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一種怎樣的態度?鷹派科普可取么?


我覺得現在科普的問題,不在於鷹派、鴿派,在於基礎教育就沒搞好,邏輯思維、科學方法、統計學等等一塌糊塗,鷹派鴿派不管啥派,你科普都要依託這幾樣,這些基礎教育都沒把這些搞明白,科普又有什麼用?

恰巧今天在微博見一營養師說了這麼一件事「某上海女性吃了4天霉變大米怕得癌症,不知從哪看到了電話號碼,打了N個電話諮詢。跟她講概率沒用,講長期大量沒用,談人生談心態也沒用!她就要準確答案,會不會得癌症!你當我算命的啊?本可以粗暴的回答「不會得」,就怕萬一是記者,第二天弄個新聞「食品安全博士居然說吃霉變米不會得癌症」。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實多少「xx會導致xx」的健康留流言(特別是關於健康的)都是這個套路啊。


1. 教育孩子還分嚴父派和慈母派呢。

2. 最優策略是嚴父慈母混合雙打,看人下飯。

3. 現實生活中做不到最優策略。網路上更難。

4. 在正確科普的情況下,支持百花齊放。

5. 通過學習和教育,提高受眾對話能力,提高媒介素養,才是長久之道。


謝謝邀請,看了下答案,發現知乎現在答案素養連草榴技術版都不如。

首先「科普」有一個難點,那就是,既要「科」又要「普」。

然而,理解一個科學問題,有一個巨大前提,那就是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相關知識儲備,否則你實質上無法對一個問題有客觀的判斷。

所以科普工作既要嚴謹,專業化,又要普及這實際上是很矛盾的。必須在「科」和「普」之間做一個取捨。

科普大約的路子有三種:

第一,通過尋常化的語言,以及生活實例,盡量壓縮其知識總量,永單一的概念名詞,盡量剔除需要專業思維才能理解的過程,如同將「新聞」一樣講給你。比如著名的《十萬個為什麼》。而此法在營養學科普之中是最為常見,一般他們就告訴你,吃什麼東西含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比如養顏啊,美容這類熱門的),然後就完了。。這種建議來自什麼原理,參考什麼文獻統統就不告訴你。這也是最初意義上的科普。

這種科普的問題在於,

1,此類科普會造成科普問劣幣驅逐良幣,因為只要懂幾個專業詞語,都能胡寫一篇似懂非懂的東西。某些商家買通媒體胡扯這個大家都見過吧。

2,此種教科書一樣的說辭解決不了「科普」的真正問題,而且這會造就一批半懂不懂的信息接受者。

3,能夠覆蓋的領域太小,某些專業領域是無法壓縮信息量的。

這就出現了一個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們並不能理解你的理論,只是單純靠直覺選擇信不信而已。」

第二,也就是所謂「鴿派科普」。大致路數,就是先講出專業嚴謹的科學論述,然後盡量用尋常的語言去解釋,普及整個論述中所以需要用到的各種專業辭彙,並且將不容易理解的過程類比簡化或者使用圖表,再列舉一些權威機構的研究,用於佐證。其中果殼網非松鼠會籍的科普人士為主。比如地震時期,證偽民間預測的可信度的那些文章,就是這種路數。

但這種科普也有問題:

1,即使簡化再徹底,科普問也有一定得知識量門檻,很多人未必能夠理解,尤其是特別專業的領域。

2,實用主義的信息受眾會被搞暈,因為他們只想聽一個權威的說法,然後照做而已。

3,科普效力低下,而且深受價值觀的影響,過意嚴謹,突出不確定性的論述,在科學上是嚴謹,但是對於不少普通人來說會感到不安全感,從而繼續選擇相信直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從來不信任西醫,在正規中醫無法治療得時候,一個神棍隨手拔了一把草,說這草能治百病。然後他找科普者求證,假如科普者告訴他「這個草目前沒有發現有任何成分產生療效,且有可能有不確定的毒性,僅從檢測結果來說就是普通的草,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夠嚴謹了吧?然後,這個人回去肯定會把這個草吃了,因為在他看來,你說了一句嚴謹的廢話。

又出現了一個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們並不能理解你的理論,只是單純靠直覺選擇信不信而已。」

第三,也就是鷹派了。實際上他和鴿派得區別就在於他替你下了一個具有「絕對性」的結論,並且盡量引述權威資料和自己的海量只是儲備,將文章「結論化」,列成「乾貨」。通過公眾言論傳播,培養權威人士的個人威望。

這種方式相比前兩種呢,這種方式得傳播性,力度,直接作用要遠遠高於前兩者。

但是缺點在於

1,過分的塑造權威在現在這個自由主義泛濫到不正常的時代,是一種不得人心的事情,會引起反感。

2,科普者以一種佈道者的姿態展現出來,在公眾言論中形成強大的話語權,把單純的科普話題,往往莫名的和社會話題和政治話題攪合在一起。比如轉基因事件在極左立場的圈子裡面,就變成了政治事件。

3,權威話語的科普,雖然有效,但是很容易會轉化成價值觀輸出,也就是說受眾不是在接受科普知識,很可能只是憑直覺選擇價值觀取向而已。

所以最終還是沒繞開這個問題,這個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們並不能理解你的理論,只是單純靠直覺選擇信不信而已。」

而鷹派科普說到底來源,是科普領域的「媒體化」進程,說到底,在傳統媒體圈子,有那個知識儲備去做科普的人是很少的,專業相當混亂,到現在也是這樣,以前知乎圓桌搞了個「高鐵」專題,其中多少媒體人的回答,讓知乎上的鐵道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集體火大就知道了。所以說,鷹派科普的出現,就是科普人士要和媒體爭話語權的運動產生的,當然爭話語權的就是通過辦媒體的方式。

而鷹派科普在知乎上引起某些人士的反感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存在感過高。科普人士的話語權讓科普非常有效率,但是同時讓有自由主義情懷的人士感到「不平等的交流」,覺得自己是「被動輸入一些觀念」,從而產生強烈的「直覺反感」,他無法反駁他的觀點,就是單純因為這種「不平等」去反感而已,所以最常見的就是扣帽子「你這個沒有人文情懷的科學教徒」,「理科豬」但是事實上搞鷹派科普的小一半都是文科生,而且不少人是自詡「人文」。。當然,我不否認這確實是鷹派科普的實在缺點。

所以,雖然我不想當理客中,但是鷹派科普這個東西只能分兩面看,一個東西要想效率和情懷兼顧是不可能的,鷹派科普體現了效率,也在各位人士的批評中慢慢完善自己。

我個人的態度,對鷹派科普來說

應該批評,繼續保持,嚴於監督,寬心包容


排名第一的已經解釋了什麼是鷹派科普,我來談談已有的答案里說的不太清楚的地方,從我個人經驗總結出的 傳播效果 的問題,科普或者更進一步的鷹派科普也算是 傳播 里的一個子類吧。(這是我看到這個題目後思考了幾分鐘總結自己的經驗得出來的結論,歡迎傳播學方面的大牛拍磚)

首先談談科普或者更進一步的鷹派科普有沒有效果?

答案是有的,但取決於三個因素:傳播或科普方主體的權威程度;傳播或科普內容對被傳播或科普受體的利益大小;以及被傳播或科普受體理解或施行傳播或科普內容的難易程度。

接著用3個我親身經歷的小故事來解釋這三個因素對傳播或者說科普效果影響。

故事一:我爸從20幾歲開始一直到50歲都留鬍子。某天吃飯的時候他看到電視新聞上在說國外有專家發現留鬍子影響健康,有很多細菌真菌什麼的在鬍鬚里繁殖,巴拉巴拉.....第二天他就把鬍子刮掉了,並且以後都沒有再蓄鬚。

故事二:11年之後我向我最親近的十幾個朋友親戚陸續的談到可以買股票基金定投作為一種長期投資理財的一種手段,尤其是之後大盤長期在2000點上下不死不活的時候,非常適合股票定投。他們當時是除銀行儲蓄外沒有任何投資理財的渠道。我將基金定投是什麼,優勢跟他們一一解釋清楚,第一可以變相強制儲蓄,第二長期來看幾乎沒有虧本的風險,按三五年一個周期看,股市只要幾年後漲起來多的不說一兩倍的利潤還是有的。他們聽了很認同很有興趣紛紛表示要投資要理財。前幾天股市上漲已漸呈瘋狂之態。於是我又一一通知他們說定投可以斷供了,再觀察一段時間反而可以連本帶利贖回來。然後我發現他們這幾年一!個!也!沒!有!堅持每月投資。最好的一個堅持了一年後發現沒收益,就贖回來,然後前兩個月看到股票漲起來了於是又再開始。剩下的很多竟然連去銀行辦理該項業務都沒有!!

按目前股市的走勢推測一下,他們錯過是每年差不多20%以上的收益率。

故事三:我在微信朋友圈發過四五次關於霧霾的話題,並且推薦過大家出門帶防霾口罩回家裝空氣凈化器。從最開始發自己用過後黑黢黢的口罩,到發同一地點不同污染程度的照片對比,發現根本沒人在意後,再到給出數據證明霧霾對人體健康與壽命的影響,對肺癌發病率的影響。如此幾次之後我發現逐漸有人會留言說好可怕啊好擔心啊,但依然沒有一個人帶防霾口罩出門,只有一個新媽媽在家裡裝了空氣凈化器。

附上1年前發的一張空氣質量對比圖。當時沒人點贊,沒人回復。而我要是發張新烤出來的蛋糕什麼的一堆人留言評論。

--------------------------------------------------------------------------------------------------------------------------

以上三個故事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也都是跟傳播,或者不要臉的硬扯的話跟科普有關。但為何效果不一樣?

一一用我最開始提到的影響傳播或科普的三個因素來分析:

第一個故事中,對我爸來說,」電視新聞「很權威,收益是」健康「,至於把20幾年的鬍子颳了是否很困難,我不確定,心理上可能會捨不得,但實際操作異常簡單。

第二個故事中,對我那些朋友親戚來說,」我「其實是權威的,他們信任我,都是十幾二十年的發小或血緣關係,我本人也早已證明在理財投資上算是他們中的專家。」收益「現在推算出來是每年20%但當時他們心裡是沒譜的。至於難易程度,只需要第一天去銀行辦理相關業務,其他每月扣款由銀行系統自動運行,屬於一次搞定所有事情的理財方式。

第三個故事中,我雖然不是環境健康方面的權威,但我通過擺事實講數據,也算是傳播了客觀權威的知識,但跟第一個故事中我爸從電視新聞這個渠道來說,我的權威性確實差了一大截。收益同樣是」健康「,至於難易程度,再說個相關小故事,我好幾次次出去跟不同的朋友圈子見面吃飯都會帶著防霧霾口罩,至少在我科普了霧霾的可怕之處後,他們中依然有人嘲笑我的」特異「,言談里不乏貶低我是二逼不隨大流標新立異之意。

所以我將數學期望這個公式改了改變成傳播效果的公式:

傳播的效果=傳播主體的權威程度×傳播客體可能獲得的收益×傳播客體理解或施行的難易程度

得出來這個公式,我們就去套套現實試試看是否有用。

微信朋友圈轉發的」科普謠言「為什麼火?這些謠言文都有個特點,喜歡用些高大上的專業名稱,扯專業機構或專家的虎皮(但通常是子虛烏有)。所以我們父母這年紀沒經歷過互聯網謠言洗禮的人,會很容易相信這些文章的權威性。而這些文章的內容很多是健康生命,人生成敗相關的,所謂收益足夠大。最後就是施行或理解這些文章的觀點的難易程度異常的小,小到幾點喝幾杯水就能長壽,吃生茄子就能減肥之類。

最後回過頭看看鷹派科普,科普主體確實權威,但科普客體獲得是收益是不一樣的,這跟科普的具體內容有關。最後是科普客體理解或施行科普內容的難易程度,而我們可以了解的是通常需要通過鷹派科普的內容其實對普羅大眾來說是比較難的。

所以得出結論:如果科普內容對科普客體非常重要,收益可能非常大以及他們習得科普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鷹派科普可能成功;反之,如果科普內容對科普客體不是太重要或根本無足輕重,再加上習得科普內容很難,則鷹派科普沒有效果。

----------------------------------------------------------------------------------------

最後來說說我自己這方面的態度,我已放棄」科普「或曰」啟蒙』或者無論說什麼都好。

各人有各人的,自己選的自己走完

以上~


做個比喻,一個科學家去給一個原始人部落科普什麼是飛機。

--飛機就是鐵做的大鳥,可以在天上飛,肚子里可以裝100多人。

--還有這東西?真神奇,它是怎麼飛的呢?

--嗯,根據空氣動力學,算了,它吃油,肚子里吃了油,就有力氣飛了,就跟鳥吃食物一樣。

--哦。

一部分人明白了,開始忙別的事去了。另一部分人興趣不減,繼續問。

--肚子里不是還有人嗎?人在油里泡著?飛機翅膀也不扇,怎麼還能飛?小飛機是怎麼生下來的?......

科學家開始冒汗了,該讓萊特兄弟的老婆回答這個問題。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們就要讀書,學習各種飛機的知識,20年之後,你們就能開上飛機,甚至還能造出飛機來。

一部分呼喊著,好啊好啊,我要去學習造飛機。

剩下的人繼續問:鳥不扇翅膀就會掉下來,飛機怎能不掉?鳥吃油活不下去,鳥肚子里裝人鳥不就死了嗎?純粹胡說八道,別以為我們沒學過就好騙,雖然我不懂飛機,但我是鳥專家。

第二種人是科普的真正對象,第一種人是科學廣告的對象,第三種人是科普的阻力。


什麼鷹派科普,純屬自己樹靶子自己批,不是思維錯亂就是別有用心。

我個人在專業範圍內給你一點目前公認主流的意見,一不收錢,二不造謠。說到底,是給那些信息來源有限,但是有基本邏輯思維的旁觀者提供一些參考。

理據都擺在那裡,論證方式都羅列了,該懂的自然都懂了。不懂,但是仍有探究的慾望,沒關係,我們哪怕從1+1說起,都是可以把問題說明白的。

最怕的就是明明不懂,還要鑽牛角尖的伸手黨(希望你告訴他一個確鑿的結論)+被害妄想(被告知結論後卻仍然堅信自己有危險),他們其實不關心事實,也不關心尋找事實的方法。

那我還能怎麼辦?說句真心話,你的生活與我何干,我為什麼要對你的人生負責?用號稱能解決人生90%以上煩惱的金句總結一下,你願意信謠傳謠管我屁事

我又不是真理部能天天給你洗腦,知乎不過是一個社交網站,就算是果殼網之類的科普網站,也沒有替你完成常識教育的義務。

有些人根本搞錯方向了,不是科學專業人士要在專業領域裡壟斷話語權,而是專業人士每句話背後一套完整的搜集資料,論證論點的方法。不是我比你多懂幾個術語,而是我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你要我不相信專業人士的意見?那我憑什麼信你呢?你是更有良心還是更有常識?用土摩托的話說:

至於說轉基因糧食是否安全,你得去問專家,而不是韓寒。同理,如果你想了解國家大事,請去看記者的調查報告,而不是某中年宅男寫的時評;如果你想知道怎樣處理兩性關係,請去問心理醫生,而不是一個一輩子只談過一次戀愛的人;如果你想知道地震是否可以預報,請去問地震局,而不是一個沒學過微積分的中文系畢業生……

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專家都失去了公信力,國民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信專家,卻對一個賽車手的話言聽計從,那這個國家也就沒救了,Let It斃吧。

關於科普應該怎麼做,@acel rovsion答案非常精彩,強烈推薦。但是現在科普的最大問題不是效率和情懷的兩難,而是大多數人其實未必把科學那麼當回事,反過來當你真的堅持一套科學方法論的時候,你反倒成了他們眼中的科學衛道士。只要為什麼有的人無法接受科學觀念,對健康流言深信不疑?這種表面是理客中,實際是思維混亂的答案還存在,別說鴿派科普了,大家都還是洗洗睡,Let It斃吧。


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 (附鏈接: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發布)。所以,要在中國進行鷹派科普,就是布魯諾的下場。


部分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其實排名第一的答案的前面一部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是「無論如何,科普叫不醒那些不願意醒過來的人」。

其實這是個死局,鴿派也好鷹派也好,面對下面這樣的受眾都束手無策:

「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電磁輻射有害健康。」

「哦,那手機輻射呢?」

「手機也是電磁輻射,我剛才不是說過了嗎?」

「哦。那iPhone呢?」

「滾!」

或者這樣的:

「轉基因豆油跟普通豆油一樣,放心吃。」

「我三舅母的表姑的侄媳婦說她有個同事吃了轉基因豆油流產了。」

「不可能。首先……其次……再次……懂了?」

「可我三舅母的表姑的侄媳婦說她親眼看到她同事吃了轉基因豆油流產了。」

「……我滾,行了吧?」

可惜,這樣的民眾是大多數。

所以在當下中國,科普根本就是徒勞。科學工作者要做的,是把政府的決策權抓在手裡,去影響、感化、說服決策官員,讓他們相信科學。雖然積重難返下,決策者里的糊塗蛋比例也不低,但是這是唯一的機會。

至於老百姓,他們愛吃中藥就讓他們吃去吧,愛穿防輻射服就讓他們穿去吧,盡情的嘲笑他們的智商吧。有時候火力全開的群嘲模式還不錯呢,因為有殘存的理性思維的人被嘲諷了以後會反思「我真的做得不對嗎?為什麼那些傢伙噴我好像還噴的挺有道理的?」,而乾脆無動於衷甚至反唇相譏的大多數,他們已經無可救藥了。

而且,在這個反智思潮盛行的國家,少數科學工作者和死理性派們已經被壓抑太久了。就算毫無用處,使勁噴幾個傻逼讓自己爽一下也好嘛!


科普因為帶有一個普字

所以一定是部分的,片面的,犧牲一定的嚴謹性的內容

也就是說,無論鷹派還是鴿派,

科普事實上做的都差不多。

兩者,我認為最大的意義是:

告訴別人

這個你們不懂,別bb了。

不過鷹派更直白。鴿派靠內容砸死你,顯得委婉。

很多搞科普的,本身也是個其他學科的民科。

人的認知,是有限度的。

事實總是令人絕望。


科學不是讓你相信的,是讓你理解的,它是有根據的。而迷信是沒有根據的盲從。

不懂科學的方法和結論,而直接相信科學的結論,就等於是迷信。

懂整個科學證明的方法和結果而相信科學,才是真科學。

事實上大多數人確實在迷信科學,比如我知道相對論,但並不懂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我只是因為科學家相信它所以才相信,所以我其實是在「迷信」相對論。

這也是我反對「鷹派科普」的原因,不允許人問為什麼,只靠自己的權威強迫他人接受某種觀點,固然可以短時間內消滅偽科學。但是能因此相信你的人,也同樣能因此相信水變油、深耕密植。


因事而異吧,只說說大原則:(「」內沒有任何可靠知識!)

以知識複雜程度分:

物理問題、機械問題,請鷹派。「任何XX材質餐具都不能放進微波爐」

醫學問題、生物學問題,請再三確認自己真的懂了,再鴿派。「感冒不能吃海鮮」

以問題嚴重程度分:

信了就會死人的,請鷹派。「癌症練功就可以痊癒」

信了無所謂的,請鴿派。「經常喝蜂蜜不容易感冒」

按普及對象分:

對大字不識的老太太,請鷹派。「老太太,您聽我說,可證偽的才是科學,……」~您覺得行么?

對大學生特別理科生,請鴿派。「你無邏輯,沒智商,沒閱讀能力,所以聽我的,吃轉基因吧!」OH,MY GOD!

感謝評論區的@王大力同學。


今天看了一篇文,覺得能給這個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案例根據。

原文從「過鬼門關」到「母子平安」——現代醫學的產科技術給中國人帶來了什麼?-Liber tarianism

因為還沒有徵得原作者的同意,我就摘一點片段。

對舊產婆的改造並非中共建國之後才開始的,在三四十年代,國共分別對自己的勢力範圍展開了廣泛的婦嬰衛生宣傳。如南京市衛生局1928年開辦接生婆訓練班;1932年,南京市區推行免費接生:市衛生事務所也開設助產門診,專為市內孕婦免費接生,1934年,南京產婦選擇到醫院生產的比例已經超過1/6。中共方面,1945年,晉察冀軍區衛生部發出《關於如何配合地方進行婦嬰衛生給各級衛生機關的指示信》,要求各地把婦嬰衛生工作列為婦女運動的三大任務之一,盡量幫助地方開展婦嬰衛生工作,進行普遍的婦嬰衛生宣傳和教育,以期造成群眾性衛生運動,逐漸達到掃除迷信思想,養成講究衛生習慣,保證婦女和嬰兒健康等效果。

中共建國前夕(1949年9月29日)提出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48條指出,「提倡國民體育。推廣衛生醫藥事業,並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和健康。」經中央指示,衛生部於1950年8月17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婦幼衛生工作座談會,提出了「改造舊產婆,推廣新法接生」的工作方針。

中共和國民黨對舊產婆的改造方法不同之處還是頗值得玩味的:先說國民黨。1928年,江蘇省吳縣公安局衛生科提出了對接生婆的條件:首先要耳聰目敏、肢體健全、精神充足,無傳染病;年齡要在30歲以上、60歲以下。看上去這些條件並不難達到,但是最終吳縣只從近百名報名者中篩選出了8名合格者。很多通過「面試」的接生婆最終未能合格,是卡在了專業課程上。當時開辦的接生婆訓練班,一期需要學習兩個月,每日下午都要上2小時課。開設的科目也相當複雜,有解剖學大意、產科學大意、消毒學大意、產褥須知、胎兒保養法、模型實習、接生婆取締規劃(跟現在醫學生的課程頗為類似),一共七門課程。可以想見,對於很多大字不識幾個、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大姐大媽們來說,要掌握這些知識,簡直比登天還難。所以,她們「不免有觀望不前,自感放棄者」。

而中共制定的政策更加「接地氣」,由於不能指望目不識丁的舊產婆大媽們能靜靜地坐下來讀書,各地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如涿縣創辦的衛生實驗區,對舊產婆們的教育主要以利用模型、彩圖講解為主,輕說教、重操作,反覆批判舊的接產法,以灌輸新的知識;蘇區廣泛開展了婦幼衛生廣播,並編髮衛生宣教材料,其中的一些宣教材料如《婦幼衛生挂圖》、《張家嫂子的悲劇》、《婦幼新生(劉姥姥接生記)》等不僅深刻地影響了產婆,也讓大眾了解了舊式接生之弊。黑龍江的舊產婆改造也是循序漸進的,先令正規衛生學校培養的助產士施以短期培訓,然後劃撥到各縣、鄉、村擔任教員。在培訓初期也不講艱深的醫學知識,只是讓產婆們讀懂女性腹腔的挂圖,不斷重複教學,讓她們曉得子宮在哪裡,難產有幾種唱法,等等。接下來再講授五種「接生上必要之知識」:清潔消毒法、接生法、臍帶扎切法、假如初生兒蘇生法、產褥婦看護法。

這樣的舊產婆改造持續到1953年,已經成功改造了16萬舊產婆。實事求是地講,中共採取的、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的手段措施,相較於民國的精英路線,現在看來是更加行之有效的。

這篇文章其實很生動的描述了一個事實,就是科普是需要考慮具體問題和情景的。只堅持一種方式的科普者總會有局限性。

我個人的觀點,鷹派科普和鴿派科普都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絕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中間道路是有必要的,循序漸進也是有必要的。我認為,先鷹後鴿最後引導有興趣的人進入專業領域或許是個不錯的的途徑。


從公共宣傳的角度,你能指望普羅大眾有能力和意願去了解科學方法、雙盲實驗、可控風險、邏輯概率這些概念?

你說「現在沒有證據證明有更高風險」,陰謀論者會說你怎麼能保證三代人之後不會斷子絕孫?

你說「大師的治療手段沒有科學依據」,粉絲會和你說他三大爺就是被大師活活治好的。

一些科學上嚴密的說法,在很多人眼裡就變成了囫圇話,反而不如大師們「包治百病」的口號來得靠譜。

所謂鷹派科普,要做到的就是首先保證內容是符合基本事實和邏輯,並且能夠簡單明了的告訴大眾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純扯淡。


先替題主回答一些答案中提出的問題:

鷹派存在嗎?還是「某些人」自己豎的靶子?

至少存在自稱鷹派的人,比如這位。

提出鷹鴿分派的是哪些人,見這個答案。這裡還引用「鷹派」自己,對「表現、內涵」做了闡述:

對這些(人文)人士,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我所謂的鷹派科學傳播——劈頭棒喝、雷鳴電閃、旗幟鮮明、不留情面式的科學灌頂。不如此,則很難在他們已經近乎石化的神經系統上留下一些疤痕。在鷹派科學傳播中,我們不再小心翼翼地把科學知識和精神裹在糖衣內,象母親一樣溫柔地勸人文人士寶寶把葯服下去。相反,我們履行起賽先生的責任,明確無誤直截了當地告訴這些思維方式殘破的成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如果你認為鷹派不存在,請與這些自稱鷹派的人士商量。

如果你認為自己和他們理念不同,科普手段不同,那麼很簡單,你不是他們所說的鷹派唄……

對我來說,鷹派作風是粗暴的,絕對的,只重結論的

對此我不同意@采銅在這個答案里對「很多科普闢謠文」的批評。我印象里目前大多數科普文還是講證據講道理的,並不粗暴絕對,並不屬於鷹派。有時作者可能火氣大,但都有克制。

如果以果殼為例,我對大部分科普闢謠文印象都不錯。不過有些標題及開頭實在有些過分,也許是為了吸引眼球。評論中倒是更多出現鷹派作風。

舉知乎上的幾例(只選取明確承認自己是鷹派的那位的答案)說明鷹派作風:

  • 為什麼中國的醫患矛盾如此尖銳,醫患雙方都有什麼責任?

    人家討論醫患關係,他趁機黑中醫,真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啊……
  • 轉基因食品推廣是純科學問題么?

    拋出極具誤導的「(美國)對所有食品強制禁止標註」(真實情況見此處評論)
  • 機體能否利用經消化系統吸收的外源性短肽來合成蛋白?

    這次題主是有專業背景的,希望專業討論,他還在冷嘲熱諷。對比同題下有貨的答案。

對我來說,鷹派的問題在於:

闢謠的風格,和造謠一樣,甚至比造謠還誇張。而謠言通常也借專家的名義來傳播,看上去好像權威性也沒你低。那麼對於一個普通民眾,他怎麼可能分清哪個是闢謠,哪個是造謠?大家都是言之鑿鑿,大家都列舉了許多證據,誰知道哪個真哪個假?警察流氓腔調,騙子一表人才,你還怪沒人信警察?

科普的風格,和傳教一樣,甚至比傳教還猴急。傳教的還知道傾聽對方的觀點,知道求同存異,知道尊重對方信仰,不強迫對方信教。這鷹派作風,如果你敢不信他,不是罵你傻,就說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對於一個普通民眾,怎麼可能分清哪個是科學,哪個是迷信?搞半天科普和政治運動沒兩樣了?

不知道堅持鷹派作風的各位,有沒有關心過自己的宣傳效果,真的謠言更少了嗎?信謠的更少了嗎?陰謀論的市場有半點縮水嗎?理性思考的人更多了嗎?還是引起更多反彈,被越來越多的人討厭,以至自己說話只在小圈子內才會有人認同?

如果只滿足了自己發泄和表現的慾望,沒有達到什麼實際效果,那鷹派作風導致的對科學的反感情緒,誰來打理?被扭曲的科學精神,誰來重建?或者,難道鷹派只關心自己爽不爽,至於別人信不信科學,他們和我一樣不關心……


需要不追求高票的態度。


雖然都是圍繞科學,但是科研和科普的目標和針對性不同,科研關注問題,科普關注市場,如果說鷹派科普的特點,可以說利用市場本身的特性操縱輿論以達到改變市場認知的目的

這裡說的市場指的就是利益鏈、心理偏好等等本身容易被科研人士忽略的因素

如同以黑打黑一樣,鷹派的確是非常給力,同時也有後遺症,這應該算是市場從一種極端到另一種極端的必然,市場認知的震蕩收窄趨向於理性的過程是個阻尼函數,某種程度上和歷史文化觀念的變化一樣,這種破除利益鏈扭轉認識誤區的過程從歷史上看大多是包含很多暴戾成分的

在這種情況下,與鷹派搶奪科普市場,要不變成鷹派直接搶奪市場,所謂的以黑打黑,與怪物搏鬥自己先變成怪物;要不分化市場,將市場中與鷹派並不相合的部分劃歸到自身旗下,打持久戰,在這個過程中對科學也好科學素養也好,甚至世界觀,都能一步步的將差異呈現在市場面前進行適應性競爭

竊以為這和牛頓萊布尼茲的爭鬥有異曲同工,只不過那時候是互相污衊「宗教信仰」,如今是污衊「科學素養」,都是涉及到人格化的鬥爭,參與其中過深,很難保持本心啊各位非鷹派兄台……


視乎你的目的。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科普。要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那些知識點,名詞,還要教會他們各個系統的來龍去脈。當然,這個僅僅是對於那些自洽的系統而言。對於不自洽的系統,就告訴他們背下來就行,考試會考的。許多所謂鷹派科普,走的就是後面這個路子。

大家也見識過那種電視台的購物頻道上的那種頭髮雪白的老專家,自帶某某協會主席,教授的光環,言必稱本產品乃新科技成果,有多少多少相關國內外論文和專利。這種也是「科普」,你看,"專家「,」論文「,要素俱全呢。

比如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科學會告訴你,我可能會錯。而商業科普會告訴你,相信我,我是科學的,我是正確的。乖乖的快把你的腦袋拿過來洗吧。


科普的重點是「普」。「科」是只是大前提。

批評民眾無知又不願細心解釋,是智力偷懶的表現。要麼就「普」到人人懂,要麼就乾脆別普,專心做學術。


不可取。以前又不是沒試過,動用國家機器來宣傳,夠鷹派了吧,現在看起來怎麼樣呢?

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的經歷,受教育程度不一樣,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也不一樣。而社會又是競爭性的,人們因掌握的知識缺陷造成的競爭劣勢會讓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被淘汰掉,最後他們的聲音也無法成為主流,他們的觀念也無法傳承下去。

這麼說法有點抽象,可以想像一下有這樣兩個傳統的部落,他們彼此相鄰。其中一個部落奉行現代醫學,另一個部落主流是中醫。

(這裡我做個假定的預設條件,就是中醫對治療疾病無效。僅作假設,請中醫粉莫噴)

在上面的假定條件下,由於兩個相鄰部落交流的日益頻繁,很快其中一個部落的人發現另一個部落的人的身體素質,健康狀況都要大大優於自己部落,於是這個部落的年輕人紛紛搬到另一邊,慢慢地,中醫部落的人口日漸凋零,然後西醫部落慢慢壯大,兩個部落合併在一起,西醫成了主流。最後,針對反科學謠言的打擊不屬於鷹派科普。比方說「搶鹽防輻射」「板藍根防非典」之類,這種應該算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


1普通的科普。

視力極好的甲對周圍的人說:有一架飛機飛了過來。

周圍的人什麼都沒有看到,然後紛紛說甲是個傻逼。

過了一會兒飛機飛了過來,人們開始議論飛機是哪個國家的,巴拉巴拉一大堆。

早就把甲忘記了。

然後過了不久乙說他聽到一艘輪船開了過來,甲說他沒看到,然後有人支持甲有人相信乙。

過了一段時間。

沒有輪船開來,乙說輪船拐彎開走了。

關於安全的科普


推薦閱讀:

大家對「哲學是高級迷信,唯有科學可信」這個觀點怎麼看?
會有機化學是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幾億年的進化都沒有產生完美生物?
為什麼哺乳動物腰腹部位沒有骨骼保護?
法國科研實力弱嗎?

TAG:科普 | 自然科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