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譚盾?
近日,譚盾連續在北京、上海、長沙、深圳四地同美國五大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一起演繹《微電影交響詩—女書》。作為一個國際上影響力極高,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的譚盾,我們該如何評價?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進音樂並創作出《地圖》、《紙樂》、《女書》的藝術家,我們又該如何去點評他的中西融合的音樂理念呢?
譚盾作為國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曲家歷時五年的新作品《女書》,作為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委約合作計劃作品,於2013年10月20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完成了它的中國首演。這部作品,說「它」不如說「她」更合適。因為 《女書》 是一部講述女人的作品。女書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女性文字,湖南江永一帶的女性將她們自己發明的一種只在女人中流傳的文字寫在扇面、書信上。這些獨特的女書多是書寫內心感受、個體遭遇、婚嫁、姐妹情等內容,為五言或者七言的律詩形式。正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的詩句本皆可和歌而唱,作曲家譚盾敏感地發現了這種文字與音樂之間的聯繫,在進行了長時間且多次的田野作業搜集了200多小時的視頻資料,並進行加工後,完成了大型音樂交響詩作品《女書》 。
此次的《女書》同樣是採用譚盾一貫採用的多媒體音樂的方式。作品分為十三個部分,分別對應著母親、婚嫁、姐妹情等主題。如第一部分的「秘扇」講述了女書的由來;「母親的歌」講述了女書的傳承;「穿戴歌」和「哭嫁歌」則描述的是老同姐妹和母女之間的感情。每一個部分有一部微電影與現場樂隊進行「對話」以及「呼應」。微電影的部分如同譚盾之前的作品《地圖》一樣,採用的是原汁原味的當地人的視頻影像。譚盾對於採用這樣的手法如此說:「女書文字中記載的美麗和浪漫,如同一本眼淚之書流淌在我的心裡。它的存在形式不僅有音樂,還有書法、繡花、織帶、環境和建築,因此我決定用電影和聲音的方法做立體的聲像記錄。影像代表過去,交響樂隊代表未來,豎琴是我心目中最女性的一件樂器,它是橋,把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豎琴在音樂史上,一直是一件『裝飾』和『音色』樂器,但這回我把它寫得非常戲劇性。它像是一個歷史的『女聲』,在敘述,在哭泣。」由此,音樂演出的現場產生了多維的對位關係:影像里古老的女書代表的過去和交響樂隊代表的未來的時間對位、音樂和影像的對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位。乃至於男性和女性的對位。
從勛伯格已降的無調性十二音音樂,到約翰凱奇的偶然音樂。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音樂越來越難以吸引聽眾走進音樂廳。當下的西方音樂已經進入了危機狀態。最受歡迎被重複演出的,仍舊是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現代人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既然現代和後現代音樂的喧囂難以讓聽眾取得審美感受。那何種音樂可以是貼合當下又令人可以進行審美的?女書這部作品對於當下音樂的發展給出了一種可行的解答方案。正如宋瑾在《從後現代視角看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一文中提出的觀點:「音樂是是複數的音樂。」對於音樂這個大的概念,並不該只有西方藝術音樂一家獨大。對此,陳自明先生認為:「世界上現存的音樂文化大致可按地區分為十一種:即西歐、東歐、北美、東亞、南亞、東南亞、阿拉伯(西亞、北非),中亞、黑非洲(指撒哈拉以南地區)、拉丁美洲、大洋洲。此外還有猶太人,吉普賽人,康爾德人等幾種特殊的不按地區劃分的音樂文化。每一地區的音樂文化還可以加以細分,如西歐還可以分為中歐,北歐,南歐。東亞還可分為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從大音樂的角度來看,音樂的發展還有極大的可能性等待挖掘。而音樂作為人類的精神產物必然會在不同文化、不同種族間具有共性。《女書》的委約樂團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雅尼克?涅采說《女書》在費城演出的每一晚都有觀眾感動落淚。這證明了優秀的音樂確實可以直接跨越傳統和背景而達成不同地域不同種族間的互相理解。譚盾以女書這種文字作為根源而寫作的「地域化」作品是可以得到廣泛認可和接受的,而通過作曲家的深度理解和純熟技術則可以實現各文化背景中的音樂「和平共處」。譚盾對此說:「交響樂是很好的載體,我的《女書》一定要上這條船,上了這條船以後,《女書》還是《女書》,但是它能夠走到更多的國家,能夠站在世界的舞台之上。這就像每個樂團都演貝多芬、每個樂團都演巴赫一樣,我希望把中國的音樂傳到世界的角落。」在這個意義上,譚盾並不是簡單的在模仿19世紀「民族樂派」的路子。民族樂派主要是為了表達民族傾向,以使用本民族的歷史傳說、讚美祖國的壯美山河和民族風俗與展現民族鬥爭為主。比較來說,民族樂派更像是屬於採用本民族音樂素材的西方音樂,而譚盾則屬於西方音樂形式下的中國音樂。而對於《女書》這部作品譚盾談及時則是這麼說的:「我不想跟在別人後面走,中國的文化也不應該跟著別人走,當然學習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文化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因素和新的語言。跟著跑不如領著別人跑,當然這是需要有智慧的。」譚盾將中國文化中的音樂視為音樂大家庭里平等的一份子,用西方的語言講了一個中國的故事。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結合當下的科技手段,完整的再現了原本的女書文化,此一舉動採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保持和維護了民間文化,且讓這一文化為世人所知。談及如何為他的作品收集影像,譚盾稱他使用了記錄式的、與風俗結合的、長鏡頭和特寫這三種方式,從而使作品保持了相當原生態的風格。而影像與音樂之間的對比則產生了可以令聽眾重新走進聽音樂廳的吸引力。
而這個以女性為絕對主角的音樂也令人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被譽為「古典音樂界的一顆炸彈」的麥克拉蕊《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這本著作。在這本書里,麥克拉蕊用女性主義的視角反思音樂劇等體裁里隱藏在西方古典音樂里的父權敘事。不可否認的如同麥克拉瑞在書中寫到的,古典西方古典音樂一向是男性的天下:男性作為作曲家,同時也作為主要的敘事人物而進行音樂的展開。女性在音樂敘事中要麼是瘋癲的,要麼就是最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而譚盾的這部作品是一部男人寫作邊遠地區女性的一生。對於習慣於將女性置於非中心地位的西方古典音樂里是鮮有的例子。女書本產生於男性掌握知識霸權而不允許女性掌握文字的境況下。在二元對立的性別話語體系中,譚盾刻意選擇了一個處於「弱者」(波伏娃語)地位的群體作為切入口。而他的目的可能並不是為了將「弱者」變為「強者」,而是純粹欣賞著生命形態的多元。譚盾曾在訪談里說到:「母親的臉與父親的是多麼不同啊,母親臉上的皺紋就像一條母親河。」這種強調非話語中心的群體、強調平等的意識同時也融匯於女書這部作品中。
無疑,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於多媒體時代的把握,譚盾是有自己的一套的方法的。在《女書》這部作品裡,譚盾從之前「水樂」、「紙樂」等非常規形式的音樂向傳統的、類似「聯曲體」的音樂結構轉變;在音樂的調性上向調性音樂靠攏;在方法上又採用了人類學互為參照的「主位」和「客位」的兩個視角進行「深刻描寫」。在現下西方音樂已經陷入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的理性主義危機的時候。挖掘「複數的音樂」的多元文化角度,不僅是傳統的也是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和民族音樂自「全盤西化」後,就出現了西方古典音樂比較「高雅」的偏頗觀點。比如「儺戲」曾經就被視為「封建迷信」。「外國的月亮比國內的圓」彷彿是一種常態。在葉舒憲先生看來:「在後殖民語境下,如何重新審視長久以來在西方主流的霸權話語壓制下的的被邊緣化和卑微化的事物之真相,重新發現各種本土性、地方性知識的特有價值。」對於中西方音樂不該採取「先進」和「落後」的簡單二元對立價值判斷。而對於音樂中的性別問題,譚盾刻意選擇被卑微化的女性作為絕對的敘事中心,體現了作曲家性別平等的態度。譚盾說:「在中國最富有的傳統中去尋找我的未來,站在傳統的肩膀上我才能夠看得更遠。」對於多元文化的發掘和開採,毫無疑問是一種面對音樂現代性危機的一個可行的治療方案。而對於深陷於當代迷茫狀態的眾生,也許要體味的並不是科技和理性的氣勢磅礴之聲,而更需要一種未經污染的純樸的人的聲音。譚盾說:「你在聽《女書》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我的那種使命感,我在創作每一個新作品的時候,總是要承載一個消失的聲音,我特別希望從消失的根脈中間去尋找我應該獲得的未來之音。我從來也不會擔心我的觀眾會流失,事實上我的觀眾也並沒有流失,以前我是做一個音樂會,幾千人的場子坐不滿,但是現在變成了幾千人的場子坐滿幾次,我相信這種堅持,會讓你的觀眾跟著你走。」譚盾的這部《女書》同時完成了多個文化命題,用多維度的方式給了聽眾一個重新進入音樂廳的理由,同時取得了良好的反響。而一向活躍的譚盾又馬不停蹄的投入了下一步作品的創作中,作為聽眾,我們就好好期待他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吧!
自己開了個公眾號寫樂評練筆
2013年初,有幸在紐西蘭現場聽過譚盾的武俠三部曲交響樂(《卧虎藏龍》《夜宴》《英雄》),本以為譚盾的名聲在國際上只是業內有名,談不到家喻戶曉。但演出前,海報就已經貼的到處是,賣點除了奧斯卡還有武俠。很多洋人即使不認識譚盾,也知道卧虎藏龍,我曾經的一位洋人沙發主,他家有一面牆那麼多的DVD,但是華語片只有卧虎藏龍。所以當晚的觀眾人數洋人的比例要遠遠超過我的預期。我覺得在海外傳播這一部分,李安的卧虎藏龍是譚盾音樂理念最大的順風車,二者相得益彰。音樂會全程除了演奏外大屏幕里都是三部影片的精彩片段,畫面恢宏氣勢磅礴意韻悠揚,而且又都是經得住慢鏡頭大特寫錘鍊的演員,這種脫離劇情和武打設計,全程音畫結合來表達武俠對洋人來講真的是一場特殊的體驗吧。(那晚才發現章子怡真是漂亮啊,演卧虎藏龍時候梗著脖子撇著下嘴唇的倔強和堅韌真是迷人,還有梁朝偉的眼神迷離又哀傷)這種交響樂在我的印象里都是西洋樂器,但當晚領奏的除了鋼琴小提琴外,還有二胡,中國武俠片里的婉轉和悠揚個人覺得是西洋樂器奏出不來的,而大武俠片的氣勢磅礴又必須要有交響樂的磅礴大氣作為襯托。而譚盾在武俠片里找到了東西方樂器最完美合奏的契機,他常年都跟西洋樂團在一起,中國傳統音樂的理念又根深蒂固,至於到今天把更多的傳統樂器加入進去都是他大膽嘗試和探索出來的。本人完全是樂盲,儘管平日里追劇看片比較多,但很少會被影視或者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所觸動。可當晚好幾次頭皮發麻身體打激靈,我的小夥伴平日里哭點比較低當場就淚奔了。演奏會全場安靜到幾點,稍稍有人耳語就能聽到明顯的噪音,結束後全場起立鼓掌N久,譚盾出來謝幕兩次。真是懷念那個晚上啊,還想再體驗一番。
說說譚盾。
譚盾的作品聽得不算多,所以就說說對他的大概看法。
他的作品聽完整的,只有那部《1997天地人》。題目很大,足矣見其「野心」也挺大——用一部作品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才」。作品宏大,共13個樂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意象抓得很准。但一個很大的缺點是,各個樂段之間缺乏聯繫:「天」是「天」,「龍」是「龍「」,」人「是」人「,也就是說,各個樂段都可以作為單獨的作品來聽。可能有人要說,交響樂的各個樂章並不完全相聯繫啊?兩個樂章的基調經常完全不一樣啊?但這個作品不同,因為中國文化認為」三才「——天、地、人——是相互關聯的;而且譚盾將最後一個樂段命名為」和「,這表明他也是這麼想的。但實質上他沒有很好的呈現這一點。
其他的知道的不多,但他給我一個總體的感覺是,他不是個踏踏實實做音樂的人。他的歌劇《秦始皇》看過片段,開場就是一個扮相嚇人的演員吊著川劇高腔念叨著什麼東西(我沒聽懂),這類似於元雜劇表演前的定場詩;近幾年又搞了什麼」陶樂「,看新聞標題我以為是塤之類的樂器合奏,後來才知道人家用陶做了個圓號…………所以,譚盾是個向西方」賣「中國文化概念的手藝人,將中國文化中獨特的文化概念雜糅起來嚇唬老外,也就這些了。
譚盾是一位在嚴肅音樂、商業音樂中都有較大成就,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華人音樂家。在現代音樂的藝術創作上有可觀成就,難得的是也有商業天賦。實在令人佩服。---------簡單提出其他某些答案的兩點基本錯誤:一、談譚盾只考慮2000年以後的作品(請注意譚盾從80年代就開始和創作了)二、沒有以現代音樂/藝術的方法考慮和解讀作品---------更加全面地了解譚盾的藝術,還要從多個維度上看:藝術風格流派上,需要談到約翰凱奇、武滿徹、周文中。---------
重要的是拿到華人音樂家圈子裡進行比較
至少談到葉小綱、瞿小松、郭文景吧。也要考慮同輩(或前輩)反對者的意見,比如要談談卞祖善、黃安倫、鮑元愷等。第一屆youtube symphony就是他吧? 篡了個erotica, 和貝多芬的erotica不要太像啊. 指揮起來也很一般. 感覺在國外古典音樂界邊緣化的存在著. 至於他民族作曲家這方面, 不了解, 但是先入為主的感覺和 @陳曦 同學很像 — 像老外兜售所謂中國文化的邊緣人.
初期的有些東西寫得很好,比如《地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當代音樂作品之一。但是到後來,感覺他的作品越來越不用心了。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抄自己。感覺沒有辦法再超越自己了。聽到現在,最好的作品仍然是《地圖》。
風格上來說,他的確做到了有自己的風格。對於當代作曲家來說,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聲音,這個其實是最難的。
可恥滴匿了本人曾經是譚老師水樂堂中的一名演奏者 也曾和譚老師一起去央視錄過節目, 怎麼說呢,譚老師的音樂,除了他那些電影配樂,其他的例如 水樂,女書,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環境 才能理解。例如,如果你在網路上聽他的音樂,遠不如去他設立在上海朱家角的水樂堂體驗一把水,樂,與建築的完美結合來的過癮,那是一種聽覺視覺感官的碰撞!至於他本人,是個很nice的中年男人,很愛夸人,捧新人,經常說xxx琴很好,xxx很有音樂天賦,但是呢,其實玩他的音樂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總言之,他算是個中國音樂家的典範了。附上水樂堂照片。
譚盾老師親自指揮他的作品, 觀眾裡面好多慕名而來的中國朋友. 由於是中國民族音樂, 所以看到了好多神奇的樂器. 水火交融這個曲子不多作評價, 希望RPO的西方演奏家們喜歡. 而贏得奧斯卡的卧虎藏龍主題曲則是我個人最愛, 正好前一陣看了一次這部電影, 雖然劇情略顯單薄, 不過美人美景美音樂, 即便放到今天的華語電影中, 也是佳作. 片尾曲就是今天這個卧虎藏龍大提琴協奏曲的第四樂章, 片中是由馬友友演奏的, 非常舒服的旋律. 今天演奏的 Jing Zhao 也是出彩, 感覺在她的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 也拉出了那種中國獨有的俠客江湖裡的忠肝義膽和兒女情長. 好幾聲 Bravo, 獻給能夠把中華藝術帶向世界的華人藝術家們!
2017-6-27, Cadogan Hall, London, Jing Zhao performs Tan Dun
Tan Dun conductor, Jing Zhao cello,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Falla Danza ritual del fuego, Tan Dun Intercourse of Fire and Water, Tan Dun Crouching Tiger Concerto, Britten Four Sea Interludes from Peter Grimes.
強烈建議去聽聽他獲獎的作品再來做非主觀的評論,而不是什麼Internet Symphony,他在各種音樂里玩致敬,玩貝多芬和巴赫元素地方實在太多。
這條不敢當回答,因為也沒有資格,不過我在最高樓里和某些不之所謂樓里的答覆里有補充一些信息,希望對於有興趣通過譚盾了解譚盾所代表的現代音樂發展方向的人有所幫助。
推薦幾個曲目: Zheng Concerto 古箏和弦樂協奏曲 Death and Fire 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Ghost Opera 鬼戲 1995年,裡面已經用到了琵琶和水樂。Snow in June 六月雪WaterPassion After St. Matthew 水樂之復活之旅作為民族作曲家,譚盾特別棒。作為電影配樂作曲家,一般般。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RAiNBOW音樂計劃?
※電鋼琴選擇,Yamaha P115、Roland F20,還是Kawai ES100?
※許巍和鄭鈞同是陝西籍音樂人,他們的歌曲為什麼也讓我感覺很相像呢?
※騙曲與作曲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部分樂評人覺得李健在《我是歌手》中的演唱有缺陷,但多數觀眾卻很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