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寫了這麼多年了為什麼現在聽代入感還是如此強烈?
最近聽羅大佑的這首鹿港小鎮,十分有感覺,代入感極強烈,回憶起面目全非的家鄉一種悲傷的感覺和一種無奈的情緒揮之不去,不得不感嘆一首多年以前的歌居然可以讓我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不知各位聽後的感覺如何?
這是自十六世紀以來的直至今日的現代性的全體人的疼痛 我們在現代性的浪潮中似乎每一代都像在走向未來 實際上我們每一代都似乎在承受同樣的事。pink floyd 在 wish you were here 中 唱到 Running over the same old ground what have we found The same old fears鹿 中 羅大佑 嘶吼的那一段 「子子孫孫永保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還有那句「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就是在說
我們的一生 就是建立在 時代無數的 連續的斷層之中的鹿港小鎮雖說寫台北燈紅酒綠終究不是自己的家,但這片大地上並非只有彼時彼刻的台北和彼時彼刻的小鎮。台北和小鎮只是一個代號,它會變,但背後的感情不變。所謂舉頭見日不見長安,心懷的是家國之思,長安也只是一個符號。這都是一樣的。
1. 兩岸有時間差,台灣經歷過的變遷這些年正在大陸上演。2. 我們都是「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心裡都有一個回不去故鄉。3. 這首歌詞曲上佳,鄉愁也是個永恆的主題,什麼時候聽都會有共鳴。
因為現在看來仍不過時,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羅大佑有時候像一個可怕的預言家,他很多年前唱過的歌,現在都一幕幕上演了。今年六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那場羅大佑作品音樂會,座無虛席,上至白髮老人下至黃口小兒,序曲一開始就是鹿港小鎮,我看見有人擦眼淚。
台灣當時正處在一個迅速工業化的年代,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帶著都市淘金夢來到大都市,想有一番作為,遠離了家鄉才發現都市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混。
鄭智化的很多歌不是也有這種寫照嗎,比如,《中產階級》里的:「我在台北的馬路上迷失了我的腳」,水手中的:「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跡」。
如今的農村青年遠離經濟沒落的家鄉到北上廣去闖一片天地,不依然存在這永恆不變的鄉愁嗎?
對了,李志有一首家鄉,裡面唱到:「而年輕人都去了城市,年輕人都去了工廠」,也是這種感覺。最近知道了這首歌,聽得欲罷不能啊。
那年雲陽的山村那童年走過的鄉間小路那路邊小溪中石頭下的螃蟹那傾盆暴雨後沖入田溝里的小魚
那雲遮霧繞的遠山那伴我入眠時風吹竹林雨打瓦片的聲音那些童年時的玩伴如今回鄉村落荒蕪無人煙
不再見升起炊煙那些關於鄉村的記憶都止於此我的親朋好友都離開了不再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不再苦於缺衣少食的生活如今大家豐衣足食生活美滿幸福
但我很慶幸比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多一段別樣的童年生活。相似的經歷吧。這年頭,恐怕大部分的中青年內心都有個鹿港小鎮。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因為我的家鄉也沒有霓虹燈。
也有小鎮小村和燒香人們。學習城市設計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海南鹿回頭開發的相關消息,其中一段採訪讓我猛然想到了《鹿港小鎮》。
世世代代傳香火
」接觸城鄉開發後意識到自己有多麼悲哀。「有價值」的地方得以原模原樣地保留著特色煥然一新,「無價值」的地方只能替換成現代城市的樣子面目全非。如今「媽祖廟」也是「價值」的一部分,那些有幸出生在媽祖廟附近的孩子也可以留下珍貴的童年記憶。
而有些被換走寶貴過往卻不自知的人又是多麼的可悲,有的人為沒能留下美好的過去而神傷,有的人卻只在意明天有沒有富足日子過。
「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也許在這個年代第一次聽這個歌詞「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會覺得很奇怪,我爸那個年代,大陸基礎建設高樓幾乎沒有,港台的歌曲轟炸了大陸的年輕人那一代。 當時的台北香港無異於大城市,當年的亞洲四小龍,農村 小城市的年輕人背井離鄉來打工,羅大佑的歌真的是每首都有意味,即使是2000年左右我爸出差新加坡那裡的現代化還是讓人目不暇接,北京那時候不提也罷,現在時過境遷 來到台北去過香港 四小龍的輝煌早已不在。如今台北連大陸的二線城市都不如, 有意思。
因為外鄉人在大城市的孤獨感是永恆的呀還有一首歌就是日文原版的紅蜻蜓,那個歌詞更直接,推薦一下
其實我覺得一般般我其實沒有那種很強的共鳴原因就是:大家所謂的 趨勢
經典永流傳
首先是旋律動聽、歌詞韻律和諧;再從詞義看,很容易勾起人們對記憶中美好事物的回想與感嘆;稍微探究,詞說的又何止是對家鄉變化的嘆息?更是對美好的傳統事物被時代浪潮沖刷直至消逝的感嘆,尤其一句「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傳達出一聲嘆惋,只因人們得到一樣東西往往必須付出失去同樣美好的另一種東西的殘酷代價,得的歡樂往往建立在失的痛苦之上。因此很容易引發聽者共鳴。
上海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城市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田園將蕪胡不歸,我現在怕只怕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台北和鹿港不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所以表達的應該不是那種一般回不去的鄉愁,而是那種沒有臉回家的感覺吧。華人最在乎衣錦還鄉,而歌裏的人明顯過的不怎麼樣,他就和所有離鄉別井的人一樣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發現這裡不是他想像中的黃金天堂,所以他看著公路,想回去卻不敢回去
牛頓幾百年前研究出來的東西,為什麼我們還要學?
推薦閱讀:
※陸生在台灣讀書,怎樣才不會心理扭曲?
※如何看待2016新當選的台灣年輕政治人物?
※如何看待台灣媒體對天津塘沽爆炸的報道?
※台灣5年後的支柱產業?
※時至今日,台灣在哪些領域是領先於大陸的?台灣是否已經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