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但就是讀不下去,而且讀不懂?有沒有人真的按照書里的方法去練習讀書?效果呢?

如果這本書真有評論的那麼好,為什麼我讀不下去?讀這本書就像在啃硬骨頭,那麼這還算得上是好的實用書籍嗎?請大神指導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題主你好,我前不久也正好看完了這本書,也是用了幾天的時間才費力看完的,雖然我不是什麼大神,但我還是希望在這裡和你分享下我的經驗和見解。

首先,這本書肯定是好書無疑,為何呢?因為如書中提出的標準而講,它的確提高了我對閱讀的認知水平,讓我收穫到了不少閱讀技巧,因為我認可書中提出的標準,並且也感受到了這種標準下的閱讀帶給我的好處。

那麼,為什麼我們讀起來時會有一點磕磕絆絆的感覺呢?我想這可能就是由於我們之前長期的錯誤的閱讀習慣所導致的結果。我本人之前很少閱讀實用型或者論述型的書,大部分都是閱讀的小說、歷史類書籍,因此我習慣了流暢地閱讀,而很少停下來仔細思考的習慣,哪怕碰見幾處很難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暫時跳過,因為對於整本小說來說一小段的無法理解並不影響整體理解。但是上大學後,必然開始接觸更廣泛類型的書籍,這時候我便發現自己以前的閱讀習慣給自己造成了很大困擾,自己不習慣一邊看一邊聽下來仔細梳理思考文章脈絡,從而導致出現很大的閱讀障礙,自己精經常碰見一兩個難點就很難繼續下去,每次讀了一會就會覺得很累了,因此這類書籍的閱讀時間往往花費很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這本書其實是很早就開始聽說過的,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去讀過,可能是覺得沒必要,但後來自己的閱讀範圍更廣後才意識到自己不讀不可了,於是乎才開始在網上找到資源用了幾天的時間讀完。

這本書我也會覺得很難讀下去,因為它是實用型的書,你想要學習到裡面的內容就得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而這本書每一章每一頁都是對於讀書方法的詳細指導和解釋,這些必須都要全部完全仔細理解才能掌握,而這種長時間閱讀中的用腦理解,就會耗費你的精力,從而讓你產生疲勞困頓的感覺,時間一久便會使你反感,有了覺得難以讀懂的抗拒感。但是由於在書中學習到了要如何閱讀實用型書籍的方法,你難免會受到書中影響想要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努力讀懂掌握這本書,由此可能使你」強迫「自己閱讀,而非是自己在主動閱讀。

由此,我的建議是題主可以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看多少頁,並且保證自己要全部讀懂。或者直接一次性看完,中途有暫時無法理解的可以先跳過,看完後你也至少能掌握書中的核心思想,如果你覺得這些對你啟發很大的話再來回過頭來把不懂的細節再看一遍。

另外,由於本書是上個世紀寫的,很多的閱讀方法都是針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來寫的,但如今網路已經如此發達,所以要適當地把書中提到的查找資料的方法和網路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就算是一本絕世好書,你也不必強迫自己從頭到尾讀懂它。讀書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通過讀書解決了你的問題,改變了你的想法和行為,才產生了價值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出的「主題閱讀」這個觀念完全改變了我原有的讀書模式,所以這是我心裡的五星類書籍。如果說一般閱讀法是漫無目的地、興之所至、一本一本地讀書,那「主題閱讀」就是圍繞一個問題,目的明確地,一系列一系列地讀書,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更費心力,但是收穫也絕對是倍數級的。

以下內容,算是我結合自身經驗摸索出的「主題閱讀」模式:

「主題閱讀」的四個步驟:

1.針對某一主題,細化出一個問題列表(問題)

2.圍繞這一主題,給自己列出書單(選書)

3.每讀完一本書,用三句話進行概括(閱讀)

4.寫一篇小文章,給出問題的答案(回答)

例如: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在讀書方面有很多困惑,例如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做讀書筆記,但是好像嘛嘛作用都沒有,例如書店裡爛書太多,不知道從哪裡才能找到好書,例如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不知道怎麼才能提高讀書的效率。所以我把「閱讀」定為了一個要解決的主題

然後,針對「閱讀」這個主題,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存有疑惑的地方,儘可能細、儘可能多地列出了一個問題列表

什麼才算是有效率的閱讀?怎樣做到呢?

如何做讀書筆記?

怎麼提高閱讀速度?

從哪些渠道才能找到好書?

有必要買電子書閱讀器嗎?

一年一百本或是一天一本書之類的說法有道理嗎?讀書的質和量到底哪個重要?

怎麼保證讀書時間?

厲害的人都有哪些特別的閱讀方法?

.............等等

問題已經列出來了,該去哪裡找答案呢?

通過噹噹、亞馬遜、知乎、豆瓣等渠道,搜集了一系列與「閱讀」相關的書籍。例如和「閱讀」直接相關的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二志成的《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金克木的《書讀完了》,以及部分章節和「閱讀」有關的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勝間和代的《白骨精學習法》、《第一金榜讀書法》等等。還找到了「李敖有話說」、TED、朝夕日曆上的有關視頻、音頻,以及知乎、簡書上的網路文章作為補充。

每看完一本書,一段視頻或是一篇文章,就用三句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學到的內容。三句話就夠了,畢竟我們不是在做摘抄,沒必要在這上面花太多時間。真正的學習是提升理解力,而非記憶知識或信息,如果你只能重複作者觀點,或是做語序上的調整,或是使用語句過多,那你可能並沒有真正理解。

攻克完這一堆資料,我之前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解答。更重要的是,針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會給出不同的思路和回答,觀點的矛盾反而讓我有所對比思考,由此得到了更完善的答案。如果只看一本書,這本書也許給出了一個很不錯的答案,但是未必適用於你,你也沒有對比和思考。例如對於讀書是質還是量重要這個問題,《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和《白骨精學習法》提倡以一周多本甚至是一天一本的量閱讀,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而《書讀完了》則更贊成從經典書籍開始讀,其他次級的書則可看可不看,不必讀貪多。各有各的道理,需要讀者自己取捨。

最後,我寫了一篇小文章,就像寫論文一樣,對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因為讀寫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輸入自然應該有輸出。思考更傾向於用文字和言語表述出來,表述的這個過程會讓思路更加清晰。

這個過程看起來可能有點麻煩,但是就像學打球一樣,一開始可能有點笨手笨腳,但是熟練以後,就像條件反射一樣簡單,不需要太多思考,就順暢地運行起來了。

微信公眾號:方糖筆記(fangtangbiji)


我在我的「我幫你讀」專欄上有一篇精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文章,包括重點、感想、筆記和摘錄,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不過感興趣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我幫你讀 - 知乎專欄

內容摘錄如下。如果想看排版好的版本,讀起來舒服些,還請點開我的專欄去瞅瞅。

(本文為筆者原創,非商業用途轉載請在最顯眼處署名作者並給出鏈接,商業用途請聯繫筆者)

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閱讀」相關的關鍵詞,那「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對閱讀感興趣的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也應該有道聽途說這本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讀完以後,發現本書雖然條理清晰,不過有不少部分過於冗長,文字平鋪直敘,如果不是對閱讀有很深感觸和愛好的人,難免會有地方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我搜了搜,覺得網上的大多數書評以摘錄和綱要為主,但是讀了這些摘錄和綱要,也並不會很好地增進對這本書的理解,最多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甚至都很難引起人們繼續去讀原作的興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寫下這一篇文章。

如果是第一次來讀「我幫你讀」系列文章,那麼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在本系列的下一篇中,我將會用馮友蘭的著作,為大家梳理出中國哲學的歷史脈絡,請感興趣的人來讀一讀:我幫你讀:「中國哲學簡史」。

另外,我在「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中也有提到,如果有哪部書籍讓你覺得會值得我來寫一篇如此文字的,請根據該鏈接中的規則推薦出來,我不會遺漏,所有提出的書目都會去認真考慮,望圖能夠海納百川。

本文寫下來,一個是給我自己做參考和複習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沒有時間、精力或耐心通讀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本文的重點,結構和有趣之處,我希望本文能夠篩選出本書的冗餘和過時的部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原作,在讀完了本文之後,你只需要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特定的你感興趣的章節去繼續深入,就能對閱讀你感興趣書籍的技巧達到相當程度的把握。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部實用性著作,不如說是一部規範性質的工具書。這部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們應該早已經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寫出一部可操作的讀書規範來,而不是想只是告訴讀者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一般讀者而言,讓本文的實際可讀性變得只有更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閱讀方式的所有部分感興趣。文中還有相當的篇幅為不同類型的書來分門別類地指導,讀者們如果對某一個類型的書感興趣,可以單獨去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所以本書多少也有工具書的功能在內。

大家請記住,「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於1940年,大幅再版於1972年,本書的作者們: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是不可能預見到至少40餘年後我們的現代閱讀方式和素質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對現代人們很有用的閱讀技巧,比如說最明顯的:閱讀非紙質著作的技巧。請大家在學習本書教導的方法的過程中,不忘隨機應變,以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現代閱讀習慣和需求的閱讀方式。

本書重點

(這個部分是總結概括性部分,是我認為本文中讀者們最應該學到的部分,還是一個簡單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書特書,只能就其主幹。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閱讀筆記,還不滿足的話,請去閱讀對應的原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目的:幫助讀者了解應該如何主動地以增強理解力為目的地讀書。

本書中在其二十一個章節中,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反覆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對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興趣,或者讀完了以後兩三天就忘記了所有本書所講的內容,那麼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讀者都可以在今後閱讀的時候把「主動」二字銘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規則規範,都是建立在這二字之上。讀書的過程不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好像是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一樣,書中的或隱或顯的財富都要讀者去主動地探索搜尋。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越好。

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單劃分為為了獲得資訊,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為了獲得資訊為目的去閱讀,比如讀書讀報讀一些簡單的小說,並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所以並不在該書中詳細談論。而為了增加理解力的書籍的作者,是本來某方面水平就比讀者高出一截,所以讀者需要反覆精細地閱讀才能夠讀好。

讀者面對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裡提出四個要回答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貫穿了所有類型的閱讀始末,無論讀什麼樣的書籍,都應該問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變種):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內容真實嗎?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文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其中檢視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分析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問題。每後一個層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層次的基礎之上。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最為繁複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閱讀之上。前三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層層深入地教會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而主題閱讀是指導關於一個主題閱讀相關的多部著作。

基礎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識字斷句,從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話都在說些什麼。我們在中小學就基本上度過了這個階段,不過對於一些文字詰屈聱牙,段落冗長拗口的書籍,我們仍然要回過頭來進行這個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指的是簡單瀏覽書籍並掌握其大意。通過閱讀書頁、序言、目錄和快速瀏覽全文,達到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本文在講什麼的目的。檢視閱讀用途最廣泛的,就是在根據情況挑選所需要的書籍或書籍章節的時候了。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本書,或這本書的哪些章節是我們想要閱讀的。第四個閱讀層次:主題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檢視閱讀甄選出需要研讀的書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見這個層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閱讀是本文著墨最重的部分,作者總結出共三個階段十五條規則,涵蓋了仔細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閱讀完成後的評論和批判的一般規則和特別標準。作者提倡由點到面的分析方式,從關鍵字到句式段落到整體架構,來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讀者不妨列出一個大綱來,並且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作者的觀點,以此來確定自己對該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評論作品觀點的規則。評論者必須要在確實了解了作品的情況下,理性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評論。如果要負面批評一部作品,要確定批評的內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無疑能夠讓網路環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紛雜困擾。

分析閱讀之後,作者還簡要地談起了多種書籍的不同閱讀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傳記、當前事件、文摘、科學、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長,包含了該種類書籍的定義、規範,閱讀規則和閱讀的難易點判斷等等。

為了給大家一個用時參考,我們不妨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如果進行檢視閱讀的話,大概耗時,根據詳細程度的不同應該在15分鐘-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讀完,應該是用不到兩個小時的。而這次完整的分析閱讀,花費了我大概15-20小時。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用時的區別。想當然,這十倍的用時差距讓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並舒服地寫下此篇文章。

主題閱讀是本書最後的壓軸。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寫一篇引經據典的論文,我們要用到的事實上就是主題閱讀了。再有了一個想要研習的主題以後,我們可以通過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主題工具書等等工具來確定下一個我們可能要接觸的書目清單,然後利用檢視閱讀掃蕩過去,判斷出書籍及其章節的有用無用。在和作者達成用詞用句的共識之後,理清楚問題和議題的界限,並展開分析討論。

在主題閱讀中,分析討論環節——這個我們看來是所有步驟中的重中之重,僅僅被放在了五個步驟的最後一步。作者讓這一部分偏安一隅,應該是想要強調:達成共識、理清問題和界定議題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我們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確定下來我們應該支持哪個主旨或主張,而是應該讓議題的答案立足於順序清楚的討論本身,也就是說,把雙方的理論根據不同議題一個一個有序地陳列出來。我們在實際情況中,進行主題閱讀很可能是為了研究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有確切偏向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完成主題閱讀以後,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我們到底要站在哪邊。

最後,我們沒有必要對所有書籍都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方法。對於一些普通的讀物,我們只需要一覽而過即可。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書籍,才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我們會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能力去肢解重組文字的含義。而當我們有個想法在腦袋裡,或者想要就一個主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主題閱讀了。

讀書筆記

因為讀書筆記較長,所以我單獨又開了一篇文章專門貼上我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我隨手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後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後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請大家在新窗口打開鏈接,這樣也好和本文有所照應。「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句段摘錄

所有摘錄都是本書中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言語,雖然單獨的摘錄並不能體現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構,不過卻對了解本文的文風和深刻的內涵大有裨益。因為摘錄沒有原創性,而且所佔篇幅同樣較長,我貼在了單獨的一片文章里:「如何閱讀一本書」句段摘錄 。想要真正了解這本書內涵、風格和思想底氣的,請不要放過這一篇摘錄。

結語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僅不會去主動閱讀,更有把讀書之人附上「無用」「書呆」「不合群」的標籤敬而遠之的,實乃黑白不分之大謬。秀才遇到兵,歷史上不乏有高階級知識精英被普通人群體打壓的情況,遠至秦皇焚書坑儒,近至幾十年前的十年浩劫,無不讓人扼腕反思。如果人們依附的社會之大流清濁不分,那該社會的精神面貌就永遠不會昂揚,求知慾望就永遠不會得到合理地彰顯。

「如何閱讀一本書」並不能夠幫助人們打開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書,不能幫助人們培養起閱讀的愛好,不過卻能幫助我們讀書之人理清閱讀的思路,找到適合我們的閱讀方式。僅此一條理由,以閱讀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讓本書繼續流傳於世了。

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靈鈞。

http://weixin.qq.com/r/TEkrMyDEvH3DrWRQ9xx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大大,教你看一本書《快速閱讀》 你把這本書看完了,就對於讀書感覺就跟吃飯樣簡單了


我書在網上看完這本書的。這本書對閱讀認知寫得很前面,而且書上很多方法也容易操作。不知道你為何有讀不下去的想法?可能跟閱讀偏好有關吧!如果你嘗試讀一讀心理學有關認知理論章節,會感覺那樣閱讀體驗難度更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大腦對此類信息加工比較慢,或者相關語料不足。無論什麼樣,感覺有困難就是開始自我反思了。


首先書有些啰嗦,

再者,翻譯的不是很好,尤其是長句,讀起來費勁。

我讀的時候,效率不是很高。

讀書的時候,建議你把重要的話畫下來,一般來說,這句重要的話後面就是長篇的闡述。

這本書結構很清晰,很按照規矩來,所以建議你看完了,在認真翻一翻,把其中的畫了線的,重要的思想,再看看,就會很通暢。

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看,每天看一些,這樣比較好。

挺諷刺的是題主的話:

「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不下去有的原因之一:此書翻譯有很大問題,我一度懷疑譯者是將原文放到百度翻譯隨便調整了一下語序就拿出來了。

原因之二:其中還引用了很多西方著作,增加了閱讀難度。(建議對於後面的建議閱讀書目掃兩眼就行了,不用較真。)

把自己的筆記簡單摘錄如下:

書名即全書的主旨。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核心觀點:1.現代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著我們的理解力。媒體經過精心設計, 使得思想相同虛設,影響著讀者的思考。

2.良好的閱讀:主動閱讀+閱讀技巧

3.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很明白,等於與作者的思想一模一樣,這本書的訊息只是將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們便共同了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所以要讀那些思維層次比自己高的書。

4.報紙、雜誌等僅僅能提高資訊,並無法提高個人理解能力。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skimming systematically)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

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檢視閱讀第一步:有系統的略讀或者粗讀

目標: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時間仔細讀

(1)快速看書名頁,再看序或者前言

(2)研究目錄頁

(3)如果有索引,檢閱一下

(4)看一下書皮上的作者、作品簡介

(5)目錄若很概略,挑幾個跟題目息息相關的篇章來讀。

(6)隨便翻閱,讀幾段、幾頁。

2.檢視閱讀第二步:粗淺的閱讀

核心觀點: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索。

閱讀速度問題:1.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檢視閱讀的兩步都應該快速閱讀。

2.避免在文字上逗留、回讀。(訓練方法:手指指著文字,速度略快於眼睛的感覺,強迫眼睛跟上手指,並逐漸加速)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關於一本書,要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1、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主題以及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

2、找出論點(找線索)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部分或者全部有道理?

4、這本書對於我有什麼意義?

第二篇 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第十一章 贊同或者反對作者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分析閱讀步驟總結: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六七章)

1、書的分類:虛構的小說類 Vs.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①實用性Vs.②理論性)

2、使用簡短的幾句話概述整本書的內容

3、列出書中重要篇章,說明如何按照順序構成的整體架構。列出整本書的大綱、各個部分的大綱。(如,一本書分一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有大體三段,其中第一段的重點是123第二段的重點是12第三段的重點是1234 二三部分類似)

4、找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八九章)

5、理解作者的文中的關鍵字,與作者在字詞上達成一致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主旨

7、找出作者主旨,並找出作者的論據,前因後果。

8、確定作者解決、未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的原則(十一十二章)

核心觀點:公正地評述一本書,1、要求完整的了解一本書,不要急於批評;

2、區分真知與偏見

3、為自己的觀點找出依據。

第三篇 閱讀不通讀物的方法(十三——十九章)

概述:主要介紹了閱讀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歷史、科學、數學、哲學、社科類書籍的方法。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起因:對於一個特定問題,所牽涉的絕對不止一本書而已。

主題閱讀的準備:

首先收集書單,檢視閱讀書單上的所有書,對書中內容有個大概了解,確定書中談的內容對探究課題到底有無作用。

其次,檢視閱讀確定好相關書籍之後開始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步驟

一、找到相關章節:關心的重點是我們要研究的主題,而不是書本身。

二、眾多作者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要引領作者與自己達成共識。

三、理清問題:列出自己的問題,然後讓作者來回答。

四、界定議題。

五、分析討論。(面面俱到,而且自己不預設立場。)


我覺得這本不是用來「讀」的。做個思維導圖就很清楚了,書里很多方法相當好用。


按照書中的規則再讀一遍。


對於沒有功利性目的而去讀的書,讀不下去就別讀了,它不適合現在的你。有可能是你夠不著它,有可能是它配不上你,也有可能是你水平足夠讀它了但是就是對它提不起興趣來。讀書是件快樂的事,能讀則讀。


我之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後來的解決辦法是:補充些基礎+多讀幾遍。

1. 補充基礎:因為這本書內容比較密集詳細,讀起來吃力,我就先找了一本《超級快速閱讀》來看,這本書屬於難度小,可以一口氣看完的,並且裡面的一些觀點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都有說明。這樣打個底兒,同時引出更多自己的思考,然後再去看更深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好多了。

2. 多讀幾遍:這個方法也是從這本書里學到的。

第一遍讀目錄什麼的看看他要講啥

第二遍略讀,就是看不懂不知道他為啥舉這麼多例子解釋這些的時候別停,一直讀下去,關注在可以理解的部分上,不理解的地方留個疑問。

第三遍分析閱讀,從頭開始再讀,這回讀你就有心理準備了,之前明白了的部分這次就不會太佔用你的精力,自然的之前不理解的部分因為你帶著問題去讀,就漸漸浮出水面了。

第二遍和第三遍都應該開始記筆記了,第二遍只記個框架——作者主要在說什麼問題,分了幾部分說,每部分有啥觀點。第三遍補充一些細節,比如觀點背後的原理是啥,跟你有什麼關係,你之後打算怎麼去實踐。

從我自己的實踐來看,第三遍就讀者很順暢了,一晚上就讀完了還感慨良多。


這本書我也沒讀完,粗略讀了一下。說說我的心得。

一、非專業書籍

1、不用太詳細,跳讀即可。

找到書的「骨架」,這個骨架,就是書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東西。那些描述,例子,都是骨架的外衣。如果想學習寫作的話,可以看看作者怎樣編織外衣的,如果是單純讀,又趕時間,直接透過外衣,欣賞骨架就行了。

2、選讀。

先挑選一章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讀,讀了之後把相鄰的幾章讀一下,覺得寫得好,再從第一章開始讀,覺得寫得不行,扔之。

二、專業書籍

1、從第1頁開始讀,一邊讀,一邊通過網路來查詢書中不懂的內容,進行延伸

2、做筆記

3、複習,實際操作,根據結果來調整優化方法,反覆實踐,將知識轉為能力


作者翻譯的比谷歌強不了多少,讀起來確實很痛苦,若讀不懂原版,大可看看網上網友的歸納總結便可。


原著英文版就200頁,翻譯的有差不多400頁,多了一半,而那一半全是廢話,準備買一本英文版的來看好了,總比這些中文翻譯的長句好理解.!!

看完後回來添加內容回答

這表示不是弱智也不是文盲,看起來怎麼那麼青澀難懂,一個句子包含兩個否定,一對比原著,就能看出這翻譯水平是不小心翻譯成古文,我要再翻譯成現代文才能大概理解詞義……

強烈建議有能力的人兒還是看英文版


我最近也在看這個書。個人覺得應該是沒有小說那樣有情節,讓你覺得有特別想讀下去的心情。還有就是心情比較浮躁,大家都再說這個書好,可能心裡就期望特別高,然後把看這個書的重點放在了別的地方而不是去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


正在讀這本書,以我淺薄的視野,如果換一位超級大師來翻譯,效果應該會更好。(讀此書必須咖啡助力。)


我也是,下載過來拿起放下很多次,讀的特別反感,等緩過反感的勁又忘記了很多內容。後來我找了個這本書的整理出的讀書筆記看了下核心思想。然後,挑選自己需要看的書籍類型對應相應的章節閱讀。

然後,看相應章節你會發現很多不懂,於是你又從頭大致瀏覽一下,這樣起碼挑起了些你繼續觀看的興趣。僅供參考,只是我對不感興趣的書真的是看不下去,非要等有興趣才能看的類型。

對了……我其實到現在也沒看完這本書。我真的不太喜歡這種類型的書吧,希望有人來解答下,怎麼繼續看完它。

不說了,我繼續看去了,反正睡不著,正好看完睡覺。


跟「副標題」有關。維基百科:How to Read a Book

1940版,the art of getting a liberal education。

1967版,a guide to reading the great books

也就是說,該「實務型的書」是為那些「專業讀者」或想成為「專業讀者」的人準備的。adler 本人就是一直在做 great books 方面的推廣工作。

對非[准]專業讀者而言,本書中的技巧是多餘的,不需要承擔「作為讀者的義務」。


看完大家的回答 才發現 原來不止我一個啊 55555 真後悔沒學好英語


這本書在書中也多次提到,閱讀這種實用類書籍,最關鍵的就是行動。

所以,當你在讀的時候,不妨將書中提到的方法先運用起來。當然,這種做法是有風險的。當你在摒棄舊有的習慣去學習新的讀書方式時,可能會因為慣性和心理舒適區而產生抵觸,這使得這本書越來越難以讀下去。

但是,當你能熟練掌握這種方法,遊刃有餘,你便能大大地提高閱讀效率。


推薦閱讀:

《消失的地平線》究竟想表達什麼?
大家的廁所讀物有哪些?

TAG:書籍推薦 | 讀書方法 | 讀書習慣 | 讀書心得 |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