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劍術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在知乎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哈哈。

先說一下,本人是學武當宋唯一→李景林一脈的丹派劍術,以及原中央國術館趙連和老師的《老架達摩劍》的,與劍道,歐洲劍術都有過一些切磋,有輸有贏。我的看法比較淺薄,但畢竟打過,可以保證其實踐下的客觀和真實性。

我沒有一樓那麼好的運氣,一開始就找到了名師指點,所以學劍的過程於我而言,簡直就像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三重境界——

一開始是望盡天涯路,我原來在嶺南地區上學,同時學習詠春和洪拳,劍術是在學洪拳的時候學的,這種套路中好多動作是劈砍,當時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即:劍招那麼多劈砍,豈不與用刀沒什麼差別?如果說劍就是用來刺的,那其實刀也可以刺,這玩意兒有兩條刃,還容易傷到自己,真不是東西。

於是就去問老師這些招數怎麼用,老師也確實講了一些攻防含義給我聽,比如說別人刺一劍,你就一擋然後上步一撩、別人舉刀劈你你就反手架劍然後回劍反削之類的。

當時覺得很厲害,但我第一次切磋的對手是學香取神道流劍術的,他舉著竹劍向下一劈的時候我就發現,中國劍很輕,還是單手拿著,按照老師說的那樣架劍,根本擋不住攻擊,後來只好很狼狽地雙手拿劍,勉強扳回了面子。

那次切磋之後我就發現了不對勁,因為按照競技套路的練法,中國劍不僅和刀在技擊層面上沒什麼差異可言,而且面對一些雙手兵器無比吃虧。很奇怪的是我當時並沒有否定中國劍術的實戰能力,而是去尋找問題。我放棄了繼續學習這種套路,轉而開始尋找真正的傳統劍術。

這個過程很難,因為練習中國武術的人很多都是打競技套路,器械套路尤其如此,老一輩的武師很多其實也不會劍,都是劍當刀用,所以在求真的時候其實很不容易。但當時立下這個flag,就打算望盡天涯路了。

其次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我所想到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收集古譜。因為同時在了解和研究中國武術史,所以從歷史層面上入手,明代有《渾元劍經》、《劍經十二篇》;清代有《劍法真傳》。前兩者都是理論一堆,卻沒有招數,練習方法過於晦澀,而且隱語太多。我看了一段時間,沒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又嘗試轉移目標,民國的時候武風很盛,武壇上比較著名的有形意劍,八卦劍,青萍劍等等。我當時覺得這些劍術雖然厲害,但沒有內家拳的基礎可能很難接觸,所以當時並沒有考慮上述劍法,而去選擇學習了武當劍。

民國劍術第一高手是李景林,所學就是古傳武當劍,其徒弟黃元秀曾經出過《武當劍法大要》一書,這本書我後來弄到了,主要是說武當劍的「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翻劈截洗」十三字決,我當時看得迷迷糊糊,一來因為自己沒怎麼接觸過傳統內家武術,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本書雖然有講解有配圖,但講解都是基於李景林的武當劍法而寫的——書中說的武當劍是「對劍」,即兩人練習的招式拆解,書里雖然提到了對劍的招數,卻沒有對劍的完整劍法。市面上的武當劍都是單練的,而且基本是表演用套路。所以怎麼去了解那一套「武當對劍」就成了問題,也許是我運氣好,當時我家對面的小區里來了一位會武術的火居道士,據說是武當山上剛下來的,我於是抱著問題去問他,可惜的是他也不會,但是我從他那兒得到一個線索:1931年民國大東書局出版過一本「武當劍譜」,據說有武當對劍的招數。

這本書我並沒有找到,但意外發現有後人整理過上面的內容,重新出版了新書——我最終找到了武當對劍的劍術,與《劍法大要》的理論結合,從前對於劍術的一些疑惑就一下子解開了。這個過程說得輕描淡寫,但由於本人當時是中學生,雖然明天念念不忘,但是依舊前後花了兩三年。

除卻找書,搜尋劍譜的過程比較困難之外,令我憔悴的更多是來源於精神層面上的壓力:我在搜索劍譜的時候依舊沒有忘記與人比武,由於地處嶺南,我原先學習過洪拳和詠春,加之廣州有類似的擬真兵器團體,所以切磋武藝是常態。我在這幾年裡與德國Mayer劍術,日本劍術,英國的saber軍刀,太極刀,傳統刀牌都有過交手,有時候實在是用不了中國劍,只好用以前學過的雙手刀法與人切磋,用這樣的武功是不會處於下風的,但是心理上總是過意不去——我用的雙手刀法是各門各派中西武術雜糅的產物,雖然我覺得還挺厲害,但覺得畢竟不是純粹的中國武術,而且棄用中國劍術,說明其仍然式微,這還是中國武術的一種失敗,所以內心其實很煎熬,也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好在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想想還是挺不容易的。

最後是驀然回首人在燈火闌珊處:說到這兒我就很想感嘆一句,中國文化實在很奇妙。無論是武術還是道經,佛經,不懂的時候看著覺得很迷糊,覺得前人說話太多遮掩。真正知道了是怎麼回事,又覺得前人真是不藏私,好東西書上都說了。我對劍術的認識由於個人水平所限,至今沒能夠有更深一步的體會,但就我對於劍術的認知而言,確實有此感覺。

古人說劍術如「狸貓撲鼠」,以前覺得這都是前人誇大的修辭。但讓我真正站在古傳劍術的大門口的,就是這句被說爛了的話。我記得有一次北京來了厲害的高手,要與我們的兵器團體切磋,那天是晚上,在一所大學的運動場裡面,我無意看到了貓上牆和受驚時候的樣子,然後一下子就明白了劍術所需要的「感覺」,這種東西說不清楚,感覺對了,東西就對了。後來用劍與人對敵切磋,都是憑藉這樣一種感覺——這不一定是很厲害的境界,但我明白確實是傳統劍術的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避青入紅」,這個是劍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所掌握得比較好的。古人管兵器叫「青」,人身叫「紅」,用劍其實只需要用到前面兩三寸的劍尖即可。正如前面所說,中國劍輕靈,難以接架,所以與人對敵,經量不去格擋對手兵器,而是在閃避之後尋找縫隙進攻,所以劍術其實很精緻,因為別人可能式猛招沉,氣勢很大,但劍術就是須臾之間即出即收,一點見紅。

競技套路中的點劍其實很有這個意思,最是講究輕靈,類似的還有武當劍的「抽」字決,對此書中的解釋是「如執小錘叩鐘」——這麼解釋動作,輕重毫釐一眼就看出來了。

圖為武當劍法大要的「避青入紅

圖為本人在粵期間與人交手的圖,綠衣服者為本人,對手使用日本打刀。

至於學習《老架達摩劍》是後來的事情了,我這時已經學了形意拳,就結合武當劍的技擊技巧,形意拳的發勁和達摩劍的套路來練習,而且帶上了攻防意念,雖然是單練,但是因為先前已經知道了對劍的要訣和招式,加上我有過的實戰經驗,所以練的時候都會有假想敵。到達摩劍的時候,我的劍術又有了一些精進,這時候才真正懂得一些算得上是劍法的劍法。

至此方知,我從競技套路,到尋找劍學的奧妙,直至找到,練習,有了頓悟,其實繞了一圈,最後發現,劍術真的只是「狸貓撲鼠」一樣的境界,如此簡單,但又涵蓋著高深的技擊理論——我現在僅僅止步於此,但劍術津涯浩瀚,我所學的只是冰山一角。水平局限,導致我在切磋的時候也是有輸有贏。我記得有一次自己很輕乎,結果被一個用雙手刀的打得狗血淋頭…當然這也和劍本身的局限性有關,但這不是本問題的重點,所以先不說了。

現在在學習宋氏形意,形意門劍術還有獨到之處,這將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還有一點其實我忘了說,學劍對我自身而言最大的一點注意就是磨礪心性。因為我學劍切磋,歷經過生死關頭。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想試試真劍試合——就是相互用真劍演武,結果出了事故,對手的刀差點劈到我的脖子上,我用手抓了一下他的刀,結果去縫了針,事故現場部分圖片我還有保留:

這件事使得我左手指神經受損,所以我現在左手中指有一邊是沒有知覺的了,不過自此後感覺心境一下子變了,面對再緊急的事情都能基本保持冷靜和淡定,日本禪宗有過這樣一句話:「擊碎生死關頭,便見一念不生,前後際斷處,方能出生入死,如同遊戲之類。」我當時看著那一刀劈過來,一陣激靈,隨後就頓時內心空空蕩蕩,真是了無掛礙。這一次出生入死的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也學佛學道,感覺這一刀有禪宗當頭棒喝之妙。雖然說身體上受到了傷殘,但是練了性,也算是我學劍所得的機鋒吧。

最後說一句,想要知道武當劍是個什麼風格,可以去看看《卧虎藏龍》,李慕白和玉嬌龍在寺廟外面打的那一架,用的劍法真得很「劍法」。


謝邀。

就我一個練傳統劍法的么?

好吧。其實也是枯燥無趣的。要練很多力量和協調性。手裡多了幾斤鐵真不是開玩笑的。基礎動作要十分熟練,每天練個幾百下的。腰腿得好,腕力得足……虎口要禁得起折磨……

好吧,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難的是你要熟悉你的兵器,老師的教法是每天都要摸摸它,沒事就要拿著它。熟悉它的一切,直到最後這劍如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這很重要,不是開玩笑。

因為,最後它必須是你身上帶尖帶刃的一個肢體,你不是在揮舞它,那不是內家劍術,你是帶著它運動,如果不熟悉你的劍,那麼你的勁力就不能傳到劍身,那麼,你就必須依賴揮砍等大幅度動作才能達到目的,那麼,你就被局限住了。而內家劍更注重的身形步法的靈活,所以必須要求身、劍各自發揮其本身該有作用,不依賴別的作為補充。所以對於劍的熟悉就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了。

這是練傳統劍的體驗。


瀉藥

對上任何人都可以有平等的心態。即使位高權重者,不過一劍可斬。

練劍很快樂,真的。


劍術,唔傳統武術裡面的也算吧

樓上各種高大上的體驗講真都沒有

但是劍作為師父傳下來的兵器之一還是踏踏實實的練過幾年

主要體驗的話

1.正兒八經學刀學劍的絕對不會拿著刀劍對著人玩鬧,這是第一課。就算一開始不說,回頭敢拿著對著人玩,也會被師父打死。而且,也幾乎沒有正經練武的孩子被武俠劇洗腦各種模仿鬧騰,因為知道並不好玩,也不好看,並且容易傷人。

2.正經功夫是真的不!好!看!看著比賽里好看的劍法基本都是套路!套路!

反正,作為一隻虛榮心爆棚的妹子,我幾乎不會讓認識的人看到我練功的樣子,覺得實在枯燥也不好看。


個人愛好軍刀(sabre),按英國的教材練。

感覺一開始就是累,各種累,還因為姿勢不對和訓練量過大而傷到了自己……

後來參加了對練,與水平更高的人交流的確可以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水平。

主要是軍刀的招式簡單,無非就是7劈砍7防守3突刺之類的各種組合,自己一個人也好練。


瀉藥

枯燥,淤青,肌肉酸脹,技術瓶頸。以及沒有直觀感受和階段成就的進步…只是無端的喜歡,否則真的煎熬


題主問的是劍術,好幾個答案都寫成劍道了,提高姿勢水平啊。

關於劍術劍道的區別,答案就是: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一個是生存伎倆,一個是一項運動。簡單的例子:八相構是很多劍術流派中很重要的一個kamae,對付特定情況有奇效;但是劍道比賽中基本是見不到八相構的。為何?因為八相適合袈裟斬和群P,不適合劍道比賽。


枯燥


基礎階段:重複重複重複,糾正糾正糾正

進階階段:重複重複重複,糾正糾正糾正

以及,試合時被打到崩潰流淚,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廢物。

最後有進步或者考試通過時會得到滿足。


樓上好些答主練的不是劍術,而是仙術。那位玩「真劍試合」的屬於作死,只是命不該絕。

真正的劍術,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只是一些使用利器的技術,跟切菜的技術差不多,熟能生巧,但也就到這了。劍術並沒有可以應用的地方,只能用訓練道具玩各種打點得分的遊戲,所以想真正提高實戰水平是很難的,這方面還不如切菜。


高中體育選修的時候選過劍法,當初被我們嬉笑著稱作「玉女劍法」的初級劍法,練了一學期,現在除了最炫的動作,其他的基本都忘記了。

但是當時覺得一套劍法打下來真的是行雲流水好有俠骨柔腸的感覺。

上班後曾經一度迷戀公園裡老太太早上練的劍,本來還想加入,好好拜個老太太學一學。

奈何每天早上都起不來…

夜半答題,好餓,好想喝羊雜湯。


不是古籍詭秘,是你沒通

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

不是古籍沒有,是你不用

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淺

不是古籍太老,是你幼稚

不是古籍應棄,是你自棄

不是古籍玄虛,是你空虛

——關亨九《武當修真密籍補遺》

轉載,有意見請去找原作者約架.....O(∩_∩)O~


打算學習劍術時:卧槽好帥我想學

第一節課:感覺自己好厲害

開始加訓練量:館長,放我走,我不要練了,放窩走_(:з」∠)_

對戰:來一決勝負吧!

對戰之後:萬能的朋友圈,請問骨科哪家看的好?急急急!


嗯,怎麼說呢。系統接觸過真劍劍術或者有真劍試斬經驗的人,會比較強調刃筋(也叫刀路)的概念。

在試斬的時候,就我個人而言,我會十分注意自己身體的細節,以讓刀刃平穩地沿著斬擊線通過目標。其實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很多人覺得只要「刀砍到對方」就完事,卻沒想到過能不能造成有效斬擊。比如說單手斷腿這個技巧,有些很有功力的師傅能夠做到這點,但是更多的人連一個基本的袈裟斬的刃筋都無法保證,遑論單手技巧和其他奇怪姿勢的斬擊。(注意我說的是斷腿,真的砍到腿的話可能斷就不會當場斷掉,但是倒在地上失去戰鬥力還是沒問題的)

我其實想了一堆,但是感覺回答不切題,所以就選了一點好像沾點邊的東西,希望對問主有所幫助


學了一學期仍然不會捅人,而且差點掛科。


我還學過幾年擊劍,用的是重劍,要不要說說呢?

學過幾年武當松溪白虹劍,我試著把當時的感覺描述出來啊

總體感受就是感覺練的多了,練到最後能一口氣把整套劍法走下來時,整個人是隨著劍走的,隨著劍行動的,人的意識是模糊的,眼中的一切都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清,只知道劍在走,人的意識寄托在手中劍上,但是精神是高度集中的,現在都還記得那一擊白牛轉角的力量感和逆水行舟糾纏之意。

我是舞劍的,我感覺練劍時的自己是在跳舞一樣,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揮刀橫斷,時而輕捻復挑,時而力能拔山,時而糾纏不休,時而斷絲千仞。總之我對「人隨意走,意隨劍走」感觸比較深,練劍練到一定程度,某些時刻,人就把對身體的控制權交給劍或者說劍勢了。

通俗的說,就是我練劍練嗨時,就感覺自己隨時都要飛天了似的,也感覺自己就像飛天中的天女似的(現在一想,當時還有個感觸就是人的身體真的好沉重啊),請各位腦補一下一名180的大漢手握1.2m鐵劍,在廣場是轉來轉去的哈哈哈,話說我的劍是1.2m長,1.5kg的,因為雙臂力量比較大,所以用1kg一下的會很飄啊,現在這個用起來失其靈動,但更有力量啊!


本人五年級到初二期間在市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學習武術,長拳一直在練,但水平真的很爛,在隊里算差的

男子運動員的器械一般先學刀棍,也練過一點點劍術。

首先,毋庸置疑,劍有「百刃之君」的稱號,劍術是刀槍劍棍四種器械里最瀟洒的一種,武術里有「刀如猛虎,劍如飛鳳,混掃一大片,槍札一條線」的諺語,劍術練得好,那打起來絕對相當帥氣瀟洒,這沒得說的。

其次,劍術對運動員的身法、柔韌性要求非常高,因為只有身體的柔韌性好,才能體現出劍術的瀟洒、靈活的美感來,所以劍術往往適合女運動員練習,練習劍術時往往要先進行腰身的練習,因為經常會有翻腰轉身等動作。

劍術有六種基本劍法,刺點崩撩劈掛,除此之外,還有穿劍、雲劍等等,我感覺雲劍是最難的最容易失誤的。

總而言之,練習劍術給我的最大的感覺就是:柔韌性一定要練好!!!不然練不出來


短兵也是劍術演變來的。

只能說,劍術拳術槍術等各種武術都要系統科學訓練。單招,步法,組合,體能,意識,一個都不能少,跟現代搏擊、摔跤、擊劍等訓練大體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說很吃功夫。勁什麼的不也是從這些東西上出來的嘛。而現在武術那麼樸素實在的東西硬是有那麼多騙子玩單手破裸絞震碎西瓜凌空擊人的把戲,真可惡。


手好疼 。

腦袋好疼。

大腿也好疼。

再打我就要疼哭了。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時代變了,很多都失傳了。現在不像古代,當時會使刀槍劍棍就像現在又有槍又會射擊一樣,古代武術器械為主,拳腳為輔所以還是蠻厲害的,畢竟需求在那裡。我是練五行通背的,別的門派我不好妄加猜測就說說自己吧,我聽說過的通背拳器械除了四樣刀槍劍棍還有很多,判官筆九節鞭等等,但是真正好用科學的還要屬通背三絕藝的刀和槍。通背本來是有一個奇形劍,祖師爺修劍痴愛劍如痴,但我估計他老人家自己也不會太看好那套劍法。判官筆什麼的都是後人加的,並且實際上的走法都比較屬於八卦掌,所以要說它們是通背的確實不妥。那就剩下刀和槍了,槍我可以大言不慚的說,那是絕對的絕藝,追根溯源大體上屬於前唐的羅家槍和宋朝的楊家梨花槍,原名斷門槍,槍法本來都是單操手,實戰時運用自如,變化多端,神鬼莫測而槍套路則被選為全國甲級槍,通背拳早年也是只靠槍法發家,不是沒有道理。通背刀主要來源於趙勝單刀法,也是單操手,八法三十六式,無刀花,無纏頭裹腦,刀法樸實無華,刀刀切手剁腕劈要害,又結為單個套路,非常實用。當然了,所有器械的前提都是精湛的拳法。說了這麼多還是要回答問題,個人認為劍自古以來更側重於近身防禦和更多的文化意義,就像軍官配手槍一樣,如果非要讓劍破槍破棍甚至破刀都是不現實的,頗有些武俠小說的幻想了。如果說題主想學劍為了修身養性,那當然沒問題了,但如果為了技擊較一械之長短,則大可以考慮別的兵器。最後就是想說說武俠小說的事,武俠畢竟是文學作品,作者寄予了很多深層意思,所以武俠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武學論述,當然人不能沉迷於此,但是過分批判也是沒有意義的。還有,說了那麼多關於通背的並不是想說通背怎麼怎麼好,而是想說既然通背都有科學的合理的功夫,那麼全中國武術門派不計其數,高手如雲,怎麼會都是花拳秀腳不堪一擊呢?所以說不要過度迷信什麼劍道和德國擊劍,不一樣的情況要說不一樣的話,現在文明法治社會,械鬥已經越來越少見,學好老祖宗留下來的真正遺產並將其發揚光大才是正道!


不是那位吹什麼范瞎子的有意義么。。。從頭到尾,就感覺你他娘的就是來推銷的二路貨。。。

念念叨叨一大套,最後全是霧裡花,一點乾貨沒有,推銷一大堆殺人的東西,那他娘的誰還練,直接練劍術去了。

要麼就擒拿靠譜,剩下再就是詠春,其他的,拉散吧啊,至少十二十年好不?


看到有個回答貶低國術,且且有數十人贊同,心中甚疼!無知之人何其可恨,本就傳承不易,還受人誤解和嘲笑!祖先泉下有知,恨不得殺你百遍!你若無知,莫誤人子弟!魯迅先生曾說國人之卑劣,今日一見,果不虛傳!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史就是戰爭史,留下來的搏殺之術何其多!子孫不良,使其遺喪!國之悲哀,難怪學士多言:崖山之後,再無中華!華夏之血,稀薄至此!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歷史上的新選組?
為何劍道愛好者和日本古劍術愛好者經常互相抨擊?
不同武術之間有較量的可能性嗎?
中國單手劍術和歐洲單手劍術有什麼異同?
劍道為什麼要氣合?

TAG:劍術 | 運動 | 冷兵器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