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前大多數動植物的體型比現代的動植物大得多?


本來想說不回答,因為這個結論是錯的,後來猜著題主的意思說下

題主如果是指昆蟲?

昆蟲的話是因為大氣中有一段時間氧含量很高,那段時間是植物剛演化出了木質素,長得又高又猛,而真菌沒有演化出降解
木質素的能力,造成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固定,釋放出氧氣,而沒有分解者把固定為木質素的碳再釋放回大氣(碳匯大於碳源)。結果大氣中氧氣濃度上升,昆
蟲長的大。同時降解不了的植物大量形成礦物能源,石炭紀由此得名。

後來真菌演化的能降解木質素了(大約二十萬年?數字忘記了),世界就又變得像我們現在的世界了。

無數字無圖,感興趣的話自己找出處,關鍵詞都給你了。

題主如果是指古代大型恐龍的話,不熟悉,因為物產豐富吃得多?


我個人的理解是:

一方面遠古的環境與現在不同,比如大氣氧含量高,可以支持比如昆蟲這類代謝效率不高的動植物成長出更大的軀體。

另一方面是,一個物種的生存(在十萬或者百萬年計的時間尺度下)得到保證之後,個體總是往大型化發展,因為更大的軀體通常在生殖競爭和生存競爭中更有優勢(籠統而言),這樣一代代的繁衍後,體型通常比祖先大一些。但軀體大型化的後果就是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或者說適應程度的加深,當生存環境巨變時,適應能力就會顯得低下而迅速滅亡。


含氧量高是一部分原因,氣候溫暖濕潤是另一部份原因。


有一個BBC的紀錄片裡面剛剛好講到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含氧量的原因,【視頻】BBC:HOW TO GROW A PLANET 植物之歌 720P中英雙字 題主可以看一下


因為含氧量高,植物生長旺盛,有足夠的氧氣和食物支持大型動物的生長


含氧量高


①氧氣含量高 史前時期大氣的含氧量達到30%(石炭紀)以上,遠超現在空氣(21%)中的含氧量,所以動物個體要比現在大。含氧量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為那時那時植物很多而動物很少,石炭紀還出現過巨型蜻蜓、巨蜈蚣等,有的節胸屬甚至有3米長. ②重力 以前地球小,離太陽也更遠。那時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小,物質結構密度鬆散,而動物所承受的骨骼的重力也相對較小,所以體型也可更龐大。 ③氣溫 史前的許多時期氣溫都較現在低,要適當大的個體,才能保存體溫。 ④食物 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物食物鏈還沒有完善,而且氣候條件也比現在好,會出現某一類的物種特別豐富的情況,這樣對於以它們為食的動物而言,一方面有豐富的食物來源,一方面沒有天敵的困擾,它們的體型就會變得非常龐大。恐龍就是其中的典例。 ⑤進化 體型小,就不需要太多食物。另外,由於物種滅絕、冰河時期等原因,食物鏈遭到破壞,大部分大型動物都滅絕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大型動物只能慢慢進化來適應環境。摘抄自《地球與宇宙》公眾號


推薦閱讀: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都發生了哪些進化?
科摩多巨蜥是活著的恐龍么?
梁龍、腕龍、迷惑龍等侏羅紀大型食草恐龍,它們在白堊紀的後代是哪些恐龍?
為什麼蛇頸龍、魚龍和翼手龍不算是恐龍?
孔甲養龍的龍會是恐龍嗎?

TAG:生物進化 | 進化論 | 生物學 | 恐龍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