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在我的理解之中,父母的學識,能力和修養的高低大小就像一個水庫的水量大小。而孩子的天賦大小就像一個下游的水田的大小,而親子關係的好壞就像聯繫這二者的水道質量的好壞。

父母好,孩子潛力好。但沒有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再好,也很難有效的將自己深不可測的內涵澆灌滋潤到孩子。(常見的例子就是父母的學識很高,文質彬彬,孩子卻與父母的狀態相去甚遠。這裡面往往就是親子關係出了狀況。)

父母也許不那麼好,孩子也許不那麼有潛力,但好的親子關係也可以保證父母在有限的範圍內儘可能的多的發展孩子。

這三個可能的瓶頸中,卡在親子關係裡面是非常常見的,也是很可惜的。因為另外二者的提高很困難,但親子關係可能相對來說更為容易突破的。


謝邀。

大部分的想法和思路,基於我的心理導師於老師。

首先想說,現在的家庭教育,已經跟過去幾十年前的家庭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十年前,只要把小孩子養大成人,就已經算是成功的教育了。可是,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了。我們已經解決了溫飽的問題,把小孩子養大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是,直到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仍然忽略了一點非常重要的因素:怎樣教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的社會悲劇?一方面是資訊的發達,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只關注孩子身體的發育以及孩子的成績,卻從來沒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算有多麼棒的身體素質,多麼好的學習成績,將來這個孩子一定不會覺得自己很幸福。當然,如果你認為有錢有車有樓有事業=幸福的話,那另當別論。

現代社會,跟以前的社會狀況已經完全不一樣,可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卻一直沒有作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良好的身體素質,優秀的成績,已經很難轉化為幸福感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容易獲得幸福感。而通常心理健康的人,在事業和收入方面卻也不會差。所以,現代家庭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如何養大孩子,如何讓孩子聽話,取得高分,而是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讓孩子內心足夠的強大。而這,和親子關係有很深厚的連接。

讓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一個已經習慣呆在媽媽溫暖的子宮裡的嬰兒,通過媽媽分娩的過程,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這個世界與他已經呆了九個月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這一刻開始,他就開始學習和適應這個新世界。

那麼,他是怎麼學習這個世界的呢?他通過感受,觀察,模仿周邊的人,踏出了學習這個世界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構建心理基礎以及人生觀世界觀最最重要的一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愛,溫暖的世界,還是一個冰凍冷漠的世界?我在這個世界裡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的存在?我是被需要,被重視的一份子,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這個世界是一個安全的世界嗎?我的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滿足嗎?還是說,這是一個不安全的世界,我想要的,都沒有人能夠體會和理解?---嬰兒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很大程度就是直接來源於親子關係。因為,父親和母親,永遠都是嬰兒學習和模仿的首要對象。可以說,親子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嬰兒的基本心理健康以及基本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那些認為嬰兒那麼小,什麼都不懂,好與壞不會分辨的同學們,我想告訴你們,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嬰兒對於能量,情緒等方面的感應是十分敏銳的。你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什麼都懂,只是他們還不會表達而已。

上述的三個問題,對應了影響心理健康的三個最基本的因素:愛,自信心,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的愛,自信心和安全感都比較足夠的話,這個人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內心就會比較強大,比較容易獲得幸福感,遇到再大的人生挫折,也不會就此沉淪,振作不起來。如果三者有某種缺失的話,缺失得越多,越難獲得幸福感---因為愛/自信心/安全感的缺失,他們的潛意識會驅動他們不斷的往外去索取和尋求愛/自信心/安全感,可是到後來他們會發現,怎麼找好像也總不能得到滿足和內心的平靜,所以,很難獲得幸福感。那是因為,他們找錯了方向---幸福感不是靠外人或者外物給予自己的。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在於,怎麼樣的親子關係,直接決定了嬰兒的基本心理健康(當然,有缺失都可以在成長的階段通過各種方式來修正,但是在最初始的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那是最好的):

1.良好的親子關係,夫妻之間,父母親與孩子之間,充滿著愛的流動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心裡就充滿著愛和溫暖。他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溫暖的世界,他也能夠從父親和母親的相處中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長大後,他就是一個有愛的人;如果夫妻之間關係不好,沒有愛的流動,父母與孩子之間,也缺少關愛和支持的話,那麼,孩子在愛的方面就會有缺失。他會覺得這是一個沒有愛的,冷漠的世界。由於父母間關係不好,沒有愛的流動,他根本就不能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去愛。他,是一個缺愛的孩子---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拚命的從別人身上索取愛--而一旦他索取愛的源泉消失了,他就會覺得痛苦並轉移到其他人事物上面繼續去索取愛-必然很難取得幸福感。

2.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對孩子給予足夠的關注(注意,不是過度的關注),讓嬰兒感受到了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讓孩子在家庭系統中有明確的身份和定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儘可能多的肯定,讚美,鼓勵和支持。在這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孩子,會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心;如果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確實也能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但是,過度的關注會帶來孩子在家庭中定位錯誤的問題。錯誤的定位通常是,孩子因為父母,爺爺奶奶的過度關注,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最重要的部分,這就是熊孩子產生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讓孩子沒有感受到被需要和被重視的感覺,就難以讓孩子構建足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是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讚美,表揚,鼓勵和支持,這也能很好的讓孩子構建自己的自信心;不良的親子關係,總是充滿了批評,否定,責罵等負面的狀況,孩子就很難構建自己的自信心了。

3.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諧相處,能夠讓孩子構建足夠的安全感。在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親(很多情況下是父親,因為在一個家庭來說,通常父親是比較強勢的。但是,有些家庭,母親比較強勢,這個時候,安全感的來源就是強勢的母親了)。在孩子的心中,父親是無所不能的超人,沒有什麼事情是父親解決不了的。所以,如果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跟父親的關係好,那麼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孩子與父親關係不好(即便是關係不好,但父親在孩子眼裡仍然是無所不能的存在),那麼,孩子就很難構建足夠的安全感了。

說完心理健康的三個基本因素,再來說說心理創傷,其實和上述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有著良好的親子關係的話,一般來說小孩受到從家庭中受到心理創傷的可能性就比較小。當然,也有可能心理創傷來自於外界。但是,一旦小孩子構建了足夠的愛,自信心和安全感,在有著良好的親子關係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主動跟父母說起受傷的事件,父母就能立刻作出處理,把小孩子的心理創傷降到最低(心理創傷事件,越早處理越好); 如果是不良的親子關係,本身這種不良的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就是一種創傷,各種忽略,否定,批評,打罵等都有可能造成心理創傷事件。這些心理創傷事件,在小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定時炸彈,它們不會馬上就爆炸,但是它們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在某些時間的觸發下,爆發出來。任何心理創傷事件,都會因為事件性質的不同,極大的減少孩子的愛/自信心/安全感。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其實,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想要孩子聽話真的不是難事。最理想的親子關係,是父母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願意去和孩子溝通,願意去尊重和理解孩子。親子關係不再是名義上的父子或者母子關係,而是孩子把父母親看成是知心朋友的關係。不再有以父母之名對孩子的壓制,有的只是平等和尊重的交流。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自然內心強大,幸福感滿滿,家庭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親子關係的好壞嚴重的影響著和家庭教育的質量。

沒有和諧的親子溝通就不可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因此說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妥善利用好這筆資源才能促進家庭教育快速有效的開展。

親子關係完善了家庭教育的環境,積極有效的親子溝通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一種優化親子關係的家庭教育,增強了家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牢靠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同時會讓有形的家庭在每個成員尤其是孩子的心裡經過積極加工而具有溫暖、安寧、幸福等積極的屬性。

家庭教育是一個籠統而又龐大的概念,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具體到每一個不同的家庭而言又是一個具體的過程。沒有哪一個家庭教育是類似的,也不可能會有哪個家長會用實驗的方法來尋找一個適合培養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作為每個家庭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探索中進行。

另外,因為個體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行為和觀念差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明顯的凸顯出來。這種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快速有效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家庭問題不是家庭成員中某個個體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來自雙方或者三方以上。如果親子關係不夠和善,發生問題時候,本能的反應往往是指責對方的過錯,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引起下一輪周而復始的矛盾。然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滲透解決家庭問題的重要因素,而良好親子關係的形成依賴於親子間的溝通是否順暢、積極和有效。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善良性格的形成,孩子成長在充滿愛和溫暖的親子關係下,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也是一個充滿愛喝溫暖的世界,他們會從這種和諧的親子關係相處中去學習如何去愛別人。但是如果親子關係不和諧,孩子從小就會缺少這種愛和支持。讓孩子在愛的方面就會有所缺失,沒有愛的流動,他根本就不能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去愛,認為這是一個殘忍、冷漠的世界。

冷漠的親子關係很可能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疾病,那麼他在成長的過程過程中也渴望得到家庭以外的愛。因此他們必然會拚命的從他人的身上索取愛,而一旦他索取愛的源泉消失了,他就會覺得痛苦並轉移到其他人事物上面繼續去索取愛,必然很難在家庭教育中取得幸福感。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沒有哪一種固定模式的家庭教育可以培育孩子長大。但是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溝通解決就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孩子這些問題的發現和引導都離不開親子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讓父母及時的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在良性的情感互動中引導孩子正視問題、付出努力,最終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斷成長。


初識故事爸爸江華老師是因為江老師10月份邀請耕林童書館敖德老師來蘇州分享一堂繪本閱讀的課,小編慕名前往,作為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只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一直踐行每天給孩子讀繪本當做陪伴。分享課樸實而精彩,敖德老師用7個故事告訴所有來聽課的爸爸媽媽——繪本教會我們怎樣做父母,在場為數不多的幾位爸爸掌聲不斷。小編是繪本閱讀的推崇者,但從來不是一個推廣者,聽完之後有強烈的渴望要把敖德老師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無奈敖德老師當日就要返京,時間有限,於是小編第一時間向江老師發出採訪邀約。採訪兩個小時,在江老師的繪本館,他分享的每一個片段都很精彩,小編不忍刪減。爸爸媽媽們請安靜地讀完,相信江老師的分享會讓你有價值百萬的收穫。

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中國人是0.6本

跟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書相比,中國人除去課本之外的閱讀數是0.6本。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且這種閱讀習慣需要通過一種儀式感來養成。

猶太人把閱讀當做一件很神聖的事物,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會在聖經上面點塗上蜂蜜,讓孩子舔一口,然後告訴孩子書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傳達「知識甜蜜」的觀念。甚至在讀書之前是要洗手的,書本是纖塵不染的,而這些傳統的東西被一代一代的傳承,是文化,也是信仰。

每天我會跟孩子們說故事時間到了,他們自動地會安靜下來,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玩玩具,有時候是在床上,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腳上蓋著被子;有時候是在書桌邊,依然是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在一種安安靜靜的氛圍裡面,進入書本的世界。這個儀式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很多年後,他們會記得這樣的場景,並且會傳承給他們的孩子,這是文化的力量。

我是一個爸爸,孩子是我成為爸爸的老師

我首先是一個爸爸,雖然在孩子面前,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我的家裡媽媽更多承擔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於是我就非常愉快地承擔陪伴孩子玩耍的角色,但其實也沒有必過分強調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區別,任何其他人給予孩子的愛都是奢愛,有則幸,沒有亦不必強求。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無法比較,只能說缺一不可。因此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夠獨立之前,父親和母親都有責任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因為這個時間真的太短暫,而他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

在我兒子2歲的時候,我發現他特別膽小,社交能力很差,自動屏蔽外面的世界。我就有點擔心,我覺得他特別需要我,於是開始考慮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去改變這樣的現狀。然後我開始給他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我編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但是故事情節非常僵硬,都是說教式的,形式一般都是樂樂不敢做的事情,別的哥哥姐姐做得很好,如果樂樂不去嘗試,可能就會有怎樣不好的後果。雖然這樣的說教很糟糕,但是我還是明顯感覺到在他身上是有變化的,他開始嘗試他不敢、不願做的事情。因為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他們願意去學習和模仿跟他同類型人的行為方式。

我很敏感地意識到在做爸爸這個角色上有很多缺失,於是想要改變。一個機會認識到台灣的繪本推廣人,才了解繪本這樣的「新」事物,才知道繪本講述的故事跟我之前給孩子講的故事真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你會發現很多文化性質的東西都是日本人從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吸收而來,然後傳遞到台灣,然後台灣傳遞到大陸,像插畫、茶藝等,繪本其實就是圖畫書,日本人把它定義為「繪本」這樣的名詞,2005年從台灣傳到大陸,08年也就是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繪本,至今已有7年,目前館內藏書3萬冊,算得上是蘇州繪本存量最高的了。

繪本教會我們:做更好的父母,我們別無選擇

10月份敖德老師來蘇州講課,講到《羅拉要去非洲》,講一個如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的故事。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聽過,但聽完之後都非常喜歡。敖德老師回憶他第一次把那本書拿回家的時候,他的兒子迫不及待地看完然後說:「爸爸,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像吉爾伯特這樣的大人了」。故事畫面非常簡單,甚至談不上美,但是故事說完,很多爸爸媽媽的內心是很受觸動的。

小女孩羅拉不喜歡她的三個雙胞胎哥哥,覺得他們很臟很調皮總是搞惡作劇,於是想要逃離他們,要去很遠很遠的非洲。於是她收拾起她心愛的玩具跟爸爸媽媽道別說她要去非洲了,可是爸爸媽媽很忙,只是說了句,別感冒了,早點回家。她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她,於是氣沖沖地跑到花園的樹上哭起來。這個時候管家吉爾伯特聽到哭聲跑過來問,羅拉小姐,你在樹上幹嘛呢?羅拉說,我現在在非洲。當吉爾伯特知道羅拉是因為生哥哥的氣而要逃到沒有哥哥們的地方之後,他告訴羅拉:非洲有點遠,我們來看看地圖,是要坐船去,我們一起去好么?於是吉爾伯特帶著羅拉小姐開始了一段奇妙的非洲之旅。玩得很開心,夜幕降臨,他們在「非洲」看日落,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會不會被食人魚吃掉的時候,吉爾伯特說,可能吧,但也有可能食人魚消化不了他們。羅拉小姐靜靜地說,吉爾伯特,我想回家了。吉爾伯特說,那我們回家吧,我們離家不遠。故事就講完了,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她的情緒排解了,吉爾伯特並沒有說教式的說他們是你的哥哥,你應該關心他們呀之類的話。

像這樣的書很多,比如《點》,講述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畫畫,孩子有情緒,只是畫了一個點,作業交上去,老師只是問了一下,你畫的是大海裡面的一個石頭么?他回答說,我只是畫了一個點。然後老師讓孩子在畫上籤署自己的姓名。幾天之後,孩子發現他的畫裱在了畫框里並且掛在了畫廊里,他很驚訝,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說,這就是你的作品啊,我覺得你還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點。這個孩子懵懵懂懂之後畫了各種各樣以「點」為元素的作品,多年以後成為了畫家,有一天在他的個人畫展上,有一個小朋友羨慕地說,這個畫家好棒,我也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他聽到之後,給了這個小朋友一張紙和一支筆,讓他畫畫,小朋友畫了幾條線條,同樣的,他讓他署上自己的姓名。故事就結束了。

這樣的故事非常值得推薦,我們似乎都聽過,覺得很好,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回歸教育的本質——潤如細無聲。生活中,我們沒有耐心去陪伴孩子,總是用大人的視野來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如果這樣會有什麼後果,這些不僅是道德捆綁,情緒的壓抑,其實也是個性的扼殺。而從這些優秀的繪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需要「懂得」他們的大人,可以換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為此刻的孩子,給故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孩子一段他們想要的陪伴、尊重、鼓勵、幫助、理解。

挑選好書很重要:繪本與普通圖畫書的區別

有很多媽媽說,繪本太貴,30塊左右一本。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台灣地區書籍都是很貴的,同樣的書我們賣30塊,他們都要賣100塊。再其次,你可以在噹噹上買到正品打折6折左右的繪本,20塊一本,一年365天,每天一本也不過是7千多塊錢。我相信中等收入的家庭完全可以開支,關鍵是這一年300多本書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價值是超越這個開支的。

還有一位媽媽說她也給孩子買書,買的都是一些超市裡面打折的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圖畫書,我們有一堂課是專門講這種類型的書和我們所傳播的繪本的區別的。這堂課講給爸爸媽媽們聽,大概要講1個半小時。

國外一些優秀兒童繪本作家一輩子就做幾本書,當然多產的也有,但他們大多都是終身致力於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很多作品流傳世界各個國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拿過大獎,被反覆翻印。而這位媽媽所提到的圖畫書可能是任何一個在出版社工作半年以上的新手,一個晚上就能夠在電腦前做出兩本來,標準化的卡通人物形象、鮮艷卻毫無質感地色彩堆砌、敘事性的故事情節充滿教條式的說教結尾,我們從這些書上看不到愛,感受不到畫面傳達的情感,甚至把長長一段的文字遮住,我們無法從畫面上感知這一頁書到底想講什麼,這樣的書對孩子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傷害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優秀的繪本,只要你讀過就會愛不釋手,他們通常喜歡化繁為簡,比如大衛威斯納的繪本《7號夢工廠》、《三隻小豬》、《瘋狂星期二》,一個文字都沒有,畫面充滿想像力;比如麥克·格雷涅茨《月亮的味道》,溫馨的畫面,細膩的感情,動人的故事,濃濃的愛;再比如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霸王龍系列,畫風硬朗大膽,故事溫馨詼諧,情節常常出人意料。我們圈內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優秀的繪本是沒有年齡的,9天可以讀,99歲的時候也可以讀。就好像《小王子》,讀粉絲布全世界各個年齡層次,又有幾個人能夠完全讀懂其中「馴服」的含義呢?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遠離父母的過程

請我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們不要總是在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樣,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有什麼後果。英國著名心理學女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我們要鼓勵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我們,同樣我們自己也要學會不要在感情上依附於孩子,用道德綁架情感,彼此身心都不自由。

我的大兒子現在9歲,他已經不需要我陪伴他讀書了,有時候還會跟我講他看到的故事,甚至他現在已經嘗試在自己寫故事。小女兒2歲,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黏爸爸媽媽,總是要抱抱,要陪他們一起玩,可是大了之後,這種親密的抱抱就會變得非常少,而我也已經抱不動我60斤的兒子了,所以孩子可能給你的陪伴也就是在他6歲之前,在那之後,他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他對你的依賴開始減少。

這是很傷感的過程,但這也是他走向獨立的開始,他一定會帶著我給他講過的那麼多故事,裡面有很多正能量的故事和愛的能力,讓他可以更好更快的自我獨立,這個感覺確又很美妙。某種程度上,閱讀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更加心智健康地離開我們的過程。每天半小時閱讀一本書,6年,我們可以為他們讀2000本書,而這個知識量我相信比任何一個幼兒園老師的閱讀量還大,等到他們6歲的時候,他們的世界是豐富的,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感情是不依附於任何人的。

父母說沒有時間是一個偽命題

講一個故事一般只需要10分鐘,最長也不過20分鐘,就算是放在睡前,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要是睡前沒有講故事會睡不著,總覺得少做了一件事情,孩子也習慣拿起書本要你給他講故事。

曾經有一個媽媽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工作變得越來越忙,連講故事的時間都沒有了,於是買了一個故事機。孩子聽故事機,媽媽覺得挺好,可是孩子聽了幾天之後說不要聽了,媽媽問她不是講得挺好的么,怎麼不喜歡啦?孩子說故事機裡面沒有媽媽的抱抱。

所以繪本閱讀與其說是講故事,不如說是一段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愛與陪伴,它是有溫度的,可以觸動五官和調動肢體的。有人問,繪本應該由媽媽來講還是爸爸來講,有區別么?同樣的回答,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你只要陪伴孩子,全身心的跟孩子進入到這個美妙的故事裡面,孩子感覺到閱讀是快樂的,目的就達到了。

你不需要懷疑優秀書籍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爸爸媽媽問繪本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繪本閱讀不是英語培訓,不是上數學課,沒有可具化的結果,不是一節課學會幾個單詞,學會了1+1等於2,但是優秀的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大到豐富的世界、想像力、思辨能力、領導力、社交能力、愛和包容,小到語言表達能力,卻不是通過一堂課可以產生結果的,讀書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投入。雖然不能說每一個愛好閱讀的人都能夠成功,但世界上但凡成功的人,他一定是愛好閱讀的。

敖德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場景,他在他兒子還4個月的時候給孩子讀《光屁股的犀牛》,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書,孩子翻了3頁就不要看了,然後那本書就一直沒有打開過,知道孩子快2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洗澡,兒子打開衛生間的門,看見爸爸,說了一句——光屁股犀牛!

我相信每一個陪孩子讀繪本的爸爸媽媽們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在突然間某一個時刻,敏感地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而這個場景也更加堅定了敖德老師認定的繪本閱讀沒有最早的開始,也沒有太晚的開始。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認知世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認知世界的橋樑,並幫助他們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筆財富。

怎樣才能傳達高效的陪伴和高質的愛

很多爸爸媽媽會關心繪本閱讀的技巧,有些父母問,2歲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性格孤僻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對於讀書不感興趣的孩子應該讀什麼書?能不能提供一份書單?

我會告訴他們,閱讀確實分年齡段的,比如2歲以前的小孩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書裡面講的場景跟孩子的生活完全沒有關聯,這個階段可以多給他們看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有關的書,比如吃飯、睡覺、上廁所、穿衣服等;2-4歲,可以講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書了,性格塑造、愛、勇敢、堅強;4歲以後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些類型的書籍特別感興趣,比如男孩愛看車、飛機、宇宙,女孩愛看娃娃、動物等,會排斥其他類型的不喜歡的書,再長大一點,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不喜歡的書可能又開始喜歡起來。他們無時不刻都在建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選擇、好奇,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只需要陪伴他們、發現他們、懂得他們並滿足他們就可以了。我會給清單給有需求的父母,但是最後我都會告訴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到成為一個懂孩子的大人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技巧。

亞歷克斯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國內外一些繪本推廣專家或者繪本作者來做分享,每一期都很多爸爸媽媽來聽,還會與幼兒園、社區開展父母課堂,多聽幾次就會掌握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能夠更好地跟孩子互動,讓繪本閱讀更加愉快。去年,很多爸爸媽媽包括孩子都喜歡的霸王龍系列的繪本作者宮西達也來蘇州,他結合每本書的主角來設計簽名,很有意思,我都有收藏。

我的故事:佛渡有緣人,不惑之年不再執拗

在這個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又離開,包括繪本推廣者和熱愛繪本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以商業回報來衡量的話沒有成功的推廣者,因為這個行業本身利潤並不高,並且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父母認知過程慢,並且需要周而復始的引導,否則這個行業早就會有風投進入。

我們從09年開始做全國推廣,但推進非常慢,經營者需要有教育情懷,沒有這份情懷做不了這份事業,繪本是一種美術、文學、甚至戲劇等相結合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趣味性和美感。對從業者有較高的要求高,志同道合者並不多,寧願慢一點。

去年在圈中的一次大會上,我記得全國100多位繪本經營者,能夠穩定營收的寥寥5人而已。蒲蒲蘭出版社05年開始引進國外繪本,苦心經營十年,八年虧損,近兩年開始微薄盈利,這麼多年的挫敗還一直在堅持,一方面是他們看準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教育市場,一方面他們也是一群非常有情懷的文化從業者。

還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我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4歲的女孩,說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但是我不開心,因為他們只知道打牌,從來沒有時間陪我玩。後來我有問女孩的爸爸,有沒有陪孩子玩耍?爸爸說,她是女孩子啊,將來要嫁人的,我供她吃喝,給她讀幼兒園就夠啦。聽到這裡,我很心痛,在場的很多父母都很心痛。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可能我們現在的能力沒有辦法去改變所有人,因為環境對人思維模式的影響太大,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變。我也從原來執拗地遇見人就講繪本有多好,變成現在這樣安安靜靜的講課。佛渡有緣人,我當初從成人教育轉為經營兒童教育,也是因為有兒子之後發現成人世界是很難改變的,每個人都用他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了幾十年,而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能夠做的是通過正確的引導改變他們這一代人的教育環境,那麼他們長大之後能夠傳給下一代的教育思維一定是會發生集體性的轉變的。雖然中國教育得到的更多是詬病,但終究在呈一個螺旋式向上發展的勢態,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優秀的教育行業者在推進,希望我們都可以有更多能量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希望推薦值得大家認識的人,請加小編微信:HYPmarketing

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蘇州達人,每期推薦一個值得你認識的人。


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愛,尤其是父親的,可是直到自己大學畢業、工作N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仍然得不到父親的關愛和呵護。

我不要那麼多,只要一點點,來自父親發自內心的關愛。可是,沒有,從來沒有。

不是他工作忙,他在歇班的時候,寧肯去跟別人聊天、打大半夜的麻將,寧肯去逗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想多管管我,當然,他對我妹和我媽,也幾乎不怎麼關心。在我對父親的回憶中,佔據大部分的,是他的責罵。

父親是位老司機,司機是他的職業,我在20多歲的時候,希望跟他學習開車,通過母親央求他,他才答應。他開車把我帶到郊外,我在司機位上他在副駕駛位置上,我不敢多問,練起步,結果沒半分鐘就把車搞熄火了,父親馬上就罵,那一刻,多年的委屈湧上心頭,我氣得馬上下車 ,一甩車門,並朝車門上用盡全身力氣踢了一腳,車門上出現一個大坑。然後我就頭也不扭地橫穿過馬路,跑進道邊的麥子地里,並瘋狂得跑出1、200米,才敢扭頭看他和車,因為我怕他打我,我真的怕他打我。他坐進駕駛位,沒有理我,開車朝修理廠的方向駛去。 那一天,我24歲多,父親50歲。

我妹妹高中住校,有次周末回家,我爸晚上也回到家,閑聊的時候問我妹,聽說你們學校前幾天發生食物中毒了? 就像一個無聊的人打聽什麼稀罕事兒。後來媽跟我說起這件事,我的心涼得沒法再涼了。父親就在縣城工作,工作單位離妹妹的學校開車不過幾分鐘的車程,他竟然聽到消息無動於衷,不管自己女兒的安慰,事後還到家打聽個稀罕。另外,我妹對家庭也沒什麼感情,一度不想住在家裡。

我以為,父親年輕時不懂親情,年齡大了或許就變了。會把欠子女的感情,投放到下下一代人身上。可是我孩子出生之後,父親對孩子不聞不問,從不會打個電話問問冷暖。於是,我的心更涼了。

缺乏家庭親情,影響很大,其中之一,就是我在學校時不敢和別人爭、不愛和別人爭,因為如果爭不過、衝突起來,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家裡的後援團,依靠不上,打得過對方還好,打不過得,把別人打傷了呢?所以導致性格偏軟,有時利益受損,也只能自我寬心。

最大地影響,直到導致我現在寧肯耽誤事業、少掙錢,也想每天都陪陪妻子和孩子,我不想讓家人遺憾。

另外,我對父親感情不深。我們小家庭三口人住在另外一個城市,孩子我們夫妻倆自己帶,我和父母一年也通不了幾次電話,他也不關心自己的孫子,從沒有打過一次電話來問問孫子的情況。

我這幾年並不關心父親的任何情況,我知道他的身體健康狀況還行,將來怎麼辦,我也不知道。 完全不管父母的養老,好像於心不忍;但要出力負責他們的養老,好像也不能完全地情願,為什麼我們過得就不像一家人,我要去負責你們的養老???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一書,是由一位爸爸寫的一個個與孩子生活的故事片段,讀起來你會發現沒有任何的枯燥之感,每一個小故事都十分的引人致勝,就好像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樣,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並且,每讀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前兩年甚至是現在,在爸爸媽媽圈裡流行著一句話,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得很多的家長各種為孩子的「未來」打算,各種學習班、音樂班、英語班、舞蹈班,等等等等,不斷地往裡面砸錢砸錢砸錢!不僅讓父母感到十分的累,也讓孩子有很大的壓力。而這本書正好可以給那些神經綳得很緊的父母們,一個另外的視角,去看我們的孩子,——家庭教育才是人生的起跑線。

本書一共分為4個篇章。

第一個篇章:讓教育回歸美好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學習,學習吃奶、學習吃飯、學習說話、學習爬、學習走……ta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沒有見過,不了解,想知道,所以,總會不斷的爸爸媽媽,「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為什麼」,都說小孩子是十萬個衛生么,但是,爸爸媽媽們卻總是用錯誤的方式去對待。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老爸爸和年輕的兒子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老爸爸有點老年痴呆了,所以年輕的兒子對於老爸爸的提問總是顯得很不耐煩。終於,在老爸爸問出地69遍那隻麻雀是什麼的時候,年輕的兒子終於爆發了。老爸爸什麼也沒有說,只是遞給兒子一本筆記本,上面寫著:今天寶貝問了我101次那個麻雀叫什麼,最後,他學會了認識麻雀。

另一個視頻,是才5歲的女兒問爸爸為什麼,爸爸很認真的回答了,然後女兒又問為什麼。爸爸一直從一個簡單的生活問題,回答到了人生的問題。最後,甚至說出了「因為我在上學期間沒有好好的學習,所以巴拉巴拉……」爸爸一直在很認真的回答她的問題,即使在她這個年齡上,某些事情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但依然很認真的回答,直到女兒滿意為止。

你有沒有被孩子問過相同的問題?那個相同的問題讓你十分的想抓狂。因為你已經給ta回復了太多太多遍了。在你的認知裡面,ta早就應該學會這個詞了。如果,ta一再的追問,你就會覺得很煩躁,畢竟長時間做一件事情任誰都是會很煩躁的。從這一個篇章裡面,你會發現很多原來你沒有注意到的小事,或者是孩子的一些表現,其實,是孩子為父母帶來的一種感動。

第二個篇章:閱讀,培育最美心靈

這去年是繪本大熱的一年,無論是早教班還是媽媽群裡面,如果你不去討論一點兒最近在看什麼繪本,看什麼繪本比較好,你就是一個「落伍」的媽媽了。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在這一年成為了繪本王,有的是在國內買,有的是在國外買,甚至有的爸爸媽媽會去參加一些講解「如何給孩子讀一本繪本」的培訓班。閱讀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為孩子提供精神食糧,開拓視野、想像力、觀察力和創造力。但是,再好的繪本,也要講究一個方式方法。

看到過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媽媽在直到繪本特別好的時候,天天的「逼迫」,沒錯,真的是逼迫,孩子跟她一起看繪本。她的孩子才3歲,正式好奇心重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專註10分鐘就已經可以了,但是她卻每次都要給孩子「說完」一本繪本,大概40分鐘左右,這裡的「說完」是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的讀一遍,孩子必須坐在旁邊聽沒有任何的互動,不要說是孩子,如果換成是我的話,我也會感覺十分的具有折磨性。

而另外的一位媽媽就不同了。她給自己的男寶買了一本講汽車的書,上面有著各種各樣的汽車。起初,她給孩子講的時候,也是按照順序,但是,她發現孩子很難集中。所以,她就跟孩子說,「我們來玩兒找汽車的遊戲吧,我們先來找這本書裡面一共有多少紅色的車」,然後,就開始跟她的孩子做遊戲,從頭到尾,找紅色、找藍色、找警車、找公共汽車,孩子玩兒的特別開心,一本繪本被玩兒了好長時間。而且,孩子最後還開始自己畫汽車,然後根據自己畫的汽車給媽媽講故事,並且樂此不疲。

所以,就算你拿到了十分好的繪本,如果你不會給孩子用的話,也不會有很大的價值。繪本的價值在於如何去利用,而不是讓孩子如何的去死記硬背。在這一篇章的小故事裡面,你會看到各種孩子和「閱讀」打交道的故事,也許你和你的孩子也經歷過,但是你沒有注意到。但是,你必須相信一點,就是愛閱讀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並且和不愛閱讀的孩子真的不大一樣。

第三個篇章:孩子,你慢慢來

現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在養了孩子之後,就開始擔心起ta的未來,就像前一陣子流行的一組照片,大概內容是,爸爸或者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然後,手上拿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距離高考還有208個月」之類的。這組照片轉發量特別的高,風靡了朋友圈和微博。並且,居然有一部分的家長對此甚為同意。

上幼兒園要上最好的幼兒園,即使要寶寶早上可能5點就起床了;上小學要上最好的小學,所以,有孩子開始就花重金買學區房;上中學要上最好的中學,小學的時候就上各種的課外班;上大學要上最好的大學,因為一考定終身!

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太多太多的壓力,很多孩子都在被迫的成長。當孩子拿著100分的考卷回家的時候,家長都會跨一句,「做的真好,繼續保持呀!」,這種話語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努力的無視。當ta每次只能得80分的時候,你就要求90分,得到90分,就要求100分,得到100分,就要求ta一直100分。你會發現,你永遠沒有辦法知足,因為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優秀。

但是,就像前文說到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一樣,這是一個偽命題。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應該是最優秀的、獨一無二的。你要看到的是孩子自己本身的自我成長,而不是永遠像毛驢前邊的胡蘿蔔一樣,有一個看得見吃不著的東西,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所謂的「最好」。在這一章節裡面,你會看到很多孩子成長中的小故事。你不知在教孩子,孩子也在教育你。

第四個篇章:愛,是溫暖長久的陪伴

現在,因為雙職工的家庭很多,孩子有的就直接被丟給了父母,然後,美其名「我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殊不知,孩子最好的生活,是父母陪在ta的身邊。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卻很少能夠陪伴孩子們成長。但是,陪伴不只是陪在ta身邊而已,而是講得有效陪伴!

所謂的有效陪伴,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一邊兒玩手機,一邊兒有一句沒一句的跟孩子說話。在工作了一天後,你有沒有回家之後跟孩子好好的玩兒一下,或者讀一本書,拋開你的手機,拋開你的工作,就專心致志的陪在你的孩子身邊?不要拿時間和累當作可以不陪伴孩子的借口。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沒有回頭路可以走。

孩子,就是一面父母的鏡子,父母給孩子多少的愛,ta就會回報你多少的愛,甚至更多的愛!同樣的,信任感也不是天生的,孩子信不信任你,都是根據你平常的行為表現來決定的。如果你爽約特別多次,那孩子就會很難相信你了。這一個篇章主要講的就是在父母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是如何擁有一顆溫暖柔軟的心的。看完了這張,也許你就會知道,陪伴對於孩子有多重要,意義又有多大。

本書的最後還介紹了「最適宜的年齡遇見最好的書」,因為我寫的這篇文章真的太長了的緣故,在這裡就不再細說了,也算是給大家一個「誘惑」,讓你們自己去品味這本書吧。

我始終堅信,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都要有一個過程。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畢竟這張白紙是你一筆一划寫成的。所以,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要先看看你自己是否合格!


有很大的關係,父親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親對還子的影響很大(由其是男孩子)所以作為父親我們不僅對家庭負責更是對孩子樹立正確的觀的重要職責。作為父親,我們不能在里隨便的發脾氣、不能耍酒瘋、大男子主義、尤其更不能責怪自己的妻子,要做家裡的頂樑柱。所以男人在家裡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問題不僅是溝通問題,還有愛、鼓勵、表揚都需要,但是我們要跳出來看到本質,家庭教育的最大關鍵就是——關係,心理學上叫親子關係。董進宇博士在他的親子關係模型圖上描述的非常的明顯!


謝邀,孩子的幼年,陪伴非常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貫徹終身。在陪伴中,我們給孩子示範,對口腹之慾的剋制,對消費主義的抵擋,對精神世界的不間斷的追求,中年堅忍和奮鬥,晚年從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會緩釋孩子的焦慮。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隨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難堪的宿命。

坐在沙發上休息的時候,大寶突然跑過來對我說:「爸爸,我要給你一個驚喜!」我驚訝地問道:「是什麼驚喜啊?」他回答道:「來了你就知道了。」

我就跟著他來到了卧室,只見床上的竹席已經被一條薄毯子覆蓋起來了。大寶示意我把毯子掀開。結果掀開毯子以後,裡面還有一條折得很整齊的薄毯,大寶說驚喜就藏在毯子中間。

我就仔細地翻找起來,突然看到一個紙條掉了出來,細細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幾行字:「爸爸,祝你每天都開心快樂,每天臉上都掛著笑容,愛你的大寶。」

看著寶寶歪歪扭扭的字體,我感動地把大寶擁入懷中,並在他兩邊臉頰上親了兩下:「爸爸也愛你!」

接著,大寶又說也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果然是一個都不落下,悄悄地過來讓我給他寫字條,寫上自己想要對媽媽說的話:「親愛的媽媽,你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月亮,希望你永遠把我放在心裡,愛你的大寶。」

然後照樣把字條藏起來。最後,大寶直接就要求我們也要給他一個驚喜,於是我們也如法炮製,在紙條上寫滿了對孩子的愛,並讀給大寶聽。滿足了他的願望。

大寶的這份「驚喜」確實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是什麼好玩或者好吃的東西,原來是充滿著濃濃愛意的能直接穿透心間的美好祝福,它是那麼地彌足珍貴。謝謝寶寶的愛。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愛自己的父母,依戀自己的父母。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渴望從父母那得到足夠的愛、溫暖、安全感。

只要能讓父母滿意、開心,孩子願意去討好父母,願意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父母的要求,願意相信父母給自己的是最正確的選擇。孩子對父母的愛,往往是最無私最純凈的。

我們對孩子的愛總是有那麼多條件,那麼多選擇,那麼多要求和那麼多抱怨!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不夠好,缺點一堆,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帶。

可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卻沒有任何要求,無論你貧窮富貴,無論你高矮美醜,他都全心全意地愛著我們,依賴我們。

當你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而煩躁不安的時候,控制不住將火氣帶給了孩子,小小的他,強忍著委屈和淚水,卻還是走向你。只要你給他一點甜頭,他依然會摟著你的脖子說「愛你」,他是唯一一個不管我們怎樣對他發脾氣,還依然信任我們的人。

有一次在小區聽到幾個孩子在爭論,湊近一聽,原來是在比媽媽。「我媽媽像個公主,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我媽媽有一個大寶劍,她可勇敢了,什麼都不怕」「我媽媽天天給我做好吃的,我每次都能吃十碗」「我媽媽做的飯菜才好吃呢…」

在孩子們稚嫩的言語里,透著對媽媽滿滿的愛,在孩子們的眼裡,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但是媽媽們在一起時,談論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各種缺點,即使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也會擺出一副謙虛的姿態「那是在外面,在家裡就不行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會擁有自己的小世界,也許不再依賴我們,也會對我們提出各種要求和條件。那個時候,也許我們更加懷念曾經那個總是給我們製造各種麻煩,總是讓我們抱怨連天的小人兒。

趁著孩子還把我們當作全部,趁著他還處在怎麼吵他,他都不計較的年紀,好好珍惜孩子的這份愛吧!這份毫無條件,像水晶一般通透純潔的愛,是孩子對我們最好的報答!

(覺得有收穫,順便點個贊,關注我一下)


0-16歲親子關係不能中斷 否則會給孩子或多或少造成傷害。這是和大腦特點有關的。


於微信群看到這篇靈璧縣廣志外國語學校的通告文件,驟然間對這個孩子的行為可謂厭惡至極,內心中對其的批判與通告中所述別無二致,可旋即回味過來,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培育者,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對父母不正是自食其果嗎?

靈璧縣廣志外國語學校的通告文件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行為舉止、得當的教育方法、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做父母的責任,沒有認識到科學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學業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學習的好壞是學校教育的結果,所以千方百計地為孩子找好的學校,甚至不惜花費重金讓孩子上重點學校。很少有家長將孩子的學業失敗歸結為自己,將孩子不良習慣形成的淵源歸結為自己。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灣和出發地,家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導師和助手,既要負責孩子的身體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的智力發育,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學習知識,又要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性格、行為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沒有哪些孩子會越來越像自己的老師。「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怎麼評價家長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

孩子由家庭教育塑造

很多父母親以為自己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吃好、穿好,身體健康,教育是學校的事情。事實上,無論孩子在哪裡,總也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和教育,包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父母不去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壞;父母用錯誤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孩子則可能變得更壞。通常,優秀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實踐證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是傑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職責和義務,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為滋潤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長們需要了解教育的奧秘,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時每刻把握教育的時機,挖掘教育的潛力

正所謂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每一個看起來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都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就給父母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請務必研究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接近正確的那一把鑰匙。也請每位父母做好自己,因為你是你孩子的榜樣。

教育好孩子

首先要教育好家長

現實把家庭教育家省略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於輔導孩子學業,這真是由誤生謬。更本末倒置的是,沒有把家長教育好就想把子女教育好,沒有提升家長的素養,就想提升孩子的素養。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都認識到:要教育好學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師。那麼,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樣首先要教育好家長。

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導著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目前社會上,家庭教育缺乏科學的教育引領,守著陳舊、落後、錯誤的教育觀念,用著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重智育輕德育,重生理輕心理,重外顯輕內省,重教而不會教的現象相當普遍,解決家庭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矛盾,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沒有一種成功抵得上教育孩子的失敗。愛在我家父母班,做全人生命效能培訓,教一個成熟、負責人的人培養另一個成熟、負責人的人。

教育與不教育,孩子們都一樣能夠長大。其實跟種莊稼一樣,地施肥不施肥、除不除草都一樣能種莊稼,只是收成不一樣。這就是鮮明的對比!

11月25日~11月26日「愛在我家—父母班」在上海開課!教我們怎樣做新時期的父母!成為智慧父母,愛在我家助你完成做父母的「必修課」。


一切的本質是關係。在家庭這個系統中,關係聯繫著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親子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個家庭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親子關係是彼此連接強有力的紐帶,健康有愛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家是溫暖的港灣,父母是他人生最有力的支持者,縱使全世界都拋棄了他,他依然有人可以依靠。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能感受到愛、安全感,孩子與父母間的溝通就會是順暢的,這一切都為支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壞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感到壓抑、緊張、恐懼。小時候迫於生存壓力只能屈服於家長的淫威,隨著身體的長大,他們與父母溝通越來越少,各種不合作、逆反行為出現,內心強大的獨立出去盡量不與父母相處,內心脆弱的抑鬱、輕身現在比比皆是。

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親子關係」。

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


首先說一說我為什麼會看這本書。其實我在前面的文章有提到,就是我個人覺得在生活、工作和情感這三者之間,情感這一塊對人的影響比重比較大。雖然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但如果你對生活和工作不滿意,你是可以通過努力去爭取過更好的生活和得到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說於生活和工作本身而言,你比較容易從過去抽離出來。而情感,好像不那麼容易。情感包括什麼呢?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夫妻之情、親子之情、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情感問題總是很複雜,不是你想抽離就可以脫身的。而且一旦處理不好,有可能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也或多或少對彼此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加強對情感方面的認知和學習應對措施。

我一直覺得成長是一件好事,雖然它讓你看到美的同時,也讓你看到了醜陋,甚至讓你產生恐懼抗拒等負面情緒。但也正因為如此,它讓你不得不學會思考,學會辨別,學會處理消化負面情緒。但「長大」並不意味著「成長」,多少人的「成長」是遠遠滯後於「長大」的?

這本《媽媽,愛我你就抱抱我》主要收錄的是親子關係個案, 除了個案內容還有作者張曉紅的個人點評。這些個案的內容都是真實感人的,一個又一個的個案,看得多覺得平凡,因為每天都在普遍地發生,同時它們又很獨特,因為從沒有兩個個案是完全一樣的。

這些個案裡面的孩子會以故意對抗、重複犯錯、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來獲得關愛。而很多時候,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他所採取的那些行為真正意味著什麼,他只知道通過那些行為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所以他樂此不彼。當父母罵他的時候,他很滿足,因為父母終於看到他了;當父母打他的時候,他很滿足,因為他得了父母身體的碰觸了。儘管這種碰觸是以懲罰的方式而出現的,孩子依然很想很想得到。

「其實孩子想要的愛真的很簡單,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句認可、一日陪伴,足矣。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給予,就看你是否意識到。」

從這些個案也不難看出,夫妻關係是否和諧、家庭是否和睦對孩子也有直接性的影響。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灣,家庭破碎,最傷心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當家庭出現裂痕的時候,父母常常認為孩子還不懂,忽略孩子的感受, 不重視孩子的意見,甚至把孩子當成互相攻擊的武器。一旦家庭破碎,父母出於愧疚,用豐衣足食,用隱瞞的方法來補償。其實,這些做法只是滿足了父母自己,孩子心裡會認定自己沒有人愛,沒有家。

」而此時的孩子是最無助的,有些孩子為了挽救家庭甚至做出一些對自己有所傷害的行為。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是沒有是非辨別能力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而言可能就是依據的標準。比如,有一次,親戚的一個小朋友來我家做客,她雙眼直盯著茶几上的餅乾,我察覺後拿起一塊遞給她,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很想吃,可是媽媽知道會罵我打我的。」我知道她媽媽的意圖是想讓孩子不要吃上火的東西,以免咳嗽感冒,但是卻採取了讓孩子能產生畏懼害怕心理的方式來實現母親要達到的效果。我不知道這種方式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但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只看父母臉色的意識。如果不及時糾正而變得根深蒂固的話,發展到以後可能就是看老師臉色做事、看領導臉色做事……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其實也是小孩,他們也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可能就按照之前他們父母教育他們的那一套拿來直接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社會在發展,時代不一樣了,教育方法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其實小朋友的媽媽可以將吃了餅乾之後的壞處告訴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基本都咳嗽感冒過,他們自己親身體會過,知道那種感受。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幹」是不是比讓「孩子因為畏懼打罵而不去干」來得有教育意義呢?當然,有教育意義的方式也不止一種。

與父母的關係是每個人人生里第一份,也是最重要、最獨特的人際關係。這份關係對這個人一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只有父母懂得正確地運用他們對孩子的愛,用更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更有效地成長。

這本書里的個案,有些是認識張老師的人給介紹過去接受治療的。所以也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確實出現了一些讓你棘手的問題,你可以通過一些個案梳理出處理方法,實在解決不了,可以諮詢專業人士。

今天的社會裡,親子關係的問題已經發展到一個嚴重而不容忽視的情況。只有當我們願意麵對,並且接受這些問題的存在,當我們能夠從中學習,才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和事故。


現在我國家庭中絕大多數的年輕一代都是獨生子女,都多少會受到長輩的呵護和寵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家長的共同願望,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卻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不良的現象。就目前來看,心智障礙、逃課厭學、親子衝突、網路成癮、不擅理財,自私孤僻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能發現的特徵。

如何走出「問題孩子」的教育困境,是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在思考的問題,博星教育高級家庭指導師曹坤老師表示,想走出困境,必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合作,已不是單方面可以完美解決的。學校和家庭需要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的相關課程,來全面認識和了解孩子的在學習成長中的問題和困惑。

庭教育指導師的課程可以學校和家長都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優勢、特點,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同時喚醒完善成人自我,讓學校和家長自己心中的內在小孩重新成長;找到教育孩子過程存在的多個核心問題以及給出解決策略;同時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使用科學教學工具,規避家庭教育和學校的種種誤區,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成就孩子的人生。


親子關係是指父母和子女在溝通和交流中建立的心理上的聯繫。表現為:雙方的意願喜歡程度、互動交流模式、情感聯繫等。

家庭教育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主要是父母對子女)影響和教育。這裡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

1. 如果教育指向成功,比如某一方面有所建樹,則主要建立在子女服從的基礎上,無必需以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為基礎。

2. 如果家庭教育指向的是子女快樂、幸福的生活,那麼良好的親子關係不但是開展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以三種基本需要為例說明:

1)包容需要:如果兒童與雙親交往少,就會出現低社會行為,如傾向內部言語,與他人保持距離,不願意參加群體活動等;如果兒童對雙親過分依賴,容易形成超社會行為,如總是尋求接觸,表現忙亂,要求給予注意等;如果兒童與父母適宜溝通、融合,那麼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無論群居還是獨居都會有滿足感,並能根據情境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人際關係良好。

2)支配需要:如果雙親對兒童既有要求,又給他們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權,那麼就會使兒童形成民主式的行為方式。過分控制,易形成專制式的行為方式,兒童傾向於控制他人,易獨斷專行;或者形成拒絕支配式的行為方式,表現出順從、不願負責,拒絕支配他人;或焦慮過重,防禦傾向明顯。

3)情感需要:如果兒童在小時候得不到雙親的愛,經常面對冷淡和訓斥,那麼長大後容易出現低個人行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離大,常常擔心不受歡迎、不被喜愛,從而避免有親密關係;如果父母溺愛兒童,孩子長大後易出現超個人行為,如強烈尋求愛,希望與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如果兒童獲得適度關係、愛護,就會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長大後既不會受寵若驚,也沒有愛的缺失感,能恰當的對待自己。

童年期的人際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即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對成長後的人際關係起決定性的影響。而人生最重要的親密關係受其影響最深。

以上從人際關係的層面討論,從人格發展的角度來看,童年期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遭遇童年重大變故的兒童其本我會停滯不前,而自我超我則會迅速發展,那些孤僻內向的藝術家,那些表面和善卻始終與人無法親近的人,舉個栗子,比如事業成功卻無法自信建立家庭的周星馳......

如果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的人生,那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可愛的、能幹的,是父母的珍貴禮物、寶貝天使。才會有面對紛繁人生的強大底氣。

願每個孩子,節日快樂。


推薦閱讀:

你父母說過哪些讓你無法反駁的話?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五歲孩子不認錯哭鬧,媽媽的解決方法是一邊鼓掌一邊說「你哭吧,你越哭我就越開心」,這種教育方法對嗎?
和父母斷絕關係 從疑問到自救?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