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為什麼不參與對美洲的瓜分?

摩洛哥離伊比利亞半島那麼近,就沒有得到美洲的消息么?而且它和到美洲的距離與兩牙是一樣的啊?

摩洛哥人對美洲大陸不眼紅么?誰會嫌棄財富多呢?

眼看自己的敵人歐洲人一天天壯大,摩洛哥人不著急么?難道不怕自己變得和土著一樣弱勢?


其實新大陸的消息伊斯蘭世界很早就知道了,隨著被西班牙所迫害的摩爾人流亡到北非和土耳其,跟新大陸有關的知識也傳播開來,典型的比如皮里·列伊斯有關美洲的地圖,以及1580年代在鄂圖曼帝國著成的《西印度群島史》,都表明伊斯蘭世界對這塊還很陌生的土地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這是《西印度群島史》中對於科爾特斯征服阿茲特克的描述

但是這些知識並沒有使得瀕臨大西洋的摩洛哥對殖民新大陸產生實質性的行動,地理和政治上的原因上面的答主已經解釋過了,摩洛哥本身的統治基礎是建立在分散在各地的地方部族之上的,比如瓦塔希德王朝時代就很大程度依賴本土的柏柏爾和阿拉伯部族,這些部族被稱為「基什」(Gish),負責為蘇丹提供兵源,代替蘇丹討伐那些不肯繳納賦稅的部族,至於摩洛哥社會的最基層,則完全被「基什」王公所掌控,基什的首領通常享有各項特權,包括免交賦稅,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管理機構,,無怪乎在葡萄牙人的眼裡,16世紀初的摩洛哥實際上被分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王國,譬如瓦塔希德蘇丹被稱為「菲斯的國王」,其他有力的部族首領被稱為「馬拉喀什國王」、「蘇斯國王」等等。相比航海殖民,這些基什王宮更看重的顯然是自己的土地和人口。瓦塔希德蘇丹名義上統治大半摩洛哥,但實際上很難從基層獲得稅收,一年的收入只有30萬杜卡特,再扣去各項支出,最終的凈收入只有可憐的五分之一。經濟上的困難,使得瓦塔希德王朝更加難以擺脫對地方總督的依賴,難以引進大量的火器或者航海的技術人才,更沒有餘力去組織跨大洋的探險。

到了薩阿迪王朝時代,攻略了西蘇丹的桑海帝國並獲得大量財富的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也曾向英國女王提議要共同殖民新大陸,他提議兩國同盟的基礎是「不僅僅是為了打敗西班牙,還要讓摩洛哥成功在美洲進行殖民」。可惜的是,蘇丹不知是對自己手中的實力籌碼太過自信,還是對新大陸的殖民完全沒有具體的概念和方案,他向伊麗莎白一世提出的條件竟然是完全排除英格蘭在外,把新大陸變成一個完全由伊斯蘭教掌控的世界,這就不免讓人覺得圖樣圖森破了。

當時的摩洛哥不論從自身的地緣政治條件上,還是從對殖民地運作的概念上,其條件和動機跟一水之隔的西歐世界都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也只能遺憾地與這個殖民開拓的時代失之交臂了


只看政治地圖,不看地理地圖的話,摩洛哥確實給人一種瀕臨大洋,適合發展航海業的錯覺。實際上在大航海時代時代,摩洛哥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內陸的丘陵地帶,大西洋沿岸並沒有啥像樣的港口城市。

在大航海時代,摩洛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菲斯和馬拉喀什。這兩座城市都位於阿特拉斯山麓,離大西洋有相當的距離。和坐擁諸多良港、航海文化深厚的里斯本、塞維利亞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別看現在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是個港口城市,要知道拉巴特在蘇丹阿布·優素福·雅庫布·曼蘇爾死後可是被荒廢了400年的。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時候,拉巴特能不能湊夠100個居民都不好說。

摩洛哥錯過殖民美洲的時代還不光是地理條件的鍋。1465年,摩洛哥陷入內戰。瓦塔斯王朝以菲斯為統治中心,南部的薩阿德王朝以馬拉喀什為統治中心,兩大勢力南北對峙,柏柏爾部落從中作亂,葡萄牙人虎視眈眈。摩洛哥的動亂一直持續到1554年,以薩阿德王朝推出統一政權告終。而此時的世界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

上圖紫色和橙色的部分是分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範圍。葡萄牙花了一個多世紀蠶食摩洛哥在大西洋沿岸的國土,修建炮台要塞,強化海軍。而摩洛哥在同一段時間裡只是空耗國力,不要說建立殖民新大陸、保護遠洋貿易的艦隊,就連日常的地中海海盜活動都要被吊打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苦心經營多年才建立的海上霸權,並不是摩洛哥這種吊著一口氣兒勉強沒死掉的國家能挑戰的。

等到17世紀,摩洛哥和英國結盟,總算不用擔心被葡萄牙吊打了。《文明5》里摩洛哥文明的領袖,促成盎格魯-摩洛哥同盟的蘇丹艾哈邁德·曼蘇爾甚至都準備好去新大陸傳播伊斯蘭教了。1603年,摩洛哥爆發瘟疫,艾哈邁德·曼蘇爾染病駕崩。他的兒子是個慫逼,各地領主擁兵自立,摩洛哥陷入長達20年的內戰,西班牙人趁火打劫,奪去了港口城市拉臘什和梅迪亞。在這之後,摩洛哥偶爾會冒出一個艾哈邁德·曼蘇爾式的強力君主,比如伊斯梅爾·伊本·沙義夫之類的,將國家帶入短暫的統一和穩定。但是在強力君主死後,摩洛哥很快就會再次陷入動亂,再次被趁火打劫。

總之用P社的魔幻史觀來說的話,摩洛哥不是一個歷史幸運國家。

不過摩洛哥在武力擴張上也不是一點兒成績都沒有。摩洛哥可是征服了傳說中的黃金之城·廷巴克圖的。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摩洛哥把重點放在缺少強國競爭又能立即收益的薩赫勒,而不是競爭激烈又難以帶來短期收益的美洲上,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吧。


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為什麼瑞典沒有參與海外殖民。當然義大利和德國是因為分裂一直到19世紀才搞殖民。

不過其實普魯士在17世紀的時候就在南美和非洲做過殖民地。南美,是在委內瑞拉。波蘭立陶宛在西非也曾經有一個殖民地。


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暴打摩洛哥。

伊夫尼(IFNI),舊稱西迪伊夫尼,是摩洛哥南部沿海的一個地區。位於非洲西北端,在小阿特拉斯山西面,蘇斯河與德拉河之間。西瀕大西洋入地中海的交匯處,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長56公里,寬24公里,面積1,482平方公里。人口約10萬(1982)。屬荒漠和半荒漠,除少數綠洲種植大麥、椰棗等外,其餘大部為牧區,飼養駱駝、羊。公元前15世紀起受腓尼基支配,公元前2—5世紀受羅馬帝國統治,6世紀被拜占庭帝國佔領,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8世紀起為阿拉伯王國臣屬。15世紀起開始遭受西方列強入侵。1660年起由阿拉維王朝統治。

1859年的「得土安戰爭」後,西班牙獲勝,並於翌年與摩洛哥簽署《丹吉爾條約》,將伊夫尼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隨後幾十年里,西班牙與法國分別在該城南部建立了保護領地和擴張基地。1904年10月被法國瓜分,1912年3月30日起受法國「保護」,同年11月27日《馬德里條約》簽訂後正式被劃為西班牙保護地。1921年2月摩洛哥北部里夫地區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時,該城參加聯盟,並於1924年成立「里夫部落聯邦共和國」,但隨即遭到法、西聯軍的殘酷鎮壓。

1934年,伊夫尼被併入「西屬西非洲」殖民地。1956年法屬摩洛哥獨立後,西班牙交回大部分原西屬領地,但保留其在伊夫尼、塔爾法亞及西屬撒哈拉的控制權。1957年,摩洛哥發動奪回領土的「伊夫尼戰爭」(西班牙語為「被遺忘的戰爭」),將塔爾法亞主權奪回。

1958年,伊夫尼等領地宣布退出「西屬西非洲」。1969年,在聯合國和來自非洲各國的政治壓力下,西班牙最終將該城交還摩洛哥王國。現人口約12萬,多信奉伊斯蘭教,通用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和法語。

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部,北接摩洛哥,東、南與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相鄰,西瀕大西洋,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人口16萬。19世紀西班牙人入侵,1958年成為西班牙的海外省。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就對西撒哈拉提出了領土要求。

1973年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波利薩里奧陣線(POLISARIO FRONT)宣布成立,(註:國內譯為西撒人陣。)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哈拉獨立。1975年11月初,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組織「綠色進軍」,35萬名摩洛哥志願者開進西撒哈拉。1976年西班牙軍隊撤離西撒哈拉後,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隨即鑒訂分治西撒哈拉的協定,摩佔領北部16萬平方公里,毛佔領南部9萬平方公里。阿爾及利亞譴責摩、毛瓜分西撒哈拉,並支持西撒人陣在1976年2月27日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同(簡稱「西撒國」。)此後,摩、毛與西撒人陣之間的武裝衝突不斷。

1979年,毛放棄對四撒哈拉的領土要求,退出西撒衝突,摩則立即派兵佔領原毛控制的地區,並不斷向西撒腹地推進,現在摩實際控制了西撒哈拉90%以上的土地,並在西撒建立起6道總長2720公里的防禦牆。近二十年來,摩洛哥在西撒駐軍、派遣行政人員15萬;在西撒投資10多億美元,大興土木,修建城市;新修和擴建公路2000公里。而西撒人陣目前實際僅控制與摩、毛和阿爾及利亞交界的狹長地帶,自然條件差,西撒人陣難民營設在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境內,有難民15萬人。

但「西撒國」得到了世界上近70個國家的外交承認,特別是—些非洲國家的支持,1984年,「西撒國」被正式接納為非洲統一組織(現改稱非洲聯盟)的成員國,摩洛哥因此宣布退出非洲統—組織,至今尚未重新加入。自70年代以來,為和平解決西撒衝突,國際社會進行了積極斡旋,但未取得任何效果,1991年9月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摩與西撒宣布正式停火,並決定1992年初進行公民投票,但因雙方分岐嚴重一再推遲。迄今仍未取得任何進展。

西撒哈拉的歷史是從利比亞的一些游牧部落遷徙到這裡而開始的。自從公元682年***拓疆到此之後,西撒哈拉就歸屬馬格里布政治勢力範圍。15世紀末,馬格里布北部受到西班牙侵略的威脅,東部受奧斯曼帝國的威脅,此外,葡萄牙也對非洲蠢蠢欲動,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因此馬格里布不得不縮小了自己的疆域。

首先到達撒哈拉海岸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人,那是在1436年,他們譽此地為「黃金谷地」(即今天的扎哈卜谷地)。1884年,西班牙人佔領了這個谷地。此後,他們在這裡建立了錫茲內羅斯城,作為這一地區的首都。

西班牙在1884—1885年柏林大會上宣布佔領撒哈拉。柏林大會是為協調在非洲的殖民主義國家的利益而召開的,然而西班牙的企圖並沒有被確認,直至1934年法國正式承認西班牙對西撒哈拉的佔領之後,西迪、伊夫尼、塔爾法亞和阿尤恩地區,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黃金谷地才開始屬西班牙管轄。本世紀初,反對西班牙殖民主義的人民抵抗運動蓬勃興起,這一運動的領導人是馬伊勒·阿因,他是這一時期西撒哈拉地區出現的最著名的宗教和政治領袖。

50年代初,這裡出現了真正危及西班牙統治的力量,這就是與西撒哈拉人民肩並肩進行戰鬥的摩洛哥解放軍。1957年,摩洛哥向國際法庭起訴,控告西班牙當局,並提出了對西撒哈拉領土的要求。同時,茅利塔尼亞也提出對西撒哈拉領土的要求,阿爾及利亞則強調給西撒哈拉人民以自決權,這是三國反對西班牙的共同行動,這一行動以及其它方面施加的壓力,迫使弗朗哥將軍於1973年宣布同意這一地區的獨立。

1975年9月14日,西班牙、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三國在馬德里舉行會談。西班牙同意於1976年2月28日實現從西撒哈拉全面撤軍,但要求保留其在西撒哈拉沿岸建立的軍事基地和在西撒哈拉海域捕魚的權力,要求獲得奧克拉歐地區磷酸鹽產量的60%。會談中,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兩國根據共同簽署的一項協定,一致同意將西撒哈拉分管,劃定邊界。

但是,摩、毛、西的計劃遭到了阿爾及利亞政府和以西撒哈拉波利薩里奧陣線為代表的西撒哈拉人民的反對。阿爾及利亞宣布拒絕接受三國協議,並稱在西撒哈拉肅清殖民主義必須在聯合國範圍內才能解決,必須尊重當地人民的自決權。波利薩里奧陣線則在1976年2月27日,在其控制的地區宣布建立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之後,又集中優勢兵力反對茅利塔尼亞人。當時茅利塔尼亞正面臨各種困難,未能同摩洛哥結成聯盟,難以同波利薩里奧陣線對陣。

這種局勢最後導致茅利塔尼亞總統莫克塔·烏爾德·達達赫被推翻,代之以軍人政權。新政府於1979年8月與阿爾及利亞簽訂協議,茅利塔尼亞在協議中宣稱不再對西撒哈拉提出領土要求、退出西撒哈拉紛爭,取消與摩洛哥締結的軍事聯盟。摩洛哥對此的反應是:哈桑國王決定將茅利塔尼亞管轄內的那部分領土併入摩洛哥。這使波利薩里奧陣線反對摩洛哥的鬥爭愈加激烈。從原來局部的小戰,發展為激烈的大戰。最成功的戰役是1979年10月打響的,波利薩里奧陣線迫使摩軍放棄了摩境內35英里處的「麥赫比斯」地區——重要防守陣地。

阿爾及利亞和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同盟在國際上取得的政治勝利是:在利伯維爾和哈瓦那首腦會議和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會議上就西撒哈拉問題做出了決議。1979年8月5日,波利薩里奧與茅利塔尼亞在阿爾及爾簽訂了和平協定。茅利塔尼亞在協定中承認西撒哈拉人民的民族權利,並保證交還西提墨斯地區。這一地區是茅利塔尼亞於1975年佔據的,同時,波利薩里奧陣線還獲得了更多國家的支持。

阿拉伯國家聯盟在對待這一問題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西撒哈拉問題作為非殖民化中的阿拉伯問題、阿盟的作用主要在於要求西班牙政府必須撤出其軍隊;第二個階段,阿盟的作用則在於調解,因為此時的西撒哈拉問題已經成為阿、摩、毛三國間的爭端。

非洲統一組織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作用十分有限。雖然多次作出停火決定,並在西撒哈拉人民中進行民意測驗,以確定其歸屬問題,然而,由於各方面各持己見,從而難以做出裁決,特別是這一分歧發生在三個成員國之間,每一方在組織中都擁有支持者,同時各方又都表示可將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到1981年,已有35個非洲國家承認了波利薩里奧陣線,該陣線只差五票就可以獲得加入非洲統一組織的資格。

1981年8月《七國委員會》(由幾內亞、肯亞、馬里、奈及利亞、獅子山、蘇丹、坦尚尼亞七國組成)受非洲統一組織的委託,在內羅畢召開會議。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本·傑迪德都出席了會議。會議試圖為自1975年秋天爆發的撒哈拉之爭尋找難以找到的解決方案。委員會決定在非洲維持和平部隊和聯合國部隊的協助下,自行擔負起就西撒哈拉自決權問題進行的民意測驗。但是,民意測驗尚未進行,摩洛哥軍隊和堅持要與摩洛哥政府直接對話的波利薩里奧陣線之間展開了槍戰。

非洲統一組織沒有同意西撒哈拉共和國參加其會議是為了使與會各國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分歧不致於進一步尖銳化。原訂於1982年7月召開的該組織部長理事會會議因西撒哈拉共和國的席位問題而擱淺。這在非洲統一組織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這一會議通常是一年一度的非洲首腦會議籌備會。它的擱淺導致了1982年8月利比亞非洲首腦會議的失敗。

在調解的努力失敗以後,波利薩里奧陣線決定將對摩洛哥的戰爭升級,同時決定不再參加非洲首腦會議。1982年11月,西撒哈拉改組內閣,確定馬哈福茲·阿里·貝巴擔任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內閣總理。

隨著1983年2月26日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首腦會晤,西撒哈拉問題(即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波利薩里奧陣線)處於決定命運的交叉路口。這次會晤是在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和阿爾及利亞總統沙德利·本·傑迪德之間進行的。這是兩國自1975年11月摩洛哥將西撒哈拉併入其本土引起兩國紛爭,從而導致1976年3月斷交以來的第一次會晤。

在這次會晤後的幾周里,觀察家們認為兩位首腦可能一致同意將西撒哈拉問題凍結起來。而波利薩里奧陣線則一方面表示歡迎會晤,另一方面繼續其對摩洛哥軍隊的軍事行動。阿爾及利亞雖然堅持西撒哈拉人民自由決定命運的原則,但並不派代表去談判。

1984年11月,在西撒哈拉東北部扎卡地區爆發了革命軍和摩洛哥軍隊兩年以來最激烈的戰鬥。

1984年11月,亞的斯亞貝巴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前不久,奈及利亞宣布承認西撒哈拉共和國。這樣,西撒哈拉總統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齊茲以該組織第50個成員國身份將出席本屆首腦會議。摩洛哥抗議西撒哈拉加入非洲統一組織,為此宣布退出該組織。扎伊爾為支持摩洛哥的立場也暫時停止了其成員資格。大約在大會兩周以後,南斯拉夫根據非洲統一組織已接納西撒哈拉共和國這一事實,承認了這個國家。為此,摩洛哥與南斯拉夫斷絕了外交關係。

人們盼望西撒哈拉問題能得到解決,以使阿拉伯馬格里布地區輸入阿拉伯兄弟的新鮮血液,進一步實現土地和人民的團結統一,割掉殖民主義的尾巴,剷除殖民主義的後患。


題主啊,參與大航海時代也要有航海的傳統,哥倫布發現美洲是多少前人的經驗積累的成果。摩洛哥這樣熱帶沙漠氣候的國家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航海傳統,而且要有足夠的人口支撐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活動,荷蘭法國就是這個原因輸給英國的。


emmm...

摩洛哥人雖然沒有加入瓜分美洲殖民地,但是北非穆斯林卻依靠雙手賺的盆滿缽滿,靠

北非海盜

北非海盜,一直參與於大航海時代,寬廣的大西洋上,繁忙的地中海上,北非的沿海,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建立了巴巴里王國,投誠了ao斯曼,最炄砒的是,他們和美帝打了起來。

步子邁的大容易扯到蛋,沒落的ao斯曼已經無法成為巴巴里的保護傘,受到美法的打擊,此後,巴巴里不復。

————分界線————

上面跑題了,我分析(胡扯)一下摩洛哥沒有參與殖民瓜分南北美利堅洲的願意吧。

1.關於美洲的消息,非洲人怕是不知道多少的,不要想天主教的人告訴伊斯蘭教的人關於自己利益相關的。

2.哥倫布是個熱那亞人,同上

3.沒有強大的財力,物力,心理支持,摩洛哥南方是無垠的撒哈拉沙漠,東方是強大的馬穆魯克,經濟不發達,小國無外交。而西班牙,擁有大部分伊比利亞半島,南義大利,富甲一方,有足夠的能力支持遙遠美洲殖民地的建設。

第一次寫,有誤請指出:)


如果在維多利亞時代,我覺得它不是列強和次強


推薦閱讀:

統一挪威的金髮王哈拉爾德到底只是存在於神話中還是確有其人?
如果傳國玉璽流落海外某國博物館,中國能怎麼辦?
百家講壇講歷史的為什麼大部分都不是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
為什麼蒙古是最小的兒子繼承而大多數民族是長子基礎制?

TAG:歷史 | 殖民 | 美洲歷史 | 大航海時代歷史 | 摩洛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