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了幾本管理學教科書,發現沒啥啟發。各位大神推薦幾本西方好的管理學著作可好?英文版更佳。
謝邀!管理學這玩意需要長期理論積累加案例分析研究探討,才能慢慢有所進步,我覺得你讀中文可能都很吃力,英文還是慢慢來。
人大工商管理經典譯叢、華章經典·管理系列 、商務印書館經管叢書——都是經典管理理論入門書記,管理學領域的大師都找出來,每個的開山之作都讀讀,注意時間順序,看看管理學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是如何慢慢革新的,打好基礎。中信經管系列——翻譯質量比較好,內容比較新,不過有些可能深度不夠。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保持對時事的關注,用自己看到的經典理論分析分析如果覺得水平夠了,就去看《哈佛商業評論》
對於國內的教材,有毒,少看。一般來說,更好的提問方式是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概況,才能獲得更好的建議。
------------------------------
參照我堂弟的情況。他大學的專業是企業管理,畢業前期告訴我他的夢想是進入企業做管理,然後大概聊了一下。真正的問題不是書沒讀好,也不是教科書選錯了,是沒讀進去。
為什麼會讀不進去?原因只有一個,對企業、組織、人的理解不夠。對於書上介紹的東西,也是念完了一本無心經而已。去和大學生聊學習問題,很容易得到一個答案:"書上學的東西都沒有用啊,及格就行了罷。」然後去和剛工作的人聊,一般會回答「大學裡沒學過這個。。。」
在初期,建議是什麼書都看,不管是職場政治、中國式管理、經濟、社會。概要的翻就成。
學習之餘可以玩一些模擬經營的遊戲,多組織一些活動,關心一下群體和個人的表現與狀態。等有了一定量的閱讀積累和想法,自然知道會去選什麼類型的書。社會學科的書其實沒那麼多可以選。只要找到類別,就很容易找到書單了。
@賈敏芝 借用答友的幾段話
「一般來說,更好的提問方式是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概況,才能獲得更好的建議」
非常贊同,當我們能問出一個好問題時,可以說我們的「知識儲備」,同「獨立思考」都達到了一定水平,「學」 同 「思」都有積累。越到日後越發現能問出一個好問題比給出一個好答案更難得,問題折射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也是深度的絕好驗證,那些驚人和不俗的人做出了讚歎的成績,我想就是在我們都覺得沒問題的地方提出了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
------------------------------
「真正的問題不是書沒讀好,也不是教科書選錯了,是沒讀進去」
「大學生聊學習問題,很容易得到一個答案:"書上學的東西都沒有用啊,及格就行了罷。」然後去和剛工作的人聊,一般會回答「大學裡沒學過這個。。。」
非常贊同這兩條。
如果是大學剛畢業不久那麼情有可原,如果職場是職場多年。那需要自省,否則即便是德魯克手把手教你,也學不進去。
我們都從大學走過來,那個時候的心態我們都有過,那個時候都有人善意提醒我們不要心浮氣躁,都有人給我們講過「大大的道理」。我們嘴上和心裡都是滿滿的「我知道」 「我懂」。「我會改」。可惜的是,不經過時間和事件的磋磨,那層「年少」是不會退去,隨意這種輪迴會不停下去。
-------------------------
從另一個角度說,不能全推到年少氣勝,和不用心上去。讀不進去也是對的。社會科學不是精密科學。不同數學化學這些。拋開用過才能深刻掌握的道理。讀不進去有兩個主原因而且不分學生和職場人士
1:不熟悉理論建立的思路(理論模糊)
2:概念都能講講,工作時感覺完全沒用(管理書籍使用的意義不明確)
------------------------------
子原因
1:工作經驗
2:工作層面(高度,深度)
我是在國外讀的管理,用的是原版經典管理教材,聽得是各行職場資深人士(最少10年那個行業的經驗,有些是高管幹煩了來教書散心,一些是給高管和企業當諮詢顧問)的課程,可以說他們講書上的內容都覺得是兒科(事實也是,要不然為什麼我在下面他們在上面,但人家不單對兒科的內容很熟悉,還能把兒科用成高科,這就是積累,這就是腳踏實地)案例分析隨手拿來幫你化解乾燥的理論,精彩程度比寫書的人強很多,這裡我結合自己經驗總結一下這些書和課帶給我們什麼,這裡不討論師資強弱、不包含老師沒從業經驗就照本念書的客觀因素。
1:
所有管理理論都是總結過去,討論現在,假設未來。同學,我已經把破解管理書籍乃至社會科學類讀書方法(不管中西)的鑰匙送你了,至於你怎麼理解怎麼用就看自己了。
2:鍛煉自己問好問題的能力,終身受益,你前面站的是多厲害的人,你提不出能激發它火花的問題,你拿不到乾貨。它自己講的永遠是它自己知道的冰山一角,不是吝嗇不告訴你,只是沒碰到那個打火石。
3:管理是西方近代產物,讀原典是好的,就應該先讀原典(翻譯慘不忍睹)。但。。。。。理論在實際使用時是被變形的,沒人照搬直接用。因為理論是人發明的是有很多缺陷的,年年管理書籍不斷出,有些人補漏,有些人推翻前人,有些人再創立。這就所謂管理的骨架
4:地域性和行業性差異。不詳細解釋。太複雜
5:變化中有不變(而且有年數範圍):舉例子:對算投資回報率的公式有好幾種,這幾個基本公式不變(但注意會有新公式發明的思路和建議,但都是行業非常資深的人用,普通人群用基本公式足夠),如何用ROI來做決策的思路是可以不斷變化的。HR中算一個員工的回報率公式不變,但怎麼管這個員工那有千萬種理論。所以讀書要思考,做事要觀察。有些理論還沒過期,有些在試用期,有些在半衰期,有些在發展期,過期的是發展期的肥料,沒過期的是半衰期的墊腳石,試用期的要麼再等發展期要麼直接進入肥料區。這是管理的血液。在那個期,沒人告訴你,要自己體會
管理書籍翻譯問題
有些翻譯是硬傷,不談直接的翻譯錯誤,有些內涵意思很難翻譯,這就造成傳遞信息缺失或偏差,這個是否靠讀原典就可以解決了呢?
原典的問題
如果所講的原典不是英語翻譯其他國家的書籍(德國的管理書籍英語世界最愛翻譯,如果是翻譯成英文的,那就一樣有翻譯問題)那麼直接取決於讀書人英文的功底,這個功底不是考了什麼試或者讀起來覺得文字通暢的功底,是對英文本身文字意義背後內涵意義理解程度的功底。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讀完也覺得好像讀懂了,最後把書一關,發現什麼都不知道。這麼說讀原典這麼難嗎?不是的,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好像讀近代英文原典管理書籍是讀英文的柏拉圖(讀了一點點)那樣,那些書用詞不難,意義也不是火箭科學。但要讀一定數量後才能更好理解他們的意義。舉個例子。我讀書上課有教科書,有指定閱讀材料,但寫起論文和案例分析一樣無從下手,怎麼辦?找更多的論文和參考書籍,我寫論文時最少參考論文和相關書籍的相關篇章不少於10多個,多則40多個,還是我已經讀了更多的文章篩選出來覺得有用的。那我1??篇論文(有時候就一個論述點比如討論領導力的或組織框架的)大論文讀的相關文章過百,小的20到30,不要以為那些參考文獻精華處也就幾頁到十幾頁不等(你在幾小時內讀讀看看。讀過幾百篇乃至過千後在看看),讀完後知識點全連起來了,理論的難處打通了,(再不要提我看了相關的新聞,行業報告,博客討論)實踐的概念有了,那一門課一學期有幾篇論文?這麼下來一直到畢業呢?今天我才發覺那時的可貴和現在讀原典可以直接略過無用信息,找我要的,並分析利弊,加以改良,實驗落地。我現在的基本功都是上學時練出來的,沒有底子怎麼搭樓?(我現在時刻覺得理論不夠,知識儲備匱乏,經驗少)那同學們在大學學習時怎麼學的呢?論文怎麼寫的呢?(我們都以為大學寫論文就為了畢業,太浪費了,資料搜集能力,匯總能力,信息篩選,這些是大學教你的點,這些都是真真的能力,連線功夫靠自己,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最後都叫做習慣,所以說好的學習習慣同職業習慣造就天上地下區別,這裡不分國家)讀了這些量後,你才會覺得讀起來有味道了,再加上工作經驗就更有味道了,一本書這時你才能說我讀懂了一些。所以即便讀原典,沒有數量積累,跟讀本國書籍沒區別,更浪費時間。但有心人會克服,能讀進去,能做筆記,能思考,有一天就可以貫通了。就看怎麼規劃自己的道路,那原典還有美國,英國等區別,雖然管理類以美國佔主導,但不是所有美國寫的都值得讀,有些很爛,我看完目錄和幾個內容就不要了,所以讀經典的思路是對的,至於那個是經典。千人千見,,要根據具體的板塊讀相對應的。
讀了萬本管理書也管不了人,當你需要管人時發現讀萬本也不夠用。同時管理誰說西方一家強,中國自己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真心強大,只是少人整理和運用。目前我讀的前沿西方管理中大量借鑒我們文化的東西,但沒有幾家告訴你出自中國哲學或理念,結果大家都以為好強大,好先進,同時寫管理書籍的人稱得上值得讀的那幾位,他們的理念是建造在他們的哲學觀,人生經驗和交叉學科的基礎上(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等等)讀不明白事理所應當。
最後。個人感想,學管理不重要,學做人是首要。管的是人,通的是理。人理一通,你可以是風清揚,也可以歸去歸去,總是那南山片片獨綠。題主可以說我講了這麼多,還沒給書單,在這抱歉一下,也對那些提供了書單的答友抱歉的一下, 第一個抱歉是我無法提供書單,因為你的主題不明確,並且沒有附加說明,(如何獲得書單或乾貨可以參考知乎里那些經典的提問,我自己收藏了幾個書單答案,問題問到主題,書單也不錯),因為你對自己的需求沒有分析,這直接導致第二個抱歉..提供書單的朋友也不知道你到底的需求,所以提供的一個是教科書,一個只能提供你書店中的管理書籍熱賣區的書籍.想必那些你也有看到,並且要沒沒興趣, 如果看了也覺得沒幫助.所以分割線以後是我覺得可能能幫助你的一些思路---------------------------------------------------------------------------------------------------------------------------------------------------------------------------------------------------------------------------------------------------------------------------------------------------------------------------------------------------------------
讀書方式
不管你是在校學生,還是職場人士,這個因素我先不考慮.就你手邊就有的隨便一本管理書籍,你打開隨便一個篇章,那麼該如何讀吶?
首先: 找主脈
chapter的Intro(簡介) 一定要讀,這裡面告訴你大概的脈絡, 然後畫出關鍵詞(對於腦中還沒有形成信息庫存檢索習慣的同學需要畫出關鍵詞,這個習慣我已經養成,可以畫出,也可以直接存儲到腦內),帶著關鍵詞和關鍵概念去讀這個章節.
其次: 記關鍵
大概念和圖表用心記住,記不住做筆記.章節讀完廢話都可以忘記,主概念不記得,那就需要再讀一次,因為表示沒有讀進取.這是無效讀書
再其次: 點成線
這個有點複雜. 我在這裡打字不好說明,就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比如這個章節中作者說balabal出自某個年代的那個管理學家,或作者直接直白的告訴你他的靈感來自那些人,還有一種是那些人在那些人的基礎上研究出了那個理論....那麼這些點,全都要連接起來才能成線, 你只有把這些點和線中的內容都有相關了解(我自己會對反覆出現的那個人,特別注意,然後讀這個人的原著,這樣可以消化一片概念的很多本書) 才有可能連成面(我為什麼說是有可能,因為後一步有天賦的因素,勤奮讀完了這是第一個要素,天賦決定你是否能連對和形成有效面_)....
最後: 卓而不群
培養獨立思考是真正讀任何書的意義,謙虛的態度和懷疑的精神是並存的兩個品質. 不謙虛,讀書只能讓人更討厭你,因為自以為是. 不懷疑或者質疑一切, 讀書只能讓你精神分裂和人格不健全.(不要懷疑,這是真的,讀書讀到腦袋壞掉的真有).
我舉我個人遇到的兩個例子來讓你參考
1.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陷阱
馬斯洛是所有基礎管理書必教的內容.這個模型大眾了解,口口相傳,它的原處來自是心理學科,被管理學拿來反覆運用和驗證..我記得再在讀時有兩個地方讓我特別關注.第一個,是英文原文強調它是一層層來滿足的(但歷史上一些例子表明這並非絕對) ,第二個,我讀的那版教材提出了最新的研究和對這個模型的質疑和改進.因為我好奇,並且當時我同時在修經濟學,所以我對這個模型有懷疑(最頂端的),,覺得這個模型和經濟學很多概念反映了西方思維的缺陷,局限和一定的狹隘.所以我GOOGLE了馬斯洛模型在西方心理學領域和管理學領域的一些研究..看完後.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嘆和了解到古人的一句話: 盡信書不如不信...這真實千古名言(我也再次佩服我們自己文化中的精髓,糟粕有,難道都是糟粕嘛?抓住糟粕不放的人,就好比抓住豬尾巴說豬蠢一個道理).. 在西方管理學中基本就把這個模型的意義一講就完了(就是原典喔,不是翻譯) ,基本沒有管理書籍談到這個模型已不那麼用了,因為管理學重點又不是這一個模型.管理學也不會介紹這個模型的新研究.重點在這裡:
馬斯洛本人自己寫的書我們都沒怎麼看過,更不用說他自己對這個模型的解釋..這個模型是他前期的工作.後期,人家已經重新定義了(雖然大的沒變,但細節處變了),並說了這個模型的不足處,和反省前期工作的不足(這讓我聯想到所有理論是否都有這個變數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我關注哪些人的理論是在哪些人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我個人喜歡抓脈絡研究) 然後.他老人家在去世前,論文中發表了新的模型,一個他自己口中的完整模型.......但西方學術界根本不重視,也沒有引用.更不用說管理書籍要對這個模型更新的(寫管理書的那些西方學者大多數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個模型是被閹割過的. 是不完整的.,不管在西方原典書中還是引進教材,還是翻譯...我不展開討論,我也很想貼出原文,但我們時間都是有限的,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裡就是提供一個思路,不是學術討論,這個用百度也可以出來.但原文獻貌似只有GOOGLE才有.完整模型我看了.理論也大概了解了.我自己的結論是.這個才更有說服力,並且和東方哲學匯合了.從這個例子我感想到.基礎的東西大家各有見解,中間的分歧更多.可到了最高處..東西方很多理念是一致的,我們不了解是水平不夠,接觸不到. 所以必須謙虛.必須好學,必須有獨立思維.才能不做青蛙. 在翻閱文獻的時候,知道心理學和管理學一些研究都對這個模型做出了批判,所以正面要看,反面要看才可能擴展自己的思維. 關於這個理論到底怎麼陷阱了,我就不講了,又不是做論文,反正如果你是管理者,你直接用這個模型套到你的人力資源部去,或者你在會議上反覆跟別人講這個有沒有問題吶? 和哈,你到時候可以試一試.或者等你管理的時候嘗試一下直接套用模型,,但是如果你是工作者, 老闆壓榨你,你跟他可以講這個模型,但有用嘛? 顯然沒有. 呵呵.如果你寫書.最好講點別的, 別人千年口水,除非嘗出了別的味道,要不然還是不要反覆喝,自己默默用到不錯.
2. 關於影響力這部書
這本書全書我沒看, (準備看)
但當初寫論文時看到了核心的內容,並作為參考文獻用了, Robert B. Cialdin 教授提出的那個六大影響別人的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用的佷廣泛.再一看他是社會心理學家. 然後我就把六理論看了一下..
風靡全球? 第一條理論在中國千年中用的還少嘛? 而且我當時論文很想反對這六理論.尤其是第一條. 因為他是心理學家,所以可以說他發現這六個有效的規律,但這在中國文化中叫做術.用不好就走到偏門去了.不錯.術無對錯,如同刀一樣,就看誰來用.怎麼用. 所以影響力的這本書的概念在管理書籍的運用就需要讀的人自己帶眼睛和獨立思維與運用.並且這只是管理學中一個點而已.一個管理者只有影響力就好了嘛? 那是滿頭的頭髮中的一根而已.
全文到這裡.也該完了.我補充了修改了三四次,希望能儘可能的幫到提問的人,希望我的這些繁文,能啟發到你,對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幫助. 謝.
我認為要看經典,彼得德魯克的系列書目,稻盛和夫的系列書目如 經營十二條,阿米巴管理等等。這是資深管理諮詢顧問告訴我的,希望對您有用。
管理是一門應用學科,更重要的是將其靈活運用到生活中,一味的學院派不太適合。我覺得主要是缺乏實踐,對書本知識的深淺缺乏敏感。例如你看波特的競爭戰略,對戰略的層級劃分部分,對你而言感覺就像是做個填空題而已:什麼集團戰略,業務戰略,職能戰略……。而對企業實際的戰略管理而言,則是一種富含邏輯,層層MECE的劃分方式和方法。你看了,不等於你會了。給你個案例,你試著分解人家的戰略試試?上市公司年報中,對於戰略部分的描述都比較詳細。你隨便整一個,分解成業務戰略,再分解各個職能戰略試試?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職能部門部門經理能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的,都算是佼佼者了。沒啥啟發,是因為沒有思考,讀書,不僅僅是讀書而已。讀書讀懂了,就是能夠用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最基本的幾個問題:戰略有什麼用?戰略怎麼用?管理是什麼?這些問題,也是你應聘面試的時候很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果你思考的太膚淺,結局就不太美妙了。管理學的書籍,很深奧的,想讀懂,並內化進你的個人知識體系,一本書,需要讀許多年的。共勉……
說實話都那麼回事 想讀當代的集大成者那就德魯克吧
Management,12 edition(最新的)羅賓斯教授的Customer Behavior, Michael SolomonCustomer Behavior,霍金斯Organization Behavior 也是羅賓斯教授的Marketing Management,科特勒的
然而走馬觀花看兩本書並沒有什麼卵用⊙﹏⊙
管理學是有效果有效率的解決問題,讀一兩本理解管理即可,然後細分項比如會計,人力,供應鏈才是解決一些問題,可以找相關有興趣的讀。另經濟學是管理學基礎。
推薦閱讀:
※你所聽說過的最有趣最有啟發意義的管理故事是什麼樣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存在哪些缺陷?
※基於價值管理的財務分析方法具體有哪些?
※有什麼優秀的管理學教材?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和「公共管理類」三者之間的關係、區別,以及各自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