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壽命是否限制了科技發展的速度?

假設人類平均壽命 200 - 300 年,(比如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再多活 30 -50 年),是否科學技術會發展的更進一步?

===========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某某著名科學家老了之後反而阻礙科技發展』。難道就沒有『一生到老不斷做出科學貢獻』的科學家嗎?

相關問題:自然科學是否會因自身的複雜而走向停滯?


補充: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某某著名科學家老了之後反而阻礙科技發展』。難道就沒有『一生到老不斷做出科學貢獻』的科學家嗎?

——答案似乎是沒有。這不是說年老之後就沒有什麼科學貢獻了,而是說,其一生之中最為重要的科學貢獻,幾乎全部產生於年輕力壯的時期(是青壯年時期,人的壽命延長到200歲,那麼青壯年時期就變成了50至100歲這段時間了),年老之後同樣有創新有貢獻,但是就重要性來說,是不如年輕時所作出的工作。

這是有生理原因的,我們都知道,大腦中複雜的神經迴路連接所形成的超大規模的網路,是人意識基礎,現代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發育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幼年時期發育很快,但到了7、8歲至13、14歲青春期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卻忽然產生了大量的斷裂與重新連接,然後在青春期的時候又進入了一個發育高峰(各種各樣的神經迴路建立),所以在青春期是人的性格形成、智力發育的重要時期,人在青春期的時候,學習能力也是一生當中最強的(因為這段時間的大腦處於高度動態變化中,舊的神經迴路斷裂,新的神經迴路產生),而過了20歲之後,大腦的發育活動逐漸慢下來,等到30歲之後,大腦中就比較難再產生新的神經迴路連接,反而神經迴路的斷裂比較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人一到30歲之後,會感覺到越來越容易忘記東西,越來越難以學習新的抽象的知識。

另一方面,在青春期的時候,大腦中屬於「風險控制」的區域神經迴路斷裂尤為嚴重斷裂,這也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小孩容易產生叛逆、容易追求刺激,然而到青春期以後,大腦中的「風險控制」區域便發育的越加成熟,人也就越加趨於保守。

這些現象都表明,人在16、17歲到30歲的這段年輕時段,其創造力是一生當中最巔峰的時候,隨著年齡再增長,大腦逐漸變得不再適於接收新知識了,其創造力也呈逐漸下降狀態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科學重大貢獻,都是在其發現者年輕時候形成的。

==========================================

原回答:

不一定的。

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其一生之中最重要的發現幾乎都在他20幾歲甚至不到20歲這個最年輕最富有創造力的階段,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自身的冒險精神是要逐步下降的——這裡面有很多種激素調節等生理因素作用,年齡越大,人越趨於保守,人的冒險創新精神最高漲的時候就是青春期的時候。

舉例:牛頓一生在光學方面是微粒說的堅定支持者,如今認為這主要是他在年輕時,曾經投過一篇光學論文,結果被胡克(胡克定律,還記得嗎)批了一頓,從此牛頓便堅定的投入了光的微粒說理論,最終在胡剋死後,牛頓才將他自己的光學方面的著作發表(並在最後利用職權銷毀了幾乎胡克的一切東西)。由於牛頓在物理學上的地位,這幾乎直接導致了光波動本性的發現延遲了上百年!

如果研究過物理學史數學史,你會發現眾多的極其重要的論文(包括相對論,有沒有注意到,相對論並沒有讓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獎是來自於光電效應),其都沒有很順利的發表——這其實主要就是因為,這些能夠直接毀掉學術大牛三觀的論文,比如狹義相對論、量子輻射等,多數是由年輕人寫的,然而學術期刊往往都被學術界的大牛泰斗們把持著,這些大牛往往都是年齡比較大的老頭子。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看,這些人趨於保守的學術思想及其學術地位,其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科學的發現。

再舉例:愛因斯坦在後期時,為了讓他的引力方程完美,提出了一個叫做宇宙常數的常量,這後來被哈勃否定了並重新建立了運動的宇宙模型,——其實以愛因斯坦的天分,如果他有年輕時提出狹義相對論的膽量,則應該在最開始就拋棄宇宙常數,相信自己的方程結果的。

再舉例:可以查一下當年量子力學剛剛出現時的情景。眾多物理學泰斗都認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修建完成,後人只需對齊修修補補就可以了——當然除了兩朵烏雲,一個就是光的波動理論,麥克斯韋方程給出了電磁波的速度,卻沒有指明該速度的參照系,該參照系在當時被認為是以太(該結論可直接導致狹義相對論,因為光速不變的假設便可以由此直接得到);另一個就是黑體輻射的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方程(該方程可以認為直接導致了量子力學的眾多發現),該方程雖然與實驗結果相近,但是當時卻無法在經典物理框架內進行解釋。可以看出,在當年的情境中,高高在上的物理學泰斗,以及愛因斯坦、普朗克、波爾等等新理論奠基者們之間的相對位置與關係。

所以,不能說「人類的壽命限制了科技發展的速度」,大科學家的壽命延長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的。


我覺得現在有這種可能,隨著科技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科學家前期積累知識基礎花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導致目前的科學家一般接近中年才開始有所成就。壽命的延長可以增長他們創造知識的時間。

而在過去,如前面有人答到的,科學家往往在年輕時做出自己最傑出的貢獻,但這種現象以後越來越難見到了。


是的,如果人到50歲時就瞬間掛掉,那麼技術發展會快的多。中老年人已經沒法改變了,但卻在阻礙技術的發展。

人文科學那邊不知道,誰來補充下?


別的答案大多是假定多出來的壽命都是用來養老的,如果這樣的話適中的壽命更加利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而不是越長壽越好。

如果人類的智力發育階段隨著壽命的延長而延長的話,當然會讓科技發展更加迅速。如果人能活300歲,那麼人類可能到90歲才到達智力水平的頂峰。現在各個學科的獨立發展已經越來越困難,學科交叉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如果人類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更多領域的知識,顯然會對科技進步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人類有限的壽命不會限制科技發展的速度,這是因為科技發展是依靠集體智慧來實現的。以前這個集體主要包括人,如今增加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海量的基礎知識存儲在論文、書籍和互聯網中,人只要會檢索、查閱就可以了。

而且,很多人已經發現,整個人類正在像一個大腦那樣運作,集體智慧日益強大,能夠持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假如人類壽命變長,只能說缺點比優點多,會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

優點(很少):

視野開闊。
不過這也非常有限,相比集體的視野就太小了。

手段成熟。已經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但是體力限制了這些研究能力的發揮。

缺點(就太多了):

過時。
所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很多都是過時的,這不利於科技進步。相反,新一代人一開始學到的就是最新的知識和思維方法。

效率低。雖然只要科學家活著,還能正常思維,就有可能繼續做出科學貢獻,但是即便如此,貢獻也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微不足道。

難以溝通和學習。視力變差、聽力變差,腿腳也變得不靈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需要學者之間互相交流,共同推進的。老人越來越難以參與這些活動。

缺點還有很多,這裡就不贅述了。

全球腦(global brain),是正在湧現的以地球為基礎,數量巨大的擁有發達大腦和創造力的所有人類個體,他們藉助於各種信息處理工具,通過各種通信方式,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結合成的具有神經系統特徵的自組織巨型網路。該網路具有比人腦更高級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創造力。它所表現的智能,就是地球智能。或者,為了讓大多數人更容易接受和傳播全球腦思想,我們可以將它概括為:地球是一個腦,每個人是一個神經元。

參見:

地球演化中有哪些超乎人想像的現象? - 楊友三的回答


不,科學技術可以積累,紙張文字和計算機儲存器,,,讓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愛因斯坦也是如此,最好的東西在36歲前就做完了,之後對人類毫無影響。老而不死是為賊,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也許是「時間」限制了人類的發展,如果一開始到現在沒有人知道時間這個概念,就不會有人規定那個年齡該做什麼事,人們的心態就會是,我只有一個意識,做好我想做的,毫無顧慮和壓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然什麼都能做到接近「極致」,我閱歷淺,無法系統地羅列事實和講道理,應該有人有一樣的想法吧··PS:我不是完全否認「時間」這個概念,而是覺得不該把「時間」看得太重要。人生苦短,不要被沒必要的壓力所長久禁錮。


科技的進步不單單是創新,除了知識的深度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知識的廣度來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而時間正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杜光龍 的答案從科研的角度上來講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想補充一下就是,科學研究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而且科學的發展也並不只包括變革性的進展,對已有科學的完善補充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人的壽命延長的話,很明顯對第二部分會是有益的。而且人的壽命變長的話,那麼總體來說積累的經驗會更豐富,人類社會整體上組織化程度應該會更高。因此我覺得人類的壽命確實限制了科學的發展。


和人聊起來教育不公平的經濟因素等等。突然想到,再二代的人接受教育也得重頭學起,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寫26個字母的,究其原因就是:人類的大腦是不能遺傳的。這年頭,百科全書式學者越來越少,就算是一顆再智慧的大腦,也得花幾十年把前人的知識先學學。如果,有一天人類的思維、記憶、思維也可以遺傳或者嫁接到別的大腦上,會怎樣呢?所有資源都會被用於搶奪聰明的大腦而不是重點學校?神童一類的人剛展現出天賦時,他們的大腦是不就會被盯上,導致他們根本沒法取得被期望的巨大成就?或者,人類大腦可以直接累加,一代的時間跨度里我們就能掌握幾代人的知識積累,整個社會以光速發展?


史蒂夫·喬布斯 搞出蘋果手機的時候至少是45歲往上了吧


精神會受不了,最後很多人選擇自殺,除非50歲以前是青年,50-100歲是中年,100-200是老年。


看情況,人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如果時間無限,人會不珍惜。如果延長某個倍數,我認為對興趣型研究者大有好處。


推薦閱讀:

如果人類會飛,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NASA發現在火星上存在適宜人類居住的一片區域,會對當前國際格局和人類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最近的200年,人類有沒有遵循一個客觀的發展規律?有沒有外星文明悄悄滲入?
如何把數字資料傳給後代?

TAG:科技 | 人類未來 | 科學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