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聖主、明君、庸君、昏君、暴君是如何界定的?


謝邀。

先把君王分一分:

勤於政務的;勤於向外征服的;無為而治的。

再把年景結果分一分:

對外雄威四海的;對內昌盛繁榮的;凋敝慘淡的。

勤於政務且昌盛繁榮的,是文治大成的明君。

勤於政務且凋敝慘淡的,是擾民生事的昏君。

勤於徵服且雄威四海的,是雄才大略的雄主。

勤於徵服且凋敝慘淡的,是窮兵黷武的暴君。

政務征服齊出眾且對外雄威四海對內昌盛繁榮的,是震古爍今的聖主。

無為而治且昌盛繁榮的,是休養生息的賢君。

無為而治且慘淡凋敝的,是占著茅坑的庸君。

通常,史傳就是這麼結果論。

而且,他們會把矛頭,集中在這個君主的私生活作風上。

當這個人是明君雄主聖主賢君時,哪怕出點兒奢侈的事,也是君主豁達;出點兒艷情史,也是君主風流。

當這個人是昏君暴君庸君時,出點兒奢侈的事,是酒池肉林;出點兒艷情史,就是驕奢淫逸。

當然,只要當朝領導發布了號令,這些人哪怕是明君雄主聖主賢君,也可以瞬間在史書上變成昏君暴君庸君。

一個例外是:當朝領導的直系一脈,或者把位子禪讓給當朝領導的,通常一定是聖君。而當朝領導推倒的那朝,通常一定是大昏君。

大致如此。


首先來說,張家瑋的說法很扯,評價方式一極其簡單粗暴。

開國之君是雄主,這是完全無視小朝廷的表現,比如王莽。

亡國之君是昏君,這是典型想太少。比如,隋煬帝最多是個暴君。

碌碌無為的是守成之主,參考漢初文景之治。

外戚宦官干政是昏庸之君,看看大家都熟知的漢獻帝。

方式二的方式是不對的,有點拗口。

現在去評價一個古代皇帝的功過,當然要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至少是主要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再補充一點當時的標準。絕對不應該用孔孟的標準來評價在他們之後很久很久的君主,話說孔孟那會還沒有「皇帝」這玩意呢。

在現在的觀點評價中,更多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他做了什麼對國家有利,做了什麼對國家不利。他性格怎麼樣,腦子好不好,做了好事是碰巧還是有意為之。國泰民安是他勤勉還是會用人,還是權力被分散了,權臣很牛,沒他什麼事,等等等等。考量標準巨多,巨繁雜。或者準確說,是可以巨多,據繁雜,並且,想一刀切,簡單幾句話說明白,別鬧,是吧。。

所以,最後算回答你的問題,想完整評價一個君主屬於什麼類型的,不光要知道他有什麼事迹,還要大量閱讀這個人的生平史料,了解他為什麼能做出這樣的事來。再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通過現在的價值觀做一個綜合判斷,絕對是個要你命3000的活。

如果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把一個歷史人物研究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會發現他就是個普通人,也就不會興高采烈的去給他個「聖主」或者「昏君」的簡單的兩字評價,更多是不知道從哪說起,或者開篇先告訴你他又多複雜,然後口沫橫飛的講上一天。硬要問他,到底是不是暴君,他會回答你,「也可以說是偏暴君多一點,但其實他是個內心脆弱、有點神經質的人。」


張佳瑋的回答太過想當然了。

誠然,關於明君暴君的分類是很看重結果的,但並不都是如此,其中原因比較複雜,如亡國之君不是被後一個朝代說成暴君就是被說成昏君,以強化自身統治的合理性,此類情況也必須要考慮到。

所以說關於君主到底是什麼君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各個階級宣傳影響的,甚至一些諸如話本和說唱藝術之類的東西都會對這些產生一定影響。把這些都歸結為某一群體的判斷未免想當然而且太過簡單化了。


聖主:能力強 + 運氣好 + 壽命長

明君:能力強 + 運氣好 + 壽命短

庸君:能力弱 或 運氣背 + 壽命短

昏君:能力弱 + 運氣背 + 壽命短

暴君:能力弱 + 運氣背 + 壽命長

-----------------------------------

戲謔之筆,想不到收到意見,不能不認真說說。

對於最高權力擁有者的評定往往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的縮影。我覺得一下幾個指標頗為重要:

道德(包括出身);

能力;

運氣(氣運);

壽命;

聖主:道德高 + 能力強 + 運氣好 + 壽命長

明君:道德高 + 能力弱 + 運氣好

庸君:道德高 + 能力弱 或 運氣背 + 壽命短

昏君:道德低 + 能力弱 + 運氣背 + 壽命短

暴君:道德低 + 能力強 + 運氣背 + 壽命長

作為最高級別的聖主大boss,自然需要全面發展,每樣都要好,嚴格來說,真挑不出幾個。秦皇坑儒,高祖流氓,漢武殃民,李二骨肉相殘,宋祖外戰不力,重八殘暴,元清的幾位呢,出身異族,總之都各有各的難處。

我覺得漢光武可以算是一個,在這麼嚴峻的局面下開創出局面,子孫無出色之處也維持了百多年江山,自身功業無可挑剔(可能文章不是很強),與功臣大將共富貴(這一點特別難得),可算一個。歡迎補充。

至於明君,其實就是優等生。這個只要道德好,運氣好就行了,能力欠奉成就欠奉都可以。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的真宗仁宗等百年四帝。關鍵是和記載歷史的士大夫們關係密切。

庸君是大多數,就如同平凡人是大多數一樣。

昏君未必能力差,但一般意志不堅強。昏君和庸君之間的界限不算很明確,但是他們和暴君之間的差距很明確。例如元明兩代的中後各帝其實都是如此。

暴君是很有趣的話題,一般都是意志堅定能力強,道德意識淡漠,一般來說運氣糟糕,特別是和史家關係惡劣。比較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他們離昏君比較遠,反而離聖主非常近。當然,大一統時代暴君少,昏庸多,類似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是暴君生長的肥沃土壤,此輩皆茁壯成長,就不一一曆數了。


可以從字面上直接理解。

聖主,何為聖?聖者睿也。即為生為至上,死為崇高。終其一生,渺無瑕疵,即為聖主。

明君,何為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從善如流,從諫如川,正人心,靖浮言,即為明君。

庸君,何為庸?庸者常也,庸者佣也。既為君,則不凡,又為常,則無知,自勞自擾,即為庸君。

昏君,何為昏?昏者暗也,偏聽則暗,盡聽則聵,此謂上下否隔,中外阻塞,群小塞責,即為昏君。

暴君,何為暴?暴者為虐,何為虐?奪人之財寶,掠人之妻女,殘人之手足,攫人之墳塋,即為虐。既為天子,身以家國之父,而為虐子民,即為暴君。


其實感覺很多昏君,如果做個普通人,未必傑出,但很多會是個好人。皇帝這個職業太特殊了,只適合心靈超級強大的人


明君也有被蒙蔽的時候,昏君也有睿智的時候

仁君也有殘暴的時候,暴君也有溫情的一面

天性使然,亦跟受過的經歷和教育有關,命運讓他們做皇帝,我們還能說什麼


這些人的區分,與其說是人民撰寫的,倒不如說是勝利者是政治家所下的定義,其他人只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幫忙傳播傳頌~


歷史大都是後來人所寫的。

乾隆把袁崇煥捧上神壇,也無非為了構造「主暗政昏」的明末歷史形象,宣揚本朝的正義性。


應該是寫史書的人...


看到這個回答,覺得都沒有脫離歷史,回答到點子上。

用現代的眼光看,皇帝就是一個職業。工作做的好,可能就是明君、聖主;做的一般,就是庸君;做的不專業,就是昏君;把工作做壞了,成暴君了。好比「不想當將軍的廚師不是好司機」

,修長城,修大運河,都是業績;專研木匠,不上朝,都不是好員工。

《晉書·阮籍傳》:「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運氣占很大程度,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出身,所以不管英雄造時事或者時勢造英雄,都是英雄。


不管什麼君,都是中國人期盼著做好奴隸或不能做奴隸的統治。魯迅全集里有說:中國歷史就兩個時代: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前者是亂世,暴君自不必說,中國人怕那種破立都不成,只管「ABC」殺完白姓,然後ABC互殺的八大王張獻忠,連做奴隸都不讓。

後者就是粉飾太平的盛世了,道學家極力推崇的明君聖君。


我覺得要是一個君主的成就再加上對待文人的態度。焚書坑儒的和獨尊儒術的絕對不是一個待遇,雖然都算窮兵黷武的類型。不過很早就開了君主染指史書的先例了吧,所以還挺難說的


聖主,必有開拓之功;明君,守成可嘉;庸君,泛泛輩;昏君,更倒霉的泛泛輩;暴君,有變態行為。


應該是皇帝在位期間的政績表現,作為,人民的安定狀況,及歷史地位。


史書不太靠譜,皇帝的謚號也不靠譜


歷史都是當代人寫的,因為政治觀點,角度,地位不一樣,很難真是還原歷史的原貌!比如說吧,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在中國大陸歷史書上說一種積極的農民革命,起到推動社會的作用;但是在台灣歷史書上,卻認為這是一種暴動,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給滿清侵佔中國的機會。歷史都是後人寫的!


一個很籠統的評價:

有才有德是為明君

(碰上算你運氣好)

有才無德是為暴君

(鎮得住下手,破壞力大)

無才有德是為庸君

(打個醬油,平時潔身自好,沒什麼破壞力也沒什麼創造力)

無才無德是為昏君

(整天只知道浪)

聖君?你想多了


推薦閱讀:

古代男生女相都是什麼結局?
如何評價李世民與楊廣?
有哪些古人疑似現代穿越回去的?
如何評價亨利八世?
如果希特勒成功了,那麼史書和民間會如何評價他?

TAG: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