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以現有科技推想,太空戰爭里激光可靠還是導彈可靠?
如題所述。。。畢竟導彈飛的再慢,在宇宙里可以說射程是無限的,而激光隨著能量的損耗射程還是有限的吧?考慮到這一點,導彈可能依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果激光武器能準確命中來襲導彈,慢速飛行的導彈面對由激光武器組成的反導網似乎又無計可施?請問諸位大神對這對矛盾有什麼看法?
看了一下答案,想說一下自己的觀點。人類早期的宇宙戰爭,受動力的限制,太空艦在空間中的速度不會太快,放在宇宙尺度中如同龜速。而第一批被搬上太空戰艦的武器,則最有可能依舊是動能武器,即導彈、電磁炮甚至是火藥武器。原因無他,動能武器對人類來說更可靠。在絕大多數的交戰距離上,動能武器已經可以對敵人造成足夠的殺傷。有人認為,受能源的限制,宇宙戰的武器平台將呈現大型化,戰機的作用被削弱,宇宙戰的形式將與無畏艦時代的海戰類似,而我覺得甚至很可能與風帆時期的海戰類似,即交戰距離遠小於探測距離。一光秒距離近30萬公里,達到了地月平均距離的近70%,在這個距離上,探測一個目標比較容易,但是摧毀則很難。動能武器受距離限制難以命中,而能量武器則需要耗費極大的能源,戰艦很難在保持機動性的同時輸出足夠的火力。也就是說,如果未來的宇宙戰場還是在地月系或者最遠不超過火星軌道的話,大部分戰鬥都極有可能在一個光秒內展開。到那時,導彈和電磁炮等武器將成為最主要的火力,激光在這個距離上也可以擁有足夠的殺傷力。人類戰艦將重新回到火力與防護並重的時代。
要考慮時間因素。你一枚導彈發出去,要幾天才能命中目標,人家要偵查、要放核彈要幹啥的早就完事了。
謝邀。
先說結論,從實用性上看,導彈和激光都不靠譜。相位武器、裂解武器、極化粒子武器才是大勢所趨!(沒錯我就是星際旅行死忠!)不過按照題主所設定的條件,是以現有科技推想的話,導彈和電磁炮比激光靠譜。雖然導彈的火力持續性很差,但是導彈是唯一能運送核彈頭的載具,在太空艦上可以少量搭載用來投送核彈,核彈的任務可不僅僅是作戰。——————————————————2015/6/25更新—————————————————— @MasterSGT 我不知道你是哪兒看到那群臭不要臉的光暈粉又在吹甲扛無敵了,要我看SG里小灰人的粒子炮都能吊打他們。光暈粉和ST粉爭鬥由來已久,不同世界觀設定的東西沒辦法比較,我對光暈不感冒,只看過小說,給我的感覺就是太空歌劇,而不是正兒八經的硬科幻。以下是乾貨(僅限於ST世界觀):1、造船技術低落,武器落後,船體和護盾不堪一擊
我不知道這個依據從何而來,相位武器的難度比那些激光以及脈衝炮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從目標從本位面抹除分散至不同位面的武器難道比簡單的粒子射擊武器還落後?船體不堪一擊:我不知道他說的是星際艦隊的船體不堪一擊還是ST中所有種族的飛船都不堪一擊,劇中ED(Enterprise-D 進取號D)多次發生護盾失效的情況,並且接連受到光雷和裂解武器的攻擊,但仍然保持了船體的基本完好,穿透都不太發生。 按照劇情介紹和TNG手冊里說明,星際艦隊的船體材料是由一種名為三鈦硬鈾合金(tritanium)的材料為主體構成,硬度是鑽石的21.4倍,其他性質手冊里專業名詞太多我沒試著去翻譯過。另外ST護盾功率可以拿ED為代表,總功率是270萬兆瓦。裝甲防護為二合密鎢鋼與三鈦硬鈾合金,厚度9厘米。2、相位能量武器,這種武器射速非常低,通常只能一發一發來攻擊,而且能量束的速度異常的慢。導致此武器只能在近距離使用,這也是為什麼星際迷航的艦對艦戰鬥通常都發生在目視距離里。另一個弊端就是低出力,強力的進取號D的武器出力只有4.2億瓦。能說出這一段話的人我已經確定他百分百沒看過ST了。銀河級(進取號D的艦級)不是戰艦!銀河級不是戰艦!銀河級不是戰艦!聯邦只有普羅米修斯級和挑戰級是戰艦!其他的飛船都不是戰艦!
銀河級的正確分類應該是大型深空探索艦,兼職星際艦隊主力艦。擁有12條Mk10型相位陣列,360度攻擊無死角,光暈里我幾個和銀英一個尿性,以向前發射為主,要是碰上高機動性的就死定了,而恰巧ST世界觀里所有大型戰艦,包括長寬高3公里的博格方塊和長度10公里的Voth母艦都是機動性好到爆的貨。12條Mk10型相位陣列輸出功率為5萬兆瓦,這是什麼概念自己去算吧,能算出只有4.2億瓦輸出的人腦子被驢踢了就這樣。另外,按照TNG手冊介紹,Mk10型相位陣列穩定有效射程是30萬公里,也就是一光秒距離,初速也正好是一秒,射速不能計算,因為陣列不是炮,你可以在一條陣列上集中功率打出高輸出,在可以在一條陣列上分散出幾十個輸出點用來打小型戰機,這也就是為什麼ST中沒有戰鬥機的原因,戰鬥機沒辦法參與艦隊戰,TNG中有一集就是數個中隊戰鬥機向ED發起攻擊幾秒內團滅。至於為什麼都發生在目視距離,30萬公里來回射擊的片子視覺效果和視距內交戰的視覺效果你覺得哪個好?3、秋風之墩號的主武器是移相位武器的64300倍(6萬5千噸TNT當量2.7x10E14焦耳)六千五百萬噸TNT的武器就拿來吹了我也是醉了,ED的Mk10型相位陣列的性能上面已經說過了,現在來說說星際艦隊的另外兩種武器,光子魚雷和量子魚雷。光子魚雷:ED上主力裝備的是Mk2型光雷,發射器是三座Mk3型5連發魚雷發射管,戰鬥射速每分鐘30發光雷,儲備量275發,由於ST世界觀中神奇的複製機,所以光雷是可以自給自足隨時製造的。光雷的完整尺寸為長2.1米寬0.76米高0.45米。乾重質量247.5千克。最大有效(中等當量威力)射程達到350萬千米。最大飛行速度曲速1(即光速)。物質-反物質被分裝成上萬份,大大增加了湮滅反應的接觸面積。有三檔不同的引爆當量可選。光子魚雷裝填的反物質最多僅1.5千克。中等威力當量為7千萬噸,最大威力由於會導致射程嚴重縮短所以從未使用過。(原因是光雷飛行時損耗的同樣是彈頭內的正反物質。)TNG手冊中光子魚雷部分的譯文,翻譯者百度-星際迷航吧吧主:NCC21382
量子魚雷:具體數據因為手冊中尚未記錄,所以只在Alpha Memory中查到總功率是5.4 x 10^17J。量子魚雷簡介及其原理。待更。這倆都不如重粒子炮靠譜(
管你3721還是4728,一發濃濃的重粒子電漿糊上去,比提高激光照射功率省事多了……非WRAP和定向投射能量護盾時代,太空戰鬥的核心是熱管理和信號管理
帶著發動機的ASM在宇宙空曠的背景下面對艦載先進複合感測器基本上就是明亮的光點一路飛奔,呃,考慮到太空戰的背景,是一路爬行……激光這玩意隨便把什麼粒子扔出去成個雲就能有效削減……無人機靠譜,我是認真的。
與其說是激光導彈之爭,倒不如說是省錢(效率)的比拼,經濟戰。
幻想未來太空戰有點不實在,先拿目前說,目前是飛機導彈之爭,是造航母呢?還是造導彈發射平台艦?很顯然,出於成本的考慮,後者還沒有出來,雖然驅逐艦、護衛艦都能發射導彈,但也沒有一個像航母那樣大的專門發射導彈的平台。
導彈和飛機的攻擊方式不同,平台不同,甚至於飛行方式也不同,但是有幾點是相似的,發動機、燃料、爆炸部、探測以及通訊,這幾樣都是基於相同的原理和技術造出了適用的設備,其中燃料和爆炸部幾乎不值錢,看看二戰消耗多少就知道,剩下的則都非常昂貴。
洲際導彈一發幾億人民幣,戰鬥機也是近似的價格,這在造價上是不分高低的。但是導彈出去就回不來了,而戰鬥機能反覆使用,這就大幅降低了戰鬥機的使用成本。當然導彈不是毫無優勢,導彈飛行速度更快(先上太空再紮下來,同樣的發動機效率速度更快),更容易突破防線,也不用搭上飛行員。
結果明擺著,飛機遠比洲際導彈多,而小導彈則又比飛機多。
同樣的,太空戰爭,也會有兩樣,可以反覆使用的無人機,以及一去不復返的激光炮,這都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導彈反而沒有了。
太空戰術又是怎樣的?
太空艦隊的特性基本移植了海面戰艦,越大越有效率,效率主要在功率上,發動機的功率、探測器的功率、智能計算的功率等等,但是防禦力卻幾乎可以忽略,這導致了第二次無甲時代。
第一次是火槍成為主流的時候,至今步兵都很少披甲,並不是防彈衣+插板擋不住子彈,而是防彈衣效率太低,一個是有效面積,一個是防禦力,最後就是負重,士兵無法長期穿著20公斤以上的防彈衣,也就偶爾應急才用,也僅用部分。
太空艦隊的無甲,不是因為對方武器威力大,而是自身速度太快,鳥能撞壞飛機螺旋槳,太空飛船比飛機要塊幾十倍以上,一顆鉛球就能給戰艦鑿對穿。能披甲不能?肯定能,但不值,飛行的速度都是用高額的燃料、能量換來的,為了防禦,將戰艦重量提升幾倍,其結果就是燃料不足。裝甲越厚,就需要更大的體積以獲得足夠的燃料存儲,但是這樣目標則更加明顯,使得敵方命中率提升,敵人也樂意用更大更昂貴的導彈或激光炮。即使是長十幾公里的超級戰艦,被一發穿甲氫彈內爆,也只能是徹底毀滅,哪怕是極小的太空戰艦,人類目前也造不出來,但是導彈技術非常成熟。
但是,太空戰艦並不能毫無防禦,在無甲時代,只能主動防禦或肉身抵禦,這點在目前戰艦和坦克上也是,反導彈系統就是主動防禦,以攻對攻,而爆炸裝甲則是肉身抵禦,以爆炸減少衝擊力。也就是說,太空戰艦也會具備反導彈系統,依舊延續目前已有的導彈防禦技術。爆炸裝甲則會換成超小型無人機,無人機幾乎是一碰就爆,這樣就能將導彈、激光統統抵禦,是爆炸裝甲的飛行版。但是為了防止無人機連環爆,無人機會以一種陣型排列,爆炸物不會傷害到其他無人機和主艦,這讓我想到了《安德的遊戲》中的箭頭隊形,以無人機自殺式交替掩護主艦前進,這並不靠譜,前面的爆炸物會形成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對太空戰艦的傷害遠比小鳥衝進發動機要大,很可能直接把太空戰艦射成篩子。
為此,我認為,無人機會以一種無障礙的方式排列,損壞的無人機會迅速被替代,並且不會有任何誤傷,由此角度推測,無人機爆炸區是一個變化的三維空間,其內部不能有另一個無人機,這樣會在前進方向的垂面形成一個映射,每個無人機的映射區都不會重疊,簡單來說,就是雁行(剛剛想到),雁行在戰鬥機陣列中常見,但不是必須的,兩者功用有相同也有不同。戰鬥機的雁行有導航作用,在太空戰中完全沒有意義,而防止連續爆炸這點是相同的。
無人機會以鈍錐體形成防禦面,艦隊的正前方沒有無人機,而屁股也不會有,正前方是無法防禦,而正後方是不用防禦(不會有任何導彈能夠追的上),更可以通過釋放塵埃(納米級無人機?)阻擋激光武器。
然而無人機錐體防護面僅僅是行進被動防禦,一旦發現敵人,展開對射時,必定會將無人機集中到一側,構成「盾牌」。無人機構成的盾牌會不斷運動,在某些時刻留出洞隙,以便己方射擊。
出於成本考慮,太空時代的微型發動機依舊昂貴,而無人機群應當是以磁力或者繩索牽引連接的合金甲片,或者乾脆就是一種網布結構,網用於攔截導彈,而布遮擋激光。
在太空中,正前方攔截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除非特定的軌道節點,這和大洋上頗為相似,因此戰艦無需考慮前方防禦,僅僅考慮側面防禦,並且僅僅是一側有限的角度。不僅是無人機盾牌朝向敵人那側,連艦體也是不對稱的設計,攻防也都只用朝著一側。
和軍艦不同,軍艦兩側是不同的,右側就是右側,左側就是左側,因為艦首艦尾是固定的,船底甲板也是固定的,左右也便固定了。而太空戰艦,尾部是推進器,這點固定了前後,但是側面可以隨意的旋轉,就像一根筷子,只有前後之分。這樣,發現了敵人,就只需要將攻防的那面對準,節省了不必要的設計。(戰艦兩側都有炮,但敵人只在一側,造成了浪費,後來改進,炮就放在了甲板上,可以轉動,兩面都可以射擊而火力又集中一側)
不僅如此,為了減少自己的受損區,應使己方艦隊在敵人看來像一個點(這樣豈不是讓敵人火力集中?),或者反過來散開成一個面從而集火敵方?或者兼具兩者,收縮主力為一點,釋放無人機幕牆做掩護。
把武器對準正前方倒是滿足了收縮為一點的閃避思想,但是這樣就成了沖向敵人的騎兵戰術,在無甲時代可不靠譜。
武器類型有導彈、炮彈、激光和電流,也都有行之有效的防禦辦法,這樣使得兩軍對射很無聊。玩艦娘(雙關,此艦娘指戰艦類型遊戲)是頗為激情,可是歷史上2%的命中率和幾天幾夜的時長,可想是有多無聊,未來太空戰艦必然更持久,有效率也更低。
因此,會激發了衝鋒黨,就是正前方迎敵的戰術,拉近距離強硬換傷。但是,太空中追擊是幾乎不可能的,敵人只要把屁股對準你的頭,你就敗了。前面說了,屁股是絕對防禦區,特別容易防禦,撒撒灰土就能防激光,留下石塊就是拒馬;而頭部又是絕對弱點,太空垃圾都能致命,這和戰艦時代是截然相反的。戰艦時代,艦首有撞角,屁股有螺旋槳,頭撞屁股,螺旋槳直接就爆,頭撞身子則攔腰截斷。
這樣幾乎陷入了困局,太空戰爭並非無法實現,而是由於技術成熟而成為了某種消耗戰。不過,戰爭是有目的的,沒有無聊到太空偶遇交火,太空戰爭的類型有幾類:深空攔截戰,星系附近的決戰,近地軌道爭奪戰,行星附近追逐戰。
其每種類型都是有戰略意義的,以我對物理的認識,超光速和空間跳躍在科技能夠改變定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太空的超遠距離需要長時間航行,為此就需要長期的加速,並且對能源的需求很大,這就像16世紀的航海,由此產生了深空攔截戰,在兩個星系之間靠近己方一處攔截,具有能源、伏擊、瞄準頭部的優勢,其可能性則要看探測器和遠航速度的關係,速度太快、軌道對不準、探測器範圍小會無法攔截,探測器範圍極大、隱蔽性太差會導致提前變軌,哪怕能迫使敵人變軌也是一種勝利,因為消耗了敵人的能源和時間。至於為什麼攔截是有效的,則要看航道規則。
再說決戰,決戰為何要在星系附近而不是星系內,因為進入星系就會獲得物質能源的補充,拒敵於外是勢均力敵下的最好方法。大艦隊決戰,距離很重要,距離是由射程、防禦、速度決定的,防禦越強有效射程就越短。艦隊會擺出陣型進行遠行纏鬥對射,為什麼明明是對射還要纏鬥,這點需要解釋清楚,即使是射擊時,艦隊也都不會停下,歷來海戰沒有停下的,未來也不會,並且也是為了防止搶佔頭部和離開破損區域。破損區是非常不友好的,破損區就等於是垃圾區,由戰艦損毀物變成垃圾懸浮的區域,垃圾依舊有慣性,所以艦隊要時刻變軌以甩開垃圾。歷來戰爭,屍體、建築廢墟都能充當一定的掩體,太空垃圾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主動防禦系統的存在,要維護系統對敵方的偵查,就必須遠離太空垃圾,後期主動防禦系統受損嚴重,則可以躲進垃圾區。雙方在交戰中會留下相當明顯的垃圾軌跡,戰後往往要打掃戰場,不過時間太久導致垃圾散布太大就算了。
近地軌道爭奪戰是頗為無聊且低級的東西,也是有生之年可能經歷的,很可能就是入侵戰,近地軌道對地面有高度、速度、視野等壓制,因此更多的篇幅放在軌道上交火和星球防禦體系。假設火星移民入侵地球,地球的靜態防禦應該在空間站和月球上,空間站肯定比一般的戰艦要大,當然太遮陽了也不好,空間站的行動能力很差,作為補充火力要強大很多,防禦也能夠很強。月球表面防禦設施,應當是嵌入山體的,攻防能力最強,移動能力為零。具體交火,還是對射防護,不過這次守方不能閃避,防禦方法更多,不排除防守方也有機動艦隊。
最後追逐戰,追逐戰是決戰一方戰敗、海盜追擊民商艦船、或者軍艦追擊海盜而產生,因此會在行星附近發生,這個類型中對「地形」的利用最大,藉助小行星帶頗為刺激,時間差、碎石斷後等等,也是最能以少勝多的。弱勢方因此也更傾向逃往小行星帶。既然如此,決戰頹勢一方理應向小行星帶靠攏。
電磁炮,電磁炮是成本很低的動能武器,考慮到現在坦克都有不少導彈炮了,彈炮合一,電磁炮會變軌跟蹤也不稀奇。之前提到飛機、洲際導彈和機載導彈,同理無人機也可以用電磁炮軌道發射,加上無人機可以裝載激光發射器、炸彈、導彈等,應該是一個主要的武器。電磁炮的軌道越長越好,最好是從戰艦頭到尾,就像航母甲板那樣,但是這樣哪怕導彈可以變軌,姿勢也是要校正到大致準確,同時也會變成頭部迎敵。因而我認為,電磁炮的軌道應該是可摺疊伸縮的,畢竟太空最不缺的就是空間,這樣就不用頭部迎敵、姿勢校正了。
超級電磁軌道發射器,之前設想電磁炮軌道可以伸縮摺疊,那麼把整個艦隊排成一列,軌道發射器連接,組建一個非常長的發射器,深空時代可能有幾十公里長,甚至上百公里,這樣發射的飛行器速度有多快?
激光發射器,激光發射器是很科幻的武器,但事實上實用性很差,說不好聽的,激光發射器和無線充電是一回事兒,你是打敵人呢?還是給敵人充能?我是不懷疑激光的威力,但是材料學在反光上的突破比在強度、能量上的突破要大太多,某反光率極高的材料,反光率為300萬分之一,用這種材料做塗料,激光武器基本是廢了。不少人認為激光武器因為衰減會有射程,想法是沒錯的,但是要考慮到探測範圍,難道要打超視距戰?也不是不行,無非是用偵察艦在聯絡超遠觀察。激光在真空中的衰減是很微弱的,激光本身在真空中能量不損失,但僅僅是理論,由於空間自身在膨脹,或者說是微弱而持續的擴張,光就衰減了,通過多普勒效應,光的頻率越來越低,能量也就下降了。但是空間的擴張是極緩慢的,光的能量衰減也是緩慢的,哪怕是幾光年衰弱也不大。當然並不是說激光完全無損,如果光束本身就不凝聚,射到敵艦上是超大的光斑,雖然激光衰減不明顯,但是有效命中比例卻太低了。但是,我還是認為激光發射器是存在的,旗艦一定會裝上超大超多的激光發射器,為護衛艦、無人機進行充能。
無人機靈活、成本低、威力大,加上功能多樣,應當是戰爭的主力,無人機既是防禦武器,也是輸出武器,更是偵察武器,還是優秀的突擊武器,無人機是當之無愧的太空之王。
隱形塗層,飛機、戰艦、潛艇的隱形,依靠船體外形和隱形塗層共同作用,隱形塗層擁有對電磁波的高吸收率,使敵方雷達難以發現。在太空時代,雷達依舊是有效的,當然隱形塗層也會是有效的。如果引力探測器沒能開發出來,太空時代依舊用雷達,探測距離就太近了,這樣戰艦的電磁炮對射就非常不現實,用無人機就夠了,戰艦將成為倉儲工具躲在直接探測距離外或者盾牆背後。從EVE online的角度說一下。
太空戰爭基本上大部分都發生在100km以內,而且主要是艦船對轟,或者攻擊敵方空間建築物,不涉及行星、恆星攻擊。有5種主要武器:1,激光炮 費電,不消耗彈藥。傷害較單一,只能產生電磁傷害和熱能傷害
2,射彈炮 不費電,需要彈藥。傷害較全面3,混合炮 費電,需要彈藥4,導彈 不費電,需要彈藥。相比上面3種炮台都是瞬間傷害,導彈飛行需要時間,所以傷害有延遲。但是可能會被反彈道導彈擊毀,或者被立體炸彈炸毀。相對的,上面3種炮台有命中率限制。如果角速度過大或者距離過遠,可能會不命中。5,輕型、中型、重型無人機 不費電、不費彈藥。需要先釋放無人機飛到敵艦附近產生傷害。會被敵艦使用武器擊毀。那現狀是什麼樣的呢?5種武器都有很多人用。因為實戰中武器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多數是靠戰術、後勤、補給等贏得戰爭。這倆比較當然是激光可靠啊。
真空環境下導彈可沒那麼容易調整姿態,需要增加或改造推進器。激光發射後雖然也不能修正方向,但速度夠快,biu的一下射出去,跑得比西方的導彈都快!至於命中率,多biu幾發咯。其實我還是喜歡電磁炮,敵人在太空里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被一大坨金屬糊臉上,那酸爽。粒子炮也不錯,可接近光速的數量級並誘發各種炫目的、暴虐的效果,被擊中後也是五味雜陳。激光的射程不是損耗限制的,在太空接近真空的環境幾乎沒多少損耗,主要是聚焦的問題,就是距離太遠時激光束髮散,所以激光應該是太空時代的重型武器,裝置越精密龐大,射程和破壞力越強,但瞄準困難,可類比戰列艦艦炮。導彈不看好,跑得慢,目標大,太費資源。
單單以你說的這兩個來說,激光可靠。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說,激光,導彈都是垃圾質能武器武器才是正義!磁軌加速,沒空氣阻力,多麼贊的一件事~那個楊愛紅妹子咋說來著?多鉚蒸鋼!咱腦洞再大一點,恆星系質量拋射,用恆星系的質量加速拋射大質量物體,用磁拘束器校準方位,一發~~砰!行星就破碎了。要不咱們再大一點?多重加速裝置拋射一小塊純凈中子微塊,咱來個黑洞要不要?
如果敵軍艦隊進入月球軌道,地球的守軍會在1秒後得到消息,然後發射激光回擊,1秒後,敵軍艦隊收到地球方發射激光的消息,同一時刻,被地球發射來的激光碎成渣渣。而此時,導彈剛剛離開發射井。
1.如果戰艦是在懷繞行星飛行的時候,就是戰艦速度不變,繞行星運行的時候。你發射導彈,由於太空中沒空氣阻力,你的導彈會一直加速,呵呵,不好意思你的導彈會飛到更高的軌道或達到脫離行星的速度。打不到戰艦。
2.如果旁邊沒有行星的影響,那你應該很高興,因為導彈會達到很高的速度,遠比地球上導彈打戰艦容易的多。但問題是如果導彈速度太快的話,姿態調整會很難,戰艦突然改變方向恐怕也不好打。但如果你用激光。太空中沒有介質,激光不會散射,不會折射 ,不會有霧霾阻擋等等。所以激光的功率不會有太大的損耗。真正的指哪打哪,而且就速度來說,完全是秒殺,這麼好的武器你不用。你說你想幹啥。激光 不用想了 光速一項導彈比也不用比
應該是warp魚雷,這玩意鐵定飛得比飛船快,甚至當飛船進入warp狀態也能自動跟隨並引爆
電漿、電磁炮、粒子炮、激光、反物質武器這麼多亂七八糟的隨你怎麼選,但是,都比導彈好。導彈那點燃料充其量在幾光秒距離內飛行,最多當近程防禦,星艦主力武器用導彈真不如打接舷戰了,大多數動漫和影視劇內的空間戰都在零點幾光秒距離內,導彈可以發揮作用,一旦距離拉大到幾十或幾百光秒距離,導彈P用沒有。6月21號補充在討論區和其他人討論並參考其他答案後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些內容首先距離,以目前所有能想到的常規武器,電漿啊、電磁炮啊這些的都算。距離是這些玩意的致命傷,在以光秒為單位的情況下這些東西的彈藥速度連亞光速都達不到,等你發射出去人早跑遠了,根本打不著。唯一有可能的只有高能激光武器,有童鞋說激光存在遠距離發散的問題,62年進行月地測距時的光斑直徑2KM,但是注意,這是1962年,現在的技術我覺得怎麼著也不會是這個程度吧?何況人類都可以進行星際航行了。相較而言,現在的火控系統都可以精確的計算出炮彈提前量,放到未來你要說不能這不是說笑話么。至於黑科技嘛,那就隨便想啦,不過其實我覺得黑科技再牛那射程也不應該太遠,畢竟還是要有個載體不是?然後載具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要牽涉到想像力的問題了,想像力多大星艦就能造多大,可以參考卡拉狄加。卡拉狄加這種體積的星艦說能源不夠你是在逗我么?在星艦時代,核能的利用都是小意思,其他能源來源如反物質都是可以考慮的,不可能存在說能源是個大問題這種看起來很奇葩的論調。PS:星戰里的死星都忘了么,那玩意一炮一顆行星的貨,這還是人家幾十年前就想出來的玩意呢。有童鞋說艦載機沒用,星艦造的大,拿來當航母有何不可?武器射程近不代表載具航程近啊,裝上躍遷引擎,就是一艘微型星艦嘛,反正星艦主力武器射程就那點,艦載機完全可以承受這種程度的戰鬥距離。最後說一句,老局限在近未來多沒意思,這種問題不發揮想像力把時間延伸到有足夠的技術的時代真是糟蹋了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殲6戰鬥機的解鎖導彈引導頭效果咋樣?
※隱身戰機的彈艙長度都有限,無法裝下大的反艦導彈和反輻射導彈怎麼辦?
※東風洲際導彈的發射口令是?
※戰鬥機都在發展超視距攻擊武器,為什麼戰機上還要配備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