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在《史記》中有記載么?若有,還有哪些史料中有記載?
史記沒有記載:
- 整本《史記》中一次「傳國璽」「傳國玉璽」都沒有出現。
- 傳國玉璽的璽文不確定:最早《漢書》的記載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而最流行的說法卻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 《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蔡邕是儒學大家,精通禮制,又官至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常在皇帝身邊,不可能記載錯誤。皇帝六璽,沒有傳國玉璽。可見當時所謂「傳國玉璽」在政治地位上並不重要,只具備禮儀性質。
由此推出,傳國玉璽的故事基本就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其實傳國玉璽被追捧,就是因為歷代王朝都需要一個所謂「正統性」,讓萬民「奉正朔」的手段而已。正好要寫小論文的時候翻查到這一段,把自己找的史料貼一下。
先說一句,在下並不掌握具體的歷史研究技巧,下文都是用電子文獻查的,所以如有任何錯漏誤解或引用失當還請不吝指出。
一般認為傳國璽即秦始皇所造之璽。下文亦基於此立場。
儘管相傳秦始皇命人造璽,並由李斯題璽文。但是《史記》卻從沒沒有提及「傳國玉璽」或「傳國璽」這樣的說法,連造璽都沒有。李斯題字之事,《史記·李斯列傳》同樣隻字未提。
《史記·秦始皇本紀》首見「璽」字已至侯毐作亂之時。往後看可見記載「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再往後翻查,《史記·高祖本紀》載:「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漢書·元後傳》寫道:「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此時又補充了奉璽之事,並首次提及了傳國璽,配合上文提到的《史記》里《秦始皇本紀》與《高祖本紀》的一段,可判斷傳國璽的存在。但是必須明確的事實是,《史記》沒有給秦始皇的御璽定名為「傳國璽」,不存在這種表述。
有說法稱《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年注引蔡邕《獨斷》列皇帝六璽,又有傳國璽,合稱為七璽。但翻閱兩書均無所獲。
後查《漢舊儀》得載皇帝六璽:「皇帝行璽 」、「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 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又不見傳國璽之記載。
至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一》時,才又見注文提及「傳國璽」這一說法,並補充說明為「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
此後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志十四車服之卷記載「天子有傳國璽及八璽,皆玉為之。」
以上是時序比較早的幾部文獻的記錄。
而關於傳國璽之璽文,較早的記載是《漢書》記傳國璽璽文為「受之天命,皇帝壽昌」。
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一》時稱:「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張守節正義《史記》也援引了持「受命於天」的韋曜的觀點。
至宋代時,學者薛尚功編撰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碑本》第十八卷則收錄了兩種璽文的拓本。「受命於天」版本收錄兩個摹本,「受之天命」則只有一個摹本。
因此又存在這個問題:為什麼又存在兩種摹本?
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六記載了兩種關於傳國璽的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稱傳國璽為和氏璧雕刻,方四寸,上紐交盤龍,有六面,底面則刻有文字,璽文由李斯撰鳥蟲文。又補另一說「《太平御覽》又以為藍田玉所刻」。
後世記載普遍認為確有第一枚以氏璧刻傳國璽,配璽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二枚以藍田玉另刻御璽,璽文「受之天命,皇帝壽昌」。
至於為何存在兩枚傳國璽,有說法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刻璽後,二十八年時秦始皇游洞庭湖時為平息遇上的大風雨而擲於洞庭湖。同年,命人以藍田玉另刻御璽,並於是年代替原來的玉璽成為正統傳國璽。三十六年,有人以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形制和同樣的刻文所重新仿刻和氏璧版的傳國璽並獻回。但這個說法並沒有查到確切的史料記載。
目前較公認的說法是傳國璽遺失於後唐,此後後世御璽多訪傳國璽制。有關遺失以及再現的說法都是今人的評述文章里不帶史料引用的表述,一時間沒有查到可以佐證的史料。
哪怕是《三國志》里發現孫堅發現傳國璽的經歷也頗有魔幻色彩。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一》中注文引韋曜《吳書》:「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裴松之本人則對這一記述嗤之以鼻「金玉之精,率有光氣,加以神器秘寶,輝耀益彰,蓋一代之奇觀,將來之異聞,而以不解之故,強謂之偽,不亦誣乎!」
其餘談及傳國璽的作品,試摘錄:鄭文寶《傳國璽譜》、沈德符《秦璽始末》、徐令信《玉璽譜》、龍大淵《古玉圖譜》
上述史料除原文摘錄部分外,參考並摘錄了:
王春雲,《秦代傳國玉璽揭謎——兩個版本、兩種材料、兩枚玉璽》[J],《珠寶科技》,2003(5),19-26
未邀而答。原因是忽然想起初寫詩練手有一個五言古,寫的是這個:
國璽篇
卞和昔懷璞,岸幘獻美玉。便嬖妄讒之,厲王刖其足。抱憾荊山阿,策杖日悲哭。文王陡方來,偶聞山之北。即命剖頑石,果收玉於櫝。摶賜楚昭陽,輾轉履四方。九鼎沒泗水,強嬴始稱皇。得璧琢為璽,銘曰壽永昌。劉項絕秦祀,孝元詈二王。徂爾段珪竄,女屍頸匣藏。隋歿走突厥,李靖攜歸唐。朱溫凌華殿,庄宗戮後梁。末帝抱印死,入洛石敬瑭。宋後言無稽,無非迷大荒。遺落訊未真,徒惹議紛紛。世人趨若鶩,所幸不得聞。寶璽號傳國,叵耐滿血痕?劫火歷千載,豈因斯玉存?今無和氏玉,今無逐利人?今無廉白吏,今無苦蒸民?嗷嗷賣舌者,攘攘道上塵。何人侶梅鶴,冠蓋作浮雲?夜闌終難醉,孑然覆匏樽。古來皆如是,掩卷淚沾巾。
雖然寫得很爛哈哈哈,像是個順口溜。
其中的問題是,後來逐漸了解到,傳國玉璽是《漢書》中才出現的,之前的蹤跡,如和氏璧等,應當是後人附會,逐漸豐滿起來的橋段了,所謂歷史發明家是也。之後的歷程,很多也類似小說家言,做傳奇故事看還是很有趣的。
有一些有名的事件史書中是有的,譬如王政君摔玉璽一事,在《漢書卷九十八·元後傳·第六十八》中有記載:
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
需要提出的是,一些史書中提到的也做不得准,譬如《三國志·孫破虜傳》注引《吳書》記載,孫堅進入洛陽後在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傳國玉璽,此段記載可信度不言而喻,如裴松之評「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不過是吳國為了宣揚其政權正統的一些手段罷了。《山陽公載記》雖然也記載「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但其道聽途說成分居多,可信度亦低,如此重大之事,袁術本傳、孫策本傳、《吳夫人傳》等豈會絲毫不提。
題主問《史記》,在漢書之前,自然是沒有的的。
《史記》無明確記載「傳國璽」,《秦始皇本紀》有「九年,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的記載,《高祖本紀》「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一般認為這兩處的「玉璽」就是「傳國璽」。《漢書·元後傳》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正式提到「傳國璽」三字。
給前面的答案補充一點它是長這樣噠:「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為整塊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圓四寸(約合今11.2厘米,可謂巨大),上紐交五龍,通體剔透,氣度至尊,堪稱人間至寶。」 俺琢磨著,應該是塊有硅酸鹽構成是。。。瘋狂的石頭璽它波瀾雲翳的一生~: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始制公元前220年,秦皇帝嬴政用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率軍如咸陽,得始皇帝璽,號曰傳國璽(從這裡才開始的哦~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逼孝元太后取璽,太后怒,摔了,傳國璽缺了個小角角,王莽令工匠黃金補全(金鑲玉?
公元23年10月,王莽兵敗撲街,校尉公賓得璽,趕至宛,獻於劉玄
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189年八月,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北宮避難,玉璽失蹤。公元191年,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於宮中井內,得傳國璽,後為袁術所奪。袁術死,歸曹操。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稱帝,建立魏國,於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冉閔殺後趙皇帝石鑒,得傳國璽,建立冉魏政權;後被東晉趁危詐得。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一統中國,傳國璽入隋。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蕭後與遺腹子楊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號為隋王。公元630年,唐朝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後與楊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李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之歸於後唐。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也有說法認為,此後出現的傳國璽已非真品。)一百六十年之後,公元1096年,即宋哲宗紹聖三年,傳國璽為咸陽縣民段義掘地得之,歸於宋朝。公元1126年,靖康之亂,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金國掠走,再次失蹤。一百六十八年之後,公元1294年,蒙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京城大都,傳國璽忽現出現,被人拿著沿街叫賣。御史中丞崔彧命人購得,傳國璽歸入蒙元。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傳國璽第三次失蹤,也是最後一次失蹤。朱元璋曾遣徐達深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結果空手而返。此後,明清兩代多有獻玉璽者,然而皆為贗品。真正的傳國璽已不知所蹤
——————————————————————————————————————————不要再邀請我回答歷史問題了啊,我懂得不多網上小說看到本著社會主義精神隨手搬的。。通鑒
《廉頗藺相如列傳》里那個和氏璧,傳國玉璽不就是和氏璧造的嗎?(我只是聽說是這樣(>﹏<)
推薦閱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這句口號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來自網易《 都是古人吹出來的!歷史上被神化的九大英雄 》,具體內容看描述,此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如何?
※如何評價季札掛劍?
※史記文白對照的哪個版本比較好?
※竹簡時代《史記》的表是怎樣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