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為什麼都選擇去美國上市?
為什麼這些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都不在中國A股上市呢?很簡單,其實並不是他們不想留下,而是他們沒辦法只能出去!三個原因。第一,雖然理論上來說,我們A 股是允許外資上市的。但是實際上在外匯的管制下,
外資企業在中國上市仍然是個例。而互聯網領域大家都知道的,極度燒錢。早期想要國內找
到投資基本沒有希望。銀行是不用想了,互聯網公司在他們眼裡除了伺服器之外還有什麼可以抵押的呢?都是虛的東西,不認。沒有抵押?抱歉,沒錢。那麼由於銀行不給這些沒有實體資產進行抵押的互聯網公司大規模貸款,那他們只能去找風險投資,在BAT 他們這些第一批互聯網企業需要大規模融資的時候,我們國內的風險投資還沒起步呢。第二,我們國內A 股上市採用的是審核制,而海外呢都是註冊制,區別在哪裡?最直觀的區別就是時間長短,審核制需要審核的內容太多,時間太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啊!在A 股申請文件的製作與申報都要3 個月,最終辦完要一年多的時間,而在國外我4 個月左右就可以走完全部的流程上市了。區別就是這麼大。第三,盈利要求不一樣,A 股對於上市公司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賬面上盈利。最近三
年凈利潤累積超過3000 萬,你才有上市的資格。但是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早期想盈利?開玩笑,比如說劉強東的京東,04 年進入電商,一直燒投資人的錢,年年虧損。十年之後,14 年上市,繼續虧損,一直到去年的第四季度,京東終於才開始盈利,但是怎麼樣?在中國電商領域,唯一一個能在淘寶面前跳一跳的人除了劉強東還能有誰?另外,如果我都能盈利了,我還需要融資幹嘛?我賺錢拿來和投資人分?我有病啊?而在海外上市對盈利有要求嗎?去哪網12 年的時候虧損9000 萬人民幣,第二年就上市了。推特12 年虧損8000 萬美元,也是第二年就上市了。而且在美國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都沒有盈利,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年銷售額都不到5000 萬。以上是 曉書童 在解讀騰訊傳 裡面的一段論述,我覺得應該能解答你的問題!不是科技股不想 A 股上市,是我各種局各種會設立各種要求,打著保護韭菜的名號,對上市企業進行審核並有相對苛刻的盈利要求,而科技股往往是前期很難盈利滿足天朝要求的。不說這些現實的條件,往往科技股的創始人,在創立公司之初,都會被大多數人被認定為騙子:
騙子你說怎麼可能上市,能活下來不被打死已經是萬幸了,好在碰到幾個恩人賞口飯吃,人家還都是美金結構,你說騙子們為了活下來去哪上市這事還是事兒么?更何況自己這麼不受大 A 股領導們待見!
但是誰也都知道,中國的韭菜才是真的聞名於世界!
A 股就是人民公社,海外才是市場經濟。
但!
是!
未來是光明的!
你看,港股通不是開放了么,有通道了,別管粗細,算是有個開始。如果一潭水永遠不流向大海,那永遠都是死水,再多國家隊也救不了韭菜。
看好中國,Long China!
據微博CEO表示,這是國家需要他們去海外融外匯回國幫助社會主義建設,黨性不可為不強:
之前還有一條說bat也是這樣的,找不到了...1. 不符合IPO的收入和盈利要求
2. 股權結構不符合國內規範
3. 海外業務多美元需求強烈
4. 方便吹牛逼
5. 倍率高(曾經)
6. 蹭熱點(蹭對標)
7. 投資者傾向長線持有, 短期寬容度大
8. IPO時開時停受不了
9. 與土鱉企業區分(國內很多垃圾上市企業)因為國內監管很嚴,政策性很強,排隊時間長。
監管嚴是要求高,尤其對收入和利潤的要求,還有各種合規。
政策性強是政策缺乏延續性,今天你符合要求,過幾個月可能就不符合了。
排隊現在至少一年。
很多科技企業是有窗口期的,趕上了就能上,趕不上可能就上不了了,比如聚美這種,不在美國上國內肯定上不了,等國內上市估計都涼了。簡單的說就是幾點:
- 美國無論NASDAQ或者NYSE,都不要求上市後新的股東必須獲得對應比例的投票權。你上市的行為,跟你公司的控制權是不相關的,這樣上市也不會損害公司原控制者對公司的控制權,沒有幾個傻子會為了上市而冒公司變成別人的風險。同時,因為中國和香港股市要求上市的股份同時擁有投票權,導致了可募集資金的上限降低。
- 門檻低。中國股市IPO,虧損的企業就不要想這件事了。大部分科技股的企業前期都是虧損的,所以他們也只好去香港、美國了。
- 周期短,操作規範。比起其他股市來說,效率要高很多(符合要求的話半年左右肯定能搞定),時間就是金錢,對高科技企業來說尤其是如此。如果你的公司等著上市募集資金好加速發展,要是在中國,等你IPO完成(最快一年,等了兩、三年的一點都不奇怪),機會早就溜走了。而且美國股市畢竟早就玩了那麼多年了,操作規範也導致後續的問題比較少。
1、A股上市需要盈利三年,互聯網企業基本就沒有盈利三年再上市的,一個都沒有,這個行業發展太快了競爭太大了,為了上市節衣縮食盈利三年,黃花菜都涼了;
2、之前大部分互聯網企業融的都是美金,都是 VIE 結構,想要在 A 上市需要拆除 VIE 架構,然後排隊上市,這估計也是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一句話,公司不符合國內上市要求,即便符合要求了,排隊也得等好多時間,上市是為什麼啊?融資擴張啊,為上市節衣縮食等個幾年估計公司早被競爭對手吃了。
還不是因為證監會落後的IPO制度
1.同股同權:你的公司可能會變成別人的,而且概率很大
2.必須盈利:我已經盈利了還要上市融什麼資?
3.審批緩慢且亂:IPO不是停止就是開閘,很任性,商機稍縱即逝,時間就是金錢,有幾個科技公司等得起?
不專業的人管著專業的事,當然事倍功半。導致的結果就是垃圾股遍地,到處都是炒概念的,融資環境烏煙瘴氣。
1 前幾年中國暫停了IPO,這些公司要在這幾年上市也沒得上。
2 上市要求不一樣。A股要對盈利能力有要求,納斯達克要求較低,虧損中的也可以,比如京東亞馬遜都是虧損多年,只要滿足納斯達克的上市要求就行。3 同股不同權。在A股要求同股同權,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權利。而納斯達克的股權結構更靈活,存在同股不同權的情況。比如Facebook,扎克伯格的股權不管有多少,他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這防止了當年喬布斯被踢出蘋果的情況。科技類的公司往往需要大量融資,不斷的稀釋創始人的股權,導致創始人有可能不再具有股權份額的控制力。比如馬雲只有阿里8%的份額,但仍然具有絕對控制權。補充:
創業板上市盈利要求: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積不少於一千萬;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納斯達克:
除其他諸如營業收入、股東人數、做市商等等要求外,無盈利要求。A股上市需要盈利三年,你叫京東怎麼辦
別的不說了,阿里之所以去美國上市,是因為其合伙人模式。內地上證綜指和深圳成指都不接受這個模式,香港恒生指數也不接受,只有去美國了,米國的股市承認這個。
國內上市韭菜太瘋狂,上市第一天就封百倍破板,幹嘛不套現走人。賈老闆那種,相對而言算客氣了。直至泡沫破裂,也沒明減持過。
以阿里巴巴為例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馬雲作為一個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必須考慮所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馬雲和他的團隊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在利益最大化的面前馬雲肯定要照顧到其餘的大股東。
如果阿里巴巴在中國上市,首先時間上阿里巴巴就是等不起的,在中國,算上上市前的「整改期」和證監局「輔導期」,從申請到正式掛牌平均需要1-2年時間。相反,在美國,只要嚴格遵守正確步驟,上市準備過程非常短。
在最受中國企業青睞的納斯達克上市最快半年,甚至4個月就可以搞定,在納斯達克的「公告板市場」(OTCBB)上市最短只要5至6個月便能完成手續。且相比中國的消化不良,在美上市的成功率超過99%。而且阿里巴巴在中國上市在很多法律問題上也是有問題的,這也需要時間來改正。
所以,在阿里巴巴美國上市這件事情上還真不能怪馬雲,畢竟互聯網公司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讓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等上一兩年再上市,阿里巴巴一定會錯過多的機會,那麼這一定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對於阿里巴巴將是致命的。
銀行難給貸款
2014年9月,阿里巴巴登陸美國紐約交易所,總計融資217.7億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
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其實是日本的Softbank,持股佔比34.4%;雅虎持股佔比22.6%。實際上,在馬雲的公司剛剛完成第一輪融資的時候,曾經有機會見到Softbank孫正義。馬雲僅僅說了6分鐘,孫正義便決定向阿里巴巴投資4000萬美元。
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獲得的融資多半是風險投資,而風險投資大多來自國外。互聯網公司屬於輕資產企業,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用以從銀行獲得抵押貸款,除非你把公司的伺服器算進去,信用貸款就更不可能了。
為了規避國內法律對於互聯網相關企業的限制,合資企業紛紛採取VIE架構,繞過政策監管。VIE即可變利益實體,指境外上市實體與境內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運營實體,使該運營實體成為上市實體的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在中國法律規範下仍處於「灰色」地帶,中國法院尚未對其合法性做出肯定。
不過在上市的時候,中國證監會認定VIE架構的合法性有問題,不允許在境內上市。
連續盈利難做到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里,要求企業連續盈利三年,且最近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3000萬元,要求企業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上市。很多互聯網企業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
互聯網企業成長很快,總是陷入缺錢的尷尬境地。近兩年來互聯網O2O企業對用戶進行各種補貼,燒錢速度越來越快,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盈利。如果要等到盈利才能進入股市融資,很多互聯網公司都無法生存下去。
正是由於在美國上市比在中國上市容易得多,互聯網企業才紛紛遠走他鄉,選擇在美國上市。不過,今年6月20日,工信部發布公告,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開放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可至100%。這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在拆除VIE結構後有望回歸境內資本市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在A股上市。
因為中國股市要保護散戶,不讓不盈利的企業上市。當然受保護的同時,也失去了機會。
暴風影音。
很早之前,市場佔有率還不錯。
是一家優秀的科技公司。
為了上市。
在最應該擴張的時候縮衣節食,只為盈利能達標。
放棄了優秀,放棄了科技。
成就了上市。
現在還有幾個人用暴風影音?其實就兩點:
1.有境外資本2.不盈利在國內上市門檻太高了,很多企業為了儘快融資選擇境外上市。說句題外話,在國內上市的待遇還真比境外好太多了,雖說有盈利要求,但是一般估值溢價還是不錯的。還有一點是A股上市股東人數有限制,好像是兩百人,而科技型公司大多數員工或多或少都有股份所以超過200人很普遍。當然可以用合併代持走擦邊球,還是麻煩。最根本是因為a股和美股的定位不一樣。國內上市是兌換成功套現的標誌,納斯達克小公司上市是創業真正的開始!
關於科技股為什麼都選擇去美國上市,因為國內上市還是比較嚴格的,你達不到上市要求你是上不了市的。
比如國內上市制度當中最基本的一條,也就是要求最近幾年要盈利幾千萬!(主板和創業板有點不一樣)
因此,可以看到,很多互聯網公司都不在國內上市。
大家所熟知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在港、美股上市,比如,騰訊、阿里巴巴、微博、新浪、YY、搜狐、搜狗,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因為國內很多投資者並沒有分享到互聯網投資的紅利。
另外,VIE之類的股權結構不許上(VIE其本質是境內主體為實現在境外上市採取的一種方式。是指境外上市實體與境內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上市實體在境內設立全資子公司),大股東是外資企業也不許上,此外還有上市排隊時間長(可能要好幾年,但商業世界變化萬千,等幾年時間下來可能都沒機會了)等等。其實這背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上市制度是審核制的,審核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有很多限制條件,你不符合就上不了了。而國外是註冊制,也就是你想上就上,來註冊一下就行了,但後期管理將非常嚴格,你犯了一些錯,你就吃不了兜著走,而國內雖然上市把關很嚴,但後期管理相對還欠缺一些。
最根本的就是中國的IPO要求准上市企業在「凈利潤」上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和「發起人」上滿足「2人以上200人以下」,科技企業都是前中期大量融資燒錢,成熟後爆髮式盈利的,而且大多具備對高水平人力資源的股權激勵計劃。
港股?「同股同權」的硬要求可把阿里巴巴都弄去美股了,制度要求不同有利有弊,Snapchat不也曇花一現,估值這玩意兒還是很有學問的,但這些巨頭企業不得不頂著相對低估值的問題去赴美上市,可是很好的反思契機啊。推薦閱讀:
※交易到最後是無招勝有招還是執行交易系統?
※同花順、東方財富這類炒股軟體公司內部是不是都有股票的內部消息?
※20160427的股市分析以及20160428的走勢預測?
※為什麼打新股的策略是要集中力量打一隻股票?
※如何評價2016年年初全球股市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