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懂中國文化?是錯覺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覺得有這種感覺的人,自己是書讀得不夠多,市面見得不夠多的。這種人在產生這種想法的同時,沒想過要從自己做起學習傳承我們的文化

快餐文化接觸太多的人,可能就會產生周圍一切就是快餐般沒有底蘊的感覺。

單純從人口數量來說,大陸的人口和台灣的人口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那麼大陸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和淺鄙的人的數量相比台灣來說也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脫離樣本數量談百分比的行為是耍流氓。

你口腔潰瘍還是會下意識地想自己是不是虛火旺;你挑餐具看見胎厚釉澀的瓷碗也知道這不是好瓷;你會稱讚字漂亮的人正楷工整顏筋柳骨;你本能地雙手遞送物品以示禮貌……

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太多了,滑鼠點一點中國傳統建築各方面知識就能分門別類說得清清楚楚。只不過很多人沒用心去了解,還以為別人也不了解。

台灣才多大的地方,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從小生存在這個名叫中華的文化氛圍里,灣灣同胞不過把自己所學所傳承的內容展示出來,就這麼容易被唬住了?

我們的文化從來就在那裡,不是「破四舊」之類的特殊年代特殊事件特殊行為可以斷絕的。


基本上我在這知乎除小評論外都會入境隨俗轉簡體字,這題我就不轉了。

台灣從明清時代始有大量來自閩、粵的漢人移民,再早些其實是南洋群島過來的原住民;由於墾荒需求,漢人父系社會的文化強勢如武力、通婚、契約 ( 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 ) 讓台灣平埔族幾乎逐漸漢化。再來就是大航海時期偶然飄來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甲午戰爭後日據、國共戰爭後中華民國....也不過短短幾百年爾。

雖然用繁體字、說中文,國小至高中有國文課、歷史課也著墨許多中國史,除了那些古蹟之外...談不上有深厚中國文化的底蘊。縱有多元文化和民主,但就我看來卻是一團亂,簡單來說就是沒美感、沒品牌

  • 除了幾個談話節目,處處都是買來的外來劇,好來塢的電影、日本的動漫、偶像劇也被韓日狂掃、本土劇還常常歹戲拖棚 ( 不是不贊同接收外來文化,而是我們沒辦法將東西學來融會成屬於自己的特色 )

  • 電視新聞媒體變成消費者投訴專線和娛樂節目,國際觀狹隘

  • 建築特色就是頂樓加蓋鐵皮屋+像監獄的鐵窗,騎樓要經常拐來拐去。

  • 教育思維封閉,大學文憑氾濫至極。

很愛自囚的居住環境

上面這幾點大概就能體現台灣人生活思維的核心了,不是沒有西其他正面的東西,但是自己身為這裡生長的人,我卻沒辦法為這地方有一種內化的驕傲。


沒去過台灣,不清楚;但台灣的網站上過很多,台灣的小說,電視劇,談話類節目看過很多,坦白說,除了我以前心愛的「霹靂布袋戲」,其餘方面是完全看不出來的。尤其是台灣的電視劇,比我們這邊的爛劇還爛!白目!


一點粗淺的接觸 以及到台灣走一圈的簡單認識 感覺好像台灣對中華文化的保存並不比大陸更多 當然前提是如何定義「中華文化」 比如 台灣原有的原住民文化 意識算不算 這一塊兒現在在台灣社會中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 而如果從一些具體的表現形式上看 比如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的國畫 台灣的水平應該現在是比不上大陸的 台灣的藝術商人在經營畫廊方以及培養收藏意識和市場方面的確有獨到之處 但似乎不能代表創作的旺盛 不然也不會有大量的台灣藝術商人到大陸淘金 代理大陸藝術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 以台北故宮為例 其在宣傳推廣方面最為著重的是所謂肉形石和玉白菜 而且據我的了解這種推廣似乎是在開放大陸遊客來台之前已經長期存在了 對此島內也有文化人士有所批評 這是個小事件 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兩岸的觀眾接受能力和欣賞水平應該是相去不遠的


另一方面 從走過的台北 高雄幾個城市的街景看 感覺更像日本 而商店的格局 裝潢 貨品等也與日本非常相似 與當地人的交流感覺 似乎年輕人對日本文化的態度更熱衷些 對「中華文化」似乎沒有多麼突出地表現出關切 另外專門逛了幾家大小書店 發現其中數量最大的是日本漫畫書 而且數量甚至超過我在日本書店中見到的 此外經濟類 計算機類 數碼類 保健類 飲食類這樣實用類圖書比例很高 還有一大塊是宗教 特別是佛教以及各種命理的圖書佔據顯著位置 傳記類 小說類 散文類與大陸書店差不太多 當然品種各異 明顯強於大陸書店的一塊一是自然類 特別是科普圖書和鄉土自然讀本 另一塊是各種涉及台灣的鄉邦文化著作 至於所謂涉及一般意義上「中華文化」的部分 比例並不高 遠遠比不上大陸中等以上規模書店的比例


個人感覺大陸還是有許多學者 包括中青年學者 在很認真地做著關於「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傳承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注意 其中媒體的確並沒有在這方面盡到應盡的責任 宣傳推廣得不夠 但是媒體的浮躁 甚至社會很多方面的浮躁 並不能說明整個「中華文化」的現狀 如果要將兩岸在這方面的情況加以對比 可能需要更加詳細的資料 我只是說一些走馬觀花的觀感 以及平時與相關朋友交流的所得 與大家交流


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體哪一個門類的文化台灣更懂?恐怕很難講出來。文化要靠傳承,即使1949年國民黨帶走一批文化精英(如孔子傳人),即使有文革的摧殘,但考慮到大陸的人口基數、文化資源的優勢,大陸傳承下來的東西和台灣對比,恐怕要大了一個量級。

2、中華文化在不斷的發展。過去,日本吸收了唐朝的文化,韓國吸收了明朝的文化,但現在,日韓能否代表中華文化?恐怕日韓也不會這麼認為。同樣道理,從歷史的角度,即使台灣帶走了民國時期的中華文化,也不能代表中華文化,最多稱得上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一定歷史時期之後,中華文化早已演進出更多的內涵。因此只有中國大陸的中華文化才是最正統的中華文化,台灣人能比我們更懂我們自己?

3、有人在說繁體字,好吧,從歷史的角度看,漢字一直在演化,你不得不承認,今天的簡化字比繁體字更有效率,也更加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社會。說繁體字比簡化字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人,能否認識殷墟的龜殼和獸骨?退一步來說,即使繁體字更能代表傳統中華文化,中國大陸能讀能寫繁體字的人,恐怕比台灣多得多。


某革命造就了文化的斷層,從那以後,中國的文化跟傳統中國文化就基本沒什麼關係了。而在台韓,這樣的文化得以保留。


呵呵。。。台灣有敦煌么?有馬王堆么?有銀雀山么?有曾侯乙墓么?有三星堆么?故宮運過去那點東西再加繁體字就敢說中華文化了?


台灣人比大陸人更懂日本文化


台灣比大陸更懂中華文化。。日本比大陸。。韓國比大陸。。香港比大陸。。新加坡比大陸。。。。都是笑話!

文化、文明是什麼,是一大群人在一片土地上幾百年幾千年生活的習慣,大陸人什麼時候斷過!?這是台灣、日本、韓國誰能帶得走的,學也只是學個皮毛罷了。


你要跟台灣人說台灣才更懂中華文化,人家可能會覺得你在羞辱他。台灣人認為他們繼承的是日本文化,中華文化是落後的,急於跟中華兩個字撇清還來不及呢。


台灣人現在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承認啊。。。


中華文化不僅僅是閩粵文化和繁體字。大家看見臺灣燒香拜佛,就以為中華文化保存好?那你去福建廣東看看,民俗絕對比臺灣還甚

中華文化包羅萬象,各種地方戲劇,各地習俗,相聲小品快板,二人轉,雜技,等等,臺灣有多少?


綠毛PIA飛你。

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陳水扁蔡英文不信。


你可以說台灣人通過自己的方式發展了中國文化(沒有比較關係)。但說台灣人比大陸更懂中國文化,我覺得欠缺論據。

1,文化做名詞解的時候,是個中性詞。文化不僅包含精華,也包含糟粕。

尊老愛幼是中國文化,一夫多妻(妾)也是中國文化。

四大發明是中國文化,溺嬰冥婚也是中國文化。

換句話說中國文化並不都是什麼好東西,糟粕一大把。有本事別光繼承,要去蕪存菁,要發展。

台灣做得好不好呢?另說。

2,文化是由人創造的,而不是由政府創造的。因此文化是依附於人的,不是依附於政體。

中國人創造的就是中國文化。政府轉變後,只要人沒有滅絕,那麼文化就會繼續得到創造。

3,文化是動態的。文化在不斷地演進中。

兩岸都有自己的文化發展脈絡。各自對各自的脈絡比較熟悉罷了。

對於49年以後的,普通台灣人大概沒有閑工夫去了解你大陸49年以後的教育、社會、電影、音樂、舞蹈、電視、出版。大陸也一樣,因為政治隔絕,各自都不會對對方了解太多。

對於49年以前的中國文化,今天大陸年輕人可不比台灣年輕人差。


請先定義什麼是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


老蔣和老毛對著干,老毛在大陸搞文革時,老蔣就搞復興傳統文化,所以老輩人會有些影響


大二時台灣來了一個交換生,聊天中得知,他覺得我寢室一哥們的老家西安在長江邊上。。。


除台灣以外,我見過還有馬來西亞、越南人比大陸人更懂漢文化。


孔子也有言:禮失而求諸野。

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於都邑之中。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觀點:唐朝遺風在日本;明朝遺風在棒國;民國遺風在台灣。

我個人比較認同這個觀點,但遺風就是遺風,只能看到些許影子而已了,又能剩下多少?所謂的在台中國文化,都是清朝中後期和民國的事了,能有多少你以為的中國文化?無非就是內戰後搶救了幾個國學大師,蔣介石搞了個有限的逆向文 GE 運動罷了。

題主的這種想法其實我也能理解,因為咱們這邊確實把不少精華跟糟粕一起摒棄了,看見人家一點雕蟲小計就自卑了。不過我始終相信,中國的真正復興,終歸是要文化的繁榮來配合的,與其在這糾結誰家的正宗,不如多看幾本古籍,親身尋找中國自己的文化正朔。


推薦閱讀:

強勢文化,弱勢文化分別是什麼?
求教:請問日本儒家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之間到底有何相同點和差異?
中國 為什麼 不 脫亞入歐?
人類為什麼需要超道德價值,比如宗教與中國文化里所謂的提高心靈境界?
有哪些文采斐然的古文或古書?

TAG:中國文化 | 台灣 | 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