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讀亞里士多德?

有哪些必讀的原著?哪些推薦的評論?


本回答是寫給熱愛哲學史的、非專業組的同學的。

對於那些只是想粗略了解亞里士多德的同學,Oxford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就可以了;對於只對亞里士多德一兩個概念、說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的相關條目。至於專業組的同學,歡迎私信。

本回答要求會英語——不要求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及阿拉伯語,當然會的話會有幫助。

準備篇

我假設,有勇氣開始學習亞里士多德的人,對古希臘哲學史史有一定了解的。如果基礎一般甚至相當弱,也不用擔心。讀亞里士多德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古希臘的哲學乃至科學、藝術梳理一遍的過程。重要的是,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多讀一些高質量的介紹、綜述。

個人首推:

  • Jonathan Lear, Aristotle: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Otfried H?ffe, Aristotle (Suny Series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Suny, 2003) ——會德語的同學可以看德文版,或者用這本輔導書:Aristoteles: Die Hauptwerke: Ein Lesebuch (Francke Verlag, 2009)。

這l兩本書會把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之間的聯繫,深入淺出地做一個介紹。個別地方讀不懂沒有關係,可以先跳過,有興趣的話可以查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沒有人可以在一本薄薄書里把亞里士多德講清楚,而那些亞里士多德大家早就不記得初學者會有些什麼問題了。讀完它以後我們只要基本可以熟悉兩件事就好:1)亞里士多德工作的規模、他涉足的領域;2)他的主要概念與一些他的觀點。

除了精讀一兩本介紹之外,我認為不妨廣泛地涉獵多一些導論,再接觸原典。原因有二。一是為了讓自己保持對亞里士多德整體性的把握,並且多接觸一些不同的取徑。二是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原典真的很難……因此,即使以下這些作品並沒有特別出彩之處,也可以粗略地看一下:

  • Sir David Ross, Aristotle (London: Routledge, 1995)

  • Christopher Shields, Aristotle (The Routledge Philosophers) (London: Routledge, 2013) 或 Christopher Shields, "Aristotl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 ——詞條與書的內容有很大的重複

  • Jonathan Barnes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istot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以下這本不是導論,是一部綜論,有些難——但我覺得他寫的真好,我會反覆讀它:

  • C.D.C. Reeve, Action, Contemplation, and Happin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除了閱讀以外,還可以找些audio的介紹,放鬆身心,也讓自己沉浸其中。我們可以找到Oxford podcast on Aristotle (aristotle | University of Oxford Podcasts)。我不知道知乎上有沒有和我一樣喜歡Luc Ferry的,他有Aristote : le bonheur par la sagesse (1CD audio)……

一邊讀的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問一下自己,我們感興趣的是怎樣的哲學史。哲學史可以以一種非常哲學的方法來做,我們關注一個歷史上的哲學人物對一些至今依然重要問題的貢獻;我們也可以以非常歷史的方法來做,我們關注一個歷史中的個人,關注他對於歷史變遷的觀察與思考。這會把我們引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是前者,我們就需要有非常紮實的分析哲學基礎,並且,保持對現下心智哲學、行動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關注,我們就要去哲學系。如果是後者,我們就需要有非常紮實的希臘史、希臘藝術史的基礎,我們的課餘時間就要貢獻給Peloponnesian War(有一本好書:The Landmark Thucydides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Peloponnesian War)、貢獻給classical art,等等。這時,更加適合的地方是古典學系,認真學習希臘文就是必須的了。一個哲學史愛好者,至少在初學的階段,不應該有同時是哲學家或同時是歷史學(古典學)家的野心。但他/她確實需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將走向何方,並為之打下堅實的基礎。

入門篇

原典從哪裡開始讀,沒有一定之規。通常,這取決於下學期可以聽到一些什麼課。如果剛好在講修辭學或動物學,那就從修辭學或動物學開始——雖然這有點偏。哲學史恐怕是一個很難純自學的領域。我們始終需要在專業意見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如果實在沒有好的老師,在這個階段,可以選擇多在論壇上提問。我非常不推薦愛智論壇什麼的——這個論壇還在么?可以考慮Quora(魚龍混雜,但有不少有實力的學生和年輕學者)、哲學合作社(當然這個論壇主要以分析哲學為主,但寧可聽好同學說些別的事情,也不要聽不懂的人亂講),至於知乎,完全沒有討論哲學文本的氛圍,認真讀書的季節,少上為好。

如果可以自己選一個子領域或一本著作作為入門的話,我會推薦De Anima。理由很簡單,這實在是亞里士多德作品中的樞紐,上承物理學、形而上學乃至動物學,下啟倫理學、政治學乃至修辭學。這既是各種古注中集中討論的著作之一,也是當代心智、感知哲學中依然有趣的立場。

讀原典,依然有精讀泛讀的區別。張舜徽先生說,前四史和通鑒,一天讀一卷,兩年左右讀完,史學基礎就不一樣了~ 西學也是這樣。泛讀,我的建議是把兩冊本全集買回來(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從第一頁開始,每天看一卷(book),過於技術的部分翻過就可以了,覺得有趣的地方可以留一個小標籤。如果英語不夠熟練的話,一天看一節也行。這樣,假以時日,亞里士多德就通讀一遍了。我大約堅持了幾個月,要堅持讀到一卷有些難。求其上者得其中,效果已經足夠好了,知道了各種亞里士多德的囧囧小想法。

關於精讀,我們的原則應該是沒有好的讀本,就先不讀。當我說讀本的時候,指的是用來一頁頁讀下來的本子。翻譯流暢,注釋清晰並能勾勒出有意義的問題,在文字、版本等問題上不用過於深入——因之,W.D.Ross的許多作品雖然備受讚譽,但在現階段還太高階了。總體而言,首推 Clarenton Aristotle Series,以下稱為Clarenton注釋本,目錄看這裡:Clarendon Aristotle Series。這套書中,每冊討論一兩卷原典,有1)提綱挈領的介紹,有2)翻譯,有3)逐段、逐句的講解。這其中3)尤其重要。我們自己看的時候,每段似懂非懂,或覺得講得很好,或不知所謂;3)幫助我們從細節中看出有意義的問題。

需要注意,Clarenton Series 是逐卷講的。而我們現在閱讀的習慣是以一本本的著作為研習單位。比如我們讀尼各馬可倫理學,Clarenton注釋本出了兩冊,一冊是第二到第四卷的注本,另一冊是第八到第九卷的注本。也就是說,尼各馬可倫理學其他的部分,就沒有這個系列的詳註本了。這會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比如不同的注釋者使用術語會不同。我的建議是:暫時不會希臘語並不要緊,一定要會希臘字母,要給自己準備一本小本,把自己在注釋本中遇到過的希臘語詞都記下來,並記錄不同譯本中他們的譯名——這有點像讀佛經。我叫它小小術語本。

很多作品都有很好的讀本,如:

  • Sarah Broadie Christopher Rowe eds,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Robin Smith trans, Prior Analytics (Hackett Publishing, 1989)

  • Stephen Everson trans, Aristotle: The Poli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Athens (Cam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Martha Nussbaum, Aristotle"s de Motu Animaliu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我沒讀過poetics,但有人推薦過這本:

  • Stephen Halliweil trans, The Poetics of Aristotle: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7)

歡迎大家補充。令人遺憾的是,也有很多作品沒有好的讀本,比如Historia animalium,注本很多,但都沒有圖的yigang,這種作品沒圖的yigang!

關於各本著作的研討,浩瀚如海,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從一些文集開始:

  • Martha Nussbaum eds, Essays on Aristotle"s de Anim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Amelia Rorty eds, Essays on Aristotle"s Ethics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Amelia Rorty eds, Essays on Aristotle"s Poe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 Amelia Rorty eds, Essays on Aristotle"s Rhetoric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也可以追一些系列,如Routledge,Blackwell出的Companion to 某書。在入門階段,不要讓自己迷失在二手文獻中,有了自己的關注點和問題意識,在吞吐二手文獻才事半功倍。

對於學過一年希臘文的同學來說,總是希望經常對照下希臘文原典。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希望自己手上有一本Oxford Classical Text(簡稱牛津本,請看Oxford Classical Texts),多麼高端洋氣上檔次啊!但實際上我們都會用Perseus Digital Library (鏈接如下:Perseus Digital Library)。很多人宣稱自己讀了希臘文的亞里士多德,實際上,只是會用Perseus罷了。有了Perseus,Loeb本就沒有必要了(Loeb本是小小的,英文和原文對照的版本,英文質量一般,希臘文點校尚可,因為便宜,相當於當年的萬有文庫。)直接讀希臘文永遠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可是對於非古典學出身的同學,我認為效果有限。我學過了1+1.5年希臘文(即一年級希臘文在法國和芝加哥各上過一次,二年級課上過一學期,讀Lysias和柏拉圖的Crito),讀原典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寫文章的時候,所有我要用的文本我會核對原文。但平時,最重要的還是整理好自己的術語本。

另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各種古注本。我們不可能一種種讀過來,我們的生命很有限……有些時候古注講得特別好,比如Alexander of Aphrodisias on Prior Analytics,或者Averroes, Middle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De Anima"中的一些章節。但有時,他們的術語也會非常令人費解……這些真的需要老師來告訴我們。有時,老師選出一段古注,可以讓我們對一些問題豁然開朗,但我們自己翻開這本古注的時候,就各種不明白狀況。如果不是專門研究Averroes或者Aquinas,讀古注和讀希臘文一樣,或者可以作為一種消遣,或者有益的興趣。如果有人對你炫耀他對古注的知識,你完全可以對他說:「不知亦不為恥」……

進階篇

進階階段,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我能給的建議很少。我的知識準備或許可以和大家討論一些De anima和一些Nicomachean Ethics——如果有更細緻的問題的話。但要我說這個階段「如何研讀」,我也不知道。這時候,有意義的建議只有一個:問老師。

這個時候,沒有好的老師,那真的沒有辦法了……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洗洗睡吧。

說些感受。作為哲學史的學生,要有非常好非常好的問題意識。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亞里士多德已然討論了兩千多年,還有什麼余意呢?事實恰恰相反,很多重要的問題是最近才有進展的。比如,對於有靈魂的存在來說,形式和質料到底意味著什麼?亞里士多德到底怎麼想的?這個問題因為最近的討論才變得更清楚。我之前的習作都圍繞著「德行」(virtue)和「自控」(self-control)的區分,和因之帶來的一攬子問題——亞里士多德是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區別的?我們以為我們早就清楚了,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當然,我現在下野了……有誰要繼續寫這個題目:P

每個時代的讀者都帶著自己的問題在問亞里士多德,他們都努力更好地理解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取徑會不同,當他們讀好亞里士多德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咦,我們在山頂會合了」——所謂殊途同歸。

尤其,對於哲學系的學生來說,還是要再次強調:不要認為讀亞里士多德可以解決一攬子今天的問題。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Martha Nussbaum和Hilary Putnam一起寫過文章,說他們找到了解決心物(mind-body)問題的方法,而且這就是亞里士多德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度,希臘哲學史家都覺得揚眉吐氣了。但今天我們知道,他們理解的亞里士多德有很大的問題,他們的解決方案其實也很一般。差不多同時,大家對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也抱有很大的期待。那個時候,Utilitarianism、deontology的方案似乎都走不通,於是大家又開始關注virtue ethics——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或許是Alasdair MacIntyre的After Virtue,但書名已經提示我們,雖則「追尋美德」,但畢竟已經是「美德之後」的時代了……這些年,行動哲學(philosophy of action)的哲學家都很關注亞里士多德,這當然是一個好的現象。行動哲學有趣的地方是它討論的主題——intention,will,desire,reason for action 等等 ——都很接地氣,但問題也在於要討論這些日常的概念,我們立刻就陷入了非常複雜、甚至瑣碎的澄清性工作。這個領域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亞里士多德或許為很多前輩提供了靈感,但之後的路怎麼走,我們還得自己想。哲學史和做歷史一樣,是一個傳承的工作。我們不希望傳承了千年的文化遺產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中就凋零了。做哲學史就像在清朝被發配去守關外的祖墳一樣——別和京城逗鳥的八旗子弟比。但從事哲學史,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合自修與自省的地方,在自己的心中培養希臘式的靈魂,這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好了,就到這裡。假以時日,再翻希臘哲學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電視里的腦殘廣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希臘哲學啦!」 很多年後,背對往昔,我們不再年輕;有人問起,「你曾經做過些什麼呀?」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讀過亞里士多德」 —— 即便那時,我們在做的事情和亞里士多德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其他的不知道,首要的是買買買!

我覺得我買的都是必讀原著,很多翻譯里也有了不錯的註解。

稍微講解一下這張圖:

右上角是Olof Gigon翻譯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希臘語德語對照),編輯奇差無比(編碼居然只有頁碼和ab而沒有行!!!真是聳人聽聞),但卻是目前唯一一個希德對照的本子!!!跪了。Gigon寫的注釋不算多,但是都非常好。

接下來是六本Loeb的亞里士多德著作,主要是一些沒有德譯本,或者沒有希德對照的著作,比如《論天》、《歐台莫論理學》、《大倫理學》、《自然諸短篇》等等。

Loeb的書基本沒有什麼註解,主要是用來查原文,譯文質量我感覺還可以(雖然並不是出自名家之手),書比較便宜(每本十五歐左右)。

再往左邊是三卷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作品(希德對照),最重要的是範疇篇、解釋篇和後分析篇。我覺得從範疇篇開始讀亞里士多德最好,像殷大神推薦的《論靈魂》我覺得對初學者就太難了。

這三本書的譯者是Zekl,注釋比較詳細。有趣的是,這本書還附有波菲力對亞里士多德《範疇篇》寫的一個導論(著名的Isagoge)和偽亞里士多德寫的《導論》(然而兩本都只有德譯本,沒有希臘文原文)

厚厚的四大卷是德國人出的一套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注釋本(我買的四本分別是《物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歐台莫論理學》、《大倫理學》。裡面包含一個作品的翻譯(沒有原文)、詳盡的著作研究史和詳盡的章節註解。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研究材料,想要深入研習亞里士多德,這套書有非常巨大的價值。

接下來的六本綠色(深綠和淺綠)的書是Felix Meiner出版社「哲學叢書」中的四本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形而上學》(兩卷)、《物理學》(兩卷)、《論動物的生滅》、《後分析篇》(皆希德對照)。《形而上學》的注釋非常詳盡,物理學則顯得過於簡略,剩下的兩本注釋也很詳盡。

接下來重點介紹由H?ffe主編的那本亞里士多德詞典:這本書是研究亞里士多德非常理想的輔助材料,裡面對幾乎所有亞里士多德使用的重要概念都做了解釋,並詳盡地給出了相應的文獻出處,方便查考。寫詞條的很多也是名家,非常好的參考書。

剩下的幾本是dtv的便宜文叢,注釋尚可,但是編輯很糟(沒有邊碼!!),偶爾應急用。

邊上還有一個六卷本的亞里士多德文集(只有德文),我用得不多,主要是應急。

對,我就是曬藏書的,摺疊我吧XD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哲學基礎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前三卷的一個解讀角度

一、
科學的動力與目的:

(1)
解釋力的缺陷作為科學發展的唯一動力:已有的理論框架的範式局限,不能以此來解釋新的社會經驗現象,除此之外的任何動力(功利主義)都是錯誤的;

(2)
探究最初原因和本原作為科學發展的唯一目的:真正的科學必需是探索事物發展的原因和本原,而非經驗現象(質料與形式)之簡單描述。

二、
人類與科學的定位:

(1)
喚醒人類在真理面前的謙卑態度:沒有人能宣稱掌握全部的真理,一個人的認識甚至微不足道;但絕對不能否認人類整體認識的推進;

三、
科學的判斷標準:

(1)
對經驗現象的普遍性認識:科學認識本身是可重複驗證的,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即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和空間截面所反映的問題,而是一個動態變換的過程。

(2)
對經驗現象的抽象性認識:科學認識本身不是簡單地對經驗現象做描述,而是上升到抽象的領域做推演和分析。同時,這也意味著真正對科學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經驗現象本身(關係和此時),而要上升到永恆的本原。

(3)
命題的可證明與可證偽:質料、形式、元素、事物的對立與正反面、數學都不是世界的本原,因為這些本原都是可以無限複製的多。更重要的是,科學推論必須具有必然性。

(4)
本原的唯一性:科學探索的本原是唯一的,否則將會犯相對主義的錯誤;同時,本原也是不可分割的唯一。

四、
方法論的使用:

(1)
研究問題的選取:學術討論需要找到的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來源包括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或者是沒有人研究過的處女地。

(2)
非數學類科學的認識路徑:首先需要認清楚自然(質料)本身是什麼,才能認清楚自然學科的對象是什麼(弄清研究討論對象),進而上升到對本原的追問,最終上升到學科層面的反思(多學科或單一學科)。

(3)
理論領域和概念領域之間的反覆檢驗:有了關於一般和整體的知識,但還弄不清楚部分;人類認識事物的困難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自己。這意味需要人類的科學認識成果反覆和經驗現象做對話,從而修正或推進人類的認識本身;還意味著,遇到認識困難的時候要不斷試錯、檢驗方向和切換視角。

(4)
科學的論證框架有具體的限定範圍(量體裁衣):事物發生的目的和原因是不能無窮無盡而後退的,同樣,本原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我們只需要處理論證框架內部的問題,並準確選取特定材料(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做支撐就足夠了。

(5)
自變數、中間變數與因變數的關係:一般意義上來說,人類能直接感受到因變數的存在,因為它們往往屬於經驗現象的範疇;但只有上升到中間變數或中間變數的思考層次,才開始真正的科學探索。但這往往有困難,因為人類永遠無法認清自己所發現的是中間變數還是自變數。因此,還是需要上面提到的科學判定標準來證明已經找到的是中間變數還是自變數。

(6)
以探尋四因關係為目的做案例的控制變數與交叉對比:四因包括實體基礎上的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四因的不同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事物,但支配它們的都是實體本身,因此探尋四因本身不是方法論使用的目的所在。不對多種意義進行區別,就不可能找到存在著的東西的元素,用這種方式來尋求構成事物的元素是徒勞的。

1.
質料因與形式因:兩者的不同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可感事物,以上只是停留在經驗現象的分析維度;其次,關於物體的形式與質料永遠是不能窮盡的,這說明光討論事物的質料和形式本身是不可證明和證偽的,因此還未上升到科學的維度;

2.
動力因:動力因構成事物運動變化之動力,包括主動與被動;

3.
目的因:目的因通常帶有一定的倫理價值,多在實踐科學中討論。

五、
通往真理的路徑:

(1)
經驗:經驗的認識靠五官的感覺與回憶而形成,「人們從記憶得到經驗,同一事物的眾多記憶導致單一的經驗。」(981a;5);「如若沒有任何在個別之外,那就沒有被思想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被感覺的,卻沒有知識,沒有科學。同時也就沒有永恆的東西、不運動的東西,因為所有可感覺的東西,豆漿消滅,都在運動之中。」(999b;5)

(2)
技術:技術是在經驗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初步概括與抽象化。

1.
技術出現的條件:

a.
經驗現象的不斷積累與檢驗:「當一個對同類事物的普遍判斷從經驗的眾多觀念生成的時候,技術也就出現了。」(981a;5)

b.
個體的自由:「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經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閑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981b;50)

2.
技術與經驗的區別:

a.
特殊與普遍之分:「經驗只知道特殊,技術才知道普遍。」(981a;15)

b.
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之分:「有經驗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期所以然;有技術的人則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981b;5)

c.
能否傳授之分:技師能將經驗現象進行總結並自覺使用和傳授。「知與不知的區別在於能否傳授。」(981b;10)

3.
技術知識的目的:

a.
技術知識的目的本身不是為了功利性的價值(工具理性),而是純粹的為了技術知識的進步:「這些技術的知識,並不是為了實用。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經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有了閑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也不以滿足必需為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981b;50)

(3)
科學:探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稱為智慧,智慧是關於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學。

1.
科學出現的條件:

a.
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人類承認自己的無知,表現了人類在真理面前的謙卑態度,「一個感到疑難和好奇的人,便會覺得自己無知。」(982b;15)

b.
個體的自由:「我們追求它並不是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並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982b;25)

c.
解釋力的缺陷作為科學發展的唯一動力:「既然這些人和這些本原都不能充分說明存在物的本性的生成,所以這同一真理,如我們所說,就逼著人們去探求下一種本原。」(984b;10)

d.
研究問題的選取:「在科學的探索中,首先要處理那些應該首先得到追尋的問題。這裡包括某些人持不同一件的問題,以及其他湊巧被忽略了的問題。對於那些想把問題弄清楚的人,明確問題是有益的。因為以後的順利在於以前的難點的解決。思想上的難題,顯示了事物的癥結。」(995a;25-30)

2.
科學的發現:

a.
研究問題的選取:「在科學的探索中,首先要處理那些應該首先得到追尋的問題。這裡包括某些人持不同一件的問題,以及其他湊巧被忽略了的問題。對於那些想把問題弄清楚的人,明確問題是有益的。因為以後的順利在於以前的難點的解決。思想上的難題,顯示了事物的癥結。」(995a;25-30)

b.
科學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原因,以此來推理出個別事物,其中原因有四種意義(實體、質料、動力、目的):「原因有四種意義,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我們說的實體和所以是的是;另一個原因就是質料和載體;第三個就是涌動由以發生之點;第四個原因則與此相反,它是何所為或善,因為善是生成和全部這類運動的目的。」(983b;30);「最重要的是必須投身於探索,在質料之外是否還存在著自身而言的原因,以及是可分的還是不可分的;在數目上是一個還是多個。」(995b;35)

c.
四種意義的區別目的:「不對多種意義進行區別,就不可能找到存在著的東西的元素,用這種方式來尋求構成事物的元素是徒勞的。」(992b;20)

d.
思辨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區別作為科學的定位:「把哲學成為真理的知識是正確的。思辨知識以真理為目的,實踐知識以行動為目的;儘管實踐著的人也思考事物是個什麼樣子,但他們不在永恆方面進行思辨,只想到關係和此時。」(993b;25)

e.
科學發現的困難:「真理考察的困難在於有了關於一般、整體的知識,卻還是弄不清楚其部分,並且困難的存在有兩個方式,其原因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我們自己。」(993b;5);「不能對一切東西都要求數學的精確性,只能對那些不具質料的東西這樣要求,所以這種方式是不自然的,因為計劃全部自然都是有治療的,所以應該首先追問自然是什麼,由此才能清楚自然學科的對象是什麼,以及對原因和本原的思考屬於一門學科還是奪門學科。」(995b;15)

f.
科學論證框架之範圍性:「用不著證明,確乎存在某種本原,它不是沒有限制的;作為質料不能是無限制的;作為運動的開始也不能是無限制的;何所為或或目的也不能這樣無窮後退。」(994a;5)

g.
自變數、因變數與中間變數之間的關係:中間的存在物必然有個終結,而且可以逆轉,也就是這一個生成,那一個消滅。同時,最初的存在永恆而不會消滅,然而,由於向上的方向生成不能不受吸納之,一個東西必然只能通過最初東西的消滅才能生成,所以它不是永恆的。」(994b;5)

h.
可行性分析:「所以應該事先把全部困難加以考察,這不但是為了研究問題,同時一個探索問題的人,如果不首先弄清問題之所在,就會像一個行路者不知其去處一樣。」(995a;35)

3.
科學的判定標準:

a.
對經驗現象的普遍性認識:「一個有智慧的人要儘可能通曉一切,且不是就個別而言的知識。」(982a;5);「永恆事物的本原必然永遠是最真的本原。」(993b;30);「一切事物的科學都是普遍的,若想有關於本原的科學,那麼在那些原本之先還要有其他的本原作為普遍的稱謂。」(1003a;15)

b.
對經驗現象的抽象性認識:「感覺是人盡有之的,而且是容易的,算不上智慧。」(982a;5);「最普遍的東西也是最難知的,因為它離感覺最遠。」(982a;25)

c.
命題的可證明與可證偽:質料、形式、元素、事物的對立與正反面、數學都不是世界的本原,因為這些本原都是可以無限複製的多。

d.
本原的唯一性與不可分割性:亞里士多德對恩培多克勒的「四種物質作為質料」的學說與阿納克薩戈拉的「兩種元素作為本原」的說法做了駁斥。(989a;20—989b;5);「更進一步說,主張無限的人取消了知識,因為除非達到那不可分割的東西,就不會有知識。」(994b,20)

4.
人類與科學的關係:

a.
神與科學的關係:「神聖只有兩層含義,或者它為神所有;或者某種對神聖東西的知識,神是宇宙萬物各種原因的始點,唯有神才最大現代地具有這種知識。一切科學都比它更為必要,但卻沒有一種科學比它更為高尚。」(983a;10)

b.
人類與科學的關係:「對真理的考察,既困難又容易,從沒有一個人能夠把握到它本身,也沒一個人毫無所得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每個人都在說自然,作為一個個人對真理可能全無或很少貢獻,但總起來說就產生了巨大的效果。」(993b;5)

5.
科學的目的:

a.
科學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科學自身,為人類的知識做貢獻:「在各門科學中,那為著自身,為知識而求取的科學比那為後果而求取的科學,更加智慧。」(982a;15);「為知識自身而求取知識的人,以其最大的努力求取最高的科學,這種科學就是最通曉的科學。」(982b;5)


亞里士多德太難了…

猜過了謎一樣的蘇格拉底,想像過了符號一般的柏拉圖,輪到亞里士多德的時候,我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力,因為他簡直無所不在,像是空氣。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幾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領域,著書一百多種,涉及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詩學以及雅典法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這些學科才第一次獨立出來,在此之前被統一叫做哲學(愛智慧的學科),亞里士多德本人也變成了當之無愧的科學家。

1.老師和真理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出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拉,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王國相鄰,這點很重要。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御醫,所以家庭條件還不錯,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

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曾經學過醫,對實證科學也饒有興趣。17歲時,隨父親遷居到雅典,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66年,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修學。那年,亞里士多德18歲,柏拉圖60歲。

由於亞里士多德天資聰穎,並且勤奮刻苦,表現十分出色,被柏拉圖稱為「學園之靈」。但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柏拉圖擔心亞里士多德誤入歧途,便對亞里士多德說:「要給你戴上韁繩。」

儘管並不贊同老師柏拉圖的理念論,但亞里士多德卻從未停止過對真理的追求,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2.沮喪的妒忌者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把學園交由自己的侄子管理。亞里士多德結束了20年的柏拉圖學園生活,開始遊歷各地,並在小亞細亞結識了自己的妻子。

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邀請,擔任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沒錯,就是那個差點統一了當時所有已知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當時,亞歷山大13歲,亞里士多德42歲。

公元前335年,腓力二世去世,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園呂克昂(Lyceum),法語的意思是高等學校。因為肩負著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還得到了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學園,佔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

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學派」。

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亞里士多德:「為什麼心懷嫉妒的人總是有低落而沮喪的心情呢?」亞里士多德聽完學生的提問後,回答道:「心懷嫉妒的人不但要承受自己的失敗和挫折,同時還承擔著別人的成功,所以他總是以沮喪的心情示人。」

幸福屬於滿足的人們。-亞里士多德

3.公眾的事務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連續高燒不退去世,卒年33歲。消息傳到雅典後,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也許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罪名,索性複製一次蘇格拉底的審判。

與蘇格拉底不同的是,亞里士多德選擇了逃跑,他的理由是:不能給雅典第二次機會來犯下攻擊哲學的罪行。

亞里士多德的兒子在雅典時,有人對他說:「公眾的事務,你離的越遠越好。因為你說公正的話,人民恨你;你說不公正的話,天神要恨你。」 正好亞里士多德在一旁聽到,馬上回答:「我熱愛公眾事務,因為我說了公正的話,神將愛我;我如果說了不公正的話,人民將愛我。」

公元前322年,也就是出逃後的第二年,亞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63歲。

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

對於這樣一個涉獵甚廣的全才型選手,用狹義的具體概念去界定他的思想,顯然是不太現實的,用廣義的抽象概念去概括他的學術研究,好像又非得最具體的科學才行。

所以,還是跟讀者道個歉,由於筆者學藝不精,實在無法呈現一個更加具體的亞里士多德。對他的研究,留給我個人的,是更多的問題,但希望能夠給各位提供一個認識的角度。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這位集大成者,我想還是他自己說的比較好。

沒有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一個瘋狂的混合體。-亞里士多德


推薦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目前在讀的一本教科書。從Thales到Aristotle,也算是對希臘哲學很好的一本入門讀物吧。不過需要具備比較強的英文閱讀能力,不然就會像答主一樣悲劇啊摔:(


學哲學還是讀原著吧,不看原著或者沒有基礎直接看評論沒有用。尼各馬可倫理學容易入手,當然如果看過理想國或者有相關基礎(比如儒學)直接上形而上學也行。好像牛津的經典計劃古希臘哲學只有理想國和形而上學?

還有如果沒有老師自己最好不要看了吧,還是很困難的。

俺建議幾個中文版本吧:

理想國——嶽麓書社,顧壽觀

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廖申白

形而上學——人民大學出版社,苗力田

還有我不是特別同意@殷守甫同志的觀點啊。我反倒覺得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對現實特別有意義。因為西方哲學就是一個從神性到世俗不斷下降的過程,我們現在的世俗社會完全去魅化,古希臘哲學那種帶有神性的政治對於西方而言顯得尤為珍貴。當然他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對於中國的現狀而言,尤其是和儒學對比學習之後,你會發現古希臘哲學和儒學在很多地方是重合的,因此非常有意義。

況且,沒有柏拉圖就沒有亞里士多德,沒有亞里士多德就沒有霍布斯、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也就不會有什麼功利主義,自由主義。不僅如此,aquina甚至用形而上學來解聖經。事實上,後代西方所有的哲學都建立對前人的或贊同或批判的基礎上。所以即使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他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對於現實社會仍然有著十足的影響力。

因此,我覺得呢,作為學生一定先要樹立起古希臘哲學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重要,而且對現實十分有意義的意識,否則對於這麼艱深的學問,離當代社會比較遙遠的一門學問,進不去,也看不透。


亞里士多德代表作:

《尼各馬可倫理學》

《政治學》

《詩學》

《修辭學》

《分析後篇》

《物理學》

《形而上學》

《論靈魂》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 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 「物理學之後」 ,指亞里士多德關於物理著作之後的又一部著作的書名。

它是對實在的,最根本特性的研究,包括時間、空間、物質實體等等。

《修辭學》

亞里士多德在該著中分析並提出了勸說的藝術,這不僅是指如何構思演說,也是指如何使聽眾印象深刻。演說家的伎倆就在於此。


推薦: Categories 和 Nicomachean Ethics。第一本書是個很薄的小冊子,講了些他的核心理論,而且簡單易懂,日後如果想看Metaphysics的話,看了這個會覺得容易些。第二本是倫理學經典,而且簡單易懂,對於剛入門很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可以看同時期的文字,比如阿里斯托芬


先學古希臘語


推薦閱讀:

數學公式與定理是否屬於哲學認識論(Epistemology)意義上的"新的知識"?
我們今日閱讀《論語》等古典文本是為了什麼?
如何看待現代科技和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使人在精神和肉體上的退化?
如何讀懂一部哲學書?
長生不老的生命值不值得追求?

TAG:哲學 | 哲學家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