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也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我覺得這屬於科技樹點歪了的系列。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第一個方面,是中國和西方在探索世界方面,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中國走了經驗科學這條路。

西方走了方法科學這條路。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是經驗性的,比如中醫就是依賴於群體經驗的凝結。

孔子要推揚自己的學說,要依附於更古老的堯舜而言。

而老子要證明自己的學說比孔子更權威,要找更古老的黃帝。

一個中國古人要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需要假借依託更古老的人或經典來詮釋自己的理論。

比如易經被稱之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就是因為太多古人依託詮釋註解它,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它變得越來越繁複了。

中國古代不鼓勵新的學說,因此一個人要推揚自己的新學說,則需要依託舊「經驗」,通過註解古老的經典、或假借古老的權威來證明自己學說的正確性。。

而西方走了方法科學的道路。

你完全可以大膽假設,只要你能小心求證、證明你的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大家就承認你是正確的。你不必依託古老的經驗作為權威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只要你的理論具備可證偽性,並且根據你的理論所做的預言都實現了,且實驗現象符合你的理論框架,那麼大家就承認你是對的。

比如根據相對論預言的光線通過大質量恆星會發生偏折、引力波的存在,這些根據相對論的結論所產生的預言都被證明了。所以儘管相對論的結論的再離奇,大家也不會說它是錯的。

中國的古代發明創造同樣受經驗思維的影響,經驗的產生靠的是偶然性,群體人數越多、時間越長,產生的偶然性也越多。因此,人口多、歷史越久,則這種經驗性的發明越多。但如果人口增長停滯了,那麼發明創造也會趨緩。。

而西方通過一套科學方法,將自身的發明創造納入了自身的科學體系。通過具備可證偽性的一些學說的不斷假設、不斷證明證偽來前進。後人的創造是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突破的。

因此西方的科學屬於那種: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個方面,

發明與創造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為了節約生產資料而產生的。

第二種,是為了節約人力而產生的。

中國屬於那種地少人多的國家。

而西方屬於那種人少地多的國家。

因此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趨向於節約土地這種生產資料,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的生產性。

中國的發明傾向於節約土地,土地的生產性提高了,農業革命了,然後就能供養更多的人口。但更多的人口會稀釋通過節約土地產生的發明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所以,中國人均財富並沒有隨著發明而有太大的增長。而中國的人口倒隨著每一次的發明創新而增長。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古代。即使工農業有剩餘,也會傾向於投資土地,而不會傾向於投資工業,因為土地的稀缺性,已經具有金融屬性了。而節約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發明,被多增長出的人口給沖淡稀釋了,人均產出會隨著人口增長而回落,沒有更多的人均財富積累,因此很難去進行工業生產。只會更傾向於農業,中國只會走向了農業革命,帶來更多的人口。

而由於人少地多,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收益並不多,西方的發明會傾向於節約人力。農業上的收益不如工業上的收益。因此西方工業生產的發明、會比農業生產上的發明要多。因此通過工業產生的資本積累的速度、會比人口增長的速度要快,這就避開了馬爾薩斯陷阱,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導致西方工業體系越來越發達,因此迎來了工業革命。


1.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中國向來重視組織術輕視科技,工匠是儒教欽定的三等人,社會地位低到不行,我大清都讓列強的大炮架到臉上了還滿嘴「洋人奇技淫巧」。這點到現在還有遺毒。

2.經驗主義嚴重,缺乏質疑和交流,比如某技術在某工匠手裡成型他想到的肯定是自己藏著「祖傳秘方」悶聲發大財賺一筆,臨死傳子不傳女婿什麼的,生怕別人知道,而「秘方」的繼承人往往對自己接受的東西不加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全盤接受拿到手裡當神仙供著,導致技術難以得到交流發展。

3.中國古代教育崇尚背誦和理解,但「政治正確」嚴重,缺乏邏輯訓練,而邏輯對自然科學至關重要。

總之這鍋主要得讓儒家背,尤其是後來的犬儒主義儒家,畢竟為帝王穩定剝削體系自己再分口湯比啥都重要,能為了維持農業社會結構拚命打壓工商業,商人做好了還倒是能混進上流圈子,工匠做的再好也就是個能工巧匠,「不能升官發財有毛用?」。


給大家推薦一個從史料角度分析的答案,不是我寫的,但是比較有價值:

如何分析中國社會和歐美社會對科學技術特別是對科技人才重視程度的差異,為什麼現代科學源自歐美而不是中國? - 知乎。

======正文======

分析大問題,一定要有大思路,因為大問題過於龐大繁雜,如果沒有大思路,肯定陷於各種次要矛盾而不自知。那如何得出大思路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所有小思路全部都幹掉,剩下的那個無可爭議的就是大思路,哪怕它和我們以往的認知完全不同。這是柯南教會我的。

在回答這個著名的「李約瑟問題」之前,我覺得每一個在歷史上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的人都應該先想明白下面幾個問題,把這些想明白了,然後再嘗試回答:

一、去偽

1、文明究竟是一個人還是n個人?

如果文明是一個人,那麼他可以有個性有局限,可以在某些思路上走偏,然後終其一生不自省,最終蹉跎至死;如果文明是幾千年,累積下來有幾億甚至十幾億人口,請問是否一個如此龐大的群體就居然幾千年不會出現所謂的「形式邏輯,質疑精神,哲學、概念抽象化、理論化的推理、結構化思維」這些東西嗎?如果你認為可能,你真的知道這個可能的概率到底有多低嗎?

如果某個思維模式真的有用,是不可能被一個文明完全忽略的,遲早一定會產生。所以,請不要對任何一個如此龐大、複雜、多維、悠久的文明進行人格化、偏執化和局限化,這不是迪士尼拍的動物題材的電影。

2、目前地球上任何一個曾經存在的文明(無論其多麼落後的部落),如果獨立存在的話,最終是否會產生科學?

如果你認為有些文明/原始部落就是最終無法產生科學,那麼同樣的,也可以認為有可能單細胞動物永遠無法進化成多細胞動物,多細胞動物無法進化成高級動物,高級動物最終無法發展出文明,文明最終無法產生科學。

我認為這個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從這麼多年看的書和思考的結果看,我目前認為,至少在地球上,生命是必然的,而生命一旦出現則文明也是必然的,文明一旦出現則科學也是必然的,至少Kevin Kelly支持我這個觀點(參見其新書《技術想要什麼》)。

只要出現了多細胞動物,最終即使出現不了猿猴變成人,也會從蜥蜴產生蜥蜴人,或者海豚形成海豚人......生命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語出《侏羅紀公園》)。

同理,只要出現了人類,最終即使出現西方無法產生科學,東方也一定會產生科學,或者伊斯蘭文明,或者印度文明甚至非洲部落......文明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語出我自己)。

也就是說,所謂的西方文明的某些特質比如前面說的「形式邏輯,質疑精神.....bla bla bla」都是細枝末節,所謂的中華文明的各種「模糊性、祖先崇拜、只求技術不在意理論.....bla bla bla」同理也是無足輕重。為什麼,因為這都是次要因素,都是在成功者身上強行找原因,就好像美國強大,世人皆以為強大源於民主和自由市場;中國強大,則世人皆以中央集權、人口眾多、產業政策、基礎教育為強大的主因;西施漂亮,東施以為是因為西施病心而顰其里 。這叫什麼,這叫典型的馬後炮+亂抓稻草。

二、存真

1、科技產生的原動力

如果我在上面的論述中解決了「中華文明能否產生科學」的是否問題,那麼下面我就要解答一下「中華文明為何不能率先產生科學」這個時間問題了。

其實很簡單,生產力逼迫生產關係發展改變,生產關係反過來推動生產力繼續發展。科學,不過是一種生產關係而已,沒必要把它神聖化和宗教化,言必稱科學的鷹派科普分子,真正懂科學精神的不多,雖然他們可能懂不少科學知識。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因為競爭而逼迫科學必須產生。誰不率先產生科學思維,誰就不掙錢;誰不重視科學技術,誰生產率就底下;誰不發展基礎理論,誰就無法持續發展科技,無法長期壟斷性地賺小錢錢。

看到這裡,你真覺得科學跟東西方思維差異、文明範式不同、象形文字還是拼音文字.....Bla Bla Bla有很大關係嗎?如果真的有關係,為什麼被西方競爭敲打了幾下,日本迅速改變,中國如今崛起。按這種邏輯,日本和中國應該怎麼被敲打都毫無反應才對,因為「東西方思維差異、文明範式不同、象形文字還是拼音文字.....Bla Bla Bla」是如此之「重要」和「強大」,人家這些因素都可以永久性地阻擋科學的產生呢。

或者,你可以簡單地認為是競爭才使得中日韓重視科學直至今天的成就,是競爭而不是Bla Bla Bla才是產生科技的原動力。

2、原動力分析

由上可知,原動力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面,互為表裡。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表是競爭導致了一切。

所以中華文明沒有率先產生科技,必然要麼是生產力發展出現了階段性的阻礙,要麼是競爭不夠充分劇烈。

三、總結

我要去吃飯了,簡單說吧:

1、生產力發展出現了階段性的阻礙

是元清兩代北方農奴制度下的原始游牧部落,面對海量被統治的異族民眾,選擇了深度愚民化統治而不是鼓勵推動技術發展(技術具有廣泛性,軍用民用相互轉換並不困難),因此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巨大破壞,導致了生產力大倒退。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滿清 農奴 奴隸」這類關鍵字,有大量文章佐證這個結論。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講的是君臣,到了滿清都要自稱奴才,這個落後、野蠻、黑暗的政權在中國發展最關鍵的階段,活活坑了中國300年。

影視圈最無恥的行為,就是對滿清皇帝歌功頌德地拍了《康熙帝國》《雍正王朝》《乾隆帝國》這三部連續劇,誤導了整個中國的國民,把清朝當成了中國發展的巔峰和極致狀態,而實際上恰恰相反。

在進入北京的第九天,他們又下令,漢人必須搬出北京城,給新主子騰地方。「限期既迫,婦孺驚惶,扶老攜幼,無可棲止,慘不忍言。」(《清朝掌故彙編》)進京這年年底,他們又開始大量圈地,漢人無緣無故被從土地上趕走,從土地的主人變成滿族人的奴隸。如果他們敢於不甘奴役而逃跑,便依「逃人法」治罪,第一次鞭一百,第二次則斬首……和蒙古族一樣,從白山黑水入關的這個民族身有有太多落後民族的原始和野蠻性。

質疑這個結論的讀者可以先自己反思一個問題:這幾十年來,中國如今仍不如美國,人均更是落後西方,於是各路人等皆從體制、民主、自由這些中央政府導致的問題來批判分析,為什麼,因為一個社會和國家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中央政府,分析問題自然要從最重要的因素入手。But,為啥偏偏在李約瑟問題上,大家都集體聚焦於Bla Bla Bla這些雲山霧罩的因素,而故意忽略當時社會最龐大的力量即蒙元和滿清中央政府呢?為什麼那些中國科學史或者世界科學史的專家們很少從這個其實最重要的因素入手來分析東西方科學誕生的前提環境呢?

(所以,要始終記得抓住主要矛盾喲,不然就像這些所謂專家一樣了。)

接著,請先看完下面的引用,自己再反思第二個問題:

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兩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第二段是:為何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

「李約瑟難題」很耐人尋味。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成就。除了四大發明外,其他科學發明和發現也有不少。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驟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既然中華文明特有的思維和文化模式壓制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上千年,那中國為什麼能持續1700年在科技上領先全球?既然這種壓制如此穩定,為何突然壓制效果會在短期暴增?為什麼西方各種先進牛逼的思維模式,在1700年如此漫長的時間裡都沒有爆發展現其優勢,反而被落後的中國壓制而長期無法超越?又到底是因為什麼,西方的「優秀」思維模式突然一下像做夢做醒了一樣,猛然發奮圖強了?

看到沒,如果認為Bla Bla Bla這類思維模式才是關鍵,那就相當於說一個人從小學一年級讀書開始到研究生,一直都很爛,爛到次次不及格,是靠拼爹才能不斷升級的,結果最後突然一下在研究生最後一年居然成為了頂尖的學生。對這一現象,如果解釋竟然是「因為他從幼兒園開始思維模式極為優異,遠超出班裡的第一名,並且請不要在意他從小到大長達17年都是爛成績這種細節」,我想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聽出其中的荒謬。

其實,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那個時間,請讀者自己查一查「17世紀中葉」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極為重大的事件,這個事件重大到它竟然可以摧毀中國持續1700年的科技領先優勢,使中國突然科技江河日下。我個人建議,不妨從你認為第一重大的事件開始查起,比如政權更替。

呵呵,反思完這兩個問題,你是不是突然覺得硬吹死挺?是不是突然覺得那些認為「東西方思維模式導致東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的振振有詞者們,雖然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各種李菊福、各種高大上,其實不過是拾人牙慧,照抄前人嚼爛了的觀點而已?如果你覺得確實有點這個意思,那麼這就證明了我最開始的結論:

如果某個思維模式真的有用,是不可能被一個文明完全忽略的,遲早一定會產生。所以,請不要對任何一個如此龐大、複雜、多維、悠久的文明進行人格化、偏執化和局限化。

你看,在這個問題下的答主總共也就幾十個,不就出了我這樣的一朵奇葩么,怎麼就會有人認為數千年歷史裡的數十億中國人會產生不了Bla Bla Bla思維模式的人呢?何況,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思維是科學產生的必要條件,我想再強調一遍,那都是看到西方先發展出科學後的強行事後解釋,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思維是科學產生的必要條件。

2、競爭不夠充分劇烈

請直接看《槍炮、細菌與鋼鐵》,裡面的地緣論解釋了歐洲的地形導致文明必然難以整合,但又並非無法逾越,所以始終存在持續的競爭;而中國因為地緣因素,很早形成了大一統國家,最終導致競爭烈度不足。

這兩種解釋,我都比較認可,尤其是前面一種,後面的地緣論看看就好。總之,別再糾結於Bla Bla Bla,我個人認為那從根本思路上就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既違背基本的自然進化常識,也不符合馬克思辯證發展邏輯。

【花絮】

思考任何重大問題,必須有且僅有一個堅實的邏輯原點,有且僅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邏輯主線,否則除了證明自己根本分析不清楚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外,什麼都無法證明。如果解釋一個問題需要5大原因,7大因素,4大方面,那這個解釋一定是爛透了的。用這個方法選書,可以很容易看出什麼是好書什麼是爛書。

中國崩潰論在網上被公知們從多角度全方位充分論證過了,看起來是那麼的無懈可擊,言之鑿鑿了30年,這臉打得我都心疼他們了,但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30年時間來等結果,只要按照上述的邏輯你就可以很容易看出這個結論一定是錯的(至少,它的論證方式一定是錯的),最為諷刺的是恰恰是因為他們解釋得越賣力、越全面、角度越廣泛,其可信度就越低。呵呵,是不是和普通人以往的認知很不相同,神奇不?馬克思的辯證邏輯就是這麼牛逼。

(如果一個人喜歡那種多角度多因素地充分解釋某個問題,那他一定也喜歡上面這種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

「反動落後的以半農奴半游牧少數民族為主體且統治時間長達270年的滿清政府」是中華文明衰落的唯一主因,這就是我的主線邏輯,從頭貫穿至尾。其他都不重要,因為一切都是這個主線因的分線果。

====== 方法論 ======

想獲得更多更有用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么,請對下方微信二維碼支付,請帶餘額比如100.34元,每100元我會傳授一個對你終生都有助益的方法論,其回報遠遠超越100元。支付後請知乎私信並告知具體金額,我好確認回復。

不要超過301元,你記不住那麼多的,用好其中一個,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了,當然是否能翻天覆地地改變取決於你自己能用得多好。 支付300.xx的,我會再附贈第四個,這個會幫助你最大可能的用好前面3個方法論。

經濟學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幣的? - 知乎 。(感受一下我是怎麼用方法論賺錢的)

袁維:如何評價中科院留學生欺騙中國女性偷拍性愛視頻? (來學學怎麼搞定外國女人)

為什麼有人相信普世價值? - 知乎 。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

為什麼自學Python看不進去? - 知乎 。

美國及美元的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 知乎 。

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 知乎 。

美國商業航天發射的興起,表面上參與者更多,但實際上比以前更分散、更低端,對於整體發展是否有負面影響? - 知乎 。

歷史是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的? - 知乎 。

2015 年在工作或研究中有哪些你掌握的新技能讓你覺得可以受用終生? 。

wxp://f2f0WrFIYJe4Y40_EMn5EqRwW55-sjf1M8EE (二維碼自動識別)


「科技」是 科學 和 技術 總稱,或者說是「科學技術」的簡稱

很多人都認為科技就是一種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科學和技術是完全獨立的兩個領域。

事實上,中國古代給人以「科技發達」的印象,大多都是科技中的技術方面,比如廣為人知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都是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工作效率的技術(和發現)。同時,中國古代各種先進的農業水利設施(如坎兒井),天文地理設備(如地動儀),算數著作(如九章算術),醫學著作,地理著作,農學著作,哲學著作等等成就,絕大多數都是「技術」範疇里的。而我們常說的「科學」,要求對現象提出經得起檢驗的,而且能明確預測同類現象的理論,這是中國古代所罕見的。

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方向也有類似的傾向。我們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橋,最大的船,最快的鐵路,最高產的農作物,最大的大壩,最快的計算機。但是這些嚴格來說都是技術,也就是說「工科」。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理論能力還不是很強大,我們還不怎麼能夠見到中國人提出的最先進的物理模型,最先進的數學猜想等等,這說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科技其實並沒有全面領先,只是李把個別的拔高了。我們自己就當是為臉上貼金,把他的話當做金科玉律。


古代中國沒有一個能讓大量人員從事理論研究的環境,並且也沒有相應的需求

理論研究很難快速帶來利益,投下去的成本很多,風險很大,收益未知

別說中國,當代英國在缺了殖民地的供養之後也不太喜歡純理論研究了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研究院的教訓--千人智庫--鳳凰網博客


8月2日小更新,很多人評論中說我只有論點沒有論據,這個我承認,原因很簡單,

因為即使只是簡要的概述一下整個科學史,我大概算了一下至少需要寫25篇文章

我沒有辦法把這25篇文章的內容揉到一個回答裡面!如果只寫部分內容,又會被噴「斷章取義」「不全面」

目前文章沒有更新完,而且我自己最近接受近視矯正手術,短期內無法更新

而且我的寫歷史科普文章,志在不當史料搬運工,更多的是做一個中西對比,和我個人的,主流的一些觀點

以上,謝謝大家提出意見

《《《《《原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我咬著牙,也要在知乎寫一系列西方科學史的科普文章,從古希臘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哲學開始,到中世紀的阿拉伯世界,拜占庭帝國,印度數學,到文藝復興,咬著牙都要更新完,哪怕每篇文章只有幾個贊!

當然或許還會揉進一點公元前600年,兩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西方史學界一直認為,古希臘文明無敵,只有古希臘文明可以發展出現代科學,

可能到了近幾年,西方人覺得,老這麼自己誇自己,不太好,然後有一部人,開始說,其實中國科學也挺好的,甚至長期領先世界,只是近代了,因為機遇不好,所以沒有成發展成現代文明

然後一堆國人就興奮了,對呀對呀,這些話說的太對了,我們中國古代就是吊打世界!

有一個大v甚至直接說,中國古代有科技,並且一度領先世界這個認識,是學術界的「統一認識」!

然後還有什麼然後?不為吸粉,更別說賺錢了,那麼費心費力的去介紹其他國家的科學文化,就是希望少看到這種問題,尤其不要再在老外面前提這樣的問題

你問我為什麼不能在西方人面前問這個問題?

那麼你腦補一下,如果一個來自非洲貧困國家的黑叔叔,一臉自豪的說,是我們非洲孕育了整個人類,沒有非洲,我們是第一個進化成智人巴拉巴拉(此處省略5000字),你聽到這話的心情!

「別人誇一枝花,自己誇爛冬瓜」

再次申明我在我自己文章《古希臘數學》的觀點

中國古代文明只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沒有落後也沒有超前,各有千秋,

但是如果非要單獨拿出「科學」來說,這肯定是中國的弱項!


首先,中國古代科技是否長期領先於西方,這個存疑,留給有專業知識的人去回答。就我的個人感覺來說,中國古代在技術方面確實有辦法,但卻沒有系統的科學理論,我想這個基本事實沒有人否認。

  • 技術方面為什麼牛逼?其實這個是和國力相關的,國力強盛,才有可能做大型工程。才有可能養一批人專門研究這個。
  • 就像今天的航天工程,背後支持的科學理論全世界都懂,是公開信息。但只有幾個大國才有能力具體去實行。這樣大規模的工程是小國承受不了的負擔。
  • 而科學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其實是理論研究,是思想系統。

這篇文章是專門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科學理論是從歐洲萌芽,並一路發展下來的。這篇文章的結構如下:

  • 人類史中七萬年前黃白人種離開非洲是文明史的開始。其他大洲都還處於原始部落和准原始部落狀態。
  • 中國的地理形狀決定了中國會處於統一狀態。
  • 歐洲的地理決定了歐洲很難統一,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 漢字幫助和保證了中國的統一。
  • 歐洲的分裂讓族群的競爭異常激烈。
  • 歐洲人的思想狀態處於兩個極端,一方面極端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又非常的客觀。
  • 中國的統一讓體制內的人際鬥爭成為中國人精力的主要集中點。
  • 科學是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得學問。科學重視的是事實和邏輯。
  • 地理大發現以後,宗教信仰受到重創,而科學的邏輯鏈條極大的生長。
  • 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其實是地理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


第一、人類史說明,分處歐亞大陸兩端的黃白人種是組織性最高的人類群體。

在這裡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下人類簡史。對幾萬年來人類的大致狀態有一個基本了解。

  • 十萬年前,人類這個物種生活在非洲,處於原始部落狀態,這時候人類已經進化完成,在肉體上和現代人沒有任何不同了。
  • 大概在十萬年前,棕色人種離開了非洲,沿著海岸線走印度東南亞到達亞洲的中國日本,到達澳洲,最終通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當時歐洲有另一個人類物種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沒有血緣關係,是不同的物種。
  • 棕色人種是原始部落狀態,部落規模小於150人,沒有等級制度,人類內部依靠大腦的記憶來協調關係。每個人只和自己熟悉的人合作。
  • 大概七萬年前,另外一支人類離開非洲,走上歐亞大陸,他們是黃色人種和白色人種的祖先。他們穿過大陸到達中亞,在這裡他們產生了等級制度。組成了幾百上千人的戰鬥規模。這支隊伍到達亞洲的成為黃色人種,到達歐洲的成為白色人種。
  • 黃白人種因為擁有了等級制度,從而擁有了征服世界的能力,到達歐洲的白色人種經過幾萬年的時間最終消滅了當地的尼安德特人,而黃色人種佔領中國以後,繼續進發,東南亞日本還有美洲都成為黃色人種和棕色人種的混血民族。
  • 但歐亞大陸仍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這部分信息請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 為什麼人類自身的戰鬥力不強,生存能力相比還很低下,但是卻把人類基因流傳到了現在並且發展成了高等動物?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 非洲為什麼這麼窮? - 人類與生存的回答

也就是說,在幾萬年前,中國和歐洲是處於差不多的狀態的,而世界其他地方是落後於歐亞大陸的。


第二、中國和歐洲的地理狀態決定了生活在該地的人類的組織形式。

我們首先來看中國的狀態:

  • 在地理上看,中國是一片獨立的空間,西邊是高原,南邊是叢林,東邊是大海,只有北面面對的是草原。生活在中國的農耕民族從來只擔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其他方向都是天然屏障。
  • 中國的河流都是從西向東,互相之間甚至可以通過運河相聯。這樣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成為農耕民族最理想的聚集地。用西遊記里的一句話說,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副家當。
  •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耕民族可以迅速的擴大人口規模(農業生產能夠比牧業提供更多熱量,能夠養活多幾倍的人口),然後依靠規模優勢,擁有了抵抗外部入侵的天然能力。入侵的游牧民族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融合,這個故事在中國不斷的上演。
  • 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中國採用了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當初為什麼採用表意文字而不是西方類似的表音文字,這個已經不可知了,但漢字的採用讓語言的變遷對社會的分化負面作用降到了最低。
  • 人類的語言是不穩定的,隨著人類的習慣不斷的變遷。例如十年前還沒有屌絲這個詞,現在人們把「沒有」常常說成是「木有」。分隔兩地的人類因為互相交流很少,就會緩慢的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時間長了就互相不能交流了,於是逐漸分化成了不同的民族。
  • 這時候如果是表音文字,不同的民族就會有自己不同的表音文字系統。最終形成嚴重的交流障礙。
  • 而表意文字的好處是不管你怎麼發音,這個字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於是官方的文書交流起碼沒有障礙,而民族的文化傳統也不會分裂和中斷。
  • 我們國家北方人其實是聽不懂廣東人福建人說話的,但全國都使用相同的漢字系統。這就保證了最基本的交流需求。也同時保證了這個民族永遠不會分裂。
  • 漢字對民族的統一的巨大作用曾經有一個記錄片詳細講過,這裡只說出結論。漢民族是因為漢字幾千年來始終維持意識形態的統一的。
  • 總之結論是,因為地理形態和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的使用。在中國統一始終是主流,即便出現分裂也沒有能夠分裂意識形態,因此最終還是會走向統一。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我們在其他大陸再也沒有看到類似中國這樣規模的長達幾千年的穩定國家。

而歐洲在相同的時期處於什麼狀態呢?

  • 歐洲中部有高山橫亘,河流呈放射性分布。天然的地理形態決定了歐洲很難統一。即便局部形成統一的大帝國也是極其鬆散的,例如曾經的奧匈帝國。
  • 在中國外部有東西南的三面屏障,游牧民族只能從北面來襲,而歐洲對外沒有重大屏障,不管是北非還是中亞,南亞,還有北歐,一旦有勢力崛起,就可以進攻歐洲大陸。甚至被中國趕跑的游牧民族可以萬里迢迢的來到歐洲爭奪地盤。
  • 歐洲人採用的文字系統是表示聲音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會隨著語言發音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不擁有統一文化傳統的功能。時間長了,古老的文獻紀錄都看不懂了,中國的中學生可以看懂三千年前的史書,知道孔子說過什麼,老子又是什麼意思。而歐洲人要看懂自己幾千年前的東西,恐怕要專業人士來解讀了。


第三、中國的統一和歐洲的分裂使得兩地的人有不同的思想焦點。

地理的原因和語言系統的不同,共同決定了幾千年來,中國大部分時間屬於統一的國家,即便不統一處於分裂狀態,各分列勢力也是擁有相同的文化傳統,知道遲早會統一。根本上講這是一個民族的內部矛盾。而歐洲,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反覆割據狀態。

  • 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頭等大事是國家的長治久安。
  • 於是所有精英的思維都被兩個問題佔據,第一個是如果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第二是怎樣搞人際鬥爭讓自己攀上高位。
  • 因為天然的統一狀態,中國人面對的內部爭鬥從來都是人際鬥爭。而歐洲人是族群之間的競爭。
  • 中國人的統治在政治架構上長期領先於歐洲,秦始皇時期就開始郡縣制。隋唐時期開始科舉考試,讓窮人都有上升通道。武側天徹底打破了貴族壟斷,而宋代在經濟社會上極度發達,並且奠定了文官統治的基礎。
  • 與此同時中國人的人際鬥爭非常殘酷。生為皇室未必是福氣,往往要身首異處。今日高官厚祿,明天也許就發配天涯海角。在這樣複雜的局面下要明哲保身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 舉兩個列子,武則天時期有一個酷吏來俊臣,他的專長就是織羅罪名,陷害殺人。寫了一本《羅織經》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系統介紹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著作了。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 就在本朝,有人寫了一本書《參謀助手論-為首長服務的藝術》。裡面有著深刻的人際關係洞察力,寫出了真實的人情世故應該掌握的基本規則。可謂奇書一部,思想深刻。
  •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從來不比別人差,但為了生存,只能用在這些方面。

而同時期的歐洲,人們思考的是另外的問題。第一、是什麼決定了一個族群的盛衰,第二,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以便於採用合適的策略在夾縫中求生存。

  • 在人類對自然和自己的理解能力還很脆弱的時候,時時要面對種族的存亡,於是宗教變得極度發達。自己弄不懂的東西只好求助於神靈。
  • 中國人對宗教從來沒有這麼熱衷,孔子就定下了敬鬼神而遠之的策略。
  • 面對種族的存亡,戰爭的威脅,在實際操作層面必須非常理性,正確的評估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是必須擁有的理性。於是歐洲人起碼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承認有些事情是我懂得,有些事情不懂。
  • 而在中國人的思維繫統中,陰陽太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就是說哲學系統無所不通,你不懂只是你能力不夠。沒有理解。
  • 最重要的是中國人沒有弄懂這些問題的需求。農耕民族依靠巨大的人口優勢和文化傳統就足夠強勢。
  • 如果你研究一下中國人對游牧民族的戰爭史,和歐洲的戰爭史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中國人對力量的估計是多麼的不靠譜。
  • 歐洲人在長期被神權統治的過程中,依舊擁有理性的種子。思想系統緩慢發展,在地理大發現以後,人們的視野突然開闊,於是大量的信息的湧入促進了科學體系的巨大發展,神權系統就再也不能禁錮人心了。
  • 其實地理大發現本身就是族群競爭直接驅動的。在歐洲大陸殺來殺去眼看沒什麼希望,就到外面去冒冒險,當時的他們的航海能力並不比中國的鄭和船隊強。但這兩個隊伍的目的完全不同。


第四、什麼是科學?

說到這裡,就必須說一下什麼是科學了?

說起來可笑,現代科學如此發達,但對於怎麼定義科學這個詞卻仍舊沒有統一標準。現代人認為一個理論是否可以證偽是判定該理論是不是科學的標準。但複雜的理論要做到證偽可不那麼容易,例如進化論是否能夠證偽仍舊有爭議。更何況證偽把數學系統排除在外,而數學和現代科學技術本質上就是有機統一的。

那什麼是科學呢?一般認為,科學是符合實際和邏輯的思想體系。科學系統要求必須和事實相符,同時又是符合邏輯的系統。人們通過實驗來判斷是不是符合實際。同時通過數學運算來計算複雜的邏輯。

科學有一個重大的前提,就是科學承認我們很多事情不懂。現代科技如此發達了,但仍舊承認很多事情我們沒有弄明白。這個前提造成一個明顯的和玄學的區別,就是,科學是可以生長的系統。是可以發展的系統,是可以因為一代代的人不斷努力而不斷進步的系統。而所有的玄學,都是固步自封的系統。

  • 例如,有人試圖證明世間沒有上帝。科學的回答是,對不起,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我既沒有辦法證明上帝存在,也沒有辦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我不懂。
  • 科學實際上是可以和各種價值觀系統相容的。無神論可以相信科學,基督徒也可以,不過基督徒認為自己是在探索上帝的法則。


第五、科學要求實事求是的態度。

回到我們的主題來,科學為什麼在歐洲產生:

想要擁有科學的思維,首先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你承認,有些事情你不懂。

  • 這不是對某一個人的要求,而是對一個價值系統的要求。一個族群要在整個的意識形態上面對這個現實,這樣這個族群的精英才能站在這個思維方式上開始考慮問題。
  • 人類往往是很自大的,這是人性的本質特徵,如果沒有外力的有效逼迫,人很難承認這一點。
  • 中國人根本就從來沒有面對過這樣長期有效的外力逼迫。這造成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我中華上國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直到今天,這種思維都還有市場。
  • 對於最重要的生存手段是人際競爭的中國人來說,承認自己無能恐怕是誰都不想的。中國人在做工程的時候並不是不需要科學技術,但一旦工程完成,科學和技術就被拋棄,不會傳承。因為對你的生存根本就沒有用處。
  • 對於歐洲人來說完全不同。對於歐洲的每一個族群,幾萬年來外部的生存壓力從來就沒有消失過。任何一點有利於生存的思維都會被積累。而且互相借鑒學習。然後繼續對抗下去。

科學思維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實事求是。也就是說你得承認事實。

  • 在人際競爭中事實並不重要,大家怎麼想才重要。中文有成語叫做指鹿為馬,眾口鑠金。
  • 而在族群對抗中現實是極端重要的,能決定你的生死。
  • 歐洲的貴族往往以通曉數學,觀測天文為榮,而在中國人們重視的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

當古希臘出現基於公理的邏輯系統的時候,科學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因為有實際的需求,科學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擁有新技術的族群能夠擁有生存優勢,這促使科學這種思想系統始終在緩慢生長,從來就沒有中斷。歐洲成為科學生長的土壤就毫不奇怪了。

地理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重視現實環境的影響,還原當時的人類生態來解釋問題。結合考古,基因分析等等技術,能夠分析出人類社會的大致過程。

關於人類總是傾向於自大自我膨脹這種人性特點。我在我的書《解析心靈》中分析了原因,有興趣可以來閱讀。《解析心靈》電子書 - 人類與生存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這篇文章僅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同思路歡迎留言探討。


這個問題十分複雜,但有一個前提很多人都沒有提到。那就是資本主義的排他性,一旦資本主義出現就必然阻礙其他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畢竟在勞動力、市場與殖民地領域,資本主義國家都要儘可能排除競爭者。

一些假設,無論是科研人員地位太低、天朝人力資源太便宜、專制制度桎梏、大一統導致地方毫無創新積極性還是所謂傳統文化固步自封,都容易被理解為我們有一個「決定性」劣勢。

但我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我們在大方向上並沒有掉隊,相較於游牧文明與美洲文明,我們始終處於主流文明類型中。而資本主義的出現與大發展對特定政治、經濟、科學條件有很大的關係;而我們恰恰在這些方面落後了。換言之,西方彎道超車了。

正如同,我國改革開放依託龐大的人口紅利、世界產業轉移、全球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肯定不能說當代的歐美各方面都過時了、一文不值了。

我傾向於認為,我們古代的體制不利於幾個特定領域的發展,而這些領域讓西方彎道超車了。

具體體現就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而國富民窮,全社會「上」無革新動力「下」無革新能力。過於發達的體系讓古代的各個社會階層都特化為大帝國固定的零件,毫無變化得執行帝國的命令。

當然,之前提到的觀點也不是都錯,其他題主的觀點也可以作為次要原因。


先不討論中國古代的科技是否長期領先. 但沒有發展成現代科技的一個原因,個人認為是研究科技的人員社會地位過於低下,「能工巧匠」,呵呵,而整個社會偏重儒家思想,讀書,做官,導致真正去研究的人員不足,技術也無法真正的做到積累,從經驗 -〉轉化為 系統的理論知識


現成答案很多,你先去百度各種已有的說法吧


我瀏覽了以下這裡的回答,科學史和科學技術哲學的專業人士很少。但是專業人士基本上不會有精力在這裡長篇大論地回答。

李約瑟難題是這個學術領域的一個(曾經的?)熱門課題。解答的角度眾多,即便羅列觀點,寫個綜述,也是篇幅浩大的。拿著個做課題,也足夠若干博士發文章畢業。所以這個題顯然按其篇幅不適合在知乎回答,系統的回答需要找一些論文和綜述。

所以我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學界觀點,或者個人觀點,只擺論點,沒能力詳細論證,也可以附帶一些參考書。

首先,中國古代技術並沒有「領先」西方。中國人產生這種錯覺,主要是因為目前的學校教育側重講本國歷史,培育國民的民族自豪感,講的都是本國的科技成就,防止國民言必稱希臘。中國歷史有沒有五千年的問題同理,我們有很多理由認為夏商周都是真實存在的,中國的文明可以上溯到五千年。但是和其他文明古國有五千年有大量文字考古證據的文明史,證據強度又不可比了。

真實情況是,全世界的各個文明,在近現代科學誕生以前,都做出了許多科技成就,不過是我們的基礎教育不強調而已。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岸,東邊是海洋,西邊是沙漠和高原,文化的連續性較好,和西方交流較少,所以傳承較多。然而所謂古代西方是一大塊地,橫跨了歐亞非三大洲,許多政權、許多國家有著廣泛的交流,文化中心也歷經了若干次遷移: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代阿拉伯(所謂古代伊斯蘭世界,當然古代阿拉伯也曾經科技發達,甚至還對中國產生了一些影響,但也並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等等等等。所謂古代西方是個大概念,他們的文化是存在廣泛交流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代阿拉伯和近代的歐洲在應用技術方面的成就從來不遜色於中國,可謂是各有千秋。這個只要找一些世界科學技術史的資料就可以找到。

另一個問題是,科學和技術是分離的概念,直到工業革命,乃至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科學和技術才成為一個整體,並且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廣泛聯繫。在此之前,科學很大程度上是不實用的理論研究,技術是工匠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理論化程度不夠。所以中國說自己的古代科技,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技術的光。中國古代系統化的科學理論是很少的,技術的先進不代表理論問題思考的水平高。

下面簡單不完全羅列一些古代西方(主要是歐洲)產生近現代科學的可能的(不一定真的是)動力、相關事件和社會背景,這些條件在中國不一定有:

  1. 古希臘哲學、抽象概括思辨的理論化的思考方式、邏輯學、正確論證和論辯的方法——進一步與數學、幾何學聯繫
  2. 拼音文字、形式語法及學術化、結構化的語言使用
  3. 基督教文明、一神論、宗教改革、理神論
  4. 觀察自然的傳統、歸納——演繹的思考方法、邏輯推理與實驗精神的緊密結合
  5. 經濟上富裕又很有好奇心喜歡學術的貴族、科學家學術共同體、學術期刊和規範
  6. 大學制度:待遇較好地位較高的從事學術研究的專業化人才
  7. 海洋文明、冒險精神、商貿文明、航海技術、頻繁的交流與征戰、對異民族的好奇心、多文化的交流
  8. 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經濟的聯合體

中國的背景:

  1. 儒道佛為主的古代哲學思想,重視道德教化、社會倫理和修身養性,不重視探索自然追求真理
  2. 漢字在表達抽象簡潔觀念時的不方便,缺乏抽象思考、形式邏輯和對純理論的興趣
  3. 祖先崇拜、崇尚古人缺乏懷疑精神、重視世俗利益、服從中央權威
  4. 官員爵位的世襲制、科舉考試不重視自然科學知識
  5. 技術人員地位低下,技術在家庭內部傳承,沒有社會化和學術交流,技術沒有理論化
  6. 教育機構以科舉和當官為目標,純理論學術研究機構少,缺乏論辯方法
  7. 農耕文明、地理環境限制、安土重遷、忙於重複性的勞作,注重實用,缺乏與外民族的交流
  8. 缺乏批判意識,缺乏對資料的鑒別和整理,沒有人系統地給自己著書立說形成完整理論,只是給前人作注,或者收集羅列奇聞異事,缺乏系統整理

科學技術的出現本來就是一個偶然事件,是眾多歷史條件促成的,並不是技術和經濟發達就能促成現代科學技術出現。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我羅列一些找資料的方法、推薦書目和資料、一些相關學科的介紹,供有興趣的人看。感興趣的人可以看以下領域的資料:

  1. 關於世界史的基本介紹的著作,了解全球的歷史脈絡
  2. 西方科學史的資料、西方文化史的資料
  3. 西方哲學簡史的資料、西方哲學導論、邏輯學、批判性思維的資料、科學哲學的入門書
  4. 相關學科: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知識社會學,以及基本的自然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
  5. 在此基礎上可以與中國的情況進行對比

附一些相關的文章或書籍的標題,供感興趣的人上網搜索,可以找到全文並略讀。

  1. 《為什麼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石毓智
  2. 余英時:李約瑟問題
  3. 著作《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陳方正
  4. 著作《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托比·胡弗:這本書比較了古代西方、古代中國和阿拉伯世界,視野更寬,供參考。

----------------------------------------------------

另附《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結語部分:

通過對理性、合理性和知識分子等觀念進行比較,我們從伊斯蘭、中國和西方文明及其整個歷史進程中獲得了不少啟示。那些觀念及其蘊涵的世界觀仍持續地影響著當前話語的形塑,並似乎限定了其發展的可能性。

從一開始,虔誠的穆斯林就傾向於認為《古蘭經》已經囊括了所有的智慧,因此,一定可以從中找到真正的科學。這正是先知醫學的思想起源,也就是,認為醫學知識來源於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諭。不過在此傳統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起源,那就是希臘哲學。

伊斯蘭的科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尤其是阿拉伯的天文學家,曾設法持續推進他們的工作,並一度在廣闊的知識領域內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為西方科學革命鋪好了道路。在伊斯蘭,雖然醫學、哲學和科學領域中的知識分子熟知希臘的邏輯推理模式,但是這些模式一直受到極端思想的禁錮,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保護和支持自由思想的社會制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因而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首先是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開明的並且在倫理道德方面遵循傳統的人。學者們的典範是那些掌握了儒家經典並且通過長時間苦學領會了人在和諧宇宙中的地位的人。正是這樣的學者能夠在治國和道德事務方面向皇帝提供建議,並能夠因其學識而走上一條可以不受天災和社會動蕩影響的仕途。於是,學者們以此為導向,將理解人與自然的盛衰消長,即人與自然的有機和諧,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在此框架內,他們關注的焦點是人與社會秩序,即小宇宙,而不是自然和大宇宙。其經典認知方式並非基於科學和邏輯,而是聽從於第六感覺以及關於天人感應的推測。最重要的是,做學問就得掌握儒家經典。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為精密科學設備、行業匠人以及科學探求留出發展空問,只是這些目標必須接受正統價值觀的支配:即要致力於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文化人。

有人提出,17世紀時,耶穌會士將處理宇宙論問題所需的新地心學說和三角學傳人中國,「提早促成了只能稱其為科學革命的革命」。同一作者坦然承認,這種交流「並沒有引發思想及社會中的根本性變革」,如西方所經歷的那樣。相反,這場運動的領導者們卻「感到有責任加強和鞏固傳統思想」。換句話說,中國並沒有經歷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而僅在數理天文學方面發生了一次小轉變。中國人緊緊抱著舊有的關聯性思維模式不放,而且學術權威還被一小撮官僚機構的精英把持。類似於西方的教育制度直到19世紀才在中國出現,用本傑明-納爾遜的話來說,行為邏輯和決策邏輯從未得到過突破。從古至今,中國曾三度遭遇西方科學:17世紀耶穌會士帶來的西方科學;19世紀晚期英美傳教士帶來的科學;以及辛亥革命後中國主動擁抱的「賽先生」。今天的中國似乎正處於第四個階段,他們正致力於現代科學的吸收以及科技前沿的開拓。

按照本書的觀點,近代科學革命既是一場制度革命也是一場智識革命,這場革命重組了自然知識圖景,並提出了一套有關人及其認知能力的全新概念。古希臘哲學、羅馬法,以及基督教神學三者融合的產物——理性和合理性形式——為形成人與自然在根本上合乎理性的信念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世紀社會的文化和法律機構為這種新形而上學綜合提供了一個制度化的家園,也就是大學。它們一起為中立的制度空間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在這個中立的制度空間里知識分子能夠探究各種問題並追求其智識理想。奠定這些基礎之後,西方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在文藝復興後就能夠伴隨著科學運動以及經濟和政治發展大步前進。

(美)胡弗著. 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03.


我們國家很多發明往往只是經驗性的發現,是基於我國地大物博及人口眾多,所以產生了四大發明,但是對於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向南方就沒法繼續研究了,反而往往會扯到一堆玄學,不得不說祖先的的一些發明不得不讓人驚嘆,但是多問一句為什麼或者原理就…

還有就是科技研究者地位低下也是一個原因!


對於這個題目,可以有多種角度來解讀,我下面從思想的方面來分析一下。

今天我們常說,懶人改變世界,慾望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而中國古代的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西方是認為人性本惡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救贖,而這一點與中國古人不同。儒家的根基是人性本善,惡是後天形成的,或源於物慾,或囿於無知。

惡很大程度上的來源是慾望,儒家意識到慾望並非人類的本性,這就與西方有區別了。因為慾壑難填,從滿足慾望而追求快樂的這一條路對個人來說實際上走不通,譬如禽獸,不斷地給電擊製造性快感,最終會讓他走上毀滅之路,毒品也是如此,難道自己的本性是要害死自己嗎?

儒家意識到那種慾望,僅僅是純粹延續後代的基因在作祟(稱之為物慾),並非是真正的人性,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於禽獸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完全靠自然本能,也就是慾望行事,真正屬於人類的本性應該是理性的。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雖然有人去之,但首先得有才能去之,它原本就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它是上天賦予的,所謂「天命之謂性」,但由於後天物慾的遮蔽而晦暗不顯,我們所做的就是《大學》所說的「明明德」,恢復、彰明原本光明的德性,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目的。

而所謂修身,就是一個不斷克己復禮的過程,簡單說就是一個不斷克制自己慾望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理性善良智慧的人,然後來幫助別人達到這一境界,最終讓中國成為大同世界、道德的凈土,這是儒家的理想。

以上結論的論據就是論語中的一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顯然,在儒家所設想的理想世界中,道德是第一位的,如果說有科技的這個選項的話,那必然得在不損害道德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發展。

這種思想,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個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限制了科技的發展。我們都說,懶人造福了這個世界,因為他們只想享受,所以必須發明很多機巧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慾望,但在儒家看來,從根本上就是錯的,緣何?慾望是要靠自己去消除的,而不是去滿足的,一旦那麼做,就是一條不歸路,那些「機巧」從根本上就是助長人的懶惰和慾望,在某種程度上是與道德相違背的,所以才有這麼一個詞「奇淫巧技」。

當然,儒家思想博大宏雜,以上的一條也只是儒學的一條支流而已。事實上,儒學內部一直有所謂的正統之爭,有一條是靠不斷尋求外界的知識而補充自己,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這屬於儒家聖經《大學》里「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兩個環節,其代表人物是朱熹,號召人們勤於學習萬物之理而博文廣識。

但還有一條路線就是心學路線,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他們號召人們不必像外界尋求真理,甚至其門徒到了「不習六藝,不綜當代之務,而專心於內」,連四書五經都不想讀,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反智傾向。這樣的話,對於經典《大學》,陸九淵、王陽明就對它進行重新闡釋,他們這麼解釋「格物、致知」的意思——格除物慾、以致真知,號召從內心修養道德而徹底摒棄外界的知識,這其實是中國人慣常的托古了,其實完全就是他們自己的思想。

對於這一點,朱熹曾有過批評大概就是說「那些知識本是有用的,他們(心學那幫人)自己不想學習,卻還禁止別人學習,說不是正道」,因為他的主張是,廣泛地考察萬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最終達到融匯貫通的目的從而掌握真理,這個說法其實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論,客觀評價應該來說是比較正確的,因為現代科學的各個學科也是要慢慢趨向於融合的,將萬物之理慢慢融會貫通,顯然是追求真理的正確途徑。

我個人的想法是,唉,可能中國人實在是太聰明了,既要道德的完美,又要真理的掌握,也就是說朱熹構想中真正的中國學者應該是這樣的,他們既一方面既要嚴格的要求自己克己復禮,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毫無個人私慾地、僅僅懷揣著者對真理的熱愛而去仔細鑽研世間萬物,這都是屬於聖人才能幹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覺得這麼高的要求對於後來的儒者來說實在是難以完成,所以他們走了另一條路。

王陽明青少年時期的「七日格竹」的行為表明王顯然是誤解了朱熹的本意,從而走向唯心的道路,這是一條相對於朱熹道路來說更簡捷的道路,這是一條不以追求客觀真理為目的而以達到自己完滿境界為目的的內向之路,心學顯然是大量借鑒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可以這麼說,道家、心學、佛教大概都意識到了這麼一個困境「吾身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生求無涯,殆矣」,他們尋求的是從今生就獲得解脫,那麼客觀知識的增長在沒有徹底掌握宇宙至理之前,對於個人來說是沒多大幫助的。一個從人類的大方向出發,一個從個人的解脫出發,其實都有它的道理,但對於慾望,都是持否定態度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利於科技發展的。


1606年,徐光啟、利瑪竇完成《幾何原本》前6卷的翻譯,1607年在北京印刷發行。

1856年,李善蘭、偉烈亞力完成《幾何原本》後9卷的翻譯。

問題的答案就夾在這2部分幾何原本之間,這250年發生了什麼。


首先,我覺得中國古代的科技並沒有長期領先西方。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這些都是起源於西方的吧。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實用方面的,但是缺乏系統的體系,受傳統儒家思維影響,更是把很多科技創新視作「奇技淫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個人認為「李約瑟難題」不是難題。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出現在中國才見了鬼了!

所謂「李約瑟難題」是李約瑟認為「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這麼發達,而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出現在中國?」

這是個偽命題——真相是:古代中國的技術的確很發達並領先(但也不是那種望塵莫及的水準,事實上從宋朝後1000年中國就幾乎沒有對人類世界有決定性影響的發明了,四大發明都在宋及宋以前),但中國的科學從來都是落後的,其實中國文明裡就沒有什麼科學思維。

這沒有什麼好菲薄的。其實除了古希臘,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都沒有發展出古希臘的形式邏輯體系 。而這是歐洲文藝復興逐漸開始的科技革命的基礎。 2000多年前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成就,比1949年前所有的中國和其他非歐洲國家取得的數學成就加起來都要大,雖然古代中國數學、印度數學、阿拉伯數學都有偉大的成就。但只有沿著《幾何原本》所確立的公理體系和邏輯系統,數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大發展。

愛因斯坦認為,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

現代科學的出現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是個特例。只有繼承了古希臘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才能發展出現代科學。這個不僅在中國,在除了歐洲以外的其他文明,其實都不存在的。


英國人發明了實用的大規模鍊鋼術,開啟機械文明,從此稱霸世界。

核心問題是,耐用的機械不能用木頭製造,銅資源有限,必須用鋼鐵,而大規模製造鋼鐵必須解決燃料來源,煤可以煉鐵,但其中含硫,這種雜質導致鋼鐵性能差。通過反射爐技術,英國人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導致工業革命的技術僅僅是這一項,所以是有偶然性的。英國煤鐵資源集中,所以偶然中也有必然。


重歸納輕演繹,重經驗輕分析,重清談輕實證,重感性輕邏輯。

怎麼產生現代科學?科技 - 科學 = 技術


一句話,實用主義的文化土壤,很難開出「科學」這朵花。

科學有其實用的一面,但歸其本源,卻來自於個體對自然未知的探索慾望。當這種慾望在理性的框架內發展,就會發展出科學這樣的東西。

對自然未知的探索,有時是實用的。比如,山那邊是否有肥沃的土地?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馬上轉化為生產力。但很多深層次的、本質性的探索,如宇宙的本質,星體的運行,物質的屬性,運動的規律,卻不一定產生直接的效果。你不一定要懂得力學定律,才能造出槓桿、滑輪、獨輪車、馬車。你不一定要懂得生物學遺傳學,才會種水稻、小麥。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就在於其領先於現實的需求,以至於看上去沒什麼用,而當它發現一些規律之後,也需要很多年之後才會被另外的人利用,產生實際的價值。

所以,科學與實用主義,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不相容的。

而中國,恰恰是一個最最實用主義的民族。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易中天振振有詞地說,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因為它預設了一個終極權威——聖人,學問在聖人這裡已經完備,後來人只需要學習和理解就可以了。好像很有道理。但問題是,西方的基督教,在這方面,比儒學專制一萬倍。儒學是聖人,到底還是人,後面還有浩渺的不可知的宇宙和天道。尤其在佛教和道教並存的情況下,聖人對真理的壟斷權,更顯得軟弱無力。而在基督教世界,上帝是從概念上,就預設了真理的完備性,從社會組織上,基督教建立了遠比儒教更強大的教會組織,更是深入到每一個平民百姓。就「實際效果」而言,就體現為布魯諾之類的新觀念傳播者,僅僅宣揚了有違聖經的日心說,就被教會活活燒死了。而在中國,沒聽說誰提出與儒教不相合的觀點就被火燒死的案例。

縱觀西方科學發生的歷史,有兩個重要的節點。一個是古希臘,作為科學思想的源頭,一眾的以哲學家為名的科學家誕生在那個時候。一個是文藝復興,表面上也是將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加以發揚。而看中國的歷史,並沒有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關於科學緣起的時代。中國的軸心時代,誕生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及其他諸子百家,雖也偶爾涉及科學性的內容,但總體上的關注點,都在社會治理和個人修行層面。對宇宙的探索,都簡化為「天道」而一言以蔽之。

可以說,兩大文明,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路徑。一個關注與人無關的自然世界,一個關注以人為中心的世界。這好像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好像是歷史的隨機選擇,但我相信,上古時期的特定歷史地理狀況,才是決定兩個文明不同走向的關鍵。

在學古希臘政治史的時候,就有一個重要的結論,由於古希臘的丘陵地貌,造成城邦之間的相對阻隔,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城邦都能按照自己的原有邏輯發展。這裡的「原有邏輯」,是指前城邦的部落文明,可以按照部落文明的政治規則,和平演化為城邦的政治體系。部落領袖,演化為城邦之主,部落的貴族,演化為城邦的元老,部落的協商共治,演化為城邦的民主。

而與此相對,乃至更早期的中華大地上,廣闊的中原,使得數千個部落,都處在四面包圍的競爭狀態。這使得中國早期的貴族階層,相比於古希臘的貴族與公民階層(在一個奴隸制社會裡,一個公民就相當於一個貴族),時時刻刻都處在征戰與自保的博弈之中。

假設,這個時候你分別出版兩本書,一本是《星體運行的數學原理》,一本是《如何打敗強大的對手》,我相信,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貴族們,都會選擇後者。因為這是現實的需求。

什麼樣的人會選擇前者呢?那就是閑適的、既沒有生產任務,也沒有治理任務的、同時沒有外部威脅的社會階層。古希臘相對分割的城邦體系,與生產制度方面的奴隸制,恰好培育了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奴隸主階級。

而看近代科學的發展,恰好可以看到,大概文藝復興之後的一兩百年,正好是歐洲王權興起,貴族統治被大大削弱的時期。王權興起的結果是,王國內部的和平問題基本解決,貴族們再也不用擔心彼此打來打去了。而同時,被削弱或剝奪了領地治理權的貴族,開始變得既養尊處優又無所事事。於是,一個適合於誕生科學的階層,就這樣被孕育出來了。

雖然,科學家自己,未必出身貴族階層。但貴族的興趣,以及興趣引起的社會風潮,以及思潮背後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是職業的以探索自然探索未知為己任的科學家階層誕生的土壤。而作為職業的科學家階層的誕生,使得個體的探索和創造能夠依靠群體間的知識交流,變得更為完備,也更具有代際的傳承發展。

而與歐洲相對,古代中國,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無論是先秦,還是平民化的大一統時代,人們都活在一個缺乏「護城河」的世界裡,在這樣的世界裡,現實主義的考量,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支柱。就現實主義的考量而言,任何與現實利益沒有直接關係的思考,都屬於杞人憂天,都屬於不務正業。這樣的文化傳播至今,已經構成了我們民族的核心特質,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現代中國人對科學如此崇拜,以至於崇拜到科學教的程度,不再僅僅是一種思想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論體系,而居然具有了價值判斷的意義。很多時候,「是否科學」、「合不合科學」,已經具有政治上的權威力量。原因就在於,展現在近代中國人面前的「科學」,已經不再是科學家的個人玄想,不再是無關實際的天真的好奇心,而是堅船利炮,是關乎民族存亡的頭等大事。而一旦科學進入到實用主義範疇,中國人自然會將其狠狠地摟入懷中。

所以,現代科學之所以沒有誕生在中國,核心並不是什麼思想阻礙了它的誕生,而是從民族的原生條件,就註定了整個民族的思想價值取向,塑造了整個民族的文化性格。在這樣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性格下,科學從一開始,就很難獲得發端,即使作為一種思想,可以從某個天才的頭腦中一閃而過,卻因為缺乏傳播和交流的群體和土壤,只能隨其個人埋沒於歷史的煙海,而無法完成知識的群體共造與代際發展,像牛頓那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補充幾個例子。

明朝末年,傳教士利瑪竇已經將部門西方經典科學書籍翻譯介紹至中國,但除了幾個「科學愛好者」之外,並沒有多大影響力。

乾隆時期,英國使者瑪噶爾尼率團來華,帶來了許多科學儀器和書籍,雖介紹得口沫飛濺,但最後全部被扔進了倉庫里。

而在更早些,康熙作為個人科學愛好者,學習了不少西方的科學知識,但又如何呢?

可怕的不是沒有科學思維,可怕的是,根本沒人Care。


推薦閱讀:

人類科技技術的發展何時能夠再次大爆炸,腦芯時代不是會不會到來,而是時間問題?
一塊1080P屏幕理論上能夠顯示的圖像總計有多少呢?能夠計算出來嗎?是不是比宇宙的總粒子數還要大的多?
比較 iOS 或 Android 設備時常提到的「流暢度」該怎麼量化?
根據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我們在未來 50 年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2017 年,讓你好感度最高的科技產品是什麼?

TAG:科技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