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過氣的科學研究熱點?

科研領域總是有一波一波的研究熱點,例如近年材料領域的碳納米管,有機化學領域的碳氫活化。幾十年或十幾年前是否也曾有這樣的熱點,被人們寄予厚望,但隨時間消逝並未達到預期而逐漸被人淡忘。


非線性科學

應評論要求,寫點兒詳細的。

1、這裡所說的「非線性科學」是指狹義的研究非線性動力學系統一般性物理性質的方向,並非指一切研究涉及到非線性問題的方向。這個方向曾經想研究下兒非線性的動力學系統有木有什麼一般性的性質。也有一些蠻強的定理(比如KAM定理,還有各種定態的穩定性理論和分岔理論)。但是相關解析理論的發展仍然非常困難

2、這領域在上個世紀最早開始有點兒火是E. N. Lorenz(不是洛倫茲變換的那位)整出Lorenz振子之後。其吸引子的樣子就是大家熟悉的蝴蝶狀

3、然後這領域的早期,人們嘗嘗關注的是仨問題:(1)孤子;(2)分形;(3)混沌。其中孤子理論進展最大,現在已經有不少工程應用了。然後分形則基本仍是一種數學理論,物理上的應用不多,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更少,主要貢獻就是畫一些好看的圖。。。

4、而「混沌理論」,則基本淪為「灌水工具」了。。。大家主要乾的事兒就是具體數值模擬某幾個「典型」的非線性動力系統,然後調調參數,求一些統計量。然後給出一些定性解釋。這領域曾經很有名,就連公眾都知道「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等等名詞。但是總的來講,這領域這三四十年來,讓我們拓展的對於「混沌系統」或者「非線性系統」的知識並不太多,工程應用更是有限。之前有人提出過「混沌加密」和「混沌控制」的理論,但是真正的工程實現則很有限。而且理論上多有弱點。

5、另一方面,非線性系統/物理這個領域,其研究對象極其複雜,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卻可以對非線性系統進行數值模擬理論很難(難道幾乎沒進展),數值實驗很容易(容易到幾乎有台機器就能算),這就導致該領域門檻極低,很多人很輕易地就進入了該領域,結果就是灌水非常容易。。。這方面最為明顯的例證就是Physical Review系列中,pre往往是最厚的,但是其影響因子(IF)則一般是最低的。

6、一個領域,理論上少有進展,實踐上罕有應用,最終的結果就是為學界所拋棄。非線性物理在二十世紀末火了二十年之後,就這樣冷下去了。這個從另一位答主(ProtossProbe)所引用的圖中可見一二。

7、至於當年進入非線性科學這領域的人,很多早先是從事傳統統計物理的。傳統的統計物理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遇到了些瓶頸,進展有限。這時很多人看到了當時的非線性科學方興未艾,於是就紛紛跨了過去。當然,後來隨著計算機(尤其是計算機集群)的發展,傳統統計物理則又有了新的發展空間,比如少體統計、熱傳導、相變等等,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8、到了世紀之交,非線性動力學是越來越難搞了。。。但,這時出現了複雜網路,而且人們驚喜的發現,這領域的門檻居然特么比非線性系統更低!於是,複雜網路的春天又到來了。。。新一波的灌水狂潮也就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了。實際上,到了今天,這也就成為另一個「過氣的研究熱點」的例子了。


還是先講故事,我怕引了別人的精彩的分析,你們就不看我的故事了。

2007年的暑假,大家都去找實習了,為了工作,為了保研嘛...

我一個人打DOTA也沒意思了,我就隨便找了個實驗室,找個老師能不能給我布置點啥課題...

老師給我定了個題目,「建立基於Graphene的專題網站」

①建站。這我也不懂啊,當時最合適的方案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理工狗我當然是不怕的,我找老師搞了個帶獨立IP的伺服器電腦,就開始折騰它了。

②Graphene專題。石墨烯我可沒弄過,當時啥我都沒弄過;我一調研,發現當時歷史上一共有兩千多篇文章,我也不能把他看完,看完了我也不懂。所以機智的我,就想著把他們全部都下下來,然後做好歸類,再開個基於這麼多資源的SNS網站,這個伺服器豈不是完美了...於是我就開始下那些PDF,還好當年那些文獻網站做的不行,我迅雷下載全部鏈接,類型勾選PDF,搞定,20多G的文獻(雖然後來IP被封了,雖然後來網站再也不能批量下載了...)

時間過得真快,十年過去了,我又看了一下每年以Graphene為主題的文章數:

10年而已,文章數目多了45倍。能說是那個老師有遠見么,並不算

任何一個門檻低、周期短、產出快的領域,文章數目都是這個樣子,加上近年來各刊物文章數目按倍數增長,根本剎不住;

,大概率是因為他既沒用還門檻低,門檻低並不意味著文章檔次低,他一樣可以發JACS、Science;如果它有用,你也看不到這麼多文章公開這麼多細節給你,大家悶聲發大財還來不及呢...

過氣的科學研究熱點我還真不好說,因為即使一個學科完全無用,他耗個三五十年是很正常的,它得養活一幫人;

另外,一個學科冷,也不見得是它就是過氣的,而是因為它一直就沒熱過,門檻高的領域都不可能很熱,因為要麼錢達不到,要麼技術夠不著...

最後,我在 十號胖狐狸 的時間軸上面看到他贊過的別人的一個文章,我覺得OK!

我個人一直認為當前中國的材化學術界的發展狀況,是美帝帶偏中國科技樹的巨大陰謀。即使美帝也許並無意於此,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效果的確是拔群的:現在中國的材化類專業的現狀就是產學研脫節,產業水平落後於國際,學術界發論文水平遙遙領先於國際,學術界不關心產業關心的問題,產業找不到合適的發展人才。畢業生不轉行很難找到工作,繼續做學術為了生存又只能繼續對產業意義不大的方向。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越多,反而主要消費在國外先進企業生產的儀器、耗材上,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反哺國內相關產業。國外相關企業的產品有足夠的需求支撐,本身科研力量很強,會越來越強大;而國內相關企業本身科研力量不強又缺少人才和需求支持,發展會受到限制。

從我的觀察來看,簡而言之,美國的套路是:通過美國學術界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培養出一批個人科研方向與出身國國家現狀和利益不一致的、評價體系嚴重依賴於美國學術界的學術人士,然後再通過資源配置讓他們溢出美國回到出身國。可以認為是「學術買辦」。

詳細來說,在美國真正對國計民生和產業地位有巨大意義的專利和技術基本都在業界。國家帶頭先投入大量資金吹起某些學科的某些新方向的學術論文泡沫,捧起一批學術帶頭人。這些帶頭人招募大批崛起國家的高水平留學生,然後教導這批留學生學會了灌水、跟風、做學術包工頭的套路;與此同時,這批留學生的學術方向基本在業界沒有用武之地,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際意義僅僅停留在高IF的紙面上。

這樣的套路造成兩個後果:

1、由於這些學術方向其實對現實生產和產業發展指導意義並不大,後續的科研經費基本依賴政府行為,業界在前期也許會投資,但是經歷一段時間的無產出,必然會減少投資。而政府也只是階段性投資這些泡沫學科經費,不可能長期投入。這就導致本學科在美國本國(泡沫催生地)必然會僧越來越多,粥越來越少。新入局人士必然溢出到別的國家(母國)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

2、招募大批外國的優秀留學生當實驗室勞動力。由於畢業後並無法滿足業界需求,這批人大多只能繼續尋求在學術界生存(如果不轉行)。而這批人在學術泡沫階段積累了大量publication,從學術界經歷上來說是很豐富的。

恰逢中國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的階段,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對國外學術經歷的嚴重依賴,而主管經費分配的人基本是學術界的大學閥們。這是一個典型圈內人「坐地分贓「的模式;上面提到這批人泡沫學科留學生的從事方向雖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不大,但是海外學術經歷非常豐富,導致他們有足夠的發言權回國分贓,以自己的個人科研領域帶偏國家的科研經費分配方向。

後果不言自明。至於解決方案?

我只想說,一旦一個系統形成了閉環邏輯自洽,那麼除非進行革命推翻現行制度,否則談解決方案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Sense

不要跟我說這是陰謀論,這明顯是陽謀,大局如此~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包括小鼠基因組計劃,xx基因組計劃,華大基因組計劃之前),想克隆一個未知基因需要:

大量的純化該未知蛋白--〉做抗體---〉用表達庫篩選尋找表達該基因的細胞--〉檢索表達庫得到該基因序列片段--〉放射性同位素探針雜交尋找全長。。。

(不準確,我也不是那個時代的人)

所以,在90年代克隆一個基因是可以博士畢業的。

如果時間再早一點,在限制性內切酶出現之前把得到的基因在細胞內表達也是一件非常費力的活。

因為各種技術的不發達,才導致了如下悲劇。

(爪機無法設置引用格式,以下為大片段引用,有刪減)

https://dudu.zhihu.com/story/7924470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 zizaifenxiang@163.com。)

在將近3年的時間裡,Prasher先從約7萬隻水母中提取足夠的RNA建立水晶水母的基因庫(cDNA library),再用同位素標記的探針雜交的方法來大海撈針。直到他拿到了完整的GFP基因。他將GFP基因轉到了大腸桿菌里表達,又提取了GFP蛋白。

但殘酷的結果使他墜入了絕望的深淵:GFP並不能發綠熒光!看來下村修的理論是對的。他本來就有些動搖的自信心遭到致命一擊。

Prasher是一個孤獨的科學家,他不擅於和同行交流。他和下村修在一個研究所共事多年,研究的課題緊密相關,但兩人只有一次談話的場合,還是在遠離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這時候他的20萬科研基金已經用完了,再申請又被拒絕。他心灰意冷,徹底放棄了GFP。

但在Prasher徹底告別GFP之前,他還是把克隆GFP基因的過程和結果寫成一篇論文,於1992年發表[7]。

Prasher的這篇論文引起了兩位同行的注意: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學家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 (Roger Tsien)教授。兩個教授都發電子信件向Prasher索要GFP基因。Prasher毫不猶豫地無條件給兩個實驗室寄去了。

Chalfie得到GFP的DNA後把它交給在實驗室里工作的研究生Ghia Euskirchen。Euskirchen發現Prasher的GFP基因並不齊整,在首尾各多了一些鹼基,因此它表達的蛋白並不是天然的GFP蛋白,而是抻長版的GFP,前後都有些多餘的氨基酸殘基。原來Prasher在把GFP基因插到表達質粒上時,用了當時的通行方法,用兩個限制性內切酶切出來含有GFP基因的DNA片段,再接到質粒上。限制酶方法方便但不精確。(我的疑惑是,現在我們用的gfp前後家幾個氨基酸並不影響發光啊?)

為了精確地把GFP基因插到表達質粒上,Euskirchen使用了剛發明不久還沒有普及的PCR技術。對於基因剪拼來說,限制酶方法是用斧頭砍,接縫的地方總是多一塊或少一塊,而PCR方法則是激光刀,可以把一個基因準確地切割下來,一個鹼基不多,一個鹼基不少。她把GFP基因嚴絲合縫地插入到質粒里。

令她大吃一驚的是,表達該質粒的細菌在培養的時候就是綠色的,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竟然發出明亮的綠熒光。Euskirchen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大腸桿菌中看到GFP熒光的人。

Chalfie的團隊迅速地用GFP標記了線蟲的對接觸敏感的蛋白,觀察到它在線蟲體內神經細胞的表達。這一成果1994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8]。Prasher由於提供了基因,被列為論文的最後作者。那期《科學》的封面就是一張在黑色的背景中發綠色熒光的線蟲的照片。

2008年10月,瑞典皇家學院宣布諾貝爾化學獎將被授予對GFP的發現和應用有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下村修,Chalfie,和錢永健。而也起了關鍵作用的Prasher卻遺憾地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更令人感慨的是,Prasher此時已不再從事與科學有關的工作。當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阿拉巴馬州的一家豐田車車行打工,開班車接送客人,掙著最低工資。

現在:

你發現了什麼有意思的新蛋白?扔公司去測序。 序列拿來在資料庫里比對一下然後設計引物PCR克隆。 最多也就是個碩士畢業課題。。

上面的那一大串東西都被淘汰了。那些技能基本都沒用了。

------------------------------------------------------------

其實這並不是過氣的研究課題,只是過氣的被淘汰不用的實驗手段而已。每次翻科學史看到這段都很感慨生物研究的殘酷,所以把它貼出來。。

要說過氣的研究方向?

CRISPR出來之前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TALEN當時還有ZFN什麼的。。

現在都不是主流了。


首先我不同意把任何過氣研究方向的論文稱為「學術垃圾」,科研方向的更新代謝是很正常的,用「學術垃圾」形容以前的成果有失公允。

我來補充一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sed Solar Cells)

在Web of Science上檢索標題中含有「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的論文,2009年以後相關論文爆髮式增長,到2014年達到頂點,隨後開始下降。但是如果我們檢索發表在一線刊物(NS, Angew, AM, AEM,ACS Nano,EES,JACS,Nano Lett)上的論文數量,可以發現這個拐點在2011年就出現了。這意味著從2012年到2014年,儘管論文數量增加了,但是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在減少。2011年關於DSC的高水平論文數量佔比是9.3%,但是到了2014年只有3.0%, 去年更是只剩下1.2%。這意味著這個方向做的人越來越少,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基本可以判定過氣了。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過氣的原因是人們湧向了一個新的熱點「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Perovskite solar cells)」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從名不見經傳到現在大紅大紫也才五、六年時間。2013年發表的29篇文章里,14篇發表在一線刊物上(6篇子刊),2014年高水平論文的數量達到了30%, 2015年這一比例是18.9%,2016年這一比例降至10.6%。鈣鈦礦的研究進入了瓶頸期,受制於鈣鈦礦本身的穩定性,電池效率也接近極限(目前最高好像是22.1%, 2013年最初報道時還只有10%),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所以研究趨於冷靜也是正常的,但是應該不會出現像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那樣的過氣現象。順便說一句,鈣鈦礦2006年就被用作半導體的光敏材料,應用於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其基本結構和原理仍然是基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所以不能說過氣的論文都是「學術垃圾」。

這裡順便列出了其他十個熱點研究方向的論文數量和頂刊論文(僅限於NS, AM, Angew, JACS, Nano Lett, 這些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工作一般都會投向這幾個期刊,因此在這幾個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從某種程度上,儘管並不全面,可以反映該領域高水平研究的趨勢)(2017年數據至9月)

一般而言,頂刊論文(兩刊+四大)的數量先於論文總數出現平台或拐點,所以可以作為一個研究方向的景氣指標。如果你從事的研究方向頂刊論文數量到頂或者正在下降,那麼就要高度警惕。

  • 除了極個別情況(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般一個研究領域的頂刊數量(這裡指兩刊+四大)占當年論文數量的10%左右時,這個研究方向達到巔峰狀態,同時也意味著開始飽和。保持10%這樣的優質率的研究方向,有,但是好景不長,轉瞬即逝,一兩年之後就開始下滑。所以如果研究方向已經接近10%這條線,那就要高度警惕,思考下一步的計劃,如果沒有突破,很快就會陷入衰退(直接感受就是頂刊論文越來越難發,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轉投二線刊物)。
  • 多說兩句,碳納米管,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過去的十幾年一直長盛不衰,方興未艾,直到石墨烯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出現,立刻從高水平論文開始,呈現斷崖式的下跌。近幾年興起的研究方向,全盛時期也就五年左右。這個時間尺度,差不多是取得博士學位所需要的時間。這就意味,博士入學時熱門的方向,畢業時就冷卻了或者過氣了,博士期間所從事的研究方向,畢業時可能就難以為繼,蹭熱點灌水是靠不住的。
  • 研究領域雖然會過氣,但是研究方法論不會過氣,就像那些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做得頂尖的課題組,換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仍然是頂尖。做研究不能只會湊熱鬧,如果只是一味灌水,隨波逐流,沒有趁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特色,那很容易就會被淘汰。
  •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好景不長,做研究不可不戒慎恐懼。


看到很多回答說graphene和CNT,其實就這兩個來說,現在還遠沒達到過氣的程度,每期的top期刊還是常常能見到這兩位的身影,反倒是富勒烯(C60,C70...)可以稱得上是過氣…剛發現時也是火的一塌糊塗,現在,基本上極少還看到有人做…足球烯在刷新人們對碳材料的認識後,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我來說一個冷門的。 界面斷裂力學。(貌似最火的時候也只是在力學學科內部比較流行 但固體力學本來就是小學科 所以也談不上火)。

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連續介質數學模型研究在兩種不同材料界面上的裂紋擴展問題。因為當時界面往往是結構強度較弱容易產生裂紋的缺陷。後來搞材料以及做焊接的人搞出一個強界面設計,能把界面做的比材料本身強度和韌度更高。界面斷裂力學一下子就不行了。

這個例子說明,不光同行是冤家。整個科學共同體都互相是冤家。


中國鼓吹的最大泡沫:石墨烯產業化

我是一個做產業的,每天都要被各種石墨烯項目貫穿我的耳膜。

  1. 石墨烯作為一種沒有bandgap的材料,被中國各種騙錢人士吹捧其半導體用途,做FET等各種電子器件, 噴子們喜歡說,石墨烯可以重摻雜還能坐pn結呢,甚至可以做發光二極體呢,沒錯,發光強度和發光壽命都不要考慮了。 有人說石墨烯nanoribbon有bandgap,做FET能行的,不好意思,遷移率在0.01 cm2/Vs,以下,涉及到各種懸掛鍵,基本與垃圾無異。
  2. 鼓吹其導電用途,石墨烯手機觸摸屏。看起來天衣無縫,實際上現在科研界如何長出大面積高質量的石墨烯flake都是一個問題。甚至有人拿了一個手機給我看,說這個觸摸屏是石墨烯的。不做評論。

泡沫歸泡沫,石墨烯到底有沒有用,還是有的,我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面

  1. 鋰離子電池,具有高導電性並可以包裹化合物粒子,使其充放電時能有較為穩定的形貌結構。
  2. 催化方面,大的比表面積,可為活性粒子做電子共享平台。
  3. 各種材料添加劑,主要利用其導熱導電性質

此三方向均不需要特別高質量的大石墨烯flake。

當然,聽過的最響的牛逼是 石墨烯 避孕套,超薄避孕套,給你無上的快感。


歡迎關注或者投稿到我的專欄

新科技科普專欄 科研趣文

科研方法,科研寫作 SCI論文寫作


用語言學的理論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完全beat不了統計學家們,有個笑話,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每多一個語言學家,準確率就降一分,每多一個統計學家準確率就增一分


燃料電池啊

本答案迎來重大更新,有熱心群眾發來私信指出我的疏漏之處,在此嚴重強調我是男的。。。

(一早起來居然能過100贊,當初自己定的100贊上乾貨,現在看來不能偷懶了。我先吃幾次雞,然後回來更新。主要更新內容暫定為:燃料電池發展,技術問題,原料問題,商業化問題,和特殊形式燃料電池。頭一次挖坑。)

原答案看上邊,更新點具體內容看下邊

假冒分割線==================================================

原答案在這:

別看現在動不動就燃料電池明年上市,要知道這也連續吹了10年多明年上市了。

如果說核聚變距離商用永遠都有50年的話,燃料電池永遠都在明年商用。

燃料電池為啥是神坑呢,從90年代末開始,有人把杜邦的質子交換膜nafion挖出來按到了燃料電池裡,性能突然爆表了,所以引領了21世紀頭5年的燃料電池熱。

後來大家發現能量密度到頭了,反而是膜的壽命問題無法解決。再細化下去,原料氫氣里一氧化碳中毒問題無法解決,碳基原料只能做到甲醇,乙醇都不行。再之後發現,膜上催化劑要噴鉑金啊,換了金屬催化不了,貴的要死,然後膜和鉑金只能運行不到100小時,能商用才有鬼。

時間到了2005年左右,就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基本走到死路的時候,又有人挖出了NASA當年的燃料電池發現,老大玩的是鹼性啊。於是開始做鹼性膜搞鹼性電池。

鹼性離子交換膜種類多啊,以前能灌一篇的材料文章,鹼性膜能灌上五六篇。鹼性膜好處有啥啊,鹼性環境催化活性高,過渡金屬就可以催化了。然而沒有卵用,另一半電池電極還得用鉑。

本來挺美好的鹼性燃料電池,使用過程中發現了巨大的耐久性問題。如果說質子燃料電池壽命有100的話,鹼性電池的壽命撐死了只有30,主要原因是鹼性離子膜脆的一b,一泡就壞,根本不可能達到使用標準。

於是這個熱度持續幾年基本冷卻了,大概2010以後這個領域就變成小眾領域了。

然而這還不算完,就在燃料電池領域冷卻了以後,大家開始深思燃料電池到底有什麼優勢。

燃料電池公認的優勢基本只有一個,就是能量轉換效率高,等效於能量密度高。然而這是算質量的密度,可是燃料電池只能用純氫氣,氫氣的儲存裝置效率和複雜程度我就不必在這裡多說了,畢竟你們年薪都是百萬以上。

別忘了陰極氧氣也得是純氧,不能有二氧化碳,所以燒乙醇甲醇必然不可行,因為二氧化碳會各種堵塞中毒。

你說真有燃料電池車這種未來科技,純氧氣瓶和氫氣瓶得裝多大?

這還不是核心問題,最核心的技術邏輯問題是,氫氣他媽的從哪來啊?你說電解水?燃料電池就生成水來發電,電解水就是扯jb蛋。化石燃料制氫?麻痹不是說好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嗎?

最後大家意識到了燃料電池的技術問題和邏輯問題之後,終於明白了燃料電池不是這一百年的技術。不客氣的說,即使鋰空氣電池商業化了,燃料電池也不會商業化。

所以美國在2008-2014年間逐漸停掉了所有燃料電池的基金,徹底成為了這個過熱領域的最後一根致命稻草。

滑稽的是中國還沒停掉燃料電池。不過再過幾年就不好說了。

手機碼字簡單寫。如果贊的多再更新具體內容。

裝作好像有人關心這些無聊問題一樣。有更新答案時間不如吃幾次雞。

假冒分割線==================================================

新回答在這:

1. 燃料電池的前世今生

燃料電池最早於NASA在1960年代就在空間項目中應用了燃料電池。當時的燃料電池採用的技術為Alkaline solution fuel cell,採用KOH或者NaOH等混合鹼溶液作為電解質。雖然電解質密度較高,但是電導率理想,價格便宜,已經比鉛酸電池等強了不少。而且作為短期空間項目,鹼溶液電解質生成碳酸沉澱的問題也不是問題,因此燃料電池的應用也還算成功。

為何1960年代的技術,悄悄的呆了這麼久呢?從廣義來講,燃料電池分為許多種,包括金屬燃料電池、氧化還原電池、甚至是微生物燃料電池等,但是多年來研究也就是穩步發展,並沒有什麼引爆點。

同樣在1960年代左右,杜邦公司研發出了NAFION系列膜,用於氯鹼行業電解池使用。這個古老的聚合物材料在1990年代成為了時代寵兒,當時由幾位大膽的研究者把NAFION質子交換膜(PEM)替換作為燃料電池的電解質,瞬間讓燃料電池的個頭縮小、效率提高(具體誰引領的沒有細考察)。從90年代末開始,可以說燃料電池如魚得水,成為了水文章的聖地,只要是個聚合物材料,通過氯甲基化反應可以接上SO3根離子,就能當電解質用。聚合物材料好,那麼就發好文章;性能差,可以和NAFION比機械性能/價格,甚至是耐久性能,總之絕對可以找到某個閃光點,然後水一片材料的論文。

NAFION的結構見圖

這種材料用全氟的主鏈和側鏈製造了大量的疏水空間,而最後的SO3則是親水空間,從而在成膜過程中NAFION可以製造出疏水/親水的離子簇結構,據說是有利於質子傳遞(然而並沒有什麼深入研究可以把這個現象說明白)。

NAFION的再發現和系列方法論的完善,讓燃料電池領域火到了爆。如果你在2000年左右搞燃料電池研究,你可以這樣水一篇文章:拿出塑料袋的材料聚乙烯,把它混到PSF聚碸里,氯甲基化之後做膜,發現性能很差,但是材料很便宜啊不含氟沒污染,和NAFION比一下,然後水一片IF=3~5的文章;拿出樂高積木的材料PBI,磺化一下發現性能爆表了啊,水一片AGW。簡直是燃料電池的田園時代!

PEMFC的原理見圖

好日子到了2005~2008年,所有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材料都被人磺酸化過了,水文章開始變難了。同時PEMFC的幾個問題在研究中並沒有得到解決:電極研究幾乎沒有進展,Pt仍然是必用的催化金屬,貴得要死;電池核心MEA製備又要熱壓又要噴金,好多性質優秀的聚合物就因為找不到溶劑而上不了電池;PEMFC水淹問題嚴重,生成的水和水合質子傳遞帶來的水處於同一位置,陰極很快會被水堵死,反應無以為繼。

此時有人想到,當年最早NASA就是拿鹼性燃料電池上天的,為什麼我們要搞酸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呢(PEMFC)。於是大家又想起了杜邦公司,畢竟氯鹼行業電解池有了質子膜,當然會有陰離子膜。陰離子膜種類較多,沒有一種像NAFION一樣的標杆存在。陰離子膜(AEM)的主要離子基團是季銨基團,就是一個N上連著3個甲基和一個聚合物主鏈。

鹼性燃料電池的特點非常突出,鹼性環境下反應活性高,不用Pt做催化劑氫氣和氧氣就能解離反應,而且由於質子傳導過程中實際是以3~12個甚至更多的水合質子形式傳遞的,從AEMFC的原理圖可以看出在AEMFC中水的傳遞方向和反應方向相反,因此不具有PEMFC反應過程水淹的問題。這樣既省錢又高效,AEMFC簡直棒極了!

AEMFC見圖

但是AEMFC的毛病不比PEM少多少。首先,AEM的性質更不穩定,一個鹼性膜材料在鹼性環境下居然會降解,發生霍夫曼消除反應,隨便一下就來幾十個生成物,放質譜里都打不出來,更何況研究機理了。此外,溫度稍微高點,AEM也會分解,所以一般AEMFC溫度不能高於40度。當然,即使溫度低於40度,AEM一樣會分解,用著用著就散架了。

另外的核心缺陷就是AEM電導率奇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不過這些缺點也給了大家修改的動力。不像PEM只有萬年不變的磺酸根離子基團,AEM只要給N原子連上4個基團就可以傳遞OH-離子,所以各種奇怪的東西都被接到了N原子上,甚至連磷原子也被接上了各種東西。所以說AEMFC水論文更加容易,只要換種基團就可以隨便水上幾篇,當然IF不能太高了。

時間到了2010年前後,就當AEM也被灌水到不行了的時候,甚至出現過把PEM和AEM扣在一起,甚至P/A/P三明治結構的奇葩電池(這位博士生也成功發了一個AGW),實在讓人佩服他的想像力。AEM和PEM的水都被灌滿了,而燃料電池的核心電極、催化劑、機理研究幾乎是停滯不前的。於是這個由美國DOE熱炒了十餘年的領域,最終由DOE親手終結。2010~2014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國幾乎停掉了所有的燃料電池資助,搞的教授們一窩蜂的轉行做各種其他電池。

至此,慢熱了許久的燃料電池領域突然安靜了下來,或者扣一下題,燃料電池過氣了。

2. 燃料電池的核心問題

2.1 反應機理不明確

有人要問了,燃料電池就是氫氣+氧氣產生電子,這麼簡單反應高中都會,有什麼機理不明確的?

燃料電池總反應方程如下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憑什麼在燃料電池裡氫氣和氧氣就是溫和的反應放電,而在其他環境則是爆炸呢?(沒錯,氫氣的爆炸極限是15~85%左右,也就是說但凡有點氫氣存在空氣中,都會引發爆炸)

根據LANGMUIR-HISENWOOD反應機理推測,氫氣解離為質子通過PEM傳遞到陰極後,是以吸附氫的形式存在於電極的Pt上的,由Pt催化讓吸附氫和氧氣反應,所以效率才能如此之高,因為吸附氫很活潑。

然而這個機理明顯是臆測啊,質子不能單獨存在,至少是H3O+的形式傳遞到陰極的(中間又分跳躍機理和傳遞機理,這個也是說不清的方面),憑什麼只吸附質子?

所以有人推測在陰極上還存在其他反應機理。這個問題懸而未決,因為沒法研究,燃料電池是一個整體,少了哪個部件反應都無法重現,只能從理論計算推測一下。然而體系複雜,量化計算幾乎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最後分子模擬大神GODDARD某年用METADYNAMICS計算了一下,結論也很坑爹,他的結論是兩種反應機理是同時發生的,並且他也不確定是否其他反應路徑也存在。

最後研究者發現,及時是氫氣氧氣反應這麼個簡單的體系,在燃料電池裡我們居然不知道具體反應路徑是什麼!這個有什麼影響呢?不清楚機理意味著催化劑優化無從下手,電極無從優化,所有的研究都是靠經驗撞大運。

其實這些基礎研究靠經驗和撞大運並沒什麼問題,其他領域也都這麼乾的。但是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都懶慣了,躺著發論文十餘載,你讓我研究機理再解釋現象?大爺們寧可降一個檔次,也絕不在論文里加半個計算公式。

以上的機理問題其實不算什麼嚴重的因素。

2.2 核心部件MEA的技術問題

燃料電池中,為了保證膜與電極緊密結合,需要電解質膜與溶劑和Pt一起噴到電極上,再熱壓成為一體化的一個部件,叫做MEA。MEA基本就是一個電池了,所以MEA整體的性能至關重要。

前面略微提到了離子交換膜的核心問題,這裡再講幾點。首先,PEM造成的水淹問題幾乎無解,同時PEM工作必須在飽和狀態下進行,因此還需要不斷補水,因此在PEMFC運行中甚至會出現從陰極抽水去陽極的情況。這個問題基本無解,因為質子要傳遞就必然帶水過膜,水多了擴散層就會堵,氧氣就進不來,反應就進行不下去了。AEM稍微好點,因為生成水的位置和水的運動方向稍微錯位,但是也存在水淹的問題。

水淹的問題可以從工程角度用設計解決或者改善,但是膜的壽命問題可真是致命傷。NAFION別看全氟骨架沒什麼反應活性,但是根據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在富電子環境下,長側鏈的穩定性很差(某篇JACS就是用DFT算了一個簡單情況的NAFION降解),通常NAFION運行一段時間後性能就下降,出現個原料穿透的現象也不足為奇(一般PEMFC里為了降低電阻,PEM厚度只有幾十μm)。然後我們想一想PEMFC在運行中都會面臨怎樣的環境,首先必須使用純氫氣和氧氣進行反應,因為如果氫氣里含有一氧化碳,Pt會大量吸附造成中毒,催化劑失效;如果用空氣則會引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這麼有活性的環境里難免會生成一氧化碳,長時間運轉後也必然催化劑中毒(評論里有人指出CO2還原電位等等理由說CO2不會還原,那只是理論上不會還原,誰能保證每個CO2分子周圍穩穩出現2個氧氣分子保護CO2不被還原?隨著流道內不斷改變的反應物組成,CO2的分壓積累升高是必然的,所以被還原也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再進一步,以天朝的PM2.5濃度,這過濾不掉的微顆粒進入孔道細小又脆弱柔軟的膜材料里,誰能保證不發生堵塞、結構破壞等等現象呢?如果不幸穿孔短路了,氫氣直飛氧氣環境里,BOOM一聲就爆炸了。AEM的膜壽命更慘,自己跑著跑著就散架了,天然不穩定。好像還沒聽說過誰敢保證自己膜能轉到40小時以上。

從以上惡劣的環境出發,所有宣稱長周期運轉的燃料電池項目上,我們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某次聽一個燃料電池領域的院士講座,他提到燃料電池目前也就100小時,而且不能用NAFION,壞的太快。

說完了壽命問題,來說一下活性問題。這都是老生常談了,誰都不想用Pt催化,但是實際上最終還得用Pt來催化反應。電極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有,但是也沒見哪個成功推廣過。也許某些公司(豐田本田)已經達成了超級電極的黑科技,就是隱忍不發論文,讓我等查也查不到?

此外,燃料電池領域還有一個惡習,那就是由於每次製備MEA基本都屬於藝術範疇,發揮高低直接影響結果,所以燃料電池領域的論文幾乎都沒有誤差線這個東西的存在,不是不想做,而是真做不出來。此外還見過各種小手段,比如做好了鹼性電解質膜後,實驗步驟里寫上一句加了1ml NaOH。別小看這1ml 1mol/L的 NaOH,這點電解質能讓電導率飛一般的提高,然而又繞回了液體電解質的老路,堵塞問題又回來了。這種做法基本就是為了性能而不擇手段,灌水之心昭然若揭。

反正沒人發論文,大家都沒法替代Pt,燃料電池領域就這麼過氣了。

2.3 工程問題

要說燃料電池的工程問題相對好解決多了,但是好像也沒什麼公開發表的案例。

首先燃料電池的結構需要在MEA兩邊加上一個微孔擴散層,讓氣體均勻分布,然後再加上密布的流道使原料可以流過燃料電池。由於膜需要加濕,原料氫氣和氧氣必須是飽和水狀態流入,隨著反應進程造成的分壓變化,部分水很容易凝結在流道內。在微小(1mm)流道內的水珠會造成柱塞流,傳質性能變差。這裡就不細講了,大家都懂。

此外燃料電池只能做的很小,因為PEM難做大啊,本來就幾十μm厚度,蒸發時候還要水平保證膜平整無缺陷,做出來都是以平方厘米計的。好在FC是可以串聯做成燃料電池堆的,這時候就需要考慮熱效應並進行電池管理了。由於應用的太少,電池管理的黑科技一般都存在於商業公司里,因此仍然發不了論文。

工程問題暫時想到這麼多。

2.4 原料問題

原料問題可以說是燃料電池的阿基琉斯之踵。由於反應活性的問題,只有氫氣可以在燃料電池中有效反應,因此幾乎所有燃料電池都採用氫氣和氧氣作為原料。2000年左右最火的儲氫材料可以說是燃料電池的好搭檔,當時的業界想法是只要儲氫材料做到了預期的密度,燃料電池車就指日可待了!

這裡解釋一下,有人覺得氫氣容易儲存,那是痴人說夢。WIKI給出的數據是,70MPa的液態氫氣能力密度是9.2,常壓-160度的液化天然氣能量密度是22.2,柴油是35.8。可以看到,即使把氫氣做成炸彈的壓力,能量密度也遠遠不如天然氣和汽柴油。所以火箭里都不放液態氫了,寧可放點不燃燒的N原子進去,能量密度也比純氫氣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結果更慘的是儲氫材料泡沫破碎了,儲氫這一行當徹底GG。沒了高效的原料儲存方法,燃料電池上哪裡找氫氣原料啊,總不能QQ車長1米5,後面再背一個2米長的罐子吧?

更慘的是,氫氣是不易運輸的可再生資源啊!15-85%的爆炸極限就問你怎麼運輸!化工行業規定常規氣體在管道里速度是15-30m/s,規定氫氣只能到6-10m/s啊,就怕氫氣炸掉。

氫氣的來源無外乎電解水、光解水、煤制氫、油制氫和天然氣制氫,只有後三者工業化能大規模生產。燃料電池從出生開始被炒熱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對標了汽車行業,請問汽車行業對氫能的需求量有多大?我估計一般化工廠里的制氫裝置全負荷運轉也是無法滿足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燒掉好用又便宜的的煤/油/天然氣,換來的就是容易爆炸、不能運輸的氫氣,過程中還副產了一堆CO2,最後只為了汽車不燒油,這中間的邏輯實在有問題!

日本豐田推它的MIRAI燃料電池車時提到了他們的氫能採用的是無碳排放氫氣,就是用沼氣等等廢物制天然氣,然後再用天然氣制氫。衰,生物質這一套早就被玩爛了,生物質的特點是能量分散,首先收集這些生物質就耗費能源,運輸過程的碳排放豐田算了嗎;另外天然氣制氫的壓力是2MPa,溫度是400~800度,這溫度是實打實燒出來的,加熱和加壓過程的碳排放豐田你算了嗎?

所以,在光解水被攻破之前,所有用氫氣做燃料的動力行業都是耍流氓。要知道氫氣1W5一噸(12年高油價時候2W一噸),這麼寶貴煉廠自己加氫做國V汽柴油都不夠用呢,你要拿來直接燒?能賣給你才有鬼呢。

有些人可能始終不信,燒氫氣的燃料電池車怎麼會比燒汽油的汽車污染還大呢?

雖然我直覺上覺得燒氫氣的燃料電池車碳排放一定很大,但是沒有具體計算過。好在這事有國外好事的人算了一下。計算過程我覺得基本靠譜,網站是一個清潔能源網站,可靠度就不太知道了,鏈接給出,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Time To Come Clean About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文章的幾個關鍵數字我摘錄一下:

現代ix35普通汽油車和燃料電池車的well to wheel碳排放對比

豐田各種FC車和混動車的碳排放對比

特斯拉的碳排放

具體計算過程去網頁鏈接里找吧。這個結論和之前清潔能源的質疑非常吻合,之前就有質疑說太陽能根本不環保,面板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和碳排放足以抵消全生產周期減少的碳排放。

我猜,計算作者應該還沒算燃料電池製備MEA的污染和碳排放。MEA中間成膜過程中,甲醇,環己烷等等多種溶劑,不但需要消耗幾十倍重量以上,還需要完全蒸發掉成膜,這中間的污染/碳排放/溫室效應我看也絕不容小覷。別忘了這東西要定期更換,我是打死也不相信豐田的燃料電池可以跑到7W公里,要知道你家凈水器里的超濾膜都不敢保證自己1年工作之後不生細菌。

所以綜上,燃料電池的原料問題限制了燃料電池在汽車上的應用。

2.5 商業化問題

以上都是多少的技術問題和科學問題,接下來才是燃料電池當年被熱炒和如今被冷落的關鍵。現如今一個大熱的科研領域靠的是什麼啊,靠的是炒概念,無論是3D列印,人工智慧,總要有一個廣泛應用的大願景才能忽悠廣大群眾,讓無數科研狗跳坑。願景破碎了,這個領域也就過氣了。

燃料電池的願景就是成為替代汽柴油車的核心能源,這也是當年無數科研狗奮鬥的目標。這個願景如此的誘人,否則為什麼高溫燃料電池、金屬燃料電池等等更優秀的燃料電池形式不受關注,反而是PEMFC這麼受寵呢,全是因為PEMFC是距離車用最近的一項技術。

在上一節已經提到了,就是車用燃料電池的原料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即使我們有成熟的燃料電池技術,其車用的推廣也是飄渺雲煙。再加上MEA的壽命和售價問題,車用燃料電池的未來真的很渺茫。想想看,我在新疆開燃料電池車,由於天氣太干,水箱水不足了導致燃料電池無法加濕最終膜乾裂萎縮漏氣,最後氫氣氧氣一起發生了爆炸,想想都覺得冤。以上為臆測,實際可能沒這麼不靠譜。

另外氫氣的密封也很成問題,氫氣小分子通常很難實現密封,工廠里通常都是管道焊死,螺紋密封很容易漏氣。不知道多自信的工程質量,能保證汽車裡的管道絲毫不漏。

評論里很多人提到了豐田的MIRAI燃料電池車已經上市並且賣出去好多量了。我查了資料,沒有看到豐田提到膜壽命、電池穩定性是如何解決的問題。一般這種超新科技,如果科研界還沒有搞明白或者搞出產品,反而有一個商業化公司自稱搞出來了,而且隻字不提解決方案,我們多半是存疑的。

豐田產品里的一些參數值得推敲,氫氣罐壓力70MPa,這等於坐在炸彈上。我覺得2MPa的LNG更安全些,畢竟這也就是個氣瓶壓力。

接下來奉獻給豐田MIRAI用戶們一張圖:豐田召回了全部2800量燃料電池車,各位用戶儘快辦理召回手續,能退就先退了吧,這東西嘗鮮有點危險。

沒錯,你們的商用燃料電池車被良心豐田召回了。不知道是不是發現我上面提到的某幾個問題了呢?

個人認為,燃料電池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超越卡諾循環效率的電轉化能力。由於燃料電池工程問題較多,做小做細反而難以解決一些問題;相反的,如果把燃料電池大型化,用於發電廠發電使用,則會方便解決這些工程問題,也能讓高能量轉化率的特點集中放大。

這方面我認為高溫熔融燃料電池避開了電解質困擾,溫度高活性高,大規模裝置中長期高溫運轉也沒有什麼技術難題,是最有前途的燃料電池應用領域。不過研究較少,其中存在的問題不甚了解,這個偏門的領域始終處於較冷的狀態,工業化更是八字沒一撇。

3. 其他燃料電池

評論里好多人和我提潛艇燃料電池。首先,潛艇這種軍用設備里,燃料電池就算再先進,也發表不了論文,對於超熱一個研究領域沒有一點幫助。就算燃料電池潛艇替代了核潛艇,燃料電池領域仍然改變不了過氣的命運。

潛艇AIP燃料電池領域我也找不到太多資料,但是從邏輯上分析一下,核潛艇對普通潛艇的優勢來源於無限電解水帶來的無限續航,所以想不出AIP潛艇的優勢在哪。畢竟帶著一個液氧罐子,再帶一個液氫罐子,潛下水去,也改變不了定期上浮的悲催命運。

更何況軍用的東西根本不在乎成本和壽命,哪怕3個月一檢修就換燃料電池堆也不在話下,這種應用現有技術完全做的到。現有技術做不到的是讓燃料電池像神車飛度一樣跑十年都不用大修。

這方面如果有懂的,可以教育我一下,我實在不太理解有什麼必要非要在潛艇里用燃料電池。

一些金屬-空氣燃料電池,雖然報道里都是各種吹,我覺得技術問題仍然不小。例如,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如何影響電池反應啊?會不會進水了就短路燒掉了,或者快速燒沒了?此外,金屬-氧氣反應不能停止,上次看到說鋁空電池必須再加一個鋰電池收集多餘電能,否則緩慢放電一個月不開車電就沒了。此外,氧化反應的接觸面積有限,在大功率使用時必然會面臨傳質速度限制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要用鋰電池作為儲能設備的原因。

還是之前那句話,這麼美好的技術,似乎沒人提到它有缺點,卻遲遲無法商業化推廣,是不是內部存在什麼不可告人的問題呢?

4. 總結

說了這麼多,無外乎闡述燃料電池領域為何過氣。

總的來說,燃料電池的一系列技術上,每一環都存在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目前連解決的方法和路線都無法預測,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解決。美國DOE關停燃料電池項目的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就是既然技術沒有準備好,我們先研發基礎技術,等相關技術成熟了再攻克燃料電池會容易的多;第二就是現有水平下燃料電池已經做到極限了,想用哪快用吧,老子不支持你們繼續研究了,趕緊變現。

總之,終究還是過氣了,文章沒以前那麼好發了。

先說這麼多吧。


應該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吧。

上圖來自於:Google Ngram Viewer

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火,一直火到本世紀初。現在是個人都聽說過「混沌理論」,就算不知道混沌說的什麼也都聽說過「蝴蝶效應」。「蝴蝶效應」的概念也出現在許許多多的科幻作品裡(電影、遊戲等等),比如說同名電影《蝴蝶效應》、遊戲《奇異人生》等等。

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在混沌理論上的進展依然有限,除了能畫出很多很多漂亮的圖以外好像還並不能駕馭住這隻猛獸。

Lorenz Attractor by Chaotic Atmospheres


我倒是挺想我現在做的課題過氣的。。

╮(╯_╰)╭

因為,它壓根就沒成為熱點過。。

(╯‵□′)╯︵┻━┻

做一個冷門方向,出去站一天poster都沒人來,開會講報告也沒人提問,唉。。

(╥╯^╰╥)


無機化學裡的晶體結構解析,大概在10-20年之前,用活了很多很多人,做一個晶體,然後做X射線衍射,然後解析出晶體結構,最好再做做量子化學計算,發文章,文章很容易發,基本上解析一個晶體就能發一篇SCI,有人一年解析了幾十個晶體,發了幾十篇SCI...

現在化學領域晶體結構解析沒人做了,誰做誰被大家笑話,沒想到的事,生物領域的結構解析,熱得不得了(歸功於某大牛和她的美女學生),但我估計,熱不了幾年了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沒有解決就被擱置的問題,總有一天會被翻出來研究的。


說個可能會挨噴的答案:

LHC

首先聲明,我絕對不是不尊重LHC,今天跟人聊天,我還說LHC是物理學的Holy Grail(聖杯)。LHC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沒有LHC就沒有標準模型。今天我依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是自中微子振蕩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發現。

LHC之所以變得有些「過氣」的原因,我只能說是加速器之殤。現在世界上無非就是兩種加速器,直線能量轉換率高,但有距離限制;環形理論上可以無限加速,但是有Cyclotron Radiation,能量效率低。而且有些東西真的不是不斷的往上攀能級就能找到的。LHC的終極目標就是超對稱,想要達到這個能級還不知道要向上pump多久。

因此,現在粒子物理的實驗領域漸漸從「高能量」到「精準觀測」傾斜。畢竟無論如何,弦論還是一個未經驗證的理論。與其把所有的賭注都放在弦論上,倒是不如試著修改一下標準模型。而很多通過精準觀測到的東西,比如nucleon decay,axion,electron dipole moment,還有去年大火的引力波,都是可以切實推動標準模型前進的重大發現。所以我有時候會跟他們開玩笑說:現在不應該再叫高能物理了,應該叫做低能物理才對。

當然,這個程度還遠遠算不上過氣,只能說是粒子物理領域一個掉頭的開始。未來也許有真正過氣的一天,當然也可能是LHC發現了超對稱狠狠打我的臉。不過真是這樣我也會很高興就是了。


小嬰兒/小朋友幾歲上託兒所/幼兒園比較好?

這個問題在中國沒啥研究,因為獨生二胎都不怕,家裡老人可以帶。一般3歲上幼兒園就好。但在美國,小朋友6周就可以送託兒所了!6周哦!不是6個月!這樣真的好嗎?!這麼小送託兒所不會有什麼問題嗎?!真的不會哭嗎?

這個問題二十年前美國早教機構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研究過。Jay Belsky是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簡單的說,他研究發現小嬰兒在出生第一年和媽媽分離去託兒所是很影響後期發展的!特別是每周去託兒所超過20小時。他也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不僅發文章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指出別的研究發現小嬰兒這麼小去託兒所是沒影響的都是不可靠的。果不其然,他之後被一大群學者攻擊。據說還離開了美國一陣子,後來現在又回來了。後來國家權威機構看他們吵得太厲害,不得不花錢自己做了這項研究,然後給出了模稜兩可的答案。那就是媽媽的照顧和高質量的託兒所都很重要!(喂,這不是廢話嗎)

所以,到底最小几歲上託兒所不影響後期發展?上幾個小時比較好?這些問題越來越少人研究,因為你要上班族媽媽們怎麼辦?社會呼籲男女平等,鼓勵女性就業,這種研究明顯會影響女性就業和工作。所以現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提高託兒所/幼兒園的質量。


IGCC算不算,以前上學時聽著挺火,現在沒啥消息了。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


沒人說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啊。80年代就過氣了,現在還是有少數人在搞。反正我是喬黑


其實過氣也很容易理解,low hang fruit難摘了,同時領域本身更大的目的是為了灌水存在的(個人認為鈉相關電池就屬於一個,目前鋰的儲量還沒令人擔心到得考慮鈉的地步,而鋰電池現在實在太難發高檔次文章了,實際上近幾年鈉電池的文章也呈爆炸式增長到了數千篇,這幾年很多甚至就是原先做鋰電的材料換到了鈉電領域)但是鋰電池存在的固有問題,比如能量密度上不去等,其實更多是工程問題,電池結構優化問題,對於做材料的實驗室博士碩士,其實是很難做的,於是大家就逐漸放棄這種難做的方向轉去做簡單的方向,比如近幾年的鋰金屬負極,隨便弄個多孔材料嵌鋰抑制鋰枝晶就是一篇Nano letter,AM,AFM這樣的


科研領域的熱點肯定隨著思潮和前沿成果在不停的流動的。或者一座剛剛發現的寶庫被一擁而上的大小研究團隊挖空挖爛,後續的人根本找不到有價值東西可做這個研究點會過氣;或者一個新技術被用濫成為常規手段或者被其它手段代替(比如siRNA干擾和早期的基因敲除鼠),其技術本身也叫過氣。或者新理論被證明根本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韓春雨老師的Ngo基因編輯),或者在檢測過程中出現重大嚴重問題比如(比如臨床前某靶向物出現死亡病例或者強烈副作用的,比如腺病毒載體),馬上就被研究者拋棄了。


十幾年前計算化學曾經很火,現在生物信息接了它的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喝了啤酒,晚上會感覺很渴?
超分子水楊酸與普通水楊酸的區別?
為什麼大家對化學的偏見那麼深?
化學領域有哪些堪稱玄學的研究?
外用膠原蛋白護膚品真的有用嗎?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