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如何做選擇?有哪些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做出更好的選擇?

人總是糾結於很多事情的選擇,比如學業,事業,愛情等等等。

感覺根本算不清未來,算不清得失,有時候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反而越沒有頭緒,並且還有很多信息是片面的。

有沒有什麼科學的可靠的通用的方法可以讓人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又有哪些自己的經歷?


我相信兩句話:

如果很難選擇,說明所有的選項都差不多好。隨便選一個就可以。

重要的不是如何選擇,而是選擇之後怎樣去做。

後來我把這兩句話告訴其他人,卻沒有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所以我反思了一下,發現這兩句話有一個前提:

你願意並主動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不是指望其他人來幫你選擇,幫你承擔後果。

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敢說這些是「通用」的方法。事實上即使有這些做指導,我還是會陷入選擇的困境。

結果,最終極的解決辦法:

Follow your heart.

-


沒有辦法。

森林中有兩條路,你永遠只能走一條,懷念另一條。


把我一個小時之前寫的一小篇文章貼上來,不知能否有所幫助。在這裡補充一句,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那就選擇做好當下之事。

一個看不清未來的項目,如何能讓人百分百的投入,這是一個博傻的命題。取決於領導者的堅定和投入,也少不了給跟隨者洗腦。那麼作為一名跟隨者,應該何去何從呢?堅守還是放棄,努力還是怠工,找方法還是找借口,取決於個人的選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非就是選擇權在自己的手中。通俗的說,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5年前的一個選擇,或許決定了你今天的生活。時隔多年後,你反身回想一下,當時遇到了怎樣的一個十字路口,就莫名其妙或早有預謀地走上了這條路。所以今天,不管是什麼樣的境遇,你都被剝奪了抱怨的權利。不要抱怨,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我認識的一位大姐,經常憶往昔崢嶸歲月,跟著以前的領導如何如何,如今她沒有受到重視,怨氣深重,消極。我說,工作這麼不開心,為什麼不離職另謀他路呢?她說我有小孩,也需要收入。就這樣,選擇不離開並抱怨著。錯過了很多機會,培養著習慣性的怨氣。這是她的選擇。

選擇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相對的優劣, 做出任何一個選擇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什麼都想要一般什麼都得不到。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做出選擇?

做出選擇,有兩個東西在起作用。第一是目標,第二是價值觀。 怎麼起作用的,例如,你的目標是2014年底擁有100萬RMB。你現有的工作可以支撐你的目標,但是難度較大。你的一個酒肉朋友說,兄弟,我發現一家銀行的保險柜沒鎖如此如此。你心動了,100萬唾手可得。但你小時候就知道,偷盜不是好孩子。你要做一個好孩子的價值觀促使你放棄了這個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

其實放棄也是一種選擇,應該是,我選擇了放棄。

所以目標和價值觀是影響選擇的重要因素,進而決定了你的命運。寫到這,我突然想,唐僧身無絕世武功,手無縛雞之力,卻歷經磨難取回真經,為何?小夥伴們說,那不還有會武功的哥仨嗎?我想,如果唐僧對取經這事不夠堅定,四人一馬組合早就散了。

先說目標吧。目標是燈塔,是北極星,是什麼什麼,書上玄乎了一大堆。很重要。沒有目標,就像一個人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分辨不清機會與陷阱。迷茫。

怎樣設定目標呢?應該是現有方向後有目標。如何確立方向?問自己問題。可能一個就夠了。比如,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可以借鑒保爾柯察金的那段話),或者我的理想是什麼?這是一個大方向。比「我要比李嘉誠還有錢」還要大。是一個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的境界。最後,你可能得到一個答案,比如,生命的意義在於快樂,或者,生命的意義在於事業有成。或者,我的理想是放羊。或者,我的理想是把照片印到一毛錢上。就像,我們公司的夢想是讓印刷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個組織的方向。以上的過程是設定方向,然後才是具體目標。如,生命的意義就是讓全家過上幸福生活。這是方向。這個方向需要一系列目標來分解掉,去支撐它。所以,目標會是:5年內,要換一套寬敞的住房;每年要給老人和孩子買保險;每年要帶全家旅遊一次;每周要給老婆一個驚喜;今年年底給奶奶換一副更好的假牙等等等等。好了,有了方向,有了達到方向的具體目標,再逐層做分解,列出年度計劃就好了。剩下的就是每天給自己鼓勁加油打雞血堅持干DO拼人品拼運氣了。然後不斷重複以下步驟:計劃——執行——總結——計劃——執行——總結——計劃——執行。

具體目標,請注意,是具體的。要切實可行,要量化,也別20年以後如何如何。切實可行就是不必和李嘉誠過不去。量化就是某時間節點做到某事,20年以後人類還在不在都難說,時間越久變數越大。設定目標不用玩命。我每天早上上班,都會聽到二樓保險公司的員工在喊口號。這無可厚非,有些人可能覺得,員工太可憐了。但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只要自己覺得合適就好了。

關於價值觀,這個命題實在太大,超出了我的描述能力,不能說太多。價值觀就是你對是與非的一個評判標準。價值觀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有的人覺得赴約必須準時,可有的人覺得晚一點也無所謂。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二人共事會很辛苦。就如前文所說,如果你覺得搶銀行是一件光榮的事,那麼為了實現100萬的目標,你真的會做出搶銀行的事。當然社會已有一些公共的價值標準,比如背信棄義是無恥之徒,搶劫是不道德且違法的等等。你可以選擇遵守,也可以違背,全看你的個人價值觀是什麼。能否付出相應的代價。價值觀在選擇時起的作用力巨大。

好了,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抱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心態,你已經傻乎乎的上路了。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有太多的機會,也有太多的陷阱,你要做出無數的選擇,或大或小。如果要你在具體的大事情做決定,要做的無非就是三件事:1、思考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是否有違個人價值觀;2、權衡短期利弊;3、長遠考慮是否偏離目標。可能這就是三思而後行吧。並且,即便遇到不太順利的事情,也一定要從正面思考問題。只找方法,不找借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當然一些小事比如今晚吃什麼,襪子先穿左腳還是右腳,以及一系列無關痛癢的小事,依靠本能就可以搞定就別浪費腦細胞了。

總結一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即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出選擇,取決於兩個因素,目標和價值觀。先有大方向再確定具體目標。價值觀在確立方向和目標設定及後期的諸多選擇中持續產生巨大作用。(竟然總結得如此乏味)

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迫使我做了如此深刻的思考。通過各種測試和數據分析,我隱約覺得項目前景不會太好。當然有人說,10年以後大勢起來,我們一定會好(局外人)。我雖不認同此說,但這並不妨礙我每天努力工作。作為職業人,拿人錢財,替人做事,是最起碼的底線(價值觀)。另一個角度,集團內有太多可以學習的東西,財務、流程、績效管理,這些事情遲早都會遇到(目標)。綜合考慮,在一定時間內,選擇堅守利大於弊。

寫了這麼多,無非是對自己思路的一個梳理,思路清晰總比雜亂無章要好過。

有些人最近人品大爆發,做任何事情都有如天助。運氣好的不得了。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幾乎看不到她有什麼周密的規劃。這豈不是命運掌握在上帝手中。或人算不如天算?其實仔細回想,她對人的足夠真誠,結下了不少的善緣。在關鍵時刻往往有人伸手相助。我想,應該是她最初的一系列不經意的選擇,在今日發生了作用吧。命運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便是一命二運三風水,也應該要像穆罕默德所說(如果他真的說過的話):先拴好你的駱駝,再祈求真主 。

最後以貝索斯在他的《一網打盡》扉頁上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當你步入80歲高齡,靜靜地回味過往的記憶時,裡面記錄著你充滿個性的一生,你當初所做出的一系列抉擇是如此縝密且意義重大,最終,是自我抉擇成就了自我。


還記得《小馬過河》嗎?超啟發我的:

馬棚里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

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啊,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口袋,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啊!可是離家很遠了。

小馬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趟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過去。

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你會淹死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在這條河裡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

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他:「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我……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小馬說:「是呀!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

媽媽說:「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對岸。

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寓意  同一條河流,老牛覺得它是沒不過膝蓋的小溪,松鼠覺得它是深不可測的天險,而小馬卻覺得它不深不淺剛剛好。

如果把每一本書比作一條河流,由於年齡、經歷的不同,或許有的讀者像松鼠,有的讀者像老牛,他們都會有各自不同的讀後感受。而你就是那匹小馬——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要親自去體驗。

小馬過河_百度百科

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就像小馬遇到那條河,不知道該不該過:應不應該出國,應不應該做某樣工作,應不應該結婚。。。

我們會問很多人他們的建議,很多人也會熱心的提供他們的經驗,就像牛和松鼠告訴小馬那樣:出國好、出國不好;工作待遇好發展好、待遇不好發展不好;你該結婚、不用太著急... 得到的答案可能會大相徑庭——要是都說好的話也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不是嗎?就是因為有兩方面的聲音才會導致我們無法做決定,左右搖擺。如同題主說的「有時候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反而越沒有頭緒,並且還有很多信息是片面的」 。

我覺得,不管你收集多少經驗,問多少人,想辦法分析的多麼全面——你永遠找不到想要的「標準答案」。例如我應該選什麼科?上什麼大學?很多事有太多的決定因素,對別人簡單/難的事可能對你來說(沒那麼)難/簡單。(小馬、松鼠、牛對比)。所以收集資料是必須的,但你極難得出確切的結果

所以,Follow Your Heart,自己做決定,感覺選擇一個方向往前走,不要堵在十字路口。贊同@劉虓震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如何選擇,而是選擇之後怎樣去做。

tip: 我一般會拿一張白紙折兩半,分開寫下讓我猶豫不決的兩件事能給我帶來的好處(benefit/advantage)。如在國內上大學vs出國念書。以經濟學辭彙來說,分析每件事的機會成本。然後選我能想到給我帶來最多好處的選項。不列壞處是因為這個表列長了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吧...

做決定以後,要樂觀!這個很重要,不要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就像某網遊文里看過的,沒有廢柴的角色,只有廢柴的玩家!)在灰心懷疑做了錯誤決定時,翻出來當初的list念三遍!看看能從以前的決定中得到的benefits,你也許在遇到困難時忽略到了它們,但真的沒什麼可後悔的。只有親身體驗了,努力奮鬥了,才有資格回頭說當初的決定好與不好,正確不正確,光分析是分析不出來的。

加油。

---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者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更基本的是需要找到另外一個答案。

什麼叫「正確的選擇」

1.這個正確應該是指對你自己最「合適」。(什麼叫合適,後續討論),而不是其他人,比如你喜歡電子遊戲,糾結於要不要花300塊買個halo4,如果你去問個只喜歡購物的女朋友,她不罵你腦子有病才怪。

2.那麼「合適」的概念到底是怎樣?這個就依賴於你對自己的定義,也就是價值觀:你更注重物質,還是精神?你更注重體驗新鮮事物,還是希望安定祥和?所以要認清你自己,當然這個也是最難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句:認識你自己。 要想做出正確的選擇,要盡量認識自己。

3.明白各個選擇的得失,這個得失不一定非要特別具體,比如精確到賺多少錢,至少要分清各個選擇的傾向性,是more money ,還是more love. 等等。很少人因為多賺了100塊而興奮一輩子,要麼,得到一個愛的人,要麼 多賺了100萬(現在也許100萬也不能了)。細節在做選擇的時候我覺得不太重要,因為有太多的變化可能改變這些細節。

4.做出你的選擇,然後任何時候回想,你都要明白為什麼你做出如此選擇。如果真的將來你發現你錯了。那麼錯的,大部分是錯在了你對自己的認識上面。錯誤可以幫你修正自己對自己的理解。這也算有得有失。


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源自平日的經驗積累,能夠預判風險,和對未來結果的預估,兩者相權。人越大,對經驗的依賴越重要。所謂直覺,有些是運氣,有些是經驗已經固化形成潛意識(包含從小耳濡目染積累的經驗),有些是基因(來自父母經驗的遺傳、變異等)。把任何事情都當作練習來學習經驗,擴大腦容量,是最科學的方法。所謂感性、情感、隨性是最不科學的行為,風險最高!性情源自遺傳、生理缺陷、教育和環境,一定程度可以被改造,風險則進一步降低。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他:需要注意的是,時間是最大的成本,生命有限且脆弱,快速決定顯得重要,金錢價值最小,優先順序可以最低,以犧牲金錢節省時間。平日碎片式的積累不是不必要,多思、多看、多問,保持好奇,相信大腦的潛能,再多的信息都裝得下。但大腦內存不大,短暫記憶很有限,善用筆記固化。

學習從前輩處獲取經驗。


關於如何做出選擇,這裡面分為三步。

第一,確定你目前考慮的選擇是所有必要選擇。

這確定了之後所考慮的大範圍,這一項出了問題,後面就很有可能會走入死胡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苦苦糾結於幾項選擇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再去看看,或者可以直接問問局外人的意見,或許會發現新的天地。

第二,盡量搜羅信息並進行分析

如何憑藉著已有的手段儘可能的搜集到更多更準確的信息,並順利的進行分析,這是一種能力。

對於這個,我推薦題主看看下面的這條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035318如何鍛鍊出強悍的分析能力

這裡面的高票答案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科學方法。

上面提供的方法充分的發揮了人理性的那一部分,如果得出的結論對我來說還是不夠,感覺幾種選擇差不多,那麼我會去尋求超越理性方法的參考,占卜。

但我要強調一句:

占卜這類方法只為了解決理性所無法解決的那一部分問題,並且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喜好,不對此進行任何爭論。

第三,做出選擇

很簡單么?實際並不。即使你明白只有左右兩條路,並且其實看起來真的差不多,但對於許多人來說,做出具體選擇也會讓他糾結半天。

做出選擇實際上是需要意志力的,當一個人的意志力處於不足,就會陷入選擇困難的窘境。因此正確的認識意志力,併合理的鍛煉和運用它就成了一種需要。

對此,我推薦兩本書:意志力: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73358/

自控力: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86473/


看自己的標準唄。

1,志向是一種標準。其實每當想到這而苦惱的時候,俺都覺得,那些立志去做些什麼事情的人面對此種問題簡直是太輕鬆了。因為這就像是個遠方的信號塔,你可以不斷的靠它去修正自己的航向。

2,Follow your heart.也是一種標準,不過這種標準很模糊,並不容易去判斷,當然對於某些純感性動物不再此研究範圍之內。這種選擇的優勢就是簡單而且即便選錯了(現實意義上),你也會覺得活的很高興。

3,「接觸、試探、推演、比較、做決定」+「隨機因素」這樣的一種循環也是一種標準。如果是這樣的話,你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逐漸的形成評判的標準。比較複雜,因為需要不斷的去比較、去判斷,而且時間耗費很長。好處是你可能總結出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標準公式。這個是很牛逼的。

4,求助於現有理論或宗教也是一種標準。比如@狼大人 說的遺憾最小化模型啊,比如佛教,基督教的一些教義啊。等等,這也是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至於優劣不做評價。只是說上面的三個答案,在這個答案裡面或多或少的都有痕迹。


我最喜歡的動漫是《鋼之鍊金術師》

裡面的核心主題就是等價原則,想得到什麼就拿等價的東西來換。

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就很好辦了。選我們要的起的最好的那一個。

愛情就選我們追的上的最好的那個人;事業就選我們能勝任的最有前途的那份工作;學校就選我們能考得上的最好的學校。

我猜你會追問真么看出來哪個人我能不能追上,一份工作有沒有前途,學校是不是真的好。

這個很簡單,愛情你多試幾個人就懂了,工作挑名氣最大的單位,就算不行離職了都能當資歷吹,學校挑地方最好的。


→→→→→→→→→→→→→→→→→→→→

本人搬運工,N年前看的文章,頗有韻味,覺得有必要留在這,給能啟發的人啟發。

→→→→→→→→→→→→→→→→→→→→

原文標題為「如何面對人生中那些艱難的二選一?」

作者奶牛Denny,樂純創始人。

@奶牛Denny

人生是由一個個艱難的二選一組成的。這是句廢話。

這篇文章,是為了分享如何做出艱難的二選一的一些心得。我將它分成了三部分:

Part 1:人生中那些艱難的二選一,為什麼艱難。

Part 2:90%的人在做艱難的抉擇時犯的思維錯誤。

Part 3:最後才是你想要的終極答案。

Part 1: 關於人生中艱難抉擇的三個真相

四個小孩被捆綁在車軌上,火車正駛向他們所在的軌道。而在旁邊一條軌道上,只捆綁著另一個無辜的小孩。你的面前是一個按鈕,只要你選擇按下這個按鈕,火車就會切換到第二條軌道,最終只殺死那一個小孩。你都不認識這些孩子。選擇權在你的手裡,第一條軌道和第二條軌道上的小孩都正無助地看著遠方的你......你會選擇什麼?

你意識到了關於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一個真相: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

其實人生中的很多選擇都是這樣的。在「減完肥才有資本穿比基尼」和「好吃好喝了老娘活得才開心」之間選擇。在「一個驚艷了時光」和「一個溫柔了歲月」之間選擇。在「追求夢想的不負責任」和「平庸一生的可怕」之間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它正確的理由。沒有一個選擇是錯的,也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

那麼艱難的抉擇之所以艱難,是不是因為這兩個選擇其實是一樣的好或者一樣的壞?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艱難的抉擇就簡單了——我們只要隨便選一個就好。

讓我們來驗證一下這個假設。

從邏輯上,我們知道,如果你給兩端一樣好或者一樣壞的天秤的一端加上一個砝碼,天平就會朝那一邊傾斜。那麼我們讓上帝默默地在第一條軌道上,綁上第五個孩子。

你看著兩條軌道,突然發現「被動地看著五個而不是四個孩子送死」和「主動地殺死一個孩子」之間的選擇依然艱難。於是,邏輯驗證完畢。它們原先平等的假設不成立。

這就是關於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二個真相:儘管一個選擇不比另一個更好(真相一),但它們也不是一樣的好或者一樣的壞,所以你也不能拋硬幣解決問題。

絕望中,我們萌生了一種思維:如果我們可以在面對任何一個艱難的二選一時,看到兩條道路未來50年分別會發生什麼,選擇就會容易許多。

上帝笑了笑。他把未來50年的道路放在了你面前。

如果你選擇了那份年薪一百萬的工作,你的物質生活會變得非常寬裕,但會有兩次不怎麼成功的婚姻,在五十年里,你經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而如果你選擇了那份自己熱愛的工作,你的人生會很精彩,但是——你依然會失去你最愛的那個人,你一直顛沛流離,在五十年里,你依然時常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然後你發現了,人生不是有單線主題的完美劇本。它從來不會鼓吹功利主義的成功,也不會賜予理想主義者他們想要的那種遍體鱗傷。你經歷的痛苦比預想中更痛苦,而快樂也並非期望中的那種快樂。

最後,你發現了關於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三真相:即使你完整的知道了未來劇情的發展,艱難的抉擇還是不變的艱難。

這便是關於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為什麼如此艱難的三個真相:

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或更壞;兩個選擇又不是一樣的好或壞;即使有了完整的信息,它們依然同樣的操蛋。

Part 2: 我們腦洞的最大缺陷

於是,工作中經驗豐富的你撕下一張大白紙,掏出一支筆,當中畫上一條豎線,開始羅列兩個選擇之間的Pro Cons。

如果你面對的真的是艱難的抉擇,那麼108個小時之後,你會在白紙上看到寫滿了的18個Pros和15個Cons,還有一堆樹狀的思維導圖。同時,邏輯異常發達的你的頭髮也快掉的差不多了。

但是,你仍然無法在這兩個選擇之間畫上一個大大的「&>」或者「&<」或者「=」。

你有沒有想過這三個符號本身存在著問題?

當你用這三個符號來判斷兩個選擇的時候,你已經下意識地做出了一個假設——

你覺得「倫理、道德、美貌、責任、善良、喜怒哀樂」這樣的價值,是可以和「體積、長度、重量、分數、收入、成本「這樣的科學價值一樣用尺子衡量的。

換句話說,你覺得科學的邏輯思考是尋找這個世界真相的唯一鑰匙。這就是你腦洞最大的缺陷。

事實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裡。

一個是客觀的世界:蘋果比橘子更偏紅色的,足球場比籃球場要長77米,把伺服器從國外搬到國內會使得網站平均訪問速度提升1.3秒從而使得用戶跳出率降低25%(這是你比較擅長的那個世界)。而另一個,是主觀的世界,一個叫做「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應該做什麼」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有著兩種無法互相比較的衡量標準。

當我們越聰明,我們就越容易嘗試用「科學邏輯世界」的成功經驗去努力分析「我應該做什麼的世界」的選擇。然後你的頭就禿了。

面對艱難的抉擇時,我們之所以痛苦和糾結,是因為我們的科學腦洞告訴我們這兩個選擇里一定有一個是更正確的。

事實是,沒有「更正確的那個選擇」。

儘管你的邏輯可能無法接受,但是在「我應該做什麼的世界」里,存在著除了「&>」、「&<」、「=」以外的第四種價值關係。就讓我們稱它為「&>=&<」。

喂喂喂,大叔你怎麼開始賣萌了。

不是,我這不是要跟你講答案來著。

Part 3: 一個個決定性的機會

遇到「&>=&<」時,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但其實,「&>=&<」是少數讓人生變得有意義的時刻。

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著簡單的決定,也就是「&>」、「&<」、「=」的決定。這當中也包括了「把伺服器從國外搬到國內會使得網站平均訪問速度提升1.3秒從而使得用戶跳出率降低25%」這樣看似複雜但其實簡單的商業決定。

換句話說,所有「&>」、「&<」、「=」的決定都可以由一台超級電腦通過無數次枚舉的方式得出結論。

從某種角度上看,在面對這些簡單的決定時,我們就是「&>」、「&<」、「=」的奴隸。地球上無數個看似不同的鮮活個體都只有一個同樣的正確答案。那個答案和一台電腦的一樣。

但再聰明的電腦都無法做出「&>=&<」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艱難的「&>=&<」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人生忙忙碌碌的幾十年里,這一些艱難的二選一讓我們終於有機會做出屬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忘掉邏輯上已經被完爆的「&>」、「&<」、「=」。我們終於可以問自己:「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想要成為「減完肥才有資本穿比基尼」還是「好吃好喝老娘才活得開心」?我想要追求多少夢想?我想要承擔多少責任?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妻子或丈夫、一個怎樣的女兒或兒子、一個怎樣的媽媽或爸爸?

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隨波逐流,沒有多少次這樣向內審視、定義自己的機會。而「&>=&<」的這一刻,你想成為誰,你便做出怎樣的選擇。你的人生只有這些時刻是自由的。

這就是「如何面對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的終極答案。它來自於邏輯推導,但是卻又不受限於邏輯。它可能不是你期待的那種答案,至少,它不是伸手黨會想要看到的那種標準框架,這種標準框架只存在於「科學邏輯世界」里。這個終極答案,更多的是看待「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的一種視角。

我們之所以很痛苦,是因為我們害怕選錯。但現在無論你是邏輯控還是邏輯盲,你都已經知道了,沒有更正確的選擇,沒有標準框架。恰恰與我們的第一反應相反,這些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是寶貴的機會。那些通常決定我們正確與否的邏輯理由全部都不管用了。只有在「&>=&<」的世界裡,我們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理由——無論它在其他人看來有多扯蛋——並用這種理由證明我們獨立的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並不是人生中的苦難,而是難得的禮物。


決策矩陣(Decision Matrix)是個比較科學的做選擇的工具,希望可以幫到你——

先從「選擇恐懼症」的成因說起——

每天我們都在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有的關乎生死,有的無關緊要。

之所以要做出選擇,全然是因為資源稀缺

你的財富稀缺,所以你沒法每種包包都買一個。

你的時間稀缺,所以你沒法每本書都看一遍。

你的飯量稀缺,所以你沒法每道菜都嘗一遍。

不過我們卻越來越難作出選擇,「選擇恐懼症」成為了很多人的常態。

「一會吃什麼?」「都行啊,我選擇困難,要不你定吧。」

「國慶去哪玩?」「不知道,國內人擠人,國外又好貴。」

「你會選A還是B當男朋友?」「不好說,A比較帥,B對我比較好。」

真糾結。

貫穿整個決策流程,選擇恐懼症的產生有4種可能性。

一是決策意願不足,也就是「懶得想」。

比如每天中午面臨要吃什麼東西時,很多人都不是很在乎,為了加快決策流程,不少人就會把決策權讓出來:「你們定吧,我都行。」

往往是因為對於決策者而言,這些事情沒有那麼重要。

二是決策能力不足,主要是因為決策的複雜度越來越高,光靠「第一感覺」或簡單地列舉理由,沒法馬上做出最優決策。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面臨的選擇過多,大部分產品與服務都是處於買方市場,供過於求。

不像以前,飲料只有可樂雪碧美年達,手機只有諾基亞摩托羅拉。

特別是信息這個最供過於求的產品,信息過載讓篩選信息的成本急劇上升。

原來的決策機制,已經跟不上我們每天面臨的決策的複雜度了。

三是容錯能力不足,承擔不起後果。

資源比較少的人群往往風險抵禦能力很差。

比如說投資理財,投個10,000塊。

對於一些人來說,10,000塊可能就只是一個包包。而對很多人來說,這卻是一兩個月的薪水。他們容不下這種錯誤。於是只能思忖再三。

四是容錯意願不足,也就是「完美主義」。

這類人往往自小順風順水,沒遇過什麼挫折,也便容不得自己的人生有一絲瑕疵。

決策流程

那,如何克服選擇恐懼症呢?

意願方面,狐狸我可幫不上忙。

無論是決策意願還是容錯意願,不同人有各自的偏好,只能自己調節。

而容錯能力主要與你所擁有的資源有關,只能靠時間去積累財富,靠運動飲食去換取健康的生命。

因此,我們不妨先聚焦在決策能力方面的提升。就從掌握最簡單的一個決策工具——決策矩陣(Decision Matrix)開始吧。

決策矩陣用起來很簡單,舉個例子你就知道怎麼用了。

偶像劇女主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決策——男A和男B同時在追求她,她都很喜歡,所以想從中選一個當男友,但她又沒法判斷自己更喜歡誰。於是,她陷入了無限的糾結。

於是她跑去找諮詢顧問出身的閨蜜,讓幫忙參謀參謀,於是閨蜜便用了決策矩陣這個工具——

第1步,閨蜜先讓她列舉她擇偶時會考量的維度。女主和閨蜜討論後,寫下了以下維度(以下維度是我胡謅的,僅供參考):

第2步,閨蜜給了女主100個百分點,讓她像給RPG遊戲里的角色加技能點一樣,分配權重到不同的維度上,比如女主可能比較看臉,那可能有30%的分數都會加到「顏值」上。

於是女主作出了以下分配:

第3步,看到上圖後你應該也會馬上想到,接下來自然是給兩位男主評分了(滿分10分):

第4步,算出每個男主的加權平均分:

  • 男A = 30%x8 + 10%x8 + 10%x7 + 15%x8 +10%x8 +10%x8 +5%x7 +10%x8 = 7.85
  • 男B = 30%x7 + 10%x6 + 10%x9 + 15%x8 +10%x7 +10%x10 +5%x8 +10%x9 = 7.80

OK,四個步驟,女主便做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決策——選男A。

順帶補充3點:

第一,維度的選擇可以參考現有的理論框架。

比如說求職方面,比較幾個offers時,可以參照李向衡老師《面試的智慧》一書中的框架,亦即發展空間、能力提升、平台規模與品牌、薪酬待遇、文化氛圍、管理規範 6 大維度。

(我也做了個詳細版求職決策矩陣表EXCEL,公號回復「決策矩陣」可以獲取)

第二,各維度的權重因人而異。

比方說,選配偶的例子,有的霸道總裁看不出女生漂不漂亮,可能他在顏值上放的權重就會比較低。

第三,維度可以更細分,越細決策準確度越高。

比如身材可以分為身高(高矮)、體脂比(胖瘦)等,能力可以分為知識、技能等,財富可以分為固定資產(車房)、流動資產(現金)等。

OK,女主決策也做了,也準備結婚了。

不過,就像大部分偶像劇里演的,女主往往婚禮上還要上演一場逃婚大戲。

這是決策矩陣的局限——它是靜態的,而這個世界卻不是。

一是各個維度的權重會變。

人會成長。過往看重的一些維度,現在可能沒那麼重要了。

還是上面那個擇偶的例子,做決策時,女主可能更看臉。

但是婚禮前,女主看了部電影,忽然發現三觀契合更重要(權重變高),而且被拋棄的男B這個維度的得分特別高,於是她就逃婚了。

二是選項本身會變。

以找工作為例,市場環境的變化會改變每個工作崗位各個維度的水平(評分)。

比如2015年時,iOS開發特別吃香,工資水平很高。但隨著一批O2O公司倒閉後,他們的薪酬水平也就回歸正常水平了。

面對變化時,如果你還可以再度選擇,就重新出發吧。

該逃的婚就逃了,該辭的工作就辭了。

人生苦短,及時糾錯。

因為,There"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參考文獻/推薦閱讀

[1] Glenn Shafer, &, 1976

[2] 采銅,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2016

照片/ unsplash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眾號/ imjietizhe

專欄原文/ 如何克服「選擇恐懼症」?1個工具,4個步驟,讓你徹底擺脫糾結


哪裡有什麼選擇困難,不過是因為窮。


三條秘籍傳授給你:

1.買不買? 買。

2.做不做? 做。

3.選哪個? 第一個。(通常你問「我該選a還是b?」請選擇a,因為潛意識裡你把它放在了前面。)


跟兵長想得很類似,在我看來。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正確的選擇,最好的選擇就是選擇一種活在的當下的態度,認可自己的選擇是當下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這樣才不會為那些選擇而苦惱。


貌似這是我們這代在父母老師的安排下長大的人裡面經常會有的困惑.

做事最大的成本是什麼?時間。你的人生是有限的,機會停留的時間更是短暫。如果在一件事上猶豫所耽擱的時間比按最耗時的方案來做這件事還多的話,你可以不必猶豫了。可能在你猶猶豫豫、收集信息、反覆衡量的時候,別人都已經用比較笨的方法把那件事完成了。


首先,世無完美之事。

1.我們猶豫的是,看不清自己的選擇是否更具優勢。(如果一件事的優勢是7,另一件為3,不難選擇吧。但如果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優劣持平,就難以作出選擇了。)

2.邏輯上推論,得出問題的癥結在於,「看不清」,導致我們難以選擇。

3.看不清,其實是缺乏基本判斷框架+足夠的關鍵信息。

4.我們如果需要快速的做出選擇,其實是沒有辦法做詳細研究的。下面是項目管理課程中的一個基本幫助選擇模型,基本上我們涉及的日常事情都能用這個框架去套用。

5.很多時候我們做的選擇並不是我們預期的那樣,是因為對事情的關鍵信息收集不全,不準,而這種情況,我們大部分時間只能依靠經驗,經驗在這裡就是有用信息。

6.在填寫這些內容的時候,請儘可能客觀。符合實際情況。如此才能做成邏輯上正確的選擇。

7.我們選擇一條路,並最終後悔,原因是因為我們自身沒能達成目標設定。所以建議將心裡指標底線降低些。還能順便收穫快樂。要做成一件事,需要關注4個大的方面(並非絕對),(技能/態度/環境/資源)。

8.以上純屬臆造,不對結果負責。如有興趣,私聊羅。喜歡聊天。


想像自己站在選擇後的另一端,然後選擇那個會讓自己覺得遺憾少一些的答案


我並不知道如何科不科學的做決定,所以我只能回答題主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談談我做決定的經歷。

我現在就讀廣西師範大學,這是一個機緣巧合的事…

我初中進了一所本市最好的私立中學,雖然在班上不是拔尖的,但是也不差,如果拿出成績在全市來對比也不至於很落後。我中考也靠著自己的奮鬥考了A等級成績,有機會進市裡最好的高中,然而最後我做了個決定——放棄去就讀高中,毅然決然選擇去中職學校。

為什麼?我不想讀大學?家裡窮?

我當時真的沒那麼糾結,就真的不打算去讀,原因有三:

1.我雖然是A,但是是屬於那種減掉10來分就是等級B的中等生,再說了,如果去到更優秀的學校,估計墊底也有可能,(你們會說遇強則強嘛,這點困難都承受不起?請看原因二)

2.我希望我是自由的,高中都是限制得很死的,學習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而且我並不擅長死記硬背和硬邦邦的教學,那不是我想要的。(相對現在大學的教學,我很喜歡,綜合性培養)

3.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學好一門技術,以後靠它養活自個兒,於是我自己選擇了南寧一所中職學校。(比較令我感動的便是家裡人的理解和支持,我現在想想當時是不是非常不懂事啊,雖然我沒和他們吵架,只是坐下來好好的談談,也不知道有沒有澆滅他們所謂的望子成龍的心愿)

應該有人疑惑我為什麼後來又上了大學,後面會講的。

這算是我自己做的人生一大選擇了,真的改變了我很多很多很多!初中的我膽小懦弱、容易受欺負、能力非常弱,最好笑的是我人生第一次當班干就在中學,我競選上了勞動委員,可卻在第二個學期,這職位就被撤了,不止是我被撤職了,連勞動委員這個職位也跟著我沒了…沒…了。(當時就好大打擊)

上了中職後,由於我是重點中學來的,也成績優異,就被學校當「寶」一樣。大家也知道中職、中專一般是那些考不上高中的人或被父母逼著去讀的,素質差、態度差、成績差,三差集中區(也不排除真心想學技術的人,例如我)我選擇了烹飪專業,因為喜歡食物和大餐,就夢想當大廚,將來前景也不錯的,學到還能回家露兩手孝敬家人。

專業特殊,所以我們在學校不稱謂班主任或老師,都是叫師傅/師父,非常親切。成績優異的我自然而然就被選為班干,差點被師傅推選當班長了,由於當時我自知能力不足,所以退一步當了學習委員,一當三年不變,對我幫助真的挺大的。

中職學校別以為是什麼不上流的學校,管的也不松呀,照樣查勤查寢查早退遲到,不穿校服不帶校牌者(不過相對高中,這些我都可以接受耶,唯獨這裡沒有繁重的任務,每天學的課程都是實打實的實訓課),我雖然膽小懦弱,但是後天是可以鍛煉的,在沒有任何人認識我的地方,我最容易改變,熟人在時我會非常拘謹,因為我要蛻變啊,並不想讓他們看到(如果在那所重點高中就肯定會見到很多我的老同學,見面就家長里短的,個人表示抗拒)。所以我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能力都被自己激發了,我加入了執勤隊,最後成了校學生會一員,我參加了很多比賽很多活動,豐富了自己的眼界和視野,最後一年成功去到了海南島實習一年(其實是悲哀的一年,這裡不詳說了,嘆氣臉),實習完順利畢業啦!

等等,你要問我怎麼就到了大學

其實這是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一個政策啦,我很幸運湊巧正好遇到好時代嘛,我當時也還一直沒放棄對大學的憧憬,還一直記得中學班主任那句話「現在趁年輕趁是個好時代就多讀書,絕對沒有壞處的」,當時看到中職升本科這個政策簡直抓狂,總覺得老天對我太好了(謝謝黨),於是我又和家人談了一次,他們一如繼往支持我,我真的要哭了,我這輩子最最最最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出生在這個家了,沒有之一。

我利用海南實習的期間,努力學習一些簡單知識(畢竟本科好嗎,人家也有底線,也有分數線的),我靠著自己的努力順利考上了廣西師範大學,所以我現在就在這度過兩年了,還有兩年畢業,我現在很滿意所在的學校,很慶幸當時做的一個個選擇。

我想說,這其實並不能完全歸結於我的運氣,我當時也是有理有據做的選擇,我的厭惡、我的喜好、我的憧憬等等都是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而且很多時候我也非常努力,就算當初家人反對我去中職,結果去了高中,難道我就不努力了嗎?這是視自己的情況而定,畢竟人是為了生存而活著的。

最後,做決定不是因為要去做決定而做決定,而是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且朝著自己做的決定而努力奮鬥,不負自己。


理論可以講很多,但我通常提供比較實用的答案: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回答是遵循你的直覺。有研究證明你第一直覺的決定往往是你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但我明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肯定不容易,你往往會害怕做了錯誤的決定,害怕選擇以後後悔。這種情況下,我建議你回答以下的問題,這會幫你更明確你的決定:

  1. 在人生的這個方面,什麼樣的結果,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是你最想要的
  2. 列出要邁出下一步你的所有選擇。
  3. 所有選擇的好處,壞處
  4. 所有選擇的最壞結果(當你寫出最壞結果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最壞的也不如想像的壞)
  5. 這個選擇還會影響到誰?

回答這些問題,這會幫你分析和確定你的直覺。最重要的,決定了就堅持做下去。


你太貪心,什麼都想要,你以為你的淺薄的大腦真的能夠做到運籌學裡的最優化嗎?你要是能做到,你的人生就應該是用這種技術來賺錢了,分分鐘中國首富。

所以找不到這種辦法是正常的。


推薦閱讀:

人的主觀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種怎樣的感覺?
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有何區別?
如何證明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預先註定的?

TAG:心理學 | 哲學 | 人生 | 生活經歷 | 選擇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