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的差異和聯繫有哪些?
這個問題太大。以下僅粗淺地從傳播的角度進行分析。
余以為,互動(Interaction),是大眾傳媒(傳統媒體)和社會化媒體最顯著的區別。
大眾傳媒就像是基督在山頂傳教,自上而下傳播開來,你可以想像一個三角形,從頂端往下逐步傳播。傳播的渠道是固定的,平媒廣電是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在大眾傳媒時代,只要掌握了傳播渠道,就能夠將話語不斷擴散出去。使得受眾從聽說,到喜歡,到嘗試,到成為擁躉。
社會化媒體的傳播則會構成迴路,每一個傳播點不再是單向的傳播,擁有成為Hub的潛質。這種傳播方式,關鍵點在於「說到了人的心坎兒上」,所以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社會化媒體時代,只有掌握了受眾的思考方式和喜歡的話題,才有可能將話題散播出去。目前大多數4A公司都說自己很擅長「互動」傳播,彷彿只要沾了互動的邊,就是社會化媒體了。但實際上,他們的優勢仍然在於內容的製造,而並非觀點的傳播。不難理解,在大眾傳媒時代,只要有了內容,花錢買好渠道即可,ROI很明顯,重複多少次,GRP達到怎樣的閾值就能解決一切;但在社會化媒體時代,不僅內容要好,還得內容被受眾所接受。極端來說,即使陽春白雪非常美好,也不代表會如下里巴人一樣流行。所以但凡是行內人都知道,所謂4A公司的社會化媒體運營,做到最後都跑去買粉絲、買大號,因為從骨子眼兒里他們還覺得只要多讓受眾知道正面信息就好,而非從內心真正接受。這是一種典型的偽互動:買渠道(大號、粉絲、名人)。
另一種偽互動,是將社會化媒體傳播理解為和粉絲對話。為了迎合粉絲的喜好,如果不是及時跟進利用熱點,就是學習他們的文化模擬受眾的口吻。這樣的營銷方式在社會化媒體運營上屢見不鮮。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大多數品牌都在賣萌、賣腐、賣節操,或者每天引用名人名言潑心靈雞湯(雞精),看似成功和粉絲打成一片,實則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大多數人只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蜂擁而至的追隨者大多會死在沙灘上。
還有一種偽互動,那就是表面也和粉絲拉近距離了,說的話也傳播出去了,深受喜歡。可是叫好不叫座。一位鼓吹自己的曝光率,理論傳播的人數,但是卻並沒有拉動銷售。
市場營銷固然重要,如果大家都像Nike, Cola一樣只要貼個標籤就能賣錢,那花錢做市場營銷,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名字當然足夠;但對於非快消類的品牌,尤其是需要長期運營維護的品牌,如何培養起忠實的顧客群,如何利用互動的方式獲取客戶的信息,通過CRM模式,從孤獨的單點源傳播變成多點源傳播,乃至面源傳播,才是互動傳播的精髓。那就是有人幫你說話,有人幫你回答問題,有人遇到問題直接找你溝通而不是第一時間毀壞你的公眾形象。這才是社會化媒體時代傳播的成功。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如果能讓傳播可視化,那麼傳統媒體不過是一個金字塔形傳播,而社會化媒體的傳播方式形態各異。傳統媒體渠道為王,社會化媒體人心為王。傳統媒體便於控制,社會化媒體常常失控:每個受眾都可能成為新的傳播者。在這種模擬社區化傳播的模式中,不僅要對傳播形式進行準備,還要監控傳播內容的調性,更要看社區領袖對問題的關鍵看法。簡言之,如果傳統媒體是中央集權制的傳播方式,那社會化媒體更類似於口耳相傳的民眾化傳播方式。剛好論文寫到類似內容,除卻樓上幾位的觀點,我想補充一點。隨著單向傳播轉向共動傳播,人本身對信息的主動選擇權就無限地增強了。在社交媒體中,由於信息渠道的極度開放,"低門檻高自由質量參差"即將變成一種過去的主要特徵,未來社交媒體的使用會成為考量一個人能力的極大標尺。無論是信道的鋪設還是設備的發展,隨著信息可得性的提高,如何優化組合使社交媒體所提供的信息能有條理、有效地傳達至個人智庫的能力也將變成極為重要的能力,包括選擇內容、分配時間以及每個信道所負責的區塊等... 應該說,社交媒體極大的提升了媒介在個人性格和能力養成上的地位。時至今日,在社交媒體上使用個人時間內容上的差異所致使的已經初現端倪。相信未來,越來越細分的各種程序會讓這一點顯得更為明朗。如果說,傳統媒介的式微是由本身的局限性所致,那麼社交媒體的崛起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和新的交流機制,更是因為日漸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學會如何消費自己的個人時間在這些信息量極大的SNS上符合了人類發展的要求。
傳統媒體:中國隊昨天輸了七個球
社交媒體:中國隊今晚被顏射七個球
微博求球迷原諒。
作業本:原諒中國隊吧!科比:看恆大吧還是!
薛蠻子:放我出去弄死它們……
然後一堆轉發。膚淺理解就這樣。
從傳播學角度,運用拉斯韋爾5W理論簡單分析,
區別:1 who傳統媒體,自上而下傳播,內容的發出者多是官方機構,(當然現在報紙廣播也有很多可以發表自己見解的版塊如讀者來信等)內容的產生需要多道工序,如選題,撰稿,責編審查等等;社交媒體,近似於自媒體,每個人都可以是消息的生產者和發出者。2say what
傳統媒體以大多數受眾所需內容為主要依託;社交媒體以個人的角色為基礎向個人的圈子內發布相關消息。3to whom
傳統媒體面向廣大受眾,尋求共同點;社交媒體面向的受眾範圍相對較小(不乏微博大V..只討論普遍現象)4what channel
傳統媒體以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為主要途徑;社交媒體以網路為主要途徑。5what effect
傳統媒體影響相較更廣,範圍較大,可信度相對較高;
社交媒體信息比較分散,範圍有所限制。聯繫:
均滿足監視環境、協調社會關係、傳遞文化遺產等傳播功能;也需要考慮傳播者、信息、媒介、受傳者、傳播效果等要素。只學了一個學期傳播學課程的學渣期待更多大神級答案。題主的問題其實百度一下有很多高品質內容,我不覺得我這拿著iPad打字的能寫的比他們全面。
我來說點實在點的吧,作為一個廣告主如何選擇投放渠道。
我做過數學模型研究過這個問題,基本模型是---------基於小世界網路的SEIR傳染病模型。
簡單的解釋就是用近似人際社交網的模型去研究廣告內容(病毒)的傳播行為和結果。把社交網中的人/媒體及其他一切傳播源看作點,有關係的就連線,就會形成一個網路,作為人際關係網路的基本模型,每個傳播內容都有一定概率從一個已經「感染」的人傳播到一個未感染的人,感染的也可能病癒(對應於如廣告內容時間久遠被淡忘等),越有意思的內容(傳染性高),越容易在整個網路中形成大流行。
對應的,傳統媒體相當於連線特別多的節點,同樣的內容更容易在這裡傳播出去,即通過提高接觸量來提高傳播量(感染率不一定要很高)。
社交媒體則採用另外一種方式,即通過提高感染率來提高傳播效率,通常是製作更有趣的內容來達成。當然買微博大V轉發等行為已經屬於應用提高接觸量的手法,這跟傳統媒體更相似。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一直更像一個SNS和傳統媒體混合的奇怪生物,當然我私下一直認為新浪做媒體比做SNS要好的多,所以微博的轉發遠遠大於原創。有一個更良好的有SNS基因的平台----微信,只是在「大V」或者說優質公共賬號的培養上還遠不如微博。相信能認真看完以上內容的朋友應該明白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行為的核心區別了。一個通過提高接觸量完成傳播預期,另一個通過提高傳染率完成。實際的數學模型配合大數據能做出很多偉大的傳播策略,這裡就不展開了。回到前面的問題,既然知道了區別,廣告主怎麼選擇投放渠道呢?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脫離廣告創意核心談投放渠道的,無一例外全是耍流氓!
從業過程中,我也經常耍流氓。。。。。沒辦法,媒介策略是得提前一年編製預算的,可實質推廣卻常常需要追熱點,誰又能提前預知明年流行些什麼奇怪的東西呢。。。。既然避免不了耍流氓,那乾脆耍得有點范吧~
一般來說,傳統媒體更適合打基礎印象,接近PR內容,我天天上央視不為別的,就是告訴你我有實力,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社交媒體適合完成精細傳播,接近SP內容,用社交媒體可以有更多互動,更多細節,對銷售達成的轉化率更高些。另外個重要選擇依據就是看想把誰「忽悠」進店/站/地兒,社交媒體的使用人群平均年齡低些,如果賣紅木傢具去社交媒體投主力廣告。。。。純屬公益普及(土豪燒錢),至少五年內我 還敢說這話不怕被噴。社交媒體的傳播也要更精準些,傳播更容易發生在「圈子」內,實質上是藉助天然連線完成了一次粗略的受眾篩選。這事說多了也沒意思,流氓差不多就得了,耍過了不好。我知道這寫的比較像個研究模型,相信看的下去的朋友們會有所感悟。iPad敲字也就這耐心了,內容簡單粗暴了點各位將就看吧。1.載體不同,傳統媒體為報紙、雜誌、戶外平面、電視等;社交媒體為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網等。
2.內容不完全相同。傳統媒體內容需嚴謹而完整,社交媒體尤其是微博需短小精悍,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傳播性。3.從及時性上來說,傳統媒體較社交媒體有較大差距。從聯繫上說,二者均需對內容負責,也就是說從提供優質內容方面,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差異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傳播 由媒體輸入內容 大眾接受內容 大眾沒許可權對內容進行修改和評論 媒體也無法感知大眾對媒體的態度 就像新聞聯播播音員在哪裡balabala 電視機跟前的觀眾把他們罵的狗血淋頭 也耽誤不了他們繼續balabala社交媒體的傳播是多維度的 社交媒體的內容由大眾產生 大眾既生產內容 又消費內容 點對點的傳播和生成 你發的一條內容 就是你生產的內容 你看到的內容也是大眾生成的 別人對你的產生的內容可加工 評論 轉發互動 你也可以感知到來自大眾對你生成內容的評論 就像你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講話 只要有聽覺的大眾都能感知你的存在 並會對你講的話產生互動傳統媒體無法控制媒體受眾人群 無法統計受眾人群 不是不可能 應該說沒有傳播跟蹤統計的有效辦法 社交媒體可以根據本身技術統計出受眾人群的年齡 性別 喜好 方便進行媒體效果跟蹤聯繫
都需要一種介質進行內容傳播 傳統媒體的電視的屏幕 報紙的版面 電台的聲音 社交媒體的網頁 blog 手機屏幕 等 傳統和社交媒體都需要一種呈現內容的東西來傳遞信息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社交媒體 都有一個衡量媒體好壞的標準 就是受眾人群數量 傳統媒體的電視需要收視率 電台需要收聽率 報紙的發行量 社交媒體需要網站用戶訪問次數 你的好友粉絲數 網站的pv uv 等數據傳統媒體是從上到下的層級傳播,社交媒體是P2P點狀擴散。
我補充下上面沒說到的:1.傳統媒體獲得反饋的速度較慢。社交媒體則較快,轉發量、評論數、轉發內容、評論內容等反饋很快就能獲得,也正因此社交媒體可以更迅速作出應變;2.傳統媒體仍有其優點:更深入、全面的內容,比如一期雜誌專題。而這是社交媒體相對較弱之處。社交媒體在第一時間讓人們知道發生了什麼,受眾也可以漸漸碎片化地通過社交媒體接收相關後續評論。但傳統媒體則是用長篇內容系統深入地作出報道。3.社交媒體對新聞的傳播更為迅速。傳統媒體的製作發布需要一個流程。社交媒體受時間地點限制較少。很多電視新聞最早都是在微博上曝光的。4.社交媒體誰都能成為傳播者,而這點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5.傳統媒體業務素養更專業。在內容編排、效果強化、作品美化等方面,傳統媒體表現得更專業,比如電視節目、雜誌專題盡量從視覺聽覺多方面系統、深入地講故事,讓受眾形象生動地感知。社交媒體更像一群人圍成一團七嘴八舌聊天,傳統媒體則是一個人在精彩地說評書。
問題確實比較大,首先,解釋下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之間的邏輯關係,傳統媒體的直接對立面不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而是新媒體New Media(即一種破除了傳統媒體完全擔任內容Producer而把內容的產生權利亦交給了用戶的媒體),所有的Social Media都可以被認為是新媒體,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是Social Media。
最大的區別我認為在於:
- 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的而社交媒體是交互性傳播的
- 傳統媒體在傳播時間點上可以控制,而社交媒體幾乎是即時性的,用戶的Engagement也是即時的,這就帶來了漣漪式傳播的好處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電視、網路、UGC節目比較——以快樂大本營、飯局的誘惑、污妖王的廚房為例
電視節目優勢:時間固定性、收視穩定性和審查安全性。電視節目大多都有固定精確的播放時間,比如《快樂大本營》每周六20:10準時播出,並且干擾因素很小,不會因為特殊情況停播。電視節目時間的固定性保證了人們能提前知曉播出時間和播出內容,有助於和觀眾建立長期穩定的收播關係,使節目樹立良好的口碑,從而維持收視率的穩定。比如《快本》從98年開播到今年的18年里收視持續保持穩定,並且收視人群及數量波動也很小,幾乎仍然是湖南衛視的頭牌節目。關於審查安全性,由於各大電視台都受政府和國家直接管控,因此審查制度較之網路節目會更為標準化和嚴格化,所以在電視上呈現出來的內容也會更趨於規範,更綠色安全。比如同樣是娛樂節目,《飯局的誘惑》和《污妖王的廚房》中的有些道具或者辭彙可能會比較敏感,而這樣的情況在電視上是不存在的,這就保證了節目的安全。
電視節目的局限性:①觀看即時性不強,時間上無法迎合所有觀眾。《快本》雖然是電視王牌綜藝節目,但是它的播出時間完全受到限制,固定的播出時間讓一些沒時間在第一時間觀看的觀眾錯過精彩內容,只能咀嚼「殘羹剩飯」,但網路節目和UGC是可以做到隨時隨地想看就看的「點播」功能的。②交互性、個性化不強。處在網路化日益加速的社會中,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不用遵守傳統電視媒體時間的局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製想看的節目,而電視和觀眾的交互幾乎沒有,不能準確地迎合所有觀眾的口味。
網路節目的優勢:①高即時性。移動設備的普及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完全不受傳統媒體播出時間的影響,時間靈活自由;②高交互性和深度定製化。網路給了我們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不用為了一個8點開始的節目而提前鎖定電視頻道苦等許久,而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喜好挑選適合自己的節目,此外,許多視頻APP還給用戶量身定做了愛好的標籤,過濾掉不感興趣的節目,帶給用戶「私人訂製」的享受。
網路節目的局限性:①資金不足。網路節目沒有電視節目那樣強大的資金鏈支持,比如《飯局的誘惑》里的場景道具和嘉賓妝容都沒有電視上看起來那麼精緻,因為更多的資金都投放在了創意團隊和外宣上了,做不到面面俱到;②內容過於娛樂化。網路節目收斂程度小,它是基於觀眾口味定製的節目,因此有一些節目內容往往會打「擦邊球」,比如《飯局的誘惑》里第二集開場主持人就和嘉賓「開車」,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有意識把話題往有色方向帶。
UGC節目的優勢:①創作自由化。UGC節目的創作者沒有公司或者團隊的限制,全靠作者自己的創意,因此為視頻創作者提供了創作空間上的自由;②拍攝成本低廉。UGC的創作者往往只需要一部手機和一個視頻拍攝APP,比如美食節目《污妖王的廚房》相比之《十二道鋒味》來講拍攝就相對簡易許多,利用一個秒拍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換來可觀的收視率。③極度的個性化和精緻化。就《污妖王的廚房》而言,省去了一般娛樂類節目的固定步驟,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全程高能無尿點,吸引人眼球,並且節目時長也不像前兩者那麼冗長,時間彈性很大,但大都濃縮精緻,觀感很高。
UGC節目的局限性:①缺乏資金鏈支持。相較之前兩者而言,UGC類節目的創作者大多是草根起家,目的性也沒電視媒體那麼強,因此如果想要走紅或者獲得更精良的後期製作的話缺乏大公司的資金支持,因此只能依靠網路轉發賺取收視率;②缺乏完整地節目規劃。電視和網路媒體都有一套完整地節目規劃,每期的主題內容都很有連貫性,而UGC的隨意性和自發性導致它的節目缺乏一條一以貫之的主線,節目形式相對零碎鬆散,不利於形成固定的收視群體。③規範性亟待考量。UGC的創作者大多缺乏媒介素養等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在創作視頻的規範性上會大打折扣,甚至有些過於個性的內容會被「和諧」掉,嫉妒缺乏一套完整的專業管理體系和媒介素養。因此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的未來應該更多地關注於如何向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s)發展。
在社會化媒體更容易導致中央集權式傳播,粉絲經濟就源自於無意或有意的造神運動。傳統媒體(特指單向傳播體制)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話語和糾錯體系,但是社會化媒體還處在野蠻生長狀態,尚且無章可循。按照麥克盧漢「地球村」理論,當下的社會化媒體更接近於我們六七十年代村口大喇叭廣播的形態,位居高者發聲,村長≈版主。版主會定期清理不符合其價值觀的留言,達到維護論壇統一論調的目的。
題目其實是問傳統媒體和以新媒體為基礎的社交媒體的異同,而社交媒體特點最明顯的兩個代表是微信與微博。
那麼簡明的說,傳統媒體的代表報紙和電視,這兩個媒體影響力雖然大,但已在不斷的轉型和變化中。而新舊媒體聯繫是舊媒體是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而新媒體是舊媒體的新的延伸形式。如(微博刷的內容多來自報紙和自媒體人,微信朋友圈內容多來自微博和其他新媒體App的鏈接等)
新媒體(社交媒體)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方面主要是傳播的方式。報紙電視是大眾傳媒,反饋少、互動少、而且屬於大眾傳播。而新媒體多是利用人際傳播的方式,使人們在利用新媒體這些App和網站時重新回到了大眾傳媒未出現以前的信息傳播方式(重新部落化)。
以上兩個方面的異同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刊、雜誌、平面廣告、海報招貼等,主要特點是信息由一小部分人製作,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渠道相對固定,受眾處於一個被動接收信息的位置。
社交媒體:跟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在於媒介。互聯網的本質是實現信息的多對多無障礙傳播,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社交媒體,自然延續了這種信息傳播機制。具體的例子:微博,微信:強關係的人與人之間信息分享;貼吧,論壇:ugc構建的信息和資源分享
傳統媒體內容為王;
社交媒體關係為王。傳統媒體主要是嚴肅;
社交媒體可以是活潑。當然,最重要的是傳統媒體是掌握「政治正確」的風向標,社交媒體沒背景沒後腿只能是「飯否第二」。最明顯的特徵,傳播的途徑,社交媒體主要是通過社交網路來進行傳播的,而傳統媒體很少與社交網路有交集。 大官人 http://www.ayxnkj.com/book637/明朝偽君子
1VsN傳統媒體NVsN小道八卦是社交媒體。傳播方式不一樣而已。內容還是那些。
最明顯的特徵,傳播的途徑,社交媒體主要是通過社交網路來進行傳播的,而傳統媒體很少與社交網路有交集。
內容為王是不變的,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社交媒體。更何況,非要區分傳統還是社交本來也只是相對的。
傳統媒體主要指廣播、電視、報紙。社交媒體……Twitter勉強算一個……區別主要在於載體、傳播形式、內容特性。
推薦閱讀:
※互聯網大社交真的已經沒有前途了嗎?是否開始了私密社交的時代?
※那些經常上汽車之家和類似車評網站的人,最後都買了什麼車?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上大量存在的噴子?
※社交關係可以從哪些維度來進行分類?
※各類社交APP的引爆點或核心需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