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真的逍遙嗎?

一節選修課的老師講到莊子,說他並不認為莊子逍遙,正如莊子妻子死後,他道理是明白的,但不見得明白就能真正不悲傷了。老師說莊子有的是大悲,所以我想問問,老師的觀點對嗎?莊子真的逍遙嗎?知乎上的各位是怎麼看的呢?第一次提問,如果問的方式不對,希望大家能教教我,謝謝了。


逍遙,是天地萬物所不能御,正如道德經所言:「道常無名朴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之」

客觀現實中總有無奈,但是,這並不能束縛心靈上的逍遙,正如道家所言:「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

若我想哭,便哭,若我想笑,便笑。

世人慾我哭,欲我笑,是世人之事。

妻死,眾人雖欲我哭,而莊子卻想大歌,為什麼要受世人的觀念所束縛呢?

正如題主所言,如是當面對莊子說,你這是悲傷,並不是逍遙。莊子仍會繼續該缶盆繼續擊缶,如果不想擊了,便會去做其它,外物如何,並動不了其分毫。

因為,別人認為是不是逍遙並不重要,只要自己逍遙即可。

別人認為什麼,都是別人的事,自己只要不受束縛,就是逍遙。

再換個角度來思考:

莊子也許是發泄心中的悲傷,故而擊缶狂歌,而旁人誤解了,卻以為他並不悲傷,於是便責問,而按莊子的風格則是,如果你認為我是不悲傷,那我便不是悲傷,並且我還以高興的說辭來回答你吧。

至於別人贊同不贊同,那仍然是別人的事。


子非庄,安知庄之樂乎?


逍遙的本來意思是指人行舟河上看水,引申義即為站在事物之外去看事物,這就是逍遙,這隻有這樣才能逍遙。

莊子一直都在世界之外來看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地球onling中遊戲,超脫物外,無拘無束,無所依待,如何不逍遙?


談一點個人淺見。

我們在談老子,莊子,孔子以及王陽明等人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就是這幾個人名在我們談論的話題中代表什麼。我認為這些人名在這個層次上代表的是一群人(道家,儒家)的思想。

所以,擼主問的問題可以有如下回答。

如果說是問莊子這個人是否逍遙,其非至人,同吾等一樣的凡胎肉體,需要吃喝拉撒等。肯定是不逍遙的。就像其他答案所說。

那麼如果問的是其思想,無疑是逍遙的。並且是合於一的。其他各家思想也是合於一的。雖有是非之辯,不過是一的不同反映(映射)而已。正因為合於一,所以能流傳千古,啟吾輩之淺智。

不從道的層面去看待,便有無窮的「是非之辯」。

推薦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

以上。


什麼時候「逍遙」和「不悲傷」劃等號了?完全不是一碼事!~

悲傷就是悲傷,不因悲傷而懺愧;喜悅就是喜悅,不以喜悅為悔恨!

這其中的微妙,可能把握的了?

喜悅與悲傷是人的天性!不因『萬物生滅是自然之理』而磨滅此天性!

這天性同是自然之理!無有高下!

」存天理滅人慾「,滅的是人慾,不是人性!

悲傷是人性,為「悲傷」這一行為而『懺愧悔恨』是人慾!

生死是自然之理,喜悅悲傷同是自然之理,盡自己的性情而無怨無悔,於萬物不凝不滯即是逍遙!

何為「大悲」?

現在常說的「大悲」是大乘佛教的概念,「大悲」者,諸佛眾生一體同悲!既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如果概念和定義沒有協調好,那樣無從討論對錯。

因為彼此說的不是一碼事!


逍遙是對內心的放逐,要放逐,正是因為有大悲啊。


他給自己畫了一張名字叫做逍遙的大餅…………然後他一輩子永遠在追這個大餅…………心為道役…………不得逍遙…………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啊


就像白居易讀老子《道德經》有感而做的詞句「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言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書五千文」一樣,但其實以自家的修為去看待智者的修行境界本就是如同螞蟻眼中的大象,各有因緣,不可牽強附會


太空人怎麼可以不逍遙。


求之不得,

心嚮往之。


尊師的觀點應該是主流學術界的觀點了,基本上是把莊子當作哲學家來看。從否定道教和道教形成前的原始修鍊方法的真實性這個角度來看,尊師的觀點沒有問題。但是這個對於道門中有真正「術」傳承,或者是有修為的人來說,也許就是另一個答案了。


人人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誰人知。


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說出來的已不是道本身了。有時候後人的解讀也是結合我們自身的觀點和經驗。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陰陽相生,有如此逍遙境界,也就會在心裡藏著逍遙的反面,一陰一陽之謂道。


無情生有情懂嗎?


大悲大喜皆是逍遙


你老師沒懂,你問問他「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什麼意思ヽ(゜▽゜ )-C


推薦閱讀:

莊子說『指非指』,『馬非馬』,對嗎?為什麼?
當代西方哲學如何看待佛教?
如何評價白雲先生解讀「北冥有魚……亦若是則已矣」?
嗜欲深者天機淺和性痴者志凝矛盾嗎?
怎麼理解莊子無用之大用?

TAG:哲學 | 諸子百家 | 莊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