各種運動,經歷過很多年沒有書念,很多年吃不飽,很多年看不到未來是會變好還是更壞,甚至看到身邊有人在這個期間沒有熬過去,但他們是最終挺過來的人。所以在他們看來我們所謂挫折,跟他們經歷的比起來,的確不算挫折。這並不意味他們希望我們也去經歷這樣的苦難,也不是有些人說的嫉妒,有些父母甚至會近乎極端的讓孩子不受一絲一毫的委屈,恨不得什麼都代辦了。雖然也有父母逼孩子吃苦體驗,意圖可能是好的,但是勁兒用錯了地方。他們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在感嘆,當年自己如果因為這些事情就抱怨就想自殺,可能都沒有今天的我們了。他們只是希望我們能堅強,憶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不斷支撐他們走到今天的精神特效藥。不會比那時候再差了,再忍一忍。至少人還在,還有希望。


我曾對一個女孩說,

你只是還沒有遇到一個讓你深愛的人。

那時,我想要表達的是,

所以你還不懂我。

我想你的父母也只是想表達這個吧。

他們見證了你的全部曾經。

他們或也許希望你了解他們的過去,理解他們的現在吧。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互理解很重要嗎?

挺重要的。


因為他們分不清鍛煉和折磨


你現在的好日子全靠我們支撐。

沒有我們你什麼都不是。

不聽話是被我們寵壞了。

不能再慣著你了。

晚飯你自己做。

道歉吧!

不謝。


她想省錢


人啊,學再多經驗不如自己吃一次虧,父母把這麼重要的人生經驗告訴你,你也理解不了,只有自己吃了虧,吃了苦才能理解父母的心思。


非常贊同高贊回答,我就此表達下我對當今的父母(主要指50後60後和少部分70後,這些是目前的父母主要組成部分,大多數80後甚至90後的孩子還沒有長到需要告知吃苦概念的階段。)的看法。

首先,因為教育水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停留在概念指導行動的階段,具體什麼叫概念指導行動呢,就是。。。。。。比如說吃苦就是吃皮肉苦這種。

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停留在概念階段,他們知道想要孩子變得勤奮,樂觀,獨立,但是僅僅是知道而已,並不知道怎麼去做,於是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想讓孩子勤奮,就逼著他們去幹活,想讓他們樂觀,就反覆告訴孩子,這算什麼啊,你小孩子遇到這麼點事情就唧唧歪歪哭鼻子,想讓孩子獨立,就告訴孩子,這種事情你自己做,我不管。

他們完全不懂心理學,也完全沒有幼兒心理的概念,他們懂的只是施加行為教育法,我想讓你怎麼樣,就讓你怎麼做。

於是乎就有了口頭上的教育和所謂的吃苦療法,甚至所謂的網癮治療中心也是此類教育行為的非典型但是極端教材(電擊真的能治網癮,網癮真的是癮?,思維能力低下的人總是喜歡將事情簡單化,把思考過程簡化,行為么自然就不可恭維了。)

於是乎我們有著這樣的父母。

我寫這個東西的目的不是批判他們,而是告誡自己,作為一個80後,我們對自己包括對我們的下一代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思考和總結自己所受到教育的不足,和如何去改變這樣的教育模式。

我個人認為,「習得」型教育應當是主流,「灌輸」型教育是落後的原始的方法。

習得是指在特定的行為模式下引導受體獲得恰當思維結論的過程,父母想教育我們吃苦,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他們習得的思維模式,在當今社會已經不適用,但是「堅韌,堅忍」的品質,是我們應當習得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去學習堅持,忍耐,才是正確的方式。

新的世界,新的下一代,由我們來創造,讓我們一起把上一輩那過時的教育理論埋進故紙堆。將來我們的00後,甚至10後絕對不輸西方那些天天被我們的506070後嘖嘖稱善的娃娃們。


嫉妒吧。


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總會有更好更喜歡的東西出現,但是人的能力是有瓶頸的。當你遇到了瓶頸,戒斷一直追求潮流的高品質生活極難。

學會克制或者適當減低自己的生活標準是很重要的。我一直是一個熱衷於買買買的人,我從來都是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人。直到我去醫院實習,我第一次震驚看病原來這麼貴,不光是藥費還有化驗的費用。我知道了錢的重要性,沒有錢只能去死。所以我開始攢錢。

但是首先,我沒有記賬的技能,我沒有攢錢的技能。我之前認為錢是為我服務的,我怎麼能為了一個工具斤斤計較。其次,姐妹約逛街我不敢去,因為我不想浪費錢在玩樂上,次數會變少。但你不這麼做你不合群,關係就會變淡。最後,我感覺我的生活水平真的下降了,我出門開始帶水了,不考慮打車了。這些以前都是認為天經地義的事。

我覺得這就是父母口中的苦日子吧!「苦日子」也有好處,就是我的生活變得簡單,生活變得規律。我感覺我以前把購物和自我獎勵、自我品味聯繫到了一起,這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因為你感覺你堅持不下去,但最後你發現你可以。雖然現在戒斷很難受,但是我希望有朝一日我會發現真正的樂趣,而不是買買買。

這是準備過苦日子的人的一點體會。


就是玩遊戲一個從0級開始,一個從30級開始的心理.不練級你不會知道遊戲(生活)技巧


1、埋怨。

看著你這麼懶,還這麼能花老娘的錢,我就來氣!

2、擔心。

你這麼嬌氣,如果將來遇到什麼情況,可怎麼過啊!

3、恐懼。

你沒過過苦日子,也就體會不到處在那種狀態下的人的心理。人窮困到一定程度,為了生存,道德底線會下降直至喪失。他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你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心理,將來會吃大虧。


你是沒有見識過真正的飢餓和窮才會何不食肉糜。我生活在三線城市,就在我家門前就是一個片50,60年代的平房。那裡夏天蒸桑拿,冬天燒煤,煤煙子直熏眼睛。每天早上都要爬到外面撿煤球,住在那裡都是一些小商販和低保戶(我沒有傷害人的意思,只是事實),那裡沒有抽水馬桶,只有最原生態的廁所。夏天全是蒼蠅蚊子,味道撲鼻,夾雜著垃圾的味道,吃飯只能吃白菜,有時候會吃上一些肉,為了生活,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收菜。白天全部在菜市場,晚上10點才能回來。這種苦你吃過嗎?別說什麼了,你的父母是真見過這種飢餓的,少刷知乎,不用離開你所在的城市,找個城中村,看看吧。


這樣說的父母確實三觀有些歪

比較是橫向的就可以

為什麼要縱向比較


我媽說,你過的苦日子,就是小時候那會,沒有尿褲穿,買不起


你沒經歷過高考不知道高三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努力才能叫「足夠努力」?
人生U轉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二十二》?
怎麼改掉喜歡開別人玩笑的壞習慣?
如何找到人生目標?

TAG:生活 | 人生 | 哲理 | 長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