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為什麼會存在?
「讀書無用論」從社會成本的角度看,是認為讀書帶來的經濟學效益不如利用讀書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如,打工、跟家裡混、創業 etc.)帶來的社交效益更大。
也就是說,讀書(也分為初中、高中、大學),假如一共算是3+3+4=10年,那麼這10年的沉沒成本(sink cost)是否比不讀書要大? 聽爸媽說,70、80年代還是很崇尚知識的年代。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書無用論」開始出現? 出現的根源是什麼? 國外(或者說,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或地區)也有「讀書無用論」出現(過)嗎?
「讀書無用論」大概是說兩點,一個是少年時候辛辛苦苦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
還有一個是,讀書讀了那麼多年,寒夜裡青燈如豆,最後長大以後大部分內容都忘記了,讀書幹嘛呢?
我覺得,「讀書無用論」只是一種片面的、短視的視角。它只看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人能力和他擁有資源的不匹配。或者某個個例,文憑和他擁有的地位和資源的不對等,就信以為真。實際上背後複雜的原因,「讀書無用論」並沒有看到。
首先,人生本就複雜難言,沒有哪條路是完全安全,可以確保成功的,讀書人裡面有很成功的,沒上過大學的人也可能是周杰倫。在過去的歷史裡,讀書幾乎只是貴族們的特權,到後來封建時候科舉制,農民們才有機會通過讀書考取功名,封妻蔭子。那麼些個寒窗苦讀的日子,最後才有金榜題名的那一刻。
因為過去歷史上教育資源來之不易,大家普遍都比較珍惜,另外讀書與晉陞途徑聯繫緊密,所以讀書無用論也較少出現。
現代社會教育資源跟過去比是井噴之勢,有更多的人進入了學校,捧起了書本,高高興興上學來,平平安安回家去,期望著通過讀書,成為人上人。但是不得不說,這些人裡面有著千差萬別。
有的孩子,父母是農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他們常常告訴孩子,我們苦點無所謂,你好好念書,將來會有本事的。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農村出身的孩子,或許很能吃苦,但是因為視野受局限,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知識,該怎麼用來賺錢呢?怎麼成為有本事的人呢?他們看到的倒是老家鄰居家的小強開挖掘機,已經給家裡買了輛麵包車。對比自己,仍然在大學裡念著不知所以然的書,花著父母的錢。
在人大附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讀書不努力,長大上隔壁。隔壁是什麼?是人大!高考或許是大多數平凡孩子的獨木橋,但是真正牛逼的人或許就坐直升機走了,根本不用經過這座獨木橋。
有的孩子,父母是研究生學歷,早早就讓孩子看書看電影,學英語練舞蹈。這樣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旦選擇努力,那麼他們擁有的視野和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幫助他們看得很遠很遠。上大學只是起步而已,哥大、杜克大學才是他們的目標。
這樣家庭的孩子,也會有很不成器的,啃著父母的老本,泡妹子逛夜店一擲千金,但是憑藉父母的關係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好工作。這就更加論證了讀書無用,不好好讀書彷彿也可以有好結果嘛。但是你沒看到,那是因為別人的爹媽努力了,你爹媽沒有別人爹媽優秀,你自己再自暴自棄,還玩個啥呢?
看起來比較優秀的人,要麼是自己比較努力,要麼是身邊的人比較努力。所謂的「讀書無用論」,沒有看到這個。
其次,在這樣一個big big world裡面,每個人因為智商、資源、視野不一樣,每個人都在走著不同的道路。
高考早已經成為千軍萬馬的搏殺,最後的勝利者走進好的大學,前方可能是光明的前途,也可能是迷茫不知所措。高考以後大學生活的努力程度,取決於家庭環境、個人視野。
高考的失敗者走進社會的滾滾紅塵里,留下一生失敗的嘆息。有的人可能今生也就碌碌無為了,然後用消極的語氣告訴你,讀書沒用,你看我也讀過書,還不是混成了這個樣子?
有的人可能在社會中飽經挫折,最後百鍊成鋼。成為成功的人士,有的弱者以他們為榜樣,也不去讀書,弱者可能會說,你看他不也上學沒上好,讀書沒啥用。
但是這些低文憑者的成功,是拼了老命換來的。我記得50cent第一次當電影導演的時候,別人採訪他時說,他如果不在做電影,那麼他一定在忙他的錄像帶。別人問他,你什麼時候睡覺呢?50cent說,睡覺?只有破產的人才睡懶覺,我沒那麼多時間睡覺。
我記得俞敏洪回憶起開始創業的時候,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我當時為了給英語學校做廣告,爬遍了燕京大學附近所有的電線杆貼小廣告。如果你覺得不讀書創業很容易,那先去爬10根電線杆試試看咯。
還有,世界上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運氣好壞,而且,運氣這玩意兒,期待還不如不期待。
社會或許紛繁複雜,看起來大家都很容易,所以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心靈雞湯被熬制出來,實際上你不會知道,表面的光鮮下面,是幾乎燃燒殆盡整個生命換來的。
想要贏,就拿命來換。
還有一種情況,少年時代讀了很多書,最後成年後都忘記了。少年時學的理化生、政史地,在社會上幾乎完全用不到。這樣來看,讀書也沒啥用咯。
這個問題吧,quora上有個神回答非常贊,直接引用一下。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即使用不到,人生終點已定,為什麼不多看些風景呢。
讀書學知識,或許不能直接賺到錢,但是之所以還要學,不僅我們學,下一代還要學,是因為這些知識是正確的。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大,波瀾壯闊、不可名狀。人類歷史上發明了這些工具:火、石器、鐵器、望遠鏡、蒸汽機、內燃機、汽車、互聯網、手機。
書是人類發明的工具,讀書是使用工具。
對使用這項工具的人來說,有的沒什麼用,有的一般有用,有的極其有用。
為什麼存在讀書有用論?因為對一些人來說,讀書可以獲取學歷、找到更好工作、取得更高社會地位,使用這個工具確實有用。
當然也存在讀書無用論,這是為何?因為有時候讀書確實沒用,或者投資過高回報周期太長,很多人等不及。假如你是貴州某山村的留守兒童,當地人均年收入才一兩千元。你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總共7年時間,投資十多萬拿去讀書,相當於普通當地人四五十年收入,這本身是筆巨大的投資,巨大到不可想像。而且七年時間,回報時間太長,回報也不是那麼確定。
你要相信,一種傳言廣泛傳播,總有它對應的心理需求。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第一次在知乎答題。
一年後我進入地產公司做文案,去過福建,浙江,重慶,貴州等更多地方,讀過那麼多年書後,我終於開始行萬里路。我發現了人生中更多美好的事物,比如風景,風俗。
我大學畢業5年了,我經歷過痛苦,甚至一年沒有工作,睡過車站。但我從沒有失去過信心,因為我知道生命是終極體驗,我只有一次機會。我始終保持著禮貌和感恩,這是讀書給我的基本修養。我接觸過很多私企老闆,他們很多小學初中沒讀完,企業到一定程度,瓶頸就是他的知識結構。花著大把鈔票上培訓課和成功學(陳安之,劉一秒),那內容邏輯一聽就是狗屁不通,但他們崇拜不已,很多本來很有希望的企業因此一蹶不振。因為他們讀書少,沒形成系統,沒有知識結構的閉環,什麼都想學,但什麼都很難學,能預知企業的危機,卻不知如何解決。說這麼多,我指的是讀書,不是上學。很多人在上學卻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讀書給予我更多的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地,我都樂觀開朗自信。這才是最重要的,老生常談一句,有錢不一定快樂,相信我,讀好書可以。PS:1、其實我的答案是偏題的,當金錢成為個人成就的重要評價標準,就會有人以此評價讀書這件事。
2、每次當我說起初中讀完24史,就有人質疑。我想說的是世上人物千萬種,你不能,或者大多數不能,就代表所有不能,我們已經有「三個代表」了,不需要再有人代表。那個年紀我沒有朋友,沒有娛樂,唯一的寄託就是書,睜開眼睛就在看,現在書上還有吃飯看的時候留下的湯漬。
3、愛讀書的人有千萬種,我逃課,打架,幾乎每天收到不同學妹的情書,高中籃球賽單場得過40多分,但是我愛讀書,僅僅因為愛,而不是知道它能改變我的人生。PS:知乎果然好多探究者。我始終認為詩不必有嚴格標準,情緒意境到了就可以了。我們那時候政治題都是闡述題,沒有標準答案,我看看書就記得住,政治好也不足為奇。
——————————————————————————————————-———————貼個博客地址:逐輕城_新浪博客 歡迎作客。——————————————————————————————-————————————最後,統一回答幾個問題:我的好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柏拉圖,叔本華,康德,我覺得他們對於世界的觀點截然不同,為什麼我覺得都是對的」。我當時的回答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對自己人生的解釋,獨一無二的解釋「。馬恩提出了自己對於人與社會的觀點和看法,你可以追隨,但不能要求別人與你一樣,我眼中的的世界和你不一樣的,光影投射,人心並不透明,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維局限僅僅眼睛所見,地球外還有浩瀚的星空,地球是如此的渺小,幸運的是,我們擁有無限的思維,打破別人給予及自己給予的框架,快樂生活,勇敢想像,找尋自己在於漫長浩瀚時光中獨一無二的位置。讀書給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是:批判性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內心強大。科學這個詞就真的科學嗎?(存在真理?)理性這個詞廣義上是褒義性嗎? (我們崇拜的偶像李白,蘇軾的人生經常表現的不理性啊)年少時候我們會崇拜很多狂人,嵇康,李白,錢鍾書,然後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狂」和「輕浮」的界限,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向來沒有自信,我見過很多身價過億的老闆,人多的時候講話覺得局促,因為錢不能帶來知識,更不能衡量為什麼讀書。但更淺薄的是,把讀過什麼書作為自己談論的資本。我在闡述時,只是敘述初中讀完了《24史》,給我的那個孤單歲月帶了溫暖和激勵。卻引起個別人不滿,「你不能讀完,你讀不完,」詳細分析指正,頭頭是道。且不說我讀不讀完關你什麼事,難道我讀過什麼書需要向你證明嗎。他們給本題提供了一個反例,真實的說明了對有些人而言「讀書無用」,因為他們沒有變的豁達,反而狹隘。沒有變的敬畏,反而猜忌。沒有變的通透,反而閉塞。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我在20歲時寫下的人生觀,自己對照,也是心生慚愧,但卻有啟迪。
我是無神論者,無任何宗教信仰,但崇敬聖經之言,卻未向教徒發展。
我未參加任何政黨組織,對此我毫不介意,我僅堅持民主自由之論。我對庄,老之說心存敬意,儒,法之道知而審之。
儘力保持平和冷靜之心看待一切,不虛偽造作,不優柔寡斷,不謙卑亦不傲慢,不羨慕亦不鄙薄他人。
不因他人之言而內心羞愧,不為得失而暗自喜恨,不因權貴之輩笑顏服迎,喜好運動,追求藝術,並深信此人生不可或缺。
堅持自己軌道與步調,不因財富名利改變方向,不因時間變遷加快步伐.
心含憐憫,尊敬生命.
——————————————————————————————————————————(貼段我從小寫的小詩)8歲:天明鳥聲吵,道路人稀疏。萬物朦朧片,東方紅日升。
12歲:久作凡人無心意,欲求對飲九天仙。不食人間繁瑣事,願做無心草木人。
15歲:我狂自語才八斗,獨行千里仗劍歌。醉笑孔孟皆凡儒,唯識太白一知音。
18歲:我不記時間,只為光所動. 我不尋寄託,
無人可永恆.我不必悔悟,過往已歷史.
我無須笑容,表面多虛偽. 我不必清醒,醜陋多於夢.
21歲:君本性張狂,艱險皆不讓.混跡市井裡.獨行江湖上.
經年謀一面,寥有訴心腸.f且為生計苦,
或作營生忙.君言生凄涼,吾輩皆一樣. 且敬兄一杯,忽聞寒夜長.
23歲:諸事原不期,相近總卻無。花謝芬芳盡,不復蝶衣舞。一別又經年,
唯恐月影孤。此詩雖留香,幽心竟恍惚。
24歲:沉默的死去,或,無恥的活著,
這一群天賦異稟的異類,在諷刺的路上,傷痕纍纍。
謝@王辰 邀
讀書沒啥用!高個子就浪費衣料!胸大有啥了不起,不還是沒人愛?博士有啥啥用?還是給人打工而已!你學鋼琴幹嘛?就你的水平咱樓下的飯館都不請你的!長得好看也沒見嫁得好!你養那幾盆花多浪費時間,那時間幹啥不好…以上的話熟悉吧?
讀書為啥沒啥用?其實有時候在一些人眼裡幹啥都沒用。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讀書,個子矮,沒胸,學歷低,不懂音樂,不養花,長得難看的人…男人和女人…在這個時代有了上網噴別人的權利和自由……
…遇到這樣的,如果躲不開就表示同意就好了……反正喜歡讀書的自己接著讀享受其中就好,就如個子高胸大的優勢自己知曉就好。
至於他們,呵呵。他們開心就好。又不吃我家大米和挂面!本來這個答案只是在某一位答主的回答下的一段評論而已,但作為一個自小就在這種言論下長大的學生,還是想另外寫一個答案說說。
各種所謂「不讀書也能當大老闆,博士,碩士都給我打工」的言論,知乎是什麼態度的就不用我再表明了。
我說說另外的一些觀點,現在很多工具知識都現有現成的(尤其互聯網時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以及,題主所問的義務教育這麼多年的成本是否比不讀書更大?
首先,我特別的說一句,高考那點知識,壓根就不是讓你以後去做科學家的。高考的知識就是賣菜用不著,科研不夠用的夾心餅。高考本質只是一個篩選,篩選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智商,自控能力等等,至於真正去獲取你以後謀生能力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學時期習得。
或者有時我們會彷彿領悟到這個社會的真諦,然後感嘆道,誒呀,如果我早些年不去讀書,憑這個真諦我可能早就走上人生巔峰了,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早些年你學生時期鍛煉的邏輯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個社會真諦我們根本不可能領悟到。
換言之
一個出色的獵人,用了十年去學習打獵,用了十年進打獵區去打獵,最後老了,干不動了,然後感嘆,如果我的打獵時間更多我就可以狩獵都更多的獵物了。這句話沒錯。可是給二十年一個普通人直接進入打獵區,他能狩獵到更多的獵物嗎?不死在裡面就已經很好了。
所以,對於大多數平凡人來說,進行義務教育不僅不是浪費時間,而且這是對我們未成熟的心理和生理的一種保護。
--以上是對於題主問讀書的成本是否比不讀更大的回答。
----------------萌萌的分界線--------------------
--以下是針對在搜索引擎無所不能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讀書的回答,截取至我在某位答主下的評論
如果人做事什麼都要從頭學,人生短短几十年,人類社會就不用進步了,君子善假於物,這是沒錯的。但我嚴重反對,因為我們是動用工具就不需要讀書了。人動用工具,首先你必須要知道工具在哪?而讀書,就是告訴你這個前人為我們提供了什麼工具,以及這些工具在哪?
我不知答主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對一件事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別人給你一個提醒你就突然全部相通了,這其中道理,就是你突然得知了一個新的「工具」,這個「工具」莫過於是人生經驗,靈感之類的東西。
有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
然而我們生活中根本沒那麼多機會得到高人指路,而讀書,就是一種比較容易以及成本較低就能做到和高人思想交流的一種途徑。
所以,讀書怎麼可能沒用!
當然了,小黃文,心靈雞湯,龍傲天之流不在本答案的討論範圍內。
-------------------------
ps.小時候的學習環境確實不好,同學間充斥著這種言論,所以我也實在太有感觸,言語間難免激動,請見諒。pps.補充一個,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百度和谷歌可以搜索到大多數的問題,為什麼大量的新手還要到知乎問學習上的問題,起初我不明白,但後來我回想起來在我還是小白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因為……在我還是小白的時候,根本連關鍵詞TMD該寫什麼都不知道,搜索引擎有個卵用!我覺得一個人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掙錢,還必須有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來把生活點亮。而讀書,就是這些閃閃發亮的東西之一。
原因一:因為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造原子彈真的比不過賣茶葉蛋
原因二:因為對於有些人來說,讀書真的沒什麼卵用所以讀書無用是對於社會一部分的客觀描述。
既然是客觀描述,它當然是存在的,也必然會存在。書讀到腦子裡還是肛門裡,是全憑個人的天賦的。
歷史的進程把人分成了四類:a.天生做什麼都沒卵用b.讀書就有前途,不讀書沒前途c.讀書沒錢途,不讀書有前途d.天生做什麼都有前途讀書無用論是描述a和c的,閉著眼睛無腦相信讀書無用論或者反對讀書無用論的,一定是a。曾經有幸和部隊戰士一起工作。對方是營級別幹部。在此先聲明絕對沒有對軍人的不尊敬。我本人若不是體質方面原因,至今仍然想報考軍校。
由於特殊實習工作原因,那段時間和部隊戰士們生活在一起。某日,我在值班,該營長走進值班室看電視。我下班後在露台吹風背單詞,沒錯,是四級單詞,該名營長走過來看看我,帶著嘲諷的口氣問我
「讀書有什麼用?」「總有用的吧!」又問
「讀書有什麼用!」「總有點用的」繼續問我
「你說讀書有什麼用」「會有用的」旁邊我的領導過來打圓場,這才告一段落。
再次聲明沒有對軍人的任何看法。而且後來這事被他的部下知道了,他的部下們幾乎都站在我這邊,很支持我。
距離那段時間過去幾年了,今天我在自習室備考研究生,我又想到了那件事。
我的回答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基因技術,沒有雜交水稻,你會餓死;沒有機械工程技術,你就騎著馬,拿著棍子上戰場;沒有物理化學,更不會有核能源這種跨世紀的事物出現;再說的難聽點,沒有材料工程,你還能想啪啪啪就啪啪啪還不用擔心對方懷孕么。
你們這些認為讀書無用的人,是不是認為「書≠知識」。沒錯,你一天到晚看黃書除了能知道陽痿早泄深海巨鰻還知道什麼。
當然我們所支持的書,也是那種真正蘊含一代人知識精華的書籍。
是知識的凝聚和教育的傳承,才讓人之所以為人。
這個問題此前也已經有那麼多回答了,估計我的這個答案也沒人能看到了吧,就不匿名了,這個答案權當我把幾年前想說的話給說了吧。先問問題主:你所謂的「讀書」是看提升能力的書還是去上課? 目的已經定為提升能力的話,選擇合適的途徑就好了嘛。
從信息經濟學角度給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吧。
假設:1.勞動市場上存在兩類人,高能力人群和低能力人群。高能力人單位時間可以為公司帶來10單位收益,而低能力人群只能帶來5。2.僱傭勞動力的一方零利潤,即工資等於其創造的收益。3.對於高能力人群來說,受一單位的教育會帶來1單位的效用的損失,但對於低能力人群而言則會有2單位的損失。4.公司無法根據個別人群的工作效率給出個別工資,只能根據受教育水平給出特定的工資菜單,例如:受教育9年即以上對應工資為10,未滿9年對應工資為5.其實假設3已經比較明顯的看出來這個模型的意義了,但還是贅述一下:
受教育水平≥a時,公司會提供高工資10。那麼如果要接受高工資的話兩種人群各自的效用為:高能力效用=10-s低能力效用=10-2s受教育水平<a時,公司提供工資為5。公司想要通過這樣的設置來區分兩類人群的話,a的設置就成為了關鍵。那麼我們需要兩個條件:
(1)讓低能力人在選擇高工資時的效用低於其選擇低工資時的效用(2)讓高能力人在選擇高工資時的效用高於其選擇低工資時的效用即
(1)10-2a<5(2)10-a>5解出來就可以得到a的適合範圍,當然後面還有解的精鍊,但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到答案了:那就是任何人在選擇低工資時都會選擇不受教育。而只要a設置的合理,只有低能力的人群會選擇低工資即不受教育,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受教育的成本太大,遠高於高工資所帶來的效應。所以他們這些人會說:教育沒有用。再多說一點這個模型,這個模型的關鍵在於高能力人群和低能力人群對於受教育的負效用有大小的區別。題主在描述中提到說近年來的變化,而七八十年代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我這裡基於這個模型給出一個我覺得可能的解釋:近年來的貧富差距導致了對於受教育的負效用產生了差異,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資源分布差異間接造成了受教育成本的提高。
每個有經濟學基礎知識的人都知道人們對於錢的態度是不同的,有錢的人不在乎投資教育這點錢,而沒錢的人非常在意投資教育這點錢。換個角度說,如果你是個窮人,你基本是能過一天是一天,當滿足每天的生存之後再去考慮更進一步的問題。而如果你是個富人,你會琢磨怎麼讓未來過的更好,他們相對而言更偏好未來的收入。所以進一步來說,「讀書無用論」對於低收入群體的不是一句錯誤的話,對於高收入人群來說就是胡扯。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農村低收入人群的傳統是提早成家立業。題外話:個人認為教育是一定能有回報的。至於社會上存在的專科生當老闆,本科生打工的現象,我認為這裡有不同年代人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原因,當然也有偶然現象的因素。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我身邊知道的富二代雖然讀書不好也不怎麼努力,可無論學習怎麼差也都至少上了本科,學習好點的在國內呆著,太差的也都糊弄糊弄就出國了。那些能支持「讀書無用論」的沒啥學歷就走向人生巔峰的個例卻往往不是這個論調的實際支持者,他們反而在孩子教育上大手筆地花著錢。所以我覺得讀書沒有用嘛?歸根結底還是窮的原因。因為以前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富人階級還沒有最終確立並成熟起來,沒有足夠的人群願意購買讀書人生產的文化產品。最近的讀書無用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盛行,持此觀點的人大多是60年代的人,當時正好是30歲左右的盛年。這代人也是80後的父母,他們的成長中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摧殘知識分子的時代。90年代知識分子普遍收入很低,我印象中很多教師被逼的只能辭職謀出路去。為什麼知識分子收入低呢?因為此時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剛剛從國家手中放出來的部分國企,只要能巴結上有權的人,拿到一點國家的資源,就能發大財,不需要有知識。這個時代里有一種知識很重要,那就是外語,因為此時的外貿也剛興起不久。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基本奠定了一些人的階級地位,現在很多富人也是此時出頭的。經歷了本世紀初十年的房地產泡沫,階級進一步固化,很多年輕人本身讀書多,又有才華,卻受制於自己的家庭階層,一時無法改變命運,所以70後也對讀書無用有同感。現在其實就好一些了。主要是因為國家公開招聘公務員以後,很多無法靠關係的人可以通過考試改變自己的職位。另外互聯網等第三產業發達起來,使個人的價值得以更好實現。有一點最重要,那就是貧富階級的形成和相對穩定,也使得社會上終於產生了富人階級,這個階級的人的需求就不局限於吃喝拉撒這些基本問題,開始需要文化娛樂生活,這也給讀書的人以用武之地。有了買單的消費需求,產品的提供者才有存在意義。
讀書無用論,可以休矣!
有人問:「知識到底有什麼用?」
依我看,這得看你如何定義「知識」。
如果你把知識定義為狹義的自然科學、工程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知識,
定義為定理、公式、概念、模板,
那知識是有用的。
有什麼用呢?可以混飯吃,可以幫你找一份工作,
甚至可以讓你在這個領域做出不菲的成就,拿一個諾貝爾獎或者菲爾茲獎什麼的。
這樣如果你八十多歲的時候娶了二十多歲的小姑娘,
別人也不敢說你的壞話,而是爭相拍你的馬屁了。
這便是知識的小用。
如果你把知識定義為對世間萬物一切存在一切領域的本質、規律的把握和探索,
定義為規律、技巧、智慧,定義為「道」。
那麼知識是有大用的。
看到了吧?不僅有用,還有大用。不僅有小用,還有大用。
什麼大用呢?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這可不是開玩笑啊,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幾千年來無數讀書人的最高傳承和政治理想。
現在的年輕人,一談起這些事情,就好像有點害羞。
沒什麼可害羞的,男子漢大丈夫,就要為常人不敢為之事,為常人不能為之事。
讀書人為什麼總是自命清高?
因為心中確實,略微有那麼一點乾坤。
就這一點乾坤,就已經足以撐起和凡夫俗子不同的那種軒昂氣度。
有人在知乎上問,「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真的嗎?
下面的一堆回答說,哪裡是真的,那是假的!
讀書人,一個比一個長得猥瑣。氣質和讀不讀書,真的沒有關係,
你應該多健身、多練瑜伽、多化妝、多旅遊才是。
我真的呵呵了。
聽一堆營銷號談氣質,真是天下間最好玩的事。
因為你不僅能夠發現,這幫小王八蛋竟能夠如此幽默,
你也可以發現,這幫點贊的吃瓜群眾也可以如此愚蠢。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話當然是真的!
你以為你可以百般掩飾,你以為你可以矯揉做作,
但你的胸襟、你的視野、你的氣度、你的智慧,
將會從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走得每一步路上,體現出來。
人才,藏不了的。庸眾,掩不住的。
人要提高自己的氣質,
買多少高檔手錶、高檔包包,
出入多少高檔聚會、高檔飯局,
和多少高官富商、名人大腕合影,
化再濃的妝,穿再華麗的晚禮服,定做再純手工的西服,
舉止多麼紳士,多麼優雅,
都沒用。
要是這樣就算有氣質,那天下最有氣質的就是那幫吃人不吐骨頭的西方野蠻人了。
但野蠻人終究是野蠻人,穿一萬年西服,也還是野蠻人。
不過是沐猴而冠而已。
氣質、視野、素養,乃至胸襟、氣魄、智慧,
這就是知識的大用,也便是讀書的大用。
可見,知識不僅有小用,也有大用。
讀書不僅有小用,更有大用。
所以,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
更要勤加慎勉,精進不止,
生命不息、求索不休才是!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以下轉自我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總之,讀書無用,是因為你讀的書,學的知識和技能,市場供給已經飽和了。要有出路,先找市場需求,然後不斷產出,迎合需求。但是很可惜,基本上你能在一般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都基本上飽和了!只有少數幾個學校的產業化比較好的專業才有這樣的知識和技能。
很多人都苦惱,讀了這麼多年的書,為什麼出來還是混得不好?由於文憑含金量越來越低。年輕人即使讀到碩士博士都不一定有很好的前途,照樣是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過著可憐的生活,看著眼前的美女帥哥如雲,財富如山,也不關自己什麼事兒。
為什麼?
很簡單,你學的知識,不利於一項重要的活動——商業化!
什麼是商業化?商業化就是別人願意投資你,讓你給他帶來他所需要的價值。舉例子吧:以前美女、明星也很多,但是卻沒有現在那麼多的美女大V啊,明星,演技不行還掙得盆滿缽滿的;以前作家的技巧很好,可掙得沒有現在唐家三少多;以前我國也有很好的文藝作品,但吸金卻比不上今天的版權IP;以前籃球運動員、足球運動員水平在世界可能比今天還好,但錢卻沒有今天的運動員賺得多。
為什麼?這就是產業化、商業化的作用。沒有錢,大家都沉澱著。但當資金一湧入一個行業後,有實力的就沉澱下去,成為了行業的壓艙石。沒有實力的就被飄走了。一下子,行業的待遇差距就拉出來了。
怎樣才能讓自己投入到商業化中?很簡單,別人需要你的能力、技術、知識!
很多年輕人學習知識,只是為了單純的學習而學習,不管別人需要與否,技多不壓身,瘋狂地學習。注會考了考司法,司法考了考精算。但是,這些證書本身並不能夠給別人帶來什麼,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有才」的錯覺之中。一旦失敗,就落了懷才不遇的心理陷阱之中,開始怨天尤人。
你學了知識和技能,如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肯定是你自己出了問題。要麼讓別人認識到你的知識和技能的價值,創造需求,要麼,學習別人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迎合需求。
所以,實踐中學習才是硬道理。社會需要什麼學什麼,他人遇到的問題需要什麼就學什麼,自己遇到的問題需要什麼學什麼。總之,學習應該對接需求,而不是只埋頭苦幹,不顧選擇學習的內容。這也是商業化學習的重要要求。
最後,我提點個人建議:學習知識,得進行一些合理的搭配。比如功利性高的學習(學好能馬上賺錢和帶來好處的知識和技能)佔用你學習時間的25%,功利性不高(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好處)的學習佔50%,功利性低(不能帶來直接好處的學習,學習只能給自己帶來一些精神的愉悅)的學習佔比25%。這樣,你的學習就是合理的。即使是讀博士,也得這樣,一天都鑽到專業里去,即使再有興趣也憋瘋了。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為年輕人發聲,一起激流勇進!
因為很多不學無術且一事無成的loser需要一點點自我安慰。
任何一樣東西有沒有用是要分圈子來看的。讀書沒用,可能是說在追求簡單粗暴的成交方式的粗放型生意圈,也可能是說在面對武力侵犯的時候,也可能是說在面臨人生永遠的難題的時候。讀書有沒有用,也可能要看到底是什麼書。讀書有沒有用,可能還要看讀書的人是什麼樣子。
這個結論很單一,原因很多元
以我的理解:1、有一部分不讀書因而變得很無用的人,為了找點存在感在各種場合瞎吵吵2、有些成功者因為太牛逼,學校已經阻止不了他們了,所以彷彿印證了「上學無用論」,而被片面地理解為「讀書無用論」,實際上,學習永遠是有用的3、在神州大地上,靠邪門歪道發家致富的人比走正道的要更大行其道一些,的確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被制約地很厲害,對很多貧困低層的人來說,讀書這個上升渠道幾乎是唯一的機會,如果此路不通,「讀書無用論」自然出現了4、順便,由於種種因素,天朝的教育領域也是疲敝叢生,在高中學到的東西似乎高考完了就完了,大學又有太多擴招擴出來的無用專業,在學校讀書的確是無用的太多可以參考一下高華《1949~1965的中國社會政治分層》,那本小冊子討論了此思想之源頭
讀書是很大的概念,看報紙,看哲學,看故事會都是讀書。
題主說的,準確說是教育無用論。現代國家形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精英主義。中國尤其著名的是,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國家。
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永遠是有前瞻性的,而教育的影響是滯後的。當年跳忠字舞的人,現在還在廣場跳舞。即使她們學會了微信,朋友圈裡也是最新的謠言和舞步。拋開別的不談,教育很大的功能在於培養精英。這個國家的主要資源,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同理,推動國家前進的主要動力,也是少數精英。有些民粹粉會說,沒有我們工人,哪有資本家賺錢。其實,沒有你資本家去別的地方也能招到工,問題是沒了資本家,你肯定就餓死。勞心者治人,官一定為民養而治民。造火箭的永遠是少數科學家,大部分人不過是捐錢的納稅人。其實這一整套圍繞分數的應試體制,本質就在於培養出國家需要的那部分精英。這你還不信,那教育本身也符合此條。
教育資源本身就集中在少數精英手裡。你的戶口決定了學區,不同學校之間千差萬別,重點中學,普高,職校,野雞大學到清華北大。正是通過教育制度來遴選了少數精英能夠接近優秀的教育資源。恰如房地產捆綁醫療教育打包銷售,教育本身也是捆綁銷售的。找工作的學歷要求,專科本科211985,考公招聘的要求,文憑的通行證作用被無限放大。甚至這還不夠,需要你有各種證各種資格,以及,黨員。
以上完全沒有任何用愛發電的讀書高貴論,這很經濟。這就好比,實現財富自由一樣,你的投資帶給你巨大的收益,可以不用上工,安安心心每天點點滑鼠,剩下時間隨便做點什麼想做的。教育也存在是否實現教育自由的問題。
我們可以假設,假如教育部突然宣布拒絕承認國外文憑,像王思聰這樣的會受到打擊嗎?不會,打擊的依然是那些拚死掙錢供孩子出國的人。真正實現教育自由的人,才可以談教育對人的意義。其他的人談的都是文憑對人的意義。
所以現在你可以明白,教育投資本身也有經濟意義。樓上有的說投資回報周期,不錯的。貧困地區根本無力十年供你衣食住行學費而你一分回報沒有,一定讓你趕緊掙錢。而當你可以擺脫教育對你紙面上的認證,實現真正的教育自由,才真正是教育的意義。
所以片面的談教育無用論,沒有意義。如果你窮的吃喝都不行,那你應該打工,因為你讀書需要舉債,而你所能借到的鄉親同樣是回報周期短的過了半年就上門要債的。你自己攢了錢,再去換文憑。
好,出了教育的範圍,談談讀書無用論。
其實所謂讀書無用,本質是對人認知的偏差。凡有傳承的文明必有文字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很快就銷聲匿跡了。文字知識是全人類共同的,它方便經濟,不需要通過直接經驗,去體會每件事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認知事物。它可以交流,可以傳承,所以凝結成了書為代表的文字結晶。讀書無用的認知偏差,就否定了這種很方便很經濟的方式對人的提升。它認為無需讀書,創業打拚也能過得很好。須知打拚也是對人的提升,只是這種途徑因外部條件的影響,如改革開放的春風,政策紅利,資源稀缺,信息不對稱,等等,顯示出了獨特作用。但是它不具備普適性,也許只有你這一代,甚至只有那麼一兩年,有這個機會。如同炒房,也許你可以靠炒房發家,但你絕對不會讓你孩子退學,只要到處買房就好了。所以,對人的改變,短時間也許有各自機會,但是從對下一代教育,還是要教育好好讀書。因為讀書是全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提升自我的方式。混得好雖然難,但還是可以做到,而世界變化不停,這個誰也做不到控制。之所以出現讀書無用論者所鄙視的書獃子現象,只是因為他們不會讀書,只讀不思,考慮問題太淺顯,無法自我整合知識,沒有思維,並不是書的問題。這和創業打拚一個道理,創業打拚也有很多人只知道出力,不去總結思考,註定總是失敗。這種人和書獃子一樣,不過是一種拼獃子而已。所以書獃子跟書無關,恰如拼獃子跟拼無關。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幾分道理,那你猜,我是不是沒有讀過書呀最近朋友圈刷屏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觀點確實不完全對,但也是完全,貧瘠之地除了讀書真的發展不起別的什麼了
我從政治的角度講一下讀書無用論出現的必然性。換一個角度來理解。
要知道,學生手裡握著一種稀缺資源——知識,這種資源掌握的人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少),政治話語權又大(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根深蒂固,有知識等於可以參與政治)。翻開近代史,從公車上書算起,康梁、五四、抗日、hongwei兵直到那一場風波,學生靠這個稀缺資源斷斷續續鬧了一百年,哪一次不是搞得血雨腥風。不管台上坐的誰,學生鬧起來都夠你吃一壺的。終於風波之後上面要想對策了,怎麼慢慢瓦解這股政治力量?
其實辦法很簡單,去精英化。
具體怎麼辦呢?一共兩個辦法。資源之所以稀缺,關鍵原因在於擁有的人少,所謂奇貨可居。那就讓擁有的人多起來!所以,第一招也是最主要的一招就是大學擴招。幾千年來這是第一次高等教育在全國大地得到大範圍普及,這裡面積極作用有很多。但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一但掌握的人多,那麼稀缺性就降下來了。現在學生的政治地位可以說是兩千年來最低。擁有知識的精英們轉而成為大眾,知識也就成為大眾化資源。學生的人數倍數級增加,人數一多則削弱了大眾對於學生的推崇,八十年代出一個大學生可是要敲鑼打鼓的,現在呢?呵呵。
第二招就是輔以輿論宣傳。為什麼要這麼宣傳?旨在加速去精英化。從最開始的「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放任讀書無用論大肆發展,到現在大學生成為各種新聞嘲笑、諷刺的對象,大學生的精英化光環已經在大眾思想中蕩然無存。時至今日,隨便一個路人都知道大學生已經「不值錢了」,學生群體本身也被輿論所渲染,再無政治激情。學生的去精英化就加速完成,政治話語權也自然而然喪失。那場風波此後絕對不會由學生領頭再次重演。
大學擴招輔以讀書無用論,雙管齊下,高枕無憂。所以說,讀書無用論有其政治上的必要性,官方絕對不會禁止,反而會有意無意的放任其發展,這種趨勢至今仍然存在。推薦閱讀:
※當人類的科技實現了全自動化,人類社會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民意影響法律,漏洞玩弄法律,技巧擺脫法律,權力踐踏法律,哪個對中國推進法制進程的破壞更大?
※對於一個即將去杭州工作定居的人,應該注意或者了解什麼?
※哲學和科學在同一個進步的維度上嗎?「哲學」這種人文知識有進步一說嗎?如果沒有,這種「不進步」性質的思考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