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
南北都有呆過,感覺東北資源豐富氣候也不錯,像瀋陽大連這樣的城市城市建設也絕不遜於南方(比如福州、廈門、南京),但是經濟水平卻遠遠落後於南方,是東北的發展潛力被低估了嗎?就遼寧來說也有沿海部分,想知道我國對於東三省是個怎樣的定位?
補充:比如說到就業,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北上廣深,而沒有東北的城市,除去氣候原因和性格原因,是否有別的因素影響了東北人才的流入和發展?除了農業和重工業,東北還有沒有發展其他產業的可能性?
1978年黑龍江GDP全國前十,遠超浙江福建;
1979年遼寧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現在讓東北人總結為什麼經濟落後,就像幾十年前讓中國人思考為什麼落後一樣,根本就不客觀。對於中國經濟來說,目前定位東三省為老工業基地和重要糧食基地。
繼2013年經濟明顯減速後,2014年東三省這種頹勢有增無減:去年經濟增速位列倒數第三的黑龍江,今年前三季度,以5.2%的增速成為倒數第一,遼寧增速也收窄為6.2%。
這樣的增速不僅低於兩省年初定下的發展目標,也低於全國平均值。僅有吉林狀況稍好,保證了與年度目標相符的8%增長速度。
應該說,這股寒意直接來自於全國鋼鐵、煤炭以及重工業的不景氣和產能過剩,是東三省長久以來形成的產業結構不夠優化所致。
但對東三省而言,還有一個隱蔽但更為棘手的問題—人口危機。多年的人口凈流出以及明顯的老齡化,讓東三省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
在計劃生育政策沒有對東三省局部調整的情況下,新一輪東北振興計劃能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產業升級、工資增長,從而阻止人口流出,甚至是吸引人口迴流成為觀察東北未來經濟走向的關鍵。
東北經濟失速
在振興戰略支持下,2007-2010年,東北經濟增速一直高於東部地區。然而從去年開始,外界注意到,「十一五」期間增速靠前的東北,開始陷落。
2013年,遼、吉、黑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於後10名,其中黑龍江位列倒數第三。
2014年前三季度,這種情況繼續惡化,黑龍江以5.2%的經濟增速墊底,遼寧經濟增速也繼續收窄為6.2%,而這兩省年初定下的目標分別是8.5%和9%。只有吉林情況稍好,保證了8%的增長,與2014年的年度目標相符。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認為,東北地區結構轉型儘管推進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今年以來重化工業下行,石油產量的放緩、煤炭價格的大跌,因此經濟受到的衝擊也就比較大。
今年8月,《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印發,其中也指出,東北地區2013年以來經濟增速持續回落,部分行業生產經營困難,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凸顯。
從工業增速上看,根據黑龍江省統計數據,1-10月,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73.2億元,僅比上年同期增長2.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
遼寧的情況也很不樂觀。2014年8月遼寧工業增加值月度增速同比大幅下跌,由7月的8.2%驟降至2.8%。9月、10月更呈現出負增長,分別為-1.6%和-2%。9月份,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4.38億元,同比下降40.6%。
吉林的狀況稍好。前三季度,吉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886.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5%,高於黑、遼二省,這主要歸功于吉林的汽車等產業尚好。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吉林汽車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208.48億元,同比增長8.4%,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1%。
從投資上分析,受能源價格下行,部分重工業產能過剩影響,東北三省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都不同程度萎縮。
此外,與全國大多數省區類似,三省房地產投資也呈下降趨勢。以黑龍江為例,該省房地產投資與2013年相比明顯呈現負增長。截至2014年10月,黑龍江完成房地產投資1092億元,同比下降12.9%。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原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宋曉梧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東北作為裝備製造業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整個中國工業發展快,對其需求大時它就增長快;現在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對以裝備製造業為特色的東北的影響就更大。
人口危機
應該說,各方對此已有清醒認識。
2014年8月出台的新一輪東北振興規劃中,提出要通過簡政放權,向市場要活力,同時支持東北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增強國企競爭力。
然而,目前看來,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是東北的人口問題。
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東三省每年凈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東北三省中,黑龍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凈流出,雖然遼寧每年還有大約20萬的凈流入,但是遠比不上一個北京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對數十位在深圳工作的東北人的調查發現(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為主),他們選擇南下的主要原因是東北的工資收入較低。
數據顯示,2007年,黑龍江社平工資為1615元,而當年廣東的社平工資為3349元;2012年,前者的社評工資才達到2843元,但廣東已經是5313元。
除了人口凈流出外,東北的總和生育率超低。按照六普數據,黑龍江總和生育率1.03,吉林1.03,遼寧1.0,遠低於全國1.5%,比江蘇、浙江等經濟更發達地區都低,僅高於北京、上海等極少城市。甚至比基本同緯度的韓國和日本要低,2013年韓國女性的總和生育率為1.19,日本為1.34。
吉林省長期生育率處在全國低位。今年3月,該省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吉林省衛生計生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處處長姜國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政策實施之初,該省預計一年有12000餘對夫婦生育,而實際只有6255對申請,申請的還不一定生育,想生育二胎的估計只有5000對,占不到預測的1/2。據了解,吉林一共有87000餘對夫婦符合政策。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著名人口學家蔡昉年初在瑞士達沃斯說,「你想讓人家不生是可以做到的,你想讓人家生,你有什麼辦法?」
還有一個是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東北,出生率又極低,整個人口結構自然也更快老齡化。比如,2013年遼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比10.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43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蔡昉在多個場合呼籲儘快放開普遍二胎。他認為,未來人口數量少,人口結構失調,才是中國發展的大障礙。「要擔心說你放了人家不生了,你想調整人口結構的意願達不到。」
經他測算,如果中國總和生育率能夠達到1.8到1.9,2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20%。「但這一點很難,我覺得非常難。」
短期來看,放開普遍二胎尚無時間表,而快速扭轉東北地區的生育意願也不太現實,老齡化問題更是在加速加劇,新一輪振興計劃在著力結構調整的同時,也需要著力留住更多的年輕東北人。
黑龍江10月底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指出,大慶油田明年將下調產量,這導致「量價齊跌」將繼續對黑龍江省工業增速下降帶來挑戰。先扔個不得考證的故事上來:
據說2008年奧運會前夕某都民眾搶購大米(別問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剛跟北京朋友確認過有這個事),老闆召集各省小老闆開電視會議,會上老闆把情況說了,這外國友人來了不能讓別人看到咱們這麼驚慌啊,你們誰支援一些大米過來啊。各小老闆均不做聲。沉默。還是沉默。死一般的沉默。小老闆內心都是「油看油啊破」的心情,然後大老闆打破了這沉寂說「我這話說給誰聽呢,你自己心裡還沒個數么。」於是,第二天,從北國冰城駛出一列列載滿了糧食的火車…求千萬不要把這篇文章理解為某空間某圈的「國家對不起黑龍江」或「國家對不起東北三省」一類的網文!我並沒有甚至極力避免有表達以上文章觀點的意識。
按題目,明確寫明東三省即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不考慮「東北地區」概念下可能包含的內蒙古部分地區。
對於吉林不了解,我盡量不提。主要說說黑龍江,順帶遼寧,專業知識尚淺,如有不足,還望批評提出。提到黑龍江,大家最先想到的關鍵詞無非是「糧食」、「大慶」…
1.農業大戶「北大倉」
東三省的糧倉概念大家都知道,主要以自然條件優越的黑龍江為主,當然也有吉林的玉米神馬的。實際上,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於農業的投入特別有限,一直是取大於予。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學過「剪刀差」了,這裡有一些老數據:1954-1984,30年,通過剪刀差,農業資金轉移到城市工業6000億,1997-1994,政府年平均從農業拿走938億,同期政府徵收農業稅年平均109.7億。同時,除了全國的農業都在供給工業,作為最先受計劃經濟影響的黑龍江省每天無條件輸出16列火車原糧,10萬噸原油,3萬立方米木材…確實是農業大省,但是都運出去了…並且很多時候,幾十粒大米幾厘錢賣出去,在外省加工成脆脆餅,一塊錢買回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當年鄧爺爺畫圈的時候離黑龍江最遠,以及一些國家政策原因,黑龍江市場經濟最晚。依靠六十年前豐富的資源和「殖民政府」遺留的基礎,GDP增速在新中國成立後還領先了二十年。然而,今年上半年以百分之五的增速全國最後。不產糧行不行?國家要保證糧食安全…那糧食賣貴一點嘛?國家要穩定糧價,大家只知道「糧貴傷民」不知道「糧賤傷農」…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說,傳統農村農民收入相當於城市居民20世紀70年代水平。
另,黑土層也越來越薄,這積澱了千年的黑土地還能舍盡所有餵養我們多久也同樣令人擔憂,屆時黑龍江又將面臨怎樣的境遇?
2.「工業學大慶」
黑龍江確實是資源大省,13個地級市有7個資源型城市。過去能源工業占黑龍江規模工業比重超過一半,增速超過百分之6.3(手機怎麼打百分號=_=),去年就已經是百分之0.1了。產能過剩,重工業也不景氣啊。再說說你們念念不忘的大慶。我在大慶油田工作的同學說,現在的大慶,一桶桶的從地下抽上來,每桶里就零星飄著些油花。官方數據說抽上來的油有百分之六左右…就算有油又怎麼樣,國家有政策啊,大慶油田所得稅直接交給中央(全國所有油田,只有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有這政策,可是山東有渤海灣…)!黑龍江因此損失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然而像大慶油田這樣的央企,黑龍江占國有資產的八成還多…2014年,大慶油田第一次負增長…同時,大慶油田有油的時候,也不是交了稅就完事兒的,油采上來,國家統一調配,不在黑龍江加工啊!都運出去了…黑龍江原油產量佔全國五分之一,加工量只有3.6(百分號)。
另外,看一看全國百強空氣優良城市名單,從黑龍江這平均水平絕佳良好的空氣質量看,就知道工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3.軍字型大小的東西就能賺大錢?
大家都以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很好嘛,還有那麼多的軍事工業,肯定能賺錢!確實呢,東三省確實為軍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看看黑龍江有多少大學有軍事血統就知道了,而且還有大家熟知的大連旅順港嘛,聽說旅順都有國家級開發區了呢。靠軍工企業可以賺錢?可以拉動地方經濟?可以為百姓創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你們歐美軍事片看多了,那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別的我不太懂,你說在旅順口這麼個重要軍事基地,附近要引進個外資企業,與在江浙一帶相比,哪個更容易?4.從今年的GDP看,黑龍江拖了全國人民的後腿,丁字褲都拽掉了…
只看東北地區的國家政策。遼寧有沿海經濟帶,有瀋陽經濟區,有裝備製造振興政策,聽說還要有煙大海底隧道了…
內蒙古有能源開發政策,少數民族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吉林有延邊自治州政策…黑龍江有玉米大豆土豆黃豆…你敢轉個基因我看看!2014年,黑龍江上半年GDP增速全國第一,倒數。(只是對國家政策的客觀描述,沒有表達「國家對不起黑龍江」等觀點的意圖。)5.糧食運出去了,資源也用差不多了,但是年輕人才卻走了…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有一段幾年那啥幾年那啥的艱苦階段,你們懂得。東北那北大倉好啊,全國人民都知道,於是就開始闖關東,於是只黑龍江一下就擠進來七百多萬人…(-_-#現在的北上廣好像不會這麼放縱自己吧…)最主要,東北人民沒有歧視啊,三十年之後都是老鄉,見面還淚汪汪。那時候的東北物產豐富,「棒打狍子瓢舀魚」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人是個大問題,特別是人一下子多起來需要很多物資,環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帶來的問題就是過分開墾,過分採伐,過分捕撈…兩年前去興安嶺調研,確實也有當地居民偶爾看到熊、鹿、狍子和狼一類的動物,但相比以前,真是少太多。我們老師那輩兒以前去興安嶺還讓熊追過…到我去的時候,熊毛都看不到一根。終於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度過了某些個想說又不能說的特殊時期,隨著環境意識的增強,天保工程實施,樹也不讓砍了,濕地也要保護,地不能隨便開了,改革也開放了,大家知道沿海好了,於是,黑龍江遷出去了四百多萬。人往高處走嘛,可以理解。可是這麼看,不還是遷入了三百多萬么,嗯就你數學好,剩下的豈止三百萬,那七百萬人幾十年得生多少…(東北人現在也算是走到全國各地都有鄉音了)。幾十年過去了,有一些人留戀白雪黑土不願走,有一些人是想走也走不動了…全國平均每10名在職人員供養3名退休人員,黑龍江每10個在職人員供養7名退休人員。去年,黑龍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倒數第二,把全國平均水平的丁字褲又狠狠滴拽了一把!年輕人才都流出去了,退休老人都坐在炕頭看《鄉村愛情》呢。
同時,東北高校C9、211比例也不算少,但還是留不住人,畢業生多往南走,甚至繼續讀書直博我同學都選擇了江浙一帶某C9…今年聽說很多當地211高校保研都保不滿,保研政策放開後學生大多選擇外推到北京、上海、廣東、武漢等。無論是師資還是待遇,甚至其他硬體條件,東北地區高校還是不行。更:知友討論說老年人外出養老人數很多,事實也的確如此。同樣,每對年輕人僅結婚的消費就已經是很大的數額,人才流失多以年輕人為主,這樣的人才及內需損失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又更:請自行搜索2014年10月新聞《東北三省20萬老年人今年將到三亞租房過冬》再更:12月新聞《東三省每年凈流出200萬人 經濟發展明顯減速》6.以上
題目是「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以上更多討論的是當下包括黑龍江在內的東三省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困境。具體怎樣的定位,想來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打算,每屆領導班子也都有自己的算盤。僅個人觀點,在中國當下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勢頭下,國家依然準備把沒有多少光環的東三省放在供給、支撐和保障的位置上。另,東北地區,尤以黑龍江,多遭大家調侃,「大砍省」的稱呼我自己也時常用到。黑龍江人民風確實比較淳樸彪悍,如果你沒去過蒙古國和俄羅斯…但是東北人也一直以「豪爽」、「講究」等特徵而被大家接受。我七歲沒摸過滑鼠就已經把鋤頭玩的比現在的LOL還遛,那時候,我還沒鋤頭高。農民的兒子沒有太多細碎的感情嗑跟你嘮,地里還有一堆苞米等著我回去搓呢…
雖然我們很少說,但東北地區確實在計劃經濟階段甚至現在為全國提供了太多資源。黑龍江的糧倉地位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我們不求國家給我們怎樣的優惠制度,也不求全國人民給我們怎樣的褒讚,因為這都是一奶同胞該做的,我相信,換成是另外的省份面臨東三省同樣的境遇也會做出同樣的奉獻…同時我們都相信東北地區會有更好的明天。—————————————————都說瑞雪造豐年,可是今年的哈爾濱恰是暖冬,十一月還在下雨,前幾天才剛降了一場像樣的雪…只是,無論明年怎樣,分散在各地打工的東北漢子們,依然會在春暖花開雪融鳥鳴的季節返鄉,用額間的皺紋頂起紅日,用粗糙的肩膀扛起鋤頭,用臉頰的汗水滋養大地…黑土地不語,數十年一日溫飽幾億人;「磕頭機」無言,捶打著大地未有半刻停歇…(甚多數據整理自網路,部分數據來自教學用資料。)1.東北尤其是黑龍江是中國糧食生產的大後方,為了糧食安全,耕地紅線控制的很緊。這兩年全國房地產熱潮,各地政府借著東風創造了多少gdp,東北沒趕上,甚至黑龍江還出現了負增長。
2.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只是口號喊得響亮,共和國的大兒子辛辛苦苦把弟弟妹妹供養大,自己沒讀好書,現在真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地方。大兒子老實,戰略地位關鍵,當爹的也怕有朝一日翅膀硬了在帝國主義的煽動下出亂子。3.我在東北生活了二十多年,深切的感受到東北經濟上的落後,九十年代國企改革造成的影響說難聽點只能是那一輩人去世才能消弭掉。東北的70年左右出生的下崗工人有多少?我不知道這個數字但我敢肯定的是你去大街上隨便找個40多歲的人問問,即使他不是下崗工人,他也絕對有親戚是下崗工人,這批人絕大多數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個體戶,臨時工,當年為了國營工作嚴格的遵守了計劃生育政策,到如今沒有人負責他們的養老等等社會保障,一對80後夫婦供養四位沒退休金的老人這種事情在東北太常見了。這種情況國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知道,我感覺是棄之如敝履,呵呵,亡國奴而已,誰會管你。——
有關養老,當年遍地的國企現在真正剩下並且盈利的也沒幾家了。沒買斷工齡的下崗職工的養老金往誰要去?更何況有很大部分人早就被用了一點錢買斷工齡了。別說什麼下崗的都是不學無術的之類的話,一個國家政策的失誤最終迫不得已落到個體的頭上由他們的一輩子來買單,這就是下崗職工的現狀。下崗者頂多算是被崗位淘汰下來的人,下崗的原因也很複雜,自身能力不足的有,比較老實頭腦發熱主動下崗的有,關係不夠硬迫不得已下崗的也有,但一件事不可否認,當時能進入國企的人比起大部分想進國企而不得的人總體來看是優秀的。這篇答案五分答題五分牢騷我必須承認。但這些也都是我在東北生活這麼多年真正體會到,也是真正想說的。東北人勤勞致富勤勤懇懇,到如今資源耗費的差不多了,經濟卻一年不如一年的衰退,網上的輿論對東北也非常不友好,甚至有嫌東北拖了經濟發展後腿的。這些真的非常讓人寒心。東北在建國之前就由奉系軍閥,日滿利用東北先天資源優勢發展了一定程度的重工業。建國後尤其是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東北就有57個,東北也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在計劃經濟時期為中國工業化進程付出了很多。但是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東北國企因為體質因素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國企脫困改革中也有很多工人下崗。後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伴隨一輪旺盛的投資拉動,表面上經濟增長顯著。但是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卻愈演愈烈。終於在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東北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2015各省經濟總量排名大挪移 東北三省整體下滑官方智庫給出的原因
東北地區發展困境有多方面原因
東北地區曾經是全國的能源、重工業和農業基地,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體來講,一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結構偏向於資源型企業以及重化工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型大小、「初」字型大小產品居多;產業類別偏「重」,產業鏈條靠「前」。
二是民營經濟發展緩慢,目前,遼寧省的國有經濟佔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超過50%,均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同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嚴重滯後,截至2014年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比重最高的遼寧省也只有69.7%,且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大多是生產經營上的依附關係和體制上的「寄生」關係,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所有制關係尚未形成。
三是人口紅利不斷流失,2014年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出生率分別為6.49‰、6.62‰和6.86‰,大幅低於全國12.37‰的平均水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0.26‰、0.4‰和0.78‰,大幅低於全國5.21‰的平均水平。
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首次突破2%,達到2.08%,而同期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分別僅為1.65%、0.92%和1.15%,與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五是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從總體上看,東北地區體制改革仍然落後於經濟轉軌的進程,政府職能轉變力度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上,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仍待破解。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耿雪
這些都是東北經濟的表象或者說現狀不能稱之為原因。產業結構不合理,單純依靠重化工業就沒有出路嗎?也不是的,我們看看蒂森克虜伯(德國)—世界重工業巨頭是怎麼做的。
蒂森-克虜伯世界最大的排土機,重量超過五千噸,能在排土場負責將高速皮帶機運來的土石按計劃和需要進行有序堆放。2006年兩台超級巨獸的年排土量超過了6500萬立方米,並且多次刷新排土機領域單機年排土量的世界紀錄。克虜伯世界最大的挖掘機,重量超過1.4萬噸,是地面上最大的機械,每天可挖24萬立方米的硬岩與泥土。 克虜伯製造的上海磁懸浮列車,運行速度能達到500公里每小時。克虜伯大型拆樓機克虜伯電梯克虜伯海事系統製造排水量超過7200噸的隱形護衛艦。克虜伯-阿特拉斯光纖制導重型魚雷,射程超過140公里,破世界紀錄。克虜伯-阿特拉斯為機敏級核潛艇(英國)提供DESO 25型高精度回聲測深器,機敏級的核潛艇的聲納探測可覆蓋3000海里。克虜伯-阿特拉斯為美國海軍提供「海狐」掃雷系統。克虜伯- HDW為以色列製造可攜帶核彈頭的海豚級潛艇,有核震懾的能力。克虜伯海事系統研製的IDAS潛射防空導彈成功發射。潛射導彈是當今世界最困難,技術條件要求最高的導彈技術。潛射導彈分為戰略海基洲際導彈與非戰略潛射導彈兩種。非戰略潛射導彈目前世界只有洛克希德的戰斧與克虜伯的AIDS,潛射導彈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導彈技術水平。來源:蒂森克虜伯(德國)顯然,蒂森克虜伯所做的是製造業內多樣化,高端化,軍工化。一個是產品跨度大,從民用到軍工。一個是裝備科技化,有多少專利就不說了,很多都是世界頂尖。一個是軍工行業精益求精,並未捨本逐末,畢竟克虜伯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成名的。而東北的很多重工企業,本身產品寬度不夠,重工業市場周期性強,很容易在經濟危機面前跌倒。多產品鏈諧振之後,可以儘可能的規避周期的打擊。有些人馬上想到可以兼顧三產的服務業,旅遊業,甚至充分利用東北的農業優勢,搞現代農業,這種多元化,只會斷送整個製造業企業。中國有個很典型的現象就是,不少國企利用國家給的政策和自身信譽從銀行拿到大額授信,然後轉手做起小貸,抵押,典當甚至直接做委託貸款貸出去。做資金倒手生意,成為食利階層。形成了經營惰性,如果有些「勤奮」的企業把資金投入近期十分紅火的文化娛樂,智能手機和虛擬現實領域,再嘗了點甜頭的話,那麼它絕對不願再做費神費力的製造業。這就容易造成製造業空心化,產業泡沫化。所以東北轉型的思路絕對不是扶植第三產業就可以解決的。文娛產業大發展,企業領導看不上製造業的低毛利。工人也難以忍受枯燥無味和微薄的薪水。人們在浮躁的情緒下很容易放棄競爭激烈的領域,尋找所謂的藍海。我一向以來談及東北的文章主要是基於東北的區位劣勢造成了目前困境。所以東北成為人口凈流出的地區。東北既然在區位上不能找齊,那麼唯有在重化工業領域做精做細,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也並非經濟成功的法寶。不能說因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成功了,我們就要在東北極力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本身沒有錯,但是你看有頭腦的私營企業家有幾個在東北做實體企業的?大家心照不宣。引不來鳳凰,難道靠國企本地私有化?確定不會滋生腐敗?東莞,崑山模式也不行,不是說有外資就搞活了經濟。東北不具備那個區位優勢。如果琿春的出海口還在的話,那倒是可以考慮的。目前只有遼南一個出海口,對於吉黑兩省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而東北是一個整體,如果遼寧脫離了吉黑兩省廣闊的腹地協作,自身發展空間也很有限。回過頭來,還是那句話,遼寧就算有出海口,區位也比不上廣東,江浙甚至不如山東。東北的出路還是要靠國企,國企過去經營不好,有很多因素,不能說過去沒搞好,將來就沒戲。公有制經濟的探索和實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一種制度實踐也好,東北重化工業的國有經營需要堅持並且完善,而不是一味貶低。民營經濟雖然活力高,但是投資的長遠驅動力不足,很容易被市場短期需求障目。國際上對於產業結構的認知普便是認為第三產業產值比越高,經濟越繁榮。國內一些人也恨不得馬上升級產業結構,變成三二一。三強雖好,二卻不能沒有。去工業化的國家沒幾個有好果子吃。(美國可不是去工業化,人家是科技中心,牢牢控制了頂層製造業)典型的如阿根廷,南非。這是曾經的兩個發達國家。現在阿根廷已經被資本改造成了一個大豆種植園。連引以為豪的潘帕斯草原都不在牧牛,而是開墾了種植大豆。從工業國變成了農業國。阿根廷為何會由發達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 - 知天下(知乎欄目)其實豈止是阿根廷,整個拉普拉塔都以種植大豆為榮。賣給中國人掙美元。而種大豆的種子化肥是美國孟山都的。大豆的產銷是依靠ABCD的。貸款是英美銀行的。阿根廷人只出了一塊地。但是因為可以換匯,所以農民經常儲備大豆對抗通貨膨脹。製造業什麼的被一次次惡性通脹差不多收拾完了。南非也是一朵奇葩,自從曼德拉上台,除了搞民權,自由,經濟上毫無建樹,還把布爾人的底子折騰的精光。過去南非煤制油,南非機械甚至南非僱傭軍都是國際上有一號的,現在南非領先的是艾滋病感染率。一說堅持重工業,不轉型,而是深入發展。估計馬上就有人站出來提俄羅斯的例子了。是的,俄羅斯因為重厚長大的重工業束縛了手腳。但是俄羅斯的問題不是重工業化,而是重資源工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好過的日子主要是伴隨油價高漲的年份的。俄羅斯經濟對油氣的依賴到什麼地步呢?油氣資源的貢獻在聯邦預算中佔比超過50%,在俄羅斯出口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二。蘇聯解體一下子把很多產品的產業鏈掐斷了。俄羅斯想的不是在國內重建完善產業鏈,而是賣石油。是啊,賣石油多省事,補齊產業鏈多麻煩還要花錢。人總是有惰性的,對於愛喝伏特加的老毛子更是如此。所以資源詛咒是真實存在的,以色列地下沒有「真主賜予的石油」,他們為了在不毛之地生存,開發了沙漠節水農業,開發了很多精密實用的工業技術,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與強大的對手們競爭。反觀,石油資源豐富的沙特,主要做的就是傳教,護教(遜尼派)不在乎工業化,也沒信心工業化。沙特主權投資青睞的是外國金融,地產,對本國工業(除能源,海水淡化以外)投資不感興趣。如果不是沒水不能活,估計他們也不喜歡投資海水淡化了。作為半個東北人,粗淺的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些文不對題,只是說一下自己對於東北的看法。
首先分析一下性格:
網上對於東北(人)的評價綜合考慮正面和負面,大概有以下幾點(可能有點主觀,歡迎指正):
1 講(江湖)義氣;2 較有正義感;3 脾氣較為火爆;4 好飲酒 5 說話比較虛,好吹牛,尤其以底層為甚;6 比較圖安逸
其中1、2兩條我個人認為算是東北地區居民的性格特點,考慮到東北地區的人構成以少數民族後裔以及山東地區闖關東先輩的後裔為主,再加上初期地廣人稀,如果做不到互幫互助生存都成問題,所以自然會產生如此性格。同樣也可以解釋東北人在外地比較團結的行為(以海南的東北商人為代表)。
第3、4點我認為是氣候原因,天冷就要多喝酒,酒喝多了自然好勇鬥狠。
地5、6點我認為其實也是一件事,可以參考另外一個特殊的群體:部分北京人。本人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接觸到了很多北京當地人,給我的看法就是在吹牛和圖安逸上一部分北京人比東北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個人認為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過了太久缺乏危機感的日子。北京在清朝時期作為八旗子弟的大本營,存在太多靠國家供養的人,他們基本沒任何危機感,生下來就抱著鐵飯碗,並且有著高人一等的感覺,同時也生活在社會的上層,對底層人人民的言談舉止乃至性格有著較大影響力。而且生活很閑很安逸,沒有任何事情能給他們動力去奮鬥(畢竟部分都已經比大部分人過得好了)。人閑下來自然就是吹牛侃大山了,本質上和現在看韓劇沒什麼區別,大家互為說書的,講故事而已,為了讓故事生動逼真,自然就要加上我朋友/我兄弟等等的前綴,久而久之就變成的吹牛的習慣。而這部分人對其他人來說又是處於社會上層,一言一行都會對下層有著很大的影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區的一種性格特點。
東北也是一樣,在國企改制前大部分人就在國企上班,相比於想進國企而不得的人士自然是有著天然的優越感,大部分家裡都以子女在國企接班為榮。同樣的,生活很閑很安逸,同樣沒有任何事情能給他們動力去奮鬥(畢竟在國企工作已經很好了,辭職創業付出的機會成本太高了),在同樣的大環境下自然會養成和北京人相似的一些性格特點。現在在東北還有很多人認為子女畢業後能去國企政府才是最好,或者就是去外企,反正不要去民企,而且在對待子女(無論年齡)自主創業上有著天然的抵觸。大概就是當年遍地國企時期留下的思維方式吧。
個人認為東北最大的問題在於人的思想觀念,而思想觀念又是由性格決定。這樣就直接影響了面對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速度。這個可能是由於地緣也可能是由於多年老工業基地培養出來的習慣。忘記之前在哪看到的數據,說到東北地區是現在中國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幾個地區之一,按照一般的邏輯,平均受教育水平應該和經濟成正比,但是就東北地區的情況來看此條原則並不適用。個人總結原因大概是這樣:東北大部分學校是工科院校,大部分東北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學好科學技術,然後找個穩妥的工作,本質上是穩字當先,寧可在國企做一輩子職員,也好過在民營企業當個部門經理。一個地區內的大部分人如果都是這個心態,民營經濟發展不良自然就很正常了,創業的人本來就少,即使創立一個企業單說在人力資源上就要面臨當地眾多國企的競爭,再加上人們心裡根深蒂固的想法,又進一步推高了民企的用人成本。而江浙粵地區的經濟發展支柱之一就是民營企業。但是東北人並不是先天就最求安逸的,畢竟先輩是闖關東來到的東北,骨子裡是非常強大的冒險精神。
現在40-60歲的人大部分在少年或者青年時都經歷過東北遍地國企的年代,難免有思維上的慣性。讀書的時候接觸了一些南方同學,說起以後自己做生意的事情大部分都持有一種非常接受的態度,但是對東北的同學說起同樣的事情,大家則是一副聽到天方夜譚的表情。但個人覺得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會有好轉,其一是年輕一代東北人很多已經能跳出長輩的局限來看著個社會,受到東南以及華南的影響,對民營企業和自主創業有了更高的認可度。第二則是被大環境逼迫不得不找出路,首先是資源枯竭加上國家產業轉型,一舉打破了東北人仰仗多年的安逸心態,不變革就是死路一條的利劍天天在頭上掛著,任誰都會產生緊迫感的,而緊迫感就是變革的動力。出去江浙由於天然的地理環境加上南宋的影響外,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集中出現商人,發展商業的地方都是被環境所迫,不改變賺錢方式就是餓死,無論是晉商、徽商還有現在的潮汕商人走的都是這條路。相信在市場大環境下,東北地區的人們能撿起先輩當年闖關東的勇氣,在商場中打出一番事業。
另外,很不喜歡很多東北同鄉整天掛在嘴上的「共和國虧欠東北」什麼的。國家發展需要資源的綜合調配,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資源輸出地。但是已經如此了,天天掛在嘴邊只能讓自己有祥林嫂的既視感。抱怨並不能改變什麼,還是要向前看,錢還是要靠自己賺的,企業還是要靠自己去辦的。即使真的覺得到了今天國家的政策還是在虧欠東北,那東北人可以走出去,幅員遼闊的中國,14億的人口,只要有能力有勇氣,肯定不缺賺錢機會。浙商閩商粵商在全中國局勢都不好的時候就把買賣做到了全世界,政策並不能拿來當借口。地緣不好的話就走出去,學學溫州商人,錢總是能賺到的。
另外,指望國家像扶持京津冀一樣扶持東北的同學們還是洗洗睡吧。
改革開放後,開始窮是因為沒有信心,後來窮是因為沒有人了
1. 80年代大型國企大批破產 朱鎔基一聲令下造成大批員工下崗。範圍有多大呢?舉個栗子: 本人父母各自的四個兄弟姐妹一共8個人加上丈夫妻子一共16個人全部下崗 。從前的舊國有體制慣性太大,難以適應經濟變化。
2.地理位置。港口比不上天津港和山東,東三省位置相對比較閉塞,對外也只與俄羅斯遠東和朝鮮接壤,本地的自需求也不強烈。內外的需求都不夠強烈,造成經濟活力不足。 3. 定位有偏頗。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口號喊了好久了,效果怎麼樣也看出來了,基本和發展西北差不多。黑龍江的農業還好,但工業的話已經越來越不適宜發展了,既不靠近資源也不靠近市場,又更沒有技術。分隔線去哪了————————————————————————————————————————————————本想客觀一些,但還是免不了發發牢騷,地方自主性太差,經濟活力太差,因循守舊,政府不作為,每天都等著朝廷上面的政策性補助。從整個中國的經濟環境看,東北既沒有搭上改革開放的順風車,也沒有受益於IT網路等新行業的發展,至於房地產,房價最高的瀋陽即使把市政府原址遷走賣錢,房價還是上不去。現在唯一救命稻草就是中央無論如何不會扔下東北不管。還有一點就是人,再舉個栗子,我身邊所有的外地同學,甚至包括河南河北的同學,沒有一個人出過山海關,最北也只去過秦皇島。大家對東北的印象本身就一般,東北自身的基建環境各方面也不行,直接就會影響人才的流失和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的改革,東北在經濟方面會進入惡性循環。我大概算是個樂觀主義者吧,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根據這個圖,可以看到,瀋陽大連兩個城市都是在全國前15名左右的城市(而且其他都是今年的數據,瀋陽大連都是去年的數據,今年有增長的話還會更靠前),這其實是個還不錯的成績,遼寧是第三個做到全省有兩個特大城市的省份(另兩個是江蘇和廣東,這兩個省經濟發展大家都知道),雖然名次不靠前但也是不錯的,在全國遼寧的排名也是第七,人均除去港澳台同樣是第七,相比前面知友的評論,網上各種看衰遼寧的,我個人作為遼寧人其實並不開心。遼寧人相對樸實的性格(其實可以說是土)讓遼寧人在網上話語權挺缺乏的,所以說提到遼寧瀋陽就是一群黑大哥烤肉串黑社會什麼的(其實說實在的,我在北京上學這幾年,看到的打架絕對比在瀋陽看到的多)。其實東北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這兩個農業大省,隨著俄羅斯的衰落,再加上吉林黑龍江缺乏出海口等,問題還是挺大的。黑龍江在大慶石油衰落之後,本身其實就缺乏工業,加上俄羅斯的衰落導致出口需求缺乏,官僚氣息也很重。吉林和黑龍江類似,但吉林相對黑龍江工業發展的還是要好一點,而且沒有黑龍江那麼大的國家耕地要求。當然要我提意見我可能給對另外兩個省的情況不夠了解,但我的家鄉遼寧我還是有一點話可以講的。遼寧的行政資源集中在兩大城市上,其他城市受制於各個原因分到的蛋糕並不大,在遼寧這裡,缺乏政策的帶動作用可能會造成發展不平均。瀋陽其實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平均起來增速要高於大連,城市規劃建設等也蒸蒸日上(我帶同學來瀋陽玩,他們都表示沒想到瀋陽這麼大建設的這麼好,其實很多知友也是缺乏實際來瀋陽的經驗,瀋陽奢侈品銷售量全國僅次於北京上海杭州,可以想到瀋陽的商業其實很發達,至少是東三省最大的商業中心)但是瀋陽作為大城市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出海口,畢竟如果沒有巨大人口支撐,再缺乏出海口的話,作為一個商業中心有些不利於發展。未來希望瀋陽能通過發達的公路網來連接營口鮁魚圈等地的港口,能更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大連這幾年其實發展的並不盡如人意,城市規劃等問題也出現了缺乏遠見等問題,再加上大連是薄某的老地盤,相對也阻礙了發展。個人感覺大連應該更好的確立發展方向,不能因為政治原因導致發展方向的不確定,再加上利用港口更好的發揮連接日韓的經濟作用。最後說個人的願望吧,我覺得以遼寧的體量和地理位置等,期望全面的類似於廣東的發展模式其實並不可取,畢竟地理位置相對廣東很難與外國聯繫,但是我希望未來遼寧的發展可以把市場與行政資源更好的結合起來,發揮重工業輕工業相結合的優勢,走西德的發展路線(至少瀋陽其實已經喊出學習魯爾區很多年了,現在看來還是有成效的)。東北地區作為共和國長子,說太多過去會遭到很多人反感感覺像怨婦一樣(當然我們的抱怨其實從某種意義上還是有道理的,這裡就不說了),但是東北擁有相比南方更無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充足的資源和工業,相信東北地區在未來會發展的更好。當然,個人私心在遼寧啦哈哈,希望遼寧在未來能作為東北地區領軍人物能獲得更多國人的肯定,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也能提升下東北人在全國人心中的地位,不要把東北人都想成土包子(這還要歸趙本山所賜)。
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太少,國企太多,
這讓連重工業也沒有的某農業大省怎麼看。
大連不是很好嗎?怎麼全部在你看來不好的
地地道道的東北人,現在在哈爾濱某高校讀研,即將工作的地點為深圳。身邊的同學基本沒有留在東北的,聚會都要到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黑龍江與江南各省的經濟差距確實越來越大,除了本身國家的政策以及戰略考慮意外,我認為主要是人才的流失。黑龍江絕對是人口輸入遠小於人口輸出的省份。經濟差,因此就業機會也少;同時人情世故相對嚴重,普遍人的素質確實要低一些。就以哈爾濱來說,現在房價均價也有一萬了,好的地方達到兩萬(千萬別和我說江北,太遠)。但看看人均收入?公務員,老師月入也就2K+(現在也沒什麼福利了),生活性價比其實也不比北上廣高到哪裡去。另外就是氣候原因,冬天確實太冷了。很多原先的大廠子也都陸續倒閉,確實不太看好黑龍江的經濟。但是,這裡是我的家鄉,我愛著這片廣闊的黑土地。聽著李健的《松花江》就會想到小時候的日子。每每出去回來看到綠油油的天地,心情就特別的好。其實想想,作為一個大後方,又有何不好。希望家鄉的經濟越來越好吧。
1、東北沃野千里,政府已經給他貼上了「主要商品糧基地」的標籤,所以啊,重農業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業發展。2、地理位置上,接壤的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人煙稀少)、朝鮮(相對封閉的一個國家)、蒙古(這個,人有點少啊),這就意味著東北對外陸陸貿易市場有點狹小;也有個出海口(渤海),不過這個出海口嘛,看下地圖,你就知道這個口子海運也不是那麼便利。唉,市場不那麼廣闊,交通也不好,怎麼發家致富啊。3、當年的東北確實在中國舉足輕重,後來,毛爺爺提出建設大三線(當時中國工業集中在東北,中蘇關係又惡化,所以毛爺爺要把工業遷移到全國,均衡工業,形成戰略縱深),這個東北犧牲太大了,約三分之一的工業企業遷到中西部啊4、人才儲備上,當年依然是建設大三線,一批高校遷出東北( 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而且,跟隨著東北外遷的工業企業,人口大量流失(其中是大量的社會精英啊)。現在,211工程的112所大學(2009年)中,東北佔12所,而且種類基本是工科院校,高等教育體系有點畸形了。5、東北是老的資源型重工業基地,這種重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本來就不行,而且負作用大,如環境污染嚴重,隨著區位優勢的喪失,就會慢慢讓衰退。如不能好好的轉型,那麼,你懂的。我想起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重工業成功轉型的典型案例。6、至於東北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中央所說,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農業產品深加工,工業產品走高精尖方向,增加科技含量,還有就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東北嘛,區位條件限制,打造出大的區域中心城市(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要打造成金融中心)乏力,走綜合性現代化城市發展路線吧,各方面協調發展吧7、我國對東北的定位?我覺得,應該是經濟地位不重要,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定位吧。我國的經濟重心在東南沿海。東北的戰略地位嘛,全國糧倉,東北的軍工可不是開玩笑的,北邊是俄羅斯,對於北京是緩衝地帶,接壤朝鮮半島(朝鮮問題一直是中國邊境線的最大的變數,一枚炸彈啊,朝鮮的核彈打不到老美,卻能打到中國,唉),東北則是這一變數的首要直面者,北京能不重視嗎!
建議不要把東北三個省放一塊跟南方某省做比較,區域內差別還是有的。題主說的「南方」,無非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單看遼寧的經濟情況,城鎮化水平,教育資源,應該都不遜於這兩大區域以外的南方省份。
參見
「北京好像吸血鬼,上海似奶媽。」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 wheeler 的回答
這個回答里簡要敘述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地理環境才能成長為工商業核心。
除遼寧之外。黑龍江和吉林都不具備港口和通航河流的條件。相對與華北地區來說,唯一的優勢是不那麼缺水。
相對江浙滬那是徹底沒法比了。
事實上,整個東北都不具備成為工商業核心的條件。理論上,東北只能作為資源和糧食供給區域。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一直在採用計劃經濟來調控全國生產。所以東北可以作為老工業基地而存在。可是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開始主導中國經濟運行。因此。發展規律轉化為了市場經濟規律。
所以在市場經濟的政策下。東北的衰退是必然是。東北會逐漸回歸農業發達地區和資源出產地的地位。東北的發展潛力被高估而不是低估了。除了農業和礦產資源採掘業。東北不具備發展其他產業的優勢。
這是市場經濟規律下導致的必然。=========================================
經濟規律導致的富裕和貧窮,其實和政策意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緊密。
有人說,,如果當年南海的那個圈畫到了東北,那麼結果會不一樣。
其實不是,深圳的發展更多的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而不是政策優勢。事實上,江浙滬地區也不在圈裡。可是這個地區的發展程度是和廣深差不多的。東三省成為老工業基地,但關鍵的一個老字就是千差萬別。東北的發展基礎是日本人在的時候建設和民間資本留下的,一度是我國大搞建設的重工機械血源地,而且豐富的礦藏也為我國早起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後來東南沿海發展起來,內陸大城市突飛猛進,加上信息技術革命,東北逐漸落後了。資源逐漸開採完,後續新興產業沒有跟上,成為光輝一時留下的衰敗景象(各個鬼城)。文化上,留下了一批靠國企吃飯的家庭。國企改制(上世紀下崗大潮,電影白日煙火就是這個背景)之後,而沒有思考轉型(也許是思考了,沒辦成),東北人也沒有南方沿海人的勤奮鑽營之道,對比之下經濟下滑,定位缺失,看現在全國各地的東北人就知道了,我去廣州廈門一代,經營旅店,打工的東北人確實很多,但大都缺少長遠意識,難以做大做成規模。中央後來呼籲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年看來也只是喊喊口號而已。現在的東北作為我國糧倉,能源再產生基地和戰略腹地,連接東歐的接壤處,其他的沒有看到任何新的亮點,這個也許需要東北人自己才能解決,靠國家的戰略和口號,時間周期長不能確定,乾等只能坐以待斃。
我說句真心話,東三省如果現在還在考慮國家給自己的定位是什麼,那算是死絕了。
目前國內北上廣、沿海地區發展迅猛,大部分資源開始逐漸傾斜於大西北和中部地區,在北方帝都已然穩定,天津會是接下來的重點城市,接下來也該輪到河北。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東三省是一大塊對外界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的土地。經濟上,沒法吸引外地人入駐,文化上,外地人不太敢惹東北人,氣候上,又沒有那麼親民。
你說東三省要個什麼定位好呢?工業基地還是農業基地?一批批的工人和農民,這是東北人想看到的嗎?
東北人不應該再指望所謂政府給自己的定位,東三省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完全可以在自己的體系內進行發展。事實會證明,更加獨立發展的東三省,絕對好過現今政府統治下的東三省。國家建特區各種免稅和優惠政策時,還有一些省在默默的以物質支撐國家的稅收
東北經濟可以盤活,發展不起來最大原因在於政府,東北政府還真不像關內政府對百姓那麼寬鬆,咋說呢,有點像防著我們,怕我們造反?反正就是覺得一幫外地人派到東北來看著的,照這趨勢下去,未來東北離鬧獨立真就不遠了…
很簡單 樓主去淘寶 看看東三省的賣家都賣什麼 不賣什麼 啥都清楚了
推薦閱讀:
※如果小語種專業畢業從事了完全不相關的工作,那麼學習四年語言帶來了什麼呢?
※請問已經年滿三十歲的男人還有可能轉行學計算機編程嗎?
※大學期間工商管理大類的同學有哪些可以考的證書?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願意進廠打工?
※兩個offer,農業銀行和國家電網,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