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藝術界有何值得留意之處?

關聯問題:2016 年的藝術界有何值得留意之處?

希望藝術類專業回答者們踴躍回答。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2017年是藝術世界開始板塊重組的一年。我們看到,藝術和政治的關係越加緊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更趨常態化;藝術市場已部分回暖;展館方面已加入富媒體藝術大潮;宏大敘事重返藝術舞台;無牆美術館大勢所趨。

1)混亂的2017

約旦河西岸地區隔離牆上的塗鴉作品

10月12日,美國國務院正式發文宣佈於2018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稱聯合國近年的態度是反以色列立場的。緊接著以色列也宣布退出,又於12月23日表示將在8日內正式退出,並稱該組織試圖將猶太人的歷史與以色列土地分離。

鳥瞰希伯倫古城

美以兩國退出一事的歷史原因是巴勒斯坦在11年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另巴勒斯坦境內的希伯倫古城在今年申遺成功,這意味著變相承認了其主權國家的地位。另外,日本加快了修憲步伐,希望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完成修憲目標。西班牙和義大利內部的分離主義勢頭強勁,更有加泰羅尼亞的短暫獨立。而英國也於3月底正式啟動了退歐程序。更不用提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Carlos Garaicoa《深淵》

這些事件確定了整個2017年在文化史上的角色,戰後國際格局和文化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然而任何變化都伴隨著劇痛,古巴藝術家Carlos Garaicoa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年的面貌。在法國作曲家梅西安於納粹集中營創作的《時間終結四重奏》的混亂曲調中,希特勒激情洋溢的演講手勢宛如一位指揮家上下揮舞。在簡單美好的表象背後,危機正在潛伏。

2)文化交流的常態化與衝突

卡普爾《英國護照設計》

年初,針對特朗普的移民新政,MOMA撤掉了部分現代派藝術大師的作品,換上了來自伊朗、蘇丹、敘利亞和伊拉克藝術家的作品;以卡普爾為代表的藝術家們通過作品聲討該政策,卡普爾將博伊斯的名作標題《我愛美國,美國愛我》改造為《我愛美國,但美國不愛我》,並為英國護照加入有關殖民歷史的插圖;古根海姆則聯合百家博物館抗議該政策;而洛杉磯美術館直接一口氣為14位伊朗女性藝術家舉辦展覽,讓她們有機會自證身份。

11月8日,英女王出席大英中國新館揭幕儀式

儘管如此,藝術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仍在加速,不論美國是否堅持特朗普執政以來的保守主義和單邊主義,東西方文化交融勢不可擋。年末,英女王為大英博物館中國新館揭幕,共展示2000餘件展品,還包括部分中國當代藝術。這類事件並非孤例,對中國而言更為明顯。

柏林舉辦的《傳神雅聚—中國明清肖像》畫展

6月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又有五家中國本土畫廊出征;而繼佩斯之後,歐美大型畫廊卓納於今年落戶中國,豪瑟沃斯表示在明年登陸;英國VA博物館海外館於深圳開幕;《文物中的世界史》、《奧賽美術館30年》、《荷蘭黃金時代》、《茜茜公主與匈牙利》等外國大型特展踴躍來華交流,或把中國作為巡展站點;波士頓美術館的《八破畫》、大都會博物館的《秦漢藝術》、古根海姆的《世界劇場》則是中國藝術在海外的積極表現。另外,中國的《德國8》聯展和在德國同時舉辦的《中國與歐洲》聯展兩相對望,架起了中德兩國人民之間的藝術之橋。

Hiwa K《檸檬味蘋果》

國際層面,來自南亞、中東和中南美洲的藝術家受到學術界關注。獲阿諾德·博德獎的伊拉克藝術家Hiwa K是參加今年卡塞爾文獻展的眾多「他者」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描繪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埃及藝術家Hassan Khan斬獲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銀獅獎;黑人藝術家Lubaina Himid獲得今年的特納獎。而今年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則是來自墨西哥的藝術家Cuauhtémoc Medina。今年的印度藝博會同樣成績斐然,不僅吸引了當地畫廊參加,南亞地區的優秀藝術家和機構紛紛入駐,歐美國家也密切關注。

阿布扎比盧浮宮中的艾嬸作品《光泉》,靈感來自蘇聯的塔特林塔

我們還看到中東的資本力量是多麼雄厚。耗資10億美金建造的阿布扎比盧浮宮順利開幕,中東富豪拍得的全球最貴藝術品達芬奇的《救世主》並於新盧浮宮展出,其價值等於半座博物館。另外,拍賣市場也緊追中東藏家,3月蘇富比宣布入場,在迪拜設立辦事處和展廳。

盧浮宮恐襲畫面

總體來看,全球藝術界的相互交流正密切開展,但並非沒有阻力:除部分歐美國家的極端移民政策外,中東戰局導致本屆威尼斯雙年展部分國家館無法舉辦;古根海姆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合作的國內首場中東、北非藝術大展《來自天堂的風暴》以不可知原因被取消;大英博物館則因展品標籤的細節問題獲種族歧視的罵名;盧浮宮發生恐怖襲擊並多次撤離遊客;加泰羅尼亞獨立事件則引發當地三家博物館客流大減。

展覽《Omer Fast:August》的室外部分

另外,不是所有文化交流都讓人滿意。古根海姆的中國當代藝術大展《世界劇場》就受動保人士抗議,被迫撤走三件展品。中國藝術家的表達方式或許觸及了某些西方人士的底線。反過來,在美國的James Cohan畫廊八月新展《Omer Fast:August》中,藝術家把位於唐人街的展廳還原成兩年前的骯髒模樣激怒了當地華人群體。儘管組織了抗議活動,但沒有任何成效。

Dana Schutz《開棺》

另一場深刻的文化交流是惠特妮雙年展上的作品《開棺》。白人女性藝術家Dana Schutz以黑人反對私刑的著名案例「Emmett Till之死」為創作主題,引發黑人世界不滿,認為從黑人所受的迫害中牟利是不當行為,且白人女性身份同樣不適合創作該主題,因為黑人男孩Till之死正由於一名白人女性的污衊。然而誰該創作什麼,這種論斷本身就是種族主義的。

Jordan Wolfson《真實的暴力》

在宗教議題上,Jordan Wolfson的VR作品《真實的暴力》讓人走進謀殺現場,男子用棒球棒擊斃另一名男子,視頻內迴響著希伯來語禱詞。這件作品讓人直面現實世界的殘酷本質。當今藝術的全球化進程同樣埋藏著相似衝突,並且已經有所顯現。

3)青年震蕩和亞文化

提議J20藝術罷工的三位大腕:辛迪·舍曼、里查德·塞拉和瓊·喬納斯

2017年的牛津年度關鍵詞是「青年震蕩」。在法國大選中,青年選民的優秀表現讓極右翼政黨停滯不前,同樣青年人也影響了英國大選,讓保守黨在議會中沒有獲得優勢席位,另外在女權和LGBT平權運動上也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而年初由130餘位中老年藝術家發起的反特朗普J20藝術罷工,則為今年的青年運動起到了示範作用。

Liza Donovan《聽見我們的聲音》

與此同時,美國爆發的女性大遊行也把女性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推向大眾視野。Liza Donovan的《聽見我們的聲音》、Kate Deciccio的《擁抱彼此》、Jennifer Maravillas的《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決定》、Victoria Garcia的《尊重》及Jessica Sabogal的《女性是完美的》,共五件藝術宣傳畫獲得嘉獎。青年群體、藝術運動和政治又一次結合在了一起。

John Divola《被遺棄的繪畫》

受青年選民擁戴的馬克龍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前的演說,稱將撥款200億用於文化事業,並提供每年500歐元的青年文化通行證,鼓勵青年人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美國藝術家John Divola的作品《被遺棄的繪畫》則表達了文化普及的落後典型,這些展覽在破敗住宅內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學生們的創作,這些人尤其是有色族裔最終都沒有走上藝術之路,該作品同時也呼應了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藝術萬歲》。

Anne Imhof《浮士德》

而威尼斯雙年展的獲獎作品《浮士德》同樣來自青年藝術家,同樣與政治和亞文化有關。Anne Imhof重新改造了威尼斯雙年展的德國館,行為表演在展館內自然發生,但似乎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隔閡為表演者和觀眾豎起了一道屏障。酷兒文化、極權政治和時尚的黑色造型融合在一起,表現了青年文化、他者文化的危機與焦慮。

紀錄片《人流》(官方譯名《人潮》)海報

我們發現,政治議題、宏大敘事在這段時期重返藝術舞台。青年人群對政治問題的關注有可能就是這一潮流的源頭。和平雖未被打破,但西方世界已經感受到危機的臨近。在艾嬸的鏡頭下,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流》已經抵達歐洲,殖民、後殖民、反殖民,先進文化、落後文化一系列問題和概念早就混成了一鍋粥,淹沒在人流的哀鳴和腳步聲中。

4)無牆的美術館

佔領美術館

在藝術家《佔領美術館》,聲討藝術世界的資本化、金融化的同時,美術館也在想方設法讓大眾更方便地接觸到藝術。洛杉磯美術館就計劃把藝術空間搬到社區里。這一項目就好比社區醫院的建設,大大縮短民眾與藝術的距離。

send me art 項目

舊金山美術館的send me art項目讓大眾通過手機簡訊接觸藝術作品。這一玩法廣受好評,短時間內還造成系統崩潰。另外,有7家美術館提出虛擬駐地項目,讓藝術家控制該機構的Ins賬號,在網路平台創作藝術品。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年初開房了37萬件作品的高清圖片,而Getty圖片庫、梵高博物館也緊隨其後,歐美地區的眾多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開放了部分展品資源。同時,Gif作品、電子遊戲藝術和微信一類的應用軟體進入博物館收藏,也促使藝術和生活的距離越縮越近,最終我們將見到真正的無牆博物館。

5)破紀錄的拍賣市場

拍賣市場的表現毋需多談。巴斯奎特《無題》一億落槌;街頭藝術白手套成交;達芬奇《救世主》破世界記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破中國記錄;中國嘉德拍出有史以來最好成績。這些數據都證明今年拍賣市場的表現十分突出。然而我們需注意的是,創造天價拍品的同時,當代藝術的成交量相比去年同期有所跌落,藝術市場的真正回暖還未到來。

最後,讓我們期待2018年的藝術界會以怎樣的嶄新面目呈現於世吧!

我為你精選了250條2017年的藝術新聞,關注「幾冊」微信公眾號,回復「2017」即可瀏覽。


前幾天的保利拍賣結果很值得留意,現當代藝術專場拍出了接近三億,其他的都是幾千萬。有些人估計國內藝術市場要回暖。根據拍出和流拍的作品來判斷,國內藏家們變理性了,以後可能會更看重藝術家的綜合實力,而不單單是某一方面的閃光點。


屁股決定腦袋

於是我準備用我的屁股留意一下2017的藝術事件。

一:當代藝術品市場依然不成熟

事件:2016年初,文化部發布了新修訂《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於2016年3月15日起施行,並將「美術品」改為「藝術品」,對藝術品市場實行全方位內容監管,將網路藝術品、投融資標的物藝術品、鑒定評估等納入監管範圍,取消對「裝裱」、「比賽」、「諮詢」等這些與藝術品內容關係不大的活動的管理。

以上是2016的政策,2017已經過去了。(毫無察覺到變化?)

國內大拍賣行只賣畫,只能靠小畫廊養畫家。

拍賣行壓死小畫廊,小畫廊太少無法反抗。

小畫家們很難過,只能想法設法玄學爆紅。

(所謂二級市場壓死一級市場?)

(利益相關)

我的畫賣給了夜店,

掛在了男廁的盡頭。

我把孩子換成了金錢,

她便要接受屎尿的熏陶。

怪我沒有本事,

也怪她生來是個裸女。

二:純藝術的兩種前途

疑問:做純藝術的前途和純藝術的前途

(利益相關)

事件:2017 年 11 月 15 日一幅達芬奇在 500 年前創作的油畫作品刷新了單件藝術品拍賣的最高記錄,最終成交價為 4.5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近 30 個億。

達芬奇賣了好多億。

我媽問我為什麼,

因為達芬奇牛逼,

因為資本家會玩。

我媽說不是問這個,

是問我為什麼沒出息。

因為我是畫畫的,

因為不是賣畫的。

三:「藝術商圈」

事件:「2017上海藝術商圈」在全市中心城區近30家商圈全面鋪開以來,已開展近250場演出活動,室內和戶外演出平均超過每場500人次。

在學校操場上,

我看到一個傻子。

他在空地上布了個畫展,

還擺了架子在畫畫。

在保安的歡呼聲中,

他帶著微笑收拾東西。

在大媽的舞曲中,

他扛著東西走了。

聽著最炫的民族風,

我感覺旁邊的大樓上,

「美術學院」四個大字,

格外的光彩照人。

手機碼字,語無倫次,視角低端,發發牢騷,個人觀點。

說了一大堆,還是自己欲求不滿。


今年貴圈最值得關注的我想應該是年底在佳士得拍賣的達芬奇的畫作《救世主》

該幅畫作最終以4.5億美元成交,刷新了人類拍賣的紀錄,但是這次拍賣關注的焦點並不全在價格方面,而是在於畫作本身的真假方面。

不僅如此,這家拍賣行首次聘請第三方廣告公司為拍品製作了廣告片。這支廣告片沒有出現畫作本身的任何影像,僅僅記錄下了作品在香港、倫敦、舊金山、紐約拍前預展時觀眾們觀看畫作的神態。片中,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有出現。

這是該拍賣公司為宣傳該作品所拍廣告的截圖

拍前預展也可謂聲勢空前好大。這場被認為是該幅作品短期內最後一次公開路面的展覽——因為在競拍後,這幅作品很可能會被私人買家收藏——共吸引了2.7萬名觀眾到場觀看。展館外總是大排長隊。這是在一般的拍賣前預展中很少出現的場面。

「這是一場精彩的營銷活動。」倫敦皮姆斯美術館館長艾倫·霍巴特(Alan Hobart)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直接評述道。

根據記錄,達·芬奇的《救世主》最早是屬於英國國王查爾斯一世的私人收藏。查爾斯一世去世後,查爾斯二世繼承了該畫,並在其在位期間轉贈給了白金漢公爵。1763年,白金漢公爵的兒子出售了這幅畫作。之後,這幅畫再未公開露面,消失得毫無蹤跡。

直到1900年,一幅《救世主》——也就是剛剛拍出天價的這幅畫——又出現在了市面上,並被一位英國收藏家拍下。不過,這幅「失而復得」的畫作已經受損嚴重,又幾經修補,已不是原來的面貌。在一些專業研究後,它被認為是達·芬奇學生波特拉菲奧的臨摹品。1958年時,這幅「臨摹品」以45英鎊的價格被英國一家收藏機構拍出。

而它的「正名」之路則從2005年在一次財產拍賣會上被發現後才開始。那場拍賣會上,它的售價只有1萬美金不到。而在經過研究達·芬奇的專家學者肉眼鑒定,加之紅外線、X光以及高解析度照片等技術手段分析繪畫工具、過程和手法後,這幅畫才搖身一變成了真品。

這使得它在之後的幾次轉手中身價大漲。2012年時,曾有中間商要以2億美金的價格出售這幅畫,但最終因為缺少買家,未能成交。2013年時,這幅畫被以8000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了瑞士商人、藝術經銷商Yves Bouvier。而之後,Bouvier很快又將畫作轉售給了俄羅斯收藏家 Dmitry E. Rybolovlev。當時的成交價為1.275億美金。Rybolovlev家族信託基金就是11月15日這場拍賣的賣家。

預展現場

撇開這些客觀因素,畫作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是否值得如此天價則是另一個存在爭議的熱點。

這是一幅基督的正面肖像畫。畫面構成簡單,就是基督穿著藍色絲絨袍子,左手拿著水晶球而右手兩手指交叉的樣子。

「它被叫作男版蒙娜麗莎,但它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巴黎藝術歷史學家、曾五次脫框檢驗蒙娜麗莎真跡的達·芬奇專家Jacques Franck批評說。

《紐約時報》特約評論員、藝術批評家 Jason Farago也在評論文章中發問:「值這個錢嗎?買到的到底是畫,還是一個品牌?」該篇評論的標題被定為《那幅4.5億美元的達·芬奇畫作?它不是蒙娜麗莎》。

當然,有不在少數的專家和學者站在這是一幅難得佳品的角度為4.5億這個價格背書。

一方面,這幅畫作在經由紅外線檢測後被發現畫中基督的眼部曾在顏料未乾前被作者用手掌按壓,以製造朦朧的視覺效果。加之嘴唇線條的模糊處理,整體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這些也都被看作是畫作出自達·芬奇之手的證據。

但是真是假,就是仁者見仁了

但不得否認的是,佳士得為這次拍賣所做的活動算是成功了。


以藝術掩飾與科技安全媒體疊合, 比如賜給藝術家重點熱詞的重名,也是藝術的心機,這種什麼淺顯拽詞的光滑條紋Space……傳媒套路用來治理多雜移民地區或搞搞煩人礙眼鄰居比較好,沒見過用自己身上的。


人工智慧從業者開始聲稱【進軍】藝術。破解藝術,創作藝術品。云云~


我。。。準備學著寫毛筆字了,你可以留意一下。


推薦閱讀:

未來的藝術將往什麼方向發展?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是什麼?它是如何衡量的?
如何欣賞現代繪畫藝術?
在藝考中形成的審美究竟該不該改變?向什麼方向改變?

TAG:藝術 | 美術 | 藝術史論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