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腦更新換代慢,手機卻快?

舉個例子,五年前的最新款電腦在使用體驗上和現在最新款的電腦其實差別不太大,可能就是更順暢,功能都差不多。但五年前的新款手機和現在的新款手機比簡直就是老年機。是什麼原因導致電腦的更新換代遠遠慢於手機呢?

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電腦是大件商品,相對來說升級換代沒那麼方便,但其實電視機也是差不多大,其換代更新也比電腦快的多。而且現在的筆記本電腦也很輕便,所以體積的影響應該不是關鍵。


因為pc的發展進入瓶頸期,而手機目前處於高速發展期,如果一個設備處於高速發展快速革新期,那麼你手裡的設備當然就淘汰得更快。

實際上智能手機出現以前手機也瓶頸了好多年。那時候功能機用4年,真的一點問題都沒。

而pc發展有沒有高速過?有,上世紀90年代,電腦真的恨不得每年換一台都不夠升級的。上學期買的電腦下學期恐怕就已經過時了。

所以啊,具體某個設備是換代快還是換代慢,這純粹是歷史的進程。


還是太年輕了,要知道當年《大眾軟體》和《微型計算機》編輯部比王自如、鈉鹽、彭林加起來還要牛逼一百倍。


簡單說,這是因為在電腦這件商品上,已經找不到可資發掘的「需求金礦」了。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又非常非常複雜的問題……

首先明確一點:電腦的發展速度曾經是極為迅猛的,而且持續時間極長。所謂「手機的發展速度」,在PC時代的發展速度面前,只能算是只蝸牛。

那麼,為什麼現狀成了「電腦發展遲緩而手機突飛猛進」了呢?

這得從不同商品的功用、差異以及發展前景說起。

——————————————————————————

我們知道,寶石/貴金屬飾品,乃至衣物傢具,這些「傳統商品」或許有更新換代,但那更多只能叫「流行/潮流」,是「工藝風格」乃至「藝術風格」上的差異。

風格上的差異,有好壞,有時代特徵,卻無法評價好壞。

換句話說,這類「傳統商品」不存在可以影響功用的、「參數化」的差異。

所以,這類商品不存在「迅猛發展」的可能:一套幾百年前的傢具、一件有千年歷史的飾品,不僅和今年新出的產品有相同的功用,甚至還因為「歷史」而有額外加成。

亦因此,這類商品,製造者可以盡情揮灑天賦,為其添加藝術等各種奢侈元素……

——————————————————————————

但是電腦/手機和傳統商品有一個本質上的差別:它的功能(運算能力)的強大程度是參數化的。

286 CPU的位寬是16位,處理速度只有幾個Mhz(後來有超過20Mhz的產品);如果你想跑「時髦」的、圖形界面的windows 3.x……那麼你就必須換386 CPU的機器。

類似的,想玩doom?那麼你至少需要一台高主頻486處理器的機器。

想看VCD?想要流暢播放352*240解析度的動態影像,你至少得有台奔騰133……

PS:現在都還記得當年在宿舍里看VCD的驚喜;N年前的一天,忽然一時興起,拿出珍藏多年的VCD碟塞進電腦……然後被含糊不清的畫質驚呆了:哎呀,我記得當年看起來很清晰啊?當時大家都說比電視清晰啊,怎麼會這樣?是不是軟體問題?是不是盤壞了?不行我再下一個……

折騰許久後,終於明白了:VCD畫質就?這麼爛,當年不覺得它爛是因為當年除了它就只有更爛的電視畫面可看!

現在DVD乃至1080p高清享受多了,再看VCD那種劣質30萬像素攝像頭偷拍畫質……等等,我先吐會兒。

嗯,所以,想看電影嗎?奔騰2/3,你值得擁有!

與之同時,比之電視機、VCD甚至DVD,電腦最優越的地方,不正在於它的交互性嗎?

喜歡看奧特曼打怪獸?被激烈的戰鬥畫面所吸引?綠茵場上臨門一腳的緊張刺激?……

那麼,有沒有想過,自己親身參與其中呢?

很好。

三角洲特種部隊,需要奔騰166才能玩的爽;

diablo 2至少需要233Mhz以上的CPU才跑得起來;

CS 1.6需要至少500Mhz的CPU……

相應的,286時代,320*240的解析度已經足夠用了;文本顯示也不需要多高的刷新率,廠商們甚至體貼的專門為電腦顯示器發明了「長餘輝」顯像管……到了CS大行其道的時代,800*600已近淘汰,刷新率低於60閃的太厲害,起碼得80……再後來玩液晶,拖影又成了老大難問題……

電腦上有趣的東西是如此之多、湧現的如此之快;但想要玩到新出現的、有趣的東西……你的電腦相關參數就必須過關:扔掉你的老古董,擁抱最新最炫的新機器吧。

不然就繼續和你那稜角分明的勞拉互動吧。

兩者一對比,由不得你不升級。

就這樣,自198x年開始,PC一直被各種旺盛的需求推動著,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刷新著各種參數。

從更好更快的辦公到日常娛樂,再到更精緻更優美的「電影級」遊戲畫面,需求推搡著整個業界迅速前進——每個參與者,從晶元廠商到軟體公司,從電腦城擺地攤的奸商到終端用戶,他們全都不敢不升級,也不得不升級。

這種」升級的不可避免性「,也使得任何在電腦上添加」奢侈品特徵「的行為……變得滑稽可笑

想像下,有人把一個鍍金的諾基亞3310老人機拍到你樸實無華的小米X面前時,別人看他的眼神吧

反過來說也對:任何產品,只要能在上面玩「奢侈」元素,那麼它的發展一定慢過了某個門檻。

否則,哪怕在明年的新面孔面前,都免不了「濃妝艷抹一草包「之譏。

這並不是誇張。

在電腦發展迅猛的許多年裡,頭一年的怨念物,到第二年九月份左右,100%會以五折甚至二折以下的「跳樓價」甩賣;一台7000左右的電腦,一個月後再買,至多值6000;頭一年一萬以上才能配起的豪華陣容,一年後掏5000你趕緊搬走我們著急清庫存——所以「電腦就是一耗材,買完再別看報價」,是人盡皆知的基本常識。

PC時代,主板、CPU等等部件全部標準化,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購買組件組裝,幾無進入門檻:最NB的品牌機廠商用到的東西,DIY玩家都能輕易買到、並且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任意裁剪——Dell/HP/SONY又怎樣?我花更少錢DIY出來的東西,哪點都比他好!

想像一下:倘若手機能有那時候電腦的發展速度,那麼今年你7000買個iPhone 7,明年華強北一溜3、4000的山寨機,個個敢和你叫板,你還真只能低頭認輸(甚至連「元件品質更好」這塊遮羞布都不給你留:你那玩意兒用的華碩XXX小板,我直接上了同品牌豪華版!);等到了後年,別人3000塊錢新買的山寨機都能樂滋滋的玩新出的「遠哭X」,全特效幀率可達40fps,而你大價錢買的水果……關了特效也只能跑25fps……

請問,你還會覺得這錢花的物有所值嗎?

——————————————————————————

然而,忽然有一天,業界發現……用戶的各種日常需求,PC已經全都能夠滿足了;滿足不了的,也不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內就能解決的。

換句話說,他們再也找不到過去那種立竿見影、門檻明確、同時又對大眾存在致命吸引力的應用領域了。

作為一個巨大的、攜帶不便需要位置妥善安置的大方盒子,該有的功能全都有了,需要的程序也全都能跑了。

參數不再關乎功能的有無,凡別人能玩的,我都可以——至多有些非內行難以分辨的差異而已。

然而大眾買桌子本就是為了吃飯,用不著像手術台那樣高標準嚴要求,或者像老牌貴族那樣通過華貴的細節擺譜:所以只要是桌子就夠了;至於別的什麼,對工薪層來說,並不值得為它花錢。

嗯……那麼能不能給電腦增加一些額外的功能,比如物理協處理器來生成真實感的複雜物理互動場景、或者google TPU那樣的神經網路晶元,讓用戶玩玩AI呢?

用戶:我初中物理還沒學好呢。謝謝,不學了。不需要。bye~

要不……咱學手機……給它來個攝像頭?

嗯,您就抱著個14英寸一公斤重的大方疙瘩自拍吧,我保證……扭過頭之前不笑。

外觀?

這玩意兒大部分時間只能家裡放著,沒法拿出去顯擺——要不您把您家那電視扛出去試試?

你看,加無可加。

所以,在能找到大眾感興趣、且又和電腦某項能力參數掛鉤的新應用領域(從而說服他們掏錢升級換代)之前,也就只能這樣了。

當然,如果你能搞定人工智慧,弄出AI家庭醫生AI廚房什麼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這方面,計算能力、基礎理論都還有很大缺口,全世界都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

那麼,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電腦很強大,但太笨重,沒法隨身攜帶……讓它隨身攜帶,如何?

哎呀這很複雜,需要解決微型化、功耗等等諸多問題……但技術上完全可以做到。

複雜才好。複雜,缺陷多,創新的餘地才大——這就叫需求增長點。

注意,並不是手機發展快了;而是……業界先是喪心病狂的把手機變成超便攜電腦,然後再來升級這個「隨身個人終端」。

手機早已跟著Nokia死掉了;現在你們見到的玩意兒,過去叫PDA,本質上是台能打電話的便攜電腦。

說的玄幻點,手機已經被電腦「奪舍」了。

一旦拿「手持式微電腦」沖死手機,在「便攜且強」這個方向,就還有很多很多需求可挖。比如拍照,比如導航,比如各種感測器,比如電子現金,等等。

當然,傳統的需求金礦——遊戲——自然也不在話下。

有需求,就有錢賺,有錢賺,就有廠商願意投入資金搞研發……

更妙的是,由於電池、體積等方面的制約,手機的發展速度並不會很快,這就削弱了它的「耗材」特徵。

同時,由於體積等原因,它也不像PC兼容機那樣可以模塊化、標準化,使得DIY玩家進入門檻幾近於無。

於是,它的選材、設計、組裝,全都掌握在商家手裡。這就給了各大品牌為其添加「輕奢」元素的機會,從而可以「細水漫流」的慢慢賺錢……

而在電腦的全盛時代,這些,都是做不到的。

大家都只能跟著intel/AMD,跑的上氣不接下氣;敢停下來作怪的廠商,分分鐘被大學宿舍湧出來的DIY玩家摁死……


暴露年齡了。。。


你沒有經歷過pc換代快的那個時代,pc換代快的時候,比現在手機還快。

十多年前,同價位顯卡每年性能翻番,買電腦玩遊戲,2年後就玩不動新遊戲了。


因為是牙膏廠的貢獻啊,感覺Ryzen出來之後,電腦換代是不是也要加快了

感覺這樣也並不是很好,主流硬體性能增長快帶動軟體需求增長快,增加了玩家經常升級換機的成本,一個平台用五年在這種增長速度下並不妙,剛買的電腦才用一兩年就帶不動新遊戲了


買了台新電腦

我:喂喂,我買了台新電腦,最新的cpu,最牛逼的顯卡,機械鍵盤!

同事:哦,幹嘛用?

買了個新手機

我拿出手機看了一下時間。

同事:哇,你換手機了啊,這才剛發布啊,真好看,真快,拍照真清晰,你可真有錢!

論裝13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

這只是一個諷刺性的回答,我發現有幽默感的知友還是是大多數,噴子們請不要當真。


我覺得吧

可能是到達了一個門檻

不是說硬體性能,而是人的「想像力」

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到了腦補內容的某些門檻

我們就拿胸部來說,我們看尾行……哦不,古墓麗影

原來勞拉的萌大奶是個圓錐,我們要腦補成晃動豐滿的奶子需要90%的腦補,也就是說要素非常欠缺,大家都是各自腦補MOD。

而現在並不是了,絕大多數主要要素,尤其是遊戲最關鍵的奶子和屁股,都已經非常具象化甚至比現實中更加好看。

其中腦補的部分已經很少,10%可能都不到

一個能搖又軟曲面又多到發現不了,那麼這個時候它對於人類來說已經和現實沒有區別了。

所以就遊戲主體,主角這個人來說,細節已經到了人類絕大多數時候認為以假亂真,而少數比較怪異的時候已經大部分得到解決,比如說原來cs人被打死以後是浮在斜坡上的,而現在已經可以自由的從斜坡上面滾下來,只是有時候會有奇怪的抽搐罷了——但是這絕大多數時候都被緊張的遊戲流程所掩蓋,沒什麼人會去關心。

即便是高特效和低特效能讓我們明顯的覺得畫面好壞,但是即便是低特效下其腦補的地方其實差異並不是很大了,也就是說遊戲什麼的已經可以到各種主要活動比較貼近實際了,尤其是人物本身。

所以就遊戲來看,我們最高關注的地方已經可以符合大腦的邏輯,不會讓人經常感覺不舒服了。

而在以前中國電腦配置進步對畫面影響最大的年代,距離我們最近的時候應該是2003到2008年期間,如果說要選擇一個標誌的話,那就應該是普通FPS到戰地系列,尤其是戰地1942(那個更早)到戰地2,其中的飛躍不言自明。

很多cs玩家第一次接觸到1942就被震撼了,那麼大的地圖,人物跑動也真實許多。

而戰地2的話人物走路到被打死,都比1942更進一步,幾乎不會出現太不符合邏輯的貼圖錯誤之類的了。

在那個年代,高特效和低特效的差別不僅僅在於今日的光效一類的,而是低特效模式下很多東西根本不會顯現出來,比如說各種破壞效果,不是說破壞效果變差而是沒了。

這個時候遊戲環境就顯得非常的不真實,又到了腦補時代。

而在2010年以後,基本上主流配置的電腦即便玩今日的遊戲,實際上就網遊而言大多數是能跑低特效的,部分甚至能中特效。

在更早的時代,多媒體電腦的意思僅僅是播放很小的視頻和動態圖片,而2000年後變成了視頻,2003年後在線視頻開始火起來了,當時的視頻僅需要100k的網速就能流暢播放,但是相對來說吃配置。

後來高清在線視頻出現了,當時的垃圾配置是跑不動這些視頻的。

但是視頻也有坎兒,320*240畫面和720*576畫面有極大的差異,而720再往上走就沒那麼明顯了。

同時我們主要使用的在線視頻解析度也只是720,我們習慣了

而下載的高清內容,由於電腦顯示器通常是1920解析度的,儘管可以更高但差異沒有那麼明顯。

同時解碼能力的提高其實在同樣碼流的情況下消耗系統資源降低了。

大家可以找一找比較老的高清片源,下很老的播放器,試試看播放當時的高清大容量視頻,比如一個小時150g的那種。

實際上就算今日的垃圾電腦,在某些時候也會出現卡頓,可以想像當年需要什麼樣的特殊硬體支持才能做到。

可是時至今日,一般電腦甚至幾年前的電腦配置已經足以在不需要特殊硬體的情況下播放此類視頻。

而辦公系統則更需要考慮兼容性,對電腦配置的要求也不高,更加不容易感覺得出來。

原來我們玩遊戲,載入速度提升硬體後是可以從一分鐘甚至兩分鐘縮短到30秒甚至20秒,而現在則是搶幾秒或者無縫,自然差異也沒那麼大了。

so,所以我想電腦更新慢,其實是源於我們感覺上提升更小了。

而手機快則是因為現階段技術在如此小的工作環境下還不能達到需要的水平,所以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且每個進步都能被我們注意到。

也就是說今日手機配置對於畫面的進步,是類似於2003年到2008年的幅度的(但是速度沒那麼快)。

而手機先天限制條件更大,對於技術和工程能力的要求更高,相對來說進步緩慢一些,而且屏幕小一直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其實是用台式電腦的要求,去要求手機的(也包括筆記本電腦和平板)。


作為一個有10年閱讀《電腦報》資歷中間沒缺過一期的讀者,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薄想法:

先放個總結論吧,對於絕大部分普通需求的普通用戶來說,電腦這二年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如今的電腦性能已經能應付大部分普通用戶的普通需求,以電腦報來說,這二年的的報道多涉及到遊戲玩家,越來越偏離普通電腦用戶,因為這部分用戶相對關心電腦更新。

電腦更新換代其實並不慢,從我08年剛開始看電腦報到17年的現在,電腦更新其實還是蠻快的了,08年那會,intel core2(採用當時的主流的65nm製造工藝)、AMD Athlon 64(90nm製造工藝)還是那個時候的主流中高端處理器,市面上還有不少筆記本是奔騰、賽揚處理器,也是在08年,45nm製程工藝的core i7作為高端處理器出現,從65nm到45nm是艱難的一步,相比較之前的製程工藝技術在能耗、頻率等方面上有不小的飛躍,在英特爾和AMD的到了09年45nm製程開始慢慢普及,也是09年32nm製程的處理器推出,等到2011年32nm製程普及開來,22nm製程工藝開始出現,不僅僅是製程工藝的更新,CPU的主頻和架構也一直在更新,還有背後的超線程技術、VT硬體虛擬技術、Turbo超頻技術、指令集、L2和L3緩存相繼應用等等,處理器的更新一方面讓電腦可以在性能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電池耗能下降,這就為筆記本輕薄化提供了可能。

說完處理器談顯卡,08年使用GT200的GTX260獨顯發布,10年GTX470/480發布,12年GTX680發布,核心頻率由GT200時代的500Mhz到GTX470的600Mhz到GTX680時代的1GMhz到1080時代,核心處理器也從最初的90-100個到幾百再到3000以上,顯存容量也從08年的512MB到之後的1.25GB到後來的3GMB以上,獨顯的進步也推動了高清大型遊戲的發展,高清大型遊戲的發展又推動著高清顯示屏的發展,除了獨顯,從09年英特爾開始嘗試將CPU、GPU融合,到11年英特爾發布的sandy bridge架構首次出現核顯。

除了處理器和顯卡的發展,隨著SSD固態硬碟的出現、DDR4內存條的出現、以及顯示屏頻率的一再提升,出現了2K屏幕、3K高清屏等,但是電腦發展存在的問題是:

1)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對近些年電腦的發展改觀就是變得更輕薄了(除了處理器顯卡問題,鋁合金材料、碳纖維材料、工程塑料等材料也被運用開來),這些用戶基本上就是上上網、看看電視劇,最多玩個網遊、用office等,對於硬體配置的要求實際上並不高,從這部分用戶的使用體驗角度來說,實際電腦性能變化並不大(最直觀的可能就是屏幕看的更清晰了),其背後處理器的變革帶來的能耗降低等實際上很多普通用戶並不關注,當然感覺沒多大更新。

而且對於這部分玩家來說,並不關注處理器的製程和背後工藝等,更關心的是價格,到了core時代後,由於英特爾的牙膏政策,實際上這幾年處理器並沒有發生質的變革,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新的半導體製程工藝從出現到普及往往需要2年左右時間。除了處理器,普通用戶對內存條等配件的升級需要實際上也不是非常高,4GB的內存條已經基本上足夠大部分普通需求,DDR4的普及在價格上也很難有吸引力,SSD固態硬碟由於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加上廠家的努力使得價格大部分下降這幾年普及較快。

總的來說,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一台電腦往往用個好幾年(二年一換的土豪除外),除非是質的技術變革,普通的小的升級實際上很難被用戶察覺到,而更新往往意味著又加大成本和資金投入,普通用戶往往對價格也比較敏感,也自然沒有更新的動力,用戶更新的動力直接影響到硬體廠家的升級和對新技術的推廣熱度。

2)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電腦硬體更新可以說非常有影響,這部分玩家關心處理器的主頻(能否超頻?)、獨顯、內存、顯示屏等,實際上這幾年處理器和獨顯的更新還是相對快的了,對於這部分用戶來說,就會感覺到電腦的更新不慢。

對於電腦用戶來說,要想體驗到技術更新,還是要花不少的銀子的,而電腦的使用體驗不僅僅取決於硬體,還取決於電腦的設計功底和製造水平和選材,而這些都能影響到最終的生產成本。

也是因為這部分用戶的存在尤其是高端遊戲玩家,這部分用戶對價格也相對不敏感,能夠承受硬體更新帶來的額外價格,硬體廠家也有熱情進行硬體升級換代來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反過來又會推動電腦的更新速度。 補充下:還有商務本,因為商務人士辦公場景的需求,往往需要輕薄的筆記本,並且需要高清屏幕來滿足圖像處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筆記本越來越輕薄化的原因之一,而且高端商務本因為面向的是商務人士這部分群體有一定的價格承受能力,很多電腦的更新技術也被首先運用到高端商務本上,所以這些年商務本的更新還是很快的

3)坑爹的電腦生產廠家

由於電腦廠家的生產策略,為了控制硬體成本,在電腦硬體配置上採用了很多不類不倫的組合策略,導致很多原本電腦硬體上的技術升級卻被無形中抵消了

處理器製程工藝改進,意味著能耗的降低和更長的續航能力,但偏偏有些廠家卻隨之降低了電池容量,選用更小容量的電池成本也能降低,結果本來可以大部分提升續航的改進技術卻就這樣被抵消了。

處理器不斷融合了GPU,尤其是英特爾的高端型號處理器核顯實際上並不比部分獨顯差,應付很多入門級遊戲實際上綽綽有餘,但電腦廠家還是裝上了獨顯作為賣點,結果本來核顯的誕生是為了取代部分獨顯,反而成了雞肋,尤其是英特爾往往高端處理器配高端核顯,結果高端處理器往往都配獨顯。

處理器的多媒體處理能力也一直在提升,但是媒體效果不僅僅看處理器,還要看屏幕解析度等,結果一款高端的處理器卻配上了過時落後的屏幕,媒體觀賞效果不會好哪去,普通用戶當然感覺沒什麼改進。

所以,某些電腦更新手段,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很多技術更新被抵消了,用戶自然感覺電腦更新慢。

回到手機,手機為什麼感覺更新快

1 手機的使用壽命相對短,大部分用戶往往手機用2-3年就開始考慮購買新的了,甚至少部分用戶2年不到就開始考慮換購新的,較快的用戶換購頻率不僅能讓用戶用上最新的手機技術,更重要的也促進廠家不斷進行手機升級。

2 消費者對手機的價格敏感度實際上是弱於電腦的,很多消費者往往覺得電腦就應該是4000塊錢,很多消費者甚至覺得神舟都搞出2000塊錢的電腦了憑什麼賣出5000以上的價格,對於價格實際上是敏感的,而對於手機用戶,往往捨得花血本,尤其是iPhone和三星等高端機,手機用戶願意承擔這部分成本,廠家自然也有足夠的動力去在手機上使用更好更新的技術。

3 技術上的升級更新能夠直接影響到手機用戶體驗,手機的使用場景也不同於電腦,使用的用途也不同於電腦,例如電池、屏幕、處理器等,這種升級帶來的是直觀感受,普通的手機用戶也能感覺到手機更新帶來的便利。

4 智能手機的出現畢竟時間較短(從喬布斯發布iPhone開始計算),作為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產品有著較大更新的空間和餘地,實際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更新也已經進入了一個近乎停滯期,大的技術更新也基本上所剩無幾,智能在電池、屏幕、存儲上下功夫,革命性的升級目前還是沒有看到。


1.電腦已經過了發展最快的階段。90年代後期到00年代初滿大街賣光碟和收廢電腦的人絕對不少於現在賣手機殼的。

2.日常使用和基礎辦公用途的軟體早已成熟,即便用將近10年甚至20年前的軟體(XP+基於IE6內核的國產瀏覽器+office03+PS CS2)也勉強能用。(至於好不好用是另外一回事。至少目前很多中小學甚至一些大學信息技術課本仍基於win98/2k的年代編寫,學校機房不得不妥協使用舊軟體。)如果沒有高性能的需求(比如玩遊戲,挖礦,渲染模型/視頻等),電腦性能的優劣不易體現。

3.智能機還處於發展上升期,不過也早就往同質化發展了—07年出現,10年開始發展,12年爆發並開始拼硬體和價格,15年開始同質化發展,之後慢慢往服務和內容上轉型。再過3-5年智能手機本身就很平常化了,不過又會有新的東西火起來。


先上知乎金句:「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題主跟不少it愛好者一樣,對硬體名稱,市場乃至參數倒背如流。但是,如果拉去考大學的經濟課和計算機架構課,恐怕就沒那麼得心應手了。我推薦樓主看看Patterson和Hennessy的一些教材,比如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hardware and software interface(其中有 arm edition)和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裡面詳細介紹了cpu的發展經歷。cpu(x86)從提頻率(p4止步)到核心(i7民用暫時止步到今年),夾雜著半導體製程的進步(還在勉強提升中),已經開始進入瓶頸期。而arm還在走著x86的老路,所以看上去快。仔細想想,從z3c的801到xzp c的835,中間隔了4年,從4核到8核,從28nm到10nm,你想想從初代i3到3代i7的差距大不大?更何況,手機的u應該叫SoC,因為它上面集成了cpu,gpu,dsp和基帶。你把電腦算上cpu,gpu,看看初代i3加上780ti和3代i7加1080ti的跑分誰更高。另外,筆記本cpu的能耗比提升讓你吃了是吧,以前12的老mac續航7小時,現在mac10小時。以前四核筆記本(主流多媒體和一些玩遊戲的)3小時上網,現在7小時上網。換三星,12的s3 3g上網7個多小時,現在的s8 11小時,提升幅度差不多。

說到存儲,知道04年diy一堆低配256m,到了07年低配都成2g了么?現在不玩遊戲很多時候4g就夠了,8g撐死了,正如mac這幾年從4g到8g。換做手機,沒有國產軟體分分鐘教你做人,蘋果的2g用很久也是一個道理,三星12年2g到現在也才4g。硬碟也一樣,04年160g的sata機械硬碟乃頂配,現在1t的nvme ssd都未必頂配。換做手機就是以前8g頂配到現在64g低配的感覺。

屏幕?12年的mac是1280x800p,現在是2560x1600p,三星從12年s3的720p到現在s8的1440p提升幅度也一樣吧?慢?tan90。

用途?以前的電腦,辦公,玩遊戲,跑專業軟體。現在也一樣,如果你要1080(甚至4k)穩定全效60幀數跑當年的3a大作,那麼你一樣能感受電腦的飛速進步。換做手機,你不玩崩3,nexus5和pixel都上6.0能在日常使用中(只裝Google play裡面的軟體)感受到明顯差別么?別說什麼玩王者榮耀,主流遊戲一直帶動著主流平台的發展,魔獸世界讓網吧翻新了一波,劍靈讓網吧翻新了一波,守望先鋒翻新了一波,吃雞在不遠的未來可能也會讓網吧再翻新一波。王者榮耀會讓手機主流配置提升一個檔次,正如上述幾個pc遊戲讓網吧pc配置提升一個檔次。手機不比pc,diy空間小,其實高端pc換起代來貶值速度更甚手機。你去買買遊戲本,兩年前3000刀以上的水冷rog跟現在1250刀的遊戲本玩遊戲半斤八兩。msi的gs系列去年和前年的本子玩遊戲兩種境界。

最後說下換代問題,題主知道core i系列沒怎麼更新,那你知道這些年的手機cpu都是arm v8大家庭么?v9又什麼時候出呢?手機4核到8核挺快的,8核到16核呢?頻率上去3.0了么?試沒試過半導體製程繼續10nm,核心緩存(arm a72到a73增加了不少緩存)不增加繼續大幅度提升性能?說句不好聽的話,手機還在走pc走了多年的老路,就不要嘲笑探索未知世界的pc走得慢,更何況人家其實走得不慢。


年齡不一樣啊。

電腦中年了,三五年不會有多大變化。

智能手機才兒童,三五年天差地別。

這是三十的人到三十五能有多大變化。

三歲到五歲可差多了。


見到有答案說五年前的電腦可以辦公,現在的電腦還是用來辦公。那五年前的手機可以打電話,現在的手機還是用來打電話啊。為什麼覺得電腦更新換代慢,那是因為你一直跟著用手機的新出的功能(新應用,新遊戲這些),而你卻只在用電腦五年前就有的功能。五年前的電腦玩個vr遊戲試試?最高畫質玩幾個新遊戲試試?


5年前顯卡最屌的是GTX580,

現在是GTX1080ti,

相差4代,性能差距3倍多,

難道更新換代慢?


核心觀點一:功能機時代手機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電腦,而智能的快速發展是因為手機和電腦在很多元器件上是通用的,智能機發展的10年,背後是計算機/半導體產業40多年發展成果的積澱。

核心觀點二:由於某些物理限制,導致了cpu/內存的發展在近幾年的確是減速了,但我們直觀感受PC性能提升不明顯,主要是卡io(硬碟)上了,次要原因是對於日常應用來說,CPU已經過剩。

先說說觀點二:

1、製造工藝已經達到了10nm級別,進一步見小尺寸會更加困難。

作為對比,硅原子的半徑大約有0.1個nm;有觀點認為,工藝上限可能在5~7nm左右,具體參考半導體工藝的極限是1納米嗎?

(圖自《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體/軟體介面(原書第5版) 》)

如上圖,單片DRAM容量增長在近幾年有所放緩,但大體上仍符合摩爾定律

2、功耗牆限制了進一步通過提高主頻來提高cpu性能

(圖自《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體/軟體介面(原書第5版) 》)

如上圖,以Intel為例,在奔騰4時代後期,cpu(單核心)功耗達到峰值,TDP 90W,90nm工藝,主頻3GHz

由於功耗牆限制,從core2開始,開啟了多核cpu時代(06~07年),TDP 降低至65W左右,65nm工藝,主頻降低至2GHz左右,雙核心;

到現在的i系列CPU,主頻最高達到4.5GHz左右(i7 7700k),TDP 90W,14nm工藝。

可以看到,CPU的熱功耗在2005年左右達到峰值(100W左右),之後便無法通過進一步提升功耗來提高單核性能了。而多核從伺服器(多路)轉民用支撐了近10年來CPU發展。總的來說,cpu性能的提高在近幾年依然沒有大幅度偏離摩爾定律

3、機械硬碟的速度,尤其是尋道時間,是影響家用pc性能體驗的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

(圖自《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 原書第2版》)

如上圖,從1980年到2010年,有效cpu周期時間減少了大約3.5個數量級,而磁碟尋道時間只減少了1.5個數量級,cpu與硬碟速度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受制於物理限制(轉速),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很難進一步提高。機械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0.5*轉速的倒數,想改善尋道時間只有一條路,增加轉速。目前機械硬碟轉速常見5400rpm~7200rpm(轉每分鐘),伺服器上可見10000rpm~15000rpm,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它的噪音)。作為對比,小無人機電機的轉速也就是15000轉這個級別。

但是,如果我們把1980年的機械硬碟與2010年的ssd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尋道時間(呃,ssd好像稱為尋道時間不太準確,大家知道意思就行)減少了3~4個數量級,與cpu幾乎一樣了!幾乎一樣了!幾乎一樣了!所以,知道我要說啥了吧。啥也別說了,快換固態去!

答主2009年左右的一台筆記本,裝了固態現在仍可以流暢使用(windows10,chrome,office,autocad(2012之後版本沒用過,感覺內存不夠),eclipse)

再說說觀點一:

手機不是太了解,只說說粗略感受

手機更新快,大概是從2008,2009年之後的智能機開始(有必要提一下,作為智能機時代先烈的摩托羅拉A1200,哎,現在公司沒了)。

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功能機),手機能幹啥:打電話,發簡訊,上2G網,用高達144p高解析度(此處解析度含義同windows系統,而非像素密度pp,下同)屏幕玩貪吃蛇,撩個java版的qq

從這個時間節點之後到現在(智能機),手機能幹啥:打電話,發簡訊,上3G/4G網,看地圖,以1080P或更高的分別率玩NBA 2k1x/打農藥/陰陽師,上淘寶,撩微信,約車買飯買烤串,發視頻,發語音

————————手機電腦分割線——————

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電腦能幹啥:上寬頻網,瀏覽網頁,看電影,玩遊戲,寫代碼/作圖/處理視頻...

從這個時間節點之後到現在,電腦能幹啥:上寬頻網,瀏覽網頁,看電影,玩遊戲,寫代碼/作圖/處理視頻...

從功能角度來說,這十年里電腦有變化嘛?沒有

那還跟手機比啥

在智能機出現時候的家用計算機跟現在相比,除了性能上更強大,功能上沒有本質改變。

在智能機出現之前的手機跟現在的手機相比,功能上發生了質的改變,越來越接近一台電腦,所以給人的感覺時時刻刻都在快速發展。

電腦從開始進入家庭到現在,經過40年時間;智能機從出現到現在,不過短短10年。40年前的半導體工業與10年前的半導體工業,上下游產業的成熟程度完全沒有可比性。

補充一點:其實現在智能手機發展速度也在逐步向電腦靠近,原因跟上面分享的計算機發展減速的原因類似。

舉一個實例就是,2010年上市的HTC G10擁有768M內存,2013年上市的三星note3擁有3G RAM,作為對比,華為P10 擁有4G RAM/一加三擁有6G RAM

2010~2013,手機內存增長了4倍

2013~2017,手機內存增長了2倍


因為技術更迭來源於兩個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和行業內競爭。

消費者的需求很容易看,比如需要使用淘寶APP,性能差的手機就帶不動,於是必然產生更迭,但這種更迭也有放緩趨勢,比如驍龍625可以再風騷一年,因為人們對性能的要求已經達到了。使用手機的距離比使用電腦的距離近,所以手機從640*360升級到1080p所用的時間比電腦升級同等清晰度所用的時間短(當然還有技術進步沒有瓶頸的原因)。然後2k手機屏為什麼喊了好幾年,真正用的少?一方面電池容量沒有大的突破,而續航是剛需,另一方面超過視網膜屏後不考慮VR的情況下,肉眼無法分辨其提升,使2k屏成為非剛需。

而電腦,在只考慮辦公或者在線視頻、不考慮最新大型單機的情況下,10年前的機器都勉強夠用。考慮單機呢?每年顯卡性能提升也真不小,三年左右卡皇性能就只能勉強算高端範圍了。

再說行業內競爭。英特爾牙膏廠和AMD日常翻身的梗請自行搜狗,然後AMD今年似乎真翻身了,於是北美日食的同時迎來了最近幾年英特爾擠得最多的一次牙膏。

而手機呢?排除掉08-11年智能手機剛興起的蹣跚起步,性能戰爭一直到驍龍820大火龍大家發現光顧性能不現實才慢下來。安兔兔6w+,王者就能流暢,就已經代表了80%的使用需求。於是從15年起各廠商就不斷從外形、拍照、續航、到全面屏,性能方面的更迭也放緩了,更重視的其實是功耗控制。

在不那麼重視性能的平板方面,性能的更迭之慢才令人髮指,比如米pad幾乎可以說三代開倒車,iPad也因為耐用,戰4-5年的不在少數。

誰能準確預測下一波剛需,誰就能在下一波風起時上天。


牙膏擱幾年還能勉強用,農業機器能用十幾年,蘋果、甜品擱幾天就壞了。

ps. 手機是電腦的子集


一群人在胡說八道。

究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競爭壓力的不同

電腦換代的因素基本取決於cpu和顯卡,而電腦的上游廠商基本是一家獨大壟斷的,cpu前幾年基本只有intel,筆記本顯卡也基本只有英偉達,主機顯卡而多是由amd負責的,他們隨便制定個周期,想什麼時候更新就什麼時候更新,根本就沒有對手嘛。升級早了豈不是虧了(重點點名intel)。

而手機廠商呢,百花齊放,光是cpu就有蘋果,高通,三星,麒麟(聯法克你不配統治部落)而且用戶購買手機的決定因素又不止硬體,什麼屏幕啊,外觀啊,材質啊,也是比較大的考慮範圍,這就導致手機競爭異常激烈,你追我趕,又是更大又是更粗的,你不換代就等著被各種小米吊打吧,所以手機換代更快,而換代你cpu不提升也不好意思吧(pro6s滾粗手機圈),所以手機性能提升速度也一直是全負荷狀態。(不像某牙膏廠)

所以你看,現在ryzen開始翻身做主人了,Intel感受到了壓♂力,換代也快了,這不,8代酷睿一下子就出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影響電腦性能的主要是GPU CPU這倆處理器,而且內存發展的挺快,就不多說了。

CPU主要提供邏輯,整數算力,這東西是夠用就行的,所以Intel多年一直擠牙膏,卻沒有給其他硬體造成瓶頸。

GPU就不一樣了,gpu發展的非常迅猛,如果說摩爾定律在CPU失效了,那gpu的「摩爾定律」不但沒失效,反而發展的越來越快了。

計算機對高精度計算能力的需求比較迫切而且永無止境。

所以gtx1080到980性能大增,浮點性能都快翻了一番了,包括Tesla v100到Tesla p100,單精度雙精度提升都很可觀。

最後說一句,如果只是日常使用體驗,體驗的確沒什麼進步,但是你玩個遊戲,渲染個視頻和幾年前區別還是很大的吧?

反對 @十號胖狐狸 的回答。

目前非常多很多2K,4K顯示器的價格已經到了2000以內,甚至1000就能抱個2K回家了,你不買不代表別人不買,我現在買個720p的手機也沒啥問題是不是?要知道在iPhone1的年代,1080P的顯示器可貴的飛起。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所謂的「Intel核顯使用率高」。這個是因為Intel每賣出去一片帶核顯的CPU,不管你用不用,都要算進市場份額,而在過去,七八年前,Intel壓根沒有標配核顯...而且上網本,超級本這種出貨量在今天很大,十幾年前卻基本不存在的東西也吃掉了大量市場份額,所以現在Intel的市場份額在上升。

但是nv,AMD的gpu部門出貨量增長都很高,看看nv和AMD的財報就知道了。


這從遊戲層面就能看出來,FC到世嘉MD是黑白到彩色再到16位真彩色。

而從MD這種2D遊戲機,進化到N64再到PlayStation可以說畫面從2D進化到3D的時代,當年看慣了2D畫面的我,看到3D的PlayStation是相當驚艷。

而PS1還只是簡單的像現在的我的世界一樣的簡單多邊形,到了PS2則是多邊形數量的增加使得遊戲畫面更向真實靠攏。

而PS3的出現則是證明了,單純增加多邊形數量是不夠的,還要有各種特殊效果(陰影紋理光照等等)。

到了PS4你會發現遊戲角色臉上的皺紋越來越清晰可見,路上的沙土石塊都不再是簡單的馬賽克了。

而現在VR技術的出現,只證明了約翰卡馬克(毀滅戰士之父,遊戲圖形學的大師)說過的一句話,圖形學已經進化到瓶頸期了,因為現在的遊戲圖形再往真實發展已經空間有限(已經在逐漸接近或達到照片級或CG級畫質了)。

VR技術則是向刀劍神域或黑客帝國的方向去發展了。


推薦閱讀:

動畫專業 台式機 7 8000左右 請問怎麼配?
想買台筆記本電腦求推薦?
蘋果是PC品牌么?
次時代遊戲主機相對不斷升級的 PC 有什麼優勢?
為什麼蘋果做不出在消費級 PC 端能夠碾壓微軟 Windows 的系統?

TAG:個人電腦 | 手機 | 科技 | 電腦硬體 | 電腦知識 |