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超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倒塌過?

會是怎麼個倒法?


摩天大樓並不是個準確的工程學定義。如果說是超高層建築的話,那好像的確沒有在地震中倒塌的例子。當然,除了台北101之外,大多數超高層建築還沒有經受過地震的考驗。如果我們把範圍擴大到一般的高層建築的話,那地震破壞的例子就很多了。

最先想到的例子是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矩震級8.3級。Pino Suárez 住宅區一幢21層的公寓樓在3層高度處折斷,然後砸在了緊鄰的一幢14層的公寓樓上。兩棟高層公寓樓均為鋼框架結構。

這是航拍的地震現場,本來這一排有五棟住宅樓,現在只剩下了三棟。鋼結構框架的箱形截面柱和桁架梁之間的樑柱節點發生了脆性破壞。

同樣在這次地震中整體垮塌的墨西哥城 Juárez 醫院。

Juárez 醫院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這是破壞後的樑柱節點,樑柱核心區抗剪強度不足,混凝土約束不夠,發生了明顯的「強梁弱柱」破壞。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矩震級6.8級。一棟9層的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結構整體傾倒,砸到街道對面的建築物之後橫亘在馬路上。

1990年菲律賓呂宋地震,矩震級7.8級。在地震中倒塌的凱悅酒店。

除了這樣的整體倒塌或者垮塌,高層建築在地震中也可能發生其它的破壞。

同樣是阪神大地震,一棟8層公共建築發生中間樓層薄弱層破壞,整個6層垮塌,7層直接落到了5層上。

阪神大地震另一棟發生了類似中間層破壞的高層建築。

除了這些整體性的破壞,地震還可能造成局部的結構破壞。

這是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後的一棟高層建築。剪力牆出現了非常典型的 X 形裂縫。

左邊是1971年美國 San Fernando 地震中 Olive View 醫院一樓的角柱,混凝土幾乎全部破壞,縱筋嚴重變形,整個二層以上的建築物發生了60厘米的水平位移。右邊是墨西哥城大地震中一棟11層建築的首層邊柱,混凝土破碎,但是箍筋基本完好。

大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但是,通過科學的、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結構工程和地震工程已經逐漸的取得了一些成果。這是一個緩慢的、從失敗中逐漸吸取經驗教訓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在進步。同時,抗震也與經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如何在抗震設防和經濟合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地震領域也成了一個民科泛濫的領域。我個人覺得,應該多一點合理的、科學的、建設性的探討和研究,少一點無謂的、不分青紅皂白的爭論和指責,不要用更錯誤的東西去反對錯誤的東西。


剛好在看郁彥的高層建築結構

震害經驗說明,在強震下,高聳構築物如煙囪只有坍塌和墜落,沒有整體傾覆的。以為地震引起的振動式反覆性的。高層建築物的高厚比要比煙囪小得多,因而也不會傾覆。

何況高層建築均有地下室和一定的埋深。

文中也提到地震作用下液化的基礎可能引起建築的傾斜或傾倒,但這些在進行高層建築的選址、設計時,都已經考慮了。

自我理解,高層的抗傾覆不需要做詳細的驗算(初步設計時,要用到?)有一定埋深的基礎可以保證結構的抗傾覆。


沒有,因為安全儲備足夠,如果不做好這個打算,是不會建造的


應該沒有,將來有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為首先,處在地震帶的超高層建築的數目非常非常少。常年地震的地區是不允許建太高的建築的。目前全世界處在地震帶的最高建築是台北101。但台北除了101,其他的建築都非常矮。北京也是地震帶,目前最高的建築國貿三期才330米,放到珠三角估計連前十都進不去。

其次,凡是在地震帶建高層建築的,在結構上必定對抗震進行充分的考慮。例如國貿三期採用了巨大的抗彎框架;101的抗震阻尼器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

所以僅僅因為地震而把這些凝聚了大量工程師智慧的建築物震塌,可能性是很低的。


目前還沒有高層建築因地震破壞的詳細記錄。視頻封面在地震中的日本高層建築視頻在地震中的日本高層建築


超高層或摩天,由於規模大,投資大,倒塌對社會影響惡劣等原因,所以在設計時各項要求及等級都設置相當高,整體倒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對抗非地震帶的地震應該還是沒有壓力的,而地震帶的國家及地區建設超高層時,抗震的成本也是最大的一部分。至少我是從來沒見過超高層倒塌的實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發布的北海道地震預警?
為什麼地震中 高樓反而不會倒?
是什麼樣的需求,使記者不顧生命危險,現場報道?
如何評價電影《唐山大地震》?
視頻「10 級地震中,故宮模型巋然不倒」的抗震驗證方法是否正確?

TAG:地震 | 土木工程 | 結構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