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委查處黑車,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易到用車等提供專車服務的平台該如何應對?

目前是否有規避政策風險的辦法?

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今日到北京首都機場查處黑車,有在場的消息人士對騰訊科技透露,在現場查處的1小時左右的時間裡攔截到兩輛專車,經查證屬於私人車輛。2014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下發通知,嚴禁私家車用於汽車租賃企業經營,並且禁止汽車租賃公司配備代駕司機。 via 騰訊新聞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交管部門加大對互聯網租車的查處力度,互聯網租車和計程車之爭成為這一段的輿論亮點,幾乎天天都有各方的評論消息,事情的變化也在向著有利於互聯網租車的方向發展。

目前,人們大多關注於現行的計程車制度是否合理,而對互聯網租車公司的運作所談不多,這裡我們做一個回顧,可以更清楚的看清整個事件。

一、瘋狂送錢的打車軟體

2014年春節前後,中國城市的所有人都在為打車軟體的送錢而瘋狂,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居然真的存在。上班不開車了,打車,1、2公里不走路的打車,反正有人花錢,不打白不打。

另外一方面,所有的計程車司機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學會使用智能手機。兩個甚至三四個智能手機成為計程車的標配,司機師傅們為了多賺錢,紛紛更換更快的手機,更快的網路,唯恐漏掉每一單。

不會用智能手機手機的老年人不容易打車甚至成為社會問題。

在這背後,打車軟體瘋狂燒錢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非常明朗。

開發了手機APP推廣可以理解,但是花多少億來燒錢,來普及安裝率還是太瘋狂。

雖然打車軟體背後是支付手段的建立,支付背後有利潤豐厚的互聯網金融影子,但是這種長期見效的東西用瘋狂燒錢來普及似乎有點問題。

這背後似乎隱藏了什麼。

二、圖窮匕現,專車服務

果然,在一輪輪瘋狂補貼之後。中國城市的所有人幾乎都習慣了互聯網打車的方式。所有的計程車司機都能熟練使用打車軟體。

然後專車服務出現了。和瘋狂燒錢的打車送錢不同,互聯網專業服務雖然現在也在給消費券,但是這項業務互聯網租車公司是要收費的。

如果不算補貼,我們支付的車費裡面有20%是給互聯網租車公司的。我們在呼叫計程車不到的時候,APP會建議我們,呼叫一號專車吧,我們給券。

這個專車服務對傳統的計程車實際是一種替代。通過前期瘋狂燒錢。需要打車的用戶,可以無障礙的使用專車服務。以前不能運營的「專車」,一下子替代了常年承擔城市出行業務的計程車。

互聯網租車公司從燒錢轉為收費,圖窮匕現。

三、規模驚人的大蛋糕

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城市用車這一塊是一個被壟斷的異類。計程車公司壟斷營運權,乘客花費了很多額外的費用來供養這種壟斷。

除了交保護費以外,管理者為了保護一些既得利益,城市計程車的數量是被嚴格限制的,沒有隨著人口規模和城市擴大而相應增長,這就造成了打車難。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中國有百億甚至千億規模的市場,而這個市場被人為壓制,同時又被壟斷剝削。

互聯網租車公司看上的就是這塊蛋糕,互聯網租車通過技術手段,把營運權的門檻繞開,順便也不用被剝削了。

一個頂尖的專車司機可能月入數萬,最好的計程車司機賺到1萬就頂天了,差額就是壟斷運營權的贖買費用。

同樣的價格,同樣的里程,在計程車體系內,10000元計程車司機拿3000元,計程車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門拿7000元。在互聯網租車的體系中,專車司機拿8000元,租車公司拿2000元。

如果後者取代前者,成為中國城市用車的主要方式,互聯網租車公司瞬間就會變成高富帥。替代掉所有城市的計程車公司,這個蛋糕的規模有多麼驚人?

前期的瘋狂燒錢,目的就在於此。

四、強龍要壓地頭蛇

問題看清楚了,我們就知道這裡面的利益爭奪有多大,所以各地的既得利益者都在反撲。2015年初,上海、北京都加強了互聯網租車的查處。

傳統上,各地的交管部門,計程車公司是傳統體系的既得利益者,它們要維護舊制度,不允許蛋糕被奪走。

互聯網租車一方也絕非等閑之輩。騰訊、阿里都已經富可敵國,其背後的政治資源更不是地方小勢力所能相比的。

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各地在打擊查處,一方面《人民日報》這種代表中央口徑的報紙卻在全力支持。

互聯網,更是風起雲湧,各種輿論一致導向互聯網租車一方。除了給老百姓的實惠能得民心以外,互聯網媒體的宣傳資源兩方也不在一個數量級。

在另外一方面,計程車司機們,在被專車競爭後也把矛頭對準了現行的制度,罷運不斷。要求降低份子錢。

乘客(民眾)、司機、媒體、中央都在互聯網租車公司一方,地方勢力雖然還想頑抗,但是很難與之抗衡。最後被擊潰只是時間問題。

即使頑抗,因為技術手段的差異,運管處也無法查處互聯網租車公司的車輛,在機場、火車站能抓幾輛?如果一直頑抗下去,堅持不讓步,那麼市場規律就會讓計程車無人去干,計程車司機轉行專車司機,現行計程車制度無疾而終。

強龍偏壓地頭蛇,互聯網租車不可阻擋。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今天剛好做這條稿子,我們先要搞明白,是查專車內的「私家車」——也就是個體戶,還是說連一號專車等公司自己的車隊,以租賃方式運營的也要被查?北京這次的動作與其他地方不同,是二者都要查。

其實按照北京市交通委的規定,去年8月份就發了相關文件,要求

」 嚴禁把私家車輛或其他非租賃車輛用於汽車租賃經營。《北京市汽車租賃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用於租賃的車輛應當……為汽車租賃經營者所有。因此,汽車租賃經營車輛應當是經行業管理部門備案在冊的車輛,車輛行駛證件註明的車主名稱應當是持證的汽車租賃經營者;將私家車輛或其他非租賃車輛用於汽車租賃經營的,屬於違規行為。「

如此就讓專車們的最後一個理由也掐斷了,今天是北京交通委的執法隊伍開始查處,但查處的方式非常原始,在機場蹲點,這根本不是長久之計。難道每天都要有執法人員蹲在路上查人嗎?還是釣魚式執法呢?

有人也許會想,他們難道能從根本上禁止軟體的發行或者禁止在北京使用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北京市交通委之前還干過一件蠢事,要求把滴滴、快的都整合到自己的電召平台里,但現在如何呢?一紙空文,成為笑柄。這都是地方政府行為,沒上升到國家層面,工信部去禁止也沒有任何動力,跟我沒關係的事,為什麼要一起費勁挨罵呢?

其他層面的報道,等我稿子編完,發鏈接吧。


這次純粹是滴滴膽子大了自己作死快把自己作死了。

但這次提出「滴滴是黑車」觀點的主體(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沒有蓋棺定論的能力。

雖然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給出了行政處罰,但是滴滴等提供專車服務的公司完全可以以「撮合交易」的邏輯提出複議,或者說服人大代表在人大上提出議案,將專車服務明確合法化。(此處感謝 @ScottDong 老師。關於「撮合交易」將在後文詳細說明。)

(法律這邊不是特別懂,還請指出錯誤)

目前為止,市政府沒有出面。因為專車服務確實緩解了打車難的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私車出行,解決了一些交通問題,不得不說政府是看到了一些好處的。

話說回來這次的主要問題還是滴滴自己擦邊球打得不好。

本來,「專車服務」(Uber、滴滴、快的、易到等)雖然有違政府的立法思路(禁止自營計程車),但實際上是合法的:汽車租賃公司提供有運營資質的汽車,勞務派遣公司提供有代駕資質的司機,專車服務商向兩者同時發起交易,人車匹配後,向有需求的人提供代駕服務。這是完全在法律框架內的事情。由系統根據乘客位置向附近的司機發出服務派遣是擦邊球,也就是與計程車類似的地方,屬於「合法但有違立法精神」的事情。

但是,「專車服務」發展到現在,滴滴對司機和車輛的審查不嚴,甚至出現「培訓」司機矇騙檢查者的事情,也有大量無運營資質的私家車參加到運營活動中,甚至一些屢屢被罰的黑車司機被「專車服務」洗白了。這必然讓交警很不爽:我們費這麼大勁打擊的黑車,你們分分鐘洗白了,而且不合法。當私家車的比例到達一定程度後,交警針對「專車服務」的質疑和判定就是正常的了。

滴滴面臨的就是這種困境。

實際上,這種事情是有解決思路的。政府想要安全,就給他們安全感。我相信滴滴等公司也想到了,他們應當也在運作這件事。

大體思路就是,滴滴提供一種對司機的認證追蹤,加強投訴機制,讓政府認為「專車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與計程車持平甚至高於計程車。可用手段比較多,比如增加明顯的專車標識;加強保險,確保出現交通事故時,可以追溯到駕駛者;當出現惡性事件時,可以第一時間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等。


民用車作商用確實是有社會隱患的,政府肯定要干涉。怎麼應對?不是想辦法應對政府,而是提出可以規範化的解決方案。


能給老百姓最實際地方便,試死捍衛。


賺錢了,收點份子錢。

說的好聽點就是要在政府的監管下安全執行,專車叫車軟體買單。


目前各專車服務的車輛大部分是租車公司的車輛,司機和車輛都是公司行為,掛靠的只是一小部分吧,私人車輛掛靠這一部分滿滿會被相關政策淘汰掉的。


推薦閱讀:

在 ofo 或摩拜單車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滴滴與計程車公司戰略合作,將計程車和網約車的資源融合,會對行業帶來哪些改變?
滴滴優步,網約車合法化,你怎麼看?
如何評價滴滴出行?
如何評價《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

TAG:北京交通 | 易到用車 | 滴滴出行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