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從內地去新加坡當醫生嗎,能介紹一下新加坡當醫生的感受嗎?內地人去新加坡行醫會不會受到排擠?


這裡說的新加坡做醫生,是指在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SMC) 註冊後,合法從事現代醫學醫療工作,中醫、針灸、推拿等替代醫學不在討論之列。

醫生又包括

  1. 短期進修(clinical attachment/clinical observership)

  2. Clinical associate

  3. 通常所說的長期註冊執業的醫師。

前兩種在SMC為Temporary Registration,第三種至少需Conditional Registration。區別在哪裡?對中國醫生來說,就是學位的區別。

如果你是SMC認可的8所中國大陸大學的長年制畢業生並取得中國執業醫師執照後,理論上即滿足Conditional Registration的條件,從而可以進入當地主流的醫療機構執業、學習、培訓、晉陞。否則,則只能從事在臨時註冊條件下進行短期醫療工作。

這8所學校是: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re (PUHSC)

Master of Medicine, Doctor of Medicine

2.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Doctor of Medicine

3.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Tsinghua University

Doctor of Medicine

4.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octor of Medicine

5.

Sun Yat-Sen 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 (Guangdo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 of Medicine

6.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aster of Medicine, Doctor of Medicine

7.

School of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Master of Medicine, Doctor of Medicine

8.

The West China College of Medicine, Sichuan University

Master of Medicine, Doctor of Medicine

第一種為常見的進修學習,中國至新加坡訪問的多為國內醫院公派,為期半年至數年不等。理論上也可以自己向新加坡當地醫院提出要求自費進修。這是以往中國醫生前往新加坡最多的途徑。

第二種,Clinical associate實質為醫療機構的合同工,醫生與僱主簽訂工作合同,一般為期1年,從事某一個專科或全科的臨床工作。兼有打工與進修的性質。絕大多數的僱主是政府公立醫院尤其是某些人手緊缺的科室,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並且臨床能力和英語能滿足當地的工作要求,並且由於是合同制,有比較嚴格的考察,如被解僱則立即失去註冊,即失去在當地從醫資格。反之如果臨床能力被認可,則有望續約繼續工作。

以往在中國學位完全不被承認的年代,有一些前輩通過這些途徑進入公立醫院。當然大多數人遭遇語言、文化、臨床能力等種種困境挫折後,選擇回國或去其他國家學習,也有少數順利立足甚至不乏成功轉型為第三種情況,長期培訓,晉陞的例子。

第三種即為長期從醫,由於近年來新加坡為應對人口增長開始大量規劃公立醫療機構,同時意圖將新加坡打造為東南亞醫療中心,而本地醫學院長期奉行精英教育,畢業生培養代價高昂而數量有限,所以新加坡公立醫院的管理機構MOH Holding(衛生部控股公司)開始大量從海外招募低年資醫生,這也是近年來不少中國畢業生前往新加坡工作的一個背景。

新加坡為英語國家,臨床工作以英語進行。

其醫療體制、醫學教育、晉陞體系有很重的英國及英聯邦國家色彩。

新加坡的醫生職稱等級分為:

House Officer HO,為醫學本科(MBBS)畢業後PGY1,相當於實習醫生

Medical Officer MO,PGY2以上,相當於住院醫生。一般由MOHH直接招募的中國醫生為MO。Clinical Associate在臨床上等同於Medical Officer

Registrar,相當於主治醫師,該級以上為專科醫生

Associate Consultant/ Consultant,相當於(副)主任醫師

必須完成多年MO級別的臨床輪轉,並通過Post graduate考試後(一般為英國或英聯邦及本地專科考試),才可晉陞為主治醫師,從事專科工作。

也有不少畢業後或多年住院醫後,不走專科路線,而從事全科醫學或家庭醫生工作。

近年來新加坡開始改革原有英式制度,學習美式住院醫制度,從醫學畢業生、HO/MO中招募專科Resident,其流程與美式系統頗有形似,但是新加坡並不直接從中國畢業生中直接招募住院醫,而是面向已在從事MO工作的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在新加坡的工作感受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中國醫生同時有PRC和醫生兩重身份。

第一,新加坡近年排外情緒嚴重,本地人對於外勞尤其是大陸人抱有看法。因此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工作外,身為中國人時刻會面對有色眼光。這幾乎是新加坡所有外勞共同的問題。

第二,醫生為本地比較高端的行業,傳統上醫學院學生大多出身精英家庭,中國醫生與本地醫生必然存在一定的階層差距。而由於早期中國醫生普遍存在語言以及臨床能力知識問題,不能完全勝任工作,久而久之便存在某種程度上對個例的「排斥」,甚至對於中國醫生的刻板印象。

當然,在事實上公立醫院已充斥外國醫生,印度裔或馬來西亞裔醫生早已大量進入新加坡醫療業,因此業內尤其是管理層並不存在針對外國醫生的歧視。大陸醫學生,只要英語過硬、臨床知識紮實、有願意吃苦耐勞的精神,則不乏在得到很高評價,在新加坡立足並成功者。

如果是8所學校之一的學生,不妨留意新加坡MOHH的校園招聘信息,並可以參考往屆學生的經驗。

附:

SMC的註冊要求

Register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MOHH的官方網頁

Physicians


在新加坡做護士

不是醫生,也很少見到內地直接來的醫生,所以不知道具體的感受是怎樣。只說說在這邊做醫生(HO、MO 不包括Consultant)的大概情況。

首先,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要相當紮實的,如果不是的話,不僅影響跟病人/病人家屬的交流,最難受的應該是與同事之間和與自己的大醫生彙報時候的交流。雖然這邊大多數病人和醫生都是華人會講中文,但很多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願意說英文。然後,如果你還會點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甚至是馬來話,那就是極好的了。所以如果你的語言沒問題,那應該會讓你在新加坡做醫生的日子好過很多。

第二就是,這邊的HO、MO要會打留置針、抽血(我不知道國內的醫生是不是也要)尤其是你在oncall的時候。護士打不進的留置針會要你來打。你自己開的ABG、血培養會要你自己來抽。經常看到一些醫生抽一個血要抽半個小時扎五六針的。所以如果你這些技能也很好的話,應該也會幫助你很多。

最後,做醫生在哪裡都蠻辛苦的,在新加坡也一樣,尤其是小醫生,更何況是在另外一個國度另外一種文化和醫療體系下。最近我們科有一個新來的MO,聽他的英語口音有的像中國人,別的醫生都是早上做完doctor"s round之後就走了,而他大概整天都在病房裡,一個一個病人反覆的看詳細的問病人情況,還要背別人在後面笑話他的英語口音很怪(我親耳聽到。真是有的難過,我們中國大部分人的口音就是這樣的好嘛。你們新加坡人口音才怪呢,哼)每次看他一個在那裡默默地看病例,想想也是很不容易吧。

當然也不全是困難,畢竟新加坡還不少美國澳大利亞。只要多付出一些努力,能放棄國內一些浮華的東西,在這裡應該還是能收穫很多的。至少,工資不錯,不會被打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_^


我在坡縣四年了。走的就是MOHH招聘來做MO的路線。

簡而言之,在坡縣,做醫生這個職業的本身來說,要比國內舒服很多。體現在收入合理,有年假,得到社會尊重。

有沒有歧視的問題。這個問題我這麼理解,SMC認可的國內那幾個大學的醫學院,在國際上的各種排名中,遠落後於NUS的醫學院。(大部分國際大學排名,分專科的那種,國內醫學院連入圍都沒有。。。)。再加上英語也不是我們的母語,在坡縣這個地方,被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看,也是很正常的。


我有很多同學通過第三種方式去新加坡行醫,不過有些是以此為跳板,最後還想去美國行醫。


收入不錯,但是條不歸路。單純從醫術的角度,新加坡頂尖醫院的醫生是明顯不如中國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如果能拿到大城市三甲的offer還是盡量別來新加坡吧。


推薦閱讀:

為啥大多數皮膚科的醫生皮膚都不好呢?
醫德是什麼,醫生又該如何行醫?
你所知道的關於醫學常識的有意無意誤導,造成生活上的一些理解偏差?

TAG:醫生 | 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