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名著最重要的是什麼?

讀了很多名著,但發現對我現實生活意義不大,語言的內容和組織能力還是沒有提升,說話還是沒有深度,基本的表述清楚都沒做到。

如何讀名著?做筆記?反覆讀?


謝邀。

才疏學淺,不敢妄言。

雖然我讀得最多的是中國古典小說,但看到這個題目之後,倒是想起自己讀《愛的教育》的經歷,在這裡和題主分享一下。

我覺得中國大部分人都應該在小學或者初中時讀過《愛的教育》吧,畢竟這是官方教材里指定的推薦書目。

第一次讀時,我年齡還很小,大概八九歲吧,知識面也很有限。讀這本書前言時,看到介紹說作者生活在19世紀後期,於是我拿出字典後面的朝代年代表對照了一下,發現正是清朝後期,大約是同治、光緒年間。

如果我沒有看前言,原本後面的故事都不會發生的。但不幸的是,我有閱讀前言後記的習慣,於是我沒讀幾篇就崩潰了:

為什麼他們上的是這麼先進的學校!

為什麼小學生有洋娃娃玩!

為什麼這個國家還有炮兵!

為什麼會有輪船!

這真的是光緒年間的事情嗎?

那個時候的我,歷史知識基本都來自《中華上下五千年》,而那本書的最後一篇是龔自珍。也就是說,我對近代史、世界史幾乎一無所知。《愛的教育》里傳達出來的那種十九世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富裕和強大,瞬間把我的民族自豪感打得粉碎。

(就像是督公這篇文章所說: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變強?)

這些東西,真的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是一個年代的嗎?

於是我開始了解那個時代的義大利。而要了解此時的義大利,就得從文藝復興和地中海畔的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直到加里波第和他的千人遠征。

我用了很長時間來查這些也許已經和《愛的教育》沒什麼關係的東西,而且越跑越遠,還沒等我同哈布斯堡王朝的諸位親近一下,語文老師就開始收讀書筆記了,可我還沒讀完十月(第一篇)呢。

於是我和還沒來得及接觸的凱撒、屋大維和墨索里尼擦肩而過,又變成了那個讀名著寫摘錄的小學生。不過這次讀的時候已經不那麼一驚一乍了:

主角他同學的父親是火車司機,看來這時候義大利已經有鐵路了。

紳士要向賣炭的勞動者道歉,他們也不是什麼土豪劣紳嘛。

書中的義大利和現在的中國一樣,都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

這個國家雖然先進,但仍是男女分校的,很多細節也體現出了重男輕女思想。

……

就這樣,《愛的教育》成為了我了解世界史的一扇窗口。

後來的《格列佛遊記》、《魯濱遜漂流記》、《童年》、《父與子》等外國名著也是一樣。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答的話,題主肯定不滿意。因為根本沒有說名著本身的問題嘛。

不過還好,這本書我讀了不止一遍。

在高考之後的那個夏天,我很無聊地整理著書櫃。忽然發現了這本自從交完讀書筆記就再也沒讀過的《愛的教育》。

於是我那天用了一下午加一晚上,又仔仔細細把它讀了一遍。

這一遍讀完了之後,我忽然很傷心,晚上也沒睡好。

因為我發現這本書里的人,其實一直就在我身邊。他們就是我從小到大的同學,有的正直、有的姦猾,有的謙卑、有的傲慢,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寒門,有的聰穎過人、有的天資魯鈍。

但我們在一起接受了一樣的教育,共度了同樣一段歲月。

那篇前言裡面的話,也像是在紙上燃燒起來一樣:

《愛的教育》一書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這時候我忽然想到,我當初是不是圖樣圖森破,以至於完全沒有領悟到名著里的精髓,都把精力放到其他不相干的方面去了?

於是我又把那些個「中小學生必讀書目」給拿出來重新讀了一遍。

這一次,我才略約感受到了那些不拘於名著自身歷史背景的精神,這才是它們能夠成為名著的原因吧。

至此,我找到了名著的兩種打開方式:

1.在書內,名著自有使它跨越時代恆久流傳的價值。但這個價值並不是讀完就能即時「變現」的,它需要讀者本身的知識儲備或者生活閱歷作為鑰匙。

如果像題主那樣以提高「語言內容和組織能力」為目的,文學名著並不十分適合。要知道,很多著名文學家自己都還口吃呢。這個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練習,不過那是另一個問題。

2.在書外,名著本身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必然有著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的烙印。所以可以以名著為媒介,進一步了解它背後那個歷史背景,以提高讀者自己的姿勢水平。

畢竟絕大多數名著不是外國作品就是中國古代近代作品。沒聽說過當代中國有什麼名著吧……

比如讀《戰爭與和平》,就要了解俄法戰爭的前因後果。要是只知道安德烈去打仗,卻不知道打的是個什麼仗,這書也讀得太糊塗了。

再比如讀《儒林外史》,就要了解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是怎麼回事。要不然就無法理解范進中舉之後的狂喜,更無法理解為什麼大家給他送房送地送丫鬟。

以上都是我胡說的……我其實連這本書目錄里那九十本都沒讀完:

世界一流文學名著精縮


最重要的是:你說那些和讀名著關係不大。

極其重要的是:最起碼讓人能看下去才配叫名著。

很重要的是:不想讀的時候就直接扔掉換一部別的。

挺重要的是:明白名著就是大家普遍覺得有點道理的東西,或許是極好極好的,但我就是可以偏不喜歡。

重要的是:如果一本都看不下去最好別看了,沒這天賦就吃點喝點不好么,幹嘛非較這個勁。


把書里的一些對事物的理解和自己對該事物的理解進行比較,看看是否認同他們的想法。如果不認同,想想是什麼原因。大部分都是不認同的,因為時代背景已經不同。但還有部分是可以拓展我們的認知範圍的,而這些跨越了時代都能被認同的體悟就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所謂名著,這是這種東西較多的書。


讀一本小說不更應該是自然地鑽進故事的情節裡面,去感受一個故事么?

讀一本書不更應該像看一部電影一樣去感受其中的情節么?

讀一本書不應該像聽一首歌一樣給自己心靈帶來愉快/悲傷就好了么?

為何還要停留在小學初中高中的那種做閱讀理解的思維?

如果是這種思維,是不是每本小說後面不加幾道題目這本小說就不算成功的小說?


讀名著最重要的是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讀之前很有必要查一下作者的資料和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想要給讀者傳遞什麼,然後你再仔細融入作者的心境去讀,每一個本書都能給你帶來感動。

一些小細節就不必要亂七八糟去死扣著不放。

像陶淵明老先生說的一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如果你不是專門研究學問的史學家或者文學家,那麼你看一本書,只需要找准作者想要傳達給世人的思想即可。比如《論語》,如果你記性實在差,又沒有時間背,那麼你只需要記住每句話想要告訴你什麼道理即可,學會這些道理,你在社會上行走的會更加順暢,更加有修養。

歷史上還有很多人是這樣讀書的,比如諸葛孔明先生,根據記錄,他也是一位讀書「不認真」的人,一本書隨便翻翻就完了。實際上人家是抓重點看。

不過這招只適用於語文基礎高、領悟力好的人。條件達不到的慎用啊!!!

如果你的基礎不行,建議還是多看一些古書增加文化底蘊。如果是領悟力有限的話,建議讀完書後,找一些書評來看,也能幫助理解。


我覺得是熏陶吧


語言的內容和組織能力

這裡的組織能力是:開展組織工作的能力?

回到題目。

讀一本名著最重要的是什麼?

先要從名著說起: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範圍(我懷疑我國的選擇是否真的是這個……因為我前段時間還為了考試整理過名著知識,考綱強調了從社會主義視角和道德……)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因為超越時代和地域,具有世界性(我改了下……)。廣義的世界名著不僅僅包含文學名著,還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如果題主說的名著指的是推薦書目:那麼有的版本的物理數學等也有,就在後頭幾頁。

首先,題主將評判世界名著對自己的的作用的範圍縮小了,化為了種種……

建議題主從別的角度考慮讀名著對自己的影響。

其次,(1)語言的內容和組織能力;(2)表述的清晰和傳達意思的準確性;(3)與別人對話時表現的深度(可能還包括自己思考的時候的「深度」)。

和閱讀名著沒有(直接)關係。

為什麼?

讀《蒙田隨筆》,(1)(3)很難鍛煉到,不過(1)是從應對考試的文體考慮,(3)是從文化人的深度考慮。蒙田的嘗試,始終是針對生活,而不是其它,他體現的深度僅僅是我們文化不同導致的錯覺,同樣的體裁和字數,和他一樣資質的人可以做得比他好。

海明威可能也無法鍛煉(3),但(1)和(2)可以。不過小說的文筆,沒有專門的培訓書好,後者專門針對讀者學習技法的需要,前者可能只是為了賣故事。

如何讀名著?做筆記?反覆讀?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不要通過名著學習(1)(2)(3),你又不是學寫小說,學寫台詞,應考文體去讀好的作文書和韓寒這類人的文章(我沒怎麼讀過韓寒……這個是我問別人,他說的,你可以去問語文老師),對話要求反應速度,最好是看電影之類的學。

就我個人的情況,讀名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讀書,越多越好!讀著舒服,讀後也舒服!

雖然也有思考的需要,但沒大大們那麼強烈。


推薦閱讀:

重點大學的學生如何看待掛靠自己學校的二本/三本獨立學院的學生?
作為一個姐姐,如何教育青春期叛逆的男孩?
對於英語水平比較差的人,有哪些簡單易讀有趣的英文原著可以推薦?
中外教育有何文化差異?
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未進入雙一流?

TAG:閱讀 | 教育 | 名著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