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孟森的《明史講義》一書?
精華版的「明朝高層權力鬥爭史」,官場傾軋與宮廷陰謀比比皆是,老大帝國的輝煌與腐朽無不淋漓盡致,人性的大善大惡都在明史中得以離奇放大,幾百年前的東方權謀術數與政治暗流涌動和今日別無二致。這是一部令人感慨萬千、思緒萬千的史學好書。孟心史先生才應該列入「民國史學四大家(呂思勉、陳寅恪、錢穆)」
《明史講義》一書之精華,盡在《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與《開國》。
不是說其他地方就寫得不好了,只是這本書越寫到後頭越老生常談,但是從《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到《開國》共計三篇,就足以奠定其地位。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看似極短,泛泛而談,卻是全篇總領,畢竟要寫史,你得先甄別史料,而《明史位置》這一篇,寥寥數語就點明史料如何甄別了:
非將明一代之本紀、列傳及各志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為信史。
清修《明史》之不可信,在於清與明本身的關係。所以凡牽涉明清關係的地方,都參考《實錄》及《朝鮮實錄》以校核。
《明史體例》也是很短,將《明史》與其他修史體例作比較,得出相同處與不同處,比較《明史》體例與歷代史不同的地方,譬如《閹黨》、《流賊》、《土司》為前史所無。讀者有心的,讀到這裡也必然會留心查閱其所不同。
而至於《開國》,那更是全書的精華,寫得最為詳細,這裡摘取原書片段,再敘述一遍: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韓林兒龍鳳年號,為其後來所諱言,此不考史實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國,當元盡紊法度之後,一切准古酌今,掃除更始,所定製度,遂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漸廢弛則國祚漸衰,至萬曆之末而紀綱盡壞,國事亦遂不可為。有志之人屢議修復舊制,而君相已萬萬無此能力,然猶延數十年而後亡。能稍復其舊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別有根柢外,所必與明立異者,不過章服小節,其餘國計民生,官方吏治,不過能師其萬曆以前之規模,遂又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清無製作,盡守明之製作,而國祚亦與明相等。明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故於明一代,當措意其製作。措意明之製作,即當究心於明祖之開國。
這次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明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故於明一代,當措意其製作。措意明之製作,即當究心於明祖之開國。」這句話從根本上給出了開國時的體制對有明一代的「國運」的意義,並在《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制度》、《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中詳細敘述,優劣同時顯現。因此我妄下一個斷言:「讀《明史講義》,《開國》若能領會真意,全書讀來酣暢淋漓。」
不是說接下來的《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大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不好,只是《開國》的這個開頭太過驚艷,蓋過了後頭的論述,事實上如果認認真真讀,也會有很多新收穫。
而讀這些,史實較為熟悉的可以不看了,畢竟是「講義」,淺顯史實即可,而著重讀孟森先生的評贊,亦可受益匪淺。另外,孟森先生在這本書里的考據也很有意思,《靖難兩疑案之論定》和《專辯袁崇煥之誣枉》,專心細讀,必然會有收穫。
至於《清史講義》,我沒讀過,就不妄言了。接著樓上知友的回答,
《清史講義》我讀過。一讀,我就發現,孟森教授這個人,實在是非常牛的。他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你不讀史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孟森教授就是幫你一指點醒的那個人。我在死啃《清史稿》,何謂死啃,就是讀死書,抱著本書乾巴巴地讀啊,從頭到尾,現在讀到第三十多冊,中間有一些《志》啊什麼的實在讀不動就掠過了。《紀》與《傳》還是很有故事的。但問題是,《清史稿》就像一個面無表情的老夫子,一本書從頭到尾不管多麼波濤洶湧都被他講得乾巴巴,更大的問題是傳記體的史書一人一篇,不按時間來,比如說同樣一件事情,阿敏、李永芳、楊古利都經歷過,這幾個人還都各自有傳,在阿敏那篇里說一通,然後在楊古利那裡又說一遍,李永芳那再說一遍的時候順便還被阿敏罵死漢奸,好了,這件事情重複了N遍,然後突然你發現它在褚英的兒子杜度的傳裡面又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被展現出來,還暴點料。有完沒完?所以,讀多了以後,你就只覺得碎片一樣七七八八到處都是,而且每個人都乾巴巴的。這個時候,你如果剛好打開孟森教授的《清史講義》,一讀,天啊,這是怎樣的一個大腦?他就在旁邊以一個老學究的姿態給你這裡指一下,那裡點一下,全部穿到一起了,一瞬間,全盤皆活!所有的思路都順了。你要知道,孟教授年輕的時候也是自己從這些碎片里一片一片讀出來的,他先把它們都裝在腦袋裡,然後自己在裡面攪一陣子,最後,哪一片擺哪裡,被他分得一清二楚,都拼成圖形出來。而且,他幫你指點的時候,還精準地把那一段原文給貼出來讓你看。所以,他的腦袋就像一個圖書館,裡面哪本書放在哪個位置,做什麼用途他都明明白白。你要知道孟森教授那會兒是民國,木有電腦,也木有檢索系統,他只靠大腦。其二,他是跟你商量的那個人。讀《清史稿》的過程中疑慮重重,因為正史寫得隱晦,很多情況下人物的微妙關係要你自己去猜,猜出來才會變得有血有肉,但你一個菜鳥,哪裡敢猜。你只是想,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恨那個人,而那個人是不是背後其實跟另一個人有一腿,你可以猜,但正史是不會點明的。比如,你如果讀正史,讀著讀著努爾哈赤突然就火了,要幹掉弟弟舒爾哈齊,都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舒爾哈齊有段時間表現了一點不爽,然後他兒子說要搬家,就這點事兒,努爾哈赤就要殺人,太喜怒無常了吧,讀得你摸不著頭腦。你看孟教授是怎麼跟你商量的:
其三,《清史講義》里,開頭部分的《八旗制度考實》寫得太牛B了。那麼複雜的一件事,而且是兩百多年在不斷演變中的一件事,一般歷史學者讀來讀去根本很難摸到來龍去脈,但孟教授這篇,直接給你解剖了,一解三百年。不服不行。
重磅炸彈過後,後面的各論寫得很簡要,就基本是把大事理一遍,沒有太多花絮,但有時候還是可以發現畫龍點睛之筆。總而言之,我覺得孟教授,牛就牛在他的」講義「,只要他準備停下來講一講、議一議的地方,都有貨。孟森的明史基本上是以滿清政治去理解明朝.其實,滿清的政軍體制和明朝有本質不同,自然其政治有巨大的不同.而且,孟森依據的所謂的史料都過了滿清的手,都經過精心的系統性篡改.比如,&<明實錄&>上的人口數字,就被晚明來華傳教士的見聞錄中的人口數字證明是被滿清改過的.
一種政治體制形成一種政治生態.其實,明代的政治從永樂年間確立宗室退出軍政,軍事貴族退出官權以後,就是皇權制約官權和官權反制約的博弈,和軍事貴族同時又是主要官僚階層的滿清在政治生態上有本質區別.所以孟森的&<明史講義&>基本上和狗屁區別不大.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得了好的投降派?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地方仍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分界線稱呼自己?
※如何評價班超?
※游牧民族的劍都是彎彎的嗎?為什麼?
※盧安達大屠殺的時候,胡圖族是怎麼區分圖西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