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結束後,軸心國再度發起的拉姆哈勒法嶺戰役中非洲軍團更好的選擇?

提問者承認試圖開上帝視角來看待問題,在非洲軍團制空權和油料不佔優的情況下,主動發起戰鬥是否是明智的選擇?

戰役發起背景如下,

1)北非軍團燃料僅夠兩天作戰

2)42年八月底,英軍將獲得100000噸物資和更多裝備

3)同盟國情報佔據明顯優勢:超級機密

4)裝備質量上為M3M4對三號L/J和四號長管,德軍略勝,但顯然數量上劣勢明顯

戰役過程如下

1)8月30號晚22:00,非洲軍第15,第21裝甲師和第90輕裝師加義大利兩個裝師從戰線南部己方雷區缺口出發,沿卡塔拉盆地對阿拉曼戰線南端英軍開始進攻

2)由於情報被破譯,在雷區遭到英國第七裝甲師的猛烈防禦,之後英軍後撤,制空權喪失的情況下,遭到防禦方強烈抵抗

3)第二天中午隆美爾軍隊突破英軍南部防線,傍晚18:00到達132高地——阿拉姆哈勒法嶺最高處

4)在8月31號晚遭到英軍裝甲部隊主力(第22,23裝甲師(旅?),是否隸屬第七裝甲師存疑)猛烈進攻和皇家空軍飽和轟炸

5)9月2日德軍盆地周邊後勤供應點遭到打擊,油料不足導致隆美爾被動後撤

6)9月4日英軍反攻,蒙哥馬利並不使用裝甲部隊,紐西蘭師遭到義大利傘兵師的嚴厲打擊

戰損:軸心國,49輛坦克,2900人,55門火炮和395車輛,同盟國為68輛坦克,18門火炮和1640人傷亡,雙方各損失飛機100架左右,隆美爾因病回國治療。

問:如果停止進攻是因為認清現實那麼發起進攻是因為加扎拉戰役後隆美爾乃至整個非洲軍團的賭徒心理么?該戰役的目的如果是佔領阿拉姆哈勒法嶺的話,已經實現了再度後撤是否明智?(類似庫爾斯克么。。。)如果是摧毀整個阿拉曼防線的話北線是否有配合性進攻的必要?軸心國此時在情報劣勢的情況下能否有更好的選擇?該戰役能夠達到部分沙漠之狐想要的效果?兵力和資源留到二次阿拉曼戰役時是否有可能對局勢會有決定性改變?

資料來源:書籍和維基及度娘,一直尊敬各位大大,第一次提問邀請如有不當懇請見諒,有錯誤請指正= =


我倒覺得隆美爾真正的問題是沒有徹底的冒險。

實際上德國人並沒有「佔領」阿姆哈勒法嶺,15裝甲師只是在9月1日中午攻抵了132高地的南坡,然後因為燃料不足和22裝甲旅反坦克炮的堅決抵抗而遭到挫敗——這一天21裝因為燃料不足只能待在原地。再接下來的一天,收到了兩艘義大利油船被擊沉消息,隆美爾只能全面撤軍。

阿拉姆-哈勒法攻勢態勢圖

關於該不該打的問題,可以考慮一下力量對比:

軸心國方面,德軍坦克包括26輛長管IV、10輛短管IV、71輛長管III、93輛短管III和34輛II。義大利則有243輛M13/40和38輛機槍坦克。

英軍則擁有大約712輛坦克,其中包括170輛M3「格蘭特」(其餘為十字軍、瓦倫汀、斯圖亞特、馬爾蒂達),美國人承諾的M4還沒有送到前線。

看起來是劣勢?

但是加扎拉戰役中德軍僅依靠332輛德國坦克(40輛短IV、19輛長III,223輛短III和50輛II)和228輛義大利坦克就擊敗了裝備849輛坦克的英軍,其中包括167輛格蘭特。顯然阿姆哈勒法嶺的兵力對比比加扎拉還強一些。對德軍而言這一仗絕對不是「打不贏」的,甚至是考慮盟軍的制空權因素仍然如此——實際上德軍已經迫近到了離海岸只有25公里的地方。

而兩個月之後的阿拉曼,德意軍得到的補給不過令其恢復了原有的實力,而英軍序列則進一步多出了252輛M4謝爾曼坦克,英軍裝甲部隊首次在質量上無爭議地碾壓了德軍。非洲軍接受的補充比起第八集團軍簡直微不足道。更進一步地說,「火炬」行動也迫在眉睫,時間對英軍有利,而非軸心軍。所以從戰術上講這一仗是沒有問題的。

進一步將,北非戰局對軸心國本來就是冒險。因為軸心國無法威脅英國的補給線(繞道好望角到紅海),而英國海空軍卻能威脅軸心國的補給線,再加上希特勒主要關注的是東線戰場,給隆美爾的資源非常有限。

問題在於,隆沒有真正下決心冒險。他之所以同意這場進攻是因為凱瑟琳和卡爾瓦羅同意給6000噸汽油,當這些補給物資化為泡影之後他便失去了進攻的勇氣。實際上,德軍的燃料足夠他們回到出發陣地,自然也夠再發動一場攻勢。實際上德軍已經迂迴了英軍主力,一旦突波阿姆哈勒法嶺,進入英軍後方繳獲物資,英軍失敗的規模將遠遠超過加扎拉之敗,甚至可能整個第八集團軍都會葬送掉。

當然這是一場ALL OR NOTHING的賭博。但以上帝視角看,即使不賭,他們的覆滅也不過是稍加延遲而已。


姑且強答一下……

首先需要確認的一點是,1942年時,非洲軍在大戰略上處於嚴重的劣勢。德軍在東線的巨量消耗使得作為一個分戰場的非洲軍團更難期待得到足夠的補充,而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失敗加劇了這一點。對於隆美爾與非洲軍來說,想要贏得北非戰爭,不僅依賴德軍自身的發揮,更要依賴英軍犯下錯誤。

英軍的建軍特點和文化特徵決定了英軍的戰術特點,即堅定而呆板。從拿破崙戰爭開始,英軍士兵從來不缺乏執行力,但是,其作戰方式卻缺乏彈性,依賴於被無數次精心討論的戰術設計,而不能靈活修正操典適應戰場形勢的變化。例如,英國裝甲部隊曾長期執行夜間集結的策略,為此多次遭到德軍的突襲。

因此,隆美爾基本原則,就是製造英軍犯錯的機會,換言之,使得英軍陷入亂戰之中,無法從容進行部署。實戰中也證明,一旦戰場超出雙方指揮官的控制,德軍將領的主動性就會使其獲得遠超出英軍同僚的戰果。在戰斧行動中,德軍就是通過使英軍各部處於一種戰役計劃完全未曾考慮的局面——劣勢德軍主動發起反擊,雙方攻守逆轉——而令英軍整體應對陷入混亂,在隆美爾開始迂迴英軍時,英國前線的裝甲部隊完全不知道應當進攻還是防禦,從而分別遭到正面防線和迂迴機動部隊的沉重打擊,不得不選擇撤退。此前成功的加扎拉戰役中,德軍也使用了類似的迂迴戰術,使得英軍喪失一致的作戰指揮。

因此,隆美爾的作戰一直專註於一點,就是強迫英軍移動,並使其決策上產生動搖。在英軍嘗試調動其一線部隊迎戰德軍的攻擊時,尤其是在戰斧行動中那樣,從增援某一前線突然轉為增援另一條戰線時,內部相互矛盾的調動將令英軍陣地內出現短時期的失序,給予德軍對其進行打擊的機會。而這種打擊將進一步削弱英軍將領們對於戰場的掌控能力,最後使得英軍攻守失措,最後不得不在一片混亂中進行撤退並遭到殲滅。

在拉姆哈勒法戰役之前的戰役情況題主也已經提到了。決定戰役不可能繼續拖延的關鍵因素在於,經過2年的戰爭,英國海空軍已經佔據了地中海東線的制海權,英軍的增援只會越來越多;相反,義大利海軍用只夠一年的油料死磕了2年之後已經無力繼續相持。而非洲軍團的勝利則讓其愈發遠離自己的補給點。正如1941年戰役證明的一樣,只要在埃及附近陷入僵持,北非戰場的戰線鐘擺就會一路擺回班加西甚至的黎波里;而顯然這一次,盟軍不會給鐘擺擺回的機會了。相反,只要攻陷亞歷山德里亞,就相當於切斷了擺繩,英軍就不得不撤到亞洲,徹底結束北非的戰爭。在戰爭窗口只有1個月的情況下,非洲軍的進攻是合理的決定。此外,隆美爾還在心理上佔據優勢:在此前一年半的戰爭中,非洲軍的作戰雖時有失敗,但非洲軍第一天的突破卻從未失手過。一旦突擊成功,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就會成為德軍的新補給來源,支持非洲軍的下一步攻勢——正如此時隆美爾的補給相當一部分來自托布魯克的英軍基地一樣。

隆美爾選擇進攻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的對手蒙哥馬利沒有任何進攻的打算。整個二戰中,蒙哥馬利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卻有著臉皮奇厚的巨大優勢。一方面,他用兵法度謹嚴,縱然看似勝利在望亦不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在勝利可以保證之前,蒙哥馬利安心死守,完全不顧大英帝國的顏面。這兩點使得隆美爾慣用的防守反擊、迂迴突進戰術無法生效,只能硬著頭皮,強行突破英軍的陣地人為製造混亂。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這一進攻並非賭徒心理作祟,而是非洲軍的合理選擇,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機會。但是,由於蒙哥馬利的謹慎,這一作戰的成功率極為有限。

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戰術的。

首先,北線是否有協助進攻的必要?答案自然是可以,但是事實上卻不可行,因為非洲軍的裝甲矛頭只足以對一個方向發動攻擊,北線的義大利軍隊既無進攻的能力也無進攻的油料。另外,隆美爾不可能同時進行兩線的攻擊,因為那樣不會調動英軍,也就不會使其失序而自行削弱。

其次,已經佔領拉姆哈勒法之後,撤退是否正確?首先,這一山口始終在英軍手中,也正是因此,撤退是非洲軍唯一的選擇。因為在隆美爾實現突破之後,蒙哥馬利部署得當,成功阻止了非洲軍的進一步攻擊。拉姆哈勒法戰役中,蒙哥馬利較此前幾位英軍將領的進步在於根本沒有考慮進行進攻,因此,他得以保留強大的裝甲預備隊,坐等非洲軍在第二線的隘口防線上撞得粉碎。而由於盟軍防線本來就進行了縱深部署,因此英軍不需要急切地調動機動兵力來應對出人意料的攻擊。本次戰役中英軍的作戰基本上均為正面作戰,而在這樣的戰鬥中,即使是死板的英國軍官也能發揮出部隊的戰鬥力。到9月2日,非洲軍的右勾拳徹底喪失了突擊能力,而部隊則深入在英軍防線後若干公里,繼續作戰等於在拳頭被架住的情況下打架,必死無疑。

關於情報,因為德軍對此沒有了解,因此無法對症下藥,進行調整。

下一個問題是,能否達成一部分目標?

在整場戰役中,隆美爾至少能實現其部分目標的機會有兩個,一次是在正面突擊開始時,而第二次則是在撤退之後。如果能夠粉碎英軍第二層防禦陣地並攻佔拉姆哈勒法,英軍將不得不向加扎拉戰役一樣轉入機動和反突擊,然後就是隆美爾期待的狗斗,但是蒙哥馬利部署有方,阻礙了這一點的實施;而如果蒙哥馬利在德軍退卻之後轉入全面反擊,英軍同樣會出現混亂的情況並且將暴露出側翼,非洲軍有機會集中力量,像此前幾場戰役中一樣贏得反擊。但是蒙哥馬利用兵謹慎,只損失了少量部隊就停下來重組部隊預備下一輪攻勢,非洲軍也只能悻悻而退。對於本問題,我的見解是,在英軍作戰得當的情況下,非洲軍沒有機會實現其戰役目標,而蒙哥馬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英軍作戰中的不確定性,以穩求勝,使得非洲軍的勝利從一開始便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最後,放棄作戰,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會造成局勢改變嗎?

很難。因為在阿拉曼戰役時,英軍已經積攢了2倍於非洲軍的兵力,1000輛坦克以上。增壓行動從戰爭藝術上而言沒有任何亮點,僅僅是依靠大量的兵力,以消耗戰解決對手。這並不是對蒙哥馬利的批評,相反,由於他手中是一支戰術極為呆板,主動性嚴重缺失的多國部隊,只有這種戰術才最為適合,才最能確保將勝利抓在手中。這種情況下,戰場上多磨掉一個額外的裝甲營和兩團步兵解決不了大問題,而且,是否有足夠的油料驅動也尚待商榷。何況,即使一次小勝也無法阻止英軍用美國坦克海發動下一次攻勢,阿拉姆哈勒法戰役德軍戰術失敗之後,北非戰爭已經結束了。


1)第22,23裝甲旅不屬於第7裝甲師,當時英軍還沒有謝爾曼,德軍第一次投入的長管四號對英軍格蘭特有優勢。

2)紐西蘭師和義大利傘兵師,實際上發起攻擊的是紐西蘭師第5旅和44師132旅,攻擊的對象是90輕型師,缺乏經驗的132旅受到很大損失。

3)德軍未能攻下阿拉姆哈勒法嶺,仍在英軍控制下。

4)隆美爾撤退的原因是燃料,但不是因為盆地周邊的補給點,而是從義大利開來的,載有燃料的貨輪被擊沉了,損失了這兩條貨輪,隆美爾就算打下阿拉姆哈勒法嶺也沒有燃料繼續進攻。

5)沒有燃料的裝甲部隊跟廢鐵差不多,所以隆美爾只能依靠現有的燃料撤退,而不是繼續進攻,即使當時德軍戰況並不差。

6)隆美爾當時的目標是亞歷山大港而不是阿拉姆哈勒法嶺。阿拉曼陣地本身距離德意軍補給基地太遠,很難堅持。


這種空。。只能表示。。。emmm...不太可能


推薦閱讀:

狙擊槍為什麼不造成自動把彈殼彈出去?跟突擊步槍和手槍一樣的?
1945年的中國為什麼可以成為五常之一?
中國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第二強國的?
如何評價美海軍第七艦隊今年多次發生撞船事故?

TAG: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