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專業新生,對界面設計、交互設計感興趣,想學習 UI 和交互設計,該如何學習?
想請教各位交互設計行業的前輩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規劃大學的學習?應不應該考交互設計研究生為目的,以此提高薪金?現在準備自學html、css、ps。請幫忙提一下建議,謝謝!
我是一個交互設計師,上周在校園做了兩場演講交流,寫了一個筆記,轉過來希望對你有幫助。你如果對交互設計感興趣,可以翻翻我的專欄,裡面的文章可以讓你了解交互設計是做什麼的。:)------- 更新 -------校園演講的Keynote刪減版已經準備好,請配合文章看,這裡下載:
12.2014-Yoyo-Keynote-Campus-Public.pdf_免費高速下載
------- 謝謝 -------以下是校園演講交流記錄:本周出差南京,到華為南京研究所工作,並與自己在南京的團隊做年底工作溝通,非常開心有機會和南京的大學生朋友們做了兩場演講交流。第一場是在東南大學,第二場是在南京大學。這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準備好了,給學生們講一下自己設計的故事。雖然陸陸續續在知乎上寫了很多自己的經歷和想法,但是還是不如講的清楚有趣,所以我自己也享受到了分享的樂趣。
對用戶體驗設計感興趣的大學生們或專業或千奇百怪的問題,也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下是一個流水記錄。:)
首先,來到了東南大學老校區參觀。因為媽媽是東南大學的畢業生,所以我來到東南大學老校區逛逛,看看媽媽讀書的地方。
到了東南大學老校區,看到門牌,感覺很古老很好看的樣子。
然後看到噴水池和大講堂,搭配在一起,在南京冬天冷而晴朗的天空下,有一種熟悉的氣息,讓我想起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的冬天。
媽媽是熱動力工程學畢業的,所以我看到這個牌子,寫著「熱能工程研究所」,不知道有沒有關係,就隨著牌子晃了過去,邊走邊看看,想著38年前媽媽進入這所名牌大學讀書的樣子。
逛完了東南大學的老校區,就得動身去東南大學新校區演講了,在老校區附近的一家百年老店吃了一碗牛腱面,好吃啦!南京這個地方我來的不多,一年2-3次,每次吃的都不同,感覺這邊的菜系和我大四川的菜品感覺不同,各有特色。:)
到了東南大學新校區(好遠好遠),時間就差不多得開始講了。我很快設置好了電腦,同學們陸陸續續來了。講的地方是一個很cozy的會議室,大大的顯示器和我準備好的材料讓我很安心。
很快同學們就擠滿了會議室,這些都是東南大學機械設計院的研究生和博士們,很多是對用戶體驗設計有就業計劃的同學們。所以和他們的溝通,我想是非常有效率的,因為專業背景類似,點對點傳播會到位。這裡特別謝謝有兩位從蘇州跑來的東南大學的研究生同學,真給面子啊……
我演講的部分包括6個大部分。
1,自我介紹。
簡單講一下自己的教育工作背景,讓大家知道我是怎麼苦過來的……
2,用戶體驗是什麼。
這裡我向大家提問,問問他們對用戶體驗設計的理解是什麼?有些同學提到了易用性,有些同學提到了用戶感情綁定,有些同學提到了功能的實現,都很準確,但是都是準確到了一個部分。我認為用戶體驗廣義上包括了產品的一切。這個部分主要是想了解學生們對用戶體驗的認知,也讓我知道後續講案例的時候怎麼切入能讓大家聽懂後面的10個設計故事。
3,用戶體驗的角色和分工。
因為知乎太多人對用戶體驗設計者的角色和分工提問,所以我根據美國、歐洲、中國的主流大型公司的穩定型設計團隊配置,分別講解了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前端開發工程師、用戶研究工程師、特效設計師、品牌設計師等角色分別是幹什麼的。然後我問了同學們對以後的設計角色預期,有些同學明確提出是希望進入交互設計方向,有些同學想做視覺設計師,有同學提出了對產品設計感興趣但沒有明確的細節方向。看得出來大家對專業細分理解且有偏好興趣,我建議同學們在讀好書的同時積極實習,以實踐來驗證自己。
4,設計流程。
未進入實際工作環境的學生對真實工作環境是最感興趣的。我講解了我們團隊認為的全面的設計流程,以及一個關鍵可用的簡化設計流程。我講了很多我親身經歷的工作環境的實際設計流程現狀,給同學們講什麼時候做全,什麼時候做精,什麼時候做快。因為這些學生不是年輕的本科生,是馬上踏入工作環境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所以我強調了一點,「設計有浪漫的瞬間,但是不多」。工作是真實、殘酷的,有絕對真實的挑戰,也有客觀的問題存在,設計師不是大家想像中自由開心愉快隨意書畫江山的浪漫群體,而是實打實奮鬥在產品設計一線的問題解決者,所以浪漫成功的瞬間只會在辛苦後出現,很少,不會持久,但是足夠精彩。
5,評估方法。
很多非用戶體驗設計的專業人士,會問,用戶體驗設計有沒有量化評估的方式。我給同學們講了我的個人理解,我認為用戶體驗設計不能準確量化,但是我們設計團隊應該提供足夠的設計思考緯度讓同事和用戶理解如何去評價一個用戶體驗設計結果。這裡我問了同學們如何評價一個產品的用戶體驗,大家各抒己見,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回答。然後我列出了我們認為可行的評估緯度:可視性、自然、一致性、認知、反饋、主控性與效率、錯誤控制、數據墨水比例、情感化與人文關懷、品牌和商業價值。我選擇了幾個舉例,並重點闡述了數據墨水比例這個點展開講了一下。
6,很多很多例子。
我接著講述了10個例子,這10個例子是我最近幾年最喜歡的案例,它們分別能闡述10個設計師應該注意的點。
第一個例子:思考。
講述一個案例,以表達設計師無論是新人還是老人,都應該保持思考。思考是設計師體現價值的最好方式。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你是一個得到需求、輸出、休息、再接到需求、輸出、休息的設計師,你成長會很慢。每一個需求的進入,如何思考,如何挑戰現狀,如何提供額外價值,如何做關鍵思考,如何在項目完成後反思並自我提升,都是設計師進階必須經歷的思考過程。思考非常重要。
第二個例子:講故事。
講述一個案例,讓學生明白設計專業的一個必備技能就是講一個好故事。講一個好故事不容易,如何組織、如何吸引人、如何起承轉合,都需要鍛煉和精進。一個同樣的設計稿,一個人可以講的平庸不出彩分分鐘被業務方或者客戶打回來,另一個人可以講的驚喜連連讓聽眾頻頻點頭,對設計讚許不已,這就是講故事能力的區別。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對故事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是需要達到一定標準的。
第三個例子:學習。
講述一個案例,讓學生懂得,任何時候,做設計師的需要保持學習。無論你是本科畢業的新人、博士畢業的老新人、名校出來的學霸、還是工作很多年的資深工作人士,在工作場合中不會永遠碰到自己會且擅長的東西。很多情況是,你往往碰到的是你不會的東西。所以如何讓自己保持學習、保持進步,是任何設計師需要在職業生涯中一直保持的任務。
第四個例子:塑造自己風格。
我講了一個自己挑戰了部門設計傳統的例子,一個簡單的成功案例,並不是偶然,是經過長期工作多次學習才找到了自己有信心的工作方式,才能成功挑戰一個既定存在的工作模式,這就是自己風格形成的案例。我也提醒學生,進入工作別忙著急於塑造自己的個性、風格,而忽略基本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儲備。每一個風格的形成,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項目經驗、多次的吃苦歷程,才能稍稍撥開雲霧看到一點點陽光,所以不要急著憑空塑造風格,不實際的表現在有經驗者眼中是幼稚的行為。
第五個例子:自己的設計理念建設。
講述了一次自己搭建個人設計理念的案例,分享給同學們在無數次模仿借鑒後,也需要慢慢琢磨符合自己風格、自己負責的業務線的設計理念。我告訴同學們,這是工作3-5年成為技能成熟者後最需要做的事情。
第六個例子:用研與設計配合。
講述了一個工作案例,如何使用用研來配合設計做出有效果的設計方案。並給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用戶研究的理解和經驗。用戶研究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告訴同學們找到合適的機會,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用戶研究崗位,也可以積極嘗試,並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定義為交互設計師或者視覺設計師。
第七個例子:改變平庸。
講述了一個工作案例,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不是每個設計師都在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殘酷的是,大部分時候,設計師都會面對他們不喜歡的設計任務。就像這個世界也許很多設計師都想去蘋果做iOS設計,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設計師在做這個工作。所以在工作中,同學們應該思考,如何面對不喜歡的事情,如何把這個事情做出興趣、做好,把一個平庸的任務做成一個精彩的任務,而不是在埋怨自己的項目不好自己沒有發揮出來自己的才華得到了埋沒。
第八個例子:解決難題。
講述一個工作案例,告訴大家如何去解決一個難題。繼續講述殘酷的工作事實,職業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所有事情你都懂,不是所有事情你懂但是你能做,不是所有事情你懂你能做但是給你足夠的時間和資源。怎麼去解決?我用一個例子講一個設計方案的完成,並告訴大家足夠努力都會有機會解決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後,我問了學生朋友們,碰到難題你們怎麼解決,大家的回答都是「找朋友幫忙」……好羨慕年輕單純的孩子們……
第九個例子:細心。
講述了我的一個設計特性小方案整改,告訴同學們如何用細心來磨一個好產品。我知道很多同學是抱著改變世界拯救地球的心愿來當設計師的,但是事實是,你不一定每次都是在改變世界,很多時候你在改變一個按鈕…… 所以有大創新就有小變動,不能忽略小改變帶來的大變化。細心做事,踏實做事,是成長的根本。
第十個例子:有理有據。
講述我很早期的一個設計案例,告訴同學們,做任何設計都要有理有據。我希望每個設計師新人都知道,你們做每一個界面、每一個流程、每一次像素移動,都是有理由的。我問你為什麼這麼設計,你可以說不準確甚至錯的離譜的理由,我欣賞你的思考,但是我不接受你回答「哦,啊,這點我沒有想到……就這麼隨便放放……」
講完10個例子,時間已經過去1個半小時了,竟然越講越精神……
每一個大話題講完,我都會留一個問題給大家,雖然每次都有5,6個問題我不得不打斷,不過問題很有意思,很多問題我都要想想怎麼回答,如下的思考狀態是表示我真的在思考。:)
看到這些年輕人我覺得他們好萌……
時間很快到了4點多,因為6點半還有南京大學的演講,我就準備撤了,和東南大學的同學們和老師又聊了一會,門口拍照留念,就揮手道別了。當時就想,沒有力氣了,晚上那場怎麼辦……
南京大學新校區和東南大學新校區在南京兩頭……所有用了不少時間才到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是非常優秀的學校,我的很多同事都是來自這個大學,所以趕緊門口拍拍照。
進入一個類似於人民大學的階梯教室,好懷舊的感覺。
看到黑板上有這樣的提示,好熟悉!我大學本科最討厭最討厭就是自習佔位了,然後一個不知道哪兒來的同學在黑板寫這種提示,然後我只有默默地離開找另外一個自習室。哈哈哈哈。
南京大學這邊主要是本科生來聽,有少許研究生,最大的89年的,最小的96年……96年,我竟然已經到了大同學們一輪的地步,穩住,沒有翻臉不想講下去,哈哈哈哈。因為不是像東南大學那樣約了專門的設計學院,所以這場就是講的比較簡單,且跳過了一些例子,因為很多同學是對用戶體驗設計感興趣而已,但是不是特別了解。有學光學的、生物的、廣告的、軟體工程的……林林種種各種專業的學生們……我在開講前問他們想聽什麼,有一個同學說「聽你怎麼扯故事……」,還有一個同學說「我不知道……」……
然後我就按照自己的思路開始講,把重心從講用戶體驗設計慢慢轉移到講新人如何選擇職業、進入職業、能從我講的10個設計故事中學到什麼。
當時我特別覺得我像一個老師的樣子,就是這樣。:)
同學們陸續也有提問,問得那叫五花八門,有些我也不知道哇。好玩!
我也給學生們提了很多問題。例如「用戶體驗在你眼裡是什麼」,聽聽非設計專業的學生們怎麼回答的。
很快時間到了8點多,時間比較晚,我就請要回宿舍的同學們可以先回,然後開放自由問答,反而這是南京大學演講最有趣的部分,好多問題讓我想的好忙。
有問心理學如何進入用戶研究領域的,這個我懂,立馬說了好多。
有理學轉產品經理的,這個我也懂點,趕緊說。
有要去德國留學學商的,德國我也去短期工作過,然後配合我的留學經驗,說了很多。
有同樣是信息管理本科的同學,問以後發展,我默默地說。
有要去非洲做項目的,問我非洲怎麼樣,這樣的活動有沒有意義,我亂扯著說。
很多人圍著很快就聊到9點多快10點,我已經保持講話了8個多小時了,因為在路程上我也在和開車的同事討論團隊工作安排,真是說話的馬拉松……
離開會場的時候,我看到兩個同學不是南京大學的,是從校外過來專門聽我演講的,挺感動的,國內現在真的有蠻多喜歡用戶體驗設計的年輕人呢!
以後有空會再去校園的,有意思。:)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把你喜歡的產品列個表,每個月畫一個。隨便你用什麼工具。
自學,翻UCDChina的帖子,找經典書單。 積累一段時間,就去實習,不要不自信,公司沒那麼神秘。
本人大三軟工,同對UX方向感興趣。
學習就不多說了,感覺你讀本科只要是為了出來做東西,那自學課外技術就是必須的,而且要花大量時間學習。學校教的是老師會的東西,不一定是你需要會的東西。自學有兩個目的,首先是搞清楚你是不是真正願意把這個興趣當作工作。其次才是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技藝和水平。做設計要保持開放的頭腦,多借鑒,多觀察,不要一個人冥想。遇到問題,多上知乎。
我感覺想在藝術和設計類有所發展,作品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這類天賦和感覺是很感性和直觀的,不是簡歷上寫「熟練掌握html,css,js」就能體現的。
所以要乾的事有兩個:一個是多實踐,做出一些不錯的作品;另一個是讓別人知道你的作品。大一大二可以去參加一些相關的比賽,這類相關的獲獎經歷是會有加分的,而且比賽是最能在短時間內讓你的潛力爆發的方法。大三大四可以去做相關實習,真正了解下一個UX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在真正工作以後要懂得你的設計很可能要向商業妥協,找到一個平衡點,並努力表現自我。
這些都是對一般人的建議,如果你有人脈或者有魄力,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機會鍛煉自己。如果足夠主動,你會發現生活充滿著偶然性和驚喜。
另外關於興趣多說一嘴,在做藝術和設計類的工作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迷茫,就是做不好,而且不知道怎樣去做好。這時請不要認為自己不喜歡這件事了。做不好不開心不等於不喜歡,做好了卻不開心才是不喜歡。我曾差點因此錯過自己的志向。現在明白了,即使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常有需要吃苦的時候。
希望對你有幫助。數學,喜歡就好好學,不喜歡就算了。你不感興趣的東西,他再有用你也不知道怎麼有用。 英語,喜歡不喜歡都要學習的,往大里說進外企出國,就算是找份工作,你得看看英文資料文檔啥的吧? 研究生不建議。我覺得只有一類人可以本科直接考研: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定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怎麼干。研究生永遠只比同年的本科生有優勢,而不是比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有優勢。
我和你一樣都是學軟體工程的,現在做的是交互設計方面的工作。 1.興趣驅動,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對此有興趣還是受其他的影響,並且對自己在這個方向的發展有個規劃。 2.制定計劃,可以半年或者一年為一個階段。審核過去,隨時作出改變。 3.社會實踐,去公司實習做一個完整的項目會比你待在學校上課或者只看一些書來得更實際也更有用。 4.思想和思考,有思想有想法比你會用PS、html之類的更重要。 5.現在就開始做。 6.大一新生可以選擇轉專業甚至換學校。
大三找實習中,同軟體專業,近來出入招聘會有感而發,希望對你有幫助。目前第一那位童鞋說得很好,補充一下。1,作品集要有。交互設計隸屬於設計。學設計的娃應聘的基本設備就是人手一本作品集。針對交互來說,做原型,各種線框圖,設計圖,都是很對路的。面試現場拿個ipad劃拉高保真原型作品,秒殺一大片競爭者。2,思考,總結多用app,多思考:為啥我覺得這個軟體用得很順?它是怎樣規劃信息的?如果我來設計界面,這些元素我會怎麼排列?發揮軟工人特長搞個wordpress博客,把平時所見所得,思考的東西都記錄下來。光腦子裡想,和實際寫出來是完全不同的體會,一定要逼自己寫,哪怕自己都覺得很稚嫩。具體寫什麼參考@elya 的博客,各大互聯網公司ued博客。3,看書,積累知乎上關於交互設計師該看的書有很多回答,手機不方便就不貼網址了。書很多,不管囫圇吞棗還是細嚼慢咽都要看一遍。看多了書,世界就像開了另一扇窗一樣。至於博客和花瓣網黃蜂網的設計類,看著當消遣,靈感和品味就靠這些了。4,選好專業方向本人華工本科,大三專業方向有好幾個可以選擇。就我們學校的分類,交互比較傾向web和多媒體這兩個方向吧。反正把覺得相關的課都選上。跟美院騷年比設計是比不過了,咱比技術。另外,確定方向後,不要選擇與你的方向無關的課程。什麼ibm啊cobol啊DB2啊別選!軟體專業的課程水深得很,門門普通不如一門精通。當然,你是大牛想刷gpa例外。5,輔修交互最相關的專業是工業設計。據我淺薄的了解,工業設計的娃兒就有專攻UI設計的孩子…如果真心喜歡(交互)設計,建議輔修。如果輔修不能,那麼報個班學學素描,色彩,搞個高長炮學學攝影,再不成就進宣傳部ps海報,培養自己對美的感受能力是絕對沒錯的。千!萬!不!要!每天光對著VCdebug(血淚史)。整個世界都局限在cmd那個黑白窗口裡,那是程序員,不是設計師。6,儘早實習招聘要求就是你的目標,做做招聘題目,了解相關信息,很快就知道我說的前面那5點是多麼悲傷的正確了(為什麼我大一的時候沒有人告訴我這些)。暑期實習生非常適合大二甚至大一生。別糾結旅遊的問題,一個月實習,半個月旅遊,半個月寫實訓大作業完全能搞定。
國內沒有特別專門的交互設計研究生,大概只有清華吧~考上不容易,提高薪金不一定通過上研究生,你自身能力、工作經驗相比剛畢業的研究生其實更能拿到高薪 。我當時也考了研,最後選擇工作了,很好啊,越來越明確方向和自信了。
首先,懂代碼絕對是優勢,毋庸置疑。我是從完全不相干的專業轉到交互設計的,過程步履維艱,一邊做一邊學,早期做單純的界面設計時多思考,怎麼才讓用戶感覺更好,怎麼才能迎合市場。後來接觸的項目多了,對交互也就有心得了。好吧,來點乾貨,畢竟不是碼字黨。簡單點說吧,首先ps要用到精通,ai掌握就可以了,配合著做一些東西方便一點。其次,審美要有,剛開始不會不要緊,先從經典案例配色方案拿來用,到後期保存一些看上去極其舒服的圖片,用裡面的顏色,慢慢的就有感覺了。這是轉界面設計的必要條件。轉交互的話,axure+visio足夠,會用xmind之類的思維導圖就更好了。但,以上所述,都是基本的技能。最重要的,是經驗,經驗,經驗。實際項目經驗是最好的,實在沒有的話,就模仿做一些app頁面出來,再不濟,知名的互聯網產品去看,逼著自己找出裡面的缺點,可以是用戶使用體驗方面的,可以是配色設計方面的,由此提升自己的能力。還有,相信自己,不要輕言放棄,除非真的不適合你,我就是在這種信念下堅持下來的。
從程序猿到設計狗是一個退化的過程,技術方面你肯定學起來很快,關鍵在提高審美水平。
自學交互設計的小白嘗試答一下~
在看過了一些專業書籍和設計方法、分析思路之後,自己做了點設計的小嘗試,發現進步會更快一點,主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出發,思考解決方案,形成設計思路,輸出設計成果。
設計成果首載於專欄:
受不了各大音樂播放app紛繁複雜的首頁推薦,我給網易雲音樂設計了情緒模式
以下為複製的原文(具體功能的gif動效無法查看,可移步專欄查看):
【受不了各大音樂播放app紛繁複雜的首頁推薦,我給網易雲音樂設計了情緒模式】
在開始設計之前我想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App Store上主流音樂播放App的首頁推薦都如此複雜?
1.產品的目標。
首先,從音樂播放器的發展來看,自傳統純粹的PC端音樂播放器發展到現在,產品人對於移動端的音樂播放器已經不是純粹的播放器,而是集線上聽歌、評論、分享、電台、社群組織運營、線下演唱會和私人音樂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台。其次,每一款app都是商業目標和用戶目標的平衡,誠然用戶似乎更喜歡用完就走的「工具」,但是好的產品不能僅僅是「工具」。
2.滿足更多樣的用戶。
首頁上有「推薦MV」、「推薦專欄」、「精選專欄」、「推薦歌單」、「獨家放送」、「最新音樂」、「主播電台」等欄目。多樣的欄目設置理論上能夠提供足夠的內容來「消費」。
3.頁面組織。
會不會不是信息的量出了問題,而是信息的組織方式呢?不同欄目都採取類似的圖文結合方式,彼此之間區分度不大,用戶憑藉文字來區分不同的欄目。這是我想到的可能問題。
&<網易雲音樂的首頁截圖&>
目前的做法有什麼問題?
1. 把大量的內容集合到一起就能滿足大量的用戶嗎?這是否充分考慮到了用戶的使用場景?什麼時候哪些用戶會使用有這麼多推薦內容的首頁?能不能分類考慮不同用戶使用首頁的場景?
2. 假設仍需要這麼多的內容(如業務需要),有沒有別的信息組織方式來簡化用戶的行為路徑。
用戶的任務流程
假設大多數用戶使用音樂播放App的目標是聽到一首心儀的歌曲。那麼大多數用戶可以分為有明確目標的用戶和無明確目標的用戶,針對有明確目標的用戶,其行為邏輯是根據歌曲的名稱、歌詞、歌手、旋律等相關線索查找歌曲;而針對無明確目標的用戶,他需要通過瀏覽一些選項來尋找,這是首頁推薦存在的一部分意義,但是尋找的過程是有一定邏輯的,很多App會基於場景來讓用戶選擇可能適合的歌曲,我相當贊同這樣的邏輯,但是場景的篩選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邏輯呢?
&<用戶使用時的任務流程&>
為什麼要做情緒模式?
從前文的分析來看,我認為首頁對於用戶的價值在於提供給無目標用戶以選擇。但是如何引導用戶的選擇?如何讓用戶更「自然」的選擇是我的一個設計出發點。
因而,我開始思考關於音樂為什麼存在?從音樂的發展來看,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而最原始的音樂雛形是,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的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以及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而至今,我們在聽一首歌曲或音樂會時,我們想要獲得的難道不也是情感上的共鳴嗎?無論是放大我們的一種情緒還是緩和一種情緒。因而,在想清楚人們聽一首歌的預期後,打算以情緒作為我分類歌曲的標準,方便無目標的用戶尋找符合此刻心情的歌曲。
什麼樣的情緒模式?
1.情緒模式只是針對網易雲音樂的一個備選模式。
因為該模式針對的使用人群僅僅是一小部分人群,即以獲取情感共鳴為目的的無明確目標人群(好拗口23333)。具體的任務流程見下圖:
2.長按「聽歌識曲」按鈕切換
理由是目前該按鈕的使用率不高,但是確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功能,將切換入口預知合理的結合,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個按鈕,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操作需要合理的用戶引導。
3.界面設計的思考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基本情緒只有快樂、悲傷、恐懼和憤怒四種(英國格拉斯哥大學,2014年),基於這四種情緒,分別用紅、藍、紫、黃四種顏色對這四種情緒進行表徵(因為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色彩對於視覺的影響先於形狀)。並採用這四種顏色對歌單和單曲進行圖片處理,以表達出歌曲的情緒。
導航欄仍保留搜索欄、播放器按鈕、新增返回按鈕;上部分採用頭圖的形式推薦編輯精選的歌單;下部分是可選單曲;底部為工具欄,提供篩選工具和查看播放列表的按鈕。(借鑒了Apple Music強化專輯封面圖的組織方式)
4. 搜索功能
利用網易雲音樂強大的用戶評論,通過描述你此刻的心情,可以「搜一搜有多少人和你一樣難過」,點擊查看別人的故事,聽聽他正在聽的歌,會不會感覺你的悲傷並不孤單呢?
5.左右滑動查看歌單
頭圖的位置上提供編輯精選的情緒歌單,左右滑動可查看,提供給用戶更簡單的選擇方式。
6.15s單曲試聽
用戶在選擇歌曲的過程中不期望被打斷,以往的試聽都是點擊後至播放器中播放,如不滿意還得返回上一頁面,增加了用戶的「挑選成本」。採用長按15s試聽的方式,覺得滿意後再添加至播放列表,使得用戶的篩選過程更加簡單順暢。
7.篩選工具
採用色彩滑塊的方式,可以迅速篩選符合自己情緒的單曲,方便用戶快速選擇,同時方便用戶定製多元的情緒歌單。
ps.本身對於網易雲音樂還是很滿意的,只是想嘗試下更多的可能性。
pps.知乎的GIF大了之後各種糊掉,只能犧牲清晰度了,不知道表達清楚沒。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UI行業目前有大量的的各行業各業的人涉足?
※哪些書可被稱為設計類的聖經?
※平面設計跨界做交互設計在「理念」方面要進行如何的轉變?
※美國哪些大學有人機交互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