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中的一二三又指的什麼呢?


謝@藥師邀。

這個「一二三」指什麼,以前一直沒想通,後來總算找到了答案。

我曾經讀過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大致有李零、王蒙、南懷瑾、馮友蘭諸家的。關於這個「一二三」的解釋,尤其是其中的數字「三」,各家說法頗有差異。現在看來,普遍能為學界所接受的觀點是:「三」指的是「多」,「二」指的是「陰陽」,「一」指的是「氣」,意思是:氣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很多東西。

但是問題來了:若然把「三」簡單理解成「多」的意思,那麼「三」又與後面提到的「萬物」有何差別,難道兩者僅僅在數量級上存在不同而已嗎?即,一個指數量「多」,一個指比數量多更多的「萬」?

老聃惜字如金,我相信不會寫出「陰陽生出很多東西,很多東西又生出更多的萬物」這樣的廢話。再者,《道德經》為古今公認的經典,可說撐起了中國哲學的半邊天,如此義理淺薄的句子不大可能存在其中。那麼,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一二三」之謎的答案還在別處。

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此言未免有所誇大,但《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深深植根於《易經》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決定追根溯源到《易經》里,去尋找「一二三」之謎的答案。

在我讀《易經》的時候,很快便注意到一句和老聃「道生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語出:《易傳·繫辭上傳》)

普遍的理解是:「太極」對應《道德經》里的「一」;「兩儀」對應《道德經》里的「二」,指的是「陰陽」。

兩相對照,問題來了。若按照《易經》的思路,「道」的變化規律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

我很困惑為什麼老聃不採用易經的說法,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而把道的變化規律寫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並不符合易經的本體論思想。後來我才想明白:老聃沒錯,易經也沒錯,錯的只是我們狹隘的目光。這種狹隘導致我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我拋開狹隘,得見泰山,是因為下圖:

看到有什麼玄機了嗎?還沒有么,別急,看我的注釋就會一目了然了:

《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確是《易經》本體論思想的再次呈現,兩者的思想是共通的。只是《道德經》不同在於:它把《易經》的思想進行了更抽象化的提煉,直接將《易經》本體論思想用形而上的數字表示了出來。另外,老聃的「一二三」等數字並不實指任何具體的意象,而僅代表「道」在變化過程中所必經的步驟和層次。所以「一」指的是居於第一層的「兩儀」,「二」指的是居於第二層的「四象」,「三」指的是居於第三層的「八卦」,「三生萬物」指的是八卦相盪,則天下萬物盡在其中。

綜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翻譯應該為:

道的第一次變化生出了陰陽兩儀;

第一次變化引起第二次變化,這個變化生出了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第二次變化引起第三次變化,生出了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第三次變化接著引起了蝴蝶效應般的無窮變化,最終生出了萬事萬物。

或者,直譯成這樣也可以:

道生出了它的第一次變化,第一次變化引起了第二次變化,第二次變化引起了第三次變化,這第三次變化最終化育了萬物。


支持王名的觀點,這裡一二三就是一二三。

有人居然說老子不可能說廢話,非要說1/2/3有特殊含義。老天,道德經全文都在對著名和實的概念在反覆舉例子啊。什麼叫不說廢話啊?名都是比喻,而不是現實,所以要多用幾個比喻你才有可能通過交叉它們的共同屬性來知道人家在說什麼啊。

再者說了,3點一線,你才會認為這是個規律,2點一線,你只會認為這是個「必然」(兩點有沒有規律都會成為直線啊,三人才能成虎的啊)。不是嗎?我說道生一,一生二,你會認為我在說規律嗎?——老子本來就沒有說廢話啊。

從前後文來說,這裡主要想進一步論證不要追求單方面的強大,解釋為什麼反者道之動。

道是現實,是那個無法描述的現實。描述出來,才有我們的認知的世界,我現在給你談的每句話,都是名稱,不是現實。我說樹葉是綠色的,完全取決於如何解釋樹葉,是,綠色這些名字。無論你和人交流還是你理智思考,一定用了名,用了「抽象」,所以我們的整個世界和「道」肯定是偏離的。我們嘗試接近「道」,但我們永遠不可能和道一致。就好像我們可以定義極限,但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達到極限,極限是個概念,幫助你確定眼前的方向,不是說你可以達到它。

我們說某個情形「合道」,只是說它比其他東西更接近這個虛擬的「道」的概念,不是說它就是「道」了。

所以「道」,是「建言」而「有之」——你說出來,它才有。有了一個,基於這個作為基礎,你就會有第二個,然後有第三個,然後就形成了複雜度,導致你看不到原來的規律。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動,「道」被隱藏在你們的概念(名)中了。有了名字,就有了有無的概念,就有了正負的概念,然後在涉及到人的時候就有了「好壞」的概念,兩者調和在一起,就很難看到道的位置了。人一開始都怕孤獨,想抱團,但同樣的人,作為君主,卻要叫自己「寡人」,原來的好詞,怎麼都變成了壞詞了呢?因為這些都不是道的本質,而是名字,名字這個東西,用著用著就會走向反面。清高好詞吧?現在成了什麼了?公知好詞吧?又成了什麼了?奇葩好詞吧?……這些東西完全不重要,過一段時間又會反過來的。

所以,道的真正位置往往在名的反面,一個名字被充滿(強化後),就會掉入反面。如果你追求道的變化規律,就要走向名的反面,不要追求名。

我經常給我的團隊解釋什麼叫「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的。本來你干好你的,我干好我的,我們誰都不是什麼好人,是一起把事情干好,整個組織在發展,這好好的。你非要名,說要「我有德」,把他的一份幹了,這個模型就失道了,越來越多人依賴你生存,你就一步步退化到仁,義,禮上去了。這對這個組織有什麼好處?

禮是個人對自己的最後守護,不是組織應有的追求啊,組織是要大家都沒有「名」,不需要英雄,每個人干好自己應該乾的事情啊。如果組織可以好好的,英雄的努力邏輯是什麼呢?是這個:

1. 我做得比他好(比他好有什麼用?解決組織的問題才是問題啊,你有餘力,應該放到一個更好的位置上,而不是比他好)

2. 讓他掉坑裡(我去救)

3. 避開集體面對的負面的事情(天下之垢)不去干,讓別人背鍋

這就是努力當英雄的人的本質,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不要相信努力當英雄的人,他們都不是好鳥。

基礎概念空間參考:《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駁斥陰陽二分法--------

易經和這句話放一起完全是牽強附會!

道生的是,為什麼被篡改成儀了?誰打保票還必須生的是龍鳳胎?

  • 誰規定了一定要以2作底去開次方?是不是可以隨便換成3作底或者4作底呢,看起來是人為去湊這個八卦的吧。
  • 進一步來看,陰陽只分裂、不交媾(交換)么?!

  • 都說道無所不在,我們身邊都是這麼齊刷刷的2的冪方么?!

-------解法一(道外生)的分割線--------

該解法是基於該序列(道/1/2/3...)是Fibonacci(斐波那契)數列(1/1/2/3/5/8/13/21/34/55....)的一部分的假設前提下。

Fibonacci序列又叫兔子數列,其原始問題是

假定一對剛出生的兔子一個月就能長成大兔子,再過一個月就開始生下一對小兔子,並且以後每個月都生一對小兔子.設所生一對兔子均為一雄一雌,且均無死亡.問一對剛出生的小兔一年內可以繁殖成多少對兔子?

用圖形來形象化展示

該序列幾乎是無所不在:

體現在樹枝生長上

體現在花朵上

體現在貝殼上

體現在人體上

體現在颱風上

體現在銀河繫上

序列特徵1 - 自相似

即它和它本身的一部分完全或是幾乎相似,部分與整體相似部分和部分相似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預言)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無限掌中置)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剎那成永恆)

......

-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萊克 作/徐志摩 譯)

Innocence ~ 能嬰兒乎,嬰兒之未孩,復歸於嬰兒

World ~ 世界,銀河,恆河沙數

Flower ~ 花,拈花微笑

Palm of hand ~ 手掌

Eternity(without beginning or end) ~永恆,沒有開始和結束~輪迴,到這裡我想起了《雲圖》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rebirth our future.

我們的生命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我們和其他人緊緊相連,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每一樁罪行,每一個善舉,都在未來輪迴。

序列特徵2 - 和諧高效比

這個序列前後項的比值無限趨近於0.618的最和諧的黃金分割比....

關於它的意義可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事物總是在按著最簡單最高效的方式運行。

在裝滿水的水盆底下鑽個洞,水盆中的水總是按等角螺旋的方式流出,這比人為的讓每滴水從原來的位置直線流出洞口多走了很長的路,但卻是最快的流出方式。每滴水都在給前面的那滴水動力,同時也接受著後面那滴水的動力。這就是我們宇宙的運行方式和規律,有生命的植物如此,沒生命的也如此。

- 摘自不建議不反對使用黃金分割、斐波那契數列

序列特徵3 - 螺旋

沿固定比例展開而形成的鸚鵡螺曲線(或者等角螺線、對數螺線、生長螺線)和道的"周行,為天地"很類似

另,對等角螺線深有研究的雅各布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話很好的描述了它的特性

西班牙文:Eadem mutata resurgo

英文:Although changed, I arise the same

中文:縱使改變,我重依然

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arise,是不及物(內生性的,不是針對特定外界目標的,本性具足的)的動詞。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說文》

說到螺旋,再扯點別的。行星運動軌跡並不是圓形或橢圓形,而是個不封閉的螺旋形:

天體量子物理學家:納西姆Haramein講述星系運行與道家雙魚圖對比

說到螺旋,必須要談到很多人搞得很玄乎的玄,其實理解這個字義只需要很直觀樸素的方法。

考慮道德經成文於春秋戰國,那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影響很大,這些文字的特點是形象化(漢字的主要特點)很強,可參見如何自學春秋戰國時期漢字? - 王同川的回答最上面的圖

先看下的字形演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能看出它很像旋轉的絲線么?

再參看下它的同門,「糸」,「幺」,「絲」的甲骨文、金文字形

系是一根搓制的麻繩。麻繩是用草或者麻手工搓制的,搓制麻繩時要一邊搓一邊續草,這樣的麻繩才會綿延不斷

道體從眾妙之門「徼」出,自然會螺玄,這是『體』對『點』(和『線』不同,這兩個本身都是無方向[無偏頗的,圓融圓通的圓就具備無偏性]的,但是從體到點是降維的)的最高效運動形式。

序列特徵4 - 生生不息(動態連續)

前面看到的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是靜態的,實際上它是在源源不斷在生著的。

每一個被生出來的本身也在像道一樣源源不斷在演化生成。

所以最後說『生萬物』

-------解法二(道內生)的分割線--------

這個解法強調的是「內部」變化,不像外生解法強調的是隨時間變化的類似於複製一樣的「外部」繁衍性。

上帝-亞當-夏娃-人類:

上帝按其模樣造亞當

亞當拆骨造夏娃

亞當夏娃交媾出人類

(另外,上帝不讓亞當夏娃吃分辨善惡的果子和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很類似)

未完


道生一:真空生妙有,先天一氣。

一生二:先天一氣動,整體的局面被打破,有無、多少等等概念就衍生出來,是分陰陽。

二生三:陰陽即分,因為產生了勢差,必然又要糾纏到一起,三就是那個溝通背後的東西。

三生萬物:陰陽溝通後不斷分化、衍生、在溝通,無窮無盡。

拿人話舉例子:

道生一:電子出現

一生二:電子一動,產生了電壓

二生三:正負電分開,就有了互相吸引的能力

三生萬物:吸引就產生了電流,通到家用電器,可發熱,可發光,可吹風,可看片……

道生一:空氣出現

一生二:空氣一動,產生氣壓差

二生三:氣壓差產生,就要發生溝通

三生萬物:溝通就起風,可吹沙,可舞樹,可吹簫,可發電……

道生一:人

一生二:男、女

二生三:男女一分,就天然有吸引力

三生萬物:發生關係,產生族群~

道生一:數的概念

一生二:有數了就有了 0和1

二生三:有了0和1,要讓它們有關係,就需要解析規則

三生萬物:有了0、1、規則,數據、代碼、互聯網……都出現了

中醫裡面則有「開合樞」的概念,六經中的厥陰、陽明,都是那個三的作用體現,厥陰就偏向把陰陽揉合到一起,陽明就偏向把陰陽分開以免揉成一團。

易經之外,還有揚雄著的《太玄經》,用的也是三進位的卦象來解釋世界。

令我驚訝的是,前不久剛出來的Unicode 7.0版本居然增加了太玄經的卦象符號。

http://www.unicode.org/charts/PDF/U1D300.pdf

總結:

其實本來只有一,一的狀態被打破就有了二,產生了二,規則就出現;二就要發生關係,發生了關係就無窮無盡了。

那個第三不是實體,而是這個世界的規則。

為什麼一的時候沒有規則呢,這大概是個哲學問題,所謂觀測不到的世界就是無意義的,陰陽不分,規則就沒法顯現,所以只有陰陽分開了規則才有意義。


我用《道德經》里的語言解釋一下吧。

道生一,以道為體,則一為用。故「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正。」道就是個大包袱,什麼都能包進去,都沒有問題。

一生二「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二就是這兩個東西,說陰陽也好,說有無也好,是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其實是一回事,但又分論之。所以說是同出而異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都是「一」的衍生品,有無難易是在用不同的角度來闡釋「二」。比如說我,道生萬物,我即其中之一,與我精神相對應的,是我的肉體,有我則有你,這就是以我為太極點所產生的「二」,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對應關係。

二生三,有無是二,有無相生是三,難易是二,難易相成是三,在於二者之間發生的作用關係。只有對立統一,沒有運化,是產生不了萬物的,最簡單的例子,有一男一女,假如不發生性行為,是不會有下一代。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沒有運化則沒有生機。比如我的肉體和精神,如果二者沒有關係,就不會產生「我」。所以說萬物負陰抱陽而生,萬物都是由陰陽(二)運化而生(三)。

三生萬物,三是如何產生萬物的,「萬物作焉而不辭」,講的是陰陽發生關係後不斷的衍生變化。舉個例子,西方人講「蝴蝶效應」,為什麼這邊蝴蝶扇一扇翅膀,那邊就有龍捲風。道生萬物,蝴蝶可以說是其一,蝴蝶有它的精神,有它的軀體是二,當它的精神驅使它的軀體去煽動翅膀時,就是三,這個翅膀扇動後產生的源源不斷的變化就是三生萬物。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主宰著這個世界。這就是天人合一。老子非常抽象的把這一變化表達了出來,而易經是用具體的理象數把這種變化模擬了出來。為什麼《梅花易數》中邵康節先生偶然觀梅花,見兩隻鳥雀爭佔一枝而雙雙墜地,占出少女折梅受傷。每一個孤立的現象實際上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把這一太極乾坤放在整個自然界之中,就會推衍出另一個現象。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對應關係的。兩鳥爭枝就是蝴蝶扇動的那一下翅膀,而少女折梅受傷就像蝴蝶效應所引起的龍捲風一樣。說蝴蝶效應大家覺得正常,說梅花易數覺得玄,這是東西方思維的一種差異而已。

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歸根結底,就說了一個東西,兩個字:衍生。從人類出生開始,這是不可阻擋的,小時候,我們混混沌沌,慢慢的有了善惡觀念,有了是非觀念,有了利害觀念以後,我們又試圖趨利避害,一步步走下去,就是這麼一個過程。道教講順成人,逆成仙。講返璞歸真。其實就是讓人們把收心簡事,重新返歸一個混沌自然的狀態。緣道而行,隨遇而安。

至於怎麼運用,《道德經》裡面也講了,這句話是「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這章是講打仗的,講的是打勝了目的達到就算了,不敢以取強,不要認為自己很厲害,要征服對方,從而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做事也是一樣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能事情發展到二的時候,你還能控制,你的目的達到了,也就算了。當事情發展到三的時候,已經是不可控的了。

有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注意,事物外在的衍生變化其實並不要命,最要命的是內在的變化,或者說我們心理的變化。當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會考慮這個事情該怎麼辦,這個過程是最煎熬的,會反覆權衡利弊,乃至於像是在火上烤一樣。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把人心這種變化描寫的淋漓盡致,生活日漸消沉在這種內心反覆無常的變化中,一會高興,一會悲傷,權衡利弊。常人的心態會認為反覆考量一件事的利害關係能夠有利於結果的利益最大化,按照老子的觀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相依,人算不如天算,今天好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明天不好的結果,反之亦然,琢磨那麼多是沒有意義的。修行是什麼?修行不是不做事,不思考,直心是道,平常心是道,事情發生了,沒有那麼多是非計較,一個念頭出來,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我個人的選擇,成不成都認了,能守住自己的心神,不被外境所牽引,不在內心衍生出那麼多是非利害,這是步大功夫。


道是和諧。

一是整體。

二是矛盾。

三是協調。

整體是一,其中蘊含著彼此差異的局部。

局部的差異導致競爭,形成矛盾對立的二,即陰陽。

競爭的結局不是你死我活,最終導致協調。

協調之後的事物不可能是絕對的陰或陽了,而是混合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嘛。

事物之間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傳遞著物質、能量、信息(統稱為氣),在整體上實現了和諧有序、持續演進的狀態:沖氣以為和。

道和整體的關係?

整體在自組織的過程中生出了道,道成了以後,反過來統御整體。

整體是道的物質基礎,道是整體的精神稟賦。

無所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了。


先吐槽幾句:

這個問題引發的答案算是讓我知道什麼叫群魔亂舞了。。。

看完前幾個高票答案,我心裡有一萬個草泥馬奔騰而過,這都是什麼啊?諸位都不看書嗎???貌似馮友蘭先生的書不要版權的,電子書網上比比皆是,隨便看看也不至於胡亂點贊了啊。

這位最高票答案 @順超 結合易傳去讀道德經我也是醉了。。。當然,高票答案還是有機會對的,畢竟,文科東西扯皮空間比較大,我們確實不知道老子怎麼想的。但是他對自己的方法的迷之自信讓我殊為不解:

」老聃惜字如金,我相信不會寫出「陰陽生出很多東西,很多東西又生出更多的萬物」這樣的廢話。再者,《道德經》為古今公認的經典,可說撐起了中國哲學的半邊天,如此義理淺薄的句子不大可能存在其中。那麼,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一二三」之謎的答案還在別處。 「

真不知道你是怎麼推出來123之謎的答案在別處的。。。

你頂多能推出來他們把三等同於萬物這種解釋不對啊。想從這一步推到到別的典籍里找答案還缺了其他前提啊~

二 我的理解

先看看這一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我華夏先哲對宇宙生化圖景的最優雅的表達,其簡潔美麗至今仍動人心魄,讓人沉醉不已。

坦白的說,在大學我看到它第一眼就愛上它了。

讓我們看看道德經里有什麼類似的語句:

天地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改寫一下,就是

無生有,有生萬物。

我的看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被視為」無生有,有生萬物「思想的更為詳盡的表達。換而言之,後者是前者的縮寫版。

這裡我不說一了,說一必然要說有無的關係,這個暫時超出我能力範圍,也不說,這個也太棘手,就說二和三,尤其是三,理解了三就能理解二,二是包含在三中的。

怎麼理解這個三呢?

在我看來,三不是對有形之物數目的描寫,也不是對生成階段的規定,而是對有形之物存在論結構的闡明。

這個三不必超出老子的文本去理解,老子文本內自有解答。而且還很近,稍微細心點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一句是【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前句末之萬物和後句首之萬物應該是同指,文法上形成一個cohesion,顯然,老子的話頭還沒斷,後面就給你解釋了他說的三是什麼:陰,陽,沖氣

古人說萬物,都是全稱命題。這句話說的是,一切有形之物都必然具有【負而抱, 沖氣以為和】這種三的結構。不管少了陰少了陽少了沖和陰陽的氣萬物都皆不成萬物。並不是說三生萬物後三就銷聲匿跡於有形之物的世界了,三還在,陰陽沖合的結構就活在一切有形之物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道也在,三甚至堪稱道痕

這種陰陽沖和的結構就是中國哲學中對萬物的存在論結構的一種基本詮釋,就像西方哲學亞里士多德派認為萬物的存在論結構是基底+屬性的結構,是個二元結構,和我華夏哲學情趣迥異。

前兩物之為陰陽是很明顯的,這第三物和陰陽的關係很複雜:是獨立於陰陽的還是衍生陰陽的都是可以爭論的。但不管如何,三可以在微弱的意義上理解為萬物之構成者是有三之名的:除了陰陽外還有一個可以確切指稱的東西。

用一二三這些數字是對萬物何以化生進行解釋,本質上是將老子的有無思想周文化的陰陽思想統合起來。

這種沖氣以為和中的和在後世也並不是毫無痕迹。如果盛言其大,則和可稱為太和,張橫渠立言如此:

【太和所謂道,中含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最後隨便說幾句方法論問題:

朱熹說做學問:「寧繁勿簡;寧下勿高;寧近勿遠;寧拙勿巧」。

套用一下,讀文本則有八個字:「寧近勿遠,寧直勿曲」。

剛翻了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倆基本一樣。我就說嘛,畢竟馮老~


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

先從修鍊的角度解釋:

結合道家文本「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此中「虛無」喻道,「先天一炁」則為一。

《清靜經》有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陰陽未分,混沌未判的物質即為道,理論上可以理解為「零」。

一生二——先天一炁化生陰陽。陰陽在丹道中所指甚多,可喻性命系統,陰精陽氣,黃芽白雪,真鉛真汞等。

二生三——「三」,可作精氣神三者解,亦可做陰氣陽氣沖氣三者解;此句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化&>,下一句便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氣,陰陽交融態。

三生萬物——歷代註解中還有「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的說法(鍾呂傳道集),也有「一分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從此出。」的說法(李道純)。密宗有法化報三身,道家有三清之神,太清聖神,上清元神,玉清玉神。三神聚散分和而萬物定而化焉。

從物理學解: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無名無狀。

道生一,一已經具有物質態的概念,可以想像成宇宙爆炸中的奇點。二為物質界的波粒二象性和宇宙的引力斥力。三為組成中子和質子的三個夸克~(這個解釋扯得好遠)

從世間解:

是佛家講的本源自性,儒家的明德。一依然做先天一炁解,此先天一炁以宇宙洪爐喻身,非為人體中先天一炁,而是宇宙虛無中一念,因此念而生一炁。

二還作陰陽解,陰陽為象,可喻萬物,日月,天地,水火,男女,南北,正反,明暗,不一一舉例。

三為三才,天地人三才,引用《陰符經》「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順超 的答案把二分法劃分說的比較清楚,但是我覺得並沒有說明白,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怎麼回事。二為什麼生三?三為什麼能生萬物?為什麼二不能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二分法的世界。但是有一點簡單。

上有天,下有地。天氣降,地氣升,天地交合,乃生萬物。這個三就是和(合),也是六經中的少陽和厥陰。少陽和厥陰乃樞機,什麼是樞機,就是表與里,外與內,總的來說,陰與陽的參差交錯和合的地方。陽為父,陰為母,陰陽交合,生了我們。我們以後也會交合,生孩子。然後子子孫孫無窮匱矣。到大自然也是這樣。

這個三是交合,交合以後有重新分成了陰陽,它代表著交合的階段。它是孕育,是新生,是新一階段,有了它,大自然螺旋狀走了下去,三不是一,也回不去。

以上。


我認為這句可以看做是老子幾個核心概念的總結,理解了這三句,基本就能把道德經看懂了大半。

「道生一」,在天地萬物生成之前,道已然便存在了,這時的道是無聲無形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叫做「無」,是無為的,然而道要生成演化萬物,就必須有為,於是便由「無」演化出了「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有」就是「一」。「無」和「有」都可稱為道,屬於道的一體兩面(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因此由「無」生「有」的過程又可以叫做由「道」生「一」,其實「道」即「一」,「一」即「道」 。用科學眼光來看,可以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來解釋,在宇宙的本初,是沒有物質、時間、空間這些概念的,所有的東西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在一個奇點,這時的宇宙當然是「無」的,宇宙大爆炸發生後,宇宙在極短的時間迅速擴張,物質隨即產生,空間、時間的概念也出現,這時的宇宙也就成為「有」了。因此,如果說「無「和」有」是「道」的一體兩面,那麼「無有」代表的能量和物質也就是「道」的一體兩面。

「一生二」:在道的推動下,「有」逐漸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即為「二」,是「道德經」的又一重要概念。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陰陽二氣並非是實際的存在,而是指事物運行發展的一種規律,既事物的發展方向總是相反的、對立的(反者,道之動)。一個概念的產生,必然產生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無相生,難易象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一件事情的發生,也必然會有相反的影響(福禍相依)。事物常反向發展,事情的結果就難以琢磨,因此老子說聖人常處無為之事,就是因為人力有限,很難把握整件事情的發展,經常是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還不如什麼也不做,讓事情自然發展。

「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二氣循環往複,互相作用,逐漸生成了天,天又逐漸演化出了地,地又慢慢孕育出了人,「天地人」就是」三「。人雖由道演化,但不直接由道生成,而是由地孕育,因此人想要領悟」道「,便要效法地,同理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只能效法自己的樣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現象、表象。

一,就是規律、內在、關聯。

二,就是對立、相左,如正反、陰陽、善惡、黑白。

三,等於1+2,有同有異。

萬物,合於道。


我認為,理解世間一切都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從可驗證或可自證(雖只能自證,但你能我能他也能,而不是只有我能,你們都不能)的客觀實相出發,除了我們自己去「看到」客觀實相,也可以藉助他人的成果。

但是,藉助他人成果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別人語言文字對應的客觀實相,如果沒有找到,就是還沒有能力讀懂,需要自己繼續去「看」到更多客觀實相,直到找到語言文字與客觀實相的對應。

如果不符合這一原則,那麼,說什麼都是錯。就不要浪費自己和他人的寶貴時間了。

正式答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道,無,有,萬物,這四者之間的關係。

「道」最不好理解,所以要先從「無」和「有」與「萬物」說起。

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處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看,三者是什麼和關係怎麼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歷史上的人作的注,包括這個問題里的解釋,既脫離客觀世界,又脫離文本,一通胡說八道,大量的說法完全找不到與客觀世界有什麼對應,都是想出來的虛幻的東西,與玄幻小說無異。

人家《道德經》明明白白的已經說了,但我們不到那個水平就是睜著眼睛的瞎子,你是看不到的,讀《道德經》多少遍也是讀不懂的,我是深有體會,讀一章思考一個月還是找不到客觀世界有什麼東西與人家的語言文字對應,再也不敢讀。等水平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些客觀實相,再讀《道德經》,簡直酣暢淋漓,極致享受。

所以,我覺得,《道德經》只能等越過了那個門檻,打破了知見障再看才能真正看懂,否則容易形成錯的固有認知妨礙真正讀懂。

「無」與「有」,同出而異名,是同一個東西。同一個東西為什麼需要異名而進行分別呢?

因為,一個是「天地之始」,無分無別的整體狀態,是不割裂的。而「有」是「萬物之母」,是萬物分割的整體狀態。兩個都囊括了一切客觀實在,如果有上帝,可以得到實證,那也只是無和有的一部分。

所以

「無」是客觀世界無割裂的整體狀態;

「有」是客觀世界割裂的整體狀態。

而萬物就是有的分割中的一個個單體。所以「有」是萬物之母。萬物的整體狀態就是「有」,「有」的無割裂狀態就是「無」。

「無」,「有」,萬物,都是囊括了一切客觀的。而「道」又是它們的整體狀態。

道生一。就是道生了「無」、「有」、「萬物」的整體狀態。

一生二。就是「道」的整體狀態生了「無」和「有」這兩種無割裂的整體世界和割裂狀態的整體世界。

二生三。就是「無」和「有」雖然都是世界的整體狀態,但是內部會產生變化的,這個變化就是「道」,雖然這個變化只是「道」的一部分,但「無」和「有」就能再加「道」組成三者互動的變化體系。可以理解為,有與無產生了有無之間的轉化,共同構成了三。

三生萬物。就是「無」和「有」的整體狀態在有無轉化之間,就可以從整體狀態割裂為萬物狀態。

這有什麼用?簡直太有用了,核武器級別的威力,沒有更有用的東西了。

我們認知世界的模式是:首先認識萬物,但因為萬物的割裂性,是片面的,是極端化的,片面和極端化就會必然的帶來錯誤,與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不符。

這與客觀不符的認知帶來的情況太惡劣了,不僅造成我們的行為效率低下,還因為極端化認知之間的互相衝突不能止息而造成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痛苦,我們的思想回不到安寧愉悅低效耗的自然流暢無衝突狀態,只能無休止的互懟,因為極端化以後,我們的認知之間不再如同客觀世界那樣一環套一環,核心統一,而是互相產生不可消除的衝突張力,只有消去極端化,主觀想法與和諧統一的客觀世界相合,才能止息衝突,獲得安寧。

其它以後有時間再說


馬克思主義催生第一個黨員,第一個黨員催生第二個黨員,兩個黨員催生第三個黨員,然後他們成立了黨支部,就有了共產主義運動。

翻譯成毛主席的話,叫做星火燎原。現代學的最好的,可能是安利。


你缺了「道生一」這句。

道家的原始哲學,主張順應天地,道法自然。

總之按照道家哲學去理解就對了。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康有為曾經狂言「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今人繼而把《易經》推至「群經之始」的地位,稱它為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先不說諸子百家有多少家議論過《易經》這本書,單說我所熟悉的老莊之學,就和《易經》體系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

我個人並不建議拿另外一套理論學說來理解《道德經》,而最好是「以老解老」:用老子,或者一脈傳承的莊子之言去解讀《道德經》。因為但凡一套成體系的理論,必然是前後能相應,內在有勾連的。只要能把那貫穿始終的理論體系整理出來,《道德經》全文之意自然也就明了了。即使有版本的差異,有被人篡改的部分,也能如癬斑一樣顯露無異。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要結合另外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來看,而不能單單去解那個「一二三」。一二三,雖然簡單,但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是能寓意無窮,很容易讓人魚目混珠,矇混過關。

用《易經》之說,看似能完美解釋「一二三」,但落到這個「有」和「無」上就無能了。特別是再結合《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那簡直是矛盾重重,根本不能自圓其說。我當年也是用《易經》解讀《道德經》的信奉者,但正是結合這三章內容打破了缺口,從此跳了出來,見識別一番天地。

「有」,是「有名」,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無」,是「無名」,是「希」,是「微」,是「夷」,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無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二者造生了天地萬物。

「有」,既然有形有質,那麼就必然有高下長短之分,內外左右之別,也就可以拆分為「二」來看,所以用「二」來指代它。「無」,無形無質,無象無狀,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也就只能「混而為一」來看,所以用「一」來指代它。

對於「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流行的解釋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也就是《易經》思想中的「陰相相生」,「互為其根」。

但這種解釋卻明顯與《道德經》全文之意不通。《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假如老子所要表達的確實是「陰陽互生」之意,那麼斷不會在全文中留下這麼多的偏頗之言。為什麼不說輕也同樣為重根,躁也同樣為靜君?為什麼不說大丈夫也要居其薄,也要居其華?為什麼不說天下易事也是源於難事,小事也是起於大事?為什麼非要很偏執地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所以,雖然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後固然是一起出現的,但仍然要加上一層含義:高以下為基,先以後為本,難生於易,長源於短,音起於聲,有生於無。

其實只要跳出所謂的陰陽相生、陰陽互根思維,這一章很好理解。我們常說樓上樓下,有樓上,就必然有樓下;有樓下,就必然有樓上,這二者是同時出現的。但我們起屋蓋房,能先蓋樓上么?只能是先打好了地基。形體和影子,必然是同時出現的,那麼是影子依附於形體還是形體依附於影子?聲只要發出,就必然有音量音調,那麼音和聲,哪個才是本源?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事物是因為能用才有利,而不是因為有利才能用。

所以「有」和「無」,雖然是同時出現的,但是「有」依據於「無」而生,它就像形體的影子一樣,是無的一種折射,一種化形。之所以「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因為這些「有」,已經大到復歸於它們的本源之「無」,故而無隅,免成,希聲,無形。

我們的意識,它無形無質,為「為」。但同樣也能構建出有形有象的思維空間,造生出奇幻迷離的夢境。那麼這形象和夢境是怎麼來的?源於意識靜寂無聲的運轉。意識在還沒有營造出事物的時候,思維空間是虛無的,然後忽然就能充實起來,就像有種神意在推動著、在發動著一般。

所以我們想要激發靈感,常常就需要靜思,越是沉靜,就越是能感受到這隻手的力量。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種神意,這個「常」,就是道。

至此,道生萬物的過程也就顯而易見了:道→無(一)→有(二)→「三」→萬物。其中,「一」和「二」是同時出現的,但「一」決定著「二」;而「三」,是由「二」所造生的。那麼這個「三」是指什麼呢?

在這裡要引用一下莊子所說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指非指」,出自於公孫龍的《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萬物莫不是由自身屬性來表現的,但萬物本身的物質屬性,卻與它們整體表現出來被我們所認知到的自身屬性,並不相同。

我打個比方:一台電腦,把它拆分成最微小的零件,這一堆零件,與之前的電腦是等同之物嗎?當然是等同,因為物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電腦卻沒有了。

所以說,我們認知的這個電腦屬性,與電腦自身的物質屬性,能視為等同嗎?同樣的物質組成,卻多出了一個電腦,這個電腦,就是由「二」所生的「三」。

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天下萬物,莫不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沒有自身獨有的屬性存在,也就不成其物了。所以,萬物都是由這個「三」而生。

「母子」關係,方是《道德經》所講的「生」,母為本,為根。所以老子所反覆強調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處於「母」的地位。

比如「朴」,為「器」之母,故而聖人掌握了朴,就能成為「器長」。比如「柔」,為「剛」之母,故而柔能生剛而勝剛。比如「靜」,是「躁」之母,故而「清靜以為天下正」。比如「重」,是「輕」之母,故而聖人出行必輜重隨身,然後才能「燕處超然」而「輕」。比如「無為」,是「有為」之母,故而「無為而無不為」。有「母」在手,想要多少「子」而不可得?

道是天下萬物共同的母親,老子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由它所造生之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之,又生之,這才是道生萬物的邏輯和順序。所以一隻蛋,由雞所生,那麼雞又是由誰所生?按照《道德經》所講的道理,就絕不會再把雞的母親再推導至蛋,以至於蛋雞相生,互為其根,無限自循環而不知始終,這隻能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因為按照這種理論,把雞置換成人,把蛋轉換成胎兒,就會得出一個極為荒唐的結論:人起源於人。

其實換一種方式來思考,雞蛋生雞,相對於物種演化來說,只是一個標準化的快捷量產模式。因為它把雞這個經過千萬年演化而來的物種演化過程大大縮減了。就像人類的演化可能需要幾萬年,而懷胎只需要十個月。

那麼是先有胎兒,還是先有人?沒有人體,胎兒去哪兒孕育這十個月呢?在天地之中嗎,那就是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了。所以我們再看看現代生產工藝,是不是都必須先有個成品,有一個原始的生產過程作範本,然後才能有量產的生產程序出來呢?

(閱讀更多文章,與作者交流探討,歡迎關注作者同名公眾號 ID: daobrother)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之間的比例變化,因其無窮,故生萬物


「道「就是超越一切的形而上者,不存在任何概念。

「一」就是衍化的第一層概念,就是絕對且不循環的不對立概念。

「二」就是衍化的第二層概念,就是絕對且不循環的對立概念。

「三」就是衍化的第三層概念,就是絕對且循環的對立概念。

「萬物」就是衍化的最終概念,就是不絕對且循環的對立概念。


最近在想為什麼python這樣一種膠水語言會在競爭中勝出,覺得可以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解釋。

一的階段

前幾年參與過核電軟體自主化項目,接觸過法國人寫的一維堆芯計算程序,是用FORTRAN寫的,從語法的古老程度推測,應該是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寫這個程序的人將中子擴散方程拆解成100多個子方程,以便在可接受的時間內完成計算。4000多行代碼,幾百個函數,靠200多個全局變數關聯起來,按現在的軟體工程標準,應該是不可維護的。

可是在六七十年代從事核電開發工作的,應該是當時第一流的核物理學家吧,這種人,只是兼職寫程序,以ta們那個群體對數學和核物理的理解,以及高智商,一維堆芯計算程序的代碼複雜度應該不是問題。

這就是「一」,一個行業剛興起的時候,用戶和開發者是同一群人,這批先行者無論是能力還是智商都在時代平均水平之上。

二的階段

在行業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用戶和開發者會產生分化,對用戶的要求比開發者低,這個階段是「二」。在這個階段,開發者的能力還是極高的,比如九十年代的華為,據說CC08交換機有一個4000千行的while循環,想想那個年代華為甚至會招科大少年班的畢業生來寫代碼,這種複雜度也不是問題。在這個階段,用戶的能力也比較高,九十年代家裡能安裝電話的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家庭吧。

三的階段

行業繼續演進,開發者開始分化,分成核心功能開發者和運維功能開發者,對運維功能開發者的要求會降低,我就是2004年華為擴招的時候入職去開發網管軟體的。這個階段是三。

過了「三」這個階段,需求會快速擴張,用戶需要的功能開始多樣化。這個階段就是「萬物」,行業開始出現網狀拓撲結構,開發者掌握的技能開始離散化,個人掌握的技能是一個獨立節點。在這個階段,python這樣的「膠水」語言才會勝出。本質上說,在「萬物」這個階段,如果一種語言能促進各個孤立節點的連接,就具備了勝出的可能。


以上於2017-10-16

我個人較為了解IT行業,可以沿時間軸看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變過程,對不了解的行業,就只能在某個時間節點上去觀察橫截面了。

以上長沙的街頭商業為例,最近幾個月,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發現河西部分區域的消費可以分成三種:舊長沙1.0、舊長沙2.0、新長沙。

舊長沙1.0,如街邊的「津市粉店」,出售10元以內的麵條或者粉,主打低價滿足基本需求。

舊長沙2.0,比原來的津市粉店面積大,裝修好,就餐體驗稍好,麵條和粉的價格與小店基本持平,但是在sku設置上高頻低值和低頻高值相結合,比如有更貴的燒烤,炒菜,在工作餐時段以麵條、粉為主,在非工作餐時間段之外以燒烤、炒菜為主。

「混業經營」,高頻負責流量,高值負責毛利率。

1.0和2.0面向的消費者在趣味上是一致的。

新長沙,以年輕人為主體,消費的品類和舊長沙不同。比如租房,會選擇公共空間小,室內面積大的新式公寓。去便利店,會選擇燈光明亮,裝修略好,服務人員熱情的新式連鎖超市。但是,新長沙的消費主體購買力還不高,sku的絕對值不高。

綜合起來判斷,長沙街頭商業正處在「三生萬物」的早期,從投資的角度,可能會適合購買商鋪。因為從上海的經驗推測,一個城市在消費向上走的階段,商鋪的升值幅度會大於住房(限於個人觀察的樣本有限,未必正確)。


(結合@順道的答案)注意到這一點:

2^1=2;
2^2=4;
2^3=8

道等於2^0=1


太極生兩儀與老子道生一 ,異曲同工。下面依我破譯的八卦物理本質解讀

首先何謂「太極」。太極旋轉著,同時振蕩變著(具有瞬時角頻率ω及瞬時振動能r2),故曰「易太極」——即物理所謂『角動量守恆』,用平方反比(陰陽之道方程)表達是ωr2守恆,ω天自旋,獨立不改,五行是金(更新周期);r2是巽風振蕩,往複不定(r是波幅位矢——卯木),五行是乙木(微觀為光振動——電場能);用卦象描述就是天風姤——太極為宇宙先天混元一氣、天地未開,其不斷振蕩變易、臨界而傾覆——宇宙「爆炸」;用五行表達就是庚乙合金(太極方程,金為能源,角動守恆是宇宙星系運作的靈魂)。太極為土,為山天大畜之象——強磁護體,勢待發,為火光之墓,為物理之中子星黑洞類,為先天 「奇點」——乾戌為先天物質能量來源,可視為道之本體,代表天道運作,無極而太極——能量態暗物質。

再論兩儀。顯然先天八卦圖中乾金與巽木負陰抱陽,密不可分,而兌金是乾金自旋的展開——軌道公轉,周行不殆。坎水承乾啟厚,是乾戌太極臨界傾覆而生浪,輻水難收——坎為輻射頻率功率,為時間開端。坎輻射必然伴有散波長,形成駐波軌道空間——萬有力場坤土;故坎亥為道生之一,為先後天過度階段,亥代表原子先天之本——自由中子,寅與亥合而為原子核。乾巽兌坎中爻皆陽,具有動能,反映時間運作過程(中爻代表八卦本性),代表能量為天儀

離震皆為電,震為核心電勢,離為電流光波,代表元素物質土。艮坤為駐波態磁場物質,艮為雙極磁場,廣義為球形物、星球;坤為載物之體,為土(——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為兌辛(公轉)之庫容,內含癸子水——軌道駐波共振頻率,主向心陷落 ,實為物理之萬有引力場,代表空間。離震艮坤佔有空間,代表物質為地儀

因此兩儀並非抽象的陰陽,是具體的時空,反映能量與物質;八卦四象分列兩儀,非由其生。

天開地辟,時空形成當為一生二。天地既分,戊癸合火——物質共振相吸而分化,元素開始形成,此為二生之;三生萬物,風行地上觀造化

由河圖理解更直白:道生一就是太極輻射坎水(天一生坎水),無中生有,混沌初開,宇宙「爆炸」。一生二,就是坎水電離,離而兩極(地二生離火,質子、電子分離);同時坎水表示時間之開端,離火代表空間之膨脹,故一生二宏觀代表時空兩儀,乾坤始奠。二生,就是質子電子相合為元素(天三生震木,質子、電子合為辰土——元素);元素化合,三生萬物(地四生金——物質即成,運動演化)。

以先天為體為內,後天為用為外,兩卦相合看則:

南為火天大有——火克金而乾離天開,天女散花,自無生有:乾金生坎水,道生一——中子輻射。火天大有後天為日麗中天之象。

北為水地比——地為引力空間,是坎水輻射的結果,同時力場坤地也是坎水(中子)電離的外因,因果互比,中子一分為二,二合為三——元素。水地比後天則反映了地球的演化歷程(水為歷史)

東為雷火豐——雷為原子核素為用,火為物質分化,水火既濟,三生萬物。

西為澤水困——頻率(坎水)為體,共振吸引;物質既成,萬有公轉(澤為周行而不殆——公轉)

東北山雷頤為地球之象——山在上為地磁,雷在下為地球,畫地為牢,放任養;東南風澤中孚為地球的軌道運動——風為遠日,澤為近日,居中浮動。山雷頤反映電磁能守恆,風澤中孚為機械能守恆,他們的鏡像卦就是自身——顛來覆去,總量不變。

西北天山遁為先天隱退,時空形成(艮為空間本體,乾為時間運作;遁鏡像卦雷天大壯表示後天太陽,聚變核能;西南地風升則表示萬物萌生,蠢蠢欲動

無論怎麼理解,道之一二三,都不是抽象的玄學,而是具體的物理。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亦有三?
怎麼解釋《道德經》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人,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個決定不偏不倚不循私心。怎樣才能評判一個選擇是對是錯是不是遵循天道仁心。?
得道會怎麼樣?
為什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