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比較一下日本和歐洲中古戰爭的規模?

一說到日本的戰爭,特別是日本戰國歷史,經常會聽到一種的聲音,說日本大名之間就是村民械鬥,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戰爭的規模很小,人數很少。不知道這說法是誰最先提出來的,是不是當年明月。且不說戰爭中是否人數很重要,戰略戰術和戰鬥規模之間的關係,單單就人數上,如果說日本是村斗,那麼歐洲的戰爭更像是村民械鬥了吧?為啥很少有人說歐洲戰爭是村民械鬥?


我認為稱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鬥為村長械鬥,這並不是一個數學問題,而是心態問題。


封建制下,一個很小的行政級別都有獨立領軍作戰的權力,你封臣的封臣不是你的封臣,哪怕你貴為國王,次級封臣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法理上甚至輪不到你插手,你最多只能悄悄拉偏架,或者幫忙調停,而無權公開討伐「逆賊」因為人家打是合規矩的。

實際上歐洲中世紀也充滿了村長打架和鄉長打架,中國人不熟而已——中國不是沒有村長和鄉長,而是他們隨便打架的話立刻會被中央派大軍刷刷刷,所以一般都是攢到市長省長才會開打,各朝各代被不良治理激起的大規模民間起義何其多也?只不過那官方稱呼都是「賊」,是「民變」,是「遼變」之類,天朝上邦只承認中央的軍權,地方上不承認,你隨便搞那都是非法武裝,不承認你的戰爭合法性,打也是討賊。

——而且,這與其說是黑人,其實更是自黑,因為別人村長打架就能直接解決的小矛盾,放到中國就積累演變成天下大亂來解決,而每次中國的天下大亂,基本要死亡80%的人口——你家內戰打的大好像是光榮一樣……


修改了一下格式,自問自答中。。。歡迎補充和糾錯

下面就單從人數方面來說,來舉幾個例子來對比一些戰爭的規模,至於別的比如裝備、兵種之類的規模,繼續請教中:

傳統歐洲史上大書特書的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公元732年),號稱抵擋住了伊斯蘭攻勢的決定性戰役,根據wiki,戰鬥規模為墨洛溫法蘭克:15,000–20,000人;回子:20,000–25,000人【1】。我們再來看看比圖爾戰役略早的,可謂改變了東亞局勢的白江口之戰【2】,唐和新羅聯軍擁有壓倒性的人數優勢,但是倭軍依舊達到42,000人,很顯然戰鬥規模明顯超過歐洲人所津津樂道的法蘭克-摩爾人之間的圖爾戰役。

上面例子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戰鬥,可能有點跑題,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些例子。

在英格蘭史上的一個極重要事件,就是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而征服又以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1066年),這場如雷貫耳的戰鬥規模如下【3】:諾曼人:7,000 - 12,000人,本土英格蘭:估計5,000 - 13,000人。再來看看比黑斯廷斯戰役略晚的,決定日本800年幕府格局的源平合戰中一之谷之戰(1184年),其中源家方面軍就有60000餘騎【4】。如果說這個數字有水分,那麼看看之後1180年的富士川之戰,源賴朝方面至少有40000騎【5】。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歐洲方面動員的最大力量,就是騎兵5000人,步兵30000人,外加拜占庭2000人。

到16世紀以後,義大利戰爭時,義大利諸邦之間千人量級的戰鬥,不知道是否可以稱為村民械鬥?後來,兩個boss級別的國家法國和西班牙加入。法西之間戰鬥級別又是如何?我們來看看代表性的帕維亞之戰(1525年)【6】,雙方總兵力加在一起不到5萬人。16世紀晚期著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格蘭的海戰,雙方人數也沒有超過五萬人【7】,雙方傷亡在百人級別。

除了歐洲的內戰,我們來看一些歐洲和伊斯蘭世界的戰役,比如兩次著名的奧斯曼土耳其圍攻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戰役,維也納之戰(1529年)和馬爾他之戰(1565年)【8,9】,維也納之戰中神羅和波西米亞聯軍總動員兵力不到兩萬,馬爾他之戰中聖約翰騎士方面不到2500人,歐洲方面總兵力不到萬人。只有1571年勒班陀海戰,歐洲的神聖同盟發揮了極大動員,人數(包括水手)近7萬,雙方總人數達到15萬人【10】。

相比之下,我們來看看日本戰國的戰爭,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八幡原之戰),上杉:13,000人。武田:20,000人。

耳川合戰,島津:20,000~30,000人。大友:30,000~40,000。

三方原合戰,武田:約27,000人。德川:約18,000人。

以上都是大名之間的戰爭。

猴子的九州攻略,猴子方面:200,000~220,000人。島津:20,000~50,000人。

小田原征伐,猴子方面:本隊161,135,水軍近兩萬。北條:82,000(?)

關原合戰,東軍:70,000~104,000人。西軍:80,000以上。不確定。

大阪冬之陣,烏龜:約200,000人。秀賴:約100,000。

大阪夏之陣,烏龜:約155,000人。秀賴:約78,000。

至於猴子發動的侵略朝鮮戰爭,日本方面總兵力近20萬,這還沒有包括諸如德川烏龜的關東大名,而在朝鮮半島中朝聯軍和日本雙方總兵力近50萬人。我們可以對照一下同時代甚至乃至之後18世紀的歐洲戰爭的規模。就從戰鬥人數規模來看,如果說日本的戰爭是村民械鬥級別,那麼近代以前歐洲的戰爭無疑更是村斗級別了吧?

但是很少聽到國人說歐洲戰爭是村斗,主要的原因還是東亞人文化自恨。進一步說,人數在很多情況下完全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可以參考西班牙的皮薩羅攻略印加帝國,科爾特斯攻略阿茲台克,還有著名的明朝和滿洲的薩爾滸之戰等等。

【1】 Battle of Tours

【2】 Battle of Baekgang

【3】 Battle of Hastings

【4】 一ノ谷の戦い

【5】 富士川の戦い

【6】 Battle of Pavia

【7】 Spanish Armada

【8】 Siege of Vienna

【9】 Great Siege of Malta

【10】 Battle of Lepanto


日本村長械鬥是戰國早期的事了。中後期的話,豐臣秀吉侵朝每次都是至少10萬戰鬥人員。關原之戰、大坂冬/夏之戰僅雙方參戰部隊之和就超過15萬。


1.地攤文學惹得禍。明朝那些事這種胡說八道的地攤文學很符合現在一些人yy的想法

2.很多人覺得白皮膚的人自然要高黃皮膚的人一等。看到兩個白皮膚的打架,立刻覺得,哇,精妙的劍術對決,看到兩個黃皮膚的,覺得這是兩流氓打架。

3.長期的仇日宣傳已經成功造成,只要是日本人的東西我們都一直反對,只要是日本的負面消息我們都始終不渝的宣傳。

4.他們對歐洲和日本了解太少。以為歐洲打仗全都是那些穿著盔甲騎著馬的騎士再打,以為全歐洲的軍隊都是貴族。就好比是20000多關羽在對打,這仗能不偉大么。


因為ZF讓我們仇日,對歐美相對好點。事實上中國戰爭水分太高,動不動幾十萬能打的也就那麼幾萬,剩下幾十萬就是瞎咋呼的,大宋真宗時期號稱九十多萬,遼軍20萬過來都敢在河北大陸馳騁,明末起義軍各個數十萬,被關寧鐵騎1萬秒成渣,波斯大軍還號稱600萬,吳三桂10萬我記得號稱360萬,曹操赤壁十幾萬號稱83萬……其實很多都是後勤人員,比如吧,10萬大軍,運糧草就要一兩萬,他們運的糧草他們還要吃,還要有工兵,打掃衛生的,救傷員的,還有被大約的(比如52萬就說60萬),中國打仗就愛拼人數,因為人多就自視高人一等,其實有戰鬥力的不多,日本戰國屬於實貨,不是拼人數,武田信玄幾千大軍運用的出神入化,中國別看軍隊再多號稱一百萬,能打的有20萬就算這個朝代軍事很強了,都很清楚這點只是不說而已,日本20萬能打的至少15萬,其實軍隊數量這個東西真不用太多,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我認為是在治軍上,而不是戰鬥力上,就是給他100萬也能管的很整齊,但並不代表給他100萬就能發揮出來10萬的10倍戰鬥力,我個人覺得冷兵器時代10萬人就足以代表一個指揮官能力高低了,霍去病,曹操,朱棣,皇太極…這些用兵如神的人你看他們一出兵就是五六十萬?幾萬對他們而言最好!中國冷兵器時代用兵如神的除了奴隸制時代哪個將軍還幾十萬幾十萬的上戰場?真正的牛人,十萬勝百萬,真正的廢柴,50萬不如5萬(李景隆)。最後,還是那句聽爛的話,兵不再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這句話聽爛了,但絕對很有道理,自古多兵打不過精兵。


說什麼歐洲人少,本身不過是現今考證的歐洲史家更為嚴謹吹水成分降低罷了。

克雷西戰役

現今估計大概是英軍12000,法軍30000-35000,

要拼以前的記載?這一戰的法軍人數一直被神話誇大。

80,000 (Wynkeley)


100,000 (Froissart)

是不是更接近日本的數字了?

下面是一些戰役的現今估計人數:

布汶戰役

法軍15000 聯軍25000

哈丁戰役

居伊20000 薩拉丁30000

阿蘇夫戰役

獅心王20000 薩拉丁25000

曼奇克特

倒霉的羅曼努斯四世40000-70000,突厥人20000-30000出頭。

希拉克略失去敘利亞之戰

穆斯林大約25000-30000人,拜占庭50000人左右。

帕維亞

法軍23500,帝國與西班牙聯軍也是23000人出頭。

按照克雷西里舊記載的水分比例來乘一下兩邊,日本的戰爭人數和這有吊區別?別忘了國王也就是個封建主,尤其法國國王很長時間裡未必比各個強大的公爵話語權多多少。扯什麼歐洲人少純粹忽略亞洲史料記載互相誇大的水分,打贏了的一方自然要吹對方比自己多多少人,死了多少人,韓戰兩邊的數據胡扯還少?也就美軍英軍法軍那些傷亡還有據可考。

封建時代歐洲的動員能力就那樣,和日本沒差。日本的面積放到歐洲也算個大國。沒必要多捧一邊


我覺得還取決與士兵的素質和裝備。古歐洲戰爭以騎士為主體,輔以輔兵和騎士扈從,騎士是基本上脫離生產的,平時以鍛煉為主。而且一套完整騎士鎧甲和武器與重裝步兵的裝備是非常昂貴的,同樣的材料換到古中國可以裝備的士兵要多得多。

因此,個人認為以上因素決定,歐洲所謂戰爭規模不大,但強度卻很大,一般不會出現一觸即潰的現象。

在此強調,個人學識有限,見諒


說實話,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並不比日本戰國時期大,為何沒人說村斗?心態問題。還有日本國土的確太小了233


因為人家考據嚴謹,我朝很多時候還是史書說什麼信什麼,比如薩爾滸大萌四十萬什麼的。現代考證,關原合戰東西雙方軍隊加起來十萬多;同期薩爾滸,明皇朝砸鍋賣鐵一年才湊了十二萬軍隊(還包括一大堆蒙古人朝鮮人滿洲人),日本是村長械鬥,薩爾滸是什麼?


歪個樓,匿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其實不明白,XX萬兵馬和衝鋒陷陣的士兵並不是一回事,中國古代小說評書有個誤導性的傳統,(為了藝術性的誇大其詞我都不說了)動輒十萬大軍二十萬大軍,其實裡面有很多是非戰鬥人員........尤其古中國幅員遼闊,戰線一長,那需要的後勤人員簡直多得難以想像。

具體比例一時記不清了,貌似是比衝鋒陷陣的要多


這個說法最早是出自《明朝那些事兒》,然後那些度過這本科普讀物的人就覺得自己是歷史通了


日本戰國時代打了100多年的仗,後期水平還是很高的,而且幾乎全部動員了領地的資源。這就有點類似國共內戰後。到後面強度越來越大,打仗水平越來越高。

看一個地方說,古代很多次戰役,一方投入不可能超過6萬人。就是補給跟不上。後來法國遍地兵站,挖滿了運河,才讓一個兵團人數超過了6萬。

另外商戰相當于軍事鬥爭。在中國目前商戰中,高科技公司屬於中等強度的戰鬥。外面永遠都有幾百幾千人等著應聘進來。很可惜,兵多不如兵精,許多公司採取的是招精銳士兵的方式。一是成本的問題,二是人多而不精,也做不出來東西。

假若太平軍招募著幾千沒訓練的士兵,刺殺格鬥能力很差,人人間沒信任難以配合。那麼有經驗的幾百清兵完全可以輕易斬殺他們。太平軍人多,被衝擊,反而容易自亂陣腳。所以,太平軍也沒清兵說的那麼多,充其量是湘軍的兩三倍力量。

比如石達開等等調集萬餘兵力去打湘軍,曾國藩就吃不消了,水路軍慘敗。太平軍最穩固的根據地是南京附近一隅,人口五六百萬,充其量動員20萬大軍。但多數承擔防禦任務,只有數萬精兵。這數萬精兵要策應四面八方的戰場。南京附近還有綠營數萬精銳的威脅。


之所以很少說歐洲「領主鬥毆」,我覺得重點不在什麼文化自卑和仇日宣傳,重點在——許多國人根本不關心歐洲史。

舉個例子,我前些日子都還遇到分不清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人,也遇到到過分不清歐洲雙手劍和中國長劍的人,還遇到過不知道羅馬短劍以及稱大明神機營吊打古斯塔夫的人。

這能說什麼「亞洲自卑」嗎?顯然不能。

我們國家受到日本的影響同歐洲相比時明顯更大,對其文化的好奇也註定更高。試問下,天朝青年中是日漫痴多還是美漫痴多?

所以這不是什麼民族心理,更是個文化心理,出於對日本文化的好奇,或多或少會接觸其歷史,然而又不想深入研究,便看幾個地攤,得出個「械鬥」的結論,便足夠了。

至於說什麼歐洲打仗人少……我們能把亞洲作戰里的伙夫、挑夫去掉再來談人數嗎?歐洲那種職業僱傭軍人能有多少?當他日本步入近代化的時候,交戰人數不也少嗎?

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方15000人,新政府軍5000人


推薦閱讀:

法國在哪些領域勝過德國?
為什麼我們現在提倡貴族精神?
為什麼保加利亞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法國的斷頭台為什麼有名?
如何評價約瑟夫二世?

TAG:歐洲歷史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