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理解《論語》中的「君子」?

有什麼標準嗎?有哪些具體的人物?


《論語》里君子主要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之人。

其特點如下:

1.君子表裡如一,行事無愧於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行事無愧於心才會自我反省而不覺內疚,才會坦蕩蕩啊。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樸質勝於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於樸質則會虛偽。君子既不粗野也不虛偽,這就是表裡如一啊。

再看看孔子是怎麼做的。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孔子病了,子路讓同學給孔子當治喪臣子。孔子怒罵:我沒有臣子還裝作有臣子,這是要欺騙誰呢?與其死在臣子手上還不如死在學生手上啊。即使我不能大葬,難道我會躺死在道路上么?

這就是君子所為啊!

此外,小人的特點也可對比出君子特點。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

外表強硬,內心軟弱,這就表裡不一了啊,這就是小人啊。

2.君子安貧樂道。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君子行勝於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做,然後再說,這就是君子。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在言辭上遲鈍在行動上機敏。

4.君子也爭,且按照規範來爭取。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對人沒有什麼爭,除卻和人比射時。但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射後,又相互作揖才退下。勝者敗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舉杯對飲。這樣的爭,還是君子之爭呀。」

君子有權利在自己本分內去爭,但是爭之以禮啊。

5.君子注重群體和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善於團結人而不勾結,小人善於勾結而不團結人。

6.君子重德。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這都是德德體現。

7.君子看問題比較客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說的話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因一個人品性不良就不注重他所說的話。

8.君子嚴於律己。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儒家的君子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聖人是儒家的終極理想人格,也就是最終目標,可望而不可及,但君子就是夫子給儒者的一個可以踐行的道路,這個道路的終點就是聖人,起點是有了自我期許。也就是意識到我想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堂堂正正的人,有了這個期許,然後通過學習、教化、反省,推動自己沿著君子之道開始前進。

至於具體的外在表現不必那麼在意,首先要有這個自我期許,積極奮發,然後反省自躬,自己缺什麼、目前能補什麼,然後就不要再多想了,慢慢開始對自己進行捶打,夫子曰:剛毅木訥近於仁。努力奮鬥、積極進取、時刻反省、持之以恆。

君子之道,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把自己從凡鐵捶打為精鋼的過程,打成什麼樣子根據自己的理想來就成了,不要計較於什麼標準,君子不器。


那個時代的君子特指君之子。即所謂的貴族。指身份而非品行。但是貴族就要遵循貴族的禮教,所以君子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美德。

後來所說的君子與那個時代有所不同。


楊伯峻的 論語譯註 里有。大意是論語里的君子有時指貴族,有時指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大致意思是孔子時代的貴族和孔子認為的道德高尚的人。詳細意思:

羅伯特·C·所羅門在《哲學導論》里的闡釋:"在中國,早期形式的哲學不怎麼關注我們所謂的「原始科學」問題,更多關注的是人、人的關係和人的行動。公元前六世紀的一位中國思想家,叫作孔子,他主張,
思是我們的基本天性。在本質上,他所關注的是人之仁(good),即他所謂的「君子風度」,他及其追隨者規定了後來數千年中國社會的形態。與西方的諸種本
體論不同,孔子的形而上學主要關注的是人。
孔子及其追隨者宣稱,人在自身內有所區分——人的激情、野心和混亂的忠誠分散了他們的道德義務。他們認為,通過自覺和體貼地遵循禮
(propriety),人能夠克服他們的「個人自我」和慾望,從而實現一種「非個人的」仁。然而,這種非個人的生活——禮的生活——是一個人更為「真實
的」生活方式。通過思,一個人獲得了一種作為仁人的「自我」。在孔子看來,去「思」,就是去成為一個不一樣的、更好的人;孔子認為,有這種深刻思想的人,
即使有,也極少
以下出自《論語》(The Analects,孔子語錄)中的話就是證明:

孔子,《論語》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的「思」乃是仁人藉以安定「內在自我」的一種關注形式。因此,君子之思所涉並非沉思,而是對義務的恰當關注,在那裡,「義務」本質上被理解為一種社會
性的禮。孔子的「中庸學說」指引「君子」要永遠避免極端。「中庸」乃禮之道。因此,孔子的格言所系,常常是以古之「仁人」設立的榜樣為典範,描述何謂恰當
的衣、食、行、政。這種內在真理,被稱為仁之「道」,它引人始終據禮而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孔子看來,和(harmony)所象徵的,不僅是音樂所能達到的和諧,也是一個人的內在人格與外在自我的統一,它常常因自我與社會之間以及社會內部的諸
多關注而受到干擾。在孔子看來,禮和慎獨不僅僅是沉思的活動,而且更是實踐的活動;但是,它們至少在人類事務領域指向了一條位於統一與分散、內部實在與外
部表象之間的道路。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外國人解釋的比中國人清楚。


「君子」在孔子之前(比如《詩經》中)已經使用,但孔子賦予「君子」新的含義。在《論語》里,也只有這一個含義,即」已經成就的人」;相對地,「小人」指尚未成就的人。

對此不明,便無法真正明白《論語》!

什麼「貴族」,「品德高尚的人」都是狗屁說法。楊伯峻的渣渣解釋都拿出來。。。。。。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對言。小人指無文化,不識禮之"野"人,反之,君子可明。另,孔子論小人,無後世貶義之濃烈。

君子非道德制高點之人物。孔子所論君子語,皆非至難之事。非力不能也,汝畫。孔子乃真君子。

孔門後人時而以君子代指其師或孔聖。


.

周代「君子」一詞只有一個詞義

¨¨¨¨¨¨¨¨¨¨¨¨¨¨¨¨¨¨¨¨¨¨¨¨¨¨¨¨¨¨¨¨¨¨¨¨¨¨¨¨¨¨¨¨¨

中國第一部辭典《爾雅》曰:

「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一詞多義,完全違背了辭義要求明確之宗旨,然古今文人熟視無睹。

其之於國學(周學)經典的危害,導致國人完全誤解國學經典二千多年。

「君子」一詞之義,在《詩經》中已界定清楚了,即「百爾君子」、「凡百君子」。

也就是說周王朝每世王室的君子只有一百多個,即一百多個諸侯國的國君。

諸子百家為什麼稱「子」?因為周代士大夫的尊稱就是「子」,而不是「君」。

諸子百家非君子也!

1).《周易》曰:「君子以自強不息。」

2).《詩經》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楚辭》曰:「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

4).《論語》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周公對「百爾君子」規定的第一準則;

2).周南之國只有一位君子,「君子好逑」即作者言己;

3).「君無上天些」已說明怍者是為君招魂,而不是為王招魂;

4).國君要做到胸懷坦蕩,小人(國人)長於耕戰就可以了。

【注】 「君子」一詞的混亂,始於楚子熊通僣王,楚國的「子(士大夫)」一夜之間

搖身為卿大夫,一變成.「君」了,禮崩之始也。所謂.「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

「信陵君」,都是僣稱。當然,這是歷史使然,諸子百家奈之不何。

《周易》淪為卜筮之書;

《詩經》淪為詩;

《楚辭》淪為巫祀之辭;

《論語》淪為爭訟之語;

都是「君子」惹的禍,始作俑者就是編撰《爾雅》之無名鼠輩。

(一己之見·僅供笑曰)

13571


毫無疑問,君子一開始指的是君之子,是貴族概念。孔子賦予其新的內涵,大體而言,「君子」指的是一種被儒家推崇的一類人物。要真正全面的理解君子的內涵需要很多工夫,不但需要研究《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全部語句,甚至要研究「小人」的概念來予以對照。

應當注意,君子不是這個概念的唯一代名詞,很多時候「士」也被用來形容此類人物,君子和士在儒家概念里,往往是不分家的,士和君子的連用,在孔子這裡就已經出現,到孟子時便更模糊了。

愚以為既然君子和士往往不分家,那由孔子對士的形容來理解君子未嘗不可,私以為孔子對士的描述更概括些。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由此可見,士(君子)不僅僅應當包含對品德的追求,更應當包含對能力的追求,大概士的概念要求斯人美德和才能的統一,而君子的概念則偏重於斯人美德之高尚。

依愚對《論語》君子的理解,人通性與天道,居仁由義,事天立命,而又擁有出色的才能,所謂成德達材者,必為君子也哉。

回答這個問題也算是對自己思想的一個小測,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願見諒指教。


君子不立危牆,不行陌路」。

不立危牆指要做君子就要學會審時度勢,不能明知有危險的事情還去做。

不行陌路指要坦坦蕩蕩,不要去走小道二應該光明正大地行大道。

善於變通,懂得禮節,君子只是一個概念,是高尚品德的堆砌,沒有具體的標準。


個人愚見。

或從《大學》來解讀。

君子是針對小人而言。小人也沒有貶義,說的就是我等屁民。而君子則是相對於屁民,恪守道德,遵循大義,能力也爆表的人物。


首先是立己,然後推己及人,最後是造福社會。也就是在自我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個人魅力影響其他社會成員,同時發揮政治才能治理社會、國家,最終讓社會軟硬體都達到和諧大同的地步。

君子具體應該有那些才能和品質,論語里講述了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儒家構建出來的某種標準。將人培養成儒家眼中完美人物的行事準則。

一般是這樣苦口婆心地說,君子怎麼怎麼樣,要怎麼怎麼樣做才算是君子,一般拿小人出來做對比。


君子,首先為君,君子是君之中一部分特定人群。周有女君,有男君,君子專指男君。

《周易易象》對君子一部分特寫已指明君子的政治地位:有赦免罪犯的權力,有制定國制的權力,有判刑的權力。於周,各國國君級別方符合要求。

君子以折獄致刑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君子以赦過宥罪。

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談到君子,我更喜歡老子關於賢能的說法。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一旦崇尚賢人,就會使民爭,爭則亂世起,於是大家都為了得到這個賢明的稱號不擇手段。

於是離賢明愈加遠以。

其實金剛經中也有類似表述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行善事而不留於心,幾近菩薩,萬事不留於心,誰又會在乎是不是君子和賢人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個人理解,君子由於愛人,不在乎個人得失,故舉手投足之間風采自溢;而小人由於自戀,患得患失個人利益,故言談舉止另人生厭。


《論語》中的「君子」,有的是指有德者,有的是指有位者。


現在社會重視第一印象,這太片面了,如果說細節決定成敗,又不無道理,故需要長期的相處才能判斷。人之初,非善非惡,教化使然。無論人處於何時何地,他心中既有善又有惡,關鍵看他自己怎麼做,所以說有成長,有吃一塹長一智。就像聖鬥士里雙子座的撒加,一面哭一面微笑,陰陽乃天道也。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例子就是我


推薦閱讀:

當今時代社會人文類學科如史學,倫理學,政治學,哲學日趨細化,文學的現實意義是否已經大大衰減?
古代三年一次科舉,有史可考有777位狀元卻未見盛世之作,難道這些人的才華都被埋沒了嗎?
在各位的專業中,有哪些書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這些書中有沒有適合非本專業的人去讀?
如何減少網路暴力和互噴?
中國自魏晉南北朝後,經濟重心逐漸遷移至南方,為什麼政治中心經常維持在北方?

TAG:儒學 | 人文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