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豆瓣)
這部電影上映好多年了今天不知怎的就點開了觀看,僅以我只看過一些電影的普通觀眾來評價一下,我覺得拍的很好,我不覺得像很多評論那樣賺眼淚,反而我覺得是部優秀的作品,或許我看的電影不多吧。
一
姐姐會幫弟弟出頭,風扇讓媽先吹,弟弟先吃了一個西紅柿,夜晚第二個是可以分一半媽媽卻全部給了弟弟,女兒如此乖巧懂事和媽媽後來放棄女兒這種強烈的對比將中國數千年重男輕女的思想表達的淋漓盡致,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一個文化不高的紡織廠女工在那種人生最艱難的選擇下,剛失去了丈夫,現在兩孩子又生死未卜,更給不了她時間選擇,所以這個選擇是最接近生命本源的選擇,即數千年積重難返的重男輕女思想。看完這段我最大的感受是還好我們這個時代不會與我們這種選擇,同樣這種思想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經淡去了。
二
地震的場面及時間都把控的很好,即讓觀眾感受到那場地震的可怕,又讓一個父親及丈夫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一切的形象深入人心,丈夫知道不可能兩個人都去救孩子,萬一孩子活下來一個總得有人照顧,但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最危險的情況即使知道沒有希望自己也要喪命,要不要救?這個父親的行動也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三
小女孩對生的渴望讓她在不能說話的情況下一直敲石頭,然而救弟弟三個字從媽媽的口說出來後她留下眼淚閉上雙眼,那滴眼淚是對整個世界的絕望,而這個世界就是她的媽媽。最有衝擊力的是我們觀眾已經知道了媽媽在說救弟弟三個字之前說了無數遍的兩個都救,並且我們知道最明智的行為也是趕快救一個,不然兩個都沒了,但作為一個年僅幾歲的女孩她不可能理性的去理解,她只知道媽媽為了救弟弟而不要她了。如果兩個小學生打架一個因為學習好老師就把錯全歸到學習差的同學身上,那麼這個同學的委屈度夠讓他在父母面前委屈的痛哭流涕幾天,然而在小女孩身上這種感覺要放大一萬倍並且她沒有訴說委屈的對象,因為做出選擇的就是媽媽。所以後來的32年她腦海里夢裡回憶起來的都是媽媽放棄她給她帶來的不知所措和痛苦,所以她對「媽媽「這兩個字很是抗拒導致平時的生活中跟養母的關係不是很好。
四
劇中最經典的演繹之一就是陳道明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在小女孩全程的成長中理解了她的一切,如果不是這個儒雅寬厚的養父,小女孩不可能走的出來。小女孩做噩夢,他出於一個父親的本能穿著褲衩就第一時間跑到女兒房裡,告訴女兒不要壓力大,高考不是唯一的,並且還和小時候一樣幫她按頭。如果他穿好褲子披上大衣再去,那麼就真的只是養父了,回房後被妻子罵不著調,他難得的發火了,因為他覺得作為讀書人和父親的兩個角色都被侮辱了。再後來女兒上了大學他去看女兒告訴養母已經病重,其實女兒兩個暑假都沒回家了,他何嘗不知道女兒的心思,可老伴要走了再不叫女兒回去看看對養母、女兒都是莫大的遺憾。養母走的時候可謂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心也寬,她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就是面前的兩個人,她後悔的是沒有和丈夫一樣走進這個女兒的內心,所以留下來的存摺和手錶是她最後的慰籍。女兒大學懷孕退學幾年不著家,突然回來,他幾乎驚喜的走不動路,當問之女兒為何不回來?答沒臉。那總有個電話和信吧?答怕您擔心。於是他又是發火說我天天擔心,更有的是種女兒還不是很了解他的無可奈何吧,他是那種因為別人的閑言碎語對親情不管不顧的人嗎?而後立馬控制住了,想著女兒這些年的不易想著這樣的見面總歸是高興的,後面給戰友打電話雖然只有3個人也說一大家子人無疑是一種赤裸裸的炫耀,其實是掩藏不住女兒和外孫女回來欣喜。女兒說要嫁人,一上來先把未婚夫的身份亮出來,他一概不聽只說這個人對她和點點好不好。這種思想恐怕已超出了現在很多父母的思想,也只有這樣的父親讓她走出了心裡的餘震。全片只要父女對話養父都讓女兒去找她的親人,因為他知道她的親人會遭受更大的折磨,他肯定不忍於此的,並不像妻子那樣怕女兒跑了,其實他兩都抱著女兒會跑的心態,女兒遲早是走,幸好沒有!女兒說父親一直很高大怎麼袖子長了,這句話是養父從小到大在女兒心中的見證。是有點長,但可能是這輩子穿過最溫暖的衣服了吧!全片陳道明將一個知識分子和東方人看懂一切的含蓄表現的淋漓盡致,更詮釋什麼是一個真正的好父親。
五
小女孩和男友分手的時候,男友說你才21歲,我不願你為我做出這麼大犧牲。女孩曾經自己被媽媽放棄過,難道自己要成為自己討厭那種人?絕無可能,並且這個選擇和當初媽媽救弟弟的選擇做出的犧牲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她說出了你根本不懂什麼叫犧牲?這是對前文伏筆最大的一個碰撞,看到這裡我已經在讚歎拍的真好!
六
女兒親生母親元妮總是掛著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沒了,所以她對這個兒子格外的珍惜,考不上大學也不逼他復讀了,即使再捨不得兒子也尊重他自己的意見,這不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嗎?但是並不代表著她不念舊,在一個小地方一住二十年即使兒子要給她買大房子,要她找老伴他都拒絕了,因為生命哪還能出線用命來救他的男人?還有一個細節她感嘆兒子不好好學習考大學會讓姐姐和父親知道了,兒子頂了一句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救姐姐,她立馬扇了這個平時話都不會說重的兒子,因為當年放棄女兒是她心中最深的裂痕。並且影片通過對兒子的刻畫,將一個自立自強的殘疾人的正面形象表現出來,兒子與妻子對於要不要帶走點點一直爭吵,即體現為人子女的孝道精神大於物質。
七
汶川大地震中很多騎著摩托車也要趕來救援的隊伍這個鏡頭夠不夠讓那些地域黑閉嘴?小女孩通過地震救援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然後見到弟弟和母親就知道自己錯了,她明白了我們觀眾那種母親艱難選擇的無奈,明白了母親這32年的折磨,明白養父一直讓她找親人的意圖!
我覺得全片細節描述的很仔細,對人物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對感情的碰撞把握的恰到好處。這不正是中國很多電影所缺的東西嗎?也不能太難為那些敷衍觀眾的團隊,畢竟他們能把一個故事講的流暢就要竭盡全力了!
第一次看大概是在初中,感覺無聊。昨天又看了一遍,從業餘角度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從媽媽說出「救弟弟」開始,自己的情感就和方登系在了一起,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可能是心酸吧,雖然我並不理解這個詞。就像有人說馮小剛導演是利用唐山大地震的背景,講述人性。方登的記憶沒有丟失,媽媽的愧疚一直存在。方達叛逆,對媽媽的愛發自內心。媽媽幾十年來守護著爸爸和方登。……
地震又一次發生了。
是地震讓這個家庭四分五裂,又是地震把這個家庭重新拉扯到一起。媽媽還依舊記得「明天」給方登買西紅柿,媽媽跪下來的那一刻,心落淚了。故事的最後是一位老者停留在在紀念牆前,他死裡逃生卻失去多位親人。唐山大地震,最大的破壞力不是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給家庭給社會帶來的心理創傷,沒有辦法癒合。電影是給大眾看的,影評人的影評也只是影評人「專業」的評價。作為一個普通人,被這部電影感動了,體會到了一些什麼,理解了一些什麼,這不正是電影所要的效果嗎?我今天重溫了這個電影。
之後去豆瓣看影評發現很多差評,說什麼賺眼淚,沒有良心。我不同意,一個知名導演願意拍一個這樣的現實題材,又沒有什麼大是大非的錯誤,為什麼被別人罵?我覺得這個電影不錯。看到母女相見,徐帆下跪,覺得很感動。
我很想知道,開頭那段車震的必要性。在外面乘涼聊天不行嗎?
《唐山大地震》這個西紅柿的伏筆埋得真好。
看了好幾遍 在這個地方都沒忍住,哭的稀里嘩啦
今天才看這部電影,跟我媽一起看的,看到元妮的婆婆接方達走最後又還給元妮的時候,元妮那一聲「達」,叫的我和我媽一齊淚奔
突然就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是唐山人,但是看這部電影看了兩三次才看完,原因無他,這部電影拍的真的太差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可以賺足眼淚的電影並不是好電影。這個電影名字叫《唐山大地震》,那麼電影的主題肯定是要圍繞著「地震」展開,地震中發生了什麼,地震對人、對這個城市有什麼影響,在這之後的幾十年唐山在地震的影響下發生了什麼,地震前後城市的對比,這才應該是電影的重點。而這個電影的重點在於親情,整部電影最大的矛盾在於,媽媽在救援的時候救弟弟不救姐姐,地震這個故事只是這個親情的故事的背景。我們把這個故事換個背景,不管是泥石流、洪水還是颱風,其實都並沒有什麼影響。可以說這部電影的衝突和它想要表達的主題根本就是沒有關係的。
第三,細節。作為一個唐山人,真的看不下去。唐山話說的真的太尷尬了,唐山話說的最不尷尬的都是群眾演員。在這部電影裡面我看不到任何一點可以使這個城市和別的城市區別開的特點,最起碼最容易找得到抗震紀念碑你應該表一下吧??地震以後建起來的第一批房子,也就是媽媽和弟弟住的房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結實,為了應對下一次可能的地震,這是特別有唐山特點的部分啊。你倒是提一句啊???一句都不說,如果不是這個標題,誰知道你在講唐山的故事??再提一點,我爸是唐山電視台的,這個電影拍的時候,所有在唐山的部分都是唐山政府出錢的,後來這部電影的盈利跟唐山一點關係都沒有,電影的宣傳跟唐山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後呢,馮導演用這個賺足了票房。《唐山大地震》,跟唐山,沒有關係。不是獨生子女的基本都會看哭,從小小公主小皇帝的都會說沒意思。
今天看了《芳華》,回來又搜了馮小剛的電影看看:《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尤其《唐山大地震》,拍得很細膩,難得的好電影,沒有主題的做作,只有家庭親情、直戳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不自覺地產生代入感,擊中你的淚點。
家裡親人有矛盾的、婆媳矛盾的,建議一起拉到電影院,看場《唐山大地震》,說不定一切問題都會自己解決了。
不得不說,戰爭、部隊題材的電影,也只有馮小剛能拍出這種時間上大跨度,具有歷史厚重感、具有深度的、不做作的電影。無論是《芳華》、《集結號》還是《唐山大地震》,一把手風琴,悠揚的旋律一出,整個味道就有了。其它的電影就不說了,要麼就是手撕鬼子類型的,要麼就是主題過度升華的。當然,雖然馮小剛的電影最近票房不怎麼好,馮小剛也吐槽過觀眾的品位。其實這也挺無奈的,一是國情,二是在這個流量為王,小鮮肉刷臉摳圖的時代,中國14億觀眾,要知道8億都是農民兄弟,想要受眾大,就要拍《戰狼》、手撕鬼子之類的、要俗、娛樂至死。要想有自己的想法、有情懷、可能絕大多數人不太願意買單,所以不怎麼會受歡迎,粉絲可能局限於1-2億的觀眾。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浮躁的時代總歸慢慢過去,只要是好電影,觀眾的品位會慢慢變的,什麼是藝術,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才是好藝術,看看《西遊記》、看看頭條短視頻也許就知道了。
用電影標準評價《唐山大地震》
2010年08月02日10:30京華時報
我評價電影大概有如下幾個基本要點。第一,電影講故事講得怎麼樣?它講故事的方法怎麼樣?是否還有更佳的方法?第二,電影的視聽語言怎麼樣?簡單說就是畫面如何,聲音如何。第三,電影是否真實地反映著現實世界。第四,這部電影是否「有脈搏」。如果我們用上述標準評判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會發現這部電影存在諸多問題。《唐山大地震》其實是分裂的兩部電影,前十幾分鐘是《爸爸媽媽在卡車上那晚地震了》,後面的部分叫《媽媽放棄我以後》。從第一點來看,這個故事講得很不好,一部電影怎麼能允許故事割裂呢?在地震之後的故事中,母親和女兒根本沒有建立起矛盾,導演生生把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故事給講得如同白開水一般。《媽媽放棄我以後》這個故事不一定要與大地震掛鉤,它可以發生在大洪水之後,也可以發生在龍捲風之後,既然導演在諸多災難中選擇了唐山大地震,那麼就不要怪觀眾說你販賣感情。在電影的前十幾分鐘《唐山大地震》製作了不俗的視聽效果,可是之後,它的鏡頭語言稀鬆平常。這部電影是否真實地反映著現實世界呢?這應該是讓每一部電影自問最多次的問題,無論它是喜劇還是悲劇,無論故事片還是紀錄片。每個人都知道地震的破壞力,都對地震心存恐懼,然而,沒有在震區,即便你感到了地震,也很難體會到那些遭遇災難的人的內心。假如只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看得再多,也是浮光掠影,看得到的雖然是事實,卻未必是真相。這就是所謂的挖掘人物吧。可是馮小剛這回對地震的許多表現,很多時候讓人感到那是想當然。達到真實之後,才可能做到像特呂弗說的那樣「有脈搏」。我理解,「有脈搏」不僅是說一部電影要「有生命」,而且指出它應該具有獨特個性——只屬於那個導演的,只有他會那麼思想。馮小剛說,他一提精英就想樂,作為導演,理當是社會精英,如果他不是精英,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出了問題,那麼他的電影一定出了問題。當陳凱歌陳凱歌_2008星光大典、張藝謀接連證明自己江郎才盡之後,馮小剛忙不迭地追逐著他們退步的腳步。試想,如果沒有徐帆及眾演員的表演,沒有特效團隊製作的畫面,特別是沒有原著小說《餘震》提供的故事基礎,《唐山大地震》還剩什麼?(王星)全程淚點。。。
有一個小細節,養父在高考前帶登去看的那場登後來沒看成的電影,海報下一行字是張藝謀還有鞏俐
首先我感到特別的羞愧,我是今天晚上才把這部電影看完的!曾經有人給我推薦過但一直空閑到現在…剛看的時候我一直都想退出來,我害怕這些情感細膩的細節!但我知道故事總該有個完滿的結局於是我看到直到感覺整個身體被掏空!眼睛是腫的頭是痛的暈乎乎…當他們兩口子由男歡女愛到捨命救對方,尤其當兩個孩子讓母親決定選擇保一個的時候…我能理解到一個做母親的艱難,那一刻有無奈有心酸,可我們作為看客只能用眼淚去宣洩…當方達奶奶要強行接走方達而方達從車上跳下來跑像元妮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媽媽,我媽媽曾在我奶奶的葬禮上不讓我坐凳子非要讓我坐她腿上然後抱著我…過後好久我才明白原來我的老媽媽是害怕她百年之後不能再抱著我們!所以從那以後我叫我媽不是叫媽而是叫媽媽…這是情感方面的經歷,還有就是地震過後方達跟方登的成長經歷,按常理受災地區的孩子各方面要比正常地區的要落後許多,但是從元妮身上讓我對家教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個家的家庭氛圍跟家庭文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元妮能挺過來多半也是因為自己懂得識時務也學著與時俱進!老守著幻想不行動也只能是死磕!而方達方登姐妹倆能過的好也是一半是自己的靈氣還一半是家庭環境給的韌性!總之給我感觸特別多心裡有點亂靠情感能整理出來的就只有這麼多了,以前老喜歡寫扣扣日誌,現在有吐槽的地方了卻沒了閑情!
第一次看是在北京 那年我10歲 看之前說很感人但我什麼感覺都沒有第二次看是18歲 高三考完試的一個下午 我在客廳幽暗的電視前哭的停不下來
反正看一次哭一次,就是徐帆下跪的那段,真的眼淚嘩嘩的的就流出來了。。。說一句,我今年錯幾歲就30了。
太牛逼了親情的偉大母親也是無奈的我今年一定讓我姥爺媽媽來次湖南我要找個那我當寶貝的人媽媽也有很多無奈,我這輩子不會埋怨媽媽,姥爺她們窮了,我不會了。
一直知道有這部電影,今天看了,我感到好像有什麼東西堵在胸口,強忍,但淚還是不自覺的流。 這部電影對災難的鏡頭並不是非常的多,更多的是拍人,拍人的生活,拍人與人的關係,拍人的心理。 電影里的媽媽,面對這種災難,體驗的更多的是無能為力,有氣憤,氣自己無法救自己的親人。有悲傷,親人在眼前離去。更有愧疚。還沒有來得及宣洩這一切,就要強忍著繼續生活。 在媽媽選擇弟弟的時候,女兒被壓在水泥板下流眼淚絕望的喊了一聲媽媽。我不知道這總感受叫什麼?
大難不死的方登,變的不愛說話。心裡怨恨自己的媽媽。對養父母的愛,也是懷疑的。
故事的轉折在另一場地震上,她舉著點滴,看到一位母親面對自己女兒保命和鋸腿之間做選擇,可以看的出做這樣的選擇對一個母親來說是多麼的殘忍。在32年後她開始理解當時做選擇時的母親。 母親在見女兒前,內心複雜的,怕女兒怨恨自己,自己的愧疚,這麼些年生活積累的各種情緒全部湧上心頭,包餃子手在顫抖,顯的心不在焉,不知所措。 當在屋裡與女兒面對面,終於忍不住,心裡積攢了多年的愧疚在這一跪地宣洩了出來。 在墓碑前,女兒看到自己兒時的書包和課本。對母親的怨恨,不去尋找母親,對母親的折磨,心裡的那種愧疚湧上心頭,在墓碑旁蹲著抱著媽媽大哭得到了一次宣洩。 親人總歸是是親人,永遠都是。電影值得一看的(推薦)說個細節好了,方達夫妻把孩子留給元妮照看,元妮自豪地說,沒事,倆我都帶大了。我頓時淚奔。當時電影已經過半,看過了女主從七歲到三十歲的半生生涯,習慣了女主管王德清叫爸管董桂蘭叫媽,習慣了女主叫王登叫丫丫,卻忘記了她曾經也是那家的一員,而這個抱著廢墟過日子的老人卻沒有一刻忘記她是方登。
廢紙巾。
推薦閱讀:
※視頻「10 級地震中,故宮模型巋然不倒」的抗震驗證方法是否正確?
※731梧州地震如何?
※為什麼台灣ptt上對於雅安地震惡言相向,而日本2ch卻很禮貌?
※假如明天美國遭受10級大地震,世界格局會怎麼變化?
※如何看待中國媒體對尼泊爾地震報道的冷淡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