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i3, i5, i7處理器的差別在哪?

酷睿處理器的性能差多少?差別在哪?


啥也不說了,看圖吧

我用酷睿系列中最低規格的i3 i5 i7進行比較

內核數量,除了i3都是4個,線程因為i3和i7有超線程技術,所以是內核數量的2倍,而i5卻沒有這個技術

p.s線程和核心的性能差距比較大,不能看做同一個東西

可以看出,i3強在單核運算,i5相對於i3強在多核運算,i7單核運算稍遜於i3,但是多核運算明顯比i5強很多(不算上睿頻效果的話)

L3緩存看圖

功耗i3最低,i5和i7基本相等

下面就提到了睿頻技術,缺少睿頻技術的i3相對於開啟了睿頻技術的i7來說單核性能被i7超越,但i7八線程滿載的情況下每個核心並不能睿頻至4.0G,大概單核心也只有3.5左右,但也不一定代表i7那時單核性能一定弱,8M的L3甚至也會起到作用,但能不能抵銷這0.3GHz的頻率、手頭只有E3-1230 V2的我做不到??

嵌入式方案便是BGA,非嵌入式方案便是LGA。說白了就是BGA是機器焊上去的,LGA是手放上去的

內存方面基本沒有差異,神奇的是i3居然支持ECC是有點意外,具體我不了解,不過ECC是用於服務器的,家用一般不常見

核心顯卡都是HD530,支持4K 60Hz。基本頻率沒什麼差別,但最大動態頻率還是有差距的,這也會影響到顯卡性能,具體看圖吧

Tcase:CPU表面溫度,也就是外面那個金屬套子,這裡說的應該是安全之下最大溫度

睿頻加速,能起到提高少許CPU性能的作用,有了睿頻加速i7單核頻率可以超過i3,但也只是單核滿載情況下,多核滿載並不能達到八線程都是4GHz的情況

博銳技術百度百科這樣說道:「該技術允許IT 經理們遠程管理和修復聯網的計算機系統。」,一般家用也用不著

TSX-NI:具體我也不懂??不過是對數據庫處理有用,玩遊戲沒什麼用處

都是64位CPU,指令集大致相同

穩定映像平台計劃:具體不知道,也是對企業管理等方面有用的

「可信執行技術(Trusted Execute Technology,T)XT是Intel公司的可信計算技術,主要通過改造晶元組和CPU,增加安全特性,通過結合一個基於硬體的安全設備—可信平台模塊(Trusted Platform Module,TPM),提供完整性度量、密封存儲、受保護的I/O、以及受保護的顯示緩衝等功能,主要用於解決啟動進程完整性驗證和提供更好的數據保護。」

上文引用自百度百科

對於基本的標壓版來說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具體數字後面帶字母的,以及移動版本,移動版本後面帶字母的,還有1代和5代酷睿,有人頂就慢慢碼??


(手動斜眼)一般學生黨或家用機買個i5後貼個i7表情性能就感覺不出有區別


酷睿(Core)是Intel公司的CPU品牌,而i7/i5/i3是酷睿品牌下的三個子品牌,分別代表高中低端。每一代Core的桌面和移動型號分為桌面高性能、桌面主流、移動高性能、移動主流、移動超便攜幾個大類,除了桌面高性能大類只有i7的型號其他幾個大類都有i7/i5/i3三個子系列。

目前Core已經發展了三代上百個型號,第四代也即將面世。具體來說,桌面型號的i7/i5/i3幾代的區別都比較明顯:i7是至少8個線程(4核8線程到6核12線程),支持Turbo Boost動態頻率技術;i5是4個線程(雙核4線程或4核4線程),支持Turbo Boost;i3全部是雙核4線程,不支持Turbo Boost。同一代的Core處理器中,四核心的i7和四核心的i5主要區別是前者支持超線程,多任務能力和支持大量線程並行的應用(如視頻渲染、3D渲染、科學計算、程序編譯、文件壓縮等)中性能比同頻率的i5高出5%-30%。而6核心的i7在這類應用中的性能優勢就更大了。

但是比較不同代的i7/i5處理器,或者頻率相差較多的處理器時就不能簡單地看品牌號,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想要準確地獲得兩個型號的性能比較信息,可以參考Anandtech(AnandTech | Bench)或Tomshardware(Benchmarks CPU Charts 2012)的處理器評估頁面。


你這個問題太廣了,我是計算機專業,也做過軟體工程師,也做過美工,而且喜歡電腦,根據我了解, 酷睿I3 I5 I7最早期是用來區分入門,主流,高性能(高端或者遊戲發燒友)

簡單說,I5是I7的簡化版,I3又是I5的簡化版,性能I7&>I5&>I3,只不過一般人用I3和I5就足夠,如果想明顯區別性能差異就是進行渲染的時候,同一代的I7通常快於I5,I5通常快於I3。

為了更直觀,我特意找了最新一代的英特爾I3 I5 I7(U是超級本低壓的版本)的圖,就更容易理解

還有重點聲明,我說的東西只做參考不做購買依據,風險自擔,因為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各種因素,因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認知有限,如不夠完善請諒解。

下面這個是桌面版的圖17年最新的英特爾酷睿7代CPU

CPU性能天梯表2017年最新包含AMD Ryzen 系列的天梯

核顯和主流的顯卡天梯,這樣更客觀看核顯和CPU的性能差異

為了更好的讓電腦小白理解雙核和四核,小編舉個例子:比如玩遊戲時組隊打BOSS,雙核就代表兩個人組隊打BOSS,而四核就代表四個人組隊打BOSS。通常四個人肯定要比兩個人打BOSS效率高,不過如果這四個人都是等級比較低的新手,而那兩個人卻是等級比較高的老手,可能兩個人會更快的打掉BOSS。

我們選用雙核或者四核CPU的時候,不能只關注是幾核的處理器,因為四核的處理器性能不一定就比雙核的強,比方說AMD的四核870k處理器和雙核i3 4170相比,肯定是雙核i3 4170總體性能肯定要比四核870k強一些,不光光是單核性能強,雙核的i3 4170擁有三級緩存,而四核870k是沒有三級緩存的,此外製作工藝也比四核870先進很多,而四核i5處理器那麼肯定就比雙核的i3 4170處理器強,無論是單核性能還是多任務處理方面都優越於雙核的i3 4170處理器。

所以我們選用CPU千萬不能只看核心數量,必須綜合其它重要參數,比如cpu主頻、匯流排速度、製作工藝,一級、二級、三級緩存。再比方說intel CPU,區分酷睿、奔騰、賽揚,無疑酷睿核心是最好的,其次是奔騰,賽揚最為低端。

的用戶來定位的,相當於你買一般的住宅,高級電梯洋房,別墅一樣,性能不同,價格不同,我用過I3 I5 I7的筆記本和台式機,因為我是做IT的,所以接觸很多電腦,也做過專門維修電腦的工作,簡單說,I3 I5 I7,在早期的筆記本區別巨大。

最早期的時候,第一代I7,是四核8線程的,如果其他配置一樣的情況下,同樣品牌的筆記本,I7的,24小時開機多開遊戲不卡,因為我做過遊戲代練,比如同樣16G的內存,可以開更多的同樣畫質同樣設置同樣的遊戲,而I3的,就少很多,幾乎少一半以上,並且長期運行,I7不容易卡死,而I3容易卡死,如果只是玩網頁遊戲或者辦公用的,或者玩對配置要求不高的遊戲,區別不大,因為早期很多軟體都是單線程,對多核多線程支持不是那麼好,如果你是做遊戲渲染或者程序開發或者是3D MAX或者做圖的,那麼必須I7,因為渲染或者視頻製作或者圖片製作對CPU的要求非常高或者個別的遊戲對CPU要求也很高。這就是最大的區別,比如用I7的,同樣一代核心,同樣頻率的情況下,I7幾乎比I3快1倍有多,具體差異多大建議看天梯表。不同應用不同軟體不同環境不同,無法解答。

感謝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我還要矯正一些誤區,因為這個問題太廣泛,比如用途不同,預算不同,還有台式機或者筆記本的甚至是平板的,真的很難一一回答,所以如有欠缺的地方請見諒。

如果是筆記本的,我真心強烈建議一定要選英特爾的CPU,因為英特爾的筆記本的CPU的性能真的比AMD好很多,雖然貴很多,但是筆記本價格昂貴,而且基本上CPU和顯卡都不能換的,某些高端的遊戲本可以換,但是基本上你都不會換的。

如果是玩遊戲的,因為大部分遊戲,特別是國產遊戲,遊戲軟體工程師水平有限,我以前在大型央企做軟體工程師的時候就知道,中國的央企,國企,一個字就是混,我以前曾經負責軟體測試的,結果呢,比如出現BUG的時候,哪些人上班打遊戲,反正是央企,壟斷企業,也是編製的員工,反正1個月能完成的任務,非要拖幾個月做,反正沒領導投訴,就不管,明明可以做多線程優化的,他們就懶得優化,我也無語了,你越能幹的,給你的任務就越多,我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所以就非常理解,為什麼很多國產遊戲,都對多核多線程優化不好的原因,其實程序可以優化,但是工作量會增加很多,很多遊戲為了趕工,趕時間,趕在暑假和寒假退出,所以就偷工減料,很正常的。

針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是一般單機遊戲的,不是暴雪哪些大作,I3就足夠了,如果想省錢不買獨立顯卡的,又不是玩高解析度(4K)的遊戲,又不是高刷新率(120HZ)那麼,A8 7650K就足夠,內置的核顯的性能不錯,已經可以和入門級的N卡比美,只不過如果真的玩遊戲,強烈建議I3+獨立顯卡+固態硬碟(三星850EVO或者浦科特M6+)都不錯的。

如果針對單線程,注重的反而是頻率(最新一代架構來對比,不同時期的,可以去中關村看CPU或者顯卡天梯表來選擇)

如果是多線程(主要針對幾個不同的軟體同時開的,這樣就有區別了),比如多開網頁,多開遊戲掛機的(我以前做遊戲代練的時候就深有體會,一台電腦掛幾十個窗口,結果還是多核有明顯的優勢,如果內存和其他配置一樣的情況下),

如果想穩定的,比如編程,視頻製作,渲染或者對CPU要求很高,並且長時間運行電腦的,強烈建議I7或者E3 E5(E系列是至強系列,以前是用在伺服器上面,主要區別是穩定只不過這個話題也太廣了,我也沒太多時間解釋,希望自己多學習基礎。)

而且I3通常都是雙核(感謝高手指出問題),但是價格實惠,但是不建議買,如果可以的,桌面級的,現在17年的,I5就可以,如果你有錢的,或者對遊戲要求高或者工作需要的,真心建議I7,就比如我的I7 2670QM筆記本用了4年多,都可以秒殺I3桌面電腦的性能,甚至超越很多I5的筆記本,用起來很爽,編程各方面都沒問題,我電腦有時一個月不關機,24小時運行都不死機,因為我會優化,我自己也是軟體工程師,但是關鍵還是綜合性能好。

如果你買I3的,不如買AMD A8 7650K,挺不錯的,性價比高,性能可以超越同價位的I3。而且是原生四核,I3是雙核,雖然有超線程,但是肯定沒原生四核好和划算,如果中高檔的電腦,就建議英特爾,好處是穩定,性能強大,就比如我的I7筆記本,我的同事也是IT行業的,但是編程還是我的電腦運行速度最快,最穩定,出問題最少。

對於I3,我也用過,我用過I3 I5 I7 E3 E5,筆記本的I7 I5 I3,奔騰,賽揚等,因為我以前公司有很多電腦,也專門去過客戶家修電腦的,很多配置都看過,如果是I5以下的英特爾的CPU,同預算通常都不如AMD,因為英特爾的同AMD一樣的華碩品牌的同檔次的主板明顯比AMD貴很多,就拿近代的A8 7650K(490)這款U+華碩a88xm-plus(499京東我當時買的價)來對比同CPU+主板預算的對比, Core i3-6100(789)+華碩的華碩b150m-plus(699)是不是明顯就英特爾比AMD貴很多,並且性能是A8 7650K更強大,而且英特爾這款平台還需要用DDR4的內存,同樣容量的內存成本更高,如果再加上CPU和主板的價格差價,更沒性價比。如果預算一樣的情況下,我覺得,省下來的錢還不如提升固態硬碟,這樣實際應用的性能就大幅提升,而且還有一句,不同價格真的沒可比性,而且還貴一倍的價格性能也沒超1倍,你說有什麼性價比呢?對不對

而且我試過,A8 7650K核顯不用外置顯卡,都能在4K(60HZ頻率)解析度的情況下日常辦公,玩網頁遊戲也不卡,但是不能玩變態級的4K高特效的遊戲,如果加好的顯卡是可以,但是如果這樣還不如一步到位買英特爾I7的處理器。如果用Core i3-6100核顯,4K解析度會卡死,如果3DMARK的跑分同其他配置的情況下,A8 7650K超頻到3.8G算,比Core i3-6100核顯的分數高一倍左右。I3高一倍的價格還不如AMD便宜一半價格的GPU性能,可想而知性價比如何,而且CPU性能只是比A8 7650K好一點點而爾

華碩這款主板默認超頻到4.1G穩定頻率(我做伺服器用,24*7小時不關機,最多一周重啟一次,沒大問題)而這款I3是不支持超頻的,並且加主板貴那麼多才是和A88X的主板同一檔次,可想而知多沒性價比,如果追求性能的,我也是建議英特爾,因為畢竟單純說CPU的性能,暫時還是英特爾明顯領先很多。但是核顯,同代同檔次來說,還是AMD核顯的GPU性能明顯超越英特爾(綜合核顯性能)而且A8 7650K是支持超頻的,我用華碩的主板自動超頻都能原裝風扇盒裝CPU都能默認電壓到4.1,如果是手動超頻,我試過可以達到4.5G的,如果高手的,更不止這樣頻率。

AMD A8 7650K4核4線程,默認頻率3.3G最高動態頻率3.8G不鎖頻, A8-7650K擁有它融合了基於GCN架構的AMD RADEON R7獨顯核心,擁有384個流處理器,性能接近GT 730獨顯。最高可支持2133MHz高頻率內存。此外,A8-7650K還可以對GPU與CPU進行獨立超頻 。

Core i3-6100基於14納米全新Skylake架構,雙核四線程,默認頻率3.7GHz,雖然不支持睿頻功能也不能解鎖倍頻,但是默頻就已經比較給力了。核芯 顯卡為HD 530,與CPU共享3MB三級緩存,核顯頻率1.05GHz,可劃分1.7GB顯存。最大支持64GB內存。TDP熱設計功耗為51W。  HD 530是Intel第九代核顯,論資排輩是屬於GT2級別,擁24個執行單元,支持DX12,具備輸出4K的能力,相比上一代的HD 4600性能提高25~30%的幅度。

但是很明顯是AMD A87650K的核顯的性能超越 Core i3-6100的HD530。詳細情去中關村看CPU和核顯的天體表和跑分就知道。

很多人誤解,其實AMD是3000以下總體預算,不包括顯示器的情況下,AMD的A8 7650K還是性價比超越I3的同樣配置的電腦,就是改華碩同檔次的主板+CPU來說,比如英特爾的,華碩同AMD A88X的同檔次的主板就明顯比AMD貴很多,甚至上千,AMD A88XM這款才400多,如果主板更貴,CPU只能更便宜,所以性能只能比AMD同預算更差。

但是如果你是高端用戶,比如做圖的,強烈建議用英特爾I7或者E系列的CPU,因為這樣明顯性能超越AMD頂級的處理器。因為這樣的用戶對價格不太敏感。

我說的是早期I3和I5,最早期的時候,第一代的時候是沒超線程,後來的,最新一代的I3也有超線程,但是也有區別的,比如3級緩存,支持的指令集,核心數量,頻率,架構都有區別的。

最新一代的,還有集成的核顯性能不同,簡單說,I3是英特爾針對低端和入門級用戶,I5是針對主流,I7是針對發燒友和高端用戶。

如果你只是瀏覽網頁,玩網頁遊戲或者辦公的,當然感覺不出區別,如果是渲染的,就明顯感覺出區別出來。如果是I7和I3同樣一代的處理器,不算價格的,那麼肯定是I7明顯比I3快,性能明顯比I3好。但是功耗也明顯比I3高。

另外不要惡意詆毀,如果你有本事的,請回答我的問題,當面切磋,我只是好意幫助大家,免費幫大家解答問題,如果有錯誤的,請只針對技術,不要說如何如何差但是不說原因,沒任何技術含量的噴子亂噴糞。這裡只是純技術的交流和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互相攻擊的地方。因為本人時間有限,所以有一些東西說不全,最簡單的,多去中關村看看,多配置下電腦,多在實際環境用下,其實電腦我配置過不少,從最早期的286時代我就開始弄電腦了,只不過電腦的東西太廣泛,本人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不能一一寫出來,請諒解。

另外,CPU基本上沒假的,因為製作要求非常高,只不過我也見過有打磨的U,比如低端型號打磨成更高端的,只不過如果是正規渠道購買比如京東自營之類(不是打廣告,只是購買的經驗)一般都是真貨,保修有保證,對於二手就要小心打磨的U或者是有問題的U,因為某些是測試用,或者有某些莫名其妙的故障。

我還忘記說了,AMD對內存兼容性可能比較差,我試過A88X的主板,4條內存有時不能完全識別,而且還是華碩的主板,我用其他主板也試過有這樣問題,所以還是建議2條大內存,如果用核顯的,建議買能超頻的內存,或者高頻內存,不貴多少,但是核顯性能

只不過最新出的AMD Ryzen系列確實不錯,京東的評價也很高,特別是1700X,價格是英特爾的同性能的CPU的一半,而且還沒算主板還比英特爾同檔次的主板更便宜,良心之作,而且核心更多,也支持超線程,而且功耗更低。非常值得購買,某些人說英特爾單核性能比AMD Ryzen性能好,但是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你說自行車比汽車環保的問題一樣,相當於你2隻手搬磚和8隻手比,肯定沒可比性,如果這樣比,I3和英特爾I7的6950K比,估計雙核的單核性能都超過10核20線程的單核性能,但是6950K上萬元,根本就沒可比性。如果這樣我個人寧願買AMD Ryzen好過了。

而且AMD Ryzen 帶X系列的可以超頻,超頻性能很強,如果想超高點的,可以把省下的錢買好點的散熱器,現在為止1800X世界紀錄是5.8G,只不過一般風冷的散熱器只能超到4G左右,能超到4G的人很多。有的大神風冷也能超到5G!

關鍵看體質和主板,建議華碩頂級的主板。因為華碩好超一些,做工更好。雖然貴,只不過既然花得幾千元買CPU也不在乎幾百元的散熱器。

而且AMD Ryzen有很多牛逼的地方,終於可以支持超線程,而且也類似英特爾的睿頻技術,而且還有自動超頻技術,只要散熱足夠好,就自動超,完美!只不過X系列不帶風扇,需要自行購買,只不過價格比英特爾差不多便宜一半!我覺得挺好,可以自行購買散熱器,比起英特爾良心多了,而且一樣有3級緩存,和I7一樣,而且功耗精準控制,超頻自動精準超頻(根據散熱情況決定) 精度可達到25MHz , Cinebench R11.5多線程成績秒殺除了i7 6950X(10核20線程上萬元RMB)外其他的英特爾CPU!單線程也超越I7 6900K!

只不過現在只支持雙通道,聽說AMD準備把Ryzen雙核芯用膠水粘合的頂級16核32線程的CPU還支持4通道!估計可以秒殺英特爾所有的CPU了。。。

而且對於固態硬碟的提升居然超越I7 6700K,中關村有評測

Ryzen最大的特色就是高主頻、多核心、多線程。對於用戶而言,日常使用的應用程序對於8線程以上的處理器支持度越好,就越適合選擇Ryzen平台。比如一些大型3D動畫及建模軟體在多線程的支持下,都可以使運行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

簡直是業界的良心,我最討厭英特爾的牙膏廠,價格提升快過性能的提升。

只不過AMD Ryzen缺陷是沒核顯。只不過這樣高端的CPU都通常買獨立顯卡,我覺得挺不錯,也可以省錢,把錢用在其他方面,只不過對遊戲優化還有待完善,所以潛力還沒完全發揮,畢竟核心太多,遊戲的軟體工程師的技術有限,估計未來會逐步對多核多線程優化越來越好的。

最關鍵的是,銳龍AMD Ryzen 7 1800X只賣3999元,你再瞧瞧i7-6900K賣多錢?8000出頭!

如果覺得不好的,那麼麻煩你提出更合理的說法,純技術的角度。歡迎指教。


區別在台式機CPU上更明顯,所以以下都是以台式機的i5和i7 CPU為基礎來說。

1.
超線程。I5沒超線程技術,i7有。至於超線程的原理和效率,請Wikipedia。

2.
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大小。由於定位更高端,i7通常情況下有更大的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

3.
匯流排速度。現在沒FSB這個說法了,不過仍然存在類似的QPI/DMI匯流排。而匯流排速度更高,默認情況下可以支持更高頻率的內存,帶來吞吐量的增加,提升性能。

4.
PCI-E通道數。由於之前南橋的大部分模塊已經整合到了CPU內部,所以PCI-E通道實際上是由CPU提供的。I5一般提供24條PCI-E通道,可以為顯卡提供PCI-E x16,同時預留另外的8條,用來支持音效卡、網卡以及其他PCI-E匯流排設備。而i7有36條以上PCI-E通道(X58 36條,X79 40條),對雙顯卡互連以及更多PCI-E匯流排設備提供更好的支持

5.
內存通道數。這個差異僅存在於X系列晶元組與其他系列晶元組的對比上。X58提供三通道內存控制器,P5x提供雙通道。X79是四通道,H、Z、P系列晶元組提供雙通道。

6.
核心數更多。這個差異也只存在於X系列晶元組與其他系列晶元組的對比上。X58/X79最高可支持6核12線程的CPU,不過這類CPU也只有i7 980x/i7 990x/i7 3960x/i7 3970x四款。其他晶元組最高只支持4核8線程。

大概就是以上這些區別,其他朋友還能想到另外的差異的,請盡情補充。


i7相對於i5具有更高的緩存以及倍頻,另外i7支持最高到六核,i5只支持到四核


跑分不同,還有就是網遊人多的時候GPU明明佔用不高但是卡,那就是CPU性能可能不夠了(不過大部分網遊都是吃單核或者雙核頻率的同製成工藝下高頻有優勢)單機遊戲大部分有多核優化這時候i3和i7的對比就很明顯了但是影響遊戲幀數的東西除了cpu還有顯卡內存硬碟散熱等等不是說買個i7你就能很流暢的玩所有遊戲的。除此之外普通人也體驗不太出來差距,建議加固態,加固態對系統的日常體驗提升比i3換成i7大


i3:2核4線程,定位一般家用

i5:4核4線程

i7:4核8線程,定位大型遊戲+專業應用(Premiere,3Ds Max,AutoCAD,象牙鋼琴音源 等等)

PS:還可以考慮E3,E3是閹割了獨立顯卡的i7


我就說一點,我的筆記本上是i7 4702M的CPU,虛擬機同時開4個,一個win7,一個MAC,一個ubuntu,一個kali……然而都沒有絲毫卡頓………i3的開一個感覺電腦都快卡出翔了…………


# Reference: http://www.tomshardware.com/answers/id-1944789/difference-logical-cores-physical-cores.html

i7 is actually a quad core - there are 4 physical cores.

But with Hyper Threading each core can handle 2 threads

so it operates like it has 8 cores.

There are 4 physical cores, but 8 logical "cores".


i3 i5 i7 在同代情況下 大致表達了同一類型產品的 夠用/不錯/較佳 水準性能

不過注意同代 而且是同一類型

並不能比較 低電壓和筆記本標壓 筆記本標壓和桌面 二代和六代


就這麼說吧,一般認為i3,奔騰,賽揚是一個生產線,i5i7志強是一個生產線,i3就是多了指令集,且素質高的奔騰,賽揚就是生產線上的次品。i5就是挑i7挑剩下的,志強可能是沒核顯的i7。


價格和性能的區別。

一般來說,對於消費者,全新CPU越貴,處理速度越快。


i3 雙核4線程;

i5四核四線程;

i7四核8線程;

旗艦級的i76核12線程;


 酷睿i3可看作是酷睿i5的進一步精簡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於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點是整合GPU(圖形處理器),也就是說Core i3將由CPU+GPU兩個核心封裝而成。由於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戶想獲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顯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Clarkdale,顯示核心部分的製作工藝仍會是45nm。

  酷睿i3是一款基於Nehalem架構的雙核處理器,其依舊採用整合內存控制器,三級緩存模式,L3達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術的新處理器。

  Intel 酷睿i5核心線程數 4核心4線程數 二級緩存4*256KB 三級緩存8M TDP 95W

  Intel 酷睿i3核心線程數 2核心4線程數 二級緩存2*256KB 三級緩存4M TDP 65W

  它們最大的區別是I5支持睿頻,I3不支持,I3隻有雙核,而I5有雙核和4核兩種。

  隨著cpu技術的發展,新產品也是日新月異,這不,intel目前已經主推採用Sandy Bridge核心的第二代I3 I5 I7 CPU了。

  第一代I3 I5 I7的CPU是2010年初INTEL推出基於32納米的全新酷睿i3/i5/i7處理器後,個人電腦的性能發生了飛躍的發展--更小的尺寸、更好的性能、更智能的表現以及更低的功耗。這三款全新酷睿i3/i5/i7處理器,各有什麼特點,有著怎樣不同的區別體驗,又各自適合怎樣的用戶呢?

  首先,建議大家要區分CPU是移動筆記本用的I3 I5 CPU還是台式機的I3 I5 CPU。台式機的 i3 是雙核四線程,i5 既有雙核又有四核。筆記本的話 i3 i5 都是雙核四線程。i3 i5 區別還是在頻率跟有無睿頻技術上,頻率的話i5要明顯高已取消到該網頁的導航。

筆記本電腦 移動核心I3 I5 I7區別:

  i3 雙核模擬四核心(即四線程) 無睿頻;

  i5 雙核模擬四核心(即四線程) 除睿頻技術外其他技術規格與i3相同;

  i7 四核模擬八核心(即八線程) 功耗大 性能強;

  i3 i5的性能差距比i5 i7的性能差距小。

台式電腦 Core i3 i5 i7 區別:

  Core i5是一款基於Nehalem架構的四核處理器,採用整合內存控制器,三級緩存模式,L3達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術的新處理器。它和Core i7(Bloomfield)的主要區別在於匯流排不採用QPI,採用的是成熟的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並且只支持雙通道的DDR3內存。結構上它用的是LGA1156 介面,Core i7用的是LGA1366。i5有睿頻技術,可以在一定情況下超頻。

  Core i3可看作是Core i5的進一步精簡版(或閹割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於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點是整合GPU(圖形處理器),也就是說Core i3將由CPU+GPU兩個核心封裝而成。由於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戶想獲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顯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Clarkdale,顯示核心部分的製作工藝仍會是45nm。i3 i5 區別最大之處是 i3沒有睿頻技術。

  下面來看看一組台式DIY組裝電腦酷睿Core i3 i5 i7處理器性能與參數圖

關於什麼是睿頻技術?

  當啟動一個運行程序後,處理器會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而原來的運行速度會提升 10%~20%

  以保證程序流暢運行;應對複雜應用時,處理器可自動提高運行主頻以提速,輕鬆進行對性能要求更高的多任務處理;當進行工作任務切換時,如果只有內存和硬碟在進行主要的工作,處理器會立刻處於節電狀態。這樣既保證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又使程序速度大幅提升。通過智能化地加快處理器速度,從而根據應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性能,為高負載任務提升運行主頻高達20%以獲得最佳性能。

第二代酷睿Core i3 i5 i7 技術處理器

  歷史時刻再次被INTEL所創立!2010年6月份,Intel再次發布革命性的處理器——第二代Core i3/i5/i7。第二代Core i3/i5/i7隸屬於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全部基於全新的Sandy Bridge微架構,相比第一代產品主要帶來五點重要革新:

  1、採用全新32nm的Sandy Bridge微架構,更低功耗、更強性能。

  2、內置高性能GPU(核心顯卡),視頻編碼、圖形性能更強。

  3、睿頻加速技術2.0,更智能、更高效能。

  4、引入全新環形架構,帶來更高帶寬與更低延遲。

  5、全新的AVX、AES指令集,加強浮點運算與加密解密運算。

下面以一組第二代Core i3/i5/i7性能與參數表給大家做參考

  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仍是由Core i3、Core i5和Core i7三大品牌組成,Intel根據核心數目、核心技術、三級緩存等基本參數與超線程、睿頻加速等核心技術把CPU劃分到三大品牌中。i3 i5 區別上性能差異還是沒有I5 I7的大。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選擇I3 2100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一款CPU了,目前I3 2100的價格大約在800元上下,價格與530相差很近,但性能上強上不少,取代第一代的Core i3意圖非常明顯,所以Core i3 530當前逐漸成為冷落產品。更多參考下:DIY電腦裝機選購指南!!


推薦閱讀:

射頻軟體是做什麼的呢,只知道射頻一般都是硬體方向的?
10年前的P4EE 3.73Ghz和現在的i7隻開一個核性能差距有多大?原因是?
除了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還有哪些有趣的可穿戴設備?
由於現在晶元廠商都直接給設計方案,感覺現在消費性電子行業的射頻工程師門檻越來越低了,待遇也不如從前?
在核心數、線程數、主頻、緩存大小相同的情況下,cpu的性能差距從何而來?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