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保持隊形,我覺得@王永豪 的答案已經很好了。下面添加一點自己的乾貨。

上個學期在洪堡上了一門討論課,課名叫Epistemic Injustice and Epistemologies of Resistance (沒聽說過也沒關係,這不是重點),由於這門課是跨專業課程,有許多柏林性別研究中心的學生也來和哲學系的學生一起上課。可能是為了讓那些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以後不要在課堂上問出一些too young too naive的問題。教授在第一節課竟然做了一個「如何上哲學課」的普及演講,以下內容選自教授進行介紹的ppt。所以,親,以下內容不是我亂編的哦,是洪堡大學哲學系的教授自己說的哦。權威性是有保障的哦!

那麼,哲學課上培養的東西是什麼呢?

首先,一個好的哲學課應該做到:1.讓每個參與者對於該課的核心哲學問題能有一個好的了解。比如這門課的核心問題是epistemic injustice這個主題下的諸問題。2.學哲學避免不了讀文獻,所以對於相關文件有好的了解也十分必要。 3.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一些當今哲學界最為重要的研究方法。(PS,epistemic injustice屬於實踐哲學領域,所以這裡教授強調的是實踐哲學和社會哲學研究方法)

其次

在一門哲學課上,學生們應該培養以下幾種技巧:1.理解文獻中提出的各種論證,並且能夠信服得重裝它們。2.除了理解,還要能評價,批評這些論證,指出其優缺點。3.在寫作中能夠很好地傳達和展示自己對於論證的評價。 4.反思如何能夠對論證的問題進行修訂。

那麼,重要的哲學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主流的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強調:1.論證的清晰和精確性。2.對於論證的塑造,再塑造以及評價。3.除了批判的維度外應該還有構造的維度。 4.不能接受開放式結尾以及論證本身的不融洽。

至於歐陸哲學的方法論大家看看就好,我也就不翻譯了哈哈。

既然分析哲學是國際主流,那我們如何進行分析哲學的訓練呢?

學習分析哲學要懂得如何為某個特定觀點辯護,評價特定論證的有效性,同時對於存在的哲學問題能做出自己的回應。其中,對於論證的評價是重中之重,在對於他人論證進行評價時,以下方法和工具是必須的。

第一,概念分析,這個不用說,沒有概念分析就沒有分析哲學。第二,評估論證的邏輯設置,邏輯不嚴密或者有bug的不是好論證。第三,可以通過思想實驗來考察該論證是否符合直覺。第四,有可能的話,還可以使用經驗證據進行測試。這些研究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一個概念清晰的,理論簡潔的,科學嚴密的研究。因此,一門好的哲學課,或者狹義一點,一門好的分析哲學課對於學生的培養就集中於以上幾個方面:閱讀並理解文本,提煉出核心論證進行分析與評估,在評估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以上所提到的各種哲學研究方法。最終實現學生能夠獨立地進行相關學術研究。


我覺得 @王永豪的答案已經很好了,那我就舉一個德國課堂上的實例來談談德國的課堂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概念理解、邏輯論證的理解以及這二者的表達進行訓練的。

德國的哲學課很多都是文本課。在上這門課之前,老師會提出這門課的核心任務,就是這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它是如何在這個文本(或者數個)文本中被呈現出來並給出一個(這個哲學家)的解答的。

比如一門哲學史課:亞里士多德《論靈魂》,其理論問題就是:靈魂的本質、結構、作用;其哲學史問題是:亞里士多德如何解決這一理論問題。

那麼首先要探討的是定義,即靈魂在亞里士多德那裡的定義是什麼?(身體的第一層實現)它和身體的關係是什麼?(形式-質料的關係)

理清楚概念問題後,就開始細讀文本,整理出每一段,每一章和每一卷的關鍵概念和主旨大意和目標,後半部分就是整理其邏輯論證的部分。

更高的層次是,整理出亞里士多德靈魂論與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之間的關係。

碩士階段的考試有三種:

做報告:訓練對文本某一段的概念理解、段落梳理、概念表達、論證重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訓練這一段與其它內容聯繫的能力(因為老師會提問)。

口試:訓練對全篇文本的綜合把握能力,精簡和重構文本的能力(考試時間只有二十分鐘),對重要概念的把握能力(老師會提問)。

論文:訓練概念表達和邏輯構建能力。

可以看得出來,基礎教育階段的德國哲學教育並不強調什麼「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之類的美式教學重點,更多的是培養一種解決哲學問題的「習慣」和正確做學術的方法,更多強調在某個或某幾個哲學家/哲學派別語境下思考問題(而不是跳出哲學家憑空思考一個哲學問題本身),並且積累大量的文本基礎,為博士階段的研究做準備。

或許這裡包含著一個哲學思想之產生的思路:新的哲學思想不是憑空發現的,而是在對前人的批判中產生的。

供參考。


先說說什麼是哲學的專業學術訓練。在我看來,中規中矩的哲學學術訓練最重要的是三個東西:概念的掌握,邏輯的清晰和表達的流暢。說白了,你說出一個詞來,你得知道你說的東西是什麼意思;說出一句話來,你得知道你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用幾句話組成一個論證的時候,你要至少組成一個有效的(valid)邏輯。在此基礎上,你仍然要用邏輯去驗證每一個前提(premise)是否有效,爭取提出一個正確的(sound)邏輯。最後,你要爭取表達清楚你自己的觀點,讓人更容易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觀點,行文不要像康德或者黑格爾那樣。

好的哲學訓練就應該著重培養這三點技能。哲學史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以後需要了解什麼觀點都可以再看,但是如果沒有以上三點技能,你知道的再多也沒有用,也無法幫助你寫出一篇好的論文,也無法幫助你形成好的觀點。不過呢,培養這三點技能的方法自然離不開讀哲學史。而讀哲學史便是在幫你搞清種種概念,梳理哲學家們的邏輯,以及最後寫paper,好好地理解哲學家們的觀點,流暢的表達出你的理解,以及流暢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是為什麼大部分哲學課很強調寫paper的原因(除了邏輯課我還沒見過不用寫paper的哲學課),它可以同時考察你這三樣的東西的水平。其他類型的考試也大致為以上三點的考察。

當然要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需要對發散思維的培養,不過這東西就比較玄乎了,依我看來哲學訓練,包括其他大部分訓練,並不能很有效的提高發散思維。所以這個其實還得看...天賦?

大致如此。


@王永豪和 @歸伶昌兩位同志已經講得很好了,並且同時涵蓋了兩種主流的哲學教學風格——美式和歐式。這裡我講講在中國某大學學哲學的經歷,以此做個補充。在我看來,中國的哲學教學肯定不如有著深厚傳統的歐美國家,但正因為如此才顯得有趣:回來執教的既有留學英美的,也有留學歐陸的,並且都是努力以中文來消化非母語思想的研究者,期間必然迸發出各種各樣的富有創造性的火花。此為以中格西者。至於另一方面,中國哲學——別和我說中國沒哲學,有些人配說這句話,但絕不是你——則意識到了自身的薄弱之處,中哲的研究者也在自覺地吸收和借鑒西哲的資源。此為以西格中。

就同濟來看,哲學課有兩種形式:lecture(演講)式的和seminar(討論班)式的。

lecture(演講)式的課程,除了某些導論性的課程外,多現於有自己獨特思想的老師。譬如,對我影響相當大的一個中哲老師,其哲學思想接的是牟宗三的學統,並且還有自己的創造性發揮。儘管我並不完全贊同她的理論,但這仍然不妨礙我在她課上聽得如痴如醉,時不時都想拍案叫絕。而於此相應的,她直言不諱自己的課就是「一言堂」,基本不聽取和討論學生的問題和意見。自然,課下她還是很樂於解答我們的幼稚問題的。另一個中哲老師,將中哲和現象學富有創造性地結合起來,課堂上可以就眼前一個杯子講五十分鐘——從莊子到佛教到海德格爾,從「對象性」到「空性」又到「道」。以小見大,從一微塵見一世界,我認為這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seminar(討論班)式的課程,其內容大多涉及經典文本的閱讀和詮釋。具體來說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與老師自己的研究內容相關,老師把文本組織在自己問題的背景下:比如,這節課講的是「愛的哲學與宗教」,那麼老師會事先選取這一學期需要課下閱讀的材料——多是哲學史上和宗教內部的相關論述——在課上加以詮釋和發揮。又譬如,這節課講的是概念與對象的問題,那麼老師會挑選幾個哲學家的相關論述——比如弗雷格和胡塞爾的——在課堂上加以解釋,並且提出問題以壓榨同學的腦細胞(比如「弗雷格認為句子指向真值而不是事態,這會導向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後果在他的理論內部是否能得到解決?胡塞爾的解決方案在此是否表現得更為出色?他的問題又是什麼?」)。

第二種則是就經典來講經典。比如,把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前言拿出來讀(國內出版的那個中譯本簡直慘不忍睹,於是老師自己把前言翻了一遍),然後把文章按選課人數劃分為幾個部分,幾個同學一個小組,挑選一部分做準備,上課的時候輪流講述自己的理解,然後老師不斷地提問和糾正。(「你確定他在這裡真的是這個意思?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這不是與之前所講的矛盾了嗎?他在這裡提到的深淵,是不是與薩特的某個理論有關?那個理論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又如,這學期講玄奘的『成唯識論』,那麼老師把佛教的相關知識和這門課涉及的部分直接列印出來,每人發一份,然後大家下去準備,到時候按順序來講……一般來說,這樣進行蠻慢的,一學期也讀不完多少東西,不過這種課的目的是培養哲學性的思維方式。

但不管怎麼說,經典閱讀的課程,主要還是要自己課後花功夫讀,不然即使你上課能理解老師所講的,課程完了以後你還是沒學到什麼東西,除了考試成績之外什麼都沒學到——而這恰恰是學哲學所最警惕的情況。

我已經預想到有一種質疑,這種質疑會攻擊這種課程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思想」而培養出一種「對偶像的盲從」……這種攻擊的進一步版本乃是,這只是純粹的「哲學史研究」,而並不是「哲學本身」。

而在我看來,這兩種攻擊都很搞笑。在知乎上有活生生的例子:很多叫囂著「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人,在我看來滿嘴都是垃圾不如的生活感悟;而另一種情況則是更常見的——他們總覺得自己想出來的東西都是純粹自己創造的,而選擇性地忽視了隱蔽地起作用的社會環境等東西。舉例來說:我朝意識形態影響了多少國民對世界的認識?影響了多少國民的思維方式?可笑的是,這些人僅僅因為自己看不見這些隱蔽地運作的東西,就否認它們的價值。這恰恰是最沒有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的人。

強調一點:自由思想的重點並不在自由,而在思想;獨立精神的重點不在於獨立,而在於精神。大多數在「自由」大旗下思考的東西,無非就是一點——甚至算不上文學性的——個人體會和偶然經驗,這些玩意首先連思想都算不上,還配得到自由?你以為自由是那麼低賤的東西?至於精神,也是同理。

至於哲學和哲學史的區分…… 老村長@oldgoat說這話我服。但在我看來,大多數強調這一點的人通常只是想偷懶罷了。

至於專業的學術訓練,其實很簡單,也分為兩種模式。

針對一個問題闡發自己的回答——被蘇格拉底式打臉法打臉——被迫修改——再被打臉——被迫修改——再被打臉…………直到差不多了為止。

針對一個論題寫自己的論文——被老師吐槽——修改——再被吐槽——再修改——再被吐槽…………直到程度差不多了為止。

為了不再被狠狠打臉,你不得不在下面自己看很多書……閱讀量就是這麼積累起來的。

其實就是練你的抗壓能力了。


@王永豪 說得很好了。

哲學學術訓練最重要的是三個東西:概念的掌握,邏輯的清晰和表達的流暢。

可是具體要怎麼做呢,我們一位中哲老師曾經這樣訓練我們:

第一,拿到一個經典文本,先把句讀都去掉,自己重新加入現代標點符號。

第二,根據歷代的對該文本的註疏,對其進行注釋。

第三,把文本翻譯成現代白話。

第四,做報告,討論,被質疑,回應,修改。

這幾個步驟中,前三都是準備,第四步里的質疑、回應和修改是關鍵。看上去好像不難,可是如何選擇文本及其註疏版本,如何理清其中哲學概念的歷史演進邏輯,這都是需要討論很久的。

我做的這點內容,當時上課就討論了半個小時T_T

讀《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老師帶我們的方法也類似,讓我們去讀研究康德的著作,然後挑一段《純批》做報告,討論,被質疑,回應,修改報告。不過閱讀的材料基本都是老師推薦,我們自己也沒能力挑選,一共也就五六本書吧。康德 後來的學妹學弟覺得《純粹理性批判》太難,老師們就把它換成英文版的重新教了。。。若要是單純為了寫論文的話,倒是有一個偷懶的方法可以推薦——翻譯。我本科的畢業論文要引用一部分Summa Theologica的內容,可當時那書國內還沒出版中譯版,我就找英文版把我需要的部分翻譯了一下。

結果效果拔群,老師們普遍表示孩子你好辛苦,就給了我「優秀」 T_T


謝邀 @張宴之 。樓上各位大神講的很多,我來說點虛的。在我看來,文本分析、概念分析這套東西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當我們討論哲學系的「專業訓練」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是:(1)對做哲學所必須要求的某些基本技能的訓練;(2)培養一個優秀的哲學學習者所需要的訓練。

就第一種專業訓練來說,就是:文本分析、概念分析、邏輯推理、寫作能力。之前和各種老師請教什麼是哲學系的專業訓練。大部分老師跟我說,哲學系並沒有獨特的專業訓練,它的專業訓練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完成的,最常規的專業訓練就是寫論文。

如果哲學只是「思維的體操」,以上訓練就足夠了。但似乎不是。

因此我認為第二種專業訓練才更重要。哲學區別於其他專業之處在於,它作為一門專業,首先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學習哲學重要的不是學一堆知識,而是在此過程中過上一種哲學的生活方式。這是老掉牙的老生常談了。

阿多說,哲學訓練從來不是一堆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它首先是一種教導,在這種教導中,學習者被引導著去過一種哲學生活。

所以,我覺得,這種哲學訓練有兩方面的內容:

(1)訓練學生們使他們能夠在理論思考中獲得快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一種自得的態度是需要訓練的,通過不斷地論辯、交鋒、沉思來獲得這種以理智生活為樂的品質。

(2)訓練學生們使他們能夠按照自己所尊奉的哲學原則生活。不是只有天天哲學沉思才是哲學生活。塞涅卡、西塞羅、奧勒留的生活都是哲學生活,因為他們對生活有一套整體的看法並將之貫穿一生。哲學「不可只作一場話說」。

以上兩種訓練在當今大學裡面當然都不怎麼被看重,儘管古代的哲學訓練似乎都極為重視哲學。不過那又如何呢,有誰最初選擇哲學是沖著構造論證、構造模型、寫一篇好論文、解決一個理論問題等等等等奇怪的動機而選擇哲學的呢?

歸結起來,哲學系的專業訓練一句話:學顏子之所學,志伊尹之所志。

(這種問題還是少答,每次打完都會有一種自己境界很高的錯覺。以及我知道我的答案和題主想問的東西完全沒關係。但我始終覺得,學術在哲學專業裡面只是手段,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從事哲學是很奇怪的。手段總是應該被目的所規定。)


每個學校的執教方式有差異,但我覺得所有學校所有院系學科的基本方法論是一致的。

本科一年級:概念基礎性學科的學習和相對普世的經典著作的通讀:例如學習邏輯學基礎、心理學基礎、宗教學基礎、中、西哲學概論等。

本科二年級:在已有基礎上,以線性方式進行概論的進一步學習,同時在廣度上進行拓展性的學習。例如:古希臘羅馬哲學、老莊孔孟學完,開始學習德國古典哲學、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的歷史沿革;基本哲學概念學完,開始學習政治哲學、儒家思想。算是從廣度到深度的拓展。

本科三年級:線性的學習上,基本上過渡到近現代哲學的概述。其次,是在此基礎上的各種經典作品的研讀。

本科四年級:眾所周知,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大四就兩件事:找工作+寫論文。

P.S. 私以為,在中國的本科教育里,最重要的還真不是學了什麼內容,真正影響今後人生的,是對於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建立。

這也是我本科四年獲益最深之處。


簡單來說,

哲學史相當於語文,學的全都是閱讀理解。當然文體也不僅僅是議論文。有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樣的散文,也有像《局外人》這樣的小說。

非形式邏輯相當於英語,只要記住「辭彙」和「語法」就基本ok。

形式邏輯相當於數學,要背一大堆的定理公理,然後不斷地刷題。

當然這些僅僅是基礎,更高級的課基本上就全都是寫作文了。只不過給你的材料不是一兩段話,而是好幾本書了。


@王永豪 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過好像還有人有點困惑,我再極端的補充一下。

哲學注重的是什麼?是講理。就是講道理,使用正確的概念,使用真的句子,把想表達的道理講清楚。這是哲學訓練的本質。有人說,很多學科都這麼要求,是的。但並不是很多學科都像哲學這樣,把這些要求看作訓練的核心。舉個例子,有多少學科特意單獨把邏輯拿出來當成一種「基礎訓練」來做?很少。學習哲學專業的人,會在這些訓練的基礎上,去閱讀文本閱讀各種文章,不學習哲學專業的人,同樣需要接受哲學和邏輯的訓練。有人又說,這個訓練為什麼是「哲學的」訓練?難道不是很多學科共性的嗎?還是那句話,這些訓練是所有學科共性的,不假。但是這些訓練在實踐層面,是哲學提供的,說白了,除了哲學系,還有別的系開邏輯課嗎?(數學系有的確實有,但你可以把這看作哲學和數學的一個共性)所以這正好佐證了很多學科都需要一些哲學訓練。

所以,這就是王永豪童鞋上面說的「概念的掌握,邏輯的清晰和表達的流暢」。把道理用恰當的概念通過恰當的方式講清楚。所以,在哲學訓練中,哲學知識、邏輯思維、寫作能力,三者都很重要。王永豪也說了很多,我補充一點哲學寫作的問題。很多人靠追求晦澀的概念吃飯,但任何合理的哲學導論課,絕不是要求你玩概念的。任何的哲學導論課,都需要你把哲學的道理用最直白的道理講清楚,講的任何正常理解能力的人都能懂。這是一種能力,是哲學訓練核心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導論課,第一步就是訓練學生正確的講道理的能力。舉個略顯極端但非常現實的例子,如果一個哲學理論,你可以把它用邏輯的方式將給你爸媽聽,如果他們還能聽懂並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那這就是一篇很出色的論文。而如果你用各種你爸媽不懂的概念才能把問題說明白,那其實是你自己還沒有明白。(別說維特根斯坦或者魏晉時期的言不盡意,這是神仙哲學家乾的事兒,不是正常「哲學訓練」乾的事兒)


昨天因為被拉去強迫性聽了一次什麼「知南開·知哲學」系列講座,請了一個校友來講他對哲學的看法......

聽過的都知道,他把哲學描述為一種「生活的智慧」,一種「哲學的生活」。這是老生常談的話了,阿多(hadot)說,哲學訓練從來不是一堆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它首先是一種教導,在這種教導中,學習者被引導著去過一種哲學生活——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哲學中不是所有學科都能被輕易倒回到關於基本生活方式的討論,倫理學和心靈哲學什麼的似乎和生活更貼近一些。原來看過一本《哲學家死亡錄》,裡面很少提及分析哲學家的死,而歐陸哲學家的死基本構成了此書的主體內容,竊以為這種現象可以回答以上這種疑問,因為似乎對於研究分析哲學的學者來說,哲學只不過是一門職業,一門技術而已,所以他們的死法沒有歐陸那群瘋子那麼有戲劇性......

至於所謂「前提批判」「其他學科的基礎」,他的提法似乎更有談玄的氣質,這方面我更能接受奎因的看法,把哲學和其他科學看作是連續的,當然奎因只在其中指出了哲學中的本體論問題,他認為本體論看成是對某種知識的許諾,也就是說,哲學只是某種理論中被「假定存在」的觀點(這就是其所謂「語義上升」的策略)。自然其意類似於這位校友提出的「前提」,但是奎因所以更精妙的是,他把哲學中的本體論看做是具體科學基礎上的許諾,而不是那種把哲學理解為獨立存在的其他學科的基石——我不能苟同後一種傲慢的見解,因為那充滿了一種自己學科不被重視(或者被過分重視)而產生的酸氣。

固然這只是一種方案吧,但是對於我們這種還沒入門的大一新生來說,保有這種觀點無異於宣告我們四年之後將會「不知道自己學的什麼」,一臉懵逼地走出南開的校門。如果擴大化這種批評的話,也可以認為這種觀點天然妨害了規範的哲學教育的開展——畢竟只有三十歲之後才能讀懂哲學嘛~

既然他沒有給出我想要的回答——但是我肯定他避重就輕的語言策略,確實讓我當時不願也不能做出回復——那我只好自己尋找入門之徑了,下面是我根據部(zhi)分(hu)資(hui)料(da)整理的一些不成形的觀點,一併分享給大家好了。

哲學的學習大概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哲學史,一個是哲學的方法論。任何哲學的研究大抵是這兩種路子的結合,極端一點的甚至會在名義上放棄其中一條道路,比如完全不在乎哲學史,只強調個人思考的,或者不在乎個人見解,單純還原哲學史的。總之本著不可偏廢的路子,這兩方面還是都要了解一些的。

下面簡單介紹兩個典型的流派:歐陸哲學的方法和分析哲學的方法。

主流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強調以下四個特點1論證的清晰和精確性2對於論證的塑造再塑造及其評價3除卻批判的維度還要有構造的維度4不能接受一個開放性的結論以及論證本身的不融洽。相對應的方法有四種1概念分析,這個最為基本2評估論證的邏輯設置3通過思想實驗來直觀地檢驗是否符合常識4有條件的話,利用經驗證據進行論證。總之,分析哲學要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為特定觀點進行辯護,評價特定論證的有效性,同時對於存在的哲學問題能夠做出自己的回應。

歐陸哲學的方法論強調1批判性地開啟新的論域2提供激進批判的思想3不必被一個作為核心結論的觀點牽著鼻子走4 welcome disruptive problematisation of some subject matter (並不知道怎麼翻譯,大概是「歡迎用自己的觀點掀前人的桌子」吧)5更關心文本的闡釋而非系統化的批判性分析。——這是分析哲學眼中的歐陸哲學,我們看到被黑的很慘......歐陸哲學自己的看法大抵比較重視哲學史的學習,文本的研習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泛讀並提出核心的概念,第二步是精讀文本,弄明白每一段的概念並且把它們一步步通過邏輯論證串在一起,第三步是整理這一部分內容在這個哲學家自己的體系中的位置(估摸著還有一步就是把這個哲學家的觀點放在流變的哲學史中進行考察,不過這一步似乎很危險,容易陷入耍流氓的層次)。

上面的似乎還是太過於好高騖遠了,可操作性著實不高,這裡再給出一個入門的小方法,基本照搬自香港大學。我們有中西馬三門課程的導論,可以每一周或兩周寫一個小作業,用簡練和準確的語言對某個觀點進行小結,重在問題把握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這個其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家有助教給出的分數和意見,還有各種課後的導修課做課後的討論,其實導論課這種課90%的內容你自學就可以解決,但是那10%的內容沒有老師帶就會很苦,恩,受苦,會跑偏、懈怠或者其他的什麼失誤。這是很好的基礎訓練,抓住核心問題的基本功會讓人受益終身的。

之後進階的路子應該怎麼走呢?是接著從大面上出發,甚至從一個命題出來串起整個哲學史的各個部分,還是更深地走進某一個哲學家的文本呢?上個學期末在哲院自習的室友偶然間聽了謝永康教授給研究生講的那個學期的最後一節課,據說梳理的脈絡清晰,就像是先坐著直升飛機帶人把路都看清楚一樣,可惜我沒有聽到,至今捶胸頓足。

當然路還有很遠,雖然要一步一步自己走,但我個人認為有一個引路人比什麼都重要,哲學自從康德開始專業性已經很強了,無人引領不僅僅是入不了門的一事無成,更可能使成為唯唯諾諾的書獃子或者只會吹水的裝逼犯。

那現在我要怎麼辦呢?

先去把中哲和西哲的作業寫寫再說吧——除了這個似乎也沒別的事情能幹了。

總結自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回答作者:飛奔的馬達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飛奔的馬達的回答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回答作者:歸伶昌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歸伶昌的回答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回答作者:元達南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元達南的回答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回答作者:牛大力 哲學系是如何進行其專業學術訓練的? - 牛大力的回答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 回答作者:知乎用戶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 回答作者:acel rovsion 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就目前而言,國內哲學專業進行學術訓練最根本的方式是泡圖書館,根本手段是人工翻書,某些電子圖書也可以實現自動翻書。基本工具是眼鏡、紙質品或電子產品。當然,個別專業也使用影象資料來觀摩雄性動物與雌性動物及其它對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係,如美學。

輔助訓練手段就很多樣了,一般是上課,但哲學系的課基本上也是關於讀書的。然後就是師生或學生自己組織讀書會,很多時候上課與讀書會並無本質區別,這些都是泡圖書館讀書的補充手段。如果是研究某個宗教的,可能要去相關寺廟蹲點,跟僧人、道人、各種信徒搞好關係。

專業實踐能力訓練主要有兩種,一是閑聊,二是打字。

對於普通的哲學系學生來說就是這樣了。但這樣訓練出來的只能是書籍搬運功,跟哲學本身關係不大。我們搞不太清楚歷史上的大哲學家是怎麼成為哲學家的。陸九淵生出來不久劈頭就問他父親天地之外是何物!王弼十幾歲的時候就被學術界公認為最厲害的哲學家了,當時最大的學霸、學閥兼魏朝宰相何晏認識這個小朋友之後無法剋制自己的自卑感,把自己的著作通通燒掉。思想的產生是很偶然的。甚至有些哲學流派認為擔水砍柴即是修行,吃飯睡覺無非妙道。這種訓練方式非常簡明易行,沒必要搞那麼複雜。明代也有儒者提出最重要的方法是吃虧,不過這種方法學生們估計也不大願意去學。所以哲學的學術訓練有時候是一個悖論。

所以,我認為哲學系應該取消掉。每個學校招幾個骨格精奇、相貌異於常人的學生,給他們每人分一套單獨的房子,每個月一萬塊錢左右的薪水,讓他們像野草一樣在春天瘋長就好了。他們可能會四十歲畢業,因為四十不惑。有的需要五十歲,五十知天命。遲一點的可能要六十歲才能畢業,六十耳順的時候。死心眼的可能一輩子都不想畢業出來,這個也不能強求,畢竟哲學這個東西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搞得明白,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搞明白。

總的來說,本科設哲學專業純屬浪費。把教育資源浪費在無益的事情上,把學生的青春浪費在根本無法訓練的領域中。這個時候他們應該去學點具體領域的專業知識。等到智慮成熟,想追求一些道理的時候,自然會有人來思考哲學問題。這個時候進行研究生培養才有意義。國內著名的哲學教授大多數本科都不是學哲學的,如人大老先生張立文是歷史系畢業的,陳來是地質學找礦的(難怪我曾看到一本書叫《找礦哲學》),北大李猛是社會學的,復旦白彤東是搞核物理的,劉小楓是學外語的。所以,哲學完全是個人的追求,不是學校教育可以批量培養的。學校教育的意義是要給這些人提供泡圖書館的條件,提供開會相互頂牛的機會。


就是上課,自己看書,看各種文章,寫論文,考試(考試也是寫論文)。

和大多數課程沒什麼兩樣


所謂哲學系的專業學術訓練,其目的在於培養將來的專業哲學研究者。專業的哲學研究者首先有這三點應該勝過一般哲學愛好者:

1.學術寫作的能力,寫作是哲學科研主要的輸出成果的方式。寫作的水平是哲學專業訓練的重中之重。有以下幾個重點:

使用中文外文在語法無錯誤的情況下,清晰表達;

準確地理解研究的問題的所指,可以把握和梳理相關的概念;

論證合乎邏輯,避免假大空的結論;

2.學術閱讀的能力

哲學是一門科學,它的歷史是一門發展史,要想有所創新,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必須培養閱讀哲學史和哲學原著的能力。這種學術閱讀的重點是:

科學閱讀的方法,有問題意識地、有歷史線索地閱讀,快速分辨並把握關鍵的信息;

使用可信的版本閱讀,使用同一本書的多個不同版本,必要時,使用數個不同語種的版本對勘。

3. 學術講演的能力

專業研究者要承擔教學的任務,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口語表達也需要得到鍛煉。其關鍵為:

準確描述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回應別人的質疑。

在德國,通過寫作Hausarbeit和研究報告,讀書筆記,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參加課程,閱讀Lektuere(文獻), 學生的學術閱讀的習慣得以養成和鞏固;通過做Praesentation(演講報告),流暢而合邏輯的口語表達得以加強。

哲學的專業學術訓練,只能是一個框架,個人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還要看個人的定力與慧根。表達準確的寫作是專業訓練的目的;妙筆生花,循循善誘,讀來令人如沐春風感佩何似的寫作,卻是天才的造物。


只需要看各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就知道了。總的來說,如今國內大學哲學系的課程主要包括三個大塊,一個是各種導論課,還有各種哲學史的課,最後是經典研讀課。

導論課基本上沒什麼用,給其他專業開開還可以,給本專業的開就是糊弄人了。哲學史主要是中哲史(有時候其中包括佛學史),西哲史,還有不少學校開設馬哲史的課程。哲學史的課不能說沒用,還是有一點用的,有助於了解學術源流。最重要的是經典研讀課,可以說,一個哲學系培養學生的質量高低就取決於原著課上的多不多,扎不紮實。所以哲學系的培養,也主要是老師上課,帶讀經典,加上自己平時的閱讀。有一些比較熱心的老師,還會親自組織讀書會。


應該是先飢餓,然後看看左手和右手邊的筷子能不能一起拿起來,能的話,吃個飯,就可以工作了。不能的話,就得等等了。


只記得以前知乎上有一個姑娘,參加過知乎哲學板塊組織的性派對。其中描述的遊戲、規則、邏輯之嚴謹,想像之豐富,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可惜回答被刪了。

我想,能夠成功說服大家,不按照世俗的方式生活,大概也是一種哲學的境界吧。


推薦閱讀:

西方社會也有「學而優則仕」嗎?
女生讀博士或者做科研有什麼需要注意和知道的?
歷史學界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如何把雅思寫作水平提高到8.0以上?

TAG:學習 | 哲學 | 學術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