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五千年文化但四大名著卻是四本小說?


謝邀。

四大名著的來歷是:

明代有四大小說——

到清代《紅樓夢》取代《金瓶梅》,稱「四大小說」或「明清四大小說」——

後稱「明清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


如果換個問法「四大名著是怎麼來的?」,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了。

四大名著並不是一次性生成的,是逐漸演變過來的。

它的第一個版本,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金聖嘆,在明朝提出的「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和《西廂記》。這一個版本囊括了文學作品全部的四大類型:散文、詩歌、小說與劇本。姑且不論金聖嘆的評價是否公正,眼光是否高明,但是他的選取範圍還是比較全面的。金聖嘆本來打算給「六才子書」全部做一個批評,結果只出了《水滸傳》與《西廂記》就被砍頭了,不得不說是文學評論屆的一大損失。

它的第二版本,是明末文學家馮夢龍提出的明朝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毛宗崗父子給《三國演義》做批評的時候,大約書商為了銷量,開始大肆宣傳「四大奇書」,這一說法逐漸為大眾所知。

及至清朝中期,《紅樓夢》橫空出世,擠掉了《金瓶梅》的位置,這才有了如今這個廣為流傳的版本。

由此可見,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評選的,它們是文人心中的經典,更是百姓口口相傳的佳作。而大家去提四大名著的時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並沒有其他優秀作品都不如它們的意思。

譬如答主就很欣賞《金瓶梅》呀。


卸腰,因為它的全稱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


百度百科雖然不靠譜,但是 「四大名著」 詞條下的解釋還是有點意思的。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


update:

既然這麼多人點贊了,我就進一步補充一下吧。

我認為,題主的問題就在把簡化的說法作為說法本身了。這樣,對這個問題的真正的回答,就需要詳細梳理一下這一說法的流變。可是,這多少有些蛋疼。(筆者簡單查找了一下,沒發現詳細的資料,也沒發現《四大名著考》之類的文章)

那就看一下現在人們一般是怎樣使用這個詞語的吧。

關於「四大名著」,應有以下四種常見的說法,「四大名著」、「古典四大名著」、「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以及「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

通過百度搜索上述詞可以得知,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前三個說法,而第一個說法是後兩個說法的數倍。可以分析出,第一種說法,應是後幾個說法的簡稱,而其來源應為「古典四大名著」或「古典小說四大名著」(這兩種說法前者略大於後者,但應該考慮到前者也是後者的一定程度的簡稱,可以說它們的使用率大致相當)。

那麼,「四大名著」應該排除非「古典」的書籍。而古典著作有很多種,包括經學、史學、文學、農學等等,即使在文學一小類中,又分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顯然,只有這四部小說,堪為名著,很不合適。要整體來論,其他的著作種類,多少也要分得一兩個名額,除非只有小說是最高,其他的都不入流。

又考慮這個說法大致流變的過程(詳見高票回答),可以認為,其比較嚴格的說法應是「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不應是「古典四大名著」。

同時,參考「唐宋八大家」。如果僅從文字表面上的意思而論,似乎唐宋的歷史,只有這八個人了,作為政治家的李世民、武則天,作為詩人最高峰的李白、杜甫,都可以不論。但其實,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簡稱,那麼,這樣的評價是不誇張的。

語言的使用中,會被簡化,但在簡化的過程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會被丟失,從而引起訛誤。社會上,一些人也確乎以這些訛誤為真實,引起誤會,甚至笑話。

數據來源:

(不知為何,蛋痛感十足,不知道為什麼。)


因為《四大名著》是近代西化思潮的產物。

與本土文明重視功能性散文(參考《古文觀止》)不同,從西方文明的角度來說,文學的中心在於fiction,其中小說是展現文學思想的重中之重。從epic到現代意義上的小說(《唐吉柯德》),直到近代(e.g.《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小說一直從各個角度引領著西方思潮的流變。你從中國人的思維去貶低小說,其實從西方的角度來說是很奇怪的。對於西方文學來說小說是正統文學,散文才是旁枝末節。

而中國《四大名著》剛好迎合了西方的興趣點,這四本小說同樣蘊含了很多深刻的思想,自然會在西化思潮下被推上獎台。從最有思想性的四本小說,變成了中國文學的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明清兩代而已。

自上古到中古,從黃帝內經到四書五經,典籍太多了,奈何有的人只了解四大名著。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吃了文化的虧吧。


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定為四大名著,本就是近代思潮的產物。中國文學的正統向來是詩,小說不過是老百姓平常娛樂消遣的玩意而已。

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出現「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子的斷裂的歷史觀,意思是唐朝的人寫詩,到了宋朝大家都跑去填詞,不寫詩了;然後到了元朝又不填詞,寫曲去了;那到了明清,文人就只寫小說了。其實詩一直有人寫,寫的好的也不少。詞原本是流行歌曲的歌詞,地位不高,後來經過蘇東坡、辛棄疾等一大批人把它當詩來寫,才獲得了與詩相同的地位,從此詩詞並稱。但曲沒有經過這個階段,所以一直處於低下的地位。

《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原本不是小說,是話本,即說書人說書的稿子,後來才被整理成小說出版。之所以在新文化運動後被這般推崇,其實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因為西方文學是以小說為正統,詩的地位反而很低。然後近代的學者也跟著推崇小說,還選了 這四部小說出來,來證明我們也有「文學」的。

當然啦,這四部小說的價值也很大,但並不足以代表中國文學、中國文化。


謝邀,可能是因為人民喜聞樂見吧,

具體不清楚,這得學文學的來 @野狐禪師


謝邀。

我的回答與 @十人廣土 同。


小說容易普及,好理解。對於過去讀書人來說當然是道德經和論語是經典名著,但是大多數普通人都不識字,更無法理解那些書的內容了。


因為小說比較好看。


不知道誰問的這個問題?

小說中的四大名著當然是小說。

如果是文化的,那《周易》、《老子》、《論語》、《菜根談》等,其知名度應該是超過小說的。


什麼問題都問,看看四本小說的題材類型,多想一分鐘就清楚了。。


四大雖是經典,但也經過了過度的包裝和炒作。

歷史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都不同,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小說這一題材大致起源於唐,經發展演變,明朝才趨於成熟。

除了四大,還有三言兩拍等各種集合體,只是四大題材更好一些,手法更通俗一些。

唐詩宋詞一點也不遜於小說。


因為中國的文學先天長於抒情而弱於敘事。從先秦至唐宋,鮮有長篇的敘事文學題材。

至於元明清,小說才逐漸得到發展,能夠傳世的著名小說並不多,如《金瓶梅》之類的不能說不是名著,只是不宜擺到檯面上,而更多的是沒什麼營養的才子佳人小說,因此可供湊成名著的小說並不多。四大名著尚不足湊,何況十大名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諸子百家之說,先賢立命之學

這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所謂經天緯地之文。

而四大名著是明清以降,市民文化繁盛的結果,本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標誌。

倒不必將這兩者對立起來,廟堂之學,市井之書,不都是華夏之精粹嗎?


從未考證過,只依稀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講過四大名著的由來。

話說當時是新文化運動,大量引進了國外作品,國人一看,老外文藝復興才多長時間就整了什麼四大喜劇、四大悲劇之類的,咱們上下五千年當真就沒貨了?於是乎,胡適之類的文人墨客就開始評選中國的名著,由於當時倡導白話文,因此主要從明清小說里精挑細選了四部各有特色的作品作為中國的名著。


這個「名著」暗含了一個範圍,本就僅針對小說。要說真正的名著,哪個比論語有名?


推薦閱讀:

中國文化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懂中國文化?是錯覺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強勢文化,弱勢文化分別是什麼?
求教:請問日本儒家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之間到底有何相同點和差異?
中國 為什麼 不 脫亞入歐?

TAG:哲學 | 中國文化 | 四大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